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电影年代:家在戏院边

回到电影年代:家在戏院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影回忆
  • 戏院文化
  • 时代变迁
  • 个人经历
  • 怀旧
  • 成长
  • 家庭
  • 城市生活
  • 文化观察
  • 老电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回到电影年代》细诉五○年代初香港和台北两地来来往往的影人艺事,以及所有早期电影的主角配角、导演编剧、男女演员,更神奇的是,几乎左桂芳看过的电影,都能说出故事情节,她是台北影坛的一则传奇,也是一本活字典。她的笔力穿透时光舞台,写下这本让人回味无穷的电影传记书,为影人留史,也为影迷留下珍贵的记忆。
好的,这是一部名为《光影交错的百年:旧戏院的兴衰与城市变迁》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回到电影年代:家在戏院边》的具体情节或主题: 《光影交错的百年:旧戏院的兴衰与城市变迁》 本书是一部深植于历史肌理的城市文化考古志,旨在通过对二十世纪初至八十年代中国主要城市中标志性旧式电影院和剧场的考察,重构一座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集体记忆与空间叙事。我们聚焦的并非某一特定家庭在戏院旁的生活图景,而是聚焦于这些公共文化空间的物质存在、社会功能及其随时代巨轮转动的命运沉浮。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图描绘出中国近代娱乐文化景观的宏大变迁。 第一部:梦想的奠基——早期影戏的引燃与剧场的勃兴(约1900-1937) 本部分深入探究了电影艺术初次叩开国门的历史脉络。我们细致梳理了最早的“西洋奇技”如何通过流动放映车和简易棚屋进入中国都市的视野。随后,焦点转向专业影戏院的集中出现——从上海的“大光明电影院”到北平的“吉祥戏院”,它们如何从最初模仿西方剧场的建筑形制,逐渐融入本土审美元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影戏楼”风格。 研究选取了数个代表性城市,分析了初期剧场选址的商业逻辑:为何它们大多集中在租界地带、商业街区或交通枢纽?这些早期剧场不仅是放映场所,更是社会阶层的分流地。我们描绘了头等座的衣香鬓影与楼座的拥挤喧嚣之间的鲜明对比,以及在这些特定空间内,人们如何接触到最新的西方文化思潮、时装风尚乃至政治宣传。本部分重点考察了早期电影排片机制、票价结构以及早期电影从业者的生存状态,力求还原一个充斥着默片解说、现场乐队伴奏的“声音与光影”的混沌初开时代。 第二部:战火与繁华的夹缝——都市文化地标的坚守与转型(约1937-1949) 抗日战争的烽火对城市文化生活造成了剧烈的冲击。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旧戏院在战争年代的韧性与功能侧变。在沦陷区,一些大型剧场不得不屈从于新的权力,成为宣传工具的载体,其建筑空间被挪用,原有的文化功能受到压抑。而在后方城市,如重庆、昆明,戏院则成为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重要阵地,电影放映内容紧密贴合“抗战”主题。 这一时期的关键议题在于“文化主权”的争夺。我们分析了国产电影与进口影片(尤其是美国新闻片)在银幕上的拉锯战,以及戏院经理人在经济困境和政治审查的双重压力下所采取的经营策略。战后,随着接收与重建,部分剧场经历了短暂的“复兴”,但同时也埋下了未来结构性变革的伏笔。 第三部:集体记忆的构建——新政权下的剧场改造与美学重塑(约1949-1976) 新中国的建立对旧戏院的空间叙事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本书详细记录了“公私合营”后,大量私营影院被收归国有,并被赋予了教育人民、宣传路线的全新使命。建筑学上,许多原先追求奢华装饰的影院被要求进行“去繁就简”的改造,以符合“人民性”的美学标准。 本部分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排片单”的权力运作。电影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商品,而是思想工具。我们分析了“八个样板戏”如何占据了城市影院的核心时段,以及纪录片、新闻简报在日常放映中占据的固定比例。戏院的功能开始向社区服务延伸,成为市民政治学习和文化普及的第二空间。通过对不同时期电影周、庆祝活动中剧场布置的案例研究,我们揭示了公共文化空间如何被积极地用于塑造“新国民”的集体认同。 第四部:开放与迭代——市场化冲击下的旧业新生与消逝(约1978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电影市场开始重新面向商业逻辑。本部分剖析了旧式影院面临的巨大挑战。一方面,一批具有历史价值和独特建筑风格的剧场因无法适应多厅化、高规格音响设备的需求而被废弃或拆除;另一方面,少部分坚持下来的老影院则通过定位“怀旧体验”或转型为地方性文化遗产场所,寻求新的生存之道。 本书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影院的购票系统(从售票窗口到预售卡)、放映技术(从35mm胶片到数字DCP)以及观众的消费行为变化,描绘了一幅关于“大众文化场所”生命周期的全景图。我们不聚焦于某一家人与戏院的紧密关系,而是通过对城市规划图、工商档案、老报纸广告的大数据分析,展示了这些钢筋水泥的结构是如何映照出中国百年来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力以及审美取向的深刻转向。最终,本书旨在为理解城市发展中,非居住性、公共文化建筑的历史价值提供一套系统的研究范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左桂芳


  作者年表
  一九四六
  祖籍山东省莱阳县,农历十月二十三日生于青岛市,幼名「小嫚儿」。
  一九四九
  二月,随父母迁台。家居台北市厦门街。
  一九五三─一九五九
  先入读双园区东园国小一年级上学期,后转学至古亭国小至毕业。
  一九五九
  参加初中联考,入读台湾省立北二女中汐止联合分部。
  一九六一
  首次投稿刊登于大华晚报副刊,文仅四百字,题名〈悟〉。
  一九六三
  就读台湾省立北一女中补校高中部。就学期间曾参加校内演讲比赛及戏剧表演活动。
  一九六六─一九七○
  入读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广播电视科夜间部。
  一九七○
  考入清华广告公司,担任企划文案一年,其间为统一食品「梦梦口香糖」命名及撰写宣传稿。
  一九七一
  父逝。奉母命辞职,处理家中生意结束事宜。
  一九七二
  返母校世新,担任电台实习课助教,每日授课九小时。
  一九七六
  年初开始撰写讲师升等论文初稿,后迫于家庭因素辍止。
  六月辞教职,迁居高雄。一年半后再返台北,专任家庭主妇。
  一九九二
  年底应国家电影资料馆之邀,协编《温馨欢乐国片展》特刊。
  一九九三
  担任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专案「口述历史研究」小组召集人。
  访问影人王珏、葛香亭、白光、赵雷、凌波、林翠、龚弘、卢碧云等。
  一九九四
  策展「中国电影歌舞忆」、「新华岁月」、「林黛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影展」等。
  访问影人陈蝶衣、周曼华、葛兰、姚莉、静婷、崔萍、刘韵等。
  一九九五
  担任香港时代生活丛书《生活的电影世界》中文修订版顾问编辑。
  担任《龚稼农从影生涯与剧照集》校正。
  策展「怀念巨星影展」。
  主持中央广播电台「往日情怀」节目,至一九九八年止。
  访问影人童月娟、雷震、蒋光超、石英、綦湘棠、张露等。
  一九九六
  策展「世纪容颜回顾影展」。
  担任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出版之「中国电影九十年」歌曲专辑(一九二六─一九六九年)资料顾问。
  应新闻局电影处之邀为发行我国第一套电影邮票会议顾问。
  访问影人甄珍、焦姣、曾江、方盈、陈又新、庄元庸等。
  一九九七
  策展「李翰祥影展」。
  于《电影欣赏》、《影响》杂志及《联合报》等发表电影专题文章。
  担任中国广播公司「早晨的公园」节目单元主讲人,至二○○六年止。
  访问影人张翠英、王天林、王莱、何鹿影、何梦华、林静、沈重、文石凌、叶枫、李昆等。
  一九九八
  发表电影专文于《》电影杂志。
  担任汉声广播电台「美的旋律」节目单元主讲人,至二○○六年止。
  访问影人叶逸芳、宋存寿、张永祥、潘垒、唐菁、蓝天虹、张 、王琛等。
  一九九九
  列席「唐宝云纪念影展」座谈会。
  担任新竹影像博物馆主办之国语电影欣赏活动讲座。
  访问影人崔小萍、田丰等。
  二○○○
  策展台北电影节「五、六○年代国片影展」。
  担任国家电影资料馆《世纪回顾──图说华语电影》专书校正。
  撰文发表于《第二十四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刊》及《自由时报》副刊。
  访问影人黄曼、白冰等。
  二○○一
  出版口述历史《童月娟回忆录》(与姚立群合着)。
  担任「香港电影资料馆」约聘海外研究员,计四年,至二○○四年止。
  访问影人逄思、刘茜蒙、汪平及二访潘垒、何梦华等。
  二○○二
  发表专文〈电懋男星的定格印象〉刊载于「香港电影资料馆」丛书《国泰故事》。
  访问影人张仲文、秦萍、钱蓉蓉、林 、周萱、殷燮平等。
  二○○三
  担任国家电影资料馆丛书《跨世纪台湾电影实录》(上、中、下三册)专文撰述委员及校正工作。
  访问影人红薇、秦沛、关山、谷峰、刘易士、茅庐等。
  二○○四
  应台湾大学中文系通识课程之邀,演讲〈三、四○年代的华语电影与歌曲〉。
  整理港九自由总会资料,访问黄握中、温柏南、叶朗枢、周曼华、刘础、杨仲范、张英等。
  二○○五
  受访东森电视台纪录片〈圆一场光影的梦〉。
  担任「华语电影百年世纪讲座」策展人兼讲者。
  应纬来电视台之邀,赴「台湾艺术大学」演讲「黄梅调电影」。
  二○○六
  访问影人张曾泽、李虹等。
  二○○八─二○○九
  撰文发表于「香港电影资料馆」丛书《摩登色彩》、《冷战与香港电影》,并于《国泰故事》修订本增撰〈经典陈厚〉专文。
  二○一○
  受邀担任中国家庭教育协进会电影课程讲座。
  为庆祝中华民国建国百年,提「歌声舞影庆百年」专案,担任发起人。
  访问音乐家左宏元、庄奴。
  二○一一
  担任「歌声舞影庆百年」影展活动策展人。
  担任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举办之「影史百大华语电影」活动评选人,并于《光影的长河──影史百大经典华语电影》专书撰文。
  二○一二
  列席「台湾大学」主办之「宝岛回想曲──《金色年代》电影欣赏会」座谈会讲座。
  二○一三
  出版口述历史《不枉此生──潘垒回忆录》并担任专题影展策展人。
  应邀撰文金马奖五十周年专书《那时此刻》。
  访问影人沈云。
  二○一四
  担任国家电影资料馆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合办之「戏曲电影展」顾问。
  二○一五
  担任「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影展」暨「林黛绝美影展」策展顾问及座谈会讲座。
  二○一六
  担任「李丽华影展」策展顾问。
  访问影人岳华。
  二○一七
  出版《回到电影年代──家在戏院边》(尔雅)。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小时候,母亲曾说我是个连阎王爷都不肯收的孩子。我不明所以,去找看我出生成长的高大妈问个究竟。她说我是父母生的第四个孩子,上面三位兄姐都在三岁前夭亡,我是左家自爷爷辈算起三代以来唯一的女孩。战后因家乡山东莱阳县农村治安仍不平静,我的母亲随村里族亲避难到青岛,去投靠在那儿学做生意的父亲,一起住在贫民区。抗战胜利后一年冬天,我出生,一出世即身体嬴弱,备受疾病折腾。刚满两岁,又染患白喉症,中西医生全都摇头说我小命不保。战乱年头,孩子夭折很寻常,父母哀伤绝望抱我回家,无奈接受命运安排。看着我双眼翻白,气息几无,一位乡亲叹着气,将我放入一个几片小木板钉成的小棺材匣内,只等我嚥完气,准备钉上最后一块木板,送到野地挖土埋下。但奇蹟出现,我竟恢复唿吸,醒转过来,众人在旁都一阵惊唿。从此我病渐痊癒,转性变得活泼,且能说会唱,那位乡亲将我扛坐在肩头上,手里拉着胡琴,沿门挨户去献宝,我成了「天涯歌女」。长大后,我从一本书中看到一篇谈论命相的文章,说到躺过棺材的孩子,八字命硬,有老灵魂附身。

  我人生第一张照片摄于三岁时,在厦门街的百光照相馆拍的一吋个人照。马桶盖头发下,两颗圆熘大眼流露惊恐表情,母亲说我当时看见照相师穿着似医生的白袍,立即放声哭喊:不要打针。在连哄带骗下,我被按坐在椅子上,满脸挂泪蹙眉噘嘴像受极刑,瞪视着面前那座黑布罩住的摄影机,它像只吃人巨兽,令我惧怕万分。

  五、六岁时初看电影,只因住家后面有电影院,地利之便。黑与白两色,不再恐怖,反而可亲。一部部黑白电影有如幻境,引人入胜,一看着魔,开始心醉神迷,似吸食鸦片日久成瘾,从此无法戒绝它的诱惑。

  经年累月看电影,带给我无尽快乐,相对地,付出痛苦代价更大。数不清日子里,因看电影误了晚饭回家时间,母亲怒气沖沖用鸡毛撢子抽打我,又叱令在院子罚站不许吃饭。站在漆黑院中,我默默回味的,仍是刚看完的影片。从片头演职员表顺着剧情一幕幕舖展开来,借以忘却饥饿。总在未及剧终时刻,心软的父亲会放我进屋,而我彷如梦醒,委屈的泪水滴入冷饭菜里,一起掺和匆匆下肚。偶遇幸运,父亲先对我训斥以挡住母亲的责打,和我一向情感亲密的大弟也哭着代为求情,母亲暂且忍气不动手,只是留待下回加倍算帐。高大妈见我手臂腿上的伤痕,十分心疼的说:「孩子,妳就别看电影,不就少挨打了吗?」我无言以对,毒瘾已深,如何根除?稚幼心灵里,觉得唯有手脚利索帮做家事,才能讨母亲欢心,在成长期间及至成人到就业以后,都养成凡事顺从不违逆不辩解的妥协个性,包括自己的婚姻在内。即连在校任教职后,眼见唾手可得的讲师证照,也在丈夫坚持和母亲居间干涉下轻易放弃。

  待四十六岁那年,摆脱所有桎梏,我才得以自由踏出家门,轻松做自己想做的事,但重入社会职场已无可能。适巧「国家电影资料馆」开始进行连串电影活动,井迎瑞馆长是我大学学弟,他热切欢迎我参与协助,为我开启一道大门──自此,我如龙归大海鸟入林,深陷其中,一待二十三年。然公部门复杂如江湖,我不积极营求的个性反成弱点,低调如做地下工作,箇中冷暖恩怨,百味杂陈,不过近四分之一世纪岁月助我圆梦忆欢,依旧心存感念。

  我倾心专注做资深影人口述历史,这部分长期备受冷遇。影迷善变,学术轻忽,我独钟于此,感情成分居多,由于影界前辈辛勤耕耘,我享受过甜美果实。二十三年间,我访问过逾百位资深前辈,和他们共话当年事,温语殷切,如春阳和煦,那是一个重视情义的旧时代记忆。长辈先进们的身分涵括监制、制片、导演、编剧、摄影、助导、场记、演员、灯光、服装、录音、作曲、撰词、歌者及配音等,几乎影界幕前幕后工作者都有。他们贡献卓着,丰富了华语影片光辉史页。这本书仅记录部分故事,忆及和他们接触互动过程,几度令我情绪激动,不能自已。作为一个知音聆听晚辈,书写成文为时已太迟,他们之中多数已谢世远去,不及看到我的追念思怀。至于我的父母,我深自忏悔内疚从未让他们骄傲满意,反而时刻操心忧烦,罪孽深重。多年以来,两老常入我梦中,是否犹在天上挂虑?

  此书自书写、打字、校稿至删改完成,费时耗神,倍感压力,终能完成,在此,首先感谢隐地先生提携鼓励,长年来我以身居尔雅读者为乐,自知才疏学浅,从未敢奢想成为作者之一,他高估冀望我的能耐,尽心亲自删剪修芜,并不时提意见,务求精善,是我的福缘。同时感谢尔雅诸位参与编辑校对的年轻朋友们。其次黄建业老师帮敲边鼓,诚意可感。我女主动代为打字及校阅,一篇文章可提二十八个问题,母女争论下我屈服她的理由是:这本书不仅是为懂电影的人而写。

  记忆恼人,今后我当该记则记,该忘即忘,重隐蜗居平安度日。昔时小影痴,如今发苍视茫。人生不如戏,戏有剧本可知结果,人生──

  无解。

左桂芳



回到小时候──读左桂芳《回到电影年代》


  《回到电影年代》,是一本让我读得极为开心的书;《回到电影年代》也是一本让我读得有些伤心的书︱读这本和电影相关的书,彷彿让我又回到小时候—许多看电影的甜蜜记忆,又全涌上心头,啊,那些克难岁月里的童年往事,透过左桂芳亲切的书写,彷彿我的生命也变得年轻了,明星戏院、西门町、詹姆士狄恩和蒙哥马利克利夫特,忧郁年代的少年情怀,还有联考压力……种种过去的光阴,怎么一下子好像全回来了……

  我甚至还想到,一甲子前,自己走在南昌街或牯岭街,可能和左桂芳曾经擦身而过,但那时我们都是路人小孩甲和路人小孩乙,谁也不认识谁,缘分,缘分,缘分到了,有一天,仍然会相识,想不到如今她成了尔雅的作者,我成了她的出版人。

  所有她书里写的,都是从小在我记忆中的往事──从陈云裳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开始,我也是在明星戏院看那部电影,时间往前推移到一九五二年,十五岁的我,看完电影回到家里,收音机里播放的就是由梁乐音作曲的那首主题歌,还有一首〈月亮在那里〉,也同样是陈云裳在电影《木兰从军》和男主角梅熹合唱的歌,当年,也是人人会唱的一首流行歌曲。

  少年时代,还有一首我最喜爱的歌──〈交换〉,后来才知道,作曲人就是写〈月儿弯弯照九州〉的梁乐音。

  〈交换〉除了歌好听,词也感人易记,至今我还记得:

  月儿照在花上,
  人儿坐在花树旁。
  你教我书,
  你教我画,
  我报答你的是歌唱。
  作书作画是你强,
  唱起歌来我嘹亮。
  你的书画我的歌唱,
  这样的交换可相当。
  这样的交换大家不冤枉。

  〈交换〉由金嗓子周璇主唱,是影片《渔家女》的插曲。〈渔家女〉的主题歌,则由陈歌辛(一九一四︱一九六一)作曲,陈歌辛原名陈馨砚,另有一个名字,叫陈昌寿,是四 年代上海海派文化的佼佼者,也是音乐才子,长相俊美,才华出众,有「歌仙」之誉。他的〈夜上海〉、〈初恋女〉、〈永远的微笑〉……都是经典名曲,至今两岸诵唱不停,而〈渔家女〉一曲,更是意境超远……

  天上旭日初升,
  湖面好风和顺,
  摇荡着渔船,
  摇荡着渔船,
  做我们的营生。

  手把网儿张,
  眼把鱼儿等,
  一家的温饱就靠这早晨。
  ……

  两首歌的作词人,均系李隽青,〈月儿弯弯照九州〉亦出自他的手笔,可见四、五○年代的上海、香港,影剧圈和歌坛,颇多骚人墨客藏身其间。

  左桂芳的《回到电影年代》,从她六、七岁,因家住和平西路南昌街交叉口,左右两边正是早年明星和国都戏院的旧址,从小爱看电影的她,自接触陈云裳《月儿弯弯照九州》,自此,电影成为她一生的追梦。她能细诉五○年代初香港和台北两地来来往往的影人艺事,以及所有早期电影的主角配角、导演编剧、男女演员……更神奇的是,几乎她看过的电影,都能说出故事情节,有时,我甚至觉得她是时光中的仙子,她的小小脑袋,怎能记得住那么多电影中稀奇古怪的旧事,好像凡事只要她看一眼,硬是什么都可牢牢记住,啊,一点也不夸张,我要说,左桂芳就是台北影坛的一则传奇,也是一本活字典,任何和电影相关的事务,只要你去问她,几乎全可给你满意答案,所以,《回到电影年代》,颇像一本国片电影史,特别是香港早期的国片,几位早年老影人,如周曼华、白光、李丽华、王莱……她更是知之甚详,如数家珍,还有,她对五○年代香港的「七大闲」──冯毅、蒋光超、李翰祥、马力、沈重、宋存寿、胡金铨七人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到了每人都可为他们写传的地步。这伙影坛奇人,个个均有来头,尽管性格迥异,但因缘际会,后来他们结拜成七兄弟,在香港影坛皆赫赫有名,他们之中,也有好几位红到台湾,成为台港,甚至星马地区影响国片的着名人物。

  七兄弟的共同背景,他们均系一九四九年国共内战时从大陆各地逃到香港,逃难岁月,一无所有,除宋存寿平日与哥哥同住尖沙咀,因常去该地,偶尔留宿外,恰好都住进九龙界限街一○七号一幢旧西式花园洋房,其中一大间租给七位单身客,说他们是「七大闲」,因逃难来到香港,举目无亲,也没钱、没固定职业,唯一有的是「时间」,七个人只有四张固定床位,还有两张行军床,万一朋友来了也可暂住,床舖不够,他们通常分早晚班睡,视每人工作时间而定,七个房租客,共同请了一位女工为他们煮饭洗衣,却常常付不出工资,但女工重情义,反过来还怕他们营养不良,偶尔会为他们加菜,那段苦日子,大家互相扶持,有时窘困,只好上当铺,有一家「重庆饭店」,就开在他们附近,由于老板仁慈,可以挂帐,结果被这伙电影界人士吃垮,到后来硬是关门大吉。

  七人中,马力是京剧名角马连良之子,冯毅精于柔道,曾在李小龙的《精武门》中演出,沈重是影坛甘草人物,凡事不爱出风头,却是电影界的百搭,能演能导,对影坛逸事,大大小小均记在脑海;其余蒋光超、宋存寿、李翰祥、胡金铨都是台湾影坛熟悉之人,左桂芳在书中详尽写出每个人的奋斗经过和成就,让读者彷彿进到舞台幕后,贴近这些影人身边,知道了他们光灿背后的许多辛酸,进而更增加了我们对这些影坛大小人物的尊敬。

  我和左桂芳一样是爱看电影的人。克难岁月,苦闷年代,靠的就是电影里的欢乐歌声,让我们忘却自己的悲苦寂寞。五○年代,整个台湾物质生活贫乏,而我们这些跟随父母从大陆来台的第二代青少年,当年完全没有娱乐生活,能吃饱穿暖就要感谢老天,而升学压力时时让我们喘不过气来,在那种单调沉闷的岁月里,幸亏还有电影。香港来的片子,经常有歌有舞,是苦闷年代里抚慰我们孤寂灵魂最大的灵药,所以小时候,不论白光的《血染海棠红》、《荡妇心》,李丽华的《千里送京娘》、《拜金的人》,林黛、雷震的《金莲花》或穆虹、叶枫、林翠、苏凤的《四千金》以及尤敏、葛兰、叶枫的《星星月亮太阳》,还有钟情的《桃花江》,都能让我暂时忘记自己生命中的不快乐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左桂芳书里写的,绝大多数都是我熟悉的,也有的,是我完全不知道的,她比我年轻许多,可是电影方面的听闻,显然她比我知道得更多,知道得更细,譬如其中〈永无下回的遗憾︱胡金铨〉,就是一篇让我读了极为伤心难过的文章。胡金铨进医院前,看起来还是一个好好的人,他先后曾于一九八六和一九九六年,动过两次心导管扩张手术和体检,一九九七年,他为参与商讨老友李翰祥追悼会事谊来台,也顺便到青岛东路拜访国家电影资料馆,就是那一次,左桂芳和他第二次见面,并有了较多接触,知道他筹备二十年的《华工血泪史》,资金好不容易到位,左桂芳说要为他作一次口述历史访谈,胡金铨频频点头同意,但必须先到荣总再去做一次心脏检查手术,未料两三天后传来胡导演于手术中意外骤逝,一九三一年诞生的他,得年虚岁仅六十七岁。

  胡是我最崇敬的导演,他的《大地儿女》、《大醉侠》、《龙门客栈》都是让我忘不了的作品,一代伟大导演,到头来,竟未能完成他的夙愿。

  皇帝小生赵雷,一九二八年生,本名王育民,一九五三年从影,自从一九五七年因在《江山美人》一片扮演皇帝后,便成为影坛最着名的皇帝小生,前后演出九十八部电影,但六○年代中期,黄梅调影片和文艺电影均没落,武侠动作片兴起,舞刀弄剑,对赵雷来说有些吃力,退而改做幕后电影发行商,不久他的结拜兄弟庄清泉在台北德惠街开设一家大型观光饭店|统一大饭店,与当年的国宾大饭店,是台湾最早的两家观光饭店,他在统一,前后十一年,后任饭店经理,直到庄清泉去世才离开,返回香港,一九八八年应邀拍摄《义胆群英》,饰黑帮龙头,或许戏路不对、心情不对,从此未再接新片,《义》片成为他的最后一部电影。

  一九九六年因二度中风引发肺癌病逝,得年六十八岁。当年香港四大小生,除他之外,另有张扬、雷震和陈厚。陈厚,更是英年早逝;本名陈尚厚的他,生于一九二九年,上海人,一九五三年从影,擅演喜剧,与葛兰演《曼波女郎》,与林黛演《情场如战场》,与乐蒂演《大地儿女》,与叶枫演《歌迷小姐》,与李湄、张仲文合演《龙翔凤舞》……陈厚曾经是大红大紫的喜剧小生,虽仅短短十余年的演艺生命,却留下了近七十部作品,他曾于一九六二年和有「古典美人」雅号的乐蒂结婚,婚姻只维持六年,一九七○年因肠癌,病逝于纽约,得年四十三。

  影星雷震,是我青年时代另一个明星偶像,他和林黛主演的《金莲花》,忧郁体弱的形象,一直留存脑海,从左桂芳〈「忧郁小生」雷震的君子本色〉一文,知道雷震的正直和他晚年的「闭门谢客」,想来,我倒并不意外,因为人到了某一年纪,的确会有许多改变,有时不想外出,不想再和朋友来来往往,在我看来均属自然……

  透过左桂芳的十九篇影人影事回顾,纵横交叉的相关情节和内容,表面上,好像她只写了二十几位影人的故事,其实穿插在书中影剧界幕前幕后的相关影人何止百位,甚至,细数人名,几乎接近五百位,实在惊人,如果认真研究,应该在书后附一张人名索引表,可见此书工程之浩大,几乎从三○年代起,国片重要影人,书中均可找到名字,说来这也是一本渊源流长的影人故事书,别的不说,单单第十九篇──〈家在山那边──记王琛〉,虽仅万字左右,却是篇极为重要的「台湾电影浓缩史」,自一九四九年起,中华民国退居台湾,国片从无到有,一页最初的奋斗史,全在这篇访谈中可找到轨迹。

  王琛,原籍北平,一九二七年生,国共内战,原在哈尔滨大学就读的他,时年二十二岁,兴起投笔从戎之心,加入大专青年军,再转入政工队,与常枫、梅冬妮等人同事,四平保卫战后,于一九四九年辗转来台,入装甲兵部队三三剧团,一九五○年十月于台北市中山堂公演话剧《党人魂》,认识曾任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剧作家唐绍华,参加唐绍华在台执导民营公司第一部影片《春满人间》演出,从此认识焦鸿英、吴惊鸿、井淼和李行,以及音乐人周蓝萍。后来农教公司改组为中影,王琛在中影新片《梅冈春回》得到一小角色,不久经导演徐欣夫提拔,和穆虹、张仲文联合演出《歧路》,此时,香港自由影片公司负责人黄卓汉,影星林翠和丁莹,来台拍片,并寻觅男主角,他雀屏中选,成了《山地姑娘》和《马车夫之恋》的男主角。本来有机会赴港发展,但那年头,动辄政府就可不让人民出国,他只得继续在台发展,为唐绍华写了一首歌词〈家在山那边〉,是电影《水摆夷之恋》的插曲,由他担任男主角。电影卖座平平,但歌曲大红。演唱人正是他,开始走运,不久,天工牙膏公司开拍一部商业宣传喜剧片,为了引起各方注意,特请当年有「最美丽女作家」称号的郭良蕙担任女主角,王琛为男主角,黄宗迅担任导演。

  一九五九年,唐绍华把李费蒙(牛哥)长篇小说《情报贩子》搬上银幕,男主角仍属王琛,女主角则由香港请来曾演《乱世妖姬》、《狗兇手》的鹭红担纲。

  一九五六年,台语片兴起,产量超越国语片,王琛亦开始和台语影圈接触,认识许多台语影人,其中有位在广告公司任职的张美瑶,原以拍台语片起家,王琛向唐绍华推荐过她。刚好台制公司正为台湾开拍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张美瑶就当上了《吴凤》一片的女主角,王琛则在片中演出山地青年一角,和张美瑶配戏时,发现外型清丽的她个性羞怯,和他扮演情侣,却总低着头,眼睛不敢正视自己,让王琛演戏时感觉无法尽情发挥。

  后来王琛到了香港,又遭遇许多坎坷,我要说的是,单单他在台湾影坛奋斗的故事,其实就是其他影人早年从影相似的投射。

  感谢左桂芳写下了这本让人回味无穷的电影传记书,为影人留史,也为影迷留下记忆。记忆让我们重回少年。啊,一个人的一生,最令人永远珍惜的还是我们纯真无邪的少年时代,惟有文学名着和经典好电影,常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重新进入时光隧道,而一本专门回忆电影的影史,显然亦能产生同样效果。

  可见左桂芳的笔力穿透时光舞台,她果真是一名时光中的仙子。

隐地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回到电影年代:家在戏院边》这本书,勾起了我对于“慢生活”的怀念。在那个年代,电影院是一个大家放慢脚步,享受时光的地方。不像现在,信息爆炸,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似乎很难停下来,静静地享受一部电影。我记得小时候,看完一场电影,我常常会久久不散场,坐在座位上,看着屏幕上播放的片尾字幕,回味刚才看到的情节。有时候,还会和一起去看电影的朋友,在戏院门口聊上好一会儿,讨论电影里的角色,或者猜测下一部电影会是什么样的。这种“慢”的体验,是现在很难找到的。作者在书中描绘的“家在戏院边”的生活,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与电影院共生共荣的独特氛围。戏院的喜怒哀乐,仿佛都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电影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回忆、关于那个我们已经渐行渐远的时代的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串联起了整个时代的温度。

评分

读《回到电影年代:家在戏院边》的时候,我脑海中总会闪过许多老电影的片段,那些黑白片、早期彩色片,虽然现在的技术看起来很粗糙,但它们传递的情感却异常动人。作者笔下的“戏院边”这个场景,让我联想到了许多电影中的经典画面,比如那些在戏院门口相遇的恋人,在影厅里偷偷牵手的情侣,或者是在黑暗中分享同一袋爆米花的朋友。电影院本身,就是很多故事发生的舞台。我小时候,第一次“早恋”的萌芽,就是和邻居的小伙伴一起偷偷去看了一部不该看的“限制级”电影,在漆黑的影厅里,我们紧张又兴奋,全程不敢有任何肢体接触,但心里的小鹿却早已乱撞。书里对那个年代电影院的描写,充满了细节,比如售票处的磨损的柜台,播放厅里久久不散的霉味,还有放映机发出的特有的“咔咔”声,这些都让画面感十足。作者用一种非常温暖的笔触,记录了那个纯粹的年代,那个充满梦想和情感的年代。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只要走进电影院,就能暂时忘却现实烦恼,沉浸在光影世界里的时光。

评分

我一直觉得,老电影院不仅仅是一个看电影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承载了时代记忆的容器。《回到电影年代:家在戏院边》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作者在字里行间,描绘的不仅仅是电影本身,更是围绕着电影院发生的那些琐碎却又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比如,那些守着戏院的老伯伯,他们可能对每一部电影的放映时间都了如指掌,还记得哪些老主顾喜欢坐在哪个位置。还有那些在戏院门口摆摊的小贩,他们每天的生活都随着戏院的开门而开始,随着散场的人潮而结束。这些人物,构成了一个生动立体的画面,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和家人一起去看一场很长的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肚子突然不舒服,我爸爸就背着我,摸黑走出去,让我到外面的公厕解决。那时候的戏院,并没有现在这么多规矩,大家对彼此也更加宽容。这本书让我想起很多类似的小细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构成了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电影院在我生命中的意义,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社区文化和情感的寄托。

评分

翻开《回到电影年代:家在戏院边》这本书,我好像真的穿越回了过去。那种感觉,就像是把记忆中的老照片一张张放大、清晰化,然后开始细细品味。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读着读着,我就能感觉到夏日午后,阳光透过戏院窗户洒在地板上的尘埃在跳舞,听到门口小贩叫卖零食的声音,甚至闻到那股熟悉的、混合着汽水的甜腻味。我尤其喜欢作者描写观众与电影院之间的那种特殊情感,不是单纯的消费者与提供者关系,而是一种社区的凝聚力,一种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小时候,看电影不是一种奢侈的娱乐,而是日常生活中非常自然的一部分。谁家有个大小事,大家可能会说“去戏院门口集合”。电影播映前,大家会在售票处寒暄几句,聊聊最近的八卦,或者讨论下一档要上映的电影。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现在手机和网络很难取代的。作者没有刻意去煽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却异常浓厚,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纯粹和温情。我小时候对电影的启蒙,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家门口的这家老戏院,里面的每一部电影,每一次的观影体验,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

评分

第一次看到《回到电影年代:家在戏院边》这个书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小时候在戏院门口跑跳、等待电影开场的画面。我们家附近就有个老戏院,叫做“日新戏院”,我童年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那里。那时候的戏院不像现在这么冷冰冰的,一进去就是巨大的商业空间。老戏院有股特别的味道,混合着爆米花、尘埃,还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怀旧感。我记得戏院门口总是挤满了人,大家排着队买票,有人穿得西装笔挺,有人则是一身汗衫短裤,但脸上都带着同样的期待。进去之后,座位是那种软软的、有点旧的红绒布椅子,坐上去会发出轻轻的“噗”一声。银幕很大,播映机在后面发出哒哒哒的声音,光束穿过黑暗,把故事投射在布幕上。那时候看的电影,很多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粗糙,但却充满了人情味,演员的表演也特别真挚,不像现在有些电影,看来看去都像是复制粘贴。我最喜欢在电影放完后,看着散场的人潮慢慢走出来,大家脸上带着满足的表情,讨论着电影的情节。有时候,我还会偷偷溜到戏院的后台,看看那些道具和布景,觉得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本书名勾起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我迫不及待想读读看,作者是如何描绘那个年代的电影院,以及和电影院紧密相连的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