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祝福的告別:這段與生活同在的衰老病苦、死亡陪伴,是爸爸給的珍貴禮物,讓我看見生命本質如水清澈

充滿祝福的告別:這段與生活同在的衰老病苦、死亡陪伴,是爸爸給的珍貴禮物,讓我看見生命本質如水清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保寶
图书标签:
  • 衰老
  • 死亡
  • 陪伴
  • 父爱
  • 生命意义
  • 临终关怀
  • 告别
  • 疗愈
  • 感悟
  • 亲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死是生之必然
為死亡做準備,也是為了活下去在做準備
此時,寧靜是我們最需要的力量

林保寶用照片與日記
如實記錄陪伴癌末爸爸的安寧照護
排便、尿尿、喝水、用餐量……
一家人接受無常造化的坦然,化無常為日常讓人動容
溫柔、靜謐、樸實,又餘韻繚繞
幫助面對、陪伴、處理親人生命即將告終的讀者

  死亡透明得像光線、空氣、清水,
  輕輕地「噓!」一聲,生命從一個時空飄走。

  當得知爸爸日子所剩無多,
  我開始用日記與照片如實寫下爸爸每天生活的點點滴滴……
  這幾個月,我真正在做的也只是這件事:接受爸爸離死亡越來越近的事實。

  如實面對在死亡面前的膽怯與不安,
  就是發自內心最深處的慈悲與智慧。

  最後,我點起蠟燭,與爸爸一同慶賀這段期間以來充滿祝福的告別,
  慶賀這短暫人生的美麗、幸福與好運。

  我的爸爸林英治,一九四○年生於雲林縣莿桐鄉。與媽媽結婚後,生了兩個兒子。後因工作搬至南投縣,在竹山鎮買地建屋定居,爸爸努力蓋了一處讓我們想回去的家。二○一五年十月三十日,在台北醫院檢查時發現罹患肺腺癌。在媽媽悉心照顧下,他平靜面對自己走向死亡的過程,沒發脾氣、沒怪人、更沒怨天。二○一六年八月五日,走入永恆。

充滿祝福的推薦

  「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充滿祝福的告別》,真實的看到保寶記錄他父親從癌末到臨終的狀況,寫得平淡、樸實,它有那個力量拉你進去看,很平靜的面對死亡這件事情。在舉世走向高齡化社會的今天,讓人設身處地,再反觀自身,要善良、要謙卑的面對這個問題。」——奚淞(手藝人)

  「多年來致力於居家安寧照護的推廣,讀了林保寶照護陪伴癌末父親這本文字淡雅、又令人回味的日記,頗有感觸。透過作者與其家人、以及醫療團隊的協力,我們看到了一個雖非完美、但恰如其分的善終結果。也期望透過這本書,能讓更多人,包括醫療人員與社會大眾,同理病人的需求,進一步認識安寧照護的精髓。」——黃勝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

  「保寶的日記讓我很欣慰感受到,他透過這樣的陪伴,他和母親的感人努力,肯定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同時也承認『死亡』是生命的自然過程。他們既不求加速死亡,也未無所不用其極地拖延死亡過程。病人的確達到了相當美好的生活品質,也使作為親友的我們能相當理想地接受不可避免的不捨,他們也能從而泰然度過哀傷期。」——狄剛(台北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一個平常人家陪伴家人臨終的平常生活雜記,簡單直接、平淡透明、無添加。」——夏瑞紅(作家)

  「保寶的日記、書單與重點附錄,日後將會幫助無數無數面對、陪伴、處理親人生命即將告終的讀者。感謝閱讀與書寫,讓我們在生命低谷中,仍能坦率地依靠著文字,無畏無懼。」——劉梓潔(作家)

  「閱讀這本書讓我勇敢跨進蟲洞裡,將我與母親照料父親最後那八個月的記憶與情緒,如同老戲院轉動的大膠捲,一格一格重新播放一遍。」——林淵源(建築師)
 
《江河入海:從青澀到滄桑的生命迴響》 一場關於時間、記憶與傳承的深度對話,一趟橫跨數個世代的心靈旅程。 這本書並非關於病痛或離別的最終章節,而是一部宏大敘事下的多重奏,聚焦於生命在不同階段所經歷的轉變、掙扎與和解。它描繪了一個人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從初生的懵懂無知,蛻變為洞察世事、心靈澄明的智者。 第一部:溯源——記憶的河床與故土的低語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回一個充滿泥土芬芳與古老傳說的小鎮。這部分深入探討了「根」的力量。主人公在童年時期與祖輩相處的點滴細節被細膩地還原——那些關於季節更迭、農事勞作的記憶,以及老一輩人無意間流露出的生命哲學。 我們將看到,早期的困惑與迷惘是如何被家庭的傳統與環境的壓力塑形。故事細緻地捕捉了青少年時期對於自我身份的探索,以及初次面對世界複雜性時的震撼。這裡探討的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的艱難與美好。例如,主人公如何學會分辨一株植物的藥用價值,這象徵著他開始理解自然法則的嚴苛與饋贈;或是如何在一次失敗的初戀中,體會到情感的潮起潮落,這些都是生命早期建立價值觀的基石。 重點在於,這部分強調的是積累。生活中的每一次選擇、每一次跌倒,都如同泥沙被河水沖刷、沉澱,形成日後堅實的河床。它探討了傳統觀念在現代社會中的張力,以及主人公如何努力在繼承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書中描繪了數個具有代表性的場景:老木匠手中的鑿子聲、母親在廚房裡忙碌的身影、以及第一次離家遠行時,火車窗外飛逝的田野景象,這些元素共同構建了一個關於「成長」的複雜圖景。 第二部:奔流——都市迷霧中的自我定義 隨著主人公步入成年,故事的場景轉移到喧囂的現代都市。這部分的主題是「追尋與迷失」。在一個高度競爭、資訊爆炸的環境中,個體如何確立自己的定位,如何不被表象的成功所迷惑,成為核心議題。 這段旅程充滿了職業上的起伏、人際關係的錯綜複雜。我們將看到主人公如何投身於他所選擇的事業,如何面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書中深入剖析了現代人面臨的焦慮:事業上的瓶頸、時間的碎片化、以及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對永恆價值的渴望。 此階段的敘事更具哲學思辨性。主人公開始意識到,外在的成就無法填補內心的空虛。書中穿插了主人公對不同學科知識的涉獵與反思,從經濟學的理性分析到文學藝術的感性滋養,他試圖構建一個更為全面的世界觀。例如,他如何從一個大型專案的失敗中,學會放手與接受不完美,這與晚年對接受無常的體悟形成了微妙的對應。這裡的「病苦」是精神層面的,是理想受挫的陣痛,是努力卻難以掌握結果的無力感。 第三部:匯聚——關係的深度與人性的光芒 當人生的河流進入中年,焦點自然轉向「連結」。這部分著重於親密關係的維護與深化,以及如何在家庭結構中扮演新的角色。 本書細膩地描繪了婚姻、友誼、以及與下一代相處時的微妙平衡。這不是一味歌頌和諧,而是直面衝突、誤解與最終的和解。例如,主人公與伴侶之間如何因為生活習慣的差異而產生摩擦,又如何在共同經歷重大的家庭事件後,重新看見彼此的優點與堅韌。書中描寫了如何學習傾聽那些沉默的語言,如何理解父母輩在時代變遷中的掙扎與固執。 此外,這部分也探討了「給予」的力量。主人公開始將精力從單純的自我實現轉向回饋社會或指導年輕一代。這裡展現的「陪伴」是主動的、充滿生命力的,是對他人困境的溫柔介入,而非被動的接受與告別。這種關係的深度,成為支撐後半生精神世界的巨大力量。 第四部:入海——清澈的洞察與存在的本質 進入人生的下半場,敘事節奏放緩,視角變得更加遼闊與超脫。這部分探討的是「放下與看見」。當外在的責任逐漸減輕,內在的世界開始顯露出其真實面貌。 書中描繪了主人公如何開始整理過往的經驗,將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生活片段,在心靈中排列成一幅清晰的圖景。這是一種對生命整體性的理解,體會到每一個階段的努力和痛苦,最終都匯聚成了此刻的寧靜。 這部分的「清澈」並非指對事物缺乏感知,而是對事物的本質有了清晰的認知,不再受其表象所困擾。主人公學會欣賞平凡中的偉大:一朵花的開放,一杯茶的溫度,陽光穿過樹葉灑下的光斑。這是一種對存在本身的感恩。書中將通過一系列的獨處時刻進行闡釋,例如在靜謐的清晨,主人公對著鏡子中日益斑駁的容顏所產生的淡然,以及對時間流逝的接受,視其為生命自然循環的一部分。 結語:循環不息的生命之歌 《江河入海》的結尾並非一個句號,而是一個圓環。它暗示著,每一次的結束都是下一次的開端,每一滴水的匯入大海,都將重新蒸騰,成為雲,滋養新的生命。這是一部關於如何完整地、有意識地面對生命所有面向的實用哲學指南,它引領讀者穿越時間的迷霧,最終抵達一個清晰、充滿力量的自我認知之境。全書的筆觸堅實而溫暖,充滿對生命韌性的敬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保寶


  台北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羅馬聖十字架大學哲學系、羅馬德蘭學院神學系畢業,曾任梵蒂岡廣播電台編譯。

  著有:
  《永恆之城》、《誠意呷水甜》、《失意角落》、《人間角落》、《聖母媽媽到萬金》、《幸福角落》、《奉獻》(以上天下雜誌出版)
  《用靜默擁抱世界》(遠流出版)
  《生命的完成》、《划到生命深處》、《生命告別之旅》、《愛者》、《馬祖,世紀末的告別》(以上天下文化出版)
  《莿桐最後的望族》(玉山社)
  《耕耘心田》(法鼓山文化)等書。

图书目录

作者序
一切都是祝福

序幕 心光如水
——日子所剩無多,生命卻如一杯清水,更形清澈。

進入生命的全體
二○一五年十一月

老人照護是最前衛的事情
二○一五年十二月

沒什麼好擔心
二○一六年一月

永遠的陽光會換來一片沙漠
二○一六年二月

先準備好後事才不會慌張
二○一六年三月

目前最重要的是什麼
二○一六年四月

越來越近的事實
二○一六年五月
顧死比醫生不容易
二○一六年六月

生命的過程是真正的功課
二○一六年七月

尾聲 如水清澈
──爸爸平靜面對生命的消逝,讓我看見生命的本質,如水清澈。

後記 父後八日
給爸爸的一封信

安寧療護十八帖
第一帖 如實面對死亡
第二帖 處理大小便
第三帖 接受信仰
第四帖 坐輪椅
第五帖 床上洗頭、擦澡
第六帖 耐心餵食
第七帖 預先準備後事
第八帖 選擇安寧緩和醫療
第九帖 痛
第十帖 安寧病房
第十一帖 居家安寧
第十二帖 急診
第十三帖 翻身、拍背
第十四帖 便秘
第十五帖 飲食
第十六帖 瀕死
第十七帖 痰
第十八帖 完成了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515115
  • 叢書系列:健康人生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7 x 23 x 1.5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信任、和解、和諧的善終


  多年來致力於居家安寧照護的推廣,讀了林保寶照護陪伴癌末父親這本文字淡雅、又令人回味的日記,頗有感觸。

  醫院應該如同拉丁文字根「Hospitalitas款待」,照顧遠來的旅者,給人安心,而非焦慮。然而,現實生活中的醫院卻是一個起伏很大、緊張的環境。如同書中所述:「醫院是情緒之海,它讓人不安又給人安全感,讓人絕望又帶來希望。悲傷、焦慮、虛空、喜悅、無聊、厭煩、慰藉、同情……苦悶、不確定、脆弱、擔心、無所事事……,千百種情緒,就像病毒蔓延,佈滿醫院每個角落。」

  我推廣居家安寧照護,主要是希望醫護人員在照顧病人的時候,能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關心照顧病人心靈上的需求、還有家屬的需求,讓生命的末期是信任、和解、和諧的。同時學習到人與人之間,從病人、家屬到醫療團隊、甚至整個社會,其實都有能量可以互相預防受苦,讓這個社會更和諧更美好,都能歸零回到安寧的本質。

  透過作者與其家人、以及市立聯合醫院仁愛、忠孝院區的醫療團隊的協力,我們看到了一個雖非完美、但恰如其分的善終結果。也期望透過這本書,能讓更多人,包括醫療人員與社會大眾,同理病人的需求,進一步認識安寧照護的精髓。

黃勝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

推薦序

一本書,一杯水


  讀完這本書,再次看封面那杯清水素描,感受於是有些不同。

  首先覺得它輕輕點出本書特色:一個平常人家陪伴家人臨終的平常生活雜記,簡單直接、平淡透明、無添加。

  這家人是我多年老友,在這艱辛歷程中,我想他們每位的心情都難免沉重複雜,但作者很少爬梳這些,他比較像退在一旁、用長時間固定鏡頭直錄家人親友進進出出及偶爾的對話,包括自己一些和本書主題不相干的活動也全拍下來,絲毫不加剪裁。

  也許這樣會讓這紀錄更近乎真實?畢竟世界不會因任何人瀕死而停止運轉,即使是至親也有各自的日子必須料理。

  書中幾處記載和媽媽之間的衝突。媽媽對作者事業生涯有憂慮,作者對媽媽某些價值觀有意見,爆點似呼之欲出,但也只是平淡敘述了事。這可不是平常家庭都有的劇情?何況是在這非常時期?所以大驚小怪也免了。

  這杯水平穩安靜的氣氛還呼應了一般有關死亡的書寫中,經常用到的形容詞。

  這個人這樣「平靜辭世」,那個人那樣「安詳往生」、「安息主懷」……。似乎人生落幕的光景大多是一派平安?

  果真如此,為何我們一想到死亡,心情卻常常不是平安,而是一陣莫名悸動?

  其實我們並不真的了解死者內心狀態,只是那放盡力氣睡著似的模樣,讓我們感覺平靜安詳吧?或者,所謂平靜安詳不過說明了活人對死者投射的一種「善終」的期望,那讓我們減輕死亡恐懼,也提供我們想像死者將走向安樂,因而稍得撫慰?

  我們所說的善終到底是什麼意思?

  只是把生時對安樂的偏好堅持到最後一秒鐘,癡心奢望這輩子不痛不苦、舒服到底嗎?

  如果善終指的不是一種現象、不只一種氣氛,而是此生最後一個心識清清楚楚的平靜安詳,那麼,善終與否對死者差別何在?為什麼?要怎麼做到?

  想到這裡,不禁懷疑那一派平安可能只是倉皇虛掩內心悸動的一塊白布。我們看到一杯水、談論一杯水、甚至定義一杯水,但還沒喝到水。水的冷暖滋味,終究只有飲者自知。

  因為有一個杯子,這裡有了一杯水;杯子破了,一杯水就變一灘水;用抹布擦去,就變一坨溼布;抹布曬乾了,又變成水蒸氣……。除非徹知水的本質,並與那本質合一,否則如何能在水變幻無常的組合與形式中自在安頓?

  那普通、平常、好像什麼都沒有的一杯清水,看到後來卻彷彿一張死亡之流的截圖,也是一則生命之源的寓言。

  在這熱戀青春與享樂、崇拜權力與進步的花花世界裡,有人寫一本書,引我們回頭注視其實一直與生活同在的衰老、病苦、死亡,畫一張圖,邀我們用心品嚐生活中一杯水的味道,真好!

夏瑞紅(作家)

推薦序

來得及告別


  後來,我開始我變態的療癒。

  走在路上,我刻意拐進公園,穿越而行,找到陽光燦燦的樹底,選個好位置坐下來,近乎沒有禮貌地,眼睛直直掃視那些被外籍看護推著輪椅坐成一排的老人。

  他們神智不清骨瘦如柴氣若游絲,生命連同尿袋、點滴一起被掛在輪椅加設的鐵桿上,曬太陽。

  然後,我就可以告訴自己,你真的比較幸運。(你在加護病房躺了六天,然後,走了。)

-〈後來〉收錄於《父後七日》

  讀保寶的《充滿祝福的告別》書稿時,我不斷回想起當初書寫《父後七日》的續篇〈後來〉的那五年。我們都是以書寫丈量生命的人,保寶以陪伴父親最後的九個月日記,寫成《充滿祝福的告別》,而我面對父親的驟逝,花了五年左右的時間才達成漫長的告別,以追尋父親去了哪裡,來彌補父親的驟然空缺,那些寫在虛空茫然中的告別,卻不再是對父親,而像是告別自己的傷逝。

  突然離去的親人,就像是斷裂的傷口,時間再久也無法確信它「好了」。

  然而,陪伴家人走過艱辛苦難的最後一程,卻是彼此每日確認:我(你)準備好了。這種好好說再見的經驗,我完全沒有。我不懂得處理大小便、不懂得抽痰、擦澡、餵食,不懂得正確洗菜,不懂得什麼叫耐心。

  前年外公因為肺腺癌辭世,送進加護病房幾日後便安詳離去。十一歲的貓咪更是早上還能跑能跳,午後便心肌梗塞僵硬在地板上。我措手不及,只能在日後無止盡的想起、再遺忘、再想起、再遺忘。

  當然,也有人會說,這於老者病者是「快活」、「福報」,於生者是「好命」。

  何者福、何者好?交錯縱橫的生命啊,始終未可知。

  讀保寶的日記,更佩服他們一家人接受無常造化的坦然,化無常為日常。那些平淡如實的分分秒秒,更讓人動容。如實接受,如實生活。那一天連著一天的日記,記錄父親的治療情況,也記錄著一個文字工作者的生活。它是如此平實,又如此有力量,因為來自日常點滴的淬煉,儘管三言兩語,都無限雋永。

  例如,我特別喜歡的,林爸爸聽經後,問:「阿門是什麼意思?」保寶回答:「同意這祈禱的意思。」林爸爸說:「『謝謝』較有道理。」

  我同意林爸爸。

  相信保寶的日記、書單與重點附錄,日後將會幫助無數無數面對、陪伴、處理親人生命即將告終的讀者。感謝閱讀與書寫,讓我們在生命低谷中,仍能坦率地倚靠著文字,無畏無懼。

劉梓潔(作家)

作者序

一切都是祝福


  回頭一看,從爸爸發現肺腺癌到過世的日子,心中充滿了感謝,能陪伴爸爸安然走過人生最後的日子,感到生死了無遺憾,一切全成了祝福。

  四年前,我從義大利回台灣後,投身這部大機器中忙碌工作,不斷採訪、寫書。伴隨爸爸身體的大小病痛,不時進出醫院。一開始他還能拿著助行器緩步走路,自己刷牙、洗臉、吃飯、上廁所,直到兩年前爸爸在浴室刷牙時,突然砰的一聲跌倒,就此臥床不起。從前撐起家中一片天的爸爸,成了隨時需要幫助、照顧的人。一年多前,媽媽發現爸爸咳嗽不止,到醫院檢查都沒發現異狀,後來爸爸肋骨疼痛得厲害,起先,媽媽以為是她搬動爸爸所造成,二○一五年十月經醫院檢查後,發現是肺腺癌末期,並已經擴散到骨骼。這消息如晴天霹靂打在媽媽身上,她怪自己沒好好照顧爸爸,爸爸卻很平靜地接受。

  因為爸爸的平靜與從容,死亡當頭,也就沒那麼可怕了,在面臨巨變時,我們也彷彿可以如常生活。從醫師宣布爸爸罹患肺腺癌那天,我開始寫起日記,如實記下爸爸所剩不多日子裡的點點滴滴。

  爸爸因為腫瘤壓迫到神經引起劇烈疼痛,媽媽跟我天天陪著他到醫院接受電療;隨著病情的變化,短時間接受化療;之後不時的急診、住院;乃至住進安寧病、進行居家安寧。每個過程,都是一段學習。

  九個月期間,除了醫院的醫護人員、志工,身邊許多朋友、宗教的幫助,包括家中不解人間憂愁的狗狗Summer,也來湊一腳。各種條件的聚合,讓爸爸能平靜地面對死亡,安於一步一步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這一段陪伴,是爸爸給我最珍貴的禮物,他平靜面對生命的消逝,讓我看見生命的本質如水清澈。

  奚淞先生建議我把爸爸平靜的面對死亡這件事情,這段期間我如何學習安心陪伴至親一步步走向安寧的過程記錄下來跟大家共享,可以當作陪伴的閱讀,讓人設身處地,再反觀自身,善良、謙卑的面對這個社會目前滿迫切的問題。

  因此有了這本書。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地方,在於它展現的那種台灣特有的人情味與韌性。雖然主題是跨文化的,但字裡行間流竄著濃濃的「厝邊頭尾」的氣息,那種不張揚,但該出手時絕對義不容辭的鄰里情感,在面對長期照護的孤寂時,提供了一種隱形的支撐。我尤其對書中提到的一些生活細節印象深刻,像是為長者準備的特定口味的食物,或者是在病房裡維持的某種家庭儀式感。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維繫尊嚴和記憶的錨點。它告訴我們,即使生命被疾病的陰影籠罩,我們依然有權利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儀式」和「美學」。它打破了我對於「告別」的刻板印象——告別不一定是一場盛大的悲劇,它可以是寧靜的、充滿儀式感的,甚至帶有一種豁達的幽默感。讀完之後,我突然間對自家老家那些陳舊的家具、牆上泛黃的照片,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敬意,因為它們不再只是物品,而是見證了時間流動的無聲英雄。

评分

老實說,這段時間以來,身邊的朋友、同事,不論是剛成為新手父母,還是家裡有需要照護的長輩,大家對於「生命有限性」的焦慮感都特別重。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加深這種焦慮,沒想到它卻帶來一種奇特的「釋然」。作者的敘事節奏非常穩定,像是引導我們走過一條蜿蜒但光線充足的小徑。她用一種非常務實的態度去面對「失控」——疾病本身是失控的,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這種失控。書中對於「放下控制權」的探討,對我這個習慣事必躬親的人來說,是極為震撼的。我們總想著要為親人做到最好、掌控一切,但作者溫柔地提醒我們,真正的愛,有時候是學會放手,讓對方以他最舒服的姿態,走向他必須去的地方。這種成熟的愛的觀念,讓我對「責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責任不僅是付出,更是給予空間和接受不完美。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那種沉穩的灰調搭配著一抹溫柔的光暈,初拿到手時就給人一種靜謐的力量感。翻開扉頁,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種煽情到讓人快要喘不過氣的風格,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用最貼近日常、最不加修飾的語氣,緩緩道出那些我們都必須面對卻又往往避而不談的課題。讀著讀著,我彷彿能聞到空氣中那股淡淡的、消毒水和老舊木頭混合的味道,那是一種在醫院或長期照護場所才有的獨特氣味,極具畫面感。書中對於「陪伴」的描寫尤其觸動我,那不是英雄式的拯救,而是日復一日、端茶送水、眼神交會之間,累積起來的無聲盟約。特別是她對某些時刻的捕捉,像是夕陽斜照進病房,光線剛好打在病床邊緣,那種稍縱即逝的美,被她細膩地留存下來。這讓我覺得,原來真正的勇敢,不是跟命運對抗,而是學會在局限中,找到足以支持我們走下去的微小美好,並且深深地感謝它。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放下對「永恆」的執著,轉而擁抱「此刻」的真實重量。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讚賞的一點是,它成功地將「痛苦」去魅化了。它沒有粉飾太平,也不會過分美化承受痛苦的過程,而是直視那種身心俱疲的真實狀態,但同時又巧妙地從中提煉出生命的價值。書中那些關於「時間感」的描寫尤其精妙,當一個人的生命進入倒數計時,時間的流速似乎變得不一樣了,每一分鐘都像被拉長了一樣,充滿了密度和重量。這種對時間本質的捕捉,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浪費掉的那些「無聊」時刻。作者並沒有把死亡描繪成一個需要被戰勝的敵人,而是將它視為生命旅程的自然終點,一種回歸本源的過程。這種視角讓「告別」從一個令人恐懼的「結束」,轉化為一個值得被鄭重對待的「圓滿」。讀完闔上書本,心頭不是壓抑的沉重,而是一種澄澈的平靜,彷彿看見了事物最原始、最純粹的樣子,那種感覺,真的很難用言語形容,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樣,帶來久違的寬慰。

评分

說實話,我本來有點擔心這本書會太過沉重,畢竟「衰老」和「死亡」在我們文化裡,總是被蒙上一層難以言喻的陰影。但作者的筆觸,卻神奇地將這些冰冷的詞彙,轉化為一種近乎哲學的探問。她沒有試圖提供標準答案,也沒有急著去「解決」死亡這個終極問題,而是專注於過程中的質地。例如,她描述照顧者和被照顧者之間,在溝通方式上的微妙轉變——當語言能力退化時,身體的接觸、一個眼神的停留,甚至是一首哼唱走調的歌,都承載了比千言萬語更深厚的訊息。這種對「非語言溝通」的細膩觀察,讓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錯過了太多潛在的、更深層次的連結?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艱難時刻時,那種近乎近乎抽離的理性,讓讀者能保持距離感,卻又不失溫度。她用非常冷靜的視角,拆解了那些「應該」如何如何的社會期待,最終回歸到最純粹的人性需求:被理解、被尊重,以及有尊嚴地結束旅程。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只是一本關於親人離去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好好活著」的實用手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