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电影 (增订版)

东西方电影 (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影
  • 东西方电影
  • 电影史
  • 文化
  • 比较研究
  • 增订版
  • 影评
  • 艺术
  • 传媒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电影虽然是西方的发明,但在其诞生第二年已传入东方。回望120年的发展,电影在亚洲地区与在欧美一样有着深厚绵长的轨迹。然而,现时的电影教科书通常只侧重西方,在讲述世界电影的发展史时,亦少论及东西方电影之间的关系。
 
  《东西方电影》第一版在2014年7月出版,目的就是弥补现有电影史和教科书中这经常被忽视的内容,并探究电影技术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出现的电影「新浪潮」,以及电影史中经常遗漏的各国先锋女性导演的贡献。
 
  这本增订版在上一版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各国重要的女导演及她们的作品,并纳入到电影发展的表述之中,同时深入探讨纪录片发展中的大事件对于剧情片风格的影响。

  本书文字上力求通俗易明,内容不拘一格,包含鲜为人知的电影大师、电影运动、片厂制度背后的传奇故事,让读者不会再把电影看成是孤立的、只为教化或娱乐为目的的媒体。对于初次接触电影历史的学生和电影爱好者,本书是一个入门读本。而电影与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过电影发展史,读者更能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渗透。
《光影变奏:全球电影流变与文化互鉴》 一卷跨越世纪与大陆的电影史诗,一次深刻洞察全球影像叙事与美学革新的思想之旅。 引言:凝视世界的“第二双眼睛”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综合艺术,不仅记录了人类的历史变迁,更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重塑了我们的感知世界。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地域或某一种流派,而是将目光投向整个地球,探究不同文明体系下的电影如何独立发展、又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生复杂的交融与碰撞。我们试图揭示,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哲学传统和审美趣味之下,电影是如何成为承载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焦虑,并最终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强大载体。 《光影变奏》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文本分析为基石,构建了一幅详尽的全球电影生态图景。我们不再将电影史简单地划分为“好莱坞中心”与“边缘地带”,而是深入挖掘各个电影工业和艺术流派在其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独特性、创新性及其对世界影坛的普适性贡献。 ---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原点与早期探索(1895-1929) 本部分聚焦于电影艺术的诞生及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早期的“本土化”进程。 一、默片时代的语汇构建: 欧陆的先锋实验: 详细考察德国表现主义对心理空间和视觉张力的极端化处理,以及法国印象派对光影、运动与主观意识流的诗意捕捉。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现代城市化带来的精神异化的一种艺术回应。 东方美学的萌芽: 分析日本“活跃的摄影”传统如何影响其早期戏剧化叙事和对“物哀”等古典情怀的保留。探究印度早期电影如何艰难地在民间故事、神话体系与新兴的西方叙事模式之间寻找平衡。 好莱坞的标准化: 研究美国如何通过工业化制片体系(制片人中心制)迅速确立了基于清晰情节和明星制度的叙事范式,并开始向外输出其文化价值观。 二、技术与叙事的张力: 探讨有声电影技术出现前后,不同国家在适应新技术时所采取的策略差异。例如,一些国家选择利用声音强化其戏剧传统,而另一些则迅速将其整合进蒙太奇理论的深化之中。 --- 第二部分:战争、意识形态与民族电影的崛起(1930-1960)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冷战格局,深刻地塑造了全球电影的议题和表达方式。 一、意识形态的工具与反思: 全球战时宣传机器: 分析法西斯主义国家如何利用电影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动员,以及同盟国电影在塑造“正义”叙事中的作用。 战后的自省与重建: 重点研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废墟之上普通人命运的关注,这种对日常和纪实美学的追求如何打破了既有的好莱坞式完美叙事,对全球独立电影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二、国家电影的黄金时代: 东亚的深刻转型: 深入分析日本的“大船体系”如何孕育出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大师,他们如何将武士道精神、家庭伦理与普世的人类困境相结合。研究韩国电影在殖民与分裂背景下的隐忍与爆发。 拉丁美洲的政治呐喊: 探讨“第三电影”思潮的理论基础,以及这些电影如何将反殖民、反帝国主义的诉求融入到其粗粝而充满激情的影像语言之中。 --- 第三部分:新浪潮、去中心化与全球艺术对话(1960-1989) 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全球电影进入了一个反叛传统、追求作者论和形式实验的时代。 一、作者的觉醒与电影的“去殖民化”: 欧洲电影的结构性解构: 细致剖析法国新浪潮对经典电影语法(如连贯性剪辑)的颠覆,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学派、波兰学派如何利用电影探索个人自由与体制压迫的复杂关系。 亚洲的现代性探索: 关注香港新浪潮对都市节奏的捕捉,以及台湾电影对乡土记忆和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细腻描摹,展示了亚洲在拥抱现代性时所经历的独特焦虑。 二、类型片的跨文化挪用与重构: 分析美国类型片(如西部片、黑色电影)如何被欧洲和亚洲的电影人借用、解构,并重新注入本土的文化和政治寓意,形成了大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混血”作品。 --- 第四部分:数字革命、全球资本与文化交汇(1990至今)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数字技术的普及以及电影市场的开放,电影的生产、流通和接受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新全球化时代的电影工业格局: 亚洲电影的强势回归: 研究香港动作电影、印度宝莱坞的全球影响力,以及中国大陆电影在市场化进程中的工业飞跃,分析其文化输出的内在机制。 流媒体与分众市场: 探讨网络平台如何打破传统发行链条,使得过去难以接触到的边缘电影或特定区域的电影能够直接触达全球观众,这对于电影艺术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二、美学上的融合与张力: 后殖民视角的自我审视: 考察当代电影人如何反思过去殖民历史留下的文化印记,通过影像进行身份建构与和解的努力。 全球语境下的“混合叙事”: 分析当代电影如何越来越多地吸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技巧,例如将东方哲学中的“空”与西方叙事中的“满”进行结合,创造出更为复杂、多层次的观影体验。 结语:电影作为永恒的对话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套批判性的框架,引导读者超越对单一文化背景的迷恋,理解电影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艺术,其核心魅力在于不断吸收、转化和挑战既有的叙事规范。从早期的灯光试验到今天的算法推荐,电影从未停止其变奏,而每一次变奏,都是人类文明对自身、对彼此的一次深刻对话。 本书适合所有对电影史、跨文化研究、传播学以及全球艺术思潮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魏时煜

  于2002年获得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电影学博士。2001年起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业余从事电影创作,电影剧本作品包括《明明》(2007)和《五颗子弹》(2007),导演作品包括音乐记录短片《崔健:摇滚中国》(2006),以及获得海内外媒体好评的纪录长片《红日风暴》(2009)。

  她在2014年完成的获奖纪录片《金门银光梦》,应邀参加了十多个国际电影节和十多个国际会议,受到《荷李活报导》等报刊杂志的好评,以及电影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等领域学者的赞赏。

  在学术研究方面,魏时煜出版了专着《女性的电影:对话中日女导演》(2009,与杨远婴合着)、《开始学动画》(2010,与梅凯仁合着)、《东西方电影》(2014,第一版)以及《霞哥传奇:跨洋电影与女性先锋》(2016,与罗卡合着)。从2013年9月起,魏时煜还在《明报》世纪版开设「光影笔记」专栏,主要撰写关于女性电影和华语纪录片的文章,多为各大电影、评论网站转载。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摇篮期的电影实验
第二章  电影业的诞生
第三章 早期欧洲电影的潮流
第四章 苏、中默片的鼎盛时代
第五章 荷李活的黄金时代:1929-1945 
第六章 从起步到黄金时代的日本电影     
第七章 华语电影的发展与分流
第八章 二战后的电影新浪潮
第九章 华语电影新浪潮
第十章 独立电影的时代

图书序言



  我大学读的是科技英语专业,到读博士的时候才专攻电影。加拿大的冬天十分漫长,每年有八个月下雪,我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有四年的时间,一面读电影史、一面看电影。那时 DVD 都还没有流行,我每个星期到暖和的电影院里观赏六、七部电影,有新上映的荷李活和欧洲艺术电影,但也有不断重映的经典老片,让我在声光电影中度过了很多精彩的时日。2001 年到香港以后,自己竟能够制作电影,却是以前不敢想的;但是香港的确给了我很多机会。我凭着最初的兴趣和后来的迷恋,跟着在香港城市大学教电影的同事们,从摄影到剪接,慢慢学会了做电影:除了三部电影的编剧,还制作和导演了两部受到很多好评的纪录片。

  最早教授电影历史,是 2003 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开设了一门叫做「电影中国」的通识课。科大请我去教课的高辛勇教授,原来是我在阿尔伯塔大学读博士时候的教授,他说原来有访问教授开过一门叫做「荷李活征服世界」的通识课,很多人选读,科大学生很喜欢电影课,希望我也能开一门电影课。那是我第一次完整地教授中国电影史。虽然我博士论文做的是当时风靡世界的中国第五代电影,但是为了备课,还是重新读了一次中国电影史,重看了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我记得我的课有 134 位学生选读,当时在科大读研究生、现在已经很有名气的作家邓小桦,是我的两位助教之一。因为学生反应极好,后来科大还几次邀请我再开那门课,可是因为我自己开始拍纪录片了,又要全职教书,未能分身再教科大的课程。

  再后来我在香港城市大学教过这门课,也受到学生欢迎。2006 年城大开始规划新的通识课程的时候,我应邀提交了「电影中国」的课堂文件,但是通识委员会鼓励我更新课程、加入西方电影的内容,于是我发展、设计了「东西方电影」这门课,它是城大最早开设的五个通识课目之一。从我 2007 年第一次教授这门课以来至今,不论是我教授的四年,还是匈牙利电影人、创意媒体学院的访问助理教授 Gyorgy Palos 教授的四年,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2013 年我接受城大出版社的提议,开始把课堂内容整理编写成书,《东西方电影》第一版于是在2014 年 7 月出版。到今年,竟然可以有机会出增订版,我很高兴可以把这两年来新的研究和学生的反馈也纳入其中。

  本书旨在弥补现有电影史和教科书中经常忽视的内容。首先,通用的世界电影教科书常常只重视西方、而不重视东方。讲述世界电影发展的书籍,其章节内容则往往各不相关,很少论及东西方电影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二,虽然电影十分依赖科技,而发展中国家的电影技术会相对发达国家滞后很多年。但像中国、伊朗等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电影「新浪潮」时,首先会在西方被认同和欣赏,其中文化的原因值得探究。第三,因为大部分电影史似乎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女导演,本书会自觉地把各国重要的女导演及她们的作品,纳入到电影发展的表述之中,补充大部分电影史中常遗漏的女性导演的贡献。最后,本书亦会讨论纪录片与剧情片之间的关系,探讨纪录片发展中的大事件对于剧情片风格的影响。事实上,因为书中除了东西方交替出现的电影运动史这条主线,还有相当完整的华语电影历史介绍、女导演和女性电影的脉络、以及从早期到今天的纪录片发展等内容,我教授的两门本科课程(东西方电影、纪录片)和两门媒体文化研究生课程(中国独立电影、大众传媒中的性别)的部分学生,都曾以这本书为入门读本,并且给我不少反馈。

  我从 2002 年开始教授电影历史、文化与制作,从 2003 年起开始纪录片制作,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也一直专注于电影研究,在女导演和女性电影、华语独立纪录片两个领域出版了专着和论文。本书文字上力求通俗易明,内容不拘一格,包含鲜为人知的电影大师、电影运动、片厂制度背后的传奇故事,同时讨论促成各种电影运动的艺术、经济、社会要因,让读者能够做到诸类旁通,不会再把电影看成是孤立的、只为教化或娱乐为目的的媒体。电影与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本《东西方电影》也可以看成是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入门读本。
 
魏时煜
2016年4月于香港

图书试读

从电影1895年出现至今,电影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艺术表达亦趋多元。现今的观众能选择各自喜欢的故事类型、明星组合,体验日常生活以外的人生可能,并且在丰富的视像中寻求感官刺激、精神寄託、以及价值观的认同。电影是一项结合很多科技元素的艺术,制作时需要一些技术上的准备,包括能够制造声音、光影、动感的机器,以及较为成熟的照相技术。本章从电影的诞生开始,回顾早期观众如何看待电影,先驱们如何展开电影实验,还有电影这个「西洋玩艺」如何传入东方并在此扎根,从此展开东西方无穷的互动。
 
一、活动影像史前史
 
电影诞生之前,19世纪的工业革命十分蓬勃,缝纫机(1846)、电话(1 8 7 6)、留声机(1 8 7 7)等自动化、半自动化的设备和工具都已发明。在人们还未发明电影摄影机前, 就已经有不少人对如何创作具有动感的图像作了许多尝试。1 8 3 2年发明的费纳奇镜(Phenakistoscope)和1833年发明的西洋镜(Zoetrope)被视作电影摄影机的雏形。
 
电影机的雏形
 
1829年,比利时人约瑟夫•布拉图(Joseph Plateau)父子从数学家欧几里德(Euclid)与牛顿(Isaac Newton)的研究中获取灵感,于1841年发明了费纳奇镜。这种装置包含一个安装在手柄轴上的圆盘,圆盘均分成16个扇形区,在每个扇形区内按顺序画上有舞蹈动作的系列图案。
 
每个图案的边缘均有相同的裂缝,沿盘周呈放射状排列。观看时,让圆盘的图案面对着镜子,转动圆盘,人们便可以在圆盘背面的裂缝中看见镜子里连贯的舞蹈动作。这个装置还可由两个圆盘组成,一个圆盘上是系列图案,另一个圆盘上是裂缝。这种双盘装置在观看的时候不需要镜子,只需从裂缝那一面,盯住一个裂缝观看。
 
1833年,英国数学家威廉•乔治•霍纳尔(William George Horner)发明了西洋镜。它是一个鼓状的圆桶,桶内有一组事先排好序号的连续图像,图像之间也有裂缝。这个鼓状的装置会被安装在一个可以旋转的底座上,底座旋转时,从旁边看去,就会产生动画效果。通过调节底座旋转的速度,可以形成快速或慢速的动画效果。西洋镜和中国古代的走马灯有相似之处。走马灯是中间有灯,外罩上有图案;图案本身不动,但随着外罩旋转,便会投射出有动画效果的光影。所以说,走马灯与电影的类似之处,不在于影像本身的活动,而在于光影的投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电影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特别着迷。有时候看一部电影,明明剧情很简单,但就是能被它的画面和节奏深深吸引。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拍出来会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比如,我总觉得东方的电影,尤其是华语电影,好像更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和情感的细腻表达,很多时候是通过留白和象征来传达意思。而西方的电影,似乎更直接,更注重情节的推进和人物的行动。这本书会不会正好能解释我这种模糊的感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更系统地去理解这些差异。比如,它会不会分析不同文化对“英雄主义”的定义,或者对“爱情”的理解,然后在电影中是如何呈现的?我特别想知道,当一个西方导演拍摄东方题材的电影,或者反之,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是碰撞出新的火花,还是会因为文化隔阂而显得生硬?我对这些充满了好奇,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启发。

评分

说实话,我不是那种会去研究电影史或者理论的学究派。我更喜欢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感受电影。所以,一本能让我看完之后,对以后看电影有更深理解的书,对我来说才是最有价值的。我希望《东西方电影 (增订版)》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是能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把我带入电影的世界。我希望作者能用他丰富的观影经验,结合一些经典的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比如,他会不会分析不同国家电影节的评奖倾向,或者不同地区观众的观影习惯?又或者,他会探讨像《教父》这样的西方经典,在亚洲观众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我特别期待看到一些关于电影制作的幕后故事,或者是导演的创作理念,这能让我更了解一部电影是怎么诞生的。毕竟,好的电影总是能触动人心,引发共鸣,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种“触动”。

评分

我一直觉得,电影是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最直观、也最有趣的方式之一。我喜欢看不同国家的电影,因为那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文化的旅行,能让我窥见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这本书的书名《东西方电影》就直接戳中了我的兴趣点。我希望它能帮我理清一些我模糊的概念,比如,究竟是什么让一部电影被认为是“东方的”或者“西方的”?是拍摄手法?是叙事逻辑?还是故事的主题?我特别好奇,它会不会对比一些在东方和西方都很有影响力的电影类型,比如黑色电影、武侠片,或者科幻片,然后分析它们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和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电影是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吸收养分,最终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评分

最近迷上了电影,尤其是那种能让人思考、回味无穷的作品。在逛书店的时候,无意间瞥见了《东西方电影 (增订版)》,书名就很有意思,总觉得它藏着不少有趣的观察和见解。我平时看电影挺随意的,不大会去深究什么理论,但总觉得能打动我的,背后一定有它的道理。这本书会不会是那种能帮我打开新视角的钥匙呢?我很好奇它到底会怎么解析东西方电影的异同,是真的能让我看到一些我之前从未注意过的角度,还是只是泛泛而谈的流水账。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具体影片的分析,比如《霸王别姬》和《教父》这种两地都算得上是经典的作品,作者会怎么解读它们的文化内核和艺术手法?又或者,会不会有像《花样年华》那种意境深远的亚洲电影,或者是探讨社会现实的西方影片,能让我对电影这门艺术有更深的理解。毕竟,电影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创作者,是如何用影像说话,如何触动不同观众的心灵。

评分

我最近对电影的“本土化”和“全球化”议题特别感兴趣。我发现很多电影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些“调整”,但有些调整会保留得很棒,有些则会显得很尴尬。我希望《东西方电影 (增订版)》能在这方面给我一些深入的解读。比如,它会不会分析一些好莱坞大片在亚洲上映时,会做哪些本土化的调整,以及这些调整的效果如何?反过来,一些亚洲电影在国际上获得成功,又是靠什么特质打动了西方观众?我特别想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导演是如何巧妙地处理文化差异,让他的电影既有本土特色,又能被全球观众接受。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理解,在电影这个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才能既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又能获得更广泛的传播,这其中一定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