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金匱要略

圖解金匱要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醫
  • 金匱要略
  • 方劑學
  • 中醫經典
  • 圖解
  • 中醫養生
  • 中醫臨床
  • 中醫書籍
  • 中醫方劑
  • 傷寒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金匱要略》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其理論基礎與治療方法十分完備,具有高度科學水平和實用價值。
․透過圖示與錶列將《金匱要略》的藥方、脈法及穴道,逐一剖析分類解讀,將醫藥學與生活生命閤而為一。


  《金匱要略》具古今中外醫生診治疾病要則,除瞭治療疾病,並可協助患者改善生活習慣,進而建立良好生活品質。反覆瀏覽《圖解金匱要略》更可因應研究所及中醫師國傢考試。

  中國醫學自漢朝已很完備,後來發展無法超越此根基。《圖解金匱要略》延續《圖解內經》的保險生命與《圖解傷寒論》與保證生活歡愉的精神,可反覆再三地實用於生活起居作息之間。

  《圖解金匱要略》是中醫臨床絕妙手冊,透過圖示與錶列,解讀《金匱要略》珍貴藥材,多方麵採集天地生化萬物,植物根(莖)、葉(枝)、花(蕊)、實(籽),動物禽獸蟲魚等及礦物方麵,滋潤心肺灌溉肝脾腎。治療急癥疾病,並改善慢性病癥與過勞癥。從枝葉桂枝、麻黃,而根莖葛根、生薑、半夏,到當歸、阿膠、礬石等一氣嗬成;穴道方麵,第二十章「勞宮與關元」、第二十二章「期門」於治未病功不可沒。
 
《張氏醫通》:一部博采眾長,精研臨證的清代醫學巨著 作者:張誌聰 成書年代:清代 捲帙與體例 《張氏醫通》乃清代著名醫傢張誌聰(字子和,號鬆溪)畢生心血之結晶,全書共十五捲,以其結構嚴謹、內容宏富、兼收並蓄的特點,在近現代中醫典籍中占據瞭極其重要的地位。張氏以廣采博覽為旨歸,不僅深入研習瞭包括《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在內的曆代經典,更將曆代醫傢,尤其是明清之際的臨證經驗悉心匯編,融會貫通。全書體例清晰,脈絡分明,為後世醫者樹立瞭典範。 捲帙內容概述 捲一至捲四:理論基礎與病機探微 前四捲集中於中醫基礎理論的闡述,力求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揮。 捲一·論辨陰陽五行: 詳述陰陽五行的生剋製化規律及其在人體生理、病理中的體現。張氏強調“取象比類”在中醫思維中的重要性,結閤實例闡釋五行生剋與髒腑氣血、情誌變化的內在聯係,尤其對“少陽”的生理病理地位有獨到見解。 捲二·論辨髒腑經絡: 細緻梳理瞭五髒六腑的形、氣、神、主病,以及十四經脈的循行、主治提要。其論述注重“藏象”與“功能”的統一,強調髒腑之間的相互影響,而非孤立看待。例如,在論述心與腎的關係時,引述瞭“水火既濟”之理,並闡發瞭心火下行的具體路徑。 捲三·論辨病機源流: 這是全書理論體係的樞紐,係統論述瞭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邪氣”的侵襲與“正氣”的虛衰,以及病理演變的過程。內容涉及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緻病因素,並對“虛”、“實”、“寒”、“熱”、“虛實寒熱錯雜”等基本病機進行瞭深入辨析,尤其對“瘀血”的形成與阻滯作用論述頗詳。 捲四·論辨脈象精義: 係統介紹瞭常見脈象的形態、成因與主病。張氏不僅羅列瞭浮、沉、遲、數、滑、澀等二十八種脈象的指法與主癥,更強調瞭“辨脈貴在閤參”,即脈象必須結閤舌象、望色和病史綜閤判斷,不可執一言。其中對“弦脈”與“結代脈”的詳細描述,展現瞭其精細的臨床觀察力。 捲五至捲七:辨證施治的總綱 此三捲著重於臨證思維的訓練,是指導臨床實踐的總綱。 捲五·論辨立法遣方: 闡述瞭中醫治法的基本原則,如“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張氏特彆強調瞭“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指齣立法必須緊扣病機,並詳細討論瞭在不同病程階段(進、退、危、篤)應采取的不同治法策略。 捲六·論辨常用方劑提要: 選取曆代經典方劑,如麻黃湯、桂枝湯、四物湯、六君子湯等,簡要分析其組成、功用和主治病證。此捲並非簡單羅列,而是側重於“方證對應”的邏輯關係,使讀者明白方劑的加減變化源於對病機細微差異的把握。 捲七·論辨用藥精準: 詳細討論瞭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特性,並論述瞭“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張氏對藥物的“毒性”與“相畏相殺”理論進行瞭細緻的歸納,強調用藥必須符閤個體差異和病邪的性質。 捲八至捲十二:專科論治與疑難雜病 中五捲是張氏臨證經驗的集中體現,涉及具體疾病的辨治。 捲八·論辨傷寒外感諸篇: 側重於外感病的辨治,涵蓋風寒、風熱、暑濕等不同外感侵襲的階段。張氏吸收瞭對“溫病”的認識,將其納入外感範疇,強調“衛氣營血”與“錶裏寒熱”的轉化規律,對麻黃、桂枝等解錶劑的應用指徵描繪得尤為清晰。 捲九·論辨雜病總述: 涉及內科常見病,如咳嗽、哮喘、喘證、呃逆等呼吸係統疾病。張氏強調這類疾病多與肺失宣降、氣機不暢有關,辨證多從寒熱虛實兼論。 捲十·論辨脾胃諸疾: 詳述瞭各種消化係統疾病,如泄瀉、嘔吐、痞滿、積聚。張氏對“脾胃為後天之本”的論述尤為深刻,提齣“濕邪”在脾胃疾病中常居首位,並詳細記錄瞭治濕的良方妙法。 捲十一·論辨肝膽腎病: 涉及黃疸、痞塊、脅痛、癃閉、遺精等疾病。在論述肝病時,強調情誌不暢對肝氣鬱結的直接影響;在論述腎病時,則著重於水液代謝的失常與“水腫”的辨治。 捲十二·論辨婦科與兒科概要: 簡要論述瞭月經失調、帶下、妊娠諸疾以及小兒驚風、疳積等常見病證。雖然篇幅相對精簡,但其針對婦幼特點所立的治法仍不失穩健中正之風。 捲十三至捲十五:脈案匯編與醫德醫話 最後三捲承接前述理論,以實踐案例和醫傢修養收尾,使全書內容更為圓融。 捲十三·脈案存真(上): 摘錄瞭作者自己或同道治療的疑難病案數則,著重展示瞭病機分析過程和遣方用藥的細微調整。這些案例是理論指導實踐的最直接體現。 捲十四·脈案存真(下): 延續上捲的案例記錄,並對一些特殊體質(如稟賦虛弱者)的治療思路進行瞭總結。 捲十五·醫德醫話與附錄: 論述瞭醫者應具備的道德修養,強調仁心仁術的重要性,並對臨證中的一些經驗體會進行瞭總結,如藥物品種的地域差異、季節變化對疾病的影響等,為全書畫上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句號。 學術特色 《張氏醫通》的顯著特點在於其“兼收並蓄,以理貫通”的治學態度。它既不拘泥於某一學派的僵化教條,也不盲目追逐新奇,而是將曆代名傢的精粹熔於一爐。張氏在遵循仲景方論規範的同時,也吸收瞭葉天士、吳鞠通等溫病學派的見解,尤其在辨證論治的嚴謹性上,做到瞭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閤。全書條理清晰,文筆流暢,是清代醫學全麵發展階段的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綜閤性醫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傢雄醫師


  1951年生,1980年中醫特考及格,現為李傢雄中醫診所所長及負責人,颱北市體會總會鐵人三項協會理事長。

  經曆: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內科醫師、中醫研所針灸推拿指導老師、各大報章雜誌養生專欄執筆、廣播節目主講、日本、新加坡各地巡迴演講中醫、養生操、從臉看病等健康主題。

  著作:
  《幸福素女經》、《妙用經穴養生DIY》、《從氣色看病》、《經絡診治》、《關節診治》、《十二種要你命的病》、《從臉看男人女人》、《圖解內經》、《圖解傷寒論》等超過一百本著作,目前仍每日持續不斷寫作中。
 

圖書目錄

導讀
第 1 章   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
1-1上工治未病,補不足損有餘
1-2四肢重滯,九竅閉塞,將病
1-3氣色見於麵部,已病之兆
1-4脈浮在前病錶,在後病裏
1-5血氣入髒即死,入腑即愈
1-6清邪、濁邪;大邪、小邪
1-7諸病在髒,隨其所得攻之

第 2 章   痙濕暍病脈證治
2-1太陽病與剛痙、柔痙
2-2太陽病為痙與藥方
2-3太陽病濕痹與汗尿
2-4濕傢,病頭痛鼻塞發熱
2-5風濕脈浮身重疼煩
2-6太陽中暍中熱,惡寒身重痛

第 3 章   百閤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
3-1百閤病,百脈一宗,悉緻其病
3-2百閤病辨證及治療
3-3狐惑之為病
3-4陽毒之為病,陰毒之為病

第 4 章   瘧病脈證並治
4-1瘧脈自弦,弦數與弦遲
4-2陰氣孤絕,陽氣獨發

第 5 章   中風曆節病脈證並治
5-1風之為病,為痹
5-2寸口脈浮而緊,寒虛相搏
5-3寸口脈遲而緩,遲寒緩虛
5-4跗陽脈浮滑、少陰脈浮弱
5-5盛人脈濇小與諸肢節疼痛
5-6枯泄相搏,斷泄與曆節
5-7病曆節不可屈伸

第 6 章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
6-1血痹病從何得之
6-2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6-3亡血、失精與虛勞
6-4虛勞緻腰痛、虛煩

第 7 章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
7-1肺痿重亡津液,肺癰咳唾膿血
7-2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為肺癰
7-3上氣麵浮腫肩息,喘而躁肺脹
7-4咳而上氣,火逆上氣
7-5肺癰,喘、胸滿、吐膿
7-6咳而上氣為肺脹

第 8 章   奔豚氣病脈證治
8-1病有奔豚,吐膿,驚怖,火邪
8-2臍下悸者,欲作奔豚

第 9 章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
9-1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責其極虛
9-2胸痹,喘息心痛胸滿
9-3論證胸痹諸證及治療藥方

第 10 章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
10-1跗陽脈微弦,法當腹滿
10-2病者痿黃,躁而不渴
10-3中寒傢,喜欠,清涕齣,下利
10-4腹滿發熱,腹寒雷鳴
10-5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
10-6寒疝腹痛,手足厥冷不仁
10-7脈數而緊,乃弦,當下其寒

第 11 章   五髒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
11-1肺中風寒、肺死髒之證
11-2肝中風寒、肝死髒之證
11-3心中風寒、心死髒之證
11-4脾中風寒、脾死髒之證
11-5腎著身重腰冷,腎死髒之證
11-6論證三竭部及髒病之證
11-7諸積大法,各以其部處之

第 12 章   驚悸吐衄下可血胸滿瘀血
12-1寸口脈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
12-2太陽衄者,陽明衄者
12-3吐血咳逆上氣,酒客咳緻吐血
12-4寸口脈弦大,弦為減,大為芤
12-5病人胸滿煩滿、口燥,有瘀血
12-6下血、吐血、衄血

第 13 章   痰飲咳嗽病脈
13-1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飲
13-2水在五髒之證
13-3心下有留飲,膈上病痰
13-4論五飲之證與治療
13-5論證支飲之癥狀及治療
13-6論證心下支飲、膈間有水

第 14 章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
14-1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
14-2男子消渴,小便反多
14-3淋病小便如粟,小腹痛引臍中
14-4論證小便不利及治療

第 15 章   水氣病脈
15-1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
15-2論證風水、皮水、黃汗
15-3裏水者,一身麵目黃腫
15-4跗陽脈當伏,反緊反數之證
15-5寸口脈浮而遲,弦而緊之辨
15-6少陰脈緊為痛,沉則為水
15-7論證心肝肺脾腎五髒水
15-8寸口脈沉為水,遲為寒,寒水相搏
15-9血分與水分,難治與易治
15-10病者苦水,麵目身體四肢皆腫
15-11論證風水、皮水、裏水為病
15-12辨證黃汗之為病,及其施治
15-13氣分實則失氣,虛則遺尿

第 16 章   黃疸病脈
16-1風、痹與榖疸
16-2女勞疸與酒疸
16-3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
16-4黃疸之病可治與難治
16-5榖疸為病及女勞得黃傢之治
16-6諸病黃傢之癥狀及治療

第 17 章   嘔吐噦下利病
17-1嘔傢有癰膿,不可治嘔
17-2寸口脈微數,微則無氣
17-3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17-4嘔而胸滿、腸鳴之治
17-5嘔而脈弱、發熱之治療
17-6食已即吐,胃反吐,吐後渴
17-7乾嘔,吐逆,吐涎沫之治
17-8六腑氣絕於外,五髒氣絕於內
17-9下利,手足厥冷無脈之癥
17-10論證下利有微熱之治
17-11分論不同脈象之下利
17-12下利清榖,不可攻其錶
17-13下利後脈絕與腹脹滿
17-14下利宜大承氣湯之脈象
17-15下利譫語者,有燥屎
17-16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17-17下利後更煩,心下濡為虛煩
17-18下利清榖,裏寒外熱
17-19下利肺痛與氣利之治

第 18 章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
18-1浮數脈當發熱,反灑淅惡寒
18-2腸癰之為病,可下不可下
18-3寸口脈浮微而澀,法當亡血
18-4論證浸淫瘡及其治療

第 19 章   跗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蚘蟲病
19-1病跗蹶,能前但不能卻
19-2轉筋、陰狐疝氣之治
19-3病腹痛有蟲之治

第 20 章   婦人妊娠病脈
20-1婦人平脈,陰脈小弱,名妊娠
20-2婦人漏下不止與癥痼害
20-3懷娠六七月,少腹如扇
20-4婦人妊娠下血、腹中癘痛之治
20-5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半夏丸
20-6妊娠小便難,有水氣灑淅惡寒
20-7妊娠養胎之方
20-8婦人傷胎,當養不養

第 21 章   婦人産後病
21-1新産婦病痙、病鬱冒、大便難
21-2産婦鬱冒,大便堅之治
21-3病解能食與胃實
21-4産後腹痛,煩滿不得臥之治
21-5論證産婦之腹痛
21-6産後七八日,惡露不盡之治
21-7産後中風、發熱正麵赤
21-8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之治
21-9論治産後下利虛極

第 22 章   婦人雜病
22-1婦人中風,熱入血室之治
22-2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之癥
22-3婦人中風熱入血室,當刺期門
22-4婦人咽中有炙臠、髒躁之治
22-5婦人吐涎沫,先治其吐涎沫
22-6婦人因虛積冷,結氣諸經水斷絕
22-7婦人年五十所,病屬帶下
22-8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
22-9寸口脈的弦大、減芤、寒虛
22-10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
22-11婦人經水不利下
22-12婦人經水閉不利,髒堅癖不止
22-13婦人六十二種風
22-14婦人病轉胞之治
22-15蛇床子散方,溫陰中坐藥
22-16陰中生瘡,陰中蝕瘡爛之治
22-17胃氣下泄,陰吹正喧

後記
 

圖書序言

自序

  唐朝醫聖張仲景(西元150~219年)是中國醫學的開路先鋒,著《傷寒雜病論16捲》 (西元205年齣版)。經晉朝王叔和整理,至宋代始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雜病部分)。《金匱要略》最珍貴的是,用天然的藥材改善癥狀,治療疾病與過勞癥。一開始用枝葉如桂枝、麻黃,然後慢慢加上根莖如葛根、生薑、半夏,最後當歸、阿膠、礬石等等;《金匱要略》更重要的是穴道方麵,也是較常被忽略的。第20章「勞宮與關元」、第22章「期門」與第1章「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髒腑,即醫治之。四肢纔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即使是飽讀經書的唐宋文人名仕,好幾位賢者是誤用礦石藥過度而亡,用藥不可不慎。

  張仲景的方子是寶,診治理念更是珍貴,扁鵲《難經》81難,將《內經》抽絲剝繭,化繁為簡;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穿針引綫,精益求精,將診治閤而為一,針、灸、砭、藥、導引按蹻盡在其間。中國醫學在漢朝已經很完備瞭,後來的發展仍無法超越它的根基。《圖解金匱要略》延續《圖解內經》與《圖解傷寒論》的精神,讀者可實用於生活起居之間。

  《傷寒雜病論》是人類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要」充備之醫典,完整闡述流行病與內科雜病的病因、病理、治療原則及方法,華陀稱之「此真活人書」,喻嘉言「為眾方之宗,群方之首」。張仲景將秦漢以前的臨床醫療資料整編的非常實用,抽絲剝繭、歸納分析,可以發現其一脈的傳承,後人該好好珍惜享用。

  《論語》「苗而不秀者有矣乎!秀而不實者有矣乎!」講的就是「根」(苗)、「秀」(花)、「實」(果)。中藥植物方麵用的不外乎是根(莖)、葉(枝)、花(蕊)、實(籽),再配閤動物方麵的禽獸蟲魚等,以及礦物方麵,多方麵採集於天地的生化萬物,點滴滋潤心肺、灌溉肝脾腎。

  《圖解金匱要略》承續《內經》「不失人情」、「藏之藏府,每旦讀之」及「分而論之,參而閤之」(讀書與診治要領)、「坐起有常,齣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淨,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外因),彆五中部(內因)」(醫生自修要則)開始著手抽絲剝繭而交集璀璨。

  病人緊張與忙碌的生活習慣常常是病本,醫生如何軟硬兼施,循循善誘患者改善生活飲食習慣,是循證醫學(Evidence Basic Medicine,EBM)最重要的守則,首先要Approach,接近病人的心靈深處;Communicate,溝通順暢無比;Efficiency,纔能達到高效率的療效,簡稱ACE,EBM到ACE就在「不失人情」,而不是隻在病癥、療法下功夫而已。《金匱要略》22章中,第1章強調髒腑經絡,明白生理,進而瞭解病理,病人敘述病癥、病情時,醫生分析病理要迴歸生理,讓病人生意盎然。內服藥從豬苓湯、栝蔞桂枝湯開始到小建中湯、腎氣丸、豬膏發煎為止,醫生從「上工治未病」來要求自己「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以及『內因、外因、不內不外因』」就可以達到EBM與ACE的及格境界以上。

  《傷寒論》如《華盛頓醫療手冊,The Washington Manual of Medical Therapeutics》於住院病患,《金匱要略》如《華盛頓門診內科手冊,The Washington Manual of Outpatient Internal Medical》於門診病患,這兩本美國華盛頓醫學大學2010年齣版的著作,讓我參考分辨急診與慢性病患診治同異處。

  兩者篇章差異是,《華盛頓醫療手冊》分成24篇章,第1章是內科患者的照料(care),第2章是營養療法,第14章是髒器移植醫學,第18章貧血、輸血療法,第24章是內科急救疾病。

  《華盛頓門診內科手冊》分成45篇章,第1章是門診患者的接應(approach),第2章是手術患者的管理,第14章是睡眠障礙,第18章是營養與肥胖,第31章是癌癥患者的照料,第32章是緩和照料,第33章是疼痛管理,第34章是老年醫學,第36章是耳鼻咽喉科疾病,第37章是女性的健康問題,第38章是男性的健康問題,第39章是皮膚科疾病,第40章是精神科疾病,第41章是神經疾病,第42章是眼科疾病,第43章是疫苗接種,第44章是禁菸指導,第45章是酒精問題。

  《金匱要略》共22篇章,第1章是髒腑、第2章是痙濕暍病……、第20~22章是女性的疾病,在門診病人的診治大同小異,最重要的是「不失人情」,如何接應(approach)與照料(care),如何溝通(communication),讓病人願意接受治療;每位醫師都會治病,但不是所有的醫師都能說服病人好好接受診治;換言之,在診治髒腑經絡種種病癥中,醫者的「接應、溝通與照料」就含括在其中瞭。

  本書除瞭觀念上參考華盛頓醫學大學的兩本手冊外,實際編排篇章的寫作,參考哈佛醫學院的教授所著《醫藥手冊,Pocket Medicine》(Th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Handbook of Internal Medicine Editor Marc S. Sabatine M.D.M.P.H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dicine Harvard Medical School)分10篇章,依序為循環器、呼吸器、消化器、腎髒、血液與腫瘍、感染癥、內分泌、膠原病、神經、體溫等。總和以上三本書的精神,迴歸到《圖解金匱要略》,其中不乏與《圖解傷寒論》有所交集,取捨不易,無非希望讓讀者「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得以精益求精。

  《圖解金匱要略》與《圖解傷寒論》把持著古今中外醫生治病的要則,協助患者改善生活習慣,同時治療其慢性病癥,進而建立良好生活品質。
 

圖書試讀

導讀

《圖解金匱要略》與《圖解傷寒論》


《圖解金匱要略》將《金匱要略》從文字,條理衍化成圖像,也是《圖解傷寒論》的後續,《傷寒論》共552條文,以六經病與六經欲解時辰貫穿全書;《金匱要略》共382條條文,以22章篇幅論說病癥,兩者導讀方嚮大不相同,各自獨立,然可相互交集;讀者將《圖解傷寒論》與《圖解金匱要略》的導讀反覆解讀,即可抽絲剝繭,順著要領讀、背與運用,自能根深蒂固,瞭然於心。

欲熟稔《圖解金匱要略》,第一要領是認識22章,並熟背22字訣:「髒痙百瘧中血肺,奔胸腹五驚痰消,水黃嘔瘡跗婦婦婦」,朗朗上口,烙印於腦,進而觸類旁通,猶如電腦,輸入關鍵字,即有一係列的關係齣現,再試著逐條剖解,又會有另一境界的領會。

《論語》「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與「不恆其德,或承之羞」,研習《圖解金匱要略》一定要從背誦22字訣入門,學者要領不外乎秉持《內經》「藏之髒府,每旦讀之」與《論語》「學而時習之,默而識之」。

22字訣先是「每旦讀之」,如修道者晨醒誦經做早課,卻也一生都要「時習之」,如週日上教堂,初一、十五上寺廟一樣,就是要「恆承其德」必得之。韆萬記得3字訣在前,22字訣在後,3字訣是「髒奔水」,即「髒痙百瘧中血肺」、「奔胸腹五驚痰消」和「水黃嘔瘡跗婦婦婦」的第1個字。這25個字要如暮鼓晨鍾常在腦中迴繞,日積月纍,枝節盤纏,脈絡也分明,就可與《圖解傷寒論》、《圖解內經》融會貫通,歸納整理以往的背誦,三、五年下來,一定可以分析實踐。
時間與藥方

人生活在陰陽五行軌跡中,在陽陰之中取得和諧,即可活得更長、更燦爛。農業社會日齣而作,日落而息,因為大氣汙染很少,人類與天地之間,取得互相尊重的和諧狀態;現代人類,處心積慮,為對抗疾病與延年益壽,進步再進步,取得一時的效果,整體而觀卻不少人生猶如死,貧窮國傢苦於營養不良與生計睏頓,先進國傢苦於競爭壓力與環境品質,科技越發達,找不到病因的高科技汙染疾病患者就越多;免疫力低落、基因體質弱化,罹患疾病與早逝的機率相對加大,唯有尊重天地,陽界良性活動,陰界適度休息,纔能取得和諧。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我最初買這本書,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我對中醫經典理論,特彆是《金匱要略》這類古籍,一直感覺望而卻步,覺得文字艱澀,意蘊深遠,非得是幾十年功力的老中醫纔能參透。而市麵上不少號稱“圖解”的書,也多是泛泛而談,圖隻是裝飾,對理解深層理論幫助甚微。但《圖解金匱要略》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它的“圖解”並非浮光掠影,而是深入骨髓的解讀。書中對於那些難以理解的病機演變,比如“水氣”、“痞證”等,通過清晰的示意圖,將身體內部的病理變化,比如氣血津液的阻滯、髒腑功能的失調,形象地展現齣來。我發現,很多我之前死記硬背的條文,通過這些圖示,瞬間就有瞭生命力,理解也變得水到渠成。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在講解方劑時,不僅僅是列齣藥材和用法,而是將方劑的組成、劑量、藥性,以及它們在不同病證下的加減變化,都用邏輯圖和示意圖進行瞭梳理。我甚至能看到,某一味藥在方劑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與其他藥材如何協同作戰,共同解決問題。這種細緻入微的圖解,讓我對每個方劑的理解,從“知其然”上升到瞭“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我一直認為,學中醫最怕的就是死記硬背,而這本書恰恰打破瞭這種模式,它引導我去主動思考,去理解內在的邏輯。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用最直觀的方式,將《金匱要略》的精髓娓娓道來,讓我感覺學習中醫不再是艱苦的跋涉,而是一場充滿樂趣的探索之旅。

评分

我一直對傳統中醫的理論體係,尤其是《金匱要略》這部著作,充滿瞭好奇和敬畏。但客觀來說,純粹的文字閱讀,對於我這樣非專業齣身的學習者來說,著實存在一定的門檻。很多時候,即使我反復閱讀,也很難真正理解其中蘊含的精妙之處。直到我發現瞭《圖解金匱要略》,這一切纔發生瞭改變。這本書最令我驚喜的,是它將《金匱要略》的經典內容,通過精良的“圖解”方式,進行瞭前所未有的可視化解讀。我曾經在理解“虛勞”等復雜病證的病機時感到力不從心,但書中通過形象的圖示,將髒腑功能的虛衰,氣血津液的虧損,以及由此引發的一係列連鎖反應,清晰地呈現在我眼前,讓我瞬間豁然開朗。而且,這本書在講解方劑時,也彆具匠心。它不僅僅是列齣藥物組成,而是用圖示化的方式,展示瞭每味藥的功效,以及它們在方劑中的配閤關係,比如君臣佐使的運用,藥量的調整對療效的影響等等。這讓我對每個方劑的理解,都變得更加深刻和立體。我感覺,這本書就像是一位資深的中醫師,用最生動、最直觀的方式,為我剖析《金匱要略》的每一個細節,讓我能夠真正地“看懂”這部經典,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讀懂”的層麵。它極大地激發瞭我對中醫學習的熱情,也讓我對未來的臨床實踐,充滿瞭信心。

评分

從這本書的名字“圖解金匱要略”就能看齣它的大緻方嚮,但真正翻開它,我還是被其深度和廣度所震撼。我一直對中醫的辨證論治體係非常著迷,特彆是《金匱要略》這樣一本集大成的著作,但苦於文字的古老和理論的抽象,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這本書的齣現,就像給我注入瞭一劑強心針。它最讓我驚喜的是,將《金匱要略》中那些晦澀難懂的病機、證候,以及復雜的方劑組成,全部以生動形象的圖解方式呈現。我曾經花瞭很多時間去理解“胸痹”、“心痛”等病證的病因病機,但總覺得隔靴搔癢。而這本書,通過清晰的圖示,將痰濁、瘀血等病邪如何阻滯心脈,以及由此産生的各種癥狀,都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瞬間理解瞭其中的奧妙。而且,書中在講解方劑時,更是將“圖解”的優勢發揮到瞭極緻。它不僅僅是列齣藥物的名稱和劑量,還會用圖示來展示每味藥的功效、主治,以及它們在方劑中的君臣佐使關係。這讓我對每個方劑的理解,都變得更加立體和深刻,仿佛能看到藥物在體內協同作戰的場景。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習工具,更像是一位耐心細緻的導師,用最直觀、最易懂的方式,為我解讀《金匱要略》這部醫學巨著,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輕鬆、更加高效的方式,去領略這門古老醫學的智慧。

评分

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中醫古籍的一扇新世界的大門。一直以來,我對《金匱要略》都有一種敬畏之情,覺得它深奧難懂,充滿瞭晦澀的古文和復雜的病機辨證。然而,《圖解金匱要略》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的最大亮點在於“圖解”二字,並非簡單的插圖點綴,而是將書中抽象的理論、復雜的方劑組成、精微的病機變化,通過大量生動、形象、結構清晰的圖錶,變得直觀易懂。我尤其喜歡它對每個證型的辨證要點,用流程圖的方式呈現,就像一張張思維導圖,讓我能夠快速抓住核心,並且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證型之間的聯係和區彆。以前閱讀原著,常常會因為一個術語、一個病機描述而卡殼,需要翻閱大量的注解和參考書。但在這本書裏,很多時候一個圖就能瞬間點撥我,讓我豁然開朗。比如,書中對“傷寒”和“雜病”的界限劃分,以及不同病機層層遞進的過程,用圖示化後,就像是在腦海裏構建瞭一個立體的模型,我能夠清晰地看到疾病的發展脈絡。而且,它對一些經典方劑的講解,也融入瞭圖解的思維。不僅僅是藥材的羅列,更是深入剖析瞭方劑的配伍原理,藥材之間的君臣佐使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共同作用於病邪。我甚至覺得,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是給《金匱要略》注入瞭現代化的理解和可視化工具,讓這門古老的醫學,以一種全新的、更容易被現代人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書中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醫案分析中去,相信它一定會極大地提升我的學習效率和臨床思維能力。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中醫的辨證施治體係非常感興趣,特彆是《金匱要略》這部被譽為“方書之祖”的經典。然而,在實際閱讀過程中,常常會因為文字錶述的抽象性和邏輯推理的跳躍性而感到力不從心。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彌補瞭我在這方麵的不足。它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書中貫穿始終的“圖解”設計。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插畫,而是將復雜的病機、抽象的理論,以圖形化的方式進行瞭生動而精準的闡釋。我舉個例子,書中關於“水氣淩心”的論述,如果隻看文字,可能會覺得比較抽象,難以想象其具體病理過程。但通過書中繪製的清晰示意圖,我能夠直觀地看到水濕如何影響心髒的功能,以及由此産生的各種癥狀。這種直觀的感受,遠比死記硬背的文字描述更加深刻。此外,書中對每個方劑的講解,也同樣充滿瞭圖解的智慧。它不僅僅是列齣藥物名稱,還會用圖示來展示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以及在方劑中扮演的角色。這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方劑的配伍意圖,以及為何要使用這些藥物。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最符閤現代人認知習慣的方式,將《金匱要略》的精髓娓娓道來,讓我覺得學習中醫經典,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一場充滿發現和驚喜的智慧之旅。

评分

我必須承認,在拿到《圖解金匱要略》這本書之前,我對中醫的理解,尤其是對《金匱要略》這樣一本核心經典,還停留在比較淺顯的層麵。總覺得那些古老的文字,像是隔著一層厚厚的迷霧,很難真正觸及其中精髓。然而,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撥開瞭迷霧,讓我窺見瞭中醫理論的深邃與博大。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於其“圖解”的獨特視角。這絕不是簡單的圖片堆砌,而是將復雜的概念,比如“虛實”、“寒熱”、“陰陽”等,通過精妙的設計,轉化為一目瞭然的圖示。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病機演變的邏輯鏈條的梳理,用圖形化的方式,清晰地展示瞭疾病如何從最初的病因侵襲,到身體內部的生理功能紊亂,再到最終形成具體的證候。這使得我能夠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文字信息,而是能夠主動地去構建知識體係,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此外,書中對各個證候的辨彆要點,也通過錶格和圖譜的方式進行瞭歸納總結,這對於我這樣還在學習階段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再也不用在海量的文字中大海撈針,而是能夠快速鎖定關鍵信息,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在講解方劑時,這本書也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方劑的組成,更是深入地解析瞭方劑的配伍原則,藥材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為何要如此配伍。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對每個方劑的理解,都有瞭更深的層次。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習工具,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師,用最適閤現代人學習的方式,將《金匱要略》的智慧傳遞給我。

评分

說實話,在翻閱《圖解金匱要略》這本書之前,我對中醫經典文獻的印象,大多是“深奧”、“難懂”、“遙不可及”。我曾經嘗試閱讀原著,但常常因為一些晦澀的術語和復雜的病機描述而感到睏惑,學習的積極性也因此大打摺扣。然而,這本書的齣版,卻為我帶來瞭顛覆性的體驗。它最大的亮點,無疑是其“圖解”的創新性。這並非簡單的圖文結閤,而是將《金匱要略》中精妙的辨證論治思想,以及方劑的配伍機理,通過一係列邏輯清晰、視覺效果極佳的圖示,進行瞭生動而深入的解讀。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陽明病”、“少陽病”等不同病證的病機演變過程的圖解,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疾病是如何在人體內發展,如何引起一係列生理紊亂。這種可視化呈現,極大地提升瞭我對中醫理論的理解深度。此外,書中對經典方劑的講解,也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列齣藥物的名稱和劑量,而是通過圖解,生動地展示瞭藥物之間的配伍關係,藥性如何相互製約、相互促進,以及它們最終如何作用於病邪。這種方式,讓我對每個方劑的理解,都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用最直觀、最易懂的方式,為我打開瞭《金匱要略》的智慧之門,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主動、更加深入的方式去學習和理解這門古老的醫學。

评分

我必須坦誠地講,對於《金匱要略》這樣的中醫經典,我一直抱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在我看來,那些古老的文字,就像是隱藏在曆史深處的寶藏,需要極高的學術造詣纔能發掘。然而,《圖解金匱要略》這本書,卻打破瞭我這種固有印象。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圖解”的獨特性和實用性。它不是簡單地將圖畫塞進書中,而是將《金匱要略》的精髓,例如辨證論治的思路、病機演變的邏輯、方劑配伍的奧秘,通過精心設計的圖錶、流程圖和示意圖,進行瞭生動而深入的詮釋。我曾經在理解“五髒所主”和“五髒所不主”的相互關係時感到睏惑,但書中通過直觀的圖示,將這些復雜的生理聯係一一呈現,讓我茅塞頓開。此外,這本書在講解方劑時,也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列齣藥材的名稱,還會用圖解的方式,清晰地展示每味藥的功效、主治,以及它們在方劑中扮演的角色。這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方劑的組方思路,以及為何要選擇這些藥材。我感覺,這本書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中醫老師,用最易於理解的方式,將《金匱要略》的智慧傳遞給我,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主動、更加深入的方式去學習和掌握這門古老的醫學。

评分

在我的中醫學習曆程中,《金匱要略》一直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雖然知道其重要性,但每次嘗試閱讀,總會被書中深奧的文字和復雜的病機所睏擾,最終隻能淺嘗輒止。直到我遇到瞭《圖解金匱要略》,纔真正體會到瞭學習中醫經典的樂趣和成就感。這本書最讓我稱贊的,是它獨特的“圖解”方法。它並非簡單地在文字旁配圖,而是將《金匱要略》的核心內容,包括辨證要點、病機演變、方劑配伍等,全部以可視化的形式呈現。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三陽三陰”病進退的圖示化解讀,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疾病在不同階段的演變邏輯,這對於我理解《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內在聯係,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書中對很多經典病證的辨證,也用流程圖的方式進行梳理,讓我能夠按照清晰的步驟,逐步分析病情,得齣結論。這比單純的文字描述,更容易讓人掌握辨證的核心思路。再者,這本書在講解方劑時,也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羅列藥材,而是用圖解的方式,展示瞭藥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它們在方劑中是如何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的。這種深入的解析,讓我對每個方劑的理解,都變得更加透徹。我感覺,這本書就像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嚮導,帶領我穿越《金匱要略》的迷宮,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輕鬆、更加高效的方式,領略這門古老醫學的智慧。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醫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愛好者,閱讀《金匱要略》這樣的經典著作,對我來說一直是一件頗具挑戰性的事情。書中深邃的醫學思想,嚴謹的邏輯推理,以及古樸的語言風格,常常讓我感到望而卻步。然而,《圖解金匱要略》的齣現,卻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這本書最讓我贊嘆之處,在於它將抽象的醫學理論,用極其形象生動的“圖解”方式呈現齣來。我曾經花瞭大量時間去理解“五髒六腑”在病變中的相互影響,總覺得難以建立起直觀的認識,但這本書通過精妙的示意圖,將這些復雜的關係梳理得一清二楚。比如,對於“胸痹”的病因和病機,書中用圖示清晰地展示瞭痰濁、瘀血等病邪如何阻滯心脈,引起一係列癥狀,這讓我瞬間茅塞頓開。而且,對於一些辨證復雜的病證,比如“脅下痞硬”等,書中也通過流程圖和病機示意圖,引導我一步步理清辨證思路,讓我不再感到迷茫。我尤其喜歡它在介紹方劑時,不僅僅是列齣藥物組成,而是用圖解的方式,展示瞭藥物的歸經、功效,以及在方劑中的君臣佐使地位,這讓我對每個方劑的理解,都更加深刻和透徹。這本書的齣現,極大地降低瞭我學習中醫經典的門檻,讓我能夠以一種更輕鬆、更有效的方式,去領略《金匱要略》的博大精深。它讓我覺得,學習中醫,也可以是一場充滿樂趣和智慧的發現之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