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台湾读者的作者序 各位台湾读者大家好,我是村田沙耶香。
很高兴《便利店人间》即将在台湾出版。我一直很想去台湾看看,尽管尚未成行,却对这个地方感到极为亲切。
这部作品的舞台,是日本一家小便利超商。以超商这个小小世界为发想的故事,被翻译成繁体中文,甚至比我更早一步跨越大海与各位见面,对我来说就像是美好的奇蹟一般。
我本身也在日本的便利店打过工,在那里与各种国籍的人共事过,当中也有几位是台湾人。
我经常和台湾女生在后场聊天,我们的对话用的是日语,现在想想真的很奇妙。聊天的内容很多元,像是超商的饭团很好吃、一起分享新上市的巧克力商品等,有时候也会在下班后一起去吃饭。这些台湾同事几乎都是留学生,也有女同事放假回台湾老家,还会带台湾名产送给我。
当时我完全没有出国旅行的经验,生平第一次品尝到外国的糕点,我的舌头与异国的糕点第一次亲密接触,就是在超商的后场。我总是忍不住想像,贩卖如此美味的糕点的地方,究竟有着多么美好的风景呢?
繁中版的小说比我早一步踏上我所向往的地方,这令我感动万分。希望我能在不久后的将来拜访台湾,并在台湾的书店里找到我的作品。
我要向参与翻译、出版这部作品的每个人表达由衷的谢意,以及拿起本书的各位读者们,谢谢你们。期待有一天能在台湾见到各位。
村田沙耶香
书店人员试读推荐
【诚品书店 张家蓁】
故事角色设定中,带出许多对于所谓的常规,以及年龄/性别提出反思与提醒。身为上班族的我,跟主角一样,每天上班都有着必须要处理例行事务。所谓工作,便是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上贡献,不但能带来报酬还能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我也是如此深刻的体认。但真的是如此吗?「你在哪边高就?』这句话,成了一种非常标准的问候语。身而为正常的人就应该要有工作,而且最好还是能有稳定发展的行业才比较有保障。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像是便利店的货品,应该要为干净的店面(社会)提供身而为商品(人)的价值,要成为有贡献的,缺了就该补上的商品,并按照商业的SOP,不能端上货架的凹罐/不良品,就会被放在仓库的一角,可能未来用低价的方式被卖出,或是由店家自由行吸收。
建议大家透过这本书的阅读,对所谓的人生的价值、男人女人的价值进行反思。很多时候,跟着社会的规则走,看起来最不费力,但这中间包含许多偷懒与得过且过思维,我们可能更需要的,是去理解多元的价值。也希望能不断去思考『自己想要的人生价值』,绝对不只是为了满足父母朋友的虚荣,跳过SOP。找到自己的价值,才是更重要的事啊!
【诚品书店 羚玉】
古仓,一位从学生时代就在便利店打工的女孩,因本着坚持及喜爱在便利店里打工了18年。一般人对打工的定义就是属于学生、家庭主妇的工作,就因为世人对兼职人员的既定想法,所以古仓也受社会人士异样眼光看待及批判。虽然一度曾短暂怀疑,因自己所选而迷失在是否须迎合大众的抉择?但人是为自己的目标而活,自己的人生自己选,又何尝不是大家一直在追求的。忠于自己的执着,就像古仓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便利店人生,这才是最重要的。读完此书真的会让人深思,自己所竞竞业业的成就,真的是自己所追求的吗?
【诚品书店 苏瑞婷】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虽然主角惠子是个便利店兼职人员,在众人眼中微不足道,但愈是容易简单的事情,要能投入其中并创造自身价值。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我认为惠子不是专家,但她已默默成为便利店的行家及打工一族的赢家。改变自己对工作及生活的方式,尽管生活总是一层不变,但只要有心突破并用心观察,也许短时间没办法获得惊人奖励,但未来总会有惊喜出现。
【诚品书店 陈婉瑜】
在「正常」与「异常」之间徘徊,我们总是为了融入社会而成为「某个人」。
这本书诉说着社会之间存在的某种浅规则,人生若不走在这些浅规则铺成的道路上,你就如同鲁蛇般受人歧视。一个三十六岁却依然是便利店店员的主角,在「自我」与「大众」中挣扎,透过观察生活周遭的事物,去建立所谓正常的自己。是否就如同你我一般,想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确定自我的存在?这是本看完会让人反覆咀嚼并深思的一本小说。
【诚品书店 陈律学】
读完了这本书后,作者寓意的深度让我反覆思考很久,不知不觉中,掉入作者笔下的世界,重新思考自己与这个社会是怎么相互影响。书中主角彷彿是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化身,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揣摩出大家都想要当一个「正常人」而做的所有努力。我们总是在扮演着别人想要的角色,而真正的自己是不是早就被藏在找不到的地方了?我很喜欢以前看到的一段话「现在你最常相处的五个人,他们加总后平均的样子,就是你未来的样子。」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再次思考,如果在想法上未来的价值与现在是不一样的,那哪一个才能算是真正的自己?
虽然这些问题有点哲学,但作者陈述起故事一点也不会无聊。这是一本我推荐必读的小说,而这些哲学思考的答案,我想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一定能更有头绪。
【诚品书店 Verna Lam】
每个人从拥有自我意识的一刻起,就开始追寻存在的价值。尽管大家好像都在追求个性,过着不尽相同的人生,事实上却离不开社会建立的「标准」,一旦某人「过于特别」就会被视为怪物。
主角亦然,她自懂事以来就竭力学习如何融入社会,让自己看来不那么「异常」,而便利店则成为了连接世界和她的场所。然而活到中年,她又开始面临外界的质疑,于是,她彷彿又回到年轻时的自己,寻觅让自己看起来「正常」的方法。
作者以理性的笔调写出主角面对的社会压力,即使无法融入世界,主角依然认真面对这一切,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也许我们不像主角般「异常」,但面对的烦恼却别无二致。在这名「怪异」的便利店员身上,我彷彿看到了自己迷惑茫然的影子。
【诚品书店 岑玮伦】
「欢迎光临!」一声尾音拉长的问候,带你走访人间。作者娓娓道来便利店员工的喃喃心语:一个敏感细腻的中年女性,必须依循井然有序的商品陈列才不至纠缠于内心的紊乱思绪;一个人间失格的脆弱心灵,必须仰赖确凿无误的员工手册方能活出生而为人的意义。主角的反社会人格,落在极度压抑的日本文化背景底下,展露出一种教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然而,所谓的反社会人格,不过是大众为了消除异己的标签。就像有凹陷的罐头得立刻下架免得有碍观瞻,我们的稜稜角角也逐渐被打磨成一式一样的商品,整齐排列好队形,追赶着其实不知道为了什么的目标。便利店如是,书店如是——每间店铺犹如社会缩影,我们端坐店面笑看人生百态。
【诚品书店 凝】
刚看这本书时,作者所描写的店员使我有种亲切感。那种接待客人、上架的情节看得人沉醉,想不到背后是个让人黯然的故事。不禁忧虑店员的何去何从。主角自小是个不太合群的人,长大后在便利店工作了十多年,可是,她发现自己脱离便利店后便不能够做其他工作,身体似是有着便利店的节奏与店员的对白,被日常的重复而扭曲。
在同一社会下,我们总不免会互相规范大家,也假设了「人」应有的条件。尤其是步入中年,工作和婚姻成为了大部份人的共同追求,生活渐渐变得安稳而单一。如书中角色所言,古时的绳文时代与现在彷彿无异,人类从古至今也没有摆脱被当世认同的贡献,而不合流的人可能会被标签或被淘汰,叫人感慨「现代是个功能缺损的世界」。
【诚品书店 唐逸】
我相信每位来到这个世上的人,都有最擅长的工作和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有的人适合做运筹帷幄的银行家,因为他们能听懂钱的「声音」;有的适合做巧舌如簧的销售经理,因为他们能听懂顾客内在需求的「声音」;有的适合做字字斟酌的办公室文员,因为他们能听懂字与字之间的「声音」;每个人依据自己能听懂的不同「声音」,而选择不同的职业归宿。古仓这个从小行为举止怪异、让家人操碎了心、大龄又单身没有正职工作的女人,就是那个能听懂便利店「声音」的人呀!真羡慕古仓,才三十六岁就已经找到了她能听懂的「声音」。这是充满平淡与勇气的故事,值得一读!
【诚品书店 陈晨】
只有在便利店,心地单纯的古仓才能「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善于观察和模仿的她,在「强制被规范」的便利店充满元气、如鱼得水。然而,在六六〇七天「被认为正常」的生活之后,一次偶然的、以为是「依照社会惯例」的尝试,却尖锐的戳破了古仓平静无害的生活。我们对世界和人生到底有怎样的「误解」?古仓要怎样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正在阅读的我好想把力气和勇气传送给她。
【诚品书店 左婧】
古仓惠子,在一家便利店打工18年。在别人眼里,惠子有些不正常;但在她的眼里,不懂什么叫做正常,她只是想讨好周围的人,刻意说着所谓「正常人」的话,麻木机械的生活,日复一日在便利店打工。一切只是习惯了,再无意义。「望着倒映在便利店玻璃窗上的自己,第一次感受到了皮肤下蠢蠢欲动的兴奋」,这是我对全文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爲惠子来之不易的兴奋而兴奋,爲她找到人生意义而开心!整篇文字很平淡,通读后却觉得深刻。无论你多与衆不同,这个世界是包容的,包容一切,无论是你,还是我。
【诚品书店 焦亚楠】
古仓有着人类最干净的灵魂,几乎是生而带来不经修饰雕琢的。假如说「人性本恶」,那古仓灵魂的干净就在于其抑制了人性中本来的「恶」。在此,我们可以将古仓小时候的一些暴力行爲理解爲「人性本恶」。因爲人性中有「恶」的成分,所以在面对一些情况时,本能地会做出一些在世俗面前被归爲「恶」的举措。其实人生来并不知道善恶是非曲直,而教育便是爲了让我们能够区分这善恶。但教育更多时候又融入了世俗的力量,当世俗牵扯到你、束缚到你时,想要不忘初心、维护本衷,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当世界改变不了你的时候,世界便会抛弃你。于是我们逐渐放低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的法则,也不再思考这条万年未变的法则究竟是对是错?是否违背了人性?因爲你知道你无从选择,于是我们大多数人便成为一样的人。
其实人世的意义应该由「人」本身来决定。古仓一开始走进便利店或许只是为了建立自己独立的思维空间,但最后重回便利店的举措,反而说明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人,找到了生存的意义、生命的真谛。
人一直以来都被框在世俗当中,逼迫着过「本来就该这样」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为什么要过一样的生活?为什么自己的生活要由别人来指手画脚呢?
【诚品书店 王子乔】
如果无奈生来就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怎么办?我们总会先否定自己,到底是什么出了错?当这个世界好像不喜欢你,其实总有某处或某人会接受这个不一样的你。一直被社会认为是异类的主角惠子,则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世界───便利店。便利店之于你我,只是平常经过购物的地方;但对于主角来说,却是连商品碰撞的声音也感到别具意义。她对店里人事物的动静都了然于心,每天充满干劲地工作,一做便是十八年。一开始以为会是小津式的日常,或深夜食堂般疗癒,阅读后才发现两者皆非;这是作者以便利店为舞台来看透这最平常的人间百态,反而是被社会定义为异类的主角,最能安心及规范自己的场所。
【纪伊国屋书店 张玮】
现在的你在做些甚么呢?是不是也跟书中主角一样,即使对世俗加诸的标准充满疑惑,仍决定听从内心的渴望向前飞奔呢?
【TAAZE读册生活 米兹】
现代人成长过程经历多种价值观变迁,各世代的人被给予不同框架与各方言论评断,在我们还陷入无所适从的窘境时,便已被迫面对社会。书中主角的认知无法适应社会的价值观,直到便利店提供他一个可以快速学习的范本,同样的制服、招唿用语,甚至还可以模仿同事的语气和打扮喜好,让他得以成为隐身在便利店中的变色龙。虽然这样的作法看似伪装成功,在卸去同质化外表后,内在仍是空洞模煳的样貌。我们消耗了太多精力去迎合社会的需要,究竟是否还认得清真实自己的样子?主角看似异常,却奋力地像是本能般扮演好完美店员的身影,让人阅读时既惊愕又心酸。
《便利店人间》不是一个去超商工作后变身为尼采老师的故事,而是将自己重组为「人」的故事。利用便利店的规则、作息与食物,重塑出属于自身的血肉。这是献给试图化身为社会个体,徬徨无助的你我的血泪之作。
【大众书局 何宗慧】
我认为这是一本反社会小说,书中反映日本社会对于「超过30岁、未婚、在便利店工作的人=打工族」就等于社会累赘的鲜明描述,也写出了在社会上如果要受到尊重,就得扮演好大众心目中「一般人」这种虚构的生物角色。也透露出因为男女主角是社会中的少数及弱势,使得其他人都可轻而易举地强暴他们的人生。对于这类型的人有着同情及怜悯,也带着宽大的胸怀希望社会能多关怀,以及了解这类型人的心态。借此来戳破现代社会的假面文化,希望改变成能以真诚来对待每个不同的人格的平和社会。
【金石堂书店 ZOE】
「我的身体必须为了便利店而永远健康下去」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惠子如此执念?这是一本一口气就可以看完的小说。读着惠子经历求学、打工、结婚等人生阶段,我的内心不断受到冲击,也重新思考人格正常、异常的界限到底为何?完全写出社会制约及希望获得认同的渴望,是一本可以思考很多的好书。
【金石堂书店 陈纲仪】
什么是正常呢?平常得到的标准,大概皆由别人的眼中、口中而来。主角古仓是一个借由便利店SOP来矫正人生的人。小时候的公园小鸟事件,吓坏了爸妈;小学时为阻止同学的争端,吓坏了同学、老师。惠子完全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不正确?故事里感受到的突兀,竟然让身为读者的我,开始检查起自己『正常』状况。就算这世界社会规范上有偏执正常的运行规则,也能用『心』这个GPS找到自己的定位。很喜欢惠子觉悟的过程,虽然也很不一般呢(笑)。
【金石堂书店 刘盈萱】
你我眼中的『正常』,真的就是所谓的正常吗?一开始听书籍简介时,感到讶异却又有种「喔,的确很像她的风格」的感觉。故事的结尾,可说是留有了无限的想像空间,也可以说是「唰」的一下就结束,却又不会让人觉得结局过于草率,反而会更深的再思考下去。
在现实社会中,应该不少人曾遇过周遭的亲友同事询问「交男友/女友了没?」、「现在工作如何?」、「这个年纪工作应该稳定了吧?」、「年纪到了,应该生个小孩了吧?」这些看似很普通的对话,其实正是我们对于所谓『正常人』的定义。现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既定观念,男性应该要扛起经济的重担,年纪到了应该要有稳定的工作,应该要结婚生子;女性到了一定的年纪应该要结婚,在家相夫教子。但这些观念就一定是正确的?看完这本书后我对这想法抱持怀疑的态度。『正常』和『异常』的界线究竟在哪里,这些规则又是谁定出来的?无法符合这些规则的人,就应该被这个世界所排斥吗?
这本书点出了许多人从未深入思考的问题,但这些事情却又真实的发生在你我周遭。这是一本看完后值得深思的书籍,推荐给大家一看!
【垫脚石书店 千檀】
此时此刻,这本书在面前和我们相遇,有人说它是冲击现今日本价值观的一本小说。我想不管你是谁,身为孩子也好或是为人父母也好,来到这个便利店的同时,你会和千檀一样有许多疑问,来自过去、来自现在、来自未来。读完之后,完全可以理解为何这本书可以得奖,也为何它会是造就话题和有冲击性的小说。
【昇恆昌 卢君怡】
到了某个年纪应该做些什么?或是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彷彿从出生就已经有人为我们订下了剧本──读书、工作、结婚、生子……等,似乎成为大多数人人生的唯一方向,惠子与白羽的对话,就像是站在体制边缘的挣扎与吶喊,无法忽略世俗既定的价值观,却也无法融入。白羽的愤世忌俗更显现出被社会所认同的渴望;而惠子的冷眼旁观,反而为自己找到隐藏于世俗眼光的方式。惠子用不同的谎言包装自己,迎合大多数人的标准,在看似理所当然的伪装下,是否也存在对自己的不认同?
在便利店看似不变的空间中,反应不同时间与需求有着难以计算的变化与规则。惠子在这些规则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被需要,就像最后所述「即使没有人容许,我依然是便利店店员」,就算不被世俗的观念所认同,依然有人生而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