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人

看电影的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电影发明了以后,我们的生命延长了三倍。」

  这是一本集结多年观看与思索,历历呈现电影如何开阔视野界线,延长生命经历的心得分享文集。作者686热爱阅读与观影,并曾有幸在导演杨德昌剧组工作过,对电影的理解深入却不拘泥于特定范畴领域。从网路新闻台一直到部落格、脸书,一篇篇角度独特的影评在网路上吸引众多读者。本书是十多年文章在读者千唿万唤下的汇整集结,既是纪念过去诸多电影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对未来坚守一个看电影的人所做出的重量级宣告。

本书特色

  最美的独立书店「有河book」八周年纪念出品
  影痴店主686十多年来近百篇观影心得集结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詹正德686


  本名詹正德。
  曾任职广告公司、杨德昌电影工作室。
  现落脚淡水河畔,经营独立书店「有河book」。
  长期在网路发表影评,一直都坐在最前排看电影。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自序

  「我发现,我们倾向于赋予我们的朋友固定的类型──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在读者心目中的那种类型。……同样地,我们也期望朋友能遵从我们为他定下来的合理与惯有的模式,因而张三永远不会做出不朽的乐章,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他的二流交响乐;李四永远不可能谋杀人,王五再怎样也不会背叛出卖我们。我们早在心目中做好安排,而且当我们越少与某人见面,就越满意于每次听到他的消息时都符合我们对他的期望。任何与我们规定好的命运偏离的,不仅令我们觉得意外,也违反伦理。我们宁可从来不认识我们的邻居──那个退休的热狗摊贩,如果他在历尽沧桑后出了一本伟大的诗集。」──纳博可夫,《罗丽泰》

  我始终只是个看电影的人。

  对比同年纪且一样曾在杨德昌剧组工作过的小魏魏德圣,他才真是拍电影的人。

  我和小魏曾一起在日本导演林海象的《海鬼灯》剧组工作,这片从台湾头基隆拍到台南、垦丁台湾尾,在南部拍片时我们还同一间寝室。当时我自认对电影极有热情,加上刚出社会,总梦想着有一天能自己拍电影;而就是在跟小魏一起工作的那段时间,我的电影梦破碎了!因为我发现小魏对电影的热情高出我百倍、千倍,我们在台南拍摄时的休息空档偶有机会就一起去看电影,看完回来在寝室里聊天也都在聊电影;这一段工作、生活的时间相处下来,我清楚地理解到:小魏就是一个以拍电影为职志的人,而我顶多就只是个爱看电影的人罢了!

  我对于认清这件事既感到幸运也感到懊恼,幸运的是我不用到处冲撞历尽沧桑就知道了:如果我没有跟小魏一样想拍电影的欲望及热情,那么我是不可能有机会实现这个梦想的。懊恼的是那之后的我该做什么?只是爱看电影能干什么?

  我仍旧费了不少功夫到处冲撞历尽沧桑才终于明白:即使只是单纯做个看电影的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光是为了维持这个事就得付出不少代价,金钱、时间这些数得出数儿的度量都还是小事,甚至你整个人生都要因此而改变,你人生中的其他所有可能性亦都得自己一一抹杀、剔除。

  如果这就是你要一生行走的道路。

  参与《独立时代》的制片工作是我出社会后找到的第一份工(只待了四天的《新新闻》不算),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还带有一些理想与浪漫性格,总想先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试试看,但不论如何到底是正式进入社会,也就非得尝试去理解社会(再考虑是要抗拒或调适它)不可,而这恰恰是杨导拍《独立时代》的母题。

  即使距今已经廿年,本片所呈现的台北都会上班族男女百态仍然一针见血地揭开了这个社会的遮羞面纱。杨导以其一贯的犀利嘲讽态度带领观众冷眼笑看这一切,而当时整个社会对他及所谓的台湾新电影其实也没有太多好感,此所以杨导才会认为「『艺术』这字眼已经不只长久以来代表了一种社会公敌的敌意,同时也带着充分的侮辱及谩骂。」(见附录「写在《独立时代》之前」)

  然而杨导在开拍前一晚的工作会议上还说过几句令我长思良久的话:「一个人如果不够独立,他就开始会去怪别人;如果你不去面对社会,那么社会也不会来面对你。」这些话一直给我带来深远的影响,每当我试图逃避、抗拒,甚至产生毁灭或自毁的想法之时,这些话总是忽然在我耳边响起。

  在人际之间必须以一种或多种假面才得与人相处的社会里,坚持真实的自我是多么困难,甚至别人分不清楚你的真实与假面,而你也分不清楚别人(人总是不想被别人随意「定型」却又爱「定型」别人?);然而,若能找到一种态度,坚持到底,那么这社会未必没有接纳你的一天,就算你连那一天都活不到。

  杨导于2000年拿下坎城最佳导演的《一一》迄今还未在台湾正式上映,而他已于2007年6月30日(台湾时间)因肠癌病逝。当年9月24日我已在有河放过一回《独立时代》;2011年7月1日决定再次举办,除了纪念杨导之外,也可说是一次自我的电影书写回顾:我以「686」为名于2001年6月24日开设明日报新闻台《深角度》,至今也已十三年,虽然换了两次部落格(先是在无名小站开了《无角度》,现在则是在痞客邦开了《痞角度》),但十三年来始终不辍,追本溯源,《独立时代》都是影响我至为重要的一片。

  感谢这一路走来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人、发生的所有事,是这些总和的影响成就了今日的我。今日的我没什么特别,就只是一个看电影的人而已,如今出书只是把自我呕出来,提供给有兴趣的读者作为借镜,同时给自己一个交代、一个提醒,剩下的路有多长,就看我能坚持走多远以及走多久了。

  已故的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说他《大国民》(Citizen Kane)看了不下一百遍,「其中可能还有六十次是逐镜逐镜看的,但此刻我仍然乐意再看一次。」(《在黑暗中醒来:罗杰‧伊伯特四十年精选》,上海译文出版社),这正是看电影的人会做的事。

  当然我也没忘记自己目前还是一间独立书店的老板,不过不论如何,读书、看电影、写作都是我此后余生只想做也只会做的事了。

  是为之序。

如何阅读一位电影导演

  每个人都有自己看电影的方法,特别是资深影迷。

  然而正如艾德勒与范‧多伦在其合着的《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里开宗明义所引用蒙田之言:「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看电影也是一样,没看过固然不知不明,但即使看过且看了很多,也未必就多知多明了些什么──重要的还是怎么去看以及看到了什么,也就是你得先找到自己看的方法。

  不同于大卫‧马密(David Mamet)透过自己在电影编导实务上的融会贯通所凝结出的那本「薄」大精深的《导演功课》,肯‧丹席格尔(Ken Dancyger)所着的《导演思维》(The Director’s Idea)乍看像是一部电影导演的封神榜,其实却是从观众与导演的中介者角度出发而提出的「看(电影)的方法」。

  肯‧丹席格尔在书中将导演分成三种:合格导演、优秀导演及伟大导演,分类的标准则是依照导演对文本的诠释、对演员的态度以及对镜头的运用,包括后期的剪辑;然而他并不是要建立一组可以量化的评分项目,或者盖棺论定哪个导演合格、哪个导演优秀,谁又是伟大导演等等,这些并不是书中论述的重点;而在于文本诠释、演员调教、场面调度以及镜头运用,乃至整个拍摄过程中其他细节的选择与决定等等,这些面向均是一个导演的分内之事──肯‧丹席格尔综合称之为「导演思维」──要评价一个导演,自然应当从这些面向着手;而这也是本书最精采可观的部份:作者整合归纳至少上百位导演、述及近千部影片(稍嫌遗憾地,全是欧美电影导演),并从中挑选出包括希区考克、柏格曼、楚浮、波兰斯基、库柏力克、冯‧史卓塔、比利‧怀德等十四位导演作为评论范例专章探究,主要还是为了建立评价导演工作的论述架构。

  从实务工作者的立场来看,这几个面向也的确是「导演思维」的核心,大卫‧马密的《导演功课》就是从「说故事」开始讲起,最后讲到「导演工作」时翻来覆去也只是强调这么两句:「该对演员说什么?摄影机应该摆哪里?」

  这两句对电影导演而言真是大哉问!每个拍片现场都有不同的状况,每个导演又都有自己的「导演思维」,因此绝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甚至连依循的原则都没有──这正说明了导演工作所具有的创作本质。

  或许有人要问:既然没有普遍性的原则与标准,又如何来评价导演?

  我的看法是: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每个导演一旦找到自己的答案(根据他的导演思维),那个适合他的评价标准就会自己跑出来。

  难能可贵地,肯‧丹席格尔仍然找到了一些简单明了的例子,说明合格导演和优秀导演甚至伟大导演的差异。例如亚德里安‧林恩(Adrian Lyne)和库柏力克(Stanley Kubrick)都拍过纳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的小说《萝莉塔》(Lolita),但是前者只是平铺直叙讲完整个故事,没有给出什么特殊的观点,在文本诠释上已经失之贫乏,对于演员指导及镜头运用也无甚可观,但是观众仍然能清楚理解整个故事;相反地,库柏力克导演的《萝莉塔》在层次上就全然不同,虽然肯‧丹席格尔没有举例说明任何一个镜头,但我很愿意在此补充:库柏力克的《萝莉塔》开场第一个镜头就以特写直拍萝莉塔为自己的脚趾一根一根仔细地涂着指甲油,四个趾缝中还夹着棉花,这样一个简单的镜头便已把萝莉塔这个心智比身体早熟的少女心态表露无遗。

  亚德里安‧林恩选择平铺直叙的方法说完故事,因此评价他的标准也就简单直接;库柏力克则几乎每个镜头都能单独提出分析,整部片的演员表现与文本诠释也都层次繁复,因此评价他的标准必然更加复杂而与前者有所不同。

  又例如在说明由摄影机位置如何评价导演工作时,肯‧丹席格尔比较的是麦可‧贝(Michael Bay)的《珍珠港》(Pearl Harbor)及库柏力克的《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里的轰炸场景。

  在《珍珠港》里,当日本飞机投下炸弹轰炸船只时,摄影机是跟在炸弹屁股后头一起往下掉的,「这虽然是概念化的影像,但最后它只会引发兴奋的情绪,而非更为深沉的感受。」肯‧丹席格尔如此说道。

  《奇爱博士》则不然,库柏力克让B-52轰炸机机长史林‧皮肯斯(Slim Pickens)以牛仔的姿势骑着炸弹一起向下掉落,「库柏力克把一个叙事动作──轰炸目标──转化为另一种意义层次,不论我们是把它当作反战或是反牛仔神话与心态,这个镜头都有转化效果,它比它叙事部份的总和更富有意含。」

  库柏力克与麦可‧贝的导演评价应该是很清楚的了,但我仍愿再次加以补充:这个镜头的设计其实始自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1945年导演的《意乱情迷》(Spellbound),精神病院的老院长在最后被女主角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揭穿谋杀新院长的罪刑时,拿出手枪来指着英格丽‧褒曼,这时希区考克让镜头紧贴着手枪枪把,只见枪管慢慢掉转方向,最后指向了老院长自己,观众立刻便明白他要自杀,这个镜头设计的高明处在于导演不直接拍摄老院长罪行被揭发时的情绪表情,便能让观众完全明白他举枪自裁的动机与心情,虽没有库柏力克那种意义转化的效果,但能够设计出这种镜头动作来引导观众进入角色心境,希区考克真不愧是导演教科书。

  而在《珍珠港》之前,凯文‧雷诺斯(Kevin Reynolds)1991年导演的《侠盗王子罗宾汉》(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也使用过这种镜头,由凯文‧柯斯纳(Kevin Costner)饰演的罗宾汉一箭射出,镜头贴住箭尾一路跟着射向目标;与麦可‧贝一样,这样的镜头运用就纯粹只是引发观众兴奋的情绪。

  肯‧丹席格尔试着借此书告诉我们:当摄影技巧跟着电影史一路发展至今,技术从来就不是决定一部电影平庸或杰出的关键因素,「导演思维」才是真正的王道;作为一个影迷观众,你究竟不可能只看故事就获得满足!

  只不过我也在想,若同样依照肯‧丹席格尔的论述架构,将电影观众也分为合格观众、优秀观众及伟大观众三类,我会是哪一类?

  ※本文刊于2008年《台湾电影笔记》网站之「电影书架」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