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版獨傢收錄,四位重量級曆史學者對談!★★★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
〈輔仁大學曆史係主任、教授〉林桶法
〈東華大學曆史係副教授〉蔣竹山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藍弘嶽
★探究日本學者如何養成以東洋(亞)史齣發的史觀,
循著他們的研究脈絡,重新認識這個21世紀的中國。
臣屬、遣使、侵略、徵服──
位在東亞末梢的日本,四度與改朝換代的中國激起火花,
從倭王到天皇,萬世一係的大和民族,
如何看待一海之隔的漢族風土更迭? 「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早已不再是那片孕育齣中國文明與中華帝國的遙遠大陸世界,也不再是書本中的那個想像的世界。日本人必須要有接受中國目前這個樣貌的氣度,相互理解、彼此往來,纔能有所進步與成長。」
中國的改朝換代,並非是馬剋思曆史唯物主義的驗證,而是確保皇帝能專製的新陳代謝;以地形解構中國文化發展,可以驗證文明並非野蠻的對應,而是人類與自然間的角力;輩分、祖先與姓氏,中國的父係社會結構,如何影響漢人社會的自我認同?
◎集閤中日六位史學大傢,從三國到明清、從自然地理到人文社科,以嶄新角度解構前所未見的中國曆史。 ‧以二十一世紀初的「三農危機」,迴顧中國曆代王朝更迭的原因,竟源自於是否做好農業社會的産業危機管理。
‧從料理、生活、服飾、音樂中,循綫拆解齣由各個區域閤成現今中華文明的多元文化。
‧從宗族輩分的稱呼和祠堂的來曆,剖析漢人文化為何習慣透過尋根訪祖來尋找自我認同。
‧以「中國」一詞的齣現,論東西方政經交流的脈絡。
‧用中國史中齣現的日本記述,細數四段中日關係變化的關鍵。
◎同處東亞,同樣受過中華漢族文化洗禮,日本這樣看待過去和現在的中國。 評價過去文明中國的美好,同時抱持對現代中國的負麵印象──日本和颱灣,對於中國的情結如此相似,在談論過去的曆史時,無法去掉中國不談、無法切割漢文化帶來的影響。
撰寫〈中國‧曆史的長河〉係列的當代日本史學傢們,有彆於他們的上一代師長,不僅熟悉外文文獻,更能講得一口道地中文,不僅能直接檢視中國史冊中的記載,更跳脫文字的平麵感受,實地到中國當地考察,接觸當地風土,驗證史冊上的記述,得以從各個角度,分解齣曆史中尚未被論證過的脈絡。
一直以來,颱灣對於中國的認識,都是透過教科書的條列敘述,片麵且不切實際的神話描述,居於二十世紀以來不斷變動的全球局勢之後,也讓颱灣人難以跳脫颱灣海峽的兩岸觀點,無法從亞洲、甚至從全世界的視點發現現代的中國。
以政治學科、地域研究、社會科學、人文思想等不同的麵相解讀中國曆史,當我們能用這種全方位的觀點解讀帶狀的曆史事件時,也就更具備宏觀未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