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金门银光梦未了 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中叶。当时照相技术已经发明,所以华人最早的照片,很多是在海外拍摄的。海外最大的「唐人街」,坐落在老一代华侨称为「金山」的三藩市。我在几次赴美研究的过程中,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到了从1897至1915年间,记录旧金山的一组短片,全长大约70分钟。这些短片,不但从移动的车辆上拍摄到旧金山主干道市场大街(Market Street)的全貌,还有固定机位拍摄的唐人街的影像:除了一段拖着辩子的华人身影,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人交错行走;还有一段警察到唐人街逮捕华人之后,在离去的警车上向摄影机挥手致意的情景。电影之外,我还看到无数显示早期华人在美国生活的照片。早在1906年,就甚至已经有彩色照片,记录了地震后的旧金山废墟遍地的景象。从稍迟的电影中可以看到,1915年世界博览会(Panama—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在旧金山举行时,那里已经成为美国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在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旧金山可谓是华人历史最为久远和丰富的城市。即便是今天去造访这个城市,仍旧可以感受到它比美国其他城市更为厚重和多彩的过去。
本书的缘起,有些偶然的因素。2006年,美国店主杰克‧杜里在三藩市机场附近的一个大垃圾箱中发现了一个装有四本相簿、上百张剧照的盒子,这些照片拍摄于1928至1949年间。翻开第一本相簿,扉页上用美术字体写着EstherEng,赫然告诉我们相簿主人的姓名。这位在旧金山出生、成长的第三代华裔女性,中文名叫伍锦霞,1914年生于旧金山,1970年在纽约逝世。在记录锦霞早年生活的第一本相簿中,不仅可以从她的家人、同学的照片看到当时的时尚标准,还看得到这个热爱粤剧的家庭,从三十年代起,就和多位旅美的粤剧伶人们建立的友谊。像上海妹、苏州丽这样的伶星都在她少女时代就赠送照片,而她后来的相册中更是常见邓碧云、黄鹤声等人的身影。
2004年罗卡先生已经和澳洲电影史学家法兰宾(Frank Bren)着书撰写了伍锦霞的生平故事,而2006年我第一次和罗卡先生在南京说起如果有这些照片,就可以考虑拍摄一部关于伍锦霞的纪录片。经过漫长的谈判,2009年初,住在三藩市近郊的药剂师黄文约买下了全部照片,并亲自带到香港。经过罗卡先生介绍,黄文约同意我先扫描全部照片,之后才捐献给香港电影资料馆作永久收藏。我记得那个春节后的周末,我同时开动学校的五部扫描仪,把一帧帧年代久远、却仍旧清晰的影像,用现代的技术复制下来。当她的第一幅影像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我已经被她迷住了。尽管在剧组中她总是身形最小巧的一个,但她总是精力充沛,态度沉静,气质独特。不仅如此,在男性和女性很少在公共场合有肢体接触的年代,而她却可以像和好兄弟一样,搂着两位香港男演员的肩膀!我有幸率先近距离地看到这样一个个精彩生命的瞬间之后,急于了解有关这个人物的一切!
我在2009年夏天首次访问锦霞的妹妹锦屏时,得以看到并扫描了锦霞的最后两本相簿。其中记录了锦霞1949年迁居纽约后,在纽约开餐厅招待伶人、明星,并且往返中南美洲的情形。她先后开设了宝宝、汉宫等餐厅,招待过无数荷李活的明星,以及从香港来探访的伶星。相册中既有荷李活摄影大师黄宗需,也不乏香港电影明星小燕飞、林黛、李湄、夏娃(马金铃),粤剧名伶黄鹤声、麦炳荣、小兰卿、小非非等人的身影。1960年,她和电影明星小燕飞合作完成了两人同时告别影坛的《纽约碎尸案》,是当时非常罕见的内、外景分别在香港和美国拍摄的电影。此片香港内景导演是香港着名导演胡鹏,在香港放映时相当轰动。1970年伍锦霞去世时,讣告出现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纽约时报》,以及电影界最重要的业内杂志《综艺》之中,在华人历史上实不多见。《纽约时报》称伍锦霞是「唐人街中餐馆的产权拥有人,曾经在香港监制和导演电影,并把中国戏曲剧团带到美国」。
她是华语影坛的女性先锋,也曾扬名纽约餐饮界,一生数次跨越太平洋,也跨越了种族、文化、语言与性别的界限,是一位一生男装、特立独行、成就昭彰的奇女子。作为电影人,伍锦霞从未受过专业训练,她的电影学校,是学生时代在大舞台票房兼职期间,看过的上千部电影。1935年,她在荷李活的日落大道租借片场,作为监制,与唐棣忠等人制作了首部包含有两卷彩色胶片的粤语声片《心恨》。1936年夏天,她偕同《心恨》女主角韦剑芳回港后,在香港执导了五部电影,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一年返美。在港期间,她的电影创作与私人生活都受到媒体追踪,从抗战全面爆发之前上映的《心恨》、《民族女英雄》起,她的爱国形象就深入人心。首部执导影片完成后,即被《艺林》杂志称为「中国第一位女导演」,并立刻接到四家公司的邀请,继续执导了四部影片。在五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她与当时南华最红的明星,如广评山笑、黄曼梨、林妹妹、吴楚帆、张瑛、卢敦、伊秋水、胡蝶丽、梁雪靠、刘桂康、杨君侠等人合作,并与他们成为好友。这些人的照片均在她的第二本相簿中完好保留,是香港电影杂志、史料中都难得一见的影像。
四十年代,伍锦霞在美国又拍制了四部彩色粤语声片,能制、能编、能导。1941年她与首位在荷李活留名的银坛老将关文清联合导演了《金门女》一片,给了出世不久的李小龙首次登上银幕的机会。此片以华人社区为抗战募捐发起的「一碗饭运动」为故事背景,描述一对移民父女两代人的矛盾,在抗战的氛围中化解;影片把一些大观公司拍摄的纪录片片段,也插入电影当中。1947年,伍锦霞首次和粤剧明星小非非、美籍华裔演员廖奇伟合作,为大观公司拍摄了《蓝湖碧玉》。此后,她干脆自己监制,继续与小非非、廖奇伟合作,拍摄了《虚度春宵》和《怒火情焰》两部七彩声片,两片都在邵氏的《电影圈》杂志上登出广告和报导。《怒火情焰》是首部在夏威夷拍摄的华语片,让伍锦霞在她的「第一」的清单中,再加上一个「第一」。这些在北美拍摄粤语片的经历,都从锦霞第三、第四本相簿中反映出来。还有三十张专业印制、彩色手绘的剧照,展现出锦霞对于彩色影片技术上的尝试。
由于锦霞拍的都是粤语片,在美国因不入主流而全无史籍记载,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也因其大部分影片在战争中遗失,使其生平和作品皆陷落于历史的缝隙之中。也正因如此,当她的故事被从尘埃中挖掘出时,每个人都为她惊奇、为她赞叹。由罗卡先生和我共同监制、我本人编导的纪录长片《金门银光梦》2013年在香港国际电影节首映之后,已经参加过三十多个国际影展和国际会议,并巡游了美国及中港台的多所大学,让伍锦霞的故事渐为人知。影片能够完成,主要有赖于伍锦霞遗留的六本私人相册和数十张电影剧照。六本相册由伍锦霞按照时间编排,包含了1928年至1965年期间,她在三藩市、香港、夏威夷、纽约等地拍片和旅行时,用随身相机拍摄的城市街景,以及友人赠送她的数百张珍贵照片,其中不乏旅美的粤剧伶星和南华电影明星们亲笔签名、奉送「霞哥」的肖像。根据这些照片给我们的线索,我又进一步搜寻夏威夷、香港等地的中英文报刊。在本书之中,我们会把这些报刊中的精彩记录部分或全文引用,以给广大读者、后续研究者提供方便。
通过以上珍贵照片细述太平洋两岸华人的历史的同时,我们会以介绍性的文字串联小燕飞、马金铃、李奇峰、吴千里、伍锦屏、黄文约等人的口述,围绕着伍锦霞的生命足迹,解说伍锦霞相册中的三百幅图片和我们找到的相关图片、剪报、电影海报。虽然我们的讲述,聚焦于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相互交错的中美关系、中日战争、美籍华人、香港电影、粤剧巡美,以及女性导演的历史,但是我们同时意欲以一位敢于「越界」的人物的故事,鼓励今天的人们,不要怕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
回想六年前的夏天,我带着这些照片的扫描件,以及法兰宾和罗卡给我的全部线索,首次飞往加州,准备拍摄和搜集与伍锦霞相关的影像。黄文约亲自驱车,带我到三藩市近郊的墓地城柯玛,伍锦霞已经在这里安息了40年。在一块简朴的墓石上,只刻着她的名字和生卒年,就算有人经过,也不会想到这曾经是一位十分特殊的人物。我在她的墓前静坐良久,感觉有些焦虑。我能够找到认识和了解她的人吗?我甚至想像,如果冥冥之中伍锦霞有知,她或许能够保佑我完成一部我的电影。五年之后,当我和罗卡先生完成了《金门银光梦》的最终版本,并且带着它在美国、英国、法国及中港台各地放映,这期间,我始终心存感激。因为一部电影的容量有限,而我们手中图片和文字材料很多,在编辑这些文字时,我们感觉似乎终于有机会,一併回答数次放映中、数千观众提出的所有问题了!下面就请读者跟着我们,在历史的时空中寻访伍锦霞的足迹。
魏时煜
2015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