九五獨白:一位民國史學者的自述

九五獨白:一位民國史學者的自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民國史
  • 史學迴憶錄
  • 自述
  • 曆史人物
  • 知識分子
  • 口述曆史
  • 近代史
  • 傳記
  • 曆史研究
  • 個人經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民國史學傢治史六十年的經驗談
收錄七十多年來珍藏的百張照片

  「這是一個動亂的時代,也是一個復雜的時代。故國變客地,一切我無有。江山雖美好,可惜非我留。」────────蔣永敬

  本書是民國史學者蔣永敬從齣生迄今九十五年來的迴憶錄。作者蔣永敬早年生於戰亂時代,曆經軍閥混戰、中日戰爭和國共內戰,從避難、流亡、求學、從軍,而至輾轉來到颱灣。在颱將近七十年,由國民黨黨史會「學徒」而至大學教授,從事民國史的研究和教學五十餘年,期間研究不綴,著作等身。本書的前半部是作者記述從青少年時期避難、流亡、求學與從軍的經過;後半部則描述作者治學、教學與兩岸史學界的交流活動,以及對兩岸政局的雜感。前後兩部足以反映作者對這一時代變化的感受。是對民國史、近現代史有興趣的讀者所不可多得的參考文獻。

本書特色

  一本曆史學者的迴憶錄,更是一本側記民國史與民國史學傢的參考文獻
  ●民國史學傢治史六十年的經驗談
  ○收錄七十多年來作者珍藏的百張照片
 
好的,以下是一份為您構思的,不包含《九五獨白:一位民國史學者的自述》內容的圖書簡介: --- 《瀚海星辰: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知識分子群像》 引言:時代的脈搏與知識的重量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敘事,而是一次深入近代中國(約1840年至1949年)知識分子群體內心世界的細微探訪。在那個風雲變幻、舊秩序崩塌與新思想萌芽交織的百年巨變中,知識分子群體扮演瞭無可替代的角色。他們是舊時代的守夜人,也是新時代的拓荒者。他們學貫中西,心懷傢國,其思想的激蕩與抉擇,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本書聚焦於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努力尋找自我定位、堅守學術良知與社會責任的群體,力求描摹齣他們在思想轉型期所經曆的掙紮、迷惘與光輝。 第一部分:傳統學術的堅守與睏境 近代中國的知識譜係,根植於深厚的儒傢傳統。本書首先審視瞭在“西學東漸”的巨大衝擊下,傳統士大夫階層所麵臨的文化認同危機。 1. 經世緻用與學術的“馴化”: 探討晚清至民國初年,一批國學大師如何試圖在維護國粹與適應時代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他們如何將傳統的經史子集之學,與新齣現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進行對話?我們選取瞭幾位代錶人物——例如,那些在京師大學堂或金陵大學任教的學者——的私人信劄與未刊手稿,展現瞭他們在麵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口號時,內心深處對文化根基的堅守與不安。他們並非完全排斥新知,但他們的學術方法論依然帶有濃厚的古典印記。他們的睏境在於,學術研究在日益政治化的社會環境中,逐漸失去瞭相對獨立和純粹的地位,不得不承擔起啓濛與救國的重任。 2. 地方誌與鄉村社會的“微觀史學”: 考察瞭在政治中心權力結構鬆動時,一些學者將目光投嚮瞭地方文化與鄉村社會。他們如何通過編纂地方誌、整理民間文獻,來搶救和記錄那些即將消逝的地域文化?這部分內容詳述瞭抗戰時期,一些學者堅守在淪陷區邊緣或後方鄉村,堅持對地方文獻的整理工作,這不僅是學術上的努力,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抵抗——以文化的綿延來對抗政權的短期失序。 第二部分:留學潮中的思想碰撞與理論引介 二十世紀初的留學熱潮,將大批中國青年送往歐美及日本,他們帶迴的不僅是新知識,更是截然不同的世界觀與思維模式。 1. 思想的“混血兒”: 詳細分析瞭早年留學歸國學者群體,如那些在德國接受過社會學訓練、或在英國接觸過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人士,他們如何將外來的理論體係(如功利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馬剋思主義的早期形態)本土化。本書通過對比不同留學目的地的思想輸入,揭示瞭知識分子的思想光譜是多麼的多元和矛盾。例如,同一批留學生中,有人傾嚮於國傢主義的強權理論,有人則專注於改良主義的社會工程。 2. 譯介與詮釋的藝術: 深入研究瞭民國時期重要的學術翻譯活動。知識分子在翻譯西方哲學、經濟學著作時,所做的取捨與詮釋,實際上構建瞭當時中國知識界的話語體係。我們考察瞭幾個核心概念(如“自由”、“民主”、“階級”)在不同譯本間的微妙變化,這些變化體現瞭譯者對原著的理解深度及其政治立場。他們並非簡單的搬運工,而是復雜的文化中介人。 第三部分:學術的專業化與政治的陰影 隨著國民政府的穩定和大學體係的初步建立,知識分子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趨嚮專業化,但政治的乾預從未停止。 1. 大學自治的理想與破滅: 敘述瞭民國時期,知識分子對於建立獨立、自由的現代大學的嚮往。以幾所著名大學(如清華、北大、中央大學)的早期校史為參照,分析瞭校長、教授與政治勢力之間的微妙博弈。當外部壓力增大時,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路綫鬥爭——是堅持“象牙塔”的純粹性,還是投身“改造社會”的實踐——顯得尤為尖銳。 2. 學術研究中的“站隊”壓力: 尤其關注抗日戰爭爆發前後,知識分子在學術研究中如何麵對國傢存亡的拷問。一些學者被迫中斷或轉嚮與抗戰相關的研究,曆史、文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無不打上瞭救亡圖存的烙印。本書探討瞭在信息受限、資源匱乏的背景下,學者們如何維持研究的嚴謹性,以及他們為瞭獲取研究經費或齣版許可所做的妥協與堅持。 3. 知識分子的“非主流”聲音: 除瞭那些占據主流學術話語的精英,本書也關注瞭那些在邊緣地帶進行研究的學者。比如,專注於民間信仰、邊疆史、或小語種研究的群體,他們的工作往往被宏大敘事所忽視,但恰恰是這些“冷門”學問,構成瞭近代中國知識圖景的深度和廣度。 結語:穿越時空的知識遺産 本書最終落腳於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精神遺産的梳理。他們所經曆的學術爭鳴、思想洗禮和民族責任感,為後來的學術發展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與沉重的教訓。他們的故事,是理解中國如何從傳統走嚮現代的鑰匙,也是我們今日反思知識分子角色與責任的深刻鏡鑒。我們試圖透過這些破碎的史料與塵封的信函,重構一個充滿張力、富有生命力的知識分子世界。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

01 傢世及故鄉
(一)先世考查
(二)幼年傢庭
(三)童年生活

02 就讀學校及抗戰避難
(一)小學與初中
(二)傢鄉陷敵開始避難
(三)戰時臨中流亡學生

03 就讀大專青年從軍
(一)絃歌不輟抗戰精神
(二)敵犯立煌「雞飛狗跳」
(三)青年從軍赴滇入伍
(四)移駐麯靖調任政工

04 抗戰勝利隨軍齣關
(一)齣滇開赴東北
(二)快速部隊歸來復員

05就學東大與任職公教
(一)在學一年拜訪女友
(二)結束學潮被當砲灰
(三)參與選務祕密開票
(四)迴任軍職睏在危城

06 離瀋南歸隨軍來颱
(一)戰亂婚緣形同「私奔」
(二)敵來我走彆矣上海
(三)來颱服務警總被特務釘稍
(四)「光復」有望高考登榜
(五)任職黨工「軍統」為伍
(六)辭「小吏」入政大教研所
 
07 黨史會「學徒」十年「齣師」
(一)草屯鄉下分管史料
(二)「糾謬」與「謬糾」之糾纏
(三)利用「寶藏」大做研究
(四)識韋慕庭教授鼓勵有加
(五)胃裂穿孔轉危為安
(六)赴美一年帶職研究
 
08 在黨史會三級變:總乾、閑人、元老
(一)黨史會之「總乾」
(二)黨史會之「閑人」
(三)遷居颱北
 附錄:荔園雜憶
(四)黨史會之「元老」
 
09 任教政大古稀退休
(一)告彆黨史會
(二)政大曆史所之點滴
(三)「當」人者人恆「當」之
(四)古稀退休仍留兼課
 
10 研究與撰寫史著之迴顧
(一)研究辛亥革命的微觀與宏觀
(二)研究國民黨改組與「三大政策」問題
(三)研究抗戰史事
(四)以「三權論」研究民國政局
(五)為中山艦事件與西安事變之「揭謎」而喝采
(六)參與《中華民國建國史》之編撰
(七)高中曆史教科書民國史部分之編寫
(八)「批李、非獨」之「清議」
 
11 「三老」中之「老友」
(一)何謂「三老」
(二)黨史會時期之「三老纂」
(三)南港學術之友
 
12 初次返鄉景物全非
(一)幼年故居
(二)瀋陽、北京探文桂之親
(三)翠亨、香港之會
(四)印象與感想
 
13 頻繁的交流與旅遊
(一)參加夏威夷及瀋陽學術會議
(二)骨痛漸愈再遊北京
(三)颱兒莊、黃山之旅
(四)三峽、武昌之旅
(五)廣州、香港、蘇州、烏魯木齊、昆明之旅
 
14 南京彆居-金寶花園
(一)遇吳相湘與南大演講
(二)二度返鄉不豫之惱
(三)天倫樂趣同遊江南
(四)閤肥陳獨秀思想研討會
(五)東京之會有火藥味
(六)金寶兩月漸多體會
 
15 和統會訪北京及長春
(一)和統會之成立
(二)和統會組團訪問北京
(三)和統會轉訪長春
(四)參加長春及北京學術研討會
 
16 退而不休享受人生(一)
(一)廣西及中越邊境之旅
(二)旅遊歸來忙撰稿
(三)新同盟會訪問大陸
(四)金寶小住旅遊名勝
(五)瀋陽參觀
(六)香港和平統一大會
 
17 退而不休享受人生(二)
(一)寜波、閤肥、皖南之旅
(二)颱灣大選之旁觀
(三)撰文、評文、齣書之忙
(四)舊金山中日關係會議
(五)柏林和平統一大會
(六)香港渡中鞦品嘗「一國兩製」
(七)翠亨、廣州之會與演講
 
18 退而不休享受人生(三)
(一)南京建設與長江二橋
(二)珠海座談會-「一中」我見
(三)東京和平統一大會
(四)南京瀋陽之會冷暖有彆
(五)武漢之會名流雲集
(六)南大演講發問踴躍
(七)香港之會主題演講
(八)為周美華新著作序
 
19 八十初度友好祝之
(一)颱北及大陸友好之祝
(二)李雲漢「戲筆」之祝
(三)祝賀論文集《史學的傳承》
 附錄(一):論文集序
 附錄(二):論文集目錄
 附錄(三):論文集之蔣傳
 附錄(四):蔣永敬教授著作目錄
 附錄(五):蔣永敬教授指導之博、碩士論文目錄
 附錄(六):論文集作者與蔣教授因緣

20諸友對《浮生憶往》之反應
陶英惠、陳三井、金以林之言

21 「國士」陳隆誌之「鬍吹亂蓋」
從《王世傑日記》看當年中華民國退齣聯閤國之經緯

22 《國民黨興衰史》之齣版
吾友李雲漢的評語
 
23 「國民會議」名詞之由來
由評論田子瑜教授的論文而起

24 為茅傢琦教授新著作序
準確度、深度與廣度
 
25 為林桶法博士新著作序
流産的「和平統一」

26 為《三民書局成立五十年》撰文
孫中山的一個願望實現在三民

27 健康檢查與颱灣發生SARS
(一)健康檢查
(二)SARS
 
28陳紅民博士的書序
鬍漢民研究

29 颱灣二○○四年大選之鬧劇
(一)陳水扁的公投綁大選
(二)「三一九」槍擊案
(三)群眾抗爭

30蔣介石的「先安關內、再圖關外」
憶當年隨軍之齣關

31 《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
當年史學界的恩怨

32故鄉《定遠縣誌》
(一)定遠故鄉之曆史、地理、文化與自然
(二)《定遠縣誌》大事記
(三)池河鎮「帶來窮」
(四)定遠的人物
(五)大飢荒的死亡人數

33 參加廣州學術研討會
發錶〈鮑羅廷對國民黨的「左運」工作〉

34 和統會梁會長之去世
鞠躬盡瘁「和平統一」的正義強者
 
35 參加武漢學術會議及遊長江三峽
(一)學術會議及參觀
(二)遊長江三峽及神農架
 
36 颱灣及兩岸一連串的「首領會」
(一)颱灣扁宋會
(二)兩岸江陳會
(三)兩岸連鬍會
 
37 國民黨主席選舉之爭
(一)馬王爭
(二)馬英九接任黨主席後首戰成功
 
38 奉化溪口與上海、廣州、中山之行
(一)溪口之行
(二)上海之行
(三)廣州、中山之行
 
39 颱灣倒扁運動
(一)無效的罷免案
(二)聲勢浩大的紅杉軍
 
40 石牌新居與幼孫佳佑之齣生
(一)石牌新居
(二)佳佑的齣生
 
41 同盟會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
(一)颱北之會
(二)上海之會
(三)南京之會
 
42 「以文會友」
(一)南京、上海之行
(二)應約撰文
(三)以文會友—天石與我
(四)評介陳紅民教授的新作
 
43 二○○八年颱灣大選前之鬧劇
(一)國、民兩黨之競獨
(二)教育部長之「囚蔣」
 
44 文桂之病與去世
(一)病住榮總
(二)病情不穩與去世
(三)文桂去世後百日記
(四)香港之行
(五)佳佑入歐校
 
45 馬英九就任總統後之政局
(一)兩岸「雨過天晴」
(二)經濟不振,天災不斷
 
46 南、北兩京之行

(一)南京之行
(二)北京之行
(三)為陳紅民新著作序
 
47    二○○九年生活記要
(一)一年的迴顧
(二)「範蘭欽」事件
(三)兩次南京之行
(四)《國民黨興衰史》增訂本之齣版
(五)南京金寶寓的齣售
(六)羅傢倫師逝世四十週年感言

48 二○一○年生活記要
(一)參加杭州學術研討會
(二)外甥女自瀋陽、北京來
(三)參加北京社科院近史所學術研討會
(四)評「薑美女」的論文
(五)遷居水世紀
(六)北京中央電視颱瀋芳來訪

49 二○一一年生活記要
(一)呂芳上接任國史館長大展宏圖
(二)九十之壽諸友賀之
(三)水世紀的新居
(四)參加武漢、南京學術研討會
(五)訪定遠故鄉
(六)研究《孫中山》問題兩書齣版之自序
 
50 二○一二年生活記要
(一)去年一年之迴顧
(二)馬英九當選連任
(三)《中華民國學術發展史》對現代史研究的介紹
(四)與張玉法唱和
(五)與楊天石唱和
(六)河北電視颱記者來訪

51 二○一三年生活記要
(一)北京金以林來訪
(二)閱稿及打油
(三)林美莉編校《王世傑日記》排印本之齣版
(四)《蔣介石與國共和戰》在大陸齣版
(五)與金衝及論國共關係
(六)訪六十八年前戰友
(七)北京座談「國共和戰」
(八)國史館修《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
(九)關說有理偵察有罪
 
52 二○一四年生活記要
(一)《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齣版
(二)颱北學生霸佔立法、行政兩院
(三)國民黨檔案安全問題
(四)南京、北京、杭州之行
(五)國史館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
(六)《傅秉常日記》對《決戰》有重要之補充
(七)颱灣六都市長選舉國民黨慘敗
(八)本年完成的大事
 
53 二○一五年生活記要
(一)《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修訂本簡介
(二)《孫中山北上與逝世》紀錄影片推薦
(三)《抗日戰爭史新編》齣版及研討會
(四)李敖贈書:《北京法源寺》
(五)感於時局詩興又起
(六)評李玉貞女士的孫中山民族國際
(七)為呂晶新著《宋美齡的後半生》作序
(八)評二張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
 
54 二○一六年生活記要
(一)去年一年之迴顧
(二)有感時局再打油
(三)冰天雪地南京行
(四)《和戰書評》
(五)互動與新局:兩岸學術交流之迴顧
(六)吾友李、張賀九五
(七)《國民黨興衰史》增訂本修訂再版
(八)《張學良年譜》和呂秀蓮的迴憶錄
(九)急獨的「颱灣民政府」
(十)蔡政府的「轉型正義」
 

圖書序言

自序

  我生長在動亂時代,也是一個復雜的時代。我於民國十一年(西曆一九二二)農曆四月初十日(西曆五月六日)。齣生於安徽省定遠縣的一個農村,那時的傢鄉是在軍閥的統治之下。戰爭不斷。餘齣生之日,正逢直奉戰爭。一個月十天後(六月十六日),陳炯明叛孫中山於廣州,孫濛難永豐艦(中山艦)。不意餘在三十五年後(一九五七),進入國民黨黨史會工作,竟與這段曆史和史料,成為不解之緣;更於八十二年後(二○○四),參觀中山艦,親身體驗其史跡。

  談到所謂動亂時代,自我齣生到一九四九年離開中國大陸前的二十七年時光中,曆經內戰和抗戰。抗戰前的內戰,是在童年時期,當過難童。八年抗戰和戰後國共內戰,身臨其境,當過難民,或參與其事。這兩段曆史,也是我後來研究的範圍,並有論文發錶及專著齣版。

  談到所謂復雜時代,餘自一九四九年定居颱灣以來,迄有六十八年,生活雖稱安定,但社會極為復雜,尤其是國傢認同,族群矛盾,統獨分歧,民粹囂張等諸種問題,鬧得社會不寜,人心離散。就國傢認同而言、餘為中華民國之國民,自中共政權建立以後,即認中華民國已亡;颱獨亦否認中華民國,稱為「外來政權」,餘被列為「外省」族群,視為「傾中」而「不愛颱」。中共改革開放後,至大陸探親,則被稱之為「颱胞」。餘處此環境,至覺尷尬。餘究竟何所屬?曾作「打油」以自嘲:

  舊地(大陸)又重遊,來看老朋友;故國變客地,一切我無有。江山雖美好,可惜非我留:老傢是何處?兩岸的「行走」。

  不論如何,餘既定居颱灣,即為颱人,餘之後代子孫,亦皆為颱人。此與早期閩南、客傢人之移民颱灣,隻有先後之不同耳。豈可不「愛颱」哉!餘有所感,必形之於文。餘在年滿八十歲時(二○○二),有迴憶錄《浮生憶往》之作。迄今十有五年,餘之虛齡亦由八十而至九五矣。在此十五年間,餘之腦力、體力尚堪使用,且學會使用電腦,用之撰文,較之手寫,方便多矣!故在此一時期,能有多篇論文及數種專著之完成,實受電腦之賜也。同時亦續撰《浮生憶往》及勤寫日記。記述餘之所見、所感、所思,達數十萬言,然多蕪雜。人生如「白駒過隙」,如能留下痕跡,實亦不虛此行。因此利用電腦之便,將《浮生憶往》及其續作、日記,加以修正、整理,題曰《九五獨白》。意思是:「九五老翁,自彈自唱」。

  今重閱《浮生憶往》〈自序〉,頗覺汗顔,為保其原貌,節錄部分如次:

  餘自幼年而至老年,轉瞬八十年矣(今則九十五年)。迴憶往事,不無飄浮不定失落無根之感。自幼年至十五歲(一九二二年五月至一九三七年六月),生長於一貧窮落後之農村,軍閥戰亂,南北戰爭,常波及餘之傢鄉;災荒頻仍,盜匪猖獗,乃餘傢鄉之常態;鄉人逃荒、避難,成為生活之一部分。十五歲至二十七歲(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九年五月),經八年抗戰與四年國共內戰,餘生活於戰亂之中,逃難、流亡、求學、從軍,遠離傢鄉,輾轉各地,而至「避秦」來颱。二十七歲至今八十歲(一九四九年六月至今二○○二年),已有五十三年矣(現為六十八年)。且已「成傢立業」,應為第一代之「颱人」。但在「本土化」的聲浪下,餘則被分類為「外省人」,屬於「少數族群」。然至大陸,則又列為「颱胞」,較之稱「外省人」(外人)似為親切。實際為「邊緣」之人。

  餘究竟何所屬?思之頗為迷惑。以國籍言,乃為中華民國之國民,然自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認為中華民國已亡。在颱灣,名為中華民國政府,而其執政當局(陳水扁政府)時思消滅之。可謂名存實亡。就黨籍言,餘自一九四一年元旦加入三青團為團員,隨黨團之閤併而為國民黨員,迄有六十餘年(現為七十六年),國共內戰時期,應屬中共之「反派」。今雖改革開放,倡導「第三次國共閤作」,然其「國共戰爭」或「國共鬥爭」之史劇或史著,仍劃分敵我,揚共抑國,貶國褒共。餘常嚮大陸友人言,如無當年國民黨,即無今日之共産黨:國民黨完蛋,「一個中國」與「和平統一」亦完蛋矣。

  國民黨經其主席李登輝十二年(一九八八年至二○○○年)之摧殘,實已遍體鱗傷,而奄奄一息矣。餘之專業,為研究中華民國史及國民黨黨史,今颱灣執政當局在「去中國化」的政策下,否定此史;大陸方麵在修此史時,列為「前朝史」。而餘之史著或史觀,在兩岸均將成為「反麵」或「末流」之物矣。餘麵臨如此尷尬境遇,能無失落與飄浮之感乎!

  餘之在颱六十八年是怎樣度過的?最初六年(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五)純為生活而工作,從軍文人員而黨工,而至機關「小吏」,耗費時光,乏善可陳。就學政治大學兩年(一九五五至一九五七),走入正道,進入治學途徑。國民黨黨史會二十一年(一九五七至一九七八),中間留美一年(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七),在良師益友啓迪下,從事史學工作與研究,尚有心得,並有著作發錶。執教政治大學十三年(一九七八至一九九二),學以緻用,教學相長;最堪告慰者,餘所指導之學生,多有「青齣於藍」者矣。退休二十四年(一九九二至今二○一六),退而不休,著作大增。餘之《浮生憶往》〈自序〉曰:

  退休以後,無工作之勞形,有自由之時空,閱愛閱之書,寫愛寫之文,作愛作之事,遊愛遊之地,自由自在,海闊天空,所謂「退而不休」是也。整理舊作,增補修訂,編著成書;如有心得或新的資料,或應學術會議之邀,常有論文發錶。雖有「冷飯」,「佐料」亦多,溫故知新,得以自糾前失。總計退休後之作,佔餘前三十六年著作中極重要之部分,即以論文一項而言,自一九六五年十二月至二○○一年十二月的三十六年中,計發錶諭文一二二篇,退休前二十七年為六十七篇,退休後的前期九年(一九九二至二○○一)則為六十五篇。但後者不無應景之作,非如前者之循規蹈矩也。

  退休後旅遊大陸各地,亦為餘所愛好之活動。欣賞各地風光,訪識大陸學界,辯難切磋,交換心得,容有不同意見,多能互相尊重,兼容並蓄,互補不足。應邀演講或作會議報告,亦能暢所欲言而無阻礙。以文會友,至樂之事也。

  退休的後期十五年(二○○二至二○一六),亦如前期九年。最重要者有《國民黨興衰史》及其增訂本、《蔣介石與國共和戰》(與劉維開閤著)以及《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等著的齣版,並有《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及《孫中山與鬍誌明》的修訂。發錶的論文亦有多篇。

  總之,屆此「九五」之齡,留下一點痕跡,於願足矣。
 
蔣永敬,二○一六年十一月於新北市淡水水世紀。

圖書試讀

【十 研究與撰寫史著之迴顧】
 
(一)研究辛亥革命的微觀與宏觀
 
1、初齣「茅廬」挑戰名史學傢
 
餘對辛亥革命史料之涉獵,約在民國四十六、七年間(一九五七~一九五八)。編著《鬍漢民先生年譜》之際,閱讀鬍之《自傳》,對革命活動之記述,生動有趣。繼閱其《文集》,革命史料,至為豐富。其後參與《國父年譜》之增訂,考訂史料,對辛亥革命之瞭解漸多。此為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前後之事。此時大陸方麵有辛亥革命資料及迴憶錄等多種史料之齣版,颱灣方麵受此衝擊,有《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之編印,會中同仁多參與其事,餘亦與焉。民國五十四年(一九六五),為紀念孫中山百年誕辰,編印叢書數十巨冊。餘亦參與編校工作。故此數年間,餘所接觸者,以辛亥革命史料及其史事為多。是年十一月,颱灣報刊頗多紀念孫中山革命運動之文章。最堪注意者,名史學傢方豪先生連續為文〈國父來颱次數說〉,依其「考訂」,孫中山來颱之次數,由「四次」而「五次」,再而「六次」、「七次」乃至「八次」。且在《傳記文學》七捲六期(總四十三號,民五十四年十二月)發錶〈研究國父來颱次數的經過〉一文,以確認由「四次」而至「八次」之說。餘閱此文,大為驚異,以為方豪先生,乃「名史學傢」也,何以治學有失嚴謹,乃為文駁之。對於長者,不免失禮,諷其如再「研究」,可能增至「九次」、「十次」矣;餘誠希望「次數」愈多愈好,然據可信史料,僅有「三次」。《傳記文學》社長劉紹唐將餘文送給方豪先生,但無下文。
 
2、考訂鬍適的疑難問題
 
〈硃芾煌與辛亥南北議和〉,為餘首次發錶研究辛亥革命史事之專文,載於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八月之《傳記文學》第十九捲二期。利用大陸與颱灣方麵印行之資料,考訂硃芾煌在辛亥(一九一一)南北議和前,至武漢活動之日程,與南北開始停戰之關連。此事起於鬍適在其〈跋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所藏的「毅軍函紮」中的袁剋定給馮國璋的手紮〉之文。鬍在文中指齣:惜此「手紮」無日期,對硃到武昌日期難以明確,因而對若乾重要事實之演變,無從加以聯係。

用戶評價

评分

讀罷《九五獨白》,內心湧動的情感難以言錶。它不像尋常的史學著作那樣,以年代為綫索,梳理事件的始末,而是以一種更為個人化、感性的方式,將我拉進瞭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民國世界。作者的敘述,宛如一位飽學之士在老友麵前娓娓道來,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直擊人心。我看到瞭一個知識分子在時代巨變中的彷徨與堅守,看到瞭他對傳統文化的眷戀與革新,更看到瞭他在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下的無奈與抗爭。那些零散的片段,關於教育的睏境,關於學術的爭鳴,關於人性的復雜,都像一顆顆珍珠,被作者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串閃耀著智慧光芒的項鏈。我驚嘆於他對於細節的敏銳捕捉,對於情感的細膩描繪,使得那些看似遙遠的曆史人物和事件,瞬間變得觸手可及。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長者對話,聽他訴說往昔,感悟人生。他所經曆的,是中國近現代史中最具衝擊力的時期,而他以其獨特的視角,為我們解讀瞭那個時代最深刻的印記。

评分

《九五獨白》帶給我的震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的閱讀體驗。我習慣瞭從宏觀的視角去理解曆史,而這本書則將我帶入瞭微觀的世界,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細枝末節。作者並非僅僅在講述曆史事件,他更在講述一個靈魂在曆史中的成長與蛻變。我看到瞭他作為一個年輕學者,如何從懵懂走嚮成熟,如何在時代浪潮的衝擊下,逐漸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體係。他對學術的執著,對民族命運的憂思,對人情世故的體悟,都通過他樸實無華的語言,深深地打動瞭我。書中那些關於教育理念的探討,關於知識分子社會責任的思考,在當下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而又充滿變革的年代,與作者一同經曆那些歡笑與淚水,一同感受那份時代的脈搏。這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卻有著撼動人心的力量,它讓我重新審視曆史,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

评分

《九五獨白》讓我對民國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作者並非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而是以一個親曆者的口吻,將我帶入瞭那個充滿魅力的時代。他的迴憶,充滿瞭細節,充滿瞭溫度,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的街頭巷尾,與那些人物擦肩而過。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睏境與追求,感受到瞭他們對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也感受到瞭他們身上那種特有的傢國情懷。作者的文字,樸實而有力,沒有矯揉造作,卻字字句句都飽含深情。他對於曆史事件的解讀,並非簡單的堆砌史料,而是融入瞭自己獨特的思考與感悟。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時代的變遷,也看到瞭一個靈魂在曆史長河中的沉澱與升華。我從中獲得的,不僅是對曆史的認識,更是對人生的一種啓迪。

评分

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民國曆史的書,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靈魂對話。《九五獨白》以一種極為個人化的敘述方式,讓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一位史學者的內心世界。作者的文字,真誠而細膩,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悅與憂愁,將自己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之中,與曆史一同呼吸。我被他對於學術的熱情所感染,被他對知識的敬畏所打動,更被他在艱難歲月中展現齣的堅韌與樂觀所摺服。那些關於學術研究的片段,充滿瞭智慧的光芒,讓我看到瞭一個學者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用自己的筆觸去探尋真相,去理解時代。這本書沒有刻意營造的戲劇衝突,但字裏行間卻流淌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讓我得以從中汲取力量,感悟生命的真諦。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時代的縮影,也看到瞭一個偉大靈魂的閃光之處。

评分

初翻開這本《九五獨白》,本以為會是一部冷冰冰的曆史教科書,然而,隨著文字的緩緩展開,我仿佛跌入瞭一個鮮活的時代洪流。作者以其深邃的學識和飽經滄桑的筆觸,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民國畫捲。他沒有宏大的敘事,而是從一個普通學者的視角齣發,細緻入微地捕捉到瞭那個時代獨特的脈搏。那些曾經在曆史書上僅僅是名字的人物,在他的筆下變得有血有肉,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選擇與掙紮,都如此真實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被他關於學術研究的片段所吸引,那種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對知識的虔誠態度,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卻又浮躁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他如何在一個動蕩的年代,守護一方書齋,在曆史的迷霧中尋找真相,這本身就構成瞭一段令人動容的傳奇。我仿佛能聽到他在深夜裏挑燈夜讀的聲音,感受到他麵對睏境時的沉思與堅持。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更是關於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人格,這一點,對於任何一個時代的人來說,都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