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精神病院是监禁,也是庇护,
从进步到沉沦,直至毁弃关闭。
我们的疯狂,能否找到安全的避风港?
★超越个人经验的回忆录
★精神医学史的回顾与省思 芭芭拉‧泰勒是前景看好的历史学家,却面临严重精神问题,忧郁焦虑、恐慌、酗酒、彻底崩溃。她求助于精神分析,并自愿入住芙莱恩精神病院,开启了旅居精神病世界的岁月,也同时亲身见证了精神医疗体系的改革。
芙莱恩原名考尼哈奇,一八五一年创立之初为全欧洲规模最大、观念最进步的精神病院。其创立的宗旨在于以工作代替管束,透过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成为十九世纪精神病院的楷模典范。然而短短数十年间,该院迅速沉沦,时有疏失虐待的丑闻,加之社区照护革命兴起,强调去机构化的精神医疗改革,芙莱恩闭院在即,病友皆人心惶惶,不知下一步该往何处。
芭芭拉在本书诚实坦露病中各种脱序与狂想,描述在精神病院中的低调求生方式,以及数度出入芙莱恩,与病患所建立的友谊,在迈向康复的历程,友情的恩惠战胜了疯狂。她以老式精神病院制度之死为背景,回顾精神医疗体系如何驯服疯狂的心灵,而精神分析又如何释放灵魂的活力。这不仅是个人的疯狂岁月回忆录,更是对精神疾病的历史沉思。
专文导读 王文基(国立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专文推荐 吴佳璇(精神科医师)
陈嘉新(国立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助理教授)
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员)
共同推荐 巫毓荃(中研院史语所助研究员、精神科医师)
许欣伟(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精神科主治医师)
(依姓氏笔画序)
各方赞誉 我们相信我们对精神疾病的反应,比兴建疗养院的维多利亚时代人物更文明、更慈悲,也更实际。我们确定吗?芭芭拉˙泰勒依据自身经验展开严峻调查,打击了我们的自满、揭露出肤浅的思维,并且直陈廉价治疗的缺失与危险。这是一本睿智、深思熟虑且切合时代需求的作品。——希拉蕊˙曼特尔(《狼厅》作者)
扣人心弦。——娜欧蜜˙阿德曼,《观察家报》年度选书
这部杰作结合了病人亲身经历与历史学家之眼,引人入胜,深刻动人,诚实得不留情面。本书既是一段社会历史也是一部回忆录,并且对当代的精神医疗辩论做出重大贡献。——达瑞安˙李德(精神分析师)
针对她在精神病院时代尾声所经历的精神崩溃与精神分析治疗,做出一段发自内心且精采绝伦的陈述。——艾莉森˙莱特,《观察家报》年度选书
文辞优美,悲天悯人,令人不忍释卷。这是一本关于家庭与友情、关于记忆的复杂度,以及关于医疗与医疗失败的书。本书超越了纯粹的自身经验,勇敢面对一段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堪称最卓越的回忆录典范。——莎拉˙华特丝(《荆棘之城》作者)
亲身故事、精神分析疗程、发疯的经验、在芙莱恩最后岁月的住院感受、精神病院的历史……一部美丽的回忆录,令人着迷。——《独立报》
感人、勇敢而睿智。——苏珊˙希尔,《泰晤士报》
精彩述说好几桩故事:一名成功的青年学者,从不快乐到焦虑再到彻底崩溃,生命急转直下……她的治疗过程以及精神病院岁月……英国精神医疗的历史。真正让人难以忘怀。——《都市地铁报》
生动而感伤。——《泰晤士报教育副刊》
从回忆录转变到诗歌、日记、与分析师的对话,以及精神病院历史,令人目眩神迷。这是一本让你就算反胃难受也忍不住一页页读下去的书。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充满生命与希望。——《星期日电讯报》
大胆,精彩。——《前景》杂志
读者若有兴趣探索精神分析的奥秘,或者想理解消失的精神病院年代的生活风貌,就不得不读这部作品。——《文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