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的品格:全球经典文具的深度巡礼

文具的品格:全球经典文具的深度巡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具
  • 设计
  • 文化
  • 历史
  • 收藏
  • 工艺
  • 全球
  • 经典
  • 文具控
  • 生活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首席文具顾问亲自採访撰文,最专业的深度分析,带你品味历久弥新的经典魅力。
•精选38项各家厂商的经典文具,看各家品牌魅力如何精华浓缩于单一代表商品中,一探厂商创业与发展历程的坚持与用心。
•全书收录近250张精美图片与珍贵资料,呈现设计细节、制造技术与历代沿革,文具迷、文具设计师、商品企划者必读!
  
  Tombow铅笔 8900、Pentel自动笔芯、LAMY 2000钢笔、
  RHODIA笔记本、 maruman素描本、CROSS Century原子笔.……
  这些文具为何能让人说不出理由地爱不释手,成为长销不败的「经典」?
  凭的是,制造厂商对品牌理念、技术与品质不容妥协的「坚持」与「真诚」!
 
  每项经典文具的诞生,都源自造物职人的坚持。
  看似理所当然的精巧便利,却满载着体贴入怀的深情厚意,且历久弥新。
 
  许多文具迷如数家珍的经典文具,之所以能在新品辈出、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稳坐长销王位,正是因为它们都蕴含了各家厂商自创业以来始终严守的「技术」与「传统」。也就是说,只要使用这款经典文具,就能体会到这间公司的本质与品格。
 
  日本资深文具顾问土桥正精选38种全球知名厂商的经典商品,对看似理所当然的优良品质加以抽丝剥茧,由里到外全面分析其魅力,包含开发初衷、原料、技术、设计、外观、定价等诸多追求与讲究,带你充分领略经典品牌的长销哲学。不仅如此,书中还介绍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趣闻佳话,包括创业故事、商标意涵、品名或别称由来、历代改良沿袭、使用者回响等。走完这趟巡礼,你会更感受到手上轻巧文具所蕴含的深情厚意!
 
深入文具制造第一线,了解文具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魅力:
  •Tombow铅笔在问世后持续改良,甚至从国外引进了压碎巧克力的机器,做出更滑顺的笔芯!
  •SEED领先全球,率先改用新原料,制作出划时代的橡皮擦Radar,擦拭率高达97%!
  •OHTO的AUTO PENCIL在钢珠托座设有五道「矢沟」以便墨水顺畅流过,如今几乎是全球原子笔的标准设计。
  •LAMY 2000钢笔从雾面材质、笔盖设计到整体外观,大胆贯彻当时无人尝试的包浩斯风格,品味超群!
  •Kum削笔器的刀刃带有中央微凸的弧度,不仅减少铅笔耗损,更能削出美丽又强韧的笔尖
  •燕子笔记本始终採用高级中性纸与穿线装订,且数十年都维持相当于一碗拉面的平民定价,坚持物超所值!
 
经典推荐
 
  文具介绍绝对少有如土桥正先生这般,深入到血统、身家背景、时空环境,推敲出每项经典文具展现出的独特品格,让我们清晰理解到其背后美丽的祕密。──明进文房具店长 陈柏宏
 
  文具总如此让人着迷。本书里有百家争鸣、千锤百鍊后,最禁得起考验的经典文具选,洋溢着朴实简约到发亮的精神力!──水越设计/都市酵母 总管 周育如

经典推荐

  明进文房具店长 陈柏宏
  水越设计 / 都市酵母 总管 周育如
《匠心独运:工业设计中的美学与功能》 本书聚焦于现代工业设计的核心脉络,深入剖析了从概念诞生到成品落地的复杂流程,以及美学原则在功能性产品实现中的决定性作用。 本书并非对某类特定日常用品进行细致的“品鉴”,而是将目光投向整个工业设计领域,探讨驱动创新、塑造用户体验的底层逻辑。我们将挑战“设计即装饰”的传统观念,强调设计首先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一种平衡艺术表达与工程约束的艺术。 第一部分:设计的哲学基石与历史演变 本部分将追溯工业设计学科的起源,从早期的工艺复兴运动(如工艺美术运动)到包豪斯(Bauhaus)对功能至上原则的奠定,再到后现代主义对形式自由的探索。我们不会拘泥于对特定产品的描述,而是侧重于设计思潮的更迭如何影响了产品形态的演变。 1.1 从“手工”到“机器”的范式转移 探讨工业革命初期,设计师们如何应对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标准化挑战。设计不再是个体工匠的专属技艺,而是需要考虑模具、材料科学和装配效率的系统工程。重点分析克里斯托弗·德尔菲(Christopher Dresser)等先驱如何将美学融入工业化生产的开端。 1.2 现代主义的理性光辉与局限 深入剖析以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如何推崇“形式服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然而,我们也将批判性地审视这种极简主义在面对复杂人性需求时所暴露出的冰冷感和普适性陷阱,为后续转向用户中心设计奠定铺垫。 1.3 意大利设计运动与“美学革命” 聚焦二战后,意大利如何凭借其在材料和造型上的大胆创新,将设计提升到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高度。介绍阿莱西(Alessi)等品牌如何将日常用品转化为具有雕塑感的艺术品,探讨“情感化设计”的萌芽。 第二部分:设计过程的结构化解构 本章不再是走访各个工厂展示生产线,而是系统性地拆解一个设计项目从“零”到“一”的完整生命周期,重点关注方法论的应用。 2.1 以人为本:用户研究与需求挖掘 强调设计研究的严谨性。介绍人种志研究(Ethnography)、可用性测试(Usability Testing)以及情景建模(Scenario Mapping)等工具,如何帮助设计师超越表面的“偏好”,触及深层次的“未被满足的需求”。重点分析如何通过观察和访谈,建立起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共情桥梁。 2.2 概念生成与形态推演 详述创意发散与收敛的过程。探讨头脑风暴、快速原型制作(Rapid Prototyping)和草图绘制在概念迭代中的作用。本节将侧重于三维思维的训练,即如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碰、可交互的实体结构。分析形态学(Morphology)在组织产品元素时的原则。 2.3 材料科学与制造可行性 探讨材料选择如何直接决定产品的耐久性、触感和环境足迹。从传统金属、木材到新型复合材料和可持续材料,分析每种材料的性能边界和美学潜力。并详细介绍增材制造(3D打印)、CNC加工与注塑成型等主流制造工艺对最终产品设计语言的约束和赋能。 第三部分:功能、形式与感官体验的统一 本部分着重探讨产品在实际使用中如何通过设计实现多维度的体验。 3.1 交互设计:无声的对话 系统阐述产品交互设计(Industrial Interaction Design)的原则。不再局限于电子产品,而是讨论物理控制(如旋钮的阻尼感、按键的反馈力度)如何构筑用户信任。讲解易用性(Usability)与愉悦性(Delight)之间的张力与平衡。分析“隐形设计”的哲学——当产品足够好时,用户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3.2 结构美学:内在逻辑的外化 深入分析产品内部的结构布局(如散热、电池放置、电路板排布)如何反向影响其外部轮廓。探讨结构上的效率与刚性如何被转化为一种“可靠性”的美感。例如,剖析承重结构的设计如何暗示力量,以及如何通过对部件的精确对齐来传达精致感。 3.3 可持续性与设计的伦理责任 批判性地审述“一次性文化”对设计带来的挑战。阐述循环设计(Circular Design)的理念,包括产品的可拆解性、材料的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如何设计出能够经受时间考验、不易被用户淘汰的“耐用品”。强调设计决策背后的社会和环境影响。 结语:面向未来的设计视野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展望工业设计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融合等前沿领域的角色转变。设计将不再仅仅是产品外观的优化,更是复杂系统、人机共生环境的整体架构师。强调设计师必须具备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才能应对未来世界提出的更复杂的挑战。 本书适合对产品开发、工业美学、创新管理以及人机交互原理有深入探究兴趣的专业人士、学生和爱好者阅读。它提供的是方法论的框架,而非对某一类别物品的目录式介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土桥正(Tadashi Tsuchihashi)


  文具设计总监、文具管理顾问。曾任职于东京国际办公文具展ISOT事务处,后来成立土桥正事务所,提供商品企画、商品宣传顾问、文具卖场策画、商品挑选、监制等服务。同时发行线上文具杂志「pen-info」,并为杂志、报纸撰写文具专栏,内容除了文具,也包含国内外展览资讯。也参与许多报章杂志的文具专题特辑。目前也担任日本《经济新闻》的新产品评价委员,以及生活综合资讯网站「All About」的文具顾问。

  着作包括《文具上手》、《文具的品格》、《仕事文具》、《减少物品让工作更愉快》(暂译)、《立即见效的魔法商务文具》(暂译)、《果然想要的文具》(暂译)等。

  线上文具杂志「pen-info」 www.pen-info.jp/

译者简介

叶韦利 Lica Yeh



  1974年生。专职主妇译者。
  译有《设计的精髓》(经济新潮社)、《日本桥木屋》、《品味,从知识开始》(以上皆为时报出版)等。
  FB专页「译者叶韦利工作笔记」:www.facebook.com/licaworks

李瑷祺

  辅仁大学跨研所翻译学硕士结业。热爱学习各种知识和语言,曾在日本、加拿大留游学,喜欢探索各种不同的文化。现为一名「滥情」的日文自由译者,将每一部译作都当成一次恋爱的结晶。译有《纸之月》等书。

图书目录

台湾版作者序
前言

Tombow(蜻蜓)铅笔|8900
LIFE|CHIT BOOK
SEED|Radar
CARL事务器|削铅笔机Angel-5
STAEDTLER(施德楼)|Mars Lumograph
Pentel(飞龙)|自动铅笔笔芯
OHTO|AUTO PENCIL
Shachihata|X-Stamper Name
BIC|Orange BIC
寺西化学工业|大型Magic INK
3M Japan|Post-it(便利贴)
Designphil|Diamond memo
LAMY(拉米)|LAMY 2000
OLFA|黑S型
ZEBRA(斑马)|Mckee
POSTALCO|Legal Envelope
RHODIA|BLOC RHODIA
YAMATO|大和浆煳
maruman|图案系列素描本
TSUBAME NOTE|燕子笔记本
KUM|Sharpener 300-1
三菱铅笔|uni
SAILOR(写乐)钢笔|PROFIT 21
满寿屋|原稿纸
CROSS(高仕)|Century
KOKUYO|Campus Notebook
LEITZ|Lever Arch File
Smythson(斯迈森)|Panama Notebook
PILOT(百乐)|Capless Décimo
美篶堂|美篶堂浮水染笔记本
Caran d'Ache(卡达)|Fixpencil
月光庄|素描本
FABER-CASTELL(辉柏)|Castell 9000
DAIGO|Appoint
PLATINUM PEN (白金牌钢笔)|#3776 Gathered
HIGHTIDE|Minute Manager
Charles Letts|Classic系列
rOtring(红环)|Rapidograph

后记
产品询问资讯

图书序言

前言

  我在购买钮釦领(button down)款式的衬衫时,习惯挑选「Brooks Brothers」这个牌子。

  这是因为,「Brooks Brothers」这个厂商,从过去到现在,多年来持续制作钮釦领衬衫。

  换句话说,这间公司是该领域的专家。

  我认为,多年来不断制作钮釦领衬衫的经验,让这家公司在这一行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我所购买的不仅是商品,还更包括背后长年累积的「技术」。

  其实文具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

  每家厂商都有自创业以来始终严守的「坚持」与「技术」,并且一定有大量运用这些技术制作出的商品。

  也就是说,只要使用这项文具,就能体会到这间公司的本质,或是,能深刻了解到这家公司与众不同之处。这样的文具多半到处都能买到,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由于总被视为理所当然,或许平常大家很少关注到这股吸引力,但其实这些文具都实力非凡,大有来头。

  就算持续有新产品推出,这些经典之作几乎不受影响,依旧一派从容,保持畅销王者之姿。

  本书精选了三十八款经典文具。

  我亲自向三十八间厂商进行採访,从创业的经过,到这项文具如何产生,以及生产时最耗费工夫的地方等逐一请教,最后试着自行归纳统整出其实力。

  经过这次採访,让我了解到这些文具的诞生都有确切的理由,绝非自然而然地冒出来,而正是因为有其时代背景以及创业者强烈的信念下才产生的。

  这让我不禁感受到,所谓「文具的哲学」正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

  希望各位能透过本书,再次体会到抽屉中平常使用各项文具的魅力。

  了解了这些背景,日后再使用起这些文具时,必定会有不同于以往的满足。

后记

  这本《文具的品格》,很幸运地集结了与上一部作品《立即见效的魔法商务文具》(《仕事にすぐ効く 魔法の文房具》,暂译)相同的成员一同制作。成员为编辑的山本浩史先生,书籍设计的松田行正先生、山田和宽先生,以及摄影师的后藤匡人先生。

  其实,制作本书的契机,是来自这群人中的松田先生的一句话。

  上本书顺利完成的二○一○年八月,编辑的山本先生和我,前往松田先生的设计事务所,为该书的完成致谢。

  当我们聊了一阵子关于设计书籍的种种艰辛之后,我拜託松田先生让我看一眼他的办公桌。看设计师们的办公桌是我最爱做的事。因为我对于设计是诞生自何种工作环境,又使用了哪些文具,充满了兴趣。

  松田先生的桌子整理得干干净净,桌上有一枝经过大量使用的短铅笔。铅笔旁放着一个飞机造型的削笔器。

  那是德国KUM牌的削笔器。一看到那削笔器,我又犯了老毛病,忍不住开始解释这款文具有多么出色。

  乍看之下笔直的刀刃,其实微微弯曲,因此能滑顺地切削铅笔……等等。

  于是,松田先生对我说:「下次不妨将您刚刚说的那些,写成一本书。」

  关于KUM牌的那些事,是我过去在展示会中向进口商打听来的。

  但文具制造商何其多,岂止一家KUM而已。

  我不禁心想,一定还有很多我所不知道的、对于文具制作的坚持,因而开始进行本书的企画。

  我在自己的线上杂志中所撰写的那些文章,主要都是透过在平日工作中使用自己购买的文具而感受到的心得。

  然而,这本书是对文具制造商一间一间地採访,询问他们是何时、在什么样的机缘下创立,又是因什么理由而开始制作该文具。

  在我平日的线上杂志中,是从文具的外侧去观察,并将我的感受撰写成文。而这本书虽然同样是介绍文具的魅力,但立场则有些不同,因为这次并非从外侧观察,而是从内侧深入探索。我尽量寻访了解开发过程的人士,向他们询问当时是抱着什么样的想法研发该项文具。

  经过此次的採访,我感受到的是,文具的制作是一件多么真诚的事。比方说,Designphil在决定Diamond Memo的尺寸时,是从收集各式各样的衬衫,测量每件衬衫的口袋大小做起,Yamato还为北海道地区制作初寒冷地区专用的大和浆煳规格等等,这种种的用心之切,令我由衷感佩。

  或许正因如此,我才会希望这些文具能恆久地销售下去。

  当我向制造商询问「为何这个文具能如此长销?」时,绝大部分的制造商往往愣个半拍,无法马上回答。这个现象绝非毫无来由,我想,一定是因为如此吧──

  对于制造商而言,那份坚持与讲究已全面渗透入他们的企业文化,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因此我想,对制造商内部的人员来说,那些都变成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新鲜事了。

  当初的「坚持」随着时代更迭,成了该企业中的「常理」,也成了各间公司的「品格」。

  透过文具,我彷彿瞥见了职人「造物」的精髓。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于山下公园办公室
土桥 正

图书试读

KUM|Sharpener 300-1
 
在日本,提到削铅笔的工具,是以旋转握把的削铅笔机为主流,但在欧洲,主要是使用可握在掌心,将铅笔插入、旋转笔身的手动式削笔器。这似乎跟整个国家的文字文化有关。可能是因为日语中有汉字,经常必须以细字书写,将笔尖削得细尖一些写起来会比较方便;而欧美是使用拉丁字母,不需使用太尖的笔尖,所以削笔器更加合适。
 
KUM是一间生产削笔器长达九十年以上的公司。一九一九年,KUM公司创立于德国巴伐利亚(Bavaria)的爱尔朗根(Erlangen)。至于他们为何开始制作削笔器,那就要从爱尔朗根南邻的纽伦堡(Nuremberg)说起。自当时起,纽伦堡这个地方就是知名的铅笔制造大厂聚集之处,包括施德楼(STAEDTLER)、辉柏嘉(FABER-CASTELL)、LYRA、天鹅牌(STABILO)等等。也正因位于这种地理环境,KUM开始制作起削笔器。
 
「KUM」这个公司名称与削笔器有关。当时的削笔器是由两种材质制成:外壳的塑胶和刀片的金属。德文中的塑胶为「Kunststoff」,金属为「Metall」,取两字的开头,便成了「KUM」。
 
在现存的削笔器制造商中,KUM的历史最为悠久。KUM坚持制作削笔器,完全不制造削铅笔机。除了之前提及的文字文化外,还有另一项因素。
 
那就是:削笔器是以单片刀片切削,优点是不会浪费铅笔,而能延长铅笔使用寿命。相对地,削铅笔机使用的是铣刀,即在圆柱状表面上有几处螺旋状的锐利刀锋,因此削铅笔时会对大量耗损铅笔。再者,使用削笔器,能让笔芯保有厚实度与稳定感,书写时不容易折断。
 
削笔器上只有单片刀片,从此构造来看,削笔器的设计是相当简约的。但即使设计简约,KUM仍注入了几项独家技术。
 
首先,刀片所使用的材质为高碳钢(High carbon steel)。一般削笔器大多使用不锈钢。高碳钢的特色在于硬度很高。铅笔芯的主要成分为黏土。说到黏土,一般可能会想到柔软、可任意塑形的物体,但笔芯是经过高温烧烤定型而成,硬如岩石。因此削笔器的刀片硬度,必须要能够切割如岩石般坚硬的物体。
 
高碳钢虽然顽强,但还是有一项缺点,那就是易生锈。这就是不锈钢胜出之处。为此,KUM对高碳钢施以细腻的加工过程,包括研磨、超音波洗净、油膜涂布,以防止锈蚀。
 
顺带一提,削笔器的最佳防锈方式,就是经常使用。

用户评价

评分

简直不敢相信,一本关于文具的书能写出如此深邃的哲学意味!《文具的品格》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介绍文具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美学与实用并存”的生活指南。它没有简单罗列品牌和型号,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件文具背后的文化基因和设计灵魂。我曾以为,一枝笔、一张纸,不过是消耗品,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们可以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物质与精神的媒介。书中对不同国家文具的“品格”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地域文化对产品设计的影响。比如,德国的严谨逻辑如何在钢笔的设计中体现,日本的侘寂美学如何融入纸张的触感,这些细微之处都被作者捕捉到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书写工具的情感温度”的探讨印象深刻,它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会对某一个牌子的铅笔情有独钟,为什么一张手写的信件总是比冰冷的邮件更动人。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认识到,即使是最平凡的日常物品,也可以蕴含着不凡的智慧和美感。

评分

每次翻开《文具的品格》,我都感觉像是在探索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这本书对于全球经典文具的“品格”展现,可以说是一种视觉与思想的双重盛宴。它没有使用那些枯燥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甚至有些诗意的语言,去描绘每一件文具的灵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文具的触感”的描写,那些纸张的细腻,笔杆的温润,都仿佛跃然纸上,让我忍不住想要亲手去触摸。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独特,既有耳熟能详的国际大牌,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却极具代表性的独立品牌,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的文具世界图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原来一件小小的文具,也可以承载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情感。它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普及,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美学的致敬。它让我更加珍视手中的每一件文具,因为我知道,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思想的延伸。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品格”不是外露的张扬,而是内敛的质感,而《文具的品格》这本书,恰恰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它带我领略了全球经典文具的魅力,但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真正深入骨髓的解读。书中对于不同国家文具的“品格”分析,让我惊喜连连。例如,对意大利设计中那份不羁的浪漫,对瑞士制造中那种极致的精密,以及对英国传统文具那种沉稳内敛的风格,都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我曾经也拥有过不少外观华丽的文具,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那些真正能触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低调却经久耐用的设计,是那些在无数次使用中依然能带给你惊喜的细节。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品质”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材质的好坏,更是设计理念的深刻,是传承的匠心,是对使用者体验的极致考量。

评分

这本《文具的品格》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文具不仅仅是书写的工具,它们背后承载着设计者的匠心、使用者的时间,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审美。这本书恰恰深入挖掘了这一点,它带我踏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具探索之旅。从瑞士的精密钢笔,到日本的细腻纸品,再到德国的工业美学,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品牌都被赋予了独特的“品格”。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文具的设计理念、材质选择、甚至是发展历程的讲解,都细致入微。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复古圆珠笔的介绍,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品牌,如今在作者的笔下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让我忍不住去搜集几支,亲手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它不仅仅是关于文具的介绍,更像是在品味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读完这本书,我再拿起手中的笔,仿佛能感受到更强大的力量,每一次落笔都多了一份郑重与欣赏。这本书让我对“小物件,大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也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对各种精致物品有着狂热追求的爱好者,我向来对“文具”这一领域抱有特殊的感情。而《文具的品格》这本书,则将我的这种情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并非止步于对产品外形的描述,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去挖掘每一件经典文具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设计哲学。书中对一些标志性文具的“品格”剖析,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欧洲工厂、日本的手工坊,亲眼见证那些伟大的设计是如何诞生的。我被其中对于“好用”与“好看”如何完美结合的论述深深吸引。一如某些欧洲的百年老牌墨水,它们的颜色饱满浓郁,书写流畅,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一段工业革命的辉煌,以及一个时代的书写习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具,其实都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漫长的演变过程。它让我对“器物”的理解,从单纯的工具,上升到了对历史、文化、甚至人生哲理的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