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扇图集

百扇图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
  • 设计
  • 图纸
  • 百扇
  • 传统
  • 文化
  • 民居
  • 木结构
  • 中国建筑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北京远赴西藏生活与工作四十载的汉族画家韩书力,在异乡寓居期间逐渐衍生的文化与精神转向变化,皆可在其创作中窥见端倪;四十年的岁月时光,彼途漫漫的文化行旅,一步一步形塑出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本书的欣赏视野聚焦于韩书力简明雅趣的扇绘创作,共收录其一百幅扇面绘画精品。作品题材包括描绘藏地生活的〈青灯.黄卷.手机〉、〈绿色的风马旗〉;历年来行旅世界各国的记忆:〈赛纳河中的月亮〉、〈天方夜谭〉;以及绘者所思所感的心灵意象:〈人间烟火〉、〈有色眼镜〉、〈后真相的真相〉等,作品形式简约明了,笔意自如,深具「小中见大」的舒适畅意,是十分值得收藏玩赏的图画小品。
《山海遗珠:失落文明的考古手记》 作者: 王景明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附赠高清文物地图集 --- 内容简介: 《山海遗珠:失落文明的考古手记》并非一本传统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部融合了田野考古记录、尖端科技分析与深度历史哲思的宏大叙事。本书作者王景明教授,作为国内考古学界的重量级人物,穷尽三十余年光阴,深入人迹罕至的荒野与被时间掩埋的地下深处,记录了他主持和参与的十余项重大考古发掘项目,旨在重构那些在主流史学叙事中被忽略或彻底抹去的古代文明片段。 第一部:戈壁深处的低语——楼兰的影子与河西走廊的脉络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入中国西北的严酷环境中。王教授详细记录了其团队在河西走廊中部发现的一处前秦时期的漕运遗址。与以往侧重丝绸之路贸易的观点不同,本书聚焦于该地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点上的社会结构与资源管理。 技术还原: 详述了如何利用探地雷达(GPR)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重建被风沙掩埋的灌溉系统——一套复杂的“井渠网络”。书中配有大量现场手绘图和初步测绘数据,展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妙。 非主流遗存: 重点分析了几百件出土的陶器和金属工具,这些器物显示出与中原文化显著不同的器型特征,暗示了在汉唐盛世之前,该地区已存在高度独立且技术成熟的区域文化形态。特别是对几件青铜器上刻画的几何符号进行了细致的拓片分析,提出了它们可能并非单纯的装饰纹样,而是一种失传的早期书写系统的雏形。 第二部:巴蜀秘境的云纹——失落的祭祀体系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西南山地,聚焦于对四川盆地西缘一处新近发现的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的祭祀遗址的发掘工作。 深渊中的发现: 描述了团队如何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一处因地质塌陷而暴露出的深坑遗址。该遗址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由朱漆木柱支撑的地下结构,其中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玉器、金箔以及动物骨骼。 符号学解析: 王教授花了大量篇幅解析了出土玉器上重复出现的“云雷纹”和“夔龙纹”的变异形态。他提出,这些纹饰并非简单的图腾崇拜,而是反映了一种高度组织化的、与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密切相关的宇宙观和权力结构。书中收录了与巴蜀地区的道教或巫术传统相关的民间口述历史的侧记,试图将考古发现与活态文化进行比对印证。 冶金工艺之谜: 对遗址中出土的几件复合金属器皿进行了初步的金相分析。结果显示,其合金配比和铸造技术,在某些指标上甚至优于同期中原地区的标准,挑战了传统上认为巴蜀冶金技术完全依赖外部输入的观点。 第三部:海岛上的蜃楼——南海岛屿的早期航海文明 第三部分是对一次跨国合作的南中国海岛屿考古项目的记录,此次发掘主要集中在对一艘可能沉没于西汉时期的沉船残骸的勘探。 水下考古的困境与突破: 详细记录了水下考古作业的艰辛,包括恶劣的海流、能见度极低的环境,以及利用遥控潜水器(ROV)进行首次成像的过程。 异域的证据链: 船上载货清单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除了常见的陶罐和铜钱外,发现了产自东南亚岛屿的香料残渣、热带硬木,以及几块被海洋生物腐蚀严重的、带有明显南岛语系特征的石刻。 “零点贸易”的构建: 王教授据此提出了“零点贸易”的概念,即在官方史书记载的丝绸之路之前,存在着一条更早、更隐秘的、以香料和稀有资源驱动的岛屿间航线。这些航线可能绕开了大陆强权,直接连接了南洋与中国南部的沿海聚落。书中展示了根据洋流和风向模型复原的可能航线图。 第四部:考古伦理与未来的视野 在全书的收尾部分,作者回归到考古学的核心议题——如何对待和诠释“沉默的过去”。他反思了以往考古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文化殖民倾向,强调了对地方社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 数据与叙事: 讨论了大数据分析、同位素分析等现代技术如何为考古学提供更精确的“硬证据”,但同时也警示,技术永远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对历史意义的解读和想象。 被遗忘的群体: 最终,本书通过对这三个截然不同地区的发掘,勾勒出一幅多元、复杂且充满活力的古代中国“腹地”图景。这些遗址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历史的真相远比我们从帝王将相的编年史中所读到的要丰富得多,那些在边缘地带闪耀的“山海遗珠”,才是构建完整文明史不可或缺的基石。 本书特色: 图文并茂: 包含数百张珍贵的现场照片、三维模型重建图和专家手绘的遗址平面图。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地质学、海洋生物学、符号学和材料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田野札记的温度: 语言朴实而充满激情,保留了大量作者在极端环境下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悟,极具阅读的沉浸感。 《山海遗珠》是对历史盲区的勇敢探索,它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更是一部激发读者对未知世界探索欲的百科全书式的考古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韩书力


  1948年∕生于北京
  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
  1973年~ 进西藏从事美术工作至今
  1989年起,先后在巴黎、台北、东京、多伦多、吉隆坡、新加坡、柏林、北京、上海、拉萨等地举办个展或联展;曾以作品〈佛印〉获第一届加拿大水墨展金枫叶奖、〈阳关〉获首届黄胄美术基金特别贡献奖。

  │出版│ 《韩书力画集》(台湾版)、《韩书力绘画集》(台湾版)、《西藏艺术集萃》(台湾版)、《西藏非常视窗》(台湾版、广西版)、《西藏自在纪行》(台湾版)、《走进喜玛拉亚》(台湾版、福建版)、《西藏艺术雕刻卷》(上海版)、《西藏玛尼石刻艺术》(重庆版)、《邦锦美朵》(北京版、福建版)、《西藏风马旗》(北京版)、《猎人占布》(北京版)等。

  │经历│
  曾任中国文联第六、七、八届全委
  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西藏文联主席、西藏美协主席、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西藏书画院院长

图书目录

序 ☉何政广 ―――――― 3
扇画  ―――――― 6
白手印.红手印⋯⋯⋯⋯6
进化论⋯⋯⋯⋯⋯⋯⋯⋯7
高大上的局限⋯⋯⋯⋯⋯8
青灯.黄卷.手机⋯⋯⋯9
空穴来风⋯⋯⋯⋯⋯⋯10
落雪无声⋯⋯⋯⋯⋯⋯11
矛.盾⋯⋯⋯⋯⋯⋯⋯12
鸟语⋯⋯⋯⋯⋯⋯⋯⋯13
人间烟火⋯⋯⋯⋯⋯⋯14
洗温水澡⋯⋯⋯⋯⋯⋯15
足球是圆的⋯⋯⋯⋯⋯16
我们比仇恨强大⋯⋯⋯17
相濡之一⋯⋯⋯⋯⋯⋯18
相濡之二⋯⋯⋯⋯⋯⋯19
纸牌屋⋯⋯⋯⋯⋯⋯⋯20
有大吉⋯⋯⋯⋯⋯⋯⋯21
最美莫过自然醒⋯⋯⋯22
杏花春雨⋯⋯⋯⋯⋯⋯23
有礼图⋯⋯⋯⋯⋯⋯⋯24
有余⋯⋯⋯⋯⋯⋯⋯⋯25
绝尘物外.自在若仙⋯26
靠谱⋯⋯⋯⋯⋯⋯⋯⋯27
独步⋯⋯⋯⋯⋯⋯⋯⋯28
莫名图⋯⋯⋯⋯⋯⋯⋯29
好运图⋯⋯⋯⋯⋯⋯⋯30
新五牛图⋯⋯⋯⋯⋯⋯31
谁怕谁 ⋯⋯⋯⋯⋯⋯32
我们走过的路⋯⋯⋯⋯33
打开天窗说亮话⋯⋯⋯34
官大表准⋯⋯⋯⋯⋯⋯35
众生好度人难度⋯⋯⋯36
地球上的水是相通的⋯37
池趣⋯⋯⋯⋯⋯⋯⋯⋯38
喷泉⋯⋯⋯⋯⋯⋯⋯⋯39
太公垂钓无钩无饵⋯⋯40
见即愿满⋯⋯⋯⋯⋯⋯41
泰戈尔诗意图⋯⋯⋯⋯42
陶然亭畔且陶然⋯⋯⋯43
马上封侯之一⋯⋯⋯⋯44
马上封侯之三⋯⋯⋯⋯45
马上封侯之二⋯⋯⋯⋯46
萝卜青菜⋯⋯⋯⋯⋯⋯47
羊毛出在羊身上⋯⋯⋯48
该控枪了⋯⋯⋯⋯⋯⋯49
绿色的风马旗⋯⋯⋯⋯50
雾霾⋯⋯⋯⋯⋯⋯⋯⋯51
鸿运当头⋯⋯⋯⋯⋯⋯52
冷板凳——贺友直精神⋯53
非礼勿视⋯⋯⋯⋯⋯⋯54
有色眼镜⋯⋯⋯⋯⋯⋯55
燕雀图⋯⋯⋯⋯⋯⋯⋯56
检讨⋯⋯⋯⋯⋯⋯⋯⋯57
红灯停.绿灯行⋯⋯⋯58
本命年自拍照⋯⋯⋯⋯59
阿猫阿狗⋯⋯⋯⋯⋯⋯60
高帽子⋯⋯⋯⋯⋯⋯⋯61
东欧街头雕塑之一⋯⋯62
兼得图⋯⋯⋯⋯⋯⋯⋯63
台球⋯⋯⋯⋯⋯⋯⋯⋯64
听琴图⋯⋯⋯⋯⋯⋯⋯65
比翼⋯⋯⋯⋯⋯⋯⋯⋯66
相顾图⋯⋯⋯⋯⋯⋯⋯67
代沟⋯⋯⋯⋯⋯⋯⋯⋯68
眼开眼闭⋯⋯⋯⋯⋯⋯69
丁酉初雪⋯⋯⋯⋯⋯⋯70
顶戴花不香⋯⋯⋯⋯⋯71
天方夜谭⋯⋯⋯⋯⋯⋯72
陌生的伴侣⋯⋯⋯⋯⋯73
新物种⋯⋯⋯⋯⋯⋯⋯74
亮出你的舌苔⋯⋯⋯⋯75
团扇  ――――――76
巴黎安全⋯⋯⋯⋯⋯⋯76
比翼⋯⋯⋯⋯⋯⋯⋯⋯77
迟到的橄榄枝⋯⋯⋯⋯78
穿山甲⋯⋯⋯⋯⋯⋯⋯79
蝶恋花⋯⋯⋯⋯⋯⋯⋯80
丁酉大吉⋯⋯⋯⋯⋯⋯81
井蛙图⋯⋯⋯⋯⋯⋯⋯82
后真相的真相⋯⋯⋯⋯83
路漫漫⋯⋯⋯⋯⋯⋯⋯84
东欧街头雕塑之二⋯⋯85
染指⋯⋯⋯⋯⋯⋯⋯⋯86
霜白雪白⋯⋯⋯⋯⋯⋯87
水清有鱼⋯⋯⋯⋯⋯⋯88
金屋图⋯⋯⋯⋯⋯⋯⋯89
寻寻觅觅⋯⋯⋯⋯⋯⋯90
阴晴圆缺⋯⋯⋯⋯⋯⋯91
赛纳河中的月亮⋯⋯⋯92
来去匆匆⋯⋯⋯⋯⋯⋯93
垂帘团扇图⋯⋯⋯⋯⋯94
刘项原来不读书⋯⋯⋯95
鹤翔天⋯⋯⋯⋯⋯⋯⋯96
三余图 ⋯⋯⋯⋯⋯⋯97
外边的世界很美好⋯⋯98
锦囊妙计⋯⋯⋯⋯⋯⋯99
一团和气⋯⋯⋯⋯⋯⋯100
连年有余⋯⋯⋯⋯⋯⋯101
全家福⋯⋯⋯⋯⋯⋯102
门户之见⋯⋯⋯⋯⋯⋯103
每一滴水都认为自己与滔滔洪灾没有关系⋯104
鱼与渔⋯⋯⋯⋯⋯⋯105
蓝花花⋯⋯⋯⋯⋯⋯106
戏蟾图⋯⋯⋯⋯⋯⋯107
多事之秋谈扇画 ☉韩书力 ――――――108

图书序言



  在上海中华艺术宫看了韩书力回顾展,巨幅的山水画描绘雪域西藏,辽阔山川景象,带给观者的视觉美感极具震憾力。而在展场陈列展出的两百多幅作品中,我特别注意到韩书力所作的一百幅扇面绘画,题材多样,形式简明,笔意自如,小中见大。《百扇图集》这本画册即是以此百幅扇面画集成之书。
   
  这百扇面绘画,有的描绘意象来自他生活的藏地,如〈青灯.黄卷.手机〉、〈落雪无声〉、〈靠谱〉、〈新五牛图〉、〈好运图〉、〈见即愿满〉、〈绿色的风马旗〉、〈霜白雪白〉等。另一描绘的题材是韩书力历年来行旅世界各国得到的印象,诸如:〈赛纳河中的月亮〉、〈垂帘团扇图〉、〈刘项原来不读书〉、〈门户之见〉、〈鸟语〉、〈马上封侯之二〉、〈东欧街头雕刻之一〉、〈天方夜谭〉等。还有的一种是描绘他所思所感的意象,例如:〈白手印.红手印〉、〈高大上的局限〉、〈人间烟火〉、〈杏花春雨〉、〈有色眼镜〉、〈本命年自拍照〉、〈眼开眼闭〉、〈蝶恋花〉、〈后真相的真相〉等。韩书力的每一幅扇面画,都有自己取的「标题」,其实,这许多画,都有言外之意,更有意在画外,有反讽,有思念,有自省,也有赞美之情,妙趣横生。
   
  艺术家的手是一个陌生的意志的工具,符号和象征常常有多重意义,而且常常无法很逻辑的去定义它。它们又使艺术家得到一种预感或想像,于是他又在第二层的创造里,写成富有诗意的标题。
   
  画题常是解答图画之谜的门径,「艺术不是再现看见了的,而是使人看见。」表现主义大师保罗克利在《创造的自白》里的这句开头话,可以用来一窥韩书力绘画中的隐喻表现,每一件作品都耐人寻味。
   
  没有自觉就没有艺术家,艺术在最上面的圈子,在最神秘处,在智识消失处才发生。他有意形成自己的一套造型语言的文化形式和世界观融合,小宇宙和大宇宙合而为一。
   
  韩书力的扇面绘画,笔、意、形、神紧密相连,融入情思意境与时代性,跳跃交错,盘绕往复,从而创造了画家特有的艺术风格。

何政广
2017年写于《艺术家》杂志社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在杂志或网上看到一些介绍传统工艺的文章,我都会特别留意。特别是那些跟“美”有关的,比如陶瓷、刺绣、还有就是扇子。我一直觉得,扇子这种东西,它的美感是非常复合的。从材质本身,比如竹子的纹理、丝绸的光泽,到上面的绘画、书法,再到制作的工艺,每一样都蕴含着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想到《百扇图集》这个名字,就觉得它一定收录了很多精彩的案例。我特别好奇,它会不会包含一些比较罕见或者说已经逐渐失传的扇子制作技艺的介绍?比如,那些用特殊材料制作的扇子,或者是用了非常复杂的雕刻、镶嵌工艺的扇子。台湾的传统手工艺人很多都非常有才华,他们往往能把古老的技法赋予新的生命。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示出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让读者不仅仅看到扇子的“美”,更能感受到它背后所承载的“匠心”。毕竟,一件好的艺术品,它的价值往往体现在细节之处,而这些细节,正是匠人精神最直接的体现。

评分

对于《百扇图集》这个名字,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种非常丰富且多元的视觉盛宴。我觉得,扇子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具有东方韵味的艺术品,它轻巧、灵动,又带着一种含蓄的美。而“百扇”这个数字,则暗示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各种风格迥异的扇子,有的是古典雅致,线条流畅;有的是色彩斑斓,充满活力;有的则是在材质的选择上就独具匠心,比如结合了玉石、象牙(当然,现在肯定是不会用象牙了,但历史上可能存在)或者其他珍稀材料。台湾这片土地,融合了中华文化与南洋风情,也受到日本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在扇子的设计上,也能体现出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些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的扇子设计?我一直觉得,最迷人的艺术,往往是那些能够跨越时代、跨越文化界限,并且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

评分

“图集”这两个字,让我联想到的是一本非常注重视觉呈现的书。我本身不是特别有耐心去看大量文字的读者,但如果是图片精美、讲解到位的图集,那我一定会爱不释手。《百扇图集》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这本书里的每一页,都会是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展示着形态各异、工艺精湛的扇子。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扇骨的雕刻、扇面的晕染、以及扇穗的搭配。这些小小的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一件作品的精致程度和艺术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图片,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每一把扇子的独特之处,甚至能感受到它材质的触感和光泽。当然,如果配上一些简短而精炼的文字说明,介绍一下扇子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或者制作的重点,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图片和文字的结合,才能让读者在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能有所收获和学习。

评分

哇,看到《百扇图集》这名字,脑子里就立马浮现出各种古色古香的画面。我从小就喜欢看那些古装剧,里面那些精美的扇子,简直就是点睛之笔。每次看到女主角手中摇曳生姿的团扇,或是男主角在扇面上挥洒写意,都觉得特别有味道。尤其是那种描绘山水花鸟的折扇,简直就是把艺术品拿在手里。台湾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我觉得《百扇图集》这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匠心和历史的沉淀,让人忍不住想一窥究竟。我一直觉得,一把精美的扇子,不仅仅是夏日消暑的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审美的体现,甚至能承载一段故事。比如,上面画着象征吉祥的图案,或者是有文人墨客题写的诗句,那这把扇子就有了灵魂。想到它可能收录了不同朝代、不同流派的扇子设计,甚至是那些失传的工艺,就觉得非常兴奋。光是想象一下,那些用料讲究的材质,比如竹、木、丝绸,经过巧匠之手,变成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就已经让人心驰神往了。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扇子,它们或许见证了某些重要的时刻,承载了某些家族的荣耀,甚至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评分

说实话,《百扇图集》这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我平常就挺喜欢逛一些文创市集,常常会遇到一些手作的扇子,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古董,但那份用心和创意就足够打动我。总觉得,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还有人在默默地坚持着一些传统的东西,把它们做得这么精致,真的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想象一下,打开这本《百扇图集》,里面可能充满了各种让人惊艳的设计,有的是细腻工笔,有的是泼墨写意,有的是结合了当地的特色民俗风情,有的则是融合了西方的设计元素。台湾的文创产业一直很发达,所以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非常高,希望它能展现出一种既有传承又不失创新的美感。或许里面会有介绍不同扇子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位大师是如何构思设计,某件作品是如何费时费力完成的,甚至是谁曾经拥有过这把扇子,以及它又有什么样的传奇经历。这种带有故事性的呈现方式,能让一本图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我一直觉得,艺术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不仅仅在于它的外在形态,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情感和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