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金匮要略

图解金匮要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金匮要略
  • 方剂学
  • 中医经典
  • 图解
  • 中医养生
  • 中医临床
  • 中医书籍
  • 中医方剂
  • 伤寒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金匮要略》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其理论基础与治疗方法十分完备,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
․透过图示与表列将《金匮要略》的药方、脉法及穴道,逐一剖析分类解读,将医药学与生活生命合而为一。


  《金匮要略》具古今中外医生诊治疾病要则,除了治疗疾病,并可协助患者改善生活习惯,进而建立良好生活品质。反覆浏览《图解金匮要略》更可因应研究所及中医师国家考试。

  中国医学自汉朝已很完备,后来发展无法超越此根基。《图解金匮要略》延续《图解内经》的保险生命与《图解伤寒论》与保证生活欢愉的精神,可反覆再三地实用于生活起居作息之间。

  《图解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绝妙手册,透过图示与表列,解读《金匮要略》珍贵药材,多方面採集天地生化万物,植物根(茎)、叶(枝)、花(蕊)、实(籽),动物禽兽虫鱼等及矿物方面,滋润心肺灌溉肝脾肾。治疗急症疾病,并改善慢性病症与过劳症。从枝叶桂枝、麻黄,而根茎葛根、生姜、半夏,到当归、阿胶、矾石等一气呵成;穴道方面,第二十章「劳宫与关元」、第二十二章「期门」于治未病功不可没。
 
《张氏医通》:一部博采众长,精研临证的清代医学巨著 作者:张志聪 成书年代:清代 卷帙与体例 《张氏医通》乃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字子和,号松溪)毕生心血之结晶,全书共十五卷,以其结构严谨、内容宏富、兼收并蓄的特点,在近现代中医典籍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张氏以广采博览为旨归,不仅深入研习了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在内的历代经典,更将历代医家,尤其是明清之际的临证经验悉心汇编,融会贯通。全书体例清晰,脉络分明,为后世医者树立了典范。 卷帙内容概述 卷一至卷四:理论基础与病机探微 前四卷集中于中医基础理论的阐述,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挥。 卷一·论辨阴阳五行: 详述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及其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体现。张氏强调“取象比类”在中医思维中的重要性,结合实例阐释五行生克与脏腑气血、情志变化的内在联系,尤其对“少阳”的生理病理地位有独到见解。 卷二·论辨脏腑经络: 细致梳理了五脏六腑的形、气、神、主病,以及十四经脉的循行、主治提要。其论述注重“藏象”与“功能”的统一,强调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而非孤立看待。例如,在论述心与肾的关系时,引述了“水火既济”之理,并阐发了心火下行的具体路径。 卷三·论辨病机源流: 这是全书理论体系的枢纽,系统论述了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邪气”的侵袭与“正气”的虚衰,以及病理演变的过程。内容涉及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致病因素,并对“虚”、“实”、“寒”、“热”、“虚实寒热错杂”等基本病机进行了深入辨析,尤其对“瘀血”的形成与阻滞作用论述颇详。 卷四·论辨脉象精义: 系统介绍了常见脉象的形态、成因与主病。张氏不仅罗列了浮、沉、迟、数、滑、涩等二十八种脉象的指法与主症,更强调了“辨脉贵在合参”,即脉象必须结合舌象、望色和病史综合判断,不可执一言。其中对“弦脉”与“结代脉”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其精细的临床观察力。 卷五至卷七:辨证施治的总纲 此三卷着重于临证思维的训练,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总纲。 卷五·论辨立法遣方: 阐述了中医治法的基本原则,如“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张氏特别强调了“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指出立法必须紧扣病机,并详细讨论了在不同病程阶段(进、退、危、笃)应采取的不同治法策略。 卷六·论辨常用方剂提要: 选取历代经典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六君子汤等,简要分析其组成、功用和主治病证。此卷并非简单罗列,而是侧重于“方证对应”的逻辑关系,使读者明白方剂的加减变化源于对病机细微差异的把握。 卷七·论辨用药精准: 详细讨论了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特性,并论述了“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张氏对药物的“毒性”与“相畏相杀”理论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强调用药必须符合个体差异和病邪的性质。 卷八至卷十二:专科论治与疑难杂病 中五卷是张氏临证经验的集中体现,涉及具体疾病的辨治。 卷八·论辨伤寒外感诸篇: 侧重于外感病的辨治,涵盖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外感侵袭的阶段。张氏吸收了对“温病”的认识,将其纳入外感范畴,强调“卫气营血”与“表里寒热”的转化规律,对麻黄、桂枝等解表剂的应用指征描绘得尤为清晰。 卷九·论辨杂病总述: 涉及内科常见病,如咳嗽、哮喘、喘证、呃逆等呼吸系统疾病。张氏强调这类疾病多与肺失宣降、气机不畅有关,辨证多从寒热虚实兼论。 卷十·论辨脾胃诸疾: 详述了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如泄泻、呕吐、痞满、积聚。张氏对“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论述尤为深刻,提出“湿邪”在脾胃疾病中常居首位,并详细记录了治湿的良方妙法。 卷十一·论辨肝胆肾病: 涉及黄疸、痞块、胁痛、癃闭、遗精等疾病。在论述肝病时,强调情志不畅对肝气郁结的直接影响;在论述肾病时,则着重于水液代谢的失常与“水肿”的辨治。 卷十二·论辨妇科与儿科概要: 简要论述了月经失调、带下、妊娠诸疾以及小儿惊风、疳积等常见病证。虽然篇幅相对精简,但其针对妇幼特点所立的治法仍不失稳健中正之风。 卷十三至卷十五:脉案汇编与医德医话 最后三卷承接前述理论,以实践案例和医家修养收尾,使全书内容更为圆融。 卷十三·脉案存真(上): 摘录了作者自己或同道治疗的疑难病案数则,着重展示了病机分析过程和遣方用药的细微调整。这些案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最直接体现。 卷十四·脉案存真(下): 延续上卷的案例记录,并对一些特殊体质(如禀赋虚弱者)的治疗思路进行了总结。 卷十五·医德医话与附录: 论述了医者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强调仁心仁术的重要性,并对临证中的一些经验体会进行了总结,如药物品种的地域差异、季节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为全书画上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句号。 学术特色 《张氏医通》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兼收并蓄,以理贯通”的治学态度。它既不拘泥于某一学派的僵化教条,也不盲目追逐新奇,而是将历代名家的精粹熔于一炉。张氏在遵循仲景方论规范的同时,也吸收了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派的见解,尤其在辨证论治的严谨性上,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全书条理清晰,文笔流畅,是清代医学全面发展阶段的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综合性医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家雄医师


  1951年生,1980年中医特考及格,现为李家雄中医诊所所长及负责人,台北市体会总会铁人三项协会理事长。

  经历:
  中国医药学院中医内科医师、中医研所针灸推拿指导老师、各大报章杂志养生专栏执笔、广播节目主讲、日本、新加坡各地巡回演讲中医、养生操、从脸看病等健康主题。

  着作:
  《幸福素女经》、《妙用经穴养生DIY》、《从气色看病》、《经络诊治》、《关节诊治》、《十二种要你命的病》、《从脸看男人女人》、《图解内经》、《图解伤寒论》等超过一百本着作,目前仍每日持续不断写作中。
 

图书目录

导读
第 1 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1-1上工治未病,补不足损有余
1-2四肢重滞,九窍闭塞,将病
1-3气色见于面部,已病之兆
1-4脉浮在前病表,在后病里
1-5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
1-6清邪、浊邪;大邪、小邪
1-7诸病在脏,随其所得攻之

第 2 章   痉湿暍病脉证治
2-1太阳病与刚痉、柔痉
2-2太阳病为痉与药方
2-3太阳病湿痹与汗尿
2-4湿家,病头痛鼻塞发热
2-5风湿脉浮身重疼烦
2-6太阳中暍中热,恶寒身重痛

第 3 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
3-1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3-2百合病辨证及治疗
3-3狐惑之为病
3-4阳毒之为病,阴毒之为病

第 4 章   疟病脉证并治
4-1疟脉自弦,弦数与弦迟
4-2阴气孤绝,阳气独发

第 5 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5-1风之为病,为痹
5-2寸口脉浮而紧,寒虚相搏
5-3寸口脉迟而缓,迟寒缓虚
5-4跗阳脉浮滑、少阴脉浮弱
5-5盛人脉濇小与诸肢节疼痛
5-6枯泄相搏,断泄与历节
5-7病历节不可屈伸

第 6 章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6-1血痹病从何得之
6-2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6-3亡血、失精与虚劳
6-4虚劳致腰痛、虚烦

第 7 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7-1肺痿重亡津液,肺痈咳唾脓血
7-2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为肺痈
7-3上气面浮肿肩息,喘而躁肺胀
7-4咳而上气,火逆上气
7-5肺痈,喘、胸满、吐脓
7-6咳而上气为肺胀

第 8 章   奔豚气病脉证治
8-1病有奔豚,吐脓,惊怖,火邪
8-2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第 9 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9-1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责其极虚
9-2胸痹,喘息心痛胸满
9-3论证胸痹诸证及治疗药方

第 10 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10-1跗阳脉微弦,法当腹满
10-2病者痿黄,躁而不渴
10-3中寒家,喜欠,清涕出,下利
10-4腹满发热,腹寒雷鸣
10-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
10-6寒疝腹痛,手足厥冷不仁
10-7脉数而紧,乃弦,当下其寒

第 11 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11-1肺中风寒、肺死脏之证
11-2肝中风寒、肝死脏之证
11-3心中风寒、心死脏之证
11-4脾中风寒、脾死脏之证
11-5肾着身重腰冷,肾死脏之证
11-6论证三竭部及脏病之证
11-7诸积大法,各以其部处之

第 12 章   惊悸吐衄下可血胸满瘀血
12-1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
12-2太阳衄者,阳明衄者
12-3吐血咳逆上气,酒客咳致吐血
12-4寸口脉弦大,弦为减,大为芤
12-5病人胸满烦满、口燥,有瘀血
12-6下血、吐血、衄血

第 13 章   痰饮咳嗽病脉
13-1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饮
13-2水在五脏之证
13-3心下有留饮,膈上病痰
13-4论五饮之证与治疗
13-5论证支饮之症状及治疗
13-6论证心下支饮、膈间有水

第 14 章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
14-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
14-2男子消渴,小便反多
14-3淋病小便如粟,小腹痛引脐中
14-4论证小便不利及治疗

第 15 章   水气病脉
15-1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
15-2论证风水、皮水、黄汗
15-3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
15-4跗阳脉当伏,反紧反数之证
15-5寸口脉浮而迟,弦而紧之辨
15-6少阴脉紧为痛,沉则为水
15-7论证心肝肺脾肾五脏水
15-8寸口脉沉为水,迟为寒,寒水相搏
15-9血分与水分,难治与易治
15-10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
15-11论证风水、皮水、里水为病
15-12辨证黄汗之为病,及其施治
15-13气分实则失气,虚则遗尿

第 16 章   黄疸病脉
16-1风、痹与谷疸
16-2女劳疸与酒疸
16-3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
16-4黄疸之病可治与难治
16-5谷疸为病及女劳得黄家之治
16-6诸病黄家之症状及治疗

第 17 章   呕吐哕下利病
17-1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
17-2寸口脉微数,微则无气
17-3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17-4呕而胸满、肠鸣之治
17-5呕而脉弱、发热之治疗
17-6食已即吐,胃反吐,吐后渴
17-7干呕,吐逆,吐涎沫之治
17-8六腑气绝于外,五脏气绝于内
17-9下利,手足厥冷无脉之症
17-10论证下利有微热之治
17-11分论不同脉象之下利
17-12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
17-13下利后脉绝与腹胀满
17-14下利宜大承气汤之脉象
17-15下利谵语者,有燥屎
17-16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17-17下利后更烦,心下濡为虚烦
17-18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17-19下利肺痛与气利之治

第 18 章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
18-1浮数脉当发热,反洒淅恶寒
18-2肠痈之为病,可下不可下
18-3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
18-4论证浸淫疮及其治疗

第 19 章   跗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
19-1病跗蹶,能前但不能却
19-2转筋、阴狐疝气之治
19-3病腹痛有虫之治

第 20 章   妇人妊娠病脉
20-1妇人平脉,阴脉小弱,名妊娠
20-2妇人漏下不止与症痼害
20-3怀娠六七月,少腹如扇
20-4妇人妊娠下血、腹中疠痛之治
20-5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
20-6妊娠小便难,有水气洒淅恶寒
20-7妊娠养胎之方
20-8妇人伤胎,当养不养

第 21 章   妇人产后病
21-1新产妇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21-2产妇郁冒,大便坚之治
21-3病解能食与胃实
21-4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之治
21-5论证产妇之腹痛
21-6产后七八日,恶露不尽之治
21-7产后中风、发热正面赤
21-8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之治
21-9论治产后下利虚极

第 22 章   妇人杂病
22-1妇人中风,热入血室之治
22-2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之症
22-3妇人中风热入血室,当刺期门
22-4妇人咽中有炙脔、脏躁之治
22-5妇人吐涎沫,先治其吐涎沫
22-6妇人因虚积冷,结气诸经水断绝
22-7妇人年五十所,病属带下
22-8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
22-9寸口脉的弦大、减芤、寒虚
22-10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
22-11妇人经水不利下
22-12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
22-13妇人六十二种风
22-14妇人病转胞之治
22-15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
22-16阴中生疮,阴中蚀疮烂之治
22-17胃气下泄,阴吹正喧

后记
 

图书序言

自序

  唐朝医圣张仲景(西元150~219年)是中国医学的开路先锋,着《伤寒杂病论16卷》 (西元205年出版)。经晋朝王叔和整理,至宋代始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杂病部分)。《金匮要略》最珍贵的是,用天然的药材改善症状,治疗疾病与过劳症。一开始用枝叶如桂枝、麻黄,然后慢慢加上根茎如葛根、生姜、半夏,最后当归、阿胶、矾石等等;《金匮要略》更重要的是穴道方面,也是较常被忽略的。第20章「劳宫与关元」、第22章「期门」与第1章「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是饱读经书的唐宋文人名仕,好几位贤者是误用矿石药过度而亡,用药不可不慎。

  张仲景的方子是宝,诊治理念更是珍贵,扁鹊《难经》81难,将《内经》抽丝剥茧,化繁为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穿针引线,精益求精,将诊治合而为一,针、灸、砭、药、导引按硚尽在其间。中国医学在汉朝已经很完备了,后来的发展仍无法超越它的根基。《图解金匮要略》延续《图解内经》与《图解伤寒论》的精神,读者可实用于生活起居之间。

  《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要」充备之医典,完整阐述流行病与内科杂病的病因、病理、治疗原则及方法,华陀称之「此真活人书」,喻嘉言「为众方之宗,群方之首」。张仲景将秦汉以前的临床医疗资料整编的非常实用,抽丝剥茧、归纳分析,可以发现其一脉的传承,后人该好好珍惜享用。

  《论语》「苗而不秀者有矣乎!秀而不实者有矣乎!」讲的就是「根」(苗)、「秀」(花)、「实」(果)。中药植物方面用的不外乎是根(茎)、叶(枝)、花(蕊)、实(籽),再配合动物方面的禽兽虫鱼等,以及矿物方面,多方面採集于天地的生化万物,点滴滋润心肺、灌溉肝脾肾。

  《图解金匮要略》承续《内经》「不失人情」、「藏之藏府,每旦读之」及「分而论之,参而合之」(读书与诊治要领)、「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外因),别五中部(内因)」(医生自修要则)开始着手抽丝剥茧而交集璀璨。

  病人紧张与忙碌的生活习惯常常是病本,医生如何软硬兼施,循循善诱患者改善生活饮食习惯,是循证医学(Evidence Basic Medicine,EBM)最重要的守则,首先要Approach,接近病人的心灵深处;Communicate,沟通顺畅无比;Efficiency,才能达到高效率的疗效,简称ACE,EBM到ACE就在「不失人情」,而不是只在病症、疗法下功夫而已。《金匮要略》22章中,第1章强调脏腑经络,明白生理,进而了解病理,病人叙述病症、病情时,医生分析病理要回归生理,让病人生意盎然。内服药从猪苓汤、栝蒌桂枝汤开始到小建中汤、肾气丸、猪膏发煎为止,医生从「上工治未病」来要求自己「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以及『内因、外因、不内不外因』」就可以达到EBM与ACE的及格境界以上。

  《伤寒论》如《华盛顿医疗手册,The Washington Manual of Medical Therapeutics》于住院病患,《金匮要略》如《华盛顿门诊内科手册,The Washington Manual of Outpatient Internal Medical》于门诊病患,这两本美国华盛顿医学大学2010年出版的着作,让我参考分辨急诊与慢性病患诊治同异处。

  两者篇章差异是,《华盛顿医疗手册》分成24篇章,第1章是内科患者的照料(care),第2章是营养疗法,第14章是脏器移植医学,第18章贫血、输血疗法,第24章是内科急救疾病。

  《华盛顿门诊内科手册》分成45篇章,第1章是门诊患者的接应(approach),第2章是手术患者的管理,第14章是睡眠障碍,第18章是营养与肥胖,第31章是癌症患者的照料,第32章是缓和照料,第33章是疼痛管理,第34章是老年医学,第36章是耳鼻咽喉科疾病,第37章是女性的健康问题,第38章是男性的健康问题,第39章是皮肤科疾病,第40章是精神科疾病,第41章是神经疾病,第42章是眼科疾病,第43章是疫苗接种,第44章是禁菸指导,第45章是酒精问题。

  《金匮要略》共22篇章,第1章是脏腑、第2章是痉湿暍病……、第20~22章是女性的疾病,在门诊病人的诊治大同小异,最重要的是「不失人情」,如何接应(approach)与照料(care),如何沟通(communication),让病人愿意接受治疗;每位医师都会治病,但不是所有的医师都能说服病人好好接受诊治;换言之,在诊治脏腑经络种种病症中,医者的「接应、沟通与照料」就含括在其中了。

  本书除了观念上参考华盛顿医学大学的两本手册外,实际编排篇章的写作,参考哈佛医学院的教授所着《医药手册,Pocket Medicine》(Th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Handbook of Internal Medicine Editor Marc S. Sabatine M.D.M.P.H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dicine Harvard Medical School)分10篇章,依序为循环器、唿吸器、消化器、肾脏、血液与肿疡、感染症、内分泌、胶原病、神经、体温等。总和以上三本书的精神,回归到《图解金匮要略》,其中不乏与《图解伤寒论》有所交集,取舍不易,无非希望让读者「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得以精益求精。

  《图解金匮要略》与《图解伤寒论》把持着古今中外医生治病的要则,协助患者改善生活习惯,同时治疗其慢性病症,进而建立良好生活品质。
 

图书试读

导读

《图解金匮要略》与《图解伤寒论》


《图解金匮要略》将《金匮要略》从文字,条理衍化成图像,也是《图解伤寒论》的后续,《伤寒论》共552条文,以六经病与六经欲解时辰贯穿全书;《金匮要略》共382条条文,以22章篇幅论说病症,两者导读方向大不相同,各自独立,然可相互交集;读者将《图解伤寒论》与《图解金匮要略》的导读反覆解读,即可抽丝剥茧,顺着要领读、背与运用,自能根深蒂固,了然于心。

欲熟稔《图解金匮要略》,第一要领是认识22章,并熟背22字诀:「脏痉百疟中血肺,奔胸腹五惊痰消,水黄呕疮跗妇妇妇」,朗朗上口,烙印于脑,进而触类旁通,犹如电脑,输入关键字,即有一系列的关系出现,再试着逐条剖解,又会有另一境界的领会。

《论语》「人而无恆,不可以作巫医」与「不恆其德,或承之羞」,研习《图解金匮要略》一定要从背诵22字诀入门,学者要领不外乎秉持《内经》「藏之脏府,每旦读之」与《论语》「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

22字诀先是「每旦读之」,如修道者晨醒诵经做早课,却也一生都要「时习之」,如週日上教堂,初一、十五上寺庙一样,就是要「恆承其德」必得之。千万记得3字诀在前,22字诀在后,3字诀是「脏奔水」,即「脏痉百疟中血肺」、「奔胸腹五惊痰消」和「水黄呕疮跗妇妇妇」的第1个字。这25个字要如暮鼓晨钟常在脑中回绕,日积月累,枝节盘缠,脉络也分明,就可与《图解伤寒论》、《图解内经》融会贯通,归纳整理以往的背诵,三、五年下来,一定可以分析实践。
时间与药方

人生活在阴阳五行轨迹中,在阳阴之中取得和谐,即可活得更长、更灿烂。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为大气污染很少,人类与天地之间,取得互相尊重的和谐状态;现代人类,处心积虑,为对抗疾病与延年益寿,进步再进步,取得一时的效果,整体而观却不少人生犹如死,贫穷国家苦于营养不良与生计困顿,先进国家苦于竞争压力与环境品质,科技越发达,找不到病因的高科技污染疾病患者就越多;免疫力低落、基因体质弱化,罹患疾病与早逝的机率相对加大,唯有尊重天地,阳界良性活动,阴界适度休息,才能取得和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传统中医的理论体系,尤其是《金匮要略》这部著作,充满了好奇和敬畏。但客观来说,纯粹的文字阅读,对于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学习者来说,着实存在一定的门槛。很多时候,即使我反复阅读,也很难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精妙之处。直到我发现了《图解金匮要略》,这一切才发生了改变。这本书最令我惊喜的,是它将《金匮要略》的经典内容,通过精良的“图解”方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可视化解读。我曾经在理解“虚劳”等复杂病证的病机时感到力不从心,但书中通过形象的图示,将脏腑功能的虚衰,气血津液的亏损,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瞬间豁然开朗。而且,这本书在讲解方剂时,也别具匠心。它不仅仅是列出药物组成,而是用图示化的方式,展示了每味药的功效,以及它们在方剂中的配合关系,比如君臣佐使的运用,药量的调整对疗效的影响等等。这让我对每个方剂的理解,都变得更加深刻和立体。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资深的中医师,用最生动、最直观的方式,为我剖析《金匮要略》的每一个细节,让我能够真正地“看懂”这部经典,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读懂”的层面。它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中医学习的热情,也让我对未来的临床实践,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医的辨证施治体系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金匮要略》这部被誉为“方书之祖”的经典。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文字表述的抽象性和逻辑推理的跳跃性而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不足。它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贯穿始终的“图解”设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插画,而是将复杂的病机、抽象的理论,以图形化的方式进行了生动而精准的阐释。我举个例子,书中关于“水气凌心”的论述,如果只看文字,可能会觉得比较抽象,难以想象其具体病理过程。但通过书中绘制的清晰示意图,我能够直观地看到水湿如何影响心脏的功能,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症状。这种直观的感受,远比死记硬背的文字描述更加深刻。此外,书中对每个方剂的讲解,也同样充满了图解的智慧。它不仅仅是列出药物名称,还会用图示来展示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在方剂中扮演的角色。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方剂的配伍意图,以及为何要使用这些药物。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符合现代人认知习惯的方式,将《金匮要略》的精髓娓娓道来,让我觉得学习中医经典,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一场充满发现和惊喜的智慧之旅。

评分

我必须坦诚地讲,对于《金匮要略》这样的中医经典,我一直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在我看来,那些古老的文字,就像是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宝藏,需要极高的学术造诣才能发掘。然而,《图解金匮要略》这本书,却打破了我这种固有印象。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图解”的独特性和实用性。它不是简单地将图画塞进书中,而是将《金匮要略》的精髓,例如辨证论治的思路、病机演变的逻辑、方剂配伍的奥秘,通过精心设计的图表、流程图和示意图,进行了生动而深入的诠释。我曾经在理解“五脏所主”和“五脏所不主”的相互关系时感到困惑,但书中通过直观的图示,将这些复杂的生理联系一一呈现,让我茅塞顿开。此外,这本书在讲解方剂时,也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列出药材的名称,还会用图解的方式,清晰地展示每味药的功效、主治,以及它们在方剂中扮演的角色。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方剂的组方思路,以及为何要选择这些药材。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老师,用最易于理解的方式,将《金匮要略》的智慧传递给我,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主动、更加深入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这门古老的医学。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对中医经典理论,特别是《金匮要略》这类古籍,一直感觉望而却步,觉得文字艰涩,意蕴深远,非得是几十年功力的老中医才能参透。而市面上不少号称“图解”的书,也多是泛泛而谈,图只是装饰,对理解深层理论帮助甚微。但《图解金匮要略》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的“图解”并非浮光掠影,而是深入骨髓的解读。书中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病机演变,比如“水气”、“痞证”等,通过清晰的示意图,将身体内部的病理变化,比如气血津液的阻滞、脏腑功能的失调,形象地展现出来。我发现,很多我之前死记硬背的条文,通过这些图示,瞬间就有了生命力,理解也变得水到渠成。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讲解方剂时,不仅仅是列出药材和用法,而是将方剂的组成、剂量、药性,以及它们在不同病证下的加减变化,都用逻辑图和示意图进行了梳理。我甚至能看到,某一味药在方剂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与其他药材如何协同作战,共同解决问题。这种细致入微的图解,让我对每个方剂的理解,从“知其然”上升到了“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我一直认为,学中医最怕的就是死记硬背,而这本书恰恰打破了这种模式,它引导我去主动思考,去理解内在的逻辑。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用最直观的方式,将《金匮要略》的精髓娓娓道来,让我感觉学习中医不再是艰苦的跋涉,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探索之旅。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医有着濃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阅读《金匮要略》这样的经典著作,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件颇具挑战性的事情。书中深邃的医学思想,严谨的逻辑推理,以及古朴的语言风格,常常让我感到望而却步。然而,《图解金匮要略》的出现,却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这本书最让我赞叹之处,在于它将抽象的医学理论,用极其形象生动的“图解”方式呈现出来。我曾经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五脏六腑”在病变中的相互影响,总觉得难以建立起直观的认识,但这本书通过精妙的示意图,将这些复杂的关系梳理得一清二楚。比如,对于“胸痹”的病因和病机,书中用图示清晰地展示了痰浊、瘀血等病邪如何阻滞心脉,引起一系列症状,这让我瞬间茅塞顿开。而且,对于一些辨证复杂的病证,比如“胁下痞硬”等,书中也通过流程图和病机示意图,引导我一步步理清辨证思路,让我不再感到迷茫。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方剂时,不仅仅是列出药物组成,而是用图解的方式,展示了药物的归经、功效,以及在方剂中的君臣佐使地位,这让我对每个方剂的理解,都更加深刻和透彻。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我学习中医经典的门槛,让我能够以一种更轻松、更有效的方式,去领略《金匮要略》的博大精深。它让我觉得,学习中医,也可以是一场充满乐趣和智慧的发现之旅。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中医古籍的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一直以来,我对《金匮要略》都有一种敬畏之情,觉得它深奥难懂,充满了晦涩的古文和复杂的病机辨证。然而,《图解金匮要略》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最大亮点在于“图解”二字,并非简单的插图点缀,而是将书中抽象的理论、复杂的方剂组成、精微的病机变化,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结构清晰的图表,变得直观易懂。我尤其喜欢它对每个证型的辨证要点,用流程图的方式呈现,就像一张张思维导图,让我能够快速抓住核心,并且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证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前阅读原著,常常会因为一个术语、一个病机描述而卡壳,需要翻阅大量的注解和参考书。但在这本书里,很多时候一个图就能瞬间点拨我,让我豁然开朗。比如,书中对“伤寒”和“杂病”的界限划分,以及不同病机层层递进的过程,用图示化后,就像是在脑海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模型,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疾病的发展脉络。而且,它对一些经典方剂的讲解,也融入了图解的思维。不仅仅是药材的罗列,更是深入剖析了方剂的配伍原理,药材之间的君臣佐使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于病邪。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给《金匮要略》注入了现代化的理解和可视化工具,让这门古老的医学,以一种全新的、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医案分析中去,相信它一定会极大地提升我的学习效率和临床思维能力。

评分

从这本书的名字“图解金匮要略”就能看出它的大致方向,但真正翻开它,我还是被其深度和广度所震撼。我一直对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非常着迷,特别是《金匮要略》这样一本集大成的著作,但苦于文字的古老和理论的抽象,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最让我惊喜的是,将《金匮要略》中那些晦涩难懂的病机、证候,以及复杂的方剂组成,全部以生动形象的图解方式呈现。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胸痹”、“心痛”等病证的病因病机,但总觉得隔靴搔痒。而这本书,通过清晰的图示,将痰浊、瘀血等病邪如何阻滞心脉,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症状,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瞬间理解了其中的奥妙。而且,书中在讲解方剂时,更是将“图解”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它不仅仅是列出药物的名称和剂量,还会用图示来展示每味药的功效、主治,以及它们在方剂中的君臣佐使关系。这让我对每个方剂的理解,都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仿佛能看到药物在体内协同作战的场景。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工具,更像是一位耐心细致的导师,用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为我解读《金匮要略》这部医学巨著,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轻松、更加高效的方式,去领略这门古老医学的智慧。

评分

在我的中医学习历程中,《金匮要略》一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虽然知道其重要性,但每次尝试阅读,总会被书中深奥的文字和复杂的病机所困扰,最终只能浅尝辄止。直到我遇到了《图解金匮要略》,才真正体会到了学习中医经典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是它独特的“图解”方法。它并非简单地在文字旁配图,而是将《金匮要略》的核心内容,包括辨证要点、病机演变、方剂配伍等,全部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三阳三阴”病进退的图示化解读,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疾病在不同阶段的演变逻辑,这对于我理解《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内在联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书中对很多经典病证的辨证,也用流程图的方式进行梳理,让我能够按照清晰的步骤,逐步分析病情,得出结论。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容易让人掌握辨证的核心思路。再者,这本书在讲解方剂时,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药材,而是用图解的方式,展示了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方剂中是如何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这种深入的解析,让我对每个方剂的理解,都变得更加透彻。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带领我穿越《金匮要略》的迷宫,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轻松、更加高效的方式,领略这门古老医学的智慧。

评分

说实话,在翻阅《图解金匮要略》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医经典文献的印象,大多是“深奥”、“难懂”、“遥不可及”。我曾经尝试阅读原著,但常常因为一些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病机描述而感到困惑,学习的积极性也因此大打折扣。然而,这本书的出版,却为我带来了颠覆性的体验。它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其“图解”的创新性。这并非简单的图文结合,而是将《金匮要略》中精妙的辨证论治思想,以及方剂的配伍机理,通过一系列逻辑清晰、视觉效果极佳的图示,进行了生动而深入的解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阳明病”、“少阳病”等不同病证的病机演变过程的图解,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疾病是如何在人体内发展,如何引起一系列生理紊乱。这种可视化呈现,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深度。此外,书中对经典方剂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列出药物的名称和剂量,而是通过图解,生动地展示了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药性如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以及它们最终如何作用于病邪。这种方式,让我对每个方剂的理解,都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用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金匮要略》的智慧之门,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主动、更加深入的方式去学习和理解这门古老的医学。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拿到《图解金匮要略》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医的理解,尤其是对《金匮要略》这样一本核心经典,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迷雾,很难真正触及其中精髓。然而,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拨开了迷雾,让我窥见了中医理论的深邃与博大。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其“图解”的独特视角。这绝不是简单的图片堆砌,而是将复杂的概念,比如“虚实”、“寒热”、“阴阳”等,通过精妙的设计,转化为一目了然的图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病机演变的逻辑链条的梳理,用图形化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疾病如何从最初的病因侵袭,到身体内部的生理功能紊乱,再到最终形成具体的证候。这使得我能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文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构建知识体系,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此外,书中对各个证候的辨别要点,也通过表格和图谱的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这对于我这样还在学习阶段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再也不用在海量的文字中大海捞针,而是能够快速锁定关键信息,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讲解方剂时,这本书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方剂的组成,更是深入地解析了方剂的配伍原则,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为何要如此配伍。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每个方剂的理解,都有了更深的层次。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工具,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师,用最适合现代人学习的方式,将《金匮要略》的智慧传递给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