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的新台湾:新世纪台湾电影里的台湾新形象

银幕上的新台湾:新世纪台湾电影里的台湾新形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电影
  • 新台湾形象
  • 电影研究
  • 文化研究
  • 台湾文化
  • 新世纪电影
  • 银幕形象
  • 身份认同
  • 社会变迁
  • 视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十一世纪新台湾电影现象!
你能在一分钟内说出十部近三年上映的国片吗?
或许你不太常看国片,也不清楚台湾电影人在忙什么。
但是,曾经想过吗?台湾电影正是让全世界认识我们这座岛屿的橱窗!

  《两个故宫的离合》、《谜样的清明上河图》、《最后的帝国军人》
  畅销作家 野岛刚 2015年最新作品
  描绘近十年来台湾电影里所呈现的台湾新形象

  收录:侯孝贤、魏德圣、齐柏林、钮承泽、蔡明亮、陈怀恩、陈玉勋、九把刀、李烈,九位台湾电影导演、制片人专访纪录。

  热爱新世纪台湾电影,看过一百多部国片的日本资深记者野岛刚,以跨文化的比较性视角切入,描绘出近十年来新世纪台湾电影里呈现出的台湾新形象。

  野岛刚强调,这本书并不是电影解说书,而是透过电影这扇窗去观察台湾社会,是以记者角度出发的书:
  ‧台湾,对于拍摄纪录片的人来说,这里可是天堂。台湾拥有丰富的多元文化,充满了矛盾,换言之就是题材相当丰富。
  ‧当我看台湾电影时,总会发现有几项不断重复出现的元素,我想这就显示了这些元素对台湾人的重要性,也是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甚至是电影无法避而不谈的。若是不了解这些元素,也许就无法真正了解台湾电影。
  ‧台湾确实存在着贫富差距和南北差距的问题,透过《不能没有你》这部电影更可以明显察觉到这个现象。
  ‧过去的台湾电影,不管是拍摄逃避现实或是自我寻找之旅,通常以选择海外取景的居多,像是去香港或日本等等。然而,《最遥远的距离》的主角们则是在台湾旅行,或许也是反映了受到「本土化」影响的这一代台湾人的内心所感吧!
  ‧日本的丧礼通常要求必须「静肃」,但是在台湾似乎完全不通用。《父后七日》是一部颠覆了日本常识,同时也可以认识台湾丧礼的电影。
  ‧台湾的校园电影里出现的「教官」,或许对于日本观众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但是,当电影是以一九九○年代以前的校园为舞台时,教官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台湾电影里比较没有那种「我爱你」、「绝对不能离开你」或者「到死都要在一起」的台词。恰到好处的现实感,又穿插着小小的梦想。像这样小而美的电影,刚好体现了台湾这块土地的特质,不是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野岛刚 Nojima Tsuyoshi


  资深媒体人,作家。1968年出生,就读日本上智大学新闻系期间,曾赴台湾师范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交流学习。1992年毕业后,进入朝日新闻社展开记者生涯。曾任职于朝日新闻社佐贺支局、西部本社等,2001年起担任驻新加坡特派员。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战地前线採访。其后担任东京本社政治部记者,2007至2010年担任驻台北特派员。擅长採访报导两岸三地华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议题,目前在日本、台湾、大陆等地许多媒体上开辟专栏发表时事评论。着有《伊拉克战争从军记》等多部作品,已在台湾出版《银轮的巨人GIANT》、《两个故宫的离合》(联经)、《谜样的清明上河图》(联经)、《最后的帝国军人:蒋介石与白团》(联经)。2014年将中文漫画《中国人的人生》译为日文,荣获日本文化厅艺术祭漫画部门优秀作品奖。

译者简介

张雅婷


  1980年出生,台湾台中人,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国际言语文化研究科博士后期课程,喜爱阅读及翻译。已出版译作《我的台南:一青妙的府城纪行》。

图书目录

与侯导对话──台湾版序

前言

PART 1 新电影里的台湾新形象
第一章 电影里的台日关系
CINEMA 《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KANO》
Interview 1 魏德圣导演

第二章 台湾纪录片的实力
CINEMA《看见台湾》《拔一条河》《删海经》
Interview 2 齐柏林导演

第三章 外省第二代的心声
CINEMA《军中乐园》《白银帝国》
Interview 3 钮承泽导演

第四章 凸显台湾社会的矛盾
CINEMA《郊游》《不能没有你》《白米炸弹客》
Interview4 蔡明亮导演

第五章 透过环岛认识台湾
CINEMA《练习曲》《最遥远的距离》《不老骑士》
Interview 5 陈怀恩导演

第六章 认识台湾文化
CINEMA《总舖师》《艋舺》《父后七日》
Interview 6 陈玉勋导演

第七章 此情可待成追忆:我的青涩年代
CINEMA《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女朋友。男朋友》《九降风》
Interview 7 九把刀导演

第八章 台湾的好,台湾人的好
CINEMA 《听说》《逆光飞翔》《白天的星星》
Interview 8 李烈制片‧演员

第九章 台湾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
CINEMA 「摩托车」、「咖啡馆」、「同性恋」、「教官」
Interview 9 侯孝贤导演

第十章 台湾电影的历史和展望
Interview 10 龙应台文化部长

PART2 推荐必看台湾新电影
台湾本土电影票房统计(2005-2014)

2007年
不能说的秘密
练习曲
最遥远的距离

2008年
海角七号
囧男孩
九降风

2009年
阳阳
听说
不能没有你
白银帝国

2010年
艋舺
父后七日
第四张画
猎艳
一页台北

2011年
赛德克‧巴莱
鸡排英雄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2012年
南方小羊牧场
阵头
女朋友。男朋友
逆光飞翔
白天的星星

2013年
阿嬷的梦中情人
总舖师
一首摇滚上月球
失魂
听见下雨的声音
被偷走的那五年
大尾鲈鳗
看见台湾
拔一条河
郊游

2014年
逆转胜
寒蝉效应
痞子英雄二部曲:黎明再起
KANO
大稻埕
共犯
等一个人咖啡
想飞
南风
白米炸弹客
删海经
军中乐园
后记

图书序言

与侯导对话──台湾版序(节录)

  侯孝贤导演很适合戴帽子的造型,他一戴上帽子,马上呈现出一种导演特有的专注神情;然而一把帽子摘下,就是电影界的大人物。每次看他以金马奖主席身分出现在萤光幕前,几乎都是穿着西装,没有戴帽子。

  他到东京宣传最新电影《刺客聂隐娘》时,果然是戴着帽子出现,帽沿下的眼神炯炯发亮,或许是来自终于完成作品的踏实感,或许是因为刚在坎城影展拿下最佳导演奖的喜悦,整个人神采奕奕。和二○一四年见面的时候比较起来,他的表情也明显变得柔和了许多。

  到目前为止,我一共採访过侯孝贤导演三次。第一次是二○○七年在「台北之家」里的主题电影院「光点台北」见面,我当时担任朝日新闻社台北支局长,希望在报纸上写一篇关于一青姐妹的报导,一青窈是知名的台日混血女歌手,她曾在侯导的《咖啡时光》(二○○四)担任女主角;她的姐姐一青妙是作家兼女演员。为了收集这篇报导的材料,我想听听侯导对于一青窈的想法,因此预约了採访。那时候,我对台湾电影一窍不通,对侯孝贤的作品也只知道《悲情城市》而已,整个访谈过程我都没能切入重点,侯导的表情也一直很凝重,无法延伸出有趣的话题。

  第二次访谈则是七年后了,也就是去年(二○一四)底,正值这本《银幕上的新台湾》即将完成的最后阶段,见面地点仍然在同一个地方──「光点台北」。这一次,台北市电影委员会的饶紫娟总监也在场,当时的访谈内容就收录在这本书里,因此不加赘述。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侯导对于光点台北挪出一楼庭园空间作为服饰杂货摊位之用而感到气愤:「这样一来就把光点台北的气氛都给搞砸了,我已经要求他们改善了!」

  我依稀记得那天他就是这么说的。对了,侯孝贤也是光点台北营运规划团队里的一员。

  总之,任谁看来,侯孝贤都是个非常忙碌的人,应该也有很多记者像我这样子要求採访。这一趟在东京的採访──我们第三次访谈,我开门见山问道:「为什么这八年来都没有推出电影?」他的回答简洁有力:「因为太忙了。」

  「金马奖执委会主席做了五年,台北电影节主席也做了三年,有好多事情都必须做,挂了很多头衔,也不能光挂名不做事。在台湾,只要跟电影有关的事情,大家都会来拜託我,但是我自己也有必须要做的事啊。就像几年前碰上选举,突然说要改在台中市举办金马奖,那时候真的是一片慌乱。」

  侯导说话其实很幽默,但是因为有点脱离主题,在旁边的女翻译员,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

  他继续补充说:「为了选举,当时的台中市长想要改在台中举办,但是先前已经以在台北举办为前提做了许多准备,临时要换场地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是我出面跟政府单位沟通协调的,不然都没人敢讲。金马奖必须要维持它的独立性。」

  当时的台中市长是胡志强,应该是为了二○一四年的九合一地方选举吧,结果,十一月二十二日照常在台北举办金马奖,而胡志强在十一月二十九日的选举连任失败,交出台中市长的棒子。

  不只是写台湾电影报导的记者希望见到侯孝贤导演,包括台湾人本身或是外国人也都想要一睹他的风采。台湾当然也有其他才华洋溢的资深电影导演,但是侯孝贤这个名字几乎已经和台湾电影画上等号,尤其是我这样的外国记者写台湾电影的时候,一定会提到侯孝贤。就像要谈论当代日本小说时,就无法忽略村上春树的存在。

  总之,百事缠身的侯孝贤从二○一一年开始,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刺客聂隐娘》的剧本,但是他制作电影时属于慢工出细活的类型,直到二○一四年才完成拍摄,二○一五年才公开上映。日本和台湾的上映档期同样安排在八月到九月。说真的,以侯导的实力应该每三年就可以推出一部作品,但是因为来自四面八方的邀请和委託,让他分身乏术。

  这回在东京的访谈只有三十分钟而已,但是从一大早开始就陆续接受其他媒体访问的侯导,表情已经有些疲倦了,于是我们一起喝个咖啡,放松一下心情。一开头,我就说:「去年曾经在台湾见过面。」于是侯导笑着说:「有点面熟。」我想即使他真的忘记了,也会顾虑他人的感受而这样回答吧,这就是他待人温和宽厚之处。

  这次採访是和另一位媒体记者一起进行的,但是那位记者一直围绕着在日本取景的话题,感觉似乎有点乏味,于是我丢出了一个自认为侯导可能有兴趣回答的问题:「我知道导演从小时候开始就喜欢看武侠片,所以自己也想要拍,可是为什么是选择女刺客的题材呢?」

  看到侯导的反应,我想我问对了。他开始侃侃而谈,他说是因为舒淇,所以让他兴起了拍女刺客的念头。舒淇是侯孝贤导演一手琢磨成玉的女演员。

  「要拍电影时,心里一定要有适当的演员人选,舒淇是很棒的女演员,当我在思考能够和她一起合作什么样的题材时,又刚好读了小说,灵光一闪,就想让她扮演女刺客的角色,也因为之前和她合作过很多次,她的演技很稳定,现场的剧组人员也都很喜欢她。对我来说,舒淇是个很完美的人。」他甚至竖起了大拇指,看起来相当开心。由此可见,他对于女演员舒淇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接着说:「和导演第一次合作的那个时候相比,她的演技似乎已经成长了一百倍。」话匣子一开,侯导开始聊起了过去:「我最初注意到舒淇,是她在香港拍了一支沐浴乳广告,第一眼就觉得她的表情很有魅力,于是立刻透过香港的制片友人联络她的经纪人,希望能够安排见面。当时,她只是在香港拍一些性感电影的艳星,但是当她来赴约时,明明没有拍过其他电影,却没有一丝胆怯,态度落落大方,可能是心想:『这个导演或许稍有名气,究竟在拍什么电影?』的那种感觉,眼神带着挑战意味。很多人不知道她天生的本质,也许都还停留在脸蛋漂亮、身材性感的印象,但是她相当有个性。」

  当一起合作的《千禧曼波》(二○○一)入围坎城影展时,舒淇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在这部片中的演出,看完之后她跑回饭店忍不住哭了起来,因为她意识到自己是以货真价实的女演员身分来到坎城而感动不已,一直关在房间里面。

  在那之后,侯导对舒淇说了这一番话:「当时蔡明亮也一起入围了坎城影展,我还记得他突然不见踪影。那个时候,评审团里面有演员也有导演,甚至有人比妳还年轻,不管是由谁得奖,一定和妳想的不一样,也许最佳电影奖是全员一致认同的好电影,但是评审团大奖就不一定了,很多时候是看评审的个人品味。」不管得奖与否,希望她能平常心以待。

  如果看过《刺客聂隐娘》,就更能确定这是侯导专门为舒淇打造的电影,将她推向国际舞台。在拍摄时,因为她本身拍武打片的经验不够,所以在体力上应该是一大负担,但是因为这是侯导的电影所以才能够撑过来的吧!舒淇在这部电影里的台词屈指可数,只有九句而已。没有任何笑容,维持一贯的冷淡表情,但是舒淇作为女主角的存在感是无庸置疑的。

  耗资四亿五千万台币的《刺客聂隐娘》,是侯孝贤历年来拍的电影里成本最高的。他在坎城影展成功拿下最佳导演奖,这项荣耀无疑是对那些认为侯导江郎才尽的人做出最佳反击。并不是「老兵凋零」,而是証明了「宝刀未老」。

  在我撰写这本书时,刚好是台湾电影界面临了「脱侯孝贤」的转型时期,尤其在这波国片热潮里,我甚至一度认为「侯孝贤已经成为过去式」,虽然这有点难以启齿,却是我真实的想法。因为侯孝贤是享誉国际的伟大导演,无论是谁也无法超越他的地位,他一路走来累积起的盛名和影响力是无人可取代的。

前言

  电影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


  这本书的日文版书名取为《认识.TAIWAN.电影》的动机,是想借由「电影」这面镜子映照出来的台湾影像,认识「TAIWAN」(台湾)真实的一面。

  对于很多日本人而言,台湾是友善的邻人,却对它的历史文化感到陌生,即使想要认识台湾,往往不知道从何着手,而我认为最佳途径就是从看电影开始。以持续关注台湾的这二十余年经验,我能够很有自信地说:若要真正透视台湾社会的本质,电影镜头下的台湾绝对是关键性要素;见微知着,因为台湾电影本身融入了相当多元丰富的要素,那都是台湾一路走来的足迹。

  而且,台湾电影在近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那之前可以说几乎是处于休眠状态的低迷期,却突然在近十年里生机蓬勃,吸引了社会大众的目光,掀起了所谓的「国片热潮」。

  原本让人兴致缺缺的台湾电影,转眼间大家趋之若鹜,愿意前往电影院捧场,很显然地,这是一个社会现象,因为「国片热潮」不会没有任何理由就突然出现,甚至是到现在都还持续着。

  要如何探讨这个社会现象的发生背景呢?我尝试使用的方法不同于专业影评人的电影评论,而是以记者的角度来思考电影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联性。

  但是,单凭一两部电影绝对无法解释一个「现象」,会有以偏概全之嫌,因此我尽可能地将这一股「国片热潮」和台湾社会的整体状况做联结,认为这和「台湾意识」的崛起和兴盛息息相关。

  提起「国片热潮」,就不得不追溯到二○○八年轰动全台的《海角七号》。那时候我正好在台北担任《朝日新闻》特派员,见证了二○○七年到二○一○年这段期间,台湾国片的高峰期。而且,在《海角七号》带动之下,很多国片彷彿被注射强心针一样,一部接着一部推出,并且获得相当好的评价。

  这些受到观众喜爱的电影里,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以「台湾」为主题。即使拍摄与呈现手法不同、故事题材多变,但是制作者想要传达的想法和表现的方向,全都指向源于对台湾这块土地的关心。

  或许会有人说,台湾人对于台湾自身感兴趣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在台湾内部却混合了错综复杂的情感。

  近二十年来,台湾社会一直持续进行着「台湾本土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九四九年败给共产党而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主导了整个台湾的政局。国民党等同于「中华民国」,在退出联合国之前代表着正统的中国,而且是在打着「反攻大陆」口号的意识形态下,将原本在中国大陆发展出来的那一套制度和教育直接套用在台湾上;对于当时的执政者来说,台湾始终是中国大陆的边缘一省而已,并不正视台湾本身拥有的历史,更别说会尊敬这块土地。

  但是,在台湾民主化的过程中,脱离了政治束缚的民众之间,开始趋向认为「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也就是「台湾本土意识抬头」,并且在情感的表现上也愈来愈强烈,这种台湾意识、台湾情感的直接表现,就是将台湾视为独一无二的故乡。

  这样的转向可以解读为「回归台湾」,或是「台湾再发现」,但是它无非是生活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重新踏上认识台湾的旅途而已。

  在我看来,这波台湾本土化的潮流,是在一九九○年代后半正式浮出水面,但是如果概观当时的台湾电影,其内容显然并未唿应台湾本土化的趋势。从一九九○年代前半开始,虽然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艺术性和哲学色彩的「台湾新浪潮」电影,在国际影坛上造成了热烈回响并且获得好评,但整体国片的走向却是「如实反映台湾人心境变化的电影愈来愈少」,再加上好莱坞与香港电影大举进入台湾市场,台湾电影几乎陷入了没有票房的困境。

  多年之后,二○○八年《海角七号》的出现,一口气带动萎靡的台湾电影走向前所未有的盛况。

  《海角七号》的发烧现象已经被很多人讨论过了,但是,实际上从二○○五年开始,台湾电影就陆续推出了一些不错的作品,已经点燃的火苗恰好因为《海角七号》而勐烈燃烧,释放出来的能量到现在依旧火热,丝毫没有衰退迹象,兼具了艺术性和娱乐性的电影一部接着一部轮番上映,也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支持。

  就在这段期间,我刚好以特派记者的身分驻台,自然而然会到电影院去观赏台湾电影,透过电影逐渐认识了以前不知道的台湾,同时也发现了很多值得探讨的元素。在那段时间里,只要新片上映就会抽空去看,即使工作任期结束回到日本后,也会利用到台湾旅行或出差的机会疯狂买DVD;甚至只要有台湾电影到日本上映,也尽可能到电影院观赏。从二○○七年开始到现在,我可能看过一百部以上的台湾电影吧,其中较卖座的或是备受瞩目的电影,大致上应该没有漏网之鱼。

  电影的世界,拥有比起一般驻台记者所能接触到的现实世界更广阔的时空,带领观众认识更久远的、更深层的台湾。其中有一些电影题材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也会在深入探讨后写一些投稿文章抒发己见,若说我对台湾的理解有一半以上来自于台湾电影也不为过。

  只是,我要强调的是,这本书并不是电影解说书,而是透过电影这扇窗去观察台湾社会,是以记者角度出发的书。换言之,这不是「电影论」,而是「台湾论」,以台湾电影为媒介来深入了解台湾,并且掌握同时代的脉动,提供不同于影评或学术的观点来剖析台湾电影。在日本,将台湾电影做系统性的整理,或是具有学术性质的先行研究有《新编.台湾电影》(晃洋书房,二○一四)、《台湾电影表象的现在》(あるむ,二○一一)、《台湾电影》(晃洋书房,二○○八)、《台湾映画のすべて》(丸善书籍,二○○六)等优质的参考书籍。另外,定期刊物《台湾电影》也在相关人士努力下每年发行一次。

  本书介绍的电影是锁定在二○○七年到二○一四年之间上映的,虽然先前已有非常杰出的电影,但是在这一波「国片热潮」里,基本上我想以同时代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氛围,和看过的电影为中心来讨论。

  Part 1的章节里,我会以「台日」、「外省人」、「隔阂」等的不同主题,分别挑选出几部电影来介绍,尝试透过电影来观察台湾社会的动态和现实,并且搭配导演或制片人的访谈内容,更完整地呈现一部电影的生成以及背景。虽然这些访谈是花费了数年才完成的,但是我会分别清楚标示出访谈日期。依据每章的主题规划,这本书一共收录了十篇访谈,实际上我採访的对象是两倍以上,里面也有相当有趣和引人省思的内容,但是碍于章节构成的统整性或篇幅有限的关系,不得不忍痛割爱。

  另外,在Part 2台湾电影影评部分,是为了便于日本读者能够初步掌握台湾电影,也包括了我个人认为不错、值得推荐的电影;其中一些电影若是已在前面各章里详细介绍过,就不另外赘述,只提供电影的基本资料。至于里面有些电影在日本上映过,有些则不然,但是本书并不探讨这一部分,因为我认为,如果是好的作品,有一天一定会有机会登陆日本,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已。还有,我以记者的角度出发,却用几颗星来标註电影,或许僭越了专业影评人的领域而可能招致批判的声浪,但是这纯粹是我身为一位影迷的见解而已。我想把「很有趣」、「感动」、「好笑」、「催泪」、「获益良多」等比较个人和直接的情绪坦率地跟读者分享。

图书试读

电影里的台日关系

过去,台湾曾经处于日本统治之下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近年,关于这一段历史该如何称唿,要怎么表示,在台湾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具体而言,「日据」是强调日本统治的「违法性」和「非法占领」;而「日治」是着重在「日本统治」的历史事实,属于中立陈述的用法。然而,学校的教科书里该採用哪一种称唿,在社会舆论之间成为一大议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论呢?因为当台湾人思考该如何诠释历史时,究竟要将台湾史看成中国史的一部分?还是强调台湾有自己的历史?这两个不同的历史观攸关着日本在台湾的定位问题。

原本在学校教科书和公文书上,「日据」和「日治」两种说法都被使用,但是到了二○一三年,由现在的马英九总统所领导的国民党政权通过决议,在中央和地方机关的公文书上统一使用「日据」。在教科书的部分,则基于尊重执笔者的立场,同时接受这两种说法併用。

然而,「日据」一词无疑是反映了国民党的「中华民国」历史观,换言之就是把台湾视为中国史的一部分,强调透过抗日胜利,从日本手中解放了台湾。相反地,以台湾为主体的「本土派」立场而言,从荷兰、清朝、日本和战后撤退来台的国民党,都是属于外来政权。在野的民进党内部也以本土派为主流,若是换成民进党执政的话,可能不会出现「日据」这个字眼。

对于台湾人是选择了「日据」还是「日治」,我抱持尊重的态度。只是,这样的争论容易把问题简化为非善即恶的二分法,在解读日本统治台湾的历史上,往往形成了意识形态的对立。但是,历史本身并不单纯。例如,明治政府在维新政策上成功了,并不代表就是「善」;把政权交出来的江户幕府,也不见得是「恶」,在那个时代,芸芸众生都是为了生活在努力,为了理想在奋斗。以结果论来说,虽然有胜者和败者之分,但是实际上,只有是否搭上了这波历史潮流的区别而已。

不管是在台湾或是在日本,包括了世界各国,其实历史的真相除了善与恶之外,还存在着更多的灰色地带。只是一味地以善恶来论断的话,这是政治的手段。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看到《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裡的台灣新形象》這個標題,我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這根本就是為我這種台灣電影愛好者量身打造的書嘛。我一直覺得,台灣電影在進入21世紀之後,變得越來越有深度,也越來越貼近我們真實的生活。很多電影,看完之後都會讓我有種「啊,這就是我們!」的感覺,彷彿電影裡的每一個角色、每一個場景,都曾經出現在我身邊,或是發生在我認識的人身上。 「新形象」這幾個字,讓我思考了很久。我覺得,所謂的「新台灣形象」,可能不只是一種外在的呈現,更是一種內在精神的蛻變。過去的台灣電影,也許比較多著墨於歷史或鄉土情懷,但新世紀的電影,卻開始關注到更多元的面向。像是年輕人的愛情觀、家庭關係的微妙變化、社會階級的差異、甚至是都市的疏離感等等。這些主題,都讓我感覺到,電影正在跟著時代的腳步,真實地反映出我們正在經歷的種種。 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分析幾部具有代表性的新世紀台灣電影,例如《一一》、《盛夏光泉》、《女朋友。男朋友》這類作品?它會不會從劇本、導演的處理手法、演員的詮釋,甚至到電影的美學風格,去解析它們是如何建構出這個「新台灣」的。我也很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探討,這些電影是如何打破過去的框架,為台灣電影注入新的生命力?我總覺得,電影就像一面鏡子,它映照出我們所處的時代,也引導我們去思考,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自己。這本書,大概就是想帶我們透過電影,重新認識「新台灣」吧!

评分

哇,拿到這本書《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裡的台灣新形象》真的是讓人太興奮了!我一直覺得,台灣電影在進入新世紀之後,好像突然「開竅」了一樣,畫面、故事、情感都變得好不一樣,而且更能讓我覺得「這就是台灣」。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過去那些我們熟悉的台灣意象,在新時代裡被重新詮釋,甚至出現了許多我從來沒想過的「新台灣」樣貌? 尤其想到《陽光普照》、《大佛普拉斯》、《賽德克·巴萊》這些電影,它們不只是獲得了國際肯定,更重要的是,它們觸碰到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讓我覺得自己跟這片土地的連結更加深刻。書名裡強調「新形象」,這讓我聯想到,是不是有什麼社會脈絡、文化思潮,甚至世代的交替,影響了導演們的創作視野?新一代的年輕導演,他們成長在台灣民主化之後,對於台灣的認同、歷史的看法,是不是跟上一輩很不一樣?透過電影,我們看到的台灣,是不是也因此更加多元、更加真實,不再是被單一的框架所限制?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剖析這些現象的,它會不會從電影的美學、敘事手法,或是角色塑造這些面向來切入?我一直覺得,電影是個很神奇的媒介,它能把我們的情緒、記憶、還有對未來的想像,都濃縮在一個個畫面裡,然後用一種很直接的方式傳達給觀眾。所以,這本書會不會帶我們重新「看」一次這些電影,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影像背後,關於「新台灣」的種種線索?

评分

當我看到《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裡的台灣新形象》這本書,立刻就勾起了我對台灣電影許多美好的回憶和深刻的感觸。我一直覺得,台灣電影在進入新世紀之後,彷彿經歷了一場蛻變,變得更加成熟、更加細膩,也更能觸動人心。過去,我們可能更多地看到一些刻畫時代背景或懷舊情懷的電影,但近二十年來的作品,卻似乎開始以一種更貼近當代人生活經驗的角度,去描繪「台灣」這個地方,以及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新形象」這三個字,非常點題。它讓我不禁聯想到,在這些新世紀的電影中,我們看到了哪些過去不曾被如此鮮明地呈現的台灣面貌?是那些在都市叢林裡努力奮鬥的小人物?是那些面對家庭壓力和時代變遷時,感到迷茫卻又堅持前行的年輕世代?又或者是,電影如何重新詮釋台灣的土地、歷史和文化,賦予它們新的意義?我常常在看電影時,會被某些場景、某些對白深深吸引,然後思考,這是不是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台灣?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些新世紀的台灣電影,究竟是如何透過影像、敘事和人物塑造,來建構一個既真實又充滿想像力的「新台灣」形象。它會不會分析幾部極具代表性的電影,從藝術層面和社會文化層面,去解析它們的成功之處,以及它們對我們理解當代台灣的重要性?我認為,電影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夠將複雜的社會現象與個人情感巧妙地融合,而這本書,或許就能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新世紀的台灣電影,是如何成為我們認識「新台灣」的一扇重要窗口。

评分

坦白說,當我看到《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裡的台灣新形象》這本書名時,我第一個反應是:「終於有人寫這個了!」我一直對台灣電影,特別是2000年之後的電影,有著濃厚的興趣。過去幾年,台灣電影好像經歷了一個「覺醒」,許多作品不僅在國際影展上發光發熱,更重要的是,它開始有勇氣去觸碰一些過去我們避諱談論的議題,或是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去詮釋我們熟悉的台灣。 「新形象」這三個字,特別讓我好奇。台灣的「形象」在國際上,甚至是我們自己心中,一直是個複雜且不斷變動的概念。在電影裡,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樣的台灣?是像《飲料人生》那樣充滿生活味的基層小人物?還是《陽光普照》裡那種家庭壓力下的暗流湧動?抑或是《刺客聶隱娘》那種詩意盎然、充滿歷史感的想像?這些電影,是否共同勾勒出一個更豐富、更立體的「新台灣」? 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看到,電影創作者們是如何透過鏡頭,捕捉台灣社會的脈動,又如何透過敘事,展現新時代下台灣人的情感、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它會不會探討,電影裡呈現的「新台灣」,是如何挑戰過去既有的刻板印象,或是如何塑造新的文化符號?我對書中會如何連結電影作品與更廣泛的社會文化現象,抱持著極大的期待。畢竟,一部成功的電影,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一定與它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新世紀的台灣電影,究竟為我們帶來了怎樣的「新」的視角和「新」的想像。

评分

拿到《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裡的台灣新形象》這本書,我腦袋裡立刻跳出了好幾個念頭。我記得大概是2000年以後吧,突然感覺台灣電影的「品質」和「產量」都有了明顯的提升,而且題材也越來越廣,不再是那種過去大家刻板印象中的「文藝片」或「小清新」。我一直覺得,這跟台灣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經濟起伏、政治變化、兩岸關係的演變,這些都會很自然地反映在藝術創作裡。 這本書的標題「新形象」,讓我特別感興趣。是說,電影裡呈現的台灣,跟過去的很不一樣嗎?我想到《海角七號》讓大家重拾對台灣土地的情感,或是《女朋友。男朋友》探討了時代變遷下的愛情與政治。這些電影,是不是都代表著一種「新」的台灣面貌?它可能是更關注個人情感的細膩描寫,也可能是更直接地面對社會議題,甚至是對歷史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 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針對特定幾部代表性的電影,做深入的文本分析?例如,從鏡頭語言、場景設計、人物對白,甚至是配樂,來解構它們如何建構出「新台灣」的形象。又或者,它會不會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探討新世紀的台灣電影,是如何回應當時的社會氛圍、文化思潮,甚至是全球化的影響?我總覺得,電影不僅是娛樂,更是時代的縮影,是我們認識自己、認識這片土地的一扇窗口。這本書,或許就能帶我更深入地窺探,這扇窗後面,新世紀的台灣,究竟展現了怎樣的風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