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炼性:《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白话註译 甲、乙部

修心炼性:《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白话註译 甲、乙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道教
  • 吕祖
  • 玄功
  • 炼性
  • 修心
  • 内丹
  • 真经
  • 白话文
  • 甲部
  • 乙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系一部有关道教修心炼性的清代道经。据经文说,斗姥元君和孚佑上帝纯阳吕祖于嘉庆初(大约在三年至八年间,1798–1803)在北京一个奉祀吕祖为主神的道教乩坛─觉源坛上降示了这部经典。《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包含两个主要的部分,「斗姥降经」(称本经)和「吕祖疏解」(称疏解)。本经共有九个章节,由斗姥于九皇宝诞的庆祝期间,敕令紫微星君降示予觉源坛弟子,目的是希望在坛弟子能够继承天仙派修炼金丹的传统,并能以此真经广化度人。至于「疏解」部分,则是出于吕祖的降示,为本经的每章内容进行梳理解释,使经文的旨意更加清晰明白。

  《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的特色是一改以往丹经的深邃难解,运用平实简易的文字,强调人本来拥有尊贵的灵性,可惜被尘世中各种欲望蒙蔽,不过仍可通过自我修炼,重获灵妙真性,并一一指出道教心性修炼而致玄通微的真正功法。

  本书白话註译《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使用的底本为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清代嘉庆《道藏辑要》。加上全新註译的白话版本,本书希望能为当前充斥着物欲利益、社会阶层之间冲突与不和谐,以及种族和宗教纷争的人类社会,带来一点如经文里所指出的修炼本心、求得清净的道理。本书为精装甲、乙两册本、 甲部包括註译使用的经书版本简介、原经影印本、经文常用繁体字标点本、常用繁体字与原经异体字对照表。乙部主要是白话註译《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 以便读者将原经与白话註译进行对照阅读。真经贵重难得,註译平易明晰,藏用皆宜。
 
观照本心,探寻大道:中国传统性命修炼古籍精选 本套丛书汇集了数部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家思想领域享有盛誉的经典著作,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古代性命修炼理论与实践的窗口。所选版本均为历代注疏精良、流传有序的善本,力求在保持原貌的同时,辅以现代读者易于理解的注释与阐发。本套书的选材侧重于那些探讨“修心”与“炼性”这一核心命题,关乎个体生命质量提升与精神境界拓展的古籍。 卷一:内丹学基础理论与入门导引 本卷收录了早期与中期的内丹学重要文献,它们构成了后世丹道理论的基石。重点在于阐述“性命”二字的哲学内涵,区分“先天一气”、“后天元精”的区别,并对“炼己”与“筑基”等关键入门阶段的操作原则进行详尽解析。 其中收录了被誉为内丹学“入门指南”的数篇论著。这些篇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首先指出了修行的根本在于“知止”与“定静”。它们详尽论述了如何通过调和呼吸、收敛意念,使散乱的心神归于一处,为下一步的采药蓄能打下坚实基础。不同于侧重于药理推演的后期理论,本卷的文献更注重心性的磨砺,强调“炼心如炼炉,炼性如炼火”,心性不纯,则外药难成。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篇关于“三关”的论述。此论将人体气机运行的通道比拟为人间险要关隘,详细描绘了如何通过特定的修持方法,逐步打通“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使真气在任督二脉中得以顺畅流通。文献中对“玄关一窍”的描述极为精妙,它并非一个具象的穴位,而是指代心神内省所能达到的特定状态,是修者进入更深层次修炼的门户。 此外,本卷还探讨了“性理”与“命理”的统一性。性,指人禀受的天性与后天的习性,需通过“存天理,去人欲”来克制;命,指生命能量与元气的保存与运用,需通过特定的功法来培植。两者的结合,构成了完整的人身修炼体系。 卷二:道家养生与精神超越的实践路径 本卷转向更具体的实践层面,收录了侧重于导引、吐纳以及对人体经络气血运行规律进行阐释的经典。这些文献通常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古代行气之法,如“六字诀”、“五禽戏”等,但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功法背后的“内炼”机理。 其中一篇关于“精、气、神”三宝互化的论述是本卷的亮点。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后天之精转化为先天之气,再由先天之气升华为纯粹之神。此过程被比喻为“点金成铁”与“借假修真”。文献强调,精气神三者不可偏废,若徒求气盛而心神不定,则如无舵之舟,终将迷失方向。 本卷的实践指导并非停留在机械的动作层面,而是融入了深厚的哲学思辨。例如,对于“入静”的描述,它并非简单指身体的放松,而是要求“神入太虚”,达到“万籁俱寂,了了常明”的境界。这种精神层面的超越,被视为“炼神还虚”的前奏。 在对药物的论述上,本卷收录的古籍多强调“内药”的重要性,即将人自身所具有的精、气、神视为最珍贵、最恒久的药物,反对过度依赖外丹或草药,体现了道家“自度”的核心思想。通过对内气的培养与引导,使身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和谐状态。 卷三:仙学理论的深化与境界的探究 本卷聚焦于内丹学发展成熟阶段的理论建构,探讨了“金丹大道”的更高层次境界,如“出神”、“还丹”、“成道”等概念。这些文献往往采用晦涩的隐语和譬喻,旨在保护核心秘诀不为不慎者所误用。 此部分的核心内容在于阐释“采天地之灵秀,聚己身之精华”的辩证关系。它深入剖析了“火候”的控制艺术,火候即是修行过程中对时间、心性、能量三者的精准把握。火候不足,则药物不生;火候过猛,则丹体易散。文献中用四季更迭、昼夜往复等自然现象来比喻火候的微妙变化,强调修道者必须时刻与自然大道的节奏保持一致。 此外,本卷还包含了对“法侣”与“传授”重要性的讨论。虽然强调个体修炼,但成熟的丹道理论也认识到,某些关键的突破口往往需要明师的指点和同道者的印证。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强调“口传心授”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对师承谱系的尊重,维护了修炼体系的严谨性。 总而言之,本丛书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献的精选与整理,勾勒出了一条从基础的修心养性,到深入的内丹实践,直至最终追求精神圆满的完整路径。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思想的珍贵资料,更是对当代人寻求内心安宁与生命意义的深刻启示。每部著作都蕴含着古人对宇宙本源和生命奥秘的终极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黎志添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蒋经国基金会亚太汉学中心」主任、《道教研究学报》主编及《中国文化研究学报》副主编。研究领域包括六朝道教史、天师道经典、道教科仪、清代《道藏辑要》、广东地方道教史。着有《宗教研究与诠释学》(2003)、《广东地方道教研究—道观、道士及科仪》(2007)、《香港道堂科仪历史与传承》(2007)、《香港道教—历史源流及其现代转型》(2010)、《广州府道教庙宇碑刻集释》(2014)、《了解道教》(2017)等。

图书目录

《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版本简介(黎志添)   1
《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原经影印本   7
《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常用繁体字标点本   59
常用繁体字与原经异体字对照表   103
 
序一  (善玄精舍研经小组)   vii
序二  (黎志添)   ix
凡例   1
导读   3
 
《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白话註译   23
1.朝礼斗姥   25
2.灵妙真经第一章  缘起品   40
3.灵妙真经第二章  持心品   45
4.灵妙真经第三章  解脱品   52
5.灵妙真经第四章  精进品   56
6.灵妙真经第五章  布施品   62
7.灵妙真经第六章  离欲品   70
8.灵妙真经第七章  清净品   80  
9.灵妙真经第八章  炼虚品   90
10.灵妙真经第九章  超昇品   99
11.收赞.三皈依   110
12.斗帝敕演九品灵妙真经疏解后跋(蒋予蒲)   115
 
后跋(黎志添)   119
附录一  香港善玄精舍简介   123
附录二  香港善玄精舍助印善信芳名   127
参考书目   131
 

图书序言

序一
  
善玄精舍研经小组

  
  二〇一四年秋,善玄精舍慕道班荣幸地邀请了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黎志添教授亲临精舍讲道。蒙教授慈悲引导,善玄弟子如沐春风,认识了道教文化的浩瀚渊博、广阔深远。令弟子们扩阔眼界、玄关开启。
  
  翌年,慕道班再次邀请到教授讲道,并了解到善玄弟子对经教的渴求,尤其以全真义理修善心性而又易明易读的经书最能契合善玄弟子的需要。二〇一五年秋,教授再临精舍讲道。为了满足善玄的诉求,此次讲道,他特地为善玄选择了一份宝贵的礼物,也送给善玄一个无价的宝藏──他为我们带来及讲解了《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
  
  在紧迫的两个课节中,教授为我们讲述了「真经」的源起、派别、註疏、每一品的内容和义理。对于我们这一群从来没有真正研读过经书的道子,教授自然要多费心神去说文解字,为经文加入标点符号,并对一些难懂的文字、词语、句子加上白话註释,使我们读经时不如想像中困难,也改变了我们以往见到经书便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的态度。
  
  这改变可见于坛内的师兄师姐,对「真经」爱不释手。一有空闲,便两两三三一起研读,遇到难处就互相讨论。尤其难得的是,有弟子将教授的录影重看,一遍又一遍,本来打算做点笔记,没想到学得越来越起劲,后来竟有师兄师姐将教授的讲解逐字记录,并将功课送呈教授修改、校正。由此可见善玄弟子对《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的重视。有见及此,研经小组希望将这份重要的功课与善玄所有同修分享,于是向理事会提出了印经的构想。
  
  替恩师阐道,是善玄弟子最乐意做的。既得嘉宾传送宝经,应当珍之重之,参研深究。理事会同寅,认为善玄得此瑰宝,应与分享,让经书流通,广结善缘,方不负吕师教诲。研经小组与黎教授接触,商讨合作出版事宜,并蒙教授允诺负责编辑,将全经用白话文註释,使读者更容易明白。此外,其他繁琐的校正和刊印等工作,亦得教授一力承担,令此宝经可于丁酉年,善玄成立第二十年之吕祖先师宝诞前出版,是黎教授和善玄弟子庆祝恩师诞辰而送给恩师的最佳贺礼。
  
  丙申年冬月
  
序二
  
黎志添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本身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中国宗教文化宝库。在中国社会,道教历来就是一个具有精神影响力的本土宗教传统,其影响力渗透至社会的各个阶层,从王朝的统治者、精英知识分子到民间百姓,并形成独特的中国本土宗教精神传统。
  
  道教不像西方宗教那样要求信众认信其「教义」的真确性,也不执着于向其他文化传播其「普世价值」。道教不会刻意划定信徒身份,皈依或信仰转换在道教世界中并非主要问题。可以说,道教的宗教信仰特色在于其落实于本土各个阶层对超越生活世界束缚的追求。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教是以科仪立教的。因其「土生土长」的身份,道教在斋醮仪式之中已经自然而然地表达了中国人祈愿、忏悔、赦罪、解脱及拯救等宗教精神。可以说,道教是属于仪式型的宗教。其斋醮仪式里所包含的宗教信仰非常丰富,而且也密切地渗透于民众的生活习俗之中。
  
  另一方面,道教又是一个重视对自我身体和精神进行修炼的宗教。道教的内丹修炼不囿于纯粹思维领域的超越,反之,它更看重一种精神和形体两者并重的实践性修炼。因此之故,道教的内丹修炼常被称为「性命双修」,即是常说的性功和命功。事实上,道教性命双修的实践意义在于打破、消解和突破了「精神-肉体」、「物-我」和「个体-自然」等二元对立的思维,从而建立一个具有道教所追求的灵妙、无为、虚静、清净、超越、形神俱妙等主体价值的丰富人生。
  
  道教内丹修炼具有清晰的人本主义色彩,这也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本书选录的《先天斗帝敕演无上玄功灵妙真经.孚佑上帝纯阳吕祖天师疏解》(本书简称《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或《灵妙真经疏解》)反覆强调人本有的灵性是尊贵的─「灵踰万物,至宝内含」。但是,如果人这本有而灵妙的真性一朝被尘世中各种慾望蒙蔽,好像被淤泥所掩盖一样,那么结果便是不能分辨人与禽之间的区别。道教内丹修炼的实践提出:纵使人的真性被掩盖,但仍然可以通过自我的修炼,找回、返还、获得本来性命的根源。这种区分人禽的本原真性并非作为一种现存事实而存在,而是必须经过绵绵不断的修炼过程,才能通达、体察和参证,并达到那种与大道契合、内外相通的境界。换而言之,性命修炼的功法和关键仍然系于自我的坚持、参透和验证,这即是该经所说的「惟功惟实,自证自参」的生命转化过程。
  
  笔者过去一直从事道教斋醮科仪的研究,并且深深认识到,道教将与民众祸福命运有关的宗教信念融入于斋醮科仪的实践中。然而,自五、六年前开始,笔者因机缘转入清代《吕祖全书》及《道藏辑要》的研究领域,结果发现,明末清初以后,道教信仰传统在全真宫观道教和正一斋醮科仪传统以外有所发展,即由在家皈依信众组成的扶乩道坛及其传承下来的内丹修炼,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而且影响深远。近代以来,大部份这类扶乩道坛供奉的是吕祖孚佑帝君。可以说,这些主祀吕祖的乩坛是道教第三种重要的存在和传播的形式。若是不认识或不承认扶乩道坛的角色和贡献,便不能准确及全面了解近代道教发展的特色。虽然,今天的扶乩活动常被误认为低下层的民间宗教活动,但是其实不然。自明清至民国初年,许多精英分子、士大夫及文人所组成的道教乩坛成为几百年来保存和推广道教文化的重要力量。例如本书所介绍的《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便是在清代嘉庆年间,由一群创建于京城的吕祖乩坛──觉源坛的弟子,通过扶乩活动编撰、刊刻出来的一部道教内丹修炼经典。该坛的弟子是一批儒生精英,学问好,有科举功名,同时又有道教信仰。他们得到吕祖的乩示,奉命传播和编辑吕祖乩文。
  
  关于觉源坛与《吕祖全书正宗》及《道藏辑要》的关系,本书读者可以进一步参考莫尼卡(MonicaEsposito)、森由利亚及笔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不再赘述。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觉源坛的降鸾活动在蒋予蒲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辞世之后,便迅速失去了踪影。至于与觉源坛直接相关的《道藏辑要》的命运,正如莫尼卡的感言所说:「遗憾的是,这一伟大的计划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果。蒋予蒲死后,这部本应得到公认的清代新《道藏》,却只为少数收藏家所珍视。」不仅是《道藏辑要》的出版得不到预期的成果,更令人遗憾的是,蒋予蒲和其他觉源坛吕祖弟子的编纂功劳更被隐没于后人对成都全真道观二仙庵《重刊道藏辑要》的认可之后。事实上,除了闵一得于道光十一年(1831)在其刊刻的《古书隐楼藏书》里所收载的《吕祖师先天虚无太一金华宗旨》中,提及过《道藏辑要》的「〔经〕板在京邸,及送板归南,而〔蒋〕先生又北上,卒于京师」之外,直到1922年,丁福保(号守一子,1874–1952)在其编辑的《道藏辑要总目》中,重证闵一得的说法,指出:「是书清嘉庆间蒋元庭侍郎辑。」然而,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二仙庵阎永和方丈主持重刻、贺龙骧(活跃于1891–1908)校勘的《重刊道藏辑要》,却有意採用了《道藏辑要》的编者为康熙彭定求(1645–1719)的说法。例如贺龙骧在其所撰的〈《重刊道藏辑要》子目初编序〉中说:「我朝彭定求相公撰《道藏辑要》一书,为世称快,惜原书总目止载卷数,未列子目。」另外,贺龙骧又在〈钦定道藏全书总目序〉中称:「相国彭定求所编《道藏辑要》,出于颁行本者半,出于坊间本者亦半。虽坊本,亦皆纯正精粹,然非道藏所有。」由于二仙庵《道藏辑要》的光绪重刊本主张彭定求为编者的错误说法,蒋予蒲和觉源坛的历史进一步被埋没。以致现今仍有一些学者支持彭定求为《道藏辑要》第一编纂者之说,且由于缺乏对觉源坛的研究及完全不知有《吕祖全书正宗》存在的前提下,却主张说:「事实上,蒋元庭〔蒋予蒲,字元庭〕增补的《道藏辑要》本身,并未就蒋元庭与《道藏辑要》的关系作任何说明。」
  
  因为有机会重新研究蒋予蒲、觉源坛和《道藏辑要》的缘故,笔者得以发现并受益于由吕祖及其他上界仙真降鸾觉源坛而新出的道经,包括:《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玉枢宝经.孚佑上帝纯阳吕祖天师赞解》、《玄宗正旨》及《玉都师相吕圣真君无极度人宝忏》等。以《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为例,虽然这是一部讲论道教性命修炼的内丹经书,但是它一改以往丹经喜用龙虎、铅汞、坎离、水火等隐晦譬喻及辞藻,以致深邃难解的积习;反之,其运用平实简易的文字,一一指出了道教心性修炼而致玄通微妙的真正功法。该经的开首已经明言此丹经的宗旨:「此经九品,实为金丹妙典,洗尽从来譬喻隐秘之词,使人人共由大道,直证天仙。」
  
  二〇一五年秋,笔者有幸与香港善玄精舍吕祖弟子结下道缘,受邀至该坛教授道教经典。笔者选择了自己也有所体验及获益的《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与该吕祖扶乩道坛弟子一起阅读。相信他们与觉源坛弟子一样,都能让自己的修道信仰与吕祖性命修炼精神和功法契合,结果,正如他们所说:「坛内的师兄师姐,对《真经》爱不释手。」善玄精舍的弟子不仅具有如此「经教」的反应,在乩坛上受禀吕祖恩师的旨意后,他们又发道心,积极支持笔者推动道教信仰现代化的夙愿,通过白话註译道经的学术功夫,俾让道教的精神智慧能以平实易懂的文字方式,重新传扬于现代华人社会之中。以上是本书缘起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白话註译《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的工作乃是从去年十月开始的,并且是集体努力而得的学术成果。笔者得到了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和在读的道教研究博士生们的帮助,共同讨论、註译、修订及编辑全书的内容,包括贺晏然、陈文妍、高丽娟、胡劼辰和祝逸雯等,在此特别感谢他们的参与和襄助。最后,笔者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当前充斥着物欲利益、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与不和谐,以及种族和宗教纷争的人类社会,带来一点如经文里所指出的修炼本心、求得清净的道理。
  
  二〇一七年二月二十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修心炼性:《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白话註译 甲、乙部》实在是颠覆了我对传统经典解读的认知。我一直对古代道家典籍充满兴趣,但苦于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常常望而却步,即便是偶有白话译本,也多是流于表面,难以深入其精髓。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那种感觉豁然开朗。译者并非简单地将古文逐字翻译,而是深入挖掘了吕祖思想的脉络,结合当下的社会语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修炼理论化繁为简。特别是“修心炼性”这几个字,在我看来,本书不仅仅是讲解一套“玄功”,更是一部关于如何调整内心、磨砺品格的指南。它不是那种让你立刻就能“飞升”的神奇秘籍,而是循序渐进,引导你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认识自我。书中的很多譬喻和阐释,都极其贴近生活,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例如,在讲解某个修炼境界时,书中将其比作“拨云见日”,又比如“心猿意马”的调伏,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道理,离我们这么近。我特别欣赏的是,译者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这种“疏解”并非臆断,而是基于对吕祖思想的深刻体悟,并与当下修行者可能遇到的困惑相结合。读来既有古风古韵,又不失现代智慧,让我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仿佛吕祖就站在我面前,娓娓道来。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广大希望深入了解道家修真理论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途径,它填补了市场上一部分空白,让那些“高高在上”的经典,变得触手可及,且充满生命力。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养生修心感兴趣的朋友们,这绝对是一次值得的阅读体验。

评分

《修心炼性:《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白话註译 甲、乙部》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现代诠释。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受限于文言的晦涩,常常难以深入。而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探索道家智慧的道路。译者在“疏解”二字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和匠心。他并非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而是深入剖析了吕祖的哲学思想,并将之与现代人的生活体验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玄功”理论阐释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修心炼性”的独到见解。它将“修心”视为“炼性”的根本,强调了内在的平和与安宁是修炼的基础。书中关于如何观照内心、如何调伏情绪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将“贪嗔痴”比作“三毒”,并提供了具体的化解方法,这些内容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译者的注解,常常穿插着对道家其他经典的学习和理解,使得《灵妙真经》的解读更加丰富和立体。这种博采众长的解读方式,不仅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甲、乙部的划分,也显示了译者对原著结构的严谨把握,可能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修炼层次或内容侧重,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总之,这本书以其深刻的理解、精湛的译注和贴近生活的阐释,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道家经典普及读物。

评分

阅读《修心炼性:《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白话註译 甲、乙部》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内在的探索。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功法”或者说“修为”,并非单纯的技术层面,而是与一个人的心境、品性息息相关。这本书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它将“修心炼性”置于“玄功”之上,这在很多其他修真类书籍中并不常见。很多书籍可能过于强调外在的招式或能量的运用,而忽略了心性的锤炼。但这本书,从书名伊始就传递了一种“由内而外”的理念,让我感到非常契合。译者在注解中,反复强调了“心”在修炼中的核心地位,比如如何通过静心、观照来达到“炼性”的目的,进而为“玄功”的自然显现打下坚实基础。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这个对道家理论知之甚少的人,也能逐渐领悟其中的真谛。书中的一些比喻,比如将心比作一面镜子,需要不断擦拭才能映照万物,或者将杂念比作水中的泥沙,需要耐心沉淀才能见清澈,都非常形象生动,让我能够将这些抽象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而且,译者在白话注译中,并没有回避原著中可能存在的“宗教”色彩,而是以一种更加哲学的、人生观的视角去解读,使得其普适性更强,能够被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所接受。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一本经典的解读,更是一本引导读者进行自我认知和内在成长的工具书。它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无上玄功”,原来就蕴藏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唤醒。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曾经对道家修身养性理论感到“高不可攀”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及时的“点拨”。《修心炼性:《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白话註译 甲、乙部》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尤其是“修心炼性”四个字,点明了其核心要义,让我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套“功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内在的修行。我一直对道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的一些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功利化,让我难以找到真正契合我心性的读物。然而,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译者以一种非常耐心和细致的态度,将吕祖的“无上玄功灵妙真经”进行了白话注解。这种注解并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深入到了原著的内涵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道理阐释得清晰明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炼性”的论述,它不是让你去压抑自己的本性,而是通过“修心”来达到对本性的“升华”。例如,书中用了很多篇幅来讲解如何观察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内心的冲突,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这些内容,不仅仅适用于道家修行者,对我们每一个现代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思考书中的例子,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比如,书中提到的“感恩之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身边的小美好,而一味地追求远方的目标。通过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也更加理解了“道法自然”的含义。这不仅仅是一本“经书”,更是一本“生活指南”,一本“心灵地图”,带领我一步步走向更平和、更充实的人生。

评分

当我翻开《修心炼性:《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白话註译 甲、乙部》这本书时,内心充满了期待,毕竟“吕祖”二字,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道家文化底蕴,而“无上玄功灵妙真经”更是让人浮想联翩。然而,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反而带给我惊喜。译者在“疏解”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更是深入挖掘了吕祖的思想精髓,用现代人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对原著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修心炼性”的强调,它不是让你去刻意追求某种外在的“神功”,而是通过调整自己的内心,磨砺自己的品格,达到一种内在的升华。这种由内而外的修炼方式,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和可行。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观照内心、如何调伏杂念的论述,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能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书中用“风吹草动”来比喻外界的诱惑对我们心念的影响,又用“止水明镜”来比喻平静的心境所能映照出的真实世界。这些形象的比喻,让原本抽象的修炼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而且,译者在注解中,并没有回避原著中可能存在的“神话”色彩,而是以一种更加哲学的、人生观的视角去解读,使得其普适性更强,能够被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所接受。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一本经典的解读,更是一本引导读者进行自我认知和内在成长的工具书。它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无上玄功”,原来就蕴藏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唤醒。

评分

拿到《修心炼性:《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白话註译 甲、乙部》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扎实的译注工作所吸引。作为一名对道家文化有着长期关注的读者,我深知一部优秀的古籍白话译本,其难度远超想象。它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更需要对原著的精髓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从“疏解”二字,便可见其并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对吕祖原著的“梳理”和“阐释”。这种“疏解”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它在文字的白话化处理上,力求准确而生动,避免了生搬硬套或过于白俗,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使得阅读过程十分流畅。其次,在对原著中一些关键术语和概念的解释上,译者并没有止步于字面意思,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道家修身体系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并结合其他相关经典进行佐证,使得理论更加系统和完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玄功”的解读,它并非仅仅指代某种外在的神奇力量,而是更侧重于内在的修炼,是通过特定的方法来调整人体的精、气、神,达到身心和谐统一的状态。这种解读,让我对“玄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为何它被称之为“灵妙”。而且,甲、乙部的划分,也似乎预示着内容的循序渐进,可能分别对应着不同的修炼阶段或侧重点,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指引。总而言之,这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湛的译注技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吕祖“无上玄功”的窗口,其价值不可估量。

评分

《修心炼性:《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白话註译 甲、乙部》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学养,为我打开了道家修身养性的一扇新窗。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哲学充满了好奇,但往往受限于古文的晦涩,难以窥其堂奥。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译者在“疏解”二字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他并非仅仅是对文字的简单翻译,而是深入挖掘了吕祖的思想精髓,并结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对原著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修心炼性”的强调。它将“修心”视为“炼性”的基础,强调了内在的平和与安宁是修炼的关键。书中关于如何观照内心、如何调伏杂念的论述,都非常贴近生活,并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例如,书中用“风中的烛火”来比喻易受外界干扰的心念,又用“坚固的磐石”来比喻稳定坚韧的心性,这些形象的比喻,让我能够轻松理解那些抽象的修炼理论。译者在注解中,还常常引述其他道家经典,并能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对《灵妙真经》的解读中,形成了相互印证、层层深入的阐释效果。这种博采众长的解读方式,不仅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甲、乙部的划分,也显示了译者对原著结构的严谨把握,可能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修炼层次或内容侧重,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经典文本的准确翻译和深入解读,更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方法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在我阅读《修心炼性:《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白话註译 甲、乙部》之前,我对道家修身养性的理论,一直抱着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心态。总觉得那些高深的理论,离普通人的生活太遥远。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译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吕祖的“无上玄功灵妙真经”进行了白话注解。这种注解,并非生搬硬套,而是深入挖掘了原著的精髓,并用现代人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进行了阐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修心炼性”的强调。它并非让你去追求某种超自然的能力,而是通过调整自己的内心,磨砺自己的品格,来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圆满。书中很多关于如何观照内心、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的论述,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例如,书中用“池塘中的淤泥”来比喻被杂念污染的心,又用“阳光普照”来比喻心性的清明,这些形象的比喻,让我能够轻松理解那些抽象的修炼理论。译者在注解中,还常常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阐释原著的道理,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让我们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甲、乙部的划分,也让我看到了内容的层次感,似乎是循序渐进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指引。总而言之,这本书以其深刻的理解、精湛的译注和贴近生活的阐释,成为了我探索道家智慧的一本重要读物,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身心健康和内在成长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修心炼性:《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白话註译 甲、乙部》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对传统经典的一种刻板印象。我一直认为,古籍的魅力在于其深邃的智慧,但往往被晦涩的文字所阻隔,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书,正是架起了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读者的桥梁。译者在“疏解”二字上,下足了功夫,他并非简单地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文,而是融入了深厚的道学功底和对吕祖思想的深刻理解,对原著进行了“梳理”和“阐释”。这种“疏解”,体现在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理论的系统阐释。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玄功”的定位,它并非一种神秘莫测的技巧,而是强调内在的修炼,通过调和精气神,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这种解读,让我对“玄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为何它被称为“灵妙”。书中的注解,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它用通俗的语言,阐释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道理。例如,在讲解“心”的修炼时,译者用了“水面上的浮萍”来比喻容易受外界干扰的心念,又用“沉淀的泥沙”来比喻杂念的去除,这些形象的比喻,让我能够轻松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而且,译者在注解中,并不回避原著中可能存在的宗教色彩,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将其融入到更广阔的哲学思考之中,使其更具普适性和现代意义。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广大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修身养生理论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读物。它不仅是一本经典的注译本,更是一本引导读者进行自我认知和内在成长的“心灵指南”。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国学领域钻研的爱好者,我对经典古籍的解读始终抱着一种审慎的态度。然而,《修心炼性:《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白话註译 甲、乙部》这本书,确实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首先,它的译注工作做得非常扎实,译者并非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转换,而是深入挖掘了吕祖的思想体系,并结合历史背景和道家哲学进行阐释。这种“疏解”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释,更是对思想的梳理和升华。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灵妙真经”的解读,它没有将“灵妙”简单理解为超自然的能力,而是更侧重于一种“妙在自然”、“灵在心性”的境界。这种解读,让原本高不可攀的“真经”,变得更加接地气,也更加符合现代人对精神修养的追求。书中对于“甲、乙部”的划分,也体现了译者对原著结构的细致考量,可能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修习层次或内容侧重,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译者在注释中,时常引用其他道家经典,并且能够将这些引用巧妙地融入到对《灵妙真经》的解读中,形成了相互印证、层层深入的阐释效果。这种博采众长的解读方式,使得本书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也更具说服力。对于一些深奥的修心炼性理论,译者也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和比喻来解释,例如将“意念”的集中比作“射箭瞄准”,将“心念的纷繁”比作“嘈杂的集市”,这些生动形象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其中的智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经典文本的准确翻译和深入解读,更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方法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