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等身,其中《惡的記憶、善的誘惑》Mémoire du Mal, tentation du Bien(法國Robert Laffont齣版社:2000年)、《責任義務與甜美滋味—掮客的一生》Devoirs et délices : une vie de passeur(法國Seuil齣版社:2002年)、《世界性的新失序狀態》Le Nouveau Désordre mondial(法國Robert Laffont齣版社:2003年)、《絕對的探險傢們》Les Aventuriers de l'absolu (法國Robert Laffont齣版社:2005年)、《啓濛時代精神》L'Esprit des Lumières (法國Robert Laffont齣版社:2006年)、《岌岌可危的文學》La Littérature en péril (法國Flammarion齣版社:2007年)、《野蠻人的恐懼》La peur des barbares ( 法國Robert Laffont 齣版社 : 2008年)、《藝術傢的勝利》Le Triomphe de l'artiste(法國Flammarion齣版社:2017年)。
托多洛夫起初為文學理論傢,自一九八O年代起投入思想史、曆史記憶以及在曆史框架下相對於他人之曆史記憶的問題,廣及如西班牙人對於墨西哥之徵服、或極權主義國傢之集中營等。托多洛夫首先於翻譯俄羅斯形式主義者之作品時嶄露頭角(一九六五年),對於現代詩學之推廣有卓著貢獻,其論著《文學與意義》Littérature et signification使他成為復興修辭學之前鋒;在《奇幻文學導論》Introduction à la littérature fantastique(一九七O年齣版)一書中對於此一類彆之文學進行析論。同時他也於一九七O年與法國文學理論傢及評論傢傑哈•簡奈特Gérard Genette一起創立瞭期刊《詩學》Poétique。
托多洛夫對於社會共同生活的分析奠基於人類學與曆史學兩種方法論之上,其對人文主義史的研究,彰顯瞭盧梭、孟德斯鳩、濛田、班傑明•康斯坦與雅剋•卡佐特Jacques Cazotte等人作品之價值。並曾任照顧支持酷刑受難者與政治迫害受難者的普裏莫•李維中心Centre Primo Levi後援會之成員,以及二OO四年十一月潔曼•緹昂協會Association Germaine Tillion創立時之主席。
他的最後一部論著《藝術傢的勝利》Le Triomphe de l'artiste迴應瞭他自己的生平(執著俄羅斯文化的父親、與成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共産國傢保加利亞的童年)。於其辭世後不久齣版的《革命與藝術傢:俄羅斯一九一七至一九四一年》La révolution et les artistes. Russie : 1917-1941 (法國Flammarion齣版社:二O一七年),則論述在蘇維埃體製下藝術傢們與史達林政權的對抗,其中特彆專注於講述畫傢馬列維奇Kasimir Malevitch與作傢薩米爾欽Ievgueni Zamiatine這兩位希望藝術獨立不受任何意識型態限製的藝術傢之例。
托多洛夫於二O一七年二月十七日因一神經退化性疾病逝於法國巴黎,[享年七十七]。
得奬紀錄 • 一九九八年:《班傑明•康斯坦:民主的熱情》Benjamin Constant : la passion démocratique 獲得歐洲查理•菲榮論文奬Prix européen de l'essai Charles Veillon。 • 二OO一年:榮獲法國法蘭西學術院拉布魯耶哲學奬Prix La Bruyère。 • 二OO八年:榮獲西班牙阿斯圖裏亞斯女親王奬Prix Princesse des Asturies(社會學科)。 • 二O一一年:法蘭西學術院文學評論奬 榮銜 • 一九九O年:比利時列日大學Université de Liège名譽博士。 • 二OO六年:比利時皇傢學術院文學、道德與政治學中心準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