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毕业后一般医学训练计画,为因应性别议题逐渐受到重视,而且与一般医学训练所强调的全人照护精神结合,于2007年将40小时的基本课程中规画至少2个小时的「性别与健康」课程,同时学员也必须学习期间完成一例与性别议题相关的报告,「性别与健康」的教学,成为医学院校与医疗职场必备的课程与专业素养。
「性别与健康」的教学,与医疗实务相结合的教科书如凤毛麟角,常被作为医疗职场教学的教科书,至今仍为医策会于2007年所出版的「性别与健康教学指引」一书,故本书——「性别、医疗、法律——案例导向讨论」的出版,不仅能为医疗职场的性别与健康教学,提供性别领域的参考教科书,更重要的是志嘉将医学伦理、法律、人文、以及医学教育的精神整合,为科技整合推展人文关怀提供很有价值的范例。
本书的精神与架构。首先,由医疗实务发生的案例,让学员具有学习动机,并以案例为导向、翻转式的主动学习方式进行。其次,建构医疗职场的性别专业与性别意识,并提出医疗职场「性别与健康议题」的教学方式。再者,融入友善性别、性病、与多元性别就医沟通与医疗决策的议题,提出争点与解决之道,让学员有宏观的视野,培养具有性别意识的全人照护精神。最后,将伦理、法律、与性别议题整合,形成性别专论,让有志于从事性别教学与研究者能轻易上手。综观,本书层次分明、由浅至深、兼具广度与深度,尤其能将性别、伦理、法律,进行医学人文与教育的整合,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教科书。
作者王志嘉医师,是我在台大医学院的学生,术德兼修。为优秀的家庭医学以及安宁缓和医学专科医师,取得专科医师后,又继续进修法律,其硕士论文题目为「死亡协助与刑事责任」,博士论文题目为「病人自主的刑法效应」,除整合伦理与法律外,也重视病人自主与医疗专业,并强调全人照护的精神。两年前,将其硕博士论文出版两本专书——「病人自主之刑法基础理论」、「病人自主之刑法实例剖析」,本人曾为其推荐,该书并于今(2016)年以高分荣获台北市医师公会第一届好书奖之殊荣。本次,志嘉则在既有的医学、伦理与法学专业素养,积极投入性别与健康的研究,并将其整合为教科书,诚属不易,更具创新性,在此,再度向大家推荐这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台大医学院医学系 教授
中华民国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 理事长
立法委员
邱泰源
2016年12月14日
推荐序 在各个领域推动性别主流化中,医疗体系是最容易被遗忘或忽视的领域。一方面是其专业知识门槛高,另一方面是社会上普遍着充斥「医学中立、健康中性」的迷思。因此当医界大老骄傲地说:「我们是以病人为中心,不分男女」时,我们都非常地焦虑,因为在这个领域里,不论是临床医疗或医病互动关系,都和「有『性别』的身体」息息相关。如果看不到生/心理、社会/文化的性别差异对健康、医疗的影响,将导致不良的医疗事故(如:误诊、延误就医、性骚扰及侵犯隐私等)、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如:产检及生产给付偏低等)、以及不当的健康政策(如:人工流产、结扎需要配偶同意等)。因此,医疗体系里「性别」意识的提升非常的重要。
虽然自2007年起,毕业后一般医学训练、医事人员继续教育的规范都有「性别与健康」的必修课程,但是几年来,这些课程都还是缺乏讲师及教材。王志嘉医师于2007年卫生署的「毕业后一般医学训练计画」推动之初,即被医院赋予担任「性别与健康」议题的教学工作,10年来,深刻了解医疗体系里性别盲的现象及破解迷思的必要及方法,由他致力编写的书,应是「性别与健康」继续教育极需的教材。
此书以「案例导向讨论」,将有争议、难以釐清的性别问题:如身体自主性、医病性骚扰等,从人文、伦理及法律的角度一一解析,深入浅出,有利于学习者宽广的思考与辩证。目前医事人员的性别教育偏重在家暴、性骚扰、婚姻、平权等议题,较少在临床上性别差异作讨论。第二章——「医疗职场的性别专业与性别科技创新」一节,除了以男女疾病「发生率」阐述「生理性别」差异对于疾病的影响外,也以男女在心脏病症状、诊断上的不同为例,强调医事人员应认知临床上性别差异的存在及重要性,破解「健康中性」的迷思,是非常重要的资讯;此外,医病沟通的技巧、告知后同意在处理上的应有的性别考量,在本书中不同的章节,如多元性别与友善性别、性病环境,都有不同情境解说及文献资料的提供,是很难得的教材。
1970年代美国妇女健康运动开始,触发了近二、三十年来性别与健康的研究及讨论。2003年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出医事人员应要了解生理及社会文化的性别差异对于男女的健康影响。目前,国外已有许多有关于性别与医药的教科书,诸多国家也已将「性别与健康」纳入医学教育的学程(curriculum)。我国的医疗体系显然还跟不上这样的发展。王医师身兼医学及法学的专长,从多个层面思考医疗的性别议题,实在非常难得。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引发医界更多的讨论与认知,并善用这样的教材来提升医事人员的性别意识及敏感度。
台湾女人连线 常务理事
民间监督健保联盟召集人
前立法委员
黄淑英
2016年12月20日
推荐序 「医疗中的性别议题」随着两性平权、性别平等、多元性别、多元家庭、性别友善医疗……等观念的发展与受到重视,而在台湾医学界成为医学生教育、医师继续教育、医院评鑑、医学教育评鑑……等之重要项目。而「医师执业登记及继续教育办法」更规定,医师执业应接受之继续教育课程包括一、医学课程。二、医学伦理。三、医疗相关法规。四、医疗品质。且其中应包括感染管制及性别议题之课程。足见性别议题在台湾医界受到重视的程度。然而尽管医学教育及医疗人权之观念与法规进步,现实状况中教育训练所需之师资与教材则未必能跟得上脚步。在医师继续教育办法修订之初,的确出现教师、教材、课程内容不足与水准参差不齐之现象,并且学分不易取得。各医学会与医师公会都要煞费苦心安排,寻觅合格的讲师,方能在课程送审后经过评定核可而顺利授课,最终达到法令之要求,使实务跟上理想。
本书作者王志嘉医师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系,为家庭医学科专科医师,并获得东吴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专攻医疗相关刑事责任。除了在医疗法律与医纠调解方面之专长外,更在医策会推动「毕业后一般医学训练计画」时,即担任「性别与医疗」及「医疗法律」领域的教师培育工作,训练各医院的种子教师。此外,王医师亦受到科技部之补助,执行「医学教育与医疗职场『以案例导向、争点分析、正反思辨之性别教案』之建置」、「建构以性别相关案例为导向,整合医学伦理、法律、性别、人文面向之医学教育教科书之研发」等研究计画。本书即是集合了他在「性别与医疗」领域多年教学与研究经验之成果,蒐集了临床上常见、与性别议题相关、具争议性、富含伦理法律意涵之案例,加以分析探讨而完成。这本透过案例研析方式来呈现的「性别、医疗与法律」专书,十分适合用于小组讨论或案例研究之用,相信能有助于读者更了解医疗场域中性别议题的重要性,帮助医护人员了解如何因应与处理,将是十分实用的教材。而王医师在医疗、性别与法律领域之认真投入并辛勤写作,其精神与毅力亦是令人感佩,特此为序推荐!
台大医学院医学教育暨生医伦理学科暨研究所教授
台大医院医学研究部主治医师
台湾大学生医伦理中心主任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生命伦理学博士
蔡甫昌
2016年12月23日谨志
推荐序 「医生也不是神。」这是我罹患癌症朋友在治疗过程病情不如医师预计顺遂时的感受。这心声虽发自病人立场在安慰自己接受疾病不善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在医师立场应该要面对医术的有限性,坦承告知病人,才能减低医疗纠纷。另外,病人权益日益越重,医病关系从传统的威权走向平等,病人性别议题从单一异性恋走到LGBT(男、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多元性别,医师在告知或检查病情时,需要有性别敏感度,不然可能无知地侵犯病人的隐私与权益,引发刑事责任。医院的职场性骚扰,从医疗人员内部的骚扰增加到病人骚扰护理人员或医师。性病、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IV)筛检医师应如何告知才不会侵犯病人隐私权。以上问题都需要同时兼有医疗、法律与性别专业的才能提供周延的建议。王志嘉医师便是一位集医疗、性别、法律专业为一身的最佳专业人才。
2007年医策会在推动「毕业后一般医学训练计画」之初,王医师即被赋予担任「性别与健康」议题的教学工作,期间还取得教育部性别平等教育的师资认证,至今约十年。更加难得,在繁忙的医师工作之余,王医师还不畏艰难修得法学硕士与法学博士学位,专研医疗法。台湾医学教育或是法学教育在推动性别课程时,非常缺乏实用教学材料,王医师专长于家庭医学、医学伦理、医事法律、性别与健康,他发挥所长结合此四大领域交织的议题写成本书「性别,医疗与法律——案例导向讨论」,一本非常实用的教学书籍。
本书有五大特色:
㈠以医疗案例方式,运用性别、医疗沟通、法律观点来分析讨论,不流于理论化,非常实际,可提提高学习者的兴趣。
㈡每一章以议题为主,除了一般性别专业与性别意识的内容之外,还增加许多新概念或议题,如性别医学的新观念、医疗性骚扰(病人性骚扰医护人员)的议题;再者对于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IV)筛检、性病、LGBT(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等多元性别)的医疗行为与医疗权益等议题,特别针对于「病人同意」与「医师告知」的权益问题细致地讨论,突破以往医学教材对多元性别的忽略。
㈢从性别意识与医病沟通的观点,除了保护医疗人员之外,更是站在病人的角度,讨论「认知框架」、医病沟通与同理心的应用、医疗告知同意书、真实医疗纠纷法律案例等议题,对于想要理解医病关系、病人权益的一般人来说,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
㈣本书作者具备医学、法学双料专业背景,书中最后一部分特别从司法判决案例来讨论性别与医疗,绝对创新,不仅可以让医疗人员理解与自身关切的法律问题,也能让司法体系的人员深入了解医疗案件的核心所在。
㈤每篇皆可独立成为教学资料。
本人与王医师是国防医学院同事,曾担任他科技部研究计画「医学教育与医疗职场『以案例导向、争点分析、正反思辨之性别教案』之建置」以及「建构『以性别相关案例为导向,整合医学伦理、法律、性别、人文面向之医学教育教科书』之研发」之共同主持人。深感王医师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气质,而本书的核心精神即是以病人权益与性别的观点来谈医疗与法律交织的问题,这是极为进步的价值主张。台湾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正在推动性别主流化,其中医院、法院的性别意识培训课程需要专业的性别教学材料,王医师的这本着作可说是最佳教学用书。本人很荣幸推荐此书。亦愿王医师能持续性别、医疗与法律交织的研究,提供医学、法学的性别教育更多的教学着作。
国防医学院通识教育中心教授
黄淑玲
2016年12月17日
推荐序 医学无法、也不得脱离人的处境,而交错在医学进展历程以及医疗现场当中的,除开医学当下知识与技术的开通,种种社会情境的有形、无形规范,也左右着医疗实务的施作。其中,外显而框架规训的法律,以及内隐而刻板不自觉的性别,两者时而浮现地影响着医疗工作的操作。法律条文透过抽象原则的指导性规范,性别则是惯习般地理所当然行事,前者让医事人员苦于按照条文却困难于对照临床状况,后者却也使得医事人员不自知于惯常价值态度的不足,二者均为台湾医疗社群在二十一世纪所面对的挑战之一,更何况法律、性别交织于医学操而呈现的复杂抽象。
在医学现代性及其不满的氛围中,日益需求的医学社会人文素养,以及医事人员相关法律与性别学分的需求,课程的广泛开办却也带来许多的省思,简单介绍医事相关法律条文或是男女性别差异,无论是医事人员或是在学学子常反应与法律、性别相关医学课程实用性不高、涵盖面过窄,而有过于浅薄或缺乏实用性的评语。面对医学临床教学及课程的准备,如何将法律、性别与医学关注巧妙整合,跨领域的语言与思绪完整的融合,脱离抽象文字与规范性概念介绍,使之能够贴近医学临床现象,且具有充分学习效能,是最为需要的。
本书的内容是深入而深刻地将医学、法律、性别加以交织,同时具学理、理念、实务的介绍与案例探讨,本书作者以其丰厚的学养及临床经验,将复杂、丰富而完整的资料整合,成为临床医疗人员与在学学生极具学习与参考的重要书籍,也会是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医师/教育学博士
高雄市政府卫生局 局长
黄志中
2016年12月18日
自序 「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心插柳」,是我投入医疗职场性别教学与研究的最佳写照。2007年毕业后一般医学训练,将「性别与健康」议题,纳入必修课程,由于具有医学伦理与法律的专业与教学经验,被医院委以「性别与健康」的教学任务,对于性别议题一知半解的我,仅能先以「家庭暴力」、「生育自主权」为题进行教学,并在有感于性别专业与意识的不足,开始研读相关资料,教学相长,逐渐导入「职场、医病性骚扰」、「性别与沟通」、以及「性别与医纠」等课程,性别与健康的教学才开始步上轨道。
继之,应本院通识教育中心黄淑玲教授的邀请与鼓励,于2014年申请科技部「性别与科技」的专题研究计画,承蒙委员鼓励,意外获得通过,开启了性别与健康议题的研究,其后再获得2015~2016年2年期的计画,始有机会将3年的部分研究成果出版。然而,宥于个人经验与专业的不足,以及临床业务忙碌致时间分配失当,与原先的计画仍有不少差距,不得已只好将专家会议的部分共识(初步成果),连同近年来发表的文章,先行集结出版,不足之处将待未来改版时再行增补。
本书的架构与内涵,包括:「性别主流化(含性别影响评估)」、「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性别专业与性别意识(含性别友善环境及医病沟通)」、「性别平等三法、家庭暴力防治法等性别法规」、以及「多元性别就医沟通与医疗决策」等的五个面向,虽未尽完整,仅能视为医疗职场「性别与健康教学」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态度与技巧。至于,更深入的「性少数」等性别交织性议题,如「医事人员的性别比例与医疗照护」、「新移民配偶与健康」以及「长期照护照性别议题、新移民照护者与健康」等,未来将持续于教学及研究精进,俟有成果后,再行增补。
最后,感谢科技部「性别与科技」专题研究计画103-2629-H-016-001-&104-2629-H-016-001-MY2的补助,共同主持人——本院黄淑玲教授、台大医学院蔡甫昌教授、辅大医学院傅中珮助理教授的共同合作,研究助理——陈玲君、郭青荍、张薰尹的协助,以及10余场「性别、伦理、法律与医学教育」专家会议出席学者的意见与共识,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虽然内容未臻完善,也有不少疏漏,但已跨出了医疗职场「性别与健康」研究的一小步,未来将以此为基础,持续精进教学与研究。
王志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