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剧场:艺术、电影、战争阴影

残酷剧场:艺术、电影、战争阴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an Buruma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电影研究
  • 战争与文化
  • 文化批评
  • 视觉文化
  • 现代主义
  • 戏剧
  • 阴影
  • 残酷美学
  • 媒体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外交政策》评选全球百位思想家、百大公共知识分子 伊恩・布鲁玛
直面人心的28篇历史与美学散文

  ★美国笔会艺术评论大奖(Diamonstein-Spielvogel Award)肯定

  「我不相信有人天生是魔鬼。
  人会做出邪恶的事,往往是出于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事。」

  二次大战期间,世界各地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屠杀、灭种事件。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邪恶的纳粹,只等着适当时机爆发;但是伊恩・布鲁玛并不赞同这种愤世嫉俗的看法。他想问:有些动物出于竞争而猎杀自己的同类,但只有人类会为了满足变态的快感而行使暴力。究竟是什么,让人类如此残暴不仁?

  为了追根究柢,伊恩・布鲁玛带我们省视纳粹占领的巴黎、被盟军轰炸成废墟的柏林、争议不断的《安妮・法兰克日记》、神风特攻队,从电影、文学、艺术、音乐的表现中,重回二次世界大战的现场,进入战后重建的世界,试图找到答案。

  人类透过艺术传达自身的状况。艺术家为了回应强权的压迫与残酷的现实,在作品展演中揭露文明行为背后的黑暗面,直视人性中邪恶的冲动。有一批德国、日本的画家、作家,如马克斯・贝克曼、乔治・葛罗斯、克希那、三岛由纪夫、横尾忠则,以及导演,如荷索、法斯宾达、黑泽清、史贝柏格,他们都受到法西斯主义的影响,承受其苦果;但也见证了人类处境的深渊,从中开出艺术的花朵。

  《残酷剧场》是伊恩・布鲁玛历年来在《纽约书评》所发表的一系列艺文评论、历史散文的精选。他不只写战争、艺术、电影,也讨论了大卫・鲍伊的音乐、库朗姆的绘画、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的处境、亚洲各地的主题乐园现象,涵盖的主题可谓无奇不有。精彩之处在于,布鲁玛以他对作品产生的共鸣,对个人史与大历史的洞察,辅以敏锐的美学判断,提供读者一个理解人类当前处境的面向,让我们对生活中所见之美、暴力和残酷,有更深刻的体会。

  《残酷剧场》收录多幅珍贵的彩色、黑白影像。

  【书摘】

  谈今日扁平世界的认同危机——
  「美国的少数族裔或许正面临失去独特之处的危机,但不同的民族之间应该还是有所区隔,男性和女性还是有所不同吧。是的,一般来说,不同的民族仍然操着不同的语言,对食物有着不同的品味,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和神话传说。但这些区别也随着时间逐渐模煳。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在较富裕的国家中,我们都渐渐变成一个美国化世界中的少数民族。」

  当我们不谈历史真相,只谈感受——
  「我们只能表达感受,而无法讨论感受,或辩论感受是否为真。这种做法没办法促进相互的理解,因为无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能默默接受,就算是发生暴力冲突,也不容置喙。」

  谈纳粹时期,备受希特勒喜爱的导演:希芬胥妲——
  「她超越了方克对视觉影像的实验:摄影机黏在气球和打光板上;挂在马拉松选手的脖子上;绑在马鞍上。有些动作是从专门开凿的沟渠中,或是铁柱顶端拍摄。她的各种要求、花钱的方式,让戈贝尔(纳粹宣传部头子)不断跳脚。」

  谈亚洲主题乐园现象在台湾——
  「台湾是个很有趣的例子。因为它在文化上的确是中国的,政治上过去也有许多主题乐园元素。在蒋介石及其子蒋经国的领导之下,统治台湾的国民党仍假装自己统治了整个中国,而台湾是对抗共产主义的最后一个堡垒。」

  谈我们这世代,活在虚拟世界——
  「当代日本艺术中的色情是虚拟的,不是生理上的;是自恋的,而不是和别人分 享的,完全只发生在御宅族的脑袋里。我认为,从这儿开始就不只是日本独有 的现象。」

  当代日本新闻媒体怪象:不欢迎异议——
  「NHK 在福岛核灾期间,每天都有详尽的报导,却从来没有出现检讨核能的言论。一位专家在接受商业频道富士电视访问时,不小心说熘了嘴,提到福岛第一核电厂反应炉有熔毁的危险。自此,富士电视之后再也没有邀请过这位专家。

  大卫・鲍伊是怎么来的?——
  「摇滚乐,特别是英国摇滚,常常像是一个无政府状态的盛大变装派对。鲍伊将这个潮流发展至极致,他的想像力和胆识,无人能出其右。」

名人推荐

  李忠宪(成大电机系教授、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博士)
  陈泰松(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总监、北艺大新媒所助理教授)
  刘霁(一人出版社社长)

  【赞美】

  「布鲁玛的兴趣广泛。他热情以对,勇于批判,虽然可能因而树敌,仍有话直说。他剖析的创作者天马行空,而他的见解总是鞭辟入里。」—Booklist

  「布鲁玛写作风格行云流水,探讨题材广泛,展现一般文化评论者缺乏的器度。他在艺术作品分析上多有着墨,虽然世道日益艰难,但他在字里行间仍对历史抱持正面态度。阅读他的作品,是一趟独树一格的知性之旅,与艺术文化独一无二的邂逅。」—Kirkus(精选书目)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星辰之径:古文明的失落回响》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尽,旨在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科幻与历史交织的世界观,完全不涉及您的原书名所暗示的主题。 --- 星辰之径:古文明的失落回响 作者: 阿黛尔·文森特(Adèle Vincent)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星图复刻版 页数: 680页 出版社: 寰宇学术出版社 内容提要 在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总有一些章节被遗忘在时间深处的迷雾里。《星辰之径:古文明的失落回响》 并非一本单纯的考古学著作,它是一场横跨数万年的跨维度探索,一场对“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这一终极追问的宏大回应。本书的作者,著名天体考古学家阿黛尔·文森特,凭借其在撒哈拉沙漠深处发现的一组令人费解的巨型石刻和新近破译的“阿卡迪亚语”晶体档案,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史前文明的认知。 本书的核心,围绕着一个震撼性的假说展开:在智人出现之前,地球上存在过一个高度发达、掌握着超越现代科学理解的“时空编织”技术的文明——“伊瑟拉(Aethera)”。他们并非神祇,而是与宇宙规律共舞的先驱者。他们的突然消失,成为了一道横亘在历史学、物理学和神学之间的巨大鸿沟。 第一部:沙海下的低语——文明的初现 文森特博士的研究始于一个看似寻常的卫星异常信号。信号源指向了乍得盆地一处被风沙掩埋了数千年的巨型结构。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详细记录了在极端环境下,发掘团队如何面对层层阻碍,最终揭开“沉睡之塔”的冰山一角。 核心发现: 非碳基生命迹象: 塔内发现的生物残留物与地球现存任何生物体都不匹配,其基因结构暗示着更早期的、与地质活动深度融合的生命形态。 “共振晶体”: 这种由硅酸盐和未知金属构成的晶体,能够储存并释放巨大的能量,其内部记录着伊瑟拉文明的日常生活、哲学思想和基础科学原理。 星图的几何学: 对石刻的分析揭示,伊瑟拉人绘制的星图远超肉眼可见的范围,指向了银河系内几个尚未被现代天文学观测到的“能量节点”。 这一部分通过严谨的田野笔记和令人窒息的发现场景,将读者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考古现场,挑战了“文明演化线性论”。 第二部:时空编织者——伊瑟拉的科技与哲学 随着“阿卡迪亚语”的逐步翻译,本书深入探讨了伊瑟拉文明的核心概念。他们没有发展出蒸汽机或内燃机,而是直接掌握了对时空结构的微调能力。 关键技术解析: 1. “维度锚点”: 伊瑟拉人利用特定的天文排列和地质能量,在空间中建立稳定的“锚点”,实现瞬间跨越遥远距离的旅行,而非我们理解的线性运动。 2. “记忆回响”: 晶体档案显示,他们能够从特定的物质结构中“提取”过去的能量波动和信息,实现了对历史事件的近乎实时重现。 3. “和谐矩阵”: 这是一种生态哲学,强调文明的扩张必须与行星的自然节律保持完美同步。一旦这种和谐被打破,系统将自动进入“休眠”或“自我清理”模式。 文森特博士认为,伊瑟拉文明并非毁于战争或灾难,而是主动选择了退场,以防止其掌握的某些技术对宇宙平衡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第三部:漂流的碎片——后伊瑟拉时代的地球生态重塑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转向了伊瑟拉消失后,地球上生命如何重新演化。作者提出一个大胆的观点:我们今天所知的许多古老神话、宗教符号乃至生物的某些奇特习性,都可能是伊瑟拉文明留下的“碎片化信息”或“技术后遗症”。 “巨石阵的校准”: 许多史前巨石阵,如复活节岛石像和巨石阵,并非墓地或祭坛,而是伊瑟拉人在行星尺度上进行能量校准留下的“备用接口”。 “亚特兰蒂斯悖论”: 针对传说中沉没的文明,本书提出了一个基于晶体数据的修正模型:亚特兰蒂斯并非一个地理实体,而是一个“时间断层”,是伊瑟拉文明在进行大规模空间跳跃时留下的能量残余区域。 人类的“权限”: 最终章节探讨了智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后来者”——是否继承了某种未被激活的“权限”。伊瑟拉文明的最终留言似乎是一个警告,也可能是一个邀请:当人类的理解达到某个临界点时,或许能够重新激活那些沉睡的星辰之径。 学者评价 “文森特博士的作品,其跨学科的广度与扎实的证据链条,使其超越了任何传统历史叙事的范畴。她用科学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史诗般的、关于文明兴衰的寓言。” —— 普林斯顿大学,费利克斯·马洛里教授 “如果你认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已经清晰,那么《星辰之径》将是你最需要阅读的‘修正指南’。它不仅改写了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更重新定义了我们对未来的可能性。” —— 《自然科学评论》 《星辰之径:古文明的失落回响》 是一部挑战既有知识体系的巨著,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间迷雾,直面那些被遗忘在星辰轨道上的古老智慧。准备好质疑你所知的一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 1951- )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 1951- )是当代备受尊崇的欧洲知识分子。在荷兰莱顿大学念中国文学、东京日本大学念日本电影。一九七〇年代在东京落脚,曾在大靏义英的剧团「状况剧场」演出,参与麿赤儿创立的舞踏舞团「大骆驼舰」演出,也从事摄影、拍纪录片。八〇年代,以记者身分在亚洲各地旅行,也开启了他的写作生涯。

  布鲁玛关心政治、文化议题,文章散见欧美各大重要刊物,如《纽约书评》、《纽约客》、《纽约时报》、《卫报》、义大利《共和报》、荷兰《NRC》等。曾任香港《远东经济评论》文化主编(1983-86)、伦敦《旁观者》国外部编辑(1990-91),曾在柏林学术研究院、华盛顿特区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纽约大学雷马克中心担任研究员。

  曾受邀到世界各大学、学术机构演讲,如牛津、普林斯顿、哈佛大学等等。现为纽约巴德学院(Bard College)的民主、新闻、人权学教授。

  2008年,获颁国际伊拉谟斯奖(Erasmus Prize),肯定他对欧洲文化社会、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贡献。《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也在2008年、2010年推选他为百大思想家、全球公共知识分子。

  2008年,荣获修文斯坦新闻奖(Shorenstein Journalism Award)。《阿姆斯特丹谋杀案》荣获2006年洛杉矶时报书卷奖最佳时事书奖。《残酷剧场》获2015年美国笔会颁发年度艺术评论奖(Diamonstein-Spielvogel Award)。

  另着有《罪恶的代价》、《零年:1945》、《我的应许之地》等数十本作品。

译者简介

周如怡


  台大历史所硕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科学与科技研究博士,专攻十九、二十世纪欧洲医疗、文化与哲学史。对不同的文化、少数族群观点有异于常人的兴趣,好奇解读当代的其他可能性。

图书目录

0前言
1 受害者情结的欢愉与险境
2迷人的自恋狂:蕾妮・希芬胥妲
3韦纳・荷索及其诸位英雄
4柏林之光:莱那・韦纳・法斯宾达
5毁灭德国计画
6只有故乡好
7 安妮・法兰克的身后事
8 德占时期的巴黎:甜美与残酷
9 扭曲的纪录片艺术
10珍珠港事变之欣喜若狂
11为帝国捐躯:神风特攻队
12克林・伊斯威特的战争
13被夺走的梦想
14尖酸刻薄的记事者:哈利・凯斯勒
15信念
16孟加拉文艺复兴最后一人
17他们现在的样子:麦克·李
18尴尬的艺术
19创造大卫·鲍伊
20必胜的穿衣哲学
21 马克斯·贝克曼的马戏团
22 堕落艺术
23 乔治·葛罗斯的阿美利卡
24 反朴归真的大艺术家
25 东京执迷
26 日式悲剧
27 虚拟暴力
28 亚洲主题乐园

图书序言

前言

  偶尔会有人跟我说:「你写的东西真是包罗万象。」我不觉得这话有贬意,我当成是赞美。不过坦白说,和深入钻研几个特定主题相比,我书写这么多不同的题材,并非有什么过人之处。我想我之所以会写这么多不同的议题,大概是因为生性好奇,又很容易觉得无聊的缘故。

  我虽然兴趣广泛,但就像狗总爱回到牠最喜欢的树旁打转,我写作也总是不离那几个我最挂念的主题。(德国人称我这种什么事都沾上点边的人做Pinkler,意思是到处撒尿的野狗;这字就没有褒奖的意思了。)在此,也没有必要深究我为什么特别挂念某些特定主题,因为这样分析下去,很容易陷入个人的思绪中,也就无法表达我想说的事了。

  不过我的个人兴趣确实塑造了这本文集的形貌。首先,我一直想了解人类为什么会有残暴的行为。许多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有些甚至会出于竞争而猎食自己的同类;但只有人类会做出极端、甚或愚蠢的暴力行为,有时只是为了满足变态的快感。

  我之所以会对这问题感兴趣,部分是因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害怕暴力。我试着为这些乍看之下不合理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这或许没什么道理可言,但这是我面对恐惧的方式。有些人选择忽略这种恐惧,我却正好相反:就像在纽约地铁瞥见一只胖老鼠在轨道上跑来跑去,我的目光却离不开这恐怖的一幕。

  这也适用于其他形式的恐惧。结论是,恐惧往往离不开着迷。我不相信魔鬼。人做出邪恶的事,往往是出于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事。一九四三年,时任德国希特勒亲卫队(Schutzstaffel, SS)最高统帅的海利希・希姆勒(Heinrich Himmler),在今日波兰境内的波森(Posen)告诉亲卫队高阶将领们,「基于对我们同胞的热爱」,「终结」犹太民族是必要的任务。他应该是真心作如此想。虽说当时希姆勒正醉心于权力游戏中,但他并不是个一心只想做恶的恶人。希姆勒不是魔鬼撒旦,他不过是个有能力让疯狂的谋杀幻想实现的讨厌鬼。他手下有无数人供他差遣,这些人或许是出于服从,或许是因为嗜血成性,而去执行他的计划。我相信在这些刽子手中,有些人要是换个情境,也就只是个连只苍蝇都不愿伤害的普通人。

  我出生于二次大战结束五年后的荷兰。二战期间,荷兰被纳粹德国占领,我父亲被迫在德国工厂工作,我母亲则是犹太人。这样的成长背景,让我在评论战争是非时,很自然地觉得自己在道德上高人一等。我生在正义的一方,德国人都是邪恶的。只是,不久之后,许多非德国人在德军占领期间自愿成为纳粹共犯的不争事实开始浮上台面,正义和邪恶之间的界线也跟着模煳了。

  我们这一辈在战争阴影之下长大的人,常耽溺于思索自己在极端压力之下究竟会做出什么事。譬如说,我有那个胆子,冒生命危险加入反抗军吗?受到严刑拷打时,我可以守住祕密吗?我没有办法回答。不过,我对另一个恐怖的问题更有兴趣:在某些情境之下,我会不会做出同样残酷的暴行?这问题也一样很难回答。

  一九三〇年代的德国人,像这样拥有高度文明、受过高等教育的民族,为什么会受一个谋杀者煽动,陷自己于道德无存的深渊?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但我明白,那些追随希特勒的德国人并非特殊个案;这世上没有永远的坏人,也没有永远的好人。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邪恶的纳粹,只等着适当时机爆发;我也不赞同这种愤世嫉俗的看法。但我相信,若赋予人操控他人的生杀大权,许多人会滥用这样的权力。无限上纲的权力在披上了崇高的道德外衣之后,必会导致残忍的酷行。

  艺术可以转化我们对权力、残酷、死亡的恐惧和着迷。本文集的书名即源于此。这并不是说所有伟大的艺术或戏剧都和这些负面的主题相关,但我让最感兴趣的艺术和戏剧,揭露了我们所谓的文明行为,在其光鲜亮丽的外表下,经常有其他动机。我猜这大概是为什么我对一九二〇年代的德国艺术情有独钟。那个年代中我最喜欢的艺术家,像是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乔治・葛罗斯(George Grosz)、恩思特・路得维希・克希那(Ernst Ludwig Kirchner),都曾亲眼目睹一次大战的壕沟和战地医院,以及受尽战火摧残的柏林,那里充斥着贫穷、犯罪,道德已然崩坏。这些艺术家见证了人类处境的深渊,从中开出艺术的花朵。

  德国的战争同盟——日本,则犯下了二十世纪数一数二的残酷暴行。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试图解释日本的行为,把日本在国境外道德沦丧的表现归咎于「武士道精神」、不受基督教原罪观念羁绊的「东方式残忍」、极度封闭的心态。不过,这些说法都让我难以信服。日本军队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展现的残暴行为有其特殊的环境背景;我并不是在为日本军队开脱,而是认为这些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我在一九七〇年代的东京住了六年,不过这个决定和战争本身没什么关系。大学时的我没什么方向,选了中文和中国史,两个我一无所知的科目。我心里盘算着这两个科目不但可以让我了解异国风情,学会了中文,以后也可以派上用场。不过七〇年代初期,中国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以在中国自由旅行的美梦幻灭,我学的中文看来无用武之地。

  因为学习中文的关系,我接触愈来愈多的日本电影,在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看了许多现代日本剧场。那时的我正年轻,想要出去闯一闯,日本似乎是比中国更好的选项。于是我申请了一所日本电影学校的奖学金攻读电影,这所学校附属于东京一所大学的艺术系。

  说到日本,一般外国人最感兴趣的是武术或禅宗。这些对我都没什么吸引力。最让我着迷的是日本现代及传统的电影、戏剧、文学,都流露着德国威玛年代艺术的相同韵味。和其他民族相比,日本人似乎对用艺术来揭露文明行为背后的黑暗动机有特殊偏好。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严格的礼教守则,这似乎可以说明这样的艺术偏好。这些礼教守则旨在减少人际冲突,以及动物本能所带来的风险。当人们愈是感到这样的束缚时,就愈倾向于用艺术转化这样的束缚感。日本艺术家、作家和戏剧家对于性和死亡,可以说进行了最为前卫的探索。我认为这种艺术表现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方残酷情怀,而是基本人性。

  我在日本只待了六年。好奇心以及容易无聊的个性让我继续闯荡了香港、伦敦、柏林,最后,我来到了纽约。我不想要当个「亚洲通」,成天向读者介绍连他们都没听过的亚洲国家的礼俗。

  本书其他的主题则来自我的个人兴趣。阅读、写评论的确很有趣,但我自美国作家、电影人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那里学到,赞美比批评更难写,却更经得起岁月的洗礼。这本书集结了我所着迷的各种事物。我非常感谢麦可・夏(Michael Shae)为本书所做的编辑工作。本书所有的文章原先刊载于《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其编辑罗伯特・斯尔文(Robert Silvers)一直是我写作生涯的指导。我希望这本书可以让读者认识一些我所欣赏的艺术家、电影人、让我着迷不已的题材,也了解一些关于我的好事与坏事。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受害者情结的欢愉与险境
 
……犹太大屠杀也出乎意料地启发了许多人。几乎每一个社群,无论国家民族、宗教、种族或少数性别团体,或多或少都有段没有被公平对待的历史。所有的人都蒙受过不公不义,而有愈来愈多人,有时甚至是太多人,要求要让大众知道真相,并用各种仪式,甚至是金钱来弥补。我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关心过去发生的事。若没有这些历史事件,包括最让人痛心疾首的事件,我们没办法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缺乏对历史的了解,我们就无法有深刻的观点。没有深刻的观点,我们彷彿在黑暗中摸索,就算是小人之言也轻易相信。所以了解历史是好事,我们不该遗忘死于孤寂和苦难的受害者。然而,今日各少数族群仍然容易受到各种迫害:穆斯林迫害基督徒;什叶派迫害逊尼派;逊尼派迫害什叶派;中国汉人迫害维吾尔回教徒;塞尔维亚人迫害波士尼亚人等等。但令人不安的是,愈来愈多的少数族群认为自己是历史洪流中最大的受害者。这种看法正是缺乏历史观点的结果。
 
有时好像每个人都在和犹太人的悲剧较劲,我的一个犹太朋友称这现象为「受难奥运」。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因描写一九三七年南京大屠杀一书而成为畅销作家。当我读到她说,希望导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能拍一部电影还原历史真相时,我似乎嗅到了嫉妒的味道。(无独有偶,她的书名的副标题正是「被遗忘的二次大战大屠杀」。)华裔美国人似乎不只希望被视为是一个伟大文明的后裔,也希望被视为一场大屠杀的倖存者。在一次专访中,张纯如谈到一位女士在一场公开朗读会后,热泪盈眶地上前告诉她,她的书让她感到「身为华裔美国人是件值得骄傲的事」。一场大屠杀似乎会让人感到莫名的骄傲。
 
近年来,电影成了再次体验历史悲剧的主要方式,因此导演史匹柏的名字会出现在这番讨论中也是意料中事。好莱坞电影让这些历史事件活了起来。美国脱口秀名主持人欧普拉(Oprah Winfrey)在电影《魅影情真》(Beloved)中饰演一名奴隶。她告诉媒体记者,自己在一场演出中情绪崩溃,不停地哭泣、发抖。「我完完全全投入演出场景,整个人变得歇斯底里。」她说:「那次经验让我脱胎换骨。肉体上的折磨、鞭打、到田里工作、每天被凌虐,这些和无法掌握自己人生的痛苦比起来,都不算什么。」请记住,这还只是参与电影演出而已。

用户评价

评分

《殘酷劇場:藝術、電影、戰爭陰影》,光是聽名字就覺得這本書充滿了故事性。我一直覺得,藝術跟電影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將那些複雜、沉重的議題,用一種更具體、更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現出來。尤其是在探討「戰爭陰影」這件事情上,文字有時候會顯得蒼白,但一幅畫、一部電影,卻能讓人在短時間內感受到巨大的衝擊。 台灣社會對於過去的戰爭歷史,其實有著相當複雜的情感,我們有經歷過戰爭的長輩,也有在和平年代成長的年輕一代。我很好奇,作者在這本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我們這片土地上,有哪些藝術品或電影,是深刻地反映了台灣人對戰爭的記憶、創傷,甚至是反思?例如,那些描寫二戰時期台灣人被迫參戰的電影,或是描繪戒嚴時期白色恐怖的藝術創作,這些作品是否能讓我們更理解,戰爭的影響是如何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

评分

老實說,第一次看到《殘酷劇場:藝術、電影、戰爭陰影》這個書名,腦海中閃過一堆畫面,有電影裡驚心動魄的戰場,也有藝術作品中對人性黑暗面的描繪,總覺得這是一本會讓人思考很久的書。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歷史發展和文化脈絡的讀者,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將「藝術」、「電影」這兩個看似比較「文藝」的面向,與「戰爭陰影」這種沉重的歷史題材結合在一起的。 尤其是在台灣,我們經歷了這麼多歷史的變遷,也留下了許多戰爭的痕跡,無論是二戰時期的影響,還是後來的冷戰時期,這些「陰影」都無形中塑造了我們的社會和集體記憶。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一個比較獨特的視角,去探討這些藝術作品和電影,是如何反映、記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安撫」了戰爭所帶來的創傷?例如,某些戰後的紀錄片,或是文學作品中對戰爭倖存者的描寫,是否能從書中找到更深入的解析?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不落俗套的觀點,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的描寫。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殘酷劇場:藝術、電影、戰爭陰影》勾起了我對過往一些經典電影和藝術作品的回憶。我總是認為,在戰爭面前,藝術與電影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是記錄者,更是情感的傳遞者,甚至有時是療癒的媒介。在台灣,我們身處於一個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對於戰爭的議題,我們有著既遠又近的感受。 我特別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當戰爭的陰影籠罩時,藝術家與電影工作者是如何運用他們的才華,去捕捉那些最細微的人性掙扎,以及最深刻的社會變遷。例如,某些描寫戰爭後創傷 PTSD 的電影,或是反映戰爭對社會結構破壞的藝術展覽,它們如何引起觀眾的共鳴,又如何促使我們去思考戰爭的真正代價。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一些關於台灣本地藝術家或電影人,在面對這類題材時所展現的獨特視角和創作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殘酷劇場:藝術、電影、戰爭陰影》實在太引人遐想了。身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被各種影像和資訊轟炸,但真正能觸動人心、引發深刻反思的卻不多。我特別想知道,作者在「殘酷劇場」這個概念下,是如何篩選這些「藝術」與「電影」的案例的?是透過特定時期的作品?或是某種特殊的表現手法? 台灣的電影工業也曾經歷過幾段風華,也創作出不少充滿在地情感和歷史記憶的作品。例如,早期一些描繪離散的電影,或是近期探討轉型正義的紀錄片,它們在處理「戰爭陰影」時,往往有著非常細膩且貼近我們生活的切入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看到更多,例如,在那些看似平靜的畫面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歷史真相,或是藝術家們是如何透過他們的創作,來挑戰主流敘事,甚至為被遺忘的聲音發聲。

评分

《殘酷劇場:藝術、電影、戰爭陰影》這個書名,瞬間將我拉進了那個充滿張力的想像空間。我一直覺得,藝術與電影是理解歷史,尤其是像「戰爭陰影」這樣沉重議題的絕佳途徑。它們能夠超越單純的史實陳述,觸及到更深層次的人性、情感與社會反應。 台灣社會對於戰爭的記憶,是複雜且多層次的,從日治時期的戰爭動員,到國共內戰的逃亡者,再到冷戰時期的軍事氛圍,這些都深刻地影響了我們。我非常好奇,作者會不會從一個比較宏觀的視角,來剖析那些在世界各地,或是特定歷史時期,透過藝術與電影所呈現的「殘酷劇場」?又或者,它會不會聚焦在我們身邊,有哪些鮮為人知的藝術品或電影,其實默默地記錄著台灣在戰爭陰影下的生存與掙扎?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我一些新鮮的觀點,讓我能用一個更立體、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戰爭」這個概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