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美国《时代週刊》(Time)为庆祝千禧年的来临,曾举办一个「百人榜」选(TIME 100),选出当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2004 年之后每年续办)。1999 年首届入选的一百人当中,只有三名华人,其一是无名氏,其二是李小龙,其三是疑似是李小龙影迷的毛泽东!李小龙在美国出生,在香港长大,然后返美求学、工作,再回流香港,创一番事业,成为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华人、武术家、影视明星。他在香港终结其短暂、只有卅二岁的一生。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香港人,是香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老一辈的历史学者,多认为五十年内之事不应撰史(这亦是一般政府档案的最低保密期,因资料不足,治史便有难度),但现代大众传媒和影音科技改变了这思维,国家机器已不复拥有独享资料的专利,特别在今天互联网络、手机公民记者、资讯爆炸的年代,就算几个月前发生的事,都有可能从各方资料,整理出一个可靠和已有一定历史纵深的敍述。即使仍用那渐已过时的标准,李小龙逝世距今亦已四十多年,绝对合格成为历史人物。本书企图从历史、文化角度,去叙述李氏精彩的一生,和他死后的各种发展。
李小龙临终前在香港生活的两年,是他的事业巅峰期,笔者正值少年十五二十时,顽皮兼反叛,但决不是「龙迷」,顶多只能加个「校友」的身份,因为笔者1970 年代就读的中学圣芳济书院,便是李氏1959 年返美前唸过书的地方。李氏临终前五个月,曾到访母校,笔者与他亦有一面之缘,因此对李小龙的研究,或许会多一份校友的情谊。
李小龙的文化意义,实难要求时下坊间琳琅满目、热卖炒作的「龙商品」书作和影音作品能兼顾。真实的李小龙,趣味性远远超过他的各式「传奇」,而他的故事,正面和负面的,对年轻一代来讲,实是一个极佳的学习素材。
有关李小龙的书,坊间约共有二百多种,中英文各半,但好书不多,质素以个别作者的背景而异,例如,大多数英文书的作者对中华文化认识不深,中国内地的作者则对香港文化指鹿为马,有时确令人捧腹。
网上资料多如牛毛,但质量亦如牛毛!同一事物,可能有五六个版本,有些错漏百出、荒诞不经,有些似是而非、穿凿附会,有些版本层出不穷,与时俱进,此一时、彼一时。故此,将网上资料去芜存菁的工作,实比处理一般的传统印刷文献艰鉅。
笔者对孙中山亦有研究,而李小龙的资料,绝不比孙氏少,加上不少与李氏有直接交往的人仍健在,日后他们仍有可能公开一些前所未闻的资料。所以,现时未能反覆交叉对照求证的,最好暂且不下定论。幸好尚有不少一手材料,在李小龙造神年代之前已经发表,亦已有不少相关人物,在当年留下第一时间的专访记录,加上媒体的原始资料,要整理出一个较准确的李小龙年谱传记,绝对不是难事。
以笔者浅见,可从四大角度去理解李小龙:其一是影视艺术,他一生都与演戏有关,这可说是他的「正业」,而且他横跨中外影坛(香港和荷李活);其二是他的武术,更具跨国性;其三是他的香港人身份,他大半生在香港生活,由经济起飞前的1950 年代,到经济刚起飞的1970 年代;其四是他的海外华人身份,他在美国生活十多年,择西妇为妻、洋人为友,1970 年代返港时,绝对有一个典型美国人的思维。
这本小书,望能在浩瀚且杂乱的李小龙资料中,为读者整理出一个全面、可靠、易读和有趣味性的年谱。笔者深信孟轲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面对任何书本,我认为一个独立思考的态度是必须的。本书不足之处,文责全归笔者,冀望抛砖引玉,多多赐教。笔者才疏学浅,本书的面世,实赖各方帮助─学长、学友、文献前辈、出版社同仁,谨此鸣谢。
冯应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