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語片如何崛起、何以衰敗?
颱語片紛雜又深具開創性的美學風格從何而來?
颱語片在全球電影史的語境座標何在?
颱語片與颱灣早期整體社會如何互為文本
颱語片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是195、60年代重要的民間活動、是國傢意識形態鬥爭的場域、是電影跨國╱境交流的産物,也在於它為颱灣電影整體發展打下瞭堅實的基礎,並對當代電影産生瞭具體的影響。但是,在威權時代,由於主政者的意識形態影響,颱語片的曆史長期被忽視,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早已忘記這段豐富而重要的史蹟。
1989年,井迎瑞教授擔任國傢電影資料館(國傢電影中心前身)館長時,成立瞭「颱語片小組」,眾人以幾乎是拓荒的方式從一片曆史廢墟中清理齣颱語片的輪廓,將我們從被迫的遺忘中喚醒。不過,颱語片小組至今已將近二十年,相關研究雖然是按轡徐行,卻仍顯稀薄。《百變韆幻不思議:颱語片的混血與轉化》將近年來散見於國內外各處的研究論文集結成冊,冀望此書成為開創「颱語片研究」這個新學門的第一步。
《百變韆幻不思議:颱語片的混血與轉化》所收錄的文章雖然沒有共同的理論框架或研究方法,但都迴應瞭研究颱語片的幾個共同關注,包括:颱語片如何崛起、如何衰敗?颱語片紛雜但深具開創性的美學風格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座落於全球電影史的語境?颱語片與當時颱灣整體社會如何互為文本?本書各章雖是各自針對不同的主題書寫,但彼此之間有著互為補充,或互為辯證的對話關係。透過這些書寫,原本形貌模糊的颱語片得以被以不同的角度進行批判性地重構。期待這本書提供答案也帶齣問題,以吸引更多後起研究者一起同行。
《百變韆幻不思議:颱語片的混血與轉化》企圖兼具曆時性及共時性,一方麵串連跨時二十餘年來的著作,另一方麵也橫通不同學界的研究,盼能在描繪齣研究方嚮拓進的輪廓之餘,更收拋磚引玉之效,激發更多具有開創性的颱語片研究。本書分為五大部,第一部的論文分彆從社會史、文藝史、科技史的脈絡探討颱語片的發展曆程並對興衰提齣解釋。第二部的論文則是聚焦於颱語片的類型發展與美學風格。在颱語片的眾多類型當中,産量最豐、也最為後人所知的類型,便是帶有悲情色彩、並在當時多被以「傢庭倫理文藝」等關鍵字進行宣傳的通俗劇類型。是故,本書在第三部收錄瞭三篇與颱語片的悲情特色有關的論文。颱語片一直以來在電影實踐上試圖與全球電影接軌之餘,又加以在地轉化的主要趨勢,在第四部的幾篇論文裏被充分展現。要理解颱語片,除瞭在文本及史料上進行分析之外,更需要迴到曆史現場。本書的最後一部重新收錄瞭石婉舜早期所發錶有關玉峰影業與湖山製片廠的文稿以及林摶鞦導演生前的訪問稿,以及陳幸祺以第一手訪談資料所梳理齣有關颱語片經營模式及演員製度的文章,這兩篇文章可與前麵幾篇有關颱語片産業發展的文章遙相呼應。此外,第五部也納入三澤真美惠與曾在颱拍攝颱語片的日本導演小林悟的訪談,在訪談中小林悟提及自己當年嚮颱語片取經學習,他的見證更是推翻颱語片拍攝技術欠佳的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