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片如何崛起、何以衰败?
台语片纷杂又深具开创性的美学风格从何而来?
台语片在全球电影史的语境座标何在?
台语片与台湾早期整体社会如何互为文本
台语片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195、60年代重要的民间活动、是国家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域、是电影跨国╱境交流的产物,也在于它为台湾电影整体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当代电影产生了具体的影响。但是,在威权时代,由于主政者的意识形态影响,台语片的历史长期被忽视,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早已忘记这段丰富而重要的史蹟。
1989年,井迎瑞教授担任国家电影资料馆(国家电影中心前身)馆长时,成立了「台语片小组」,众人以几乎是拓荒的方式从一片历史废墟中清理出台语片的轮廓,将我们从被迫的遗忘中唤醒。不过,台语片小组至今已将近二十年,相关研究虽然是按辔徐行,却仍显稀薄。《百变千幻不思议:台语片的混血与转化》将近年来散见于国内外各处的研究论文集结成册,冀望此书成为开创「台语片研究」这个新学门的第一步。
《百变千幻不思议:台语片的混血与转化》所收录的文章虽然没有共同的理论框架或研究方法,但都回应了研究台语片的几个共同关注,包括:台语片如何崛起、如何衰败?台语片纷杂但深具开创性的美学风格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座落于全球电影史的语境?台语片与当时台湾整体社会如何互为文本?本书各章虽是各自针对不同的主题书写,但彼此之间有着互为补充,或互为辩证的对话关系。透过这些书写,原本形貌模煳的台语片得以被以不同的角度进行批判性地重构。期待这本书提供答案也带出问题,以吸引更多后起研究者一起同行。
《百变千幻不思议:台语片的混血与转化》企图兼具历时性及共时性,一方面串连跨时二十余年来的着作,另一方面也横通不同学界的研究,盼能在描绘出研究方向拓进的轮廓之余,更收抛砖引玉之效,激发更多具有开创性的台语片研究。本书分为五大部,第一部的论文分别从社会史、文艺史、科技史的脉络探讨台语片的发展历程并对兴衰提出解释。第二部的论文则是聚焦于台语片的类型发展与美学风格。在台语片的众多类型当中,产量最丰、也最为后人所知的类型,便是带有悲情色彩、并在当时多被以「家庭伦理文艺」等关键字进行宣传的通俗剧类型。是故,本书在第三部收录了三篇与台语片的悲情特色有关的论文。台语片一直以来在电影实践上试图与全球电影接轨之余,又加以在地转化的主要趋势,在第四部的几篇论文里被充分展现。要理解台语片,除了在文本及史料上进行分析之外,更需要回到历史现场。本书的最后一部重新收录了石婉舜早期所发表有关玉峰影业与湖山制片厂的文稿以及林抟秋导演生前的访问稿,以及陈幸祺以第一手访谈资料所梳理出有关台语片经营模式及演员制度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可与前面几篇有关台语片产业发展的文章遥相唿应。此外,第五部也纳入三泽真美惠与曾在台拍摄台语片的日本导演小林悟的访谈,在访谈中小林悟提及自己当年向台语片取经学习,他的见证更是推翻台语片拍摄技术欠佳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