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哥传奇:跨洋电影与女性先锋

霞哥传奇:跨洋电影与女性先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影史
  • 女性电影人
  • 跨国电影
  • 文化研究
  • 霞哥
  • 电影理论
  • 女性主义
  • 华语电影
  • 电影与性别
  • 先锋电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华南第一女导演」伍锦霞的传奇一生

  人称霞哥的伍锦霞是一位从不掩饰自己同性恋取向的奇女子。她在女性幕后影人尚是凤毛麟角的年代,远远走在时代前面,穿梭香港、旧金山和纽约,留下来多部电影和一则文化传奇。

  三藩市的「霞哥」伍锦霞(1914-1970),早在1935年就参与拍制华人主导、荷李活技师协助拍制的彩色华语片,其后在香港成为「华南第一女导演」,三四十年代她穿梭于太平洋两岸,身兼编、导、监制、发行,拍出了十多部华语片,身后却被埋没于历史的麈土中。本书两位作者发掘整理了珍藏多年的资料和图片,重塑「霞哥」传奇:把她置回抗战前后的中美关系、华人地位和女权变化的环境,和香港、三藩市、荷李活、纽约的影人影事中,重写伍锦霞的生平事功。以她为焦点又和中外影史上几位女性先锋作出比较,给予她新的国际定位和历史观照。图文并茂的本书让读者既认识到这敢于「越界」的女中丈夫,也概览那风云多变的影坛、国难深重的时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魏时煜


  2002年获得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副教授,业余拍摄纪录片。长片作品《红日风暴》和《金门银光梦》(2013)都受到中外媒体的好评。近十年来专注于女导演电影和独立纪录片研究,在《明报》世纪版和《映画手民》开设专栏。

罗卡

  1974-84年在香港无线电视台任创作和行政工作,1900-2000年任职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编辑,开始专心研究香港电影。2001-2005年转任香港电影资料馆,现已退休,仍继续香港和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有关论文发表于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资料馆历年出版的专书,和海内外出版的期刊、专书中。参与监制/编写了长纪录片《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2001)、《四人行》(2014),共同监制《Crossings: John Woo》(2004),《金门银光梦》(2013)。

图书目录

前言  金门银光梦未了
伍锦霞年表
 
第一章   金山女儿电影梦
一、        首位华裔女导演黄女娣
二、        早期好莱坞的三位华裔
三、        桃乐西·阿兹纳的故事
四、        金山「少年」伍锦霞
 
第二章   跨洋华语电影人
一、        独闯上海杨爱立
二、        漫长的战争开始了
三、        旧金山拍出华语电影
四、        首部彩色华语声片
五、        命途多舛的《大地》
 
第三章   多事之秋到香江
一、        好莱坞来的天才
二、        南华首位女导演
三、        作爲「唯一女导演」
四、        战火中依依惜别
五、        香江又出女导演
 
第四章   金山与香江之间
一、        《金门女》和「一碗饭」
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
三、        战争后银光梦断?
四、        蓝湖迟来沐春风
五、        大观香江续前缘
 
第五章   海岛海岸间穿行
一、        檀岛留情南洋闻
二、        风生水起纽约城
三、        告别影坛「碎尸案」
四、        回望霞哥银光梦
五、        重写历史的意义
 
伍锦霞电影表

图书序言

前言

金门银光梦未了


  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中叶。当时照相技术已经发明,所以华人最早的照片,很多是在海外拍摄的。海外最大的「唐人街」,坐落在老一代华侨称为「金山」的三藩市。我在几次赴美研究的过程中,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到了从1897至1915年间,记录旧金山的一组短片,全长大约70分钟。这些短片,不但从移动的车辆上拍摄到旧金山主干道市场大街(Market Street)的全貌,还有固定机位拍摄的唐人街的影像:除了一段拖着辩子的华人身影,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人交错行走;还有一段警察到唐人街逮捕华人之后,在离去的警车上向摄影机挥手致意的情景。电影之外,我还看到无数显示早期华人在美国生活的照片。早在1906年,就甚至已经有彩色照片,记录了地震后的旧金山废墟遍地的景象。从稍迟的电影中可以看到,1915年世界博览会(Panama—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在旧金山举行时,那里已经成为美国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在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旧金山可谓是华人历史最为久远和丰富的城市。即便是今天去造访这个城市,仍旧可以感受到它比美国其他城市更为厚重和多彩的过去。

  本书的缘起,有些偶然的因素。2006年,美国店主杰克‧杜里在三藩市机场附近的一个大垃圾箱中发现了一个装有四本相簿、上百张剧照的盒子,这些照片拍摄于1928至1949年间。翻开第一本相簿,扉页上用美术字体写着EstherEng,赫然告诉我们相簿主人的姓名。这位在旧金山出生、成长的第三代华裔女性,中文名叫伍锦霞,1914年生于旧金山,1970年在纽约逝世。在记录锦霞早年生活的第一本相簿中,不仅可以从她的家人、同学的照片看到当时的时尚标准,还看得到这个热爱粤剧的家庭,从三十年代起,就和多位旅美的粤剧伶人们建立的友谊。像上海妹、苏州丽这样的伶星都在她少女时代就赠送照片,而她后来的相册中更是常见邓碧云、黄鹤声等人的身影。

  2004年罗卡先生已经和澳洲电影史学家法兰宾(Frank Bren)着书撰写了伍锦霞的生平故事,而2006年我第一次和罗卡先生在南京说起如果有这些照片,就可以考虑拍摄一部关于伍锦霞的纪录片。经过漫长的谈判,2009年初,住在三藩市近郊的药剂师黄文约买下了全部照片,并亲自带到香港。经过罗卡先生介绍,黄文约同意我先扫描全部照片,之后才捐献给香港电影资料馆作永久收藏。我记得那个春节后的周末,我同时开动学校的五部扫描仪,把一帧帧年代久远、却仍旧清晰的影像,用现代的技术复制下来。当她的第一幅影像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我已经被她迷住了。尽管在剧组中她总是身形最小巧的一个,但她总是精力充沛,态度沉静,气质独特。不仅如此,在男性和女性很少在公共场合有肢体接触的年代,而她却可以像和好兄弟一样,搂着两位香港男演员的肩膀!我有幸率先近距离地看到这样一个个精彩生命的瞬间之后,急于了解有关这个人物的一切!

  我在2009年夏天首次访问锦霞的妹妹锦屏时,得以看到并扫描了锦霞的最后两本相簿。其中记录了锦霞1949年迁居纽约后,在纽约开餐厅招待伶人、明星,并且往返中南美洲的情形。她先后开设了宝宝、汉宫等餐厅,招待过无数荷李活的明星,以及从香港来探访的伶星。相册中既有荷李活摄影大师黄宗需,也不乏香港电影明星小燕飞、林黛、李湄、夏娃(马金铃),粤剧名伶黄鹤声、麦炳荣、小兰卿、小非非等人的身影。1960年,她和电影明星小燕飞合作完成了两人同时告别影坛的《纽约碎尸案》,是当时非常罕见的内、外景分别在香港和美国拍摄的电影。此片香港内景导演是香港着名导演胡鹏,在香港放映时相当轰动。1970年伍锦霞去世时,讣告出现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纽约时报》,以及电影界最重要的业内杂志《综艺》之中,在华人历史上实不多见。《纽约时报》称伍锦霞是「唐人街中餐馆的产权拥有人,曾经在香港监制和导演电影,并把中国戏曲剧团带到美国」。

  她是华语影坛的女性先锋,也曾扬名纽约餐饮界,一生数次跨越太平洋,也跨越了种族、文化、语言与性别的界限,是一位一生男装、特立独行、成就昭彰的奇女子。作为电影人,伍锦霞从未受过专业训练,她的电影学校,是学生时代在大舞台票房兼职期间,看过的上千部电影。1935年,她在荷李活的日落大道租借片场,作为监制,与唐棣忠等人制作了首部包含有两卷彩色胶片的粤语声片《心恨》。1936年夏天,她偕同《心恨》女主角韦剑芳回港后,在香港执导了五部电影,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一年返美。在港期间,她的电影创作与私人生活都受到媒体追踪,从抗战全面爆发之前上映的《心恨》、《民族女英雄》起,她的爱国形象就深入人心。首部执导影片完成后,即被《艺林》杂志称为「中国第一位女导演」,并立刻接到四家公司的邀请,继续执导了四部影片。在五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她与当时南华最红的明星,如广评山笑、黄曼梨、林妹妹、吴楚帆、张瑛、卢敦、伊秋水、胡蝶丽、梁雪靠、刘桂康、杨君侠等人合作,并与他们成为好友。这些人的照片均在她的第二本相簿中完好保留,是香港电影杂志、史料中都难得一见的影像。

  四十年代,伍锦霞在美国又拍制了四部彩色粤语声片,能制、能编、能导。1941年她与首位在荷李活留名的银坛老将关文清联合导演了《金门女》一片,给了出世不久的李小龙首次登上银幕的机会。此片以华人社区为抗战募捐发起的「一碗饭运动」为故事背景,描述一对移民父女两代人的矛盾,在抗战的氛围中化解;影片把一些大观公司拍摄的纪录片片段,也插入电影当中。1947年,伍锦霞首次和粤剧明星小非非、美籍华裔演员廖奇伟合作,为大观公司拍摄了《蓝湖碧玉》。此后,她干脆自己监制,继续与小非非、廖奇伟合作,拍摄了《虚度春宵》和《怒火情焰》两部七彩声片,两片都在邵氏的《电影圈》杂志上登出广告和报导。《怒火情焰》是首部在夏威夷拍摄的华语片,让伍锦霞在她的「第一」的清单中,再加上一个「第一」。这些在北美拍摄粤语片的经历,都从锦霞第三、第四本相簿中反映出来。还有三十张专业印制、彩色手绘的剧照,展现出锦霞对于彩色影片技术上的尝试。

  由于锦霞拍的都是粤语片,在美国因不入主流而全无史籍记载,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也因其大部分影片在战争中遗失,使其生平和作品皆陷落于历史的缝隙之中。也正因如此,当她的故事被从尘埃中挖掘出时,每个人都为她惊奇、为她赞叹。由罗卡先生和我共同监制、我本人编导的纪录长片《金门银光梦》2013年在香港国际电影节首映之后,已经参加过三十多个国际影展和国际会议,并巡游了美国及中港台的多所大学,让伍锦霞的故事渐为人知。影片能够完成,主要有赖于伍锦霞遗留的六本私人相册和数十张电影剧照。六本相册由伍锦霞按照时间编排,包含了1928年至1965年期间,她在三藩市、香港、夏威夷、纽约等地拍片和旅行时,用随身相机拍摄的城市街景,以及友人赠送她的数百张珍贵照片,其中不乏旅美的粤剧伶星和南华电影明星们亲笔签名、奉送「霞哥」的肖像。根据这些照片给我们的线索,我又进一步搜寻夏威夷、香港等地的中英文报刊。在本书之中,我们会把这些报刊中的精彩记录部分或全文引用,以给广大读者、后续研究者提供方便。

  通过以上珍贵照片细述太平洋两岸华人的历史的同时,我们会以介绍性的文字串联小燕飞、马金铃、李奇峰、吴千里、伍锦屏、黄文约等人的口述,围绕着伍锦霞的生命足迹,解说伍锦霞相册中的三百幅图片和我们找到的相关图片、剪报、电影海报。虽然我们的讲述,聚焦于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相互交错的中美关系、中日战争、美籍华人、香港电影、粤剧巡美,以及女性导演的历史,但是我们同时意欲以一位敢于「越界」的人物的故事,鼓励今天的人们,不要怕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

  回想六年前的夏天,我带着这些照片的扫描件,以及法兰宾和罗卡给我的全部线索,首次飞往加州,准备拍摄和搜集与伍锦霞相关的影像。黄文约亲自驱车,带我到三藩市近郊的墓地城柯玛,伍锦霞已经在这里安息了40年。在一块简朴的墓石上,只刻着她的名字和生卒年,就算有人经过,也不会想到这曾经是一位十分特殊的人物。我在她的墓前静坐良久,感觉有些焦虑。我能够找到认识和了解她的人吗?我甚至想像,如果冥冥之中伍锦霞有知,她或许能够保佑我完成一部我的电影。五年之后,当我和罗卡先生完成了《金门银光梦》的最终版本,并且带着它在美国、英国、法国及中港台各地放映,这期间,我始终心存感激。因为一部电影的容量有限,而我们手中图片和文字材料很多,在编辑这些文字时,我们感觉似乎终于有机会,一併回答数次放映中、数千观众提出的所有问题了!下面就请读者跟着我们,在历史的时空中寻访伍锦霞的足迹。

魏时煜
2015年12月18日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金山女儿电影梦

十九世纪中期的淘金热潮中,华人开始移民到美国。因从太平洋进入加州三藩市的港口被称为「金门」,当年华侨们称三藩市为「金山」或「旧金山」、称美国为「黄金之国」。1882年美国实施排华法(The Chinese Exclusior Act),限制商人以外的任何华人带亲属移民美国;同时严禁种族混婚,华人不能和白人及其他有色人种通婚。华人多聚居唐人街,逐渐开办餐厅、杂货舖、洗衣店、钱庄、妓院,到1920年代中,还拥有了报馆、照相馆、戏院,三十年代还有了「紫禁城」夜总会,并且修缮唐人街牌楼、建筑,发展旅游业,让游客可以看到「中国以外最大的中国」。讲述三藩市历史的书籍,不少都详述了华人从移民检查、到日常生活的苦况。笔者在研究早期电影时发现,有三位出生在金山的女导演的故事(两位华裔、一位白人),如比对阅读,会给我们一个重读历史的全新角度,而这个「历史」包括美籍华人史、女导演史、华语电影史,甚至中美关系史。

三位女导演中最早拍片者是华裔女性黄女娣(Marion E. Wong,1895-1969)。1916年5月11日,《奥克兰论坛报》(Oakland Tribune)登出〈女性编写的首部中国电影剧〉一文,介绍21岁的黄女娣自编、自导、自演剧情长片《关武帝》(The Curse of Quon Gwon,1916)的过程。她希望能够让美国人了解华人的生活习俗,但是反华情绪浓烈的美国公衆根本没有兴趣。在一次公开、一次私人放映后,《关武帝》被放进阁楼,直到八十年后才被其嫂子、影片女主演紫罗兰‧黄(Violet Wong)交给孙儿,经过一系列的波折与协商,最后在2006年经由电影人曾奕田(Arthur Dong)协调,由美国学院电影资料馆完成修复。第二位导演桃乐西‧阿兹纳(Dorothy Arzner,1897-1979),于1919年从南加州大学辍学后,进入派拉蒙前身拉斯基片厂,从剧本打字员、场记、剪接、编剧、助理导演等职位一路攀升,终于在1926年荣升导演,处女作为默片《艳女新装》(Fashions for Women)。此后十七年间,她作为荷李活「唯一女导演」,经常受到报刊访问。1936年,21岁的美国公民伍锦霞(Esther Eng,1914-1970)携其在荷李活监制的首部影片《心恨》(Heartaches,1935)来到香港,并在次年导演了处女作《民族女英雄》(1937)。她在导演事业中共拍摄了十一部粤语片,被各地华文报刊称作「中国第一位女导演」、「华南第一女导演」,甚至「中国唯一的女导演」。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