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一女性

现代一女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由北平跑到上海,目的自然是做电影演员,
虽然过着不安定的生活,并不因此消极,
终于走入了电影界……

  《现代一女性》是艾霞的作品集,收录了她写的电影剧本和小说、发表的演讲,还有对恋爱的探讨,以及对电影业的感想和展望。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新女性在恋爱中的苦闷、无奈和迷惘,以及艾霞个人对电影界的期盼。她亲自诠释《现代一女性》中「热衷追求爱情刺激,以填补心灵空虚」的当代女性,电影获得观众的热烈回响,作品也充分崭露她的文学才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艾霞


  艾霞(一九一二~一九三四年),原名严以南,福建厦门人。年少时因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到上海,加入文艺团体南国社,从而开始了演艺生涯。一九三二年加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演出处女作《旧恨新仇》,以清新的演出风格崭露头角。之后还演出了《春蚕》、《时代的女儿》,并自编自演《现代一女性》电影等。同时艾霞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并在刊物上发表作品,被誉为「影坛才女」,与王莹并称双壁。艾霞最终因为生活和感情遭遇挫折而自杀身亡,年仅二十二岁,成为民国时期首位轻生殒命的女明星。

图书目录

前言  陈子善
《现代一女性》电影小说
《现代一女性》电影本事
我的恋爱观——《现代一女性》编后感
一双黑大的眸子
恋爱的滋味
给有志电影的姊妹们
三个宝贝导演
一九三三年:我的希望
新年感想:中国电影往何处去?

图书序言

前言

  一九三四年二月十二日,也即农历小年夜,上海影坛传出噩耗,明星影片公司女演员艾霞在新春前夕服毒自尽,年仅二十二岁!

  上海电影界立即对此做出强烈反应。电影编剧阿英在〈友人艾霞之死〉中对艾霞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并且强调:

  艾霞的死,恋之苦恼只是一个最后的因子,她的自杀动机与成长,却建筑在她一年来更发展了的思想与实际生活的矛盾上,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上,是过渡期社会中的一个殉难的人。她是以生命殉了她的还不能很科学的把握社会问题的思想。

  电影评论家柯灵也在〈悼艾霞〉中指出:

  艾霞是有才能的演员,她对待电影艺术是忠实和严肃的,但她不是什么大明星,她在电影界所经受的,白眼多于青眼。但她不愿意随俗浮沉,同流合污。……艾霞不是弱者,可是她终究不能不受摧残。她是现实矛盾和时代苦闷的牺牲品。

  一年之后,孙师毅编剧、蔡楚生导演、阮玲玉主演,联华影片公司摄制的《新女性》在上海上映,轰动一时,成为一九三〇年代左翼电影的代表作之一。此片正是以艾霞的一生经历为素材而加以改编。谁又能想到,《新女性》拍成仅一个月余,阮玲玉也随艾霞而去。鲁迅为此写下了有名的〈论人言可畏〉,惋惜艾霞和阮玲玉之死。当然,鲁迅也明确表示:「我是不赞成自杀,自己也不预备自杀的。」

  艾霞(一九一二~一九三四年)是福建厦门人,原名严以南。早年求学北京,一九二八年到上海谋生,先后在南国社、天一影片公司和华利影片公司等任演员,并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艾霞一九三二年转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电影《旧恨新愁》。翌年又主演夏衍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电影《春蚕》,这是中国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首次尝试。在接着主演了电影《时代的儿女》(夏衍等编剧)和《丰年》(阿英编剧)等影片之后,艾霞已是当时上海影坛引人注目的后起之秀,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朝着「具有灵魂的演员」的方向而成长,尽管她扮演的角色大都身姿袅娜、性格泼辣而赢得银幕「性感野猫」的称号。如果不是那么早就结束了如花的生命,艾霞一定会跻身真正的明星之列的。

  更难得的是,艾霞热爱文学,是「影坛才女」。艾霞去世前不久,就有人称她是上海影坛「四个女作家」(即高倩苹、胡萍、王莹和艾霞)之一。作者认为艾霞「很努力于作品,她的文稿,染有一些自我论的气息」又「颇能恰到好处」。而艾霞身后,又有论者把她和另一位明星作家王莹并称为「舞台二杰」,认为她们之所以「这样被人们注意」,是因为她们不但电影演得好,而且是中国女演员中很少的「能提动笔桿的人」。换言之,艾霞和王莹一样,也是电影表演和文学创作双美并具的难得的人才。

  艾霞留下的文学作品并不多,必须提到她的「电影小说」《现代一女性》。这部中篇连载于一九三三年五月廿二日至六月廿七日《时报.电影时报》,艾霞同时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缩写的「电影本事」则刊于同年六月《明星月报》第一卷第二期。电影《现代一女性》由李萍倩导演,艾霞自己主演,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公映后引起很大反响,好评不断,争议也不断。艾霞以此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集编剧与主演于一身的第一人,她创下的这个骄人的记录还保持了很多年。

  《现代一女性》写摩登的房地产公司职员蒋萄萄狂热地爱上记者俞冷,为资助这位穷困潦倒的有妇之夫,委身于垂涎其姿色的房地产公司经理老史,又发展到偷窃老史的钱财,终于锒铛入狱。蒋萄萄希望「用爱情的刺激填补空虚的心灵」的努力落了空,最后受到「有着前进的思想、革命的虔心」的狱友的启发,出狱后走向「光明的路」。虽然当时有人批评「《现代一女性》是艾霞的自叙传,片中的蒋萄萄就是她自己」,虽然蒋萄萄的转变确实显得牵强与仓促,但无论小说还是电影所塑造的这个「摩登+革命」的女主人公形象,已受到愈来愈多的上海都市文化研究者的关注和讨论。

  从一九三二年末到一九三四年初,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里,艾霞在紧张的拍摄电影之余,向中国新文坛奉献了中篇《现代一女性》、《好年头》和短篇〈一双黑大的眸子〉,以及多篇散文和随感,成绩不算小了。〈一双黑大的眸子〉和《好年头》都是在她逝世后才公之于世。尤其是《好年头》,作为艾霞的绝笔,讲述「谷贱伤农」激发农民抗争的故事,体现了她对左翼文学的进一步认同。至于其作品的艺术特色,简洁明快,正如当时论者所评论的:「艾霞的文章,如黄河直泻」,「坦白得过多的坦白」,颇有「气魄」。

  据阿英回忆,「艾霞!在妳死前的不久,妳告诉我说,在文学事业上,妳只是一个开始,要我继续的帮助妳。」可见艾霞在文学上确有抱负,有追求,假以时日,即便她不再从事电影事业,也会成为真正的作家吧?令人痛惜的是,艾霞在文学上起点不低,但这颗文学新星也不幸地在一九三四年二月十二日永久地坠落了。

陈子善

图书试读

新年感想:中国电影往何处去?

一九三三是值得纪念的时代,也是电影开始走上轨道的时期。

过去的中国电影,只是追随着好莱坞后面去摄制那恋爱至上、颓废感伤、纵情享乐及提倡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当然,在技巧上用不着去提它;在意识方面,自然是夸大、麻醉、享乐、逃避了现实生活的梦想。

渐渐地,大腿肉感只能给人们暂时的麻醉,武侠片也只能给人们出不平之气,在这暂时的麻醉及洩愤之后,依旧还是苦闷。电影正同一般青年一样地苦闷找不着出路。

自从「九一八」同「一二八」先后地在历史的某一页上染满了碧腥的血迹,电影史上也同样地涂满了鲜红的热血。在大时代的前夜,电影也跟着转变了,渐渐地离开了梦想的美国型,然而也并不是步着苏联的后尘来摄制的,却是另外走上一条路。

这是一条新的路,黑暗中的光明,是我们大家发现的新路线。虽然,还有一部分的剧本参着非现实的幻想,但却不能因此把那些有意义的影片一概抹杀,如《春蚕》,这的确是一部生产教育影片,有着深刻地真实的生活的描写。《都会的早晨》、《狂流》及《母性之光》等也具有着同样的力量及真实,但有的地方还不能十分的正确地指示,这是因环境及其他的原因,虽然这样,我们不能否认那些片子是有意义的。

的确,这是好现象。在各种文化运动上,中国较之欧美及日本是比较落后些,只有电影不但不落后,反而比那些黄金国进步得多了。

这一条的新路既不是追踪欧美之后,也不复效法苏联,我认为这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的电影最好的一条路。这条路线才开始,将来会开展到什么地步,虽然现在不能预知,只要从业员们的努力合作,我相信中国的电影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产生更有意义的影片及更好的收获。

原载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申报.电影专刊》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