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放映:探看台湾导演本事

纸上放映:探看台湾导演本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电影
  • 电影导演
  • 电影研究
  • 文化研究
  • 影像分析
  • 台湾文化
  • 电影史
  • 艺术评论
  • 媒体研究
  • 电影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详尽的实务经验、最动人的创作自白
35堂不藏私电影课,台湾导演本事一次公开

  台北电影节第二届「卓越贡献奖」得主、新一代电影文化守护者《放映週报》,创刊十週年,最新影人访谈隆重鉅献!《纸上放映:探看台湾导演本事》精选三十余篇导演访谈,依影片主题划分为「大城小爱」、「青春练习曲」、「家庭作业」、「不完美人生」、「何处是我家」、「正义之歌」、「社会显影」七大单元,从小我的情爱到大我的社会关怀,从小清新到大叙事,兼容新电影以降一路沿袭而来的写实传统,以及台湾导演力求突破的革新风貌。

  全书访问完全聚焦于受访者对于其作品、创作理念的阐述,没有过度英雄化的歌功颂德,亦没有与创作无关的风花雪月,无疑是台湾当代电影史的一份重要论述。《纸上放映》不只是以纸本形式重复播送电影幕后花絮或是创作者美学访谈那么简单,它井井有条地为近年风起云涌的台湾电影梳理出了几条重要脉络,在访谈与访谈之间、在前作与后作之间、在纪录与剧情之间、在章节与章节之间,我们看见了台湾电影,看见了台湾影人,同时也重新发现了、确认了更丰富蓬勃的台湾。

专文推荐

  林文淇/国家电影中心执行长、《放映週报》发行人暨总编辑  
  郑秉泓/影评人

名人推荐

  小野/作家
  李幼鹦鹉鹌鹑/影评人
  李亚梅/谷得电影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烈/监制
  侯孝贤/导演
  郭力昕/影像文化评论者
  陈儒修/政大广电系教授
  闻天祥/影评人
  (依姓氏笔划排序)

好评如潮  

  「影评的专业,电影的深耕,电影人的情怀。」──李幼鹦鹉鹌鹑

  「在深度影评一片荒芜的年代,幸好我们还有《放映週报》。」──李亚梅

  「当时代飞快行走,万幸有这本书帮我们留下台湾电影一块清晰的放映印记。」──李烈
  
  「《纸上放映》记录了近四十位台湾导演对于自己创作理念的说明,以及对电影环境的观察,无疑是台湾当代电影史的一份重要论述贡献。」──林文淇

  「总的看来,这不仅是一本电影导演创作经验访谈录,也是一本励志书。它让我们看到,在台湾这么小的一块土地上,如何能源源不断的产生出这么多才华与勤奋兼俱的导演们。」──郭力昕

  「本书呈现台湾导演与他(她)的电影之间的亲密对话。读完它,你会对近年来台湾电影的繁华光景,有更透彻的理解。」──陈儒修

  「《放映週报》经年累月堆积出来的海量访谈文字,不只是『纸上放映』那么简单,而是用文字代替摄影机,打造出一部关于二十一世纪台湾电影兴衰起落的纪录片。」──郑秉泓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台湾电影史中,特定时期、特定类型电影及其导演风格的深度研究专著的简介,旨在剖析特定历史背景下,电影艺术如何反映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 --- 书名:光影的拓扑:战后台湾电影的叙事转向与媒介实践(1970-1990) 导言:时代的切片与叙事的重塑 本书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二十年——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这一时期台湾电影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转型。不同于聚焦于某一位杰出导演的传记式梳理,本书采用的是一种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将电影视为理解战后台湾社会、政治生态与集体潜意识的独特媒介。我们探讨的不是“谁拍了什么”,而是“在特定的社会压力下,电影的本体语言是如何被重塑,以及这种重塑如何反作用于社会认知”。 此阶段的台湾电影,如同一个高度密集的化学反应容器,承载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张力:威权体制的收紧、本土意识的萌芽、经济起飞带来的阶层固化与文化焦虑,以及全球媒介浪潮的冲击。本书将这些复杂的“拓扑结构”——即社会关系与媒介形态的相互嵌入——作为分析的核心。 第一部分:在审查的夹缝中求生——“国语片”的僵局与通俗文化的自觉(1970s初期至中期) 七十年代初,台湾电影市场被官方主导的“国语片”(多为文化教育、历史正剧或改编自国民政府迁台后流行的文学作品)所占据。然而,在主流叙事日渐僵化、观众审美疲劳的背景下,一种“反主流”的通俗文化力量开始积蓄能量。 第一章:邵氏与嘉禾的文化回响:从香港到台湾的工业渗透 本章首先梳理香港电影工业(尤其是邵氏和嘉禾)对台湾本土制作的资本、技术及类型模式的强力输入。我们分析了“武侠片”和“功夫片”在台湾的流行,并探讨了这种外来类型如何被本土的制片厂和导演进行“在地化”的挪用与改造。关键在于,这些商业片如何巧妙地避开了政治审查的红线,通过强调民间义气、侠义精神或历史演义,满足了青年一代对个体英雄主义的渴望。 第二章:台湾“黑白”的最后挽歌与类型片的本土转型 “黑白片”——特指以台语为主要表达媒介的本土电影——在这一时期虽然市场份额被压缩,但其叙事基调和美学风格却构成了后来“新潮”的重要土壤。本章深入分析了台语片在遭遇工业瓶颈后,如何部分地转向了情节剧(Melodrama)和民间鬼怪片的模式。我们关注其对底层生活细节的捕捉,以及在不触及政治的前提下,对父权压迫、贫富差距等社会议题的隐晦表达。重点剖析了特定导演如何运用地方语言的韵律感来建构情感密度,这构成了与国语片显著的文化差异。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焦虑与“新潮”的崛起——超越现实主义的审美探索(1970s末期至1980s初期) 随着经济基础的成熟和文化环境的微妙松动,一批受过西方现代主义电影教育或拥有海外视野的年轻创作者开始崭露头角。他们不再满足于对既有社会现实的简单复刻,而是转向对电影本体语言的实验和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哲学反思。 第三章:影像的“陌生化”:对经典叙事范式的解构 “新潮电影”的出现并非单一的流派,而是一系列风格实验的集合。本章着重分析了如何运用长镜头、跳接(Jump Cut)、非线性叙事等欧洲现代主义手法,来表现个体在快速都市化进程中的疏离感。这些导演试图剥离传统叙事中“意义的确定性”,转而强调主观经验的碎片化和不确定性。我们细致考察了特定作品中对“空间”和“时间”的非传统处理,它们如何暗示社会结构中的断裂与不协调。 第四章:城市废墟与身体的政治学:都市景观与个体异化 1980年代初,台北等大都会的景观开始成为重要的叙事元素。这些电影中的都市不再是进步的象征,而是一个充满异化、压抑和消费主义陷阱的迷宫。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对建筑空间、霓虹灯光以及身体表演(尤其关注边缘人群的身体展示)的描绘,来批判现代性所带来的精神空虚。这些作品通过一种“批判性的景观美学”,揭示了经济繁荣表面下的社会病灶。 第三部分:本土意识的深化与媒介的交锋(1980s中后期至1990s初期) 随着政治环境的开放,电影创作的自由度大幅提升,本土意识开始从潜藏的文化焦虑转变为明确的议题诉求。电影不再满足于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抽象表达,而是开始直接介入历史记忆、族群关系和政治创伤的挖掘。 第五章:记忆的考古学:历史创伤与“失落的一代”的构建 本章分析了如何利用电影媒介来处理台湾社会长期以来被压抑或简化处理的历史叙事。导演们开始探索二战后移民的身份困境、戒严时期的政治高压对家庭结构的影响,以及原住民议题的浮现。我们关注的是,电影如何通过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模糊,构建一种“集体创伤记忆”的视觉文本。这标志着电影从对个体心理的内观,转向对民族历史的集体反思。 第六章:类型与商业的再平衡:从“告别”到“成熟” 九十年代初,随着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和本土市场萎缩,台湾电影开始经历一次关键的“自我救赎”尝试——如何在坚持艺术追求的同时,重建与主流观众的连接。本章研究了“侯孝贤-杨德昌”模式之外,新一代创作者如何探索更具商业潜力的叙事模式,如城市爱情片、黑帮片等,但这些作品如何依旧保留了早期“新潮”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微捕捉和对台湾地域气质的深刻理解。这是一种在艺术与市场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复杂实践。 结论:光影拓扑的终点与新浪潮的余韵 本书总结了战后台湾电影在二十年间,如何从模仿、挣扎、实验到最终在国际影坛获得认可的完整历程。这些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自身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们以独特的影像语言,为我们理解一个社会如何在剧烈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中,寻求自我认同和文化定位,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献。这些影像拓扑结构,至今仍是理解当代华语电影创作的重要参照系。 --- 本书特色: 本书避免了传统的“导演个案史”的写作模式,而是通过“媒介形态”、“叙事结构”和“社会功能”三个维度进行跨期、跨流派的比较分析,旨在揭示电影语言在特定社会场域下的系统性变化规律。全书基于大量一手片源的影像语言分析(Mise-en-scène, Editing Rhythm),结合当时的电影产业报告、审查记录和文化评论,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昀燕


  1982年生,求好心切的处女座。台中清水人,劳工家庭出身。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喜欢一切美的事物,乐于扩张生活的疆界,近一年来迷上做菜和跳舞。

  2009年1月起开始为《放映週报》供稿,六年来专访无数影人,对于「导演的话」的好奇日渐高涨,甚至超越「剧情简介」。2010年,与林文淇共同主编《台湾电影的声音》。2012年11月出版《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此书于杨德昌导演六十五岁诞辰纪念、台湾新电影三十週年之际问世,借此向纯洁的志气与决心致意。

关于《放映週报》

  创刊于2005年1月的《放映週报》,为国内第一个以国片和独立制片访谈、报导与评论为内容基干的网路电子报。作为台湾独立电影之声的先锋,《放映週报》以深入访谈与分析性观点展现台湾电影不断的生命力,提供主流及非主流电影迷们更多电影视角,为国内深具影响力的非营利电影媒体。

  2012年,《放映週报》获颁台北电影节第二届「卓越贡献奖」,表彰其提供影迷与创作者难能可贵的桥樑,堪称新一代电影文化的守护者。《放映週报》现由国家电影中心发行。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你迟未表态,我实在是等不及了 林文淇
不只是纸上放映那么简单  郑秉泓

编者序──
中途曝光  王昀燕

一、大城小爱
勾勒台北生活的浪漫与荒谬:《一页台北》、《明天记得爱上我》导演陈骏霖
人的故事,填满空的城市:《第36个故事》导演萧雅全
在你心中注入爱情的暖流:《有一天》、《南方小羊牧场》导演侯季然
跨越海崃的魔力:《爱LOVE》导演钮承泽
在寻常的生活里,我们相爱:《甜‧祕密》导演许肇任

二、青春练习曲
打破写实包袱,摹绘自成一格的奇幻世界:《星空》导演林书宇
唤回认真对待自己的心:《宝米恰恰》导演杨贻茜、王传宗
突破时间的幻象:《骚人》导演陈映蓉
腾空跃起的逐梦人:《翻滚吧!阿信》导演林育贤
你的正义,不等于我的正义:《BBS乡民的正义》导演林世勇

三、家庭作业
荒谬情境中我记起父亲的身影:《父后七日》导演刘梓洁、王育麟
让电影的魔力抚慰心头的缺憾:《亲爱的奶奶》导演瞿友宁
左眼直视生命残酷,右眼窥见人性温暖:《第四张画》、《失魂》导演钟孟宏
乡土、武侠、青春、魔幻、写实剧:《总舖师》导演陈玉勋
爱与孤独的永恆习题:《当爱来的时候》、《暑假作业》导演张作骥

四、不完美人生
拼凑「遗忘」与「回忆」的拼图:《被遗忘的时光》导演杨力州
在老面孔里瞥见不老历史:《不老骑士》导演华天灏
所谓感动,不只是流流眼泪:《一首摇滚上月球》导演黄嘉俊
薛西弗斯式的「自虐」之诗:《筑巢人》导演沈可尚
茱丽叶们,和他们的爱情:《茱丽叶》导演侯季然、沈可尚、陈玉勋
鼓起勇气,为自己再追寻一次:《逆光飞翔》导演张荣吉

五、何处是我家
两个男人与沙发,一种梦想与现实:《台北星期天》导演何蔚庭
流徙异乡后,追寻幸福的渴望:《内人/外人》导演傅天余、郑有杰、周旭薇、陈慧翎
带我回家:《到阜阳六百里》导演邓勇星
在画作外飞扬起来的影像:《金城小子》导演姚宏易
命运交织的当代缅甸:《归来的人》、《穷人。榴槤。麻药。偷渡客》导演赵德胤
异乡勐步,忘情勐步:《你的今天和我的明天》导演陈敏郎及演员黄尚禾、鹿瑜

六、正义之歌
回归真相与正义:《眼泪》导演郑文堂
一辈子总要不顾一切去爱一次:《牵阮的手》导演颜兰权、庄益增
青春艳火的时代余烬:《女朋友。男朋友》导演杨雅喆
用叛逆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赛德克‧巴莱》导演魏德圣

七、社会显影
还原真相的第一块拼图:《不能戳的祕密》导演李惠仁
反省之后,沉没以前:《沈没之岛》导演黄信尧
不放手,才能战胜逆境:《拔一条河》导演杨力州
轻抚岛屿的伤痕:《看见台湾》导演齐柏林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你迟未表态,我实在是等不及了
林文淇(国家电影中心执行长、《放映週报》发行人暨总编辑)


  《放映週报》于2005年一月由中央大学育成的中映电影文化公司创办,我犹记得自己为它取了发音相近的英文名称Funscreen时,那自鸣得意的模样。2006年週报因难以维持商业发行,转由中大电影文化研究室的学生与研究助理接手编辑工作。2010年,週报发行五年有成,在国艺会的补助与王昀燕的协力编辑下,出版了《台湾电影的声音:放映週报VS台湾影人》。

  2012年《放映週报》荣获台北电影节卓越贡献奖的殊荣,靠着大家捐款支持,继续发行至2013年十月。2013年八月起,我自国立中央大学借调至国家电影资料馆接任馆长一职,自忖馆务与週报编务无法两头兼顾,遂将《放映週报》自十一月起交由国影馆发行,取代原有通讯性质为主的电子报。但由于国影馆并未编列週报发行的经费,电子报原有的一点预算很快就用罄,只得在2014年五月透过网路集资平台再度对外募款,才筹足下半年的发行经费。

  重温《放映週报》这跌跌撞撞走来的近十年发行路,不敢置信週报竟然要出版第二本访谈集了!

  第一本《台湾电影的声音》因累积了五年的访谈内容,出版时有大量遗珠,当时就有别隔太久再出第二本选集的念头。但是,出版经费与编辑时间都不是我能够左右,因此就一再搁置。感谢小燕(王昀燕)从去年初就拿出她出版《再见杨德昌》的「等不及」精神,一路赶着我,让这本《纸上放映:探看台湾导演本事》得以问世。

  英国十七世纪诗人安德鲁‧马维尔(Andrew Marvell)曾经描写被时间追赶的情景:「在我背后,我总是听见/时间长着翅膀的战车不断迫近。」这也是这段时间以来,我被小燕一路赶着要出版本书的切身感受。从小燕与我的通信内容里,读者应该可以清楚看见,若非小燕锲而不舍地催促,甚至在出版经费都还无着落前,就撩落去开始编辑工作,这本《纸上放映》恐怕还只是我的一份空想:老师:之前你曾提过计画再次集结週报头条出版,若确定有此打算,我很乐意协助。虽说现在提似乎有点早,不过想说还是先问问老师的意思~~(2013.01.23)

  文淇老师:我手边正在写的书决定延后出版。我在想,既然如此,週报的书有没有可能同时一起动,也许我们可以先展开前置编辑作业。我7/31出国,如果可能,在此之前我们可先聊一聊。(2013.06.29)

  老师:再度跟你报告一下目前週报头条编辑的状况,虽说你迟未表态,但由于我实在是等不及了,就默默开始进行了。现在最困扰的是,一本书实在无法收纳这么多,究竟该如何取舍呢?因为我能够确定的几乎都要编辑完毕了,所以想要请示一下老师的意见,接下来好继续作业。我觉得目前最要紧的事应该是先来联系一下出版社,把目录和校对完的几篇稿子寄给他们看看,老师如果也觉得OK,我就来行动啰!(2013.09.27)

  老师~~简单跟你报告一下目前访谈录的编辑状况。希望可以在5/20左右完成全书稿的编辑,开始着手写编者序,然后想要邀请老师写个推荐序(应该是义不容辞吧?),想说你很忙,先预告一下这件事。(2014.05.09)
《纸上放映》记录了近四十位台湾导演对于自己创作理念的说明,以及对电影环境的观察,无疑是台湾当代电影史的一份重要论述贡献。这本书也记录了《放映週报》从2010年至今,在国立中央大学电影研究室与国家电影中心汇集的巨大电影热情。不论是电影研究室的助理们、週报的编辑与记者,或各专栏的特约写手,没有他们每週在自己原有的工作与学业之余协助撰稿、採访、编辑与发刊,就不会有今日这一本访谈录。也要特别感谢《放映週报》主编洪健伦自2012年起就独立肩负起维持週报每週正常发刊的艰鉅任务,并且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提供诸多协助。

  在《放映週报》即将迈入发行十周年之际,《纸上放映》的发行也标记週报从出生到茁壮的重要阶段。随着国家电影中心成立,《放映週报》的第二个十年将可以有稳定的出版,也期许能够为台湾电影及台湾的独立电影发行尽更大的心力。

不只是纸上放映那么简单
郑秉泓(影评人,《台湾电影爱与死》作者)


  今年三月的时候在嘉义国际艺术纪录片影展巧遇小燕(王昀燕),聊到彼此近况,小燕问我说对于《放映週报》继《台湾电影的声音》之后要再出一本访谈集有何想法或是建议,我回答她这是好事,重点在于编辑切入的角度。

  有时候很嫉妒小燕的工作效率。上次《台湾电影的声音》早了《台湾电影爱与死》几个月出版,这回我跟她不约而同开始筹备新书,最后还是被她抢了先,不过我心服口服。

  《放映週报》自2005年以网路报形式发行至今,已累积无数笔台湾影人访谈资料,这是台湾电影文化最宝贵的资产之一。自从「台湾电影笔记」网站随着文建会改制为文化部而烟消云散之后,《放映週报》持续以少少的经费、强大的热情投入本土影人的深度访谈,每篇至少五千字起跳,动辄七千、上万字的访谈稿,对象更是不受限于剧情长片和纪录片创作者,还兼及短片和实验片导演,甚至演员、策展人及摄影师、剪接师、配乐家等,完全聚焦在受访者对于其作品、创作理念的阐述,没有过度英雄化的歌功颂德,没有与创作无关的风花雪月,对我来说,《放映週报》经年累月堆积出来的海量访谈文字,不只是「纸上放映」那么简单,而是用文字代替摄影机,打造出一部关于二十一世纪台湾电影兴衰起落的纪录片了。

  四年前,收录2005-2010年本土影人访谈的《台湾电影的声音》在台湾电影高潮迭起的2010年出版,以「剧情片」、「纪录片」、「电影人」三个章节有系统地爬梳了台湾电影从谷底到高潮的微妙转变,《海角七号》的高票房于是不只是存在于肤浅媒体报导中的神话,形形色色的影人访谈彷彿原音重现般相互连结,构筑出一幅精彩的台片版图,《台湾电影的声音》成为研究「海角现象」最重要的文字资料。

  今年,收录2010-2014年本土影人访谈的《纸上放映:探看台湾导演本事》出版。这回在章节的区分上更有意思,跳脱剧情、纪录、影人三分法,总计有七个章节,排在最前头的「大城小爱」收录钮承泽、萧雅全、侯季然、许肇任、陈骏霖五位青壮派导演对于七部作品(后两位各有两部作品)的访谈。钮承泽和萧雅全与侯孝贤关系密切,侯季然的《有一天》有侯孝贤挂名监制,许肇任、陈骏霖则与杨德昌共事过,作品也流露浓厚的「杨氏风格」,把这五位导演的七部作品放在这本访谈录的首章,我想绝非偶然,与其说这七部台湾电影最大的交集,在于这几位在二十一世纪崛起的青壮派导演(除了萧雅全早在世纪之初拍了首部剧情长片《命带追逐》,其余几位则是崛起于《海角七号》前后)如何透过影像诠释当代台北城市风貌,还不如说《纸上放映》借此安排,巧妙展现了此书的编辑观点——台湾电影的传承由此开始。从台湾电影的过去看台湾电影的现在,并展望未来。

  第二个章节「青春练习曲」收录五部成长电影的创作者访谈;第三章「家庭作业」表面上收录了六位导演的七部作品,分别是张作骥、钟孟宏(这两位各有两部作品)、瞿友宁、陈玉勋、刘梓洁和王育麟,除了唯一的女性刘梓洁之外,其余皆已是作者特色相当鲜明、创作力旺盛的中生代导演(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投身影像创作),我以为这个章节尤其精彩,这五部描述家庭关系的电影,真正在探究的是「作者论」这件事,面对新电影前辈的光辉耀眼及海角浪潮的前仆后继,他们如何奋力不懈,走出自己的美学之路。

  第四章「不完美人生」跨越了剧情与纪录的分野,以病痛为主题,探究不同类型的本土创作如何将病痛、生死议题转换成为影像;第五章「何处是我家」则是努力拓展台湾电影文化研究系谱非常重要的一条路径的其他可能性,究竟是原乡还是异乡,是原生还是外来,九位导演的十部电影,导演身份与题材内容最五花八门的一章,有讲外籍配偶的乡愁的「内人/外人」系列电视电影、有关于外籍劳工在台湾的黑色喜剧《台北星期天》、旅美导演透过赴美寻母的台湾男孩奇幻旅程借喻台湾尴尬处境的《你的今天和我的明天》,还有目前炙手可热、出身缅甸但现已取得中华民国籍的赵德胤的归乡二部曲,以及《到阜阳六百里》、《金城小子》两部台湾人拍的中国乡愁电影。

  最后两个章节,「正义之歌」从历史层面关注台湾的转型正义,三部剧情长片与一部纪录长片,企图深究台湾电影在小清新之外,如何用影像进行社会实践;作为谢幕的「社会显影」与「正义之歌」犹如一体两面,专访《看见台湾》、《不能戳的秘密》、《沈没之岛》、《拔一条河》四位纪录片工作者,从自然环保的、公共安全的、社会福利的、政治经济的台湾等多重面向分线进击。这是整本访谈录最沈重的两个单元,议题最多、最广也最严肃,《纸上放映》以此总结,自然把台湾电影工作者从美学拉到了社会革命的高度,更是唿应了这两年电影人频频现身街头,参与反核、反都更等示威游行,声援关厂工人、支持太阳花学运的鲜明公民立场。

  《纸上放映》不只是以纸本形式重复播送电影幕后花絮或是创作者美学访谈那么简单,它井井有条地为近年风起云涌的台湾电影梳理出了几条重要脉络,在访谈与访谈之间、在前作与后作之间、在纪录与剧情之间、在章节与章节之间,我们看见了台湾电影,看见了台湾影人,同时也重新发现了、确认了更丰富蓬勃的台湾。

图书试读

原文出处|《放映週报》420期    2013-08-12
图片提供|影一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乡土、武侠、青春、魔幻、写实剧
《总舖师》导演陈玉勋
 
做电影就是这样,你不可能只做自己完全熟悉的东西,而拍电影能帮助创作者成长,不只是先要自己学习很多,再把它们拍成电影,而是我可以借由拍电影的过程学到很多原先不了解的事。
 
陈玉勋
 
1962年生。毕业于淡江大学教育资料科学系。喜欢绘画和重金属摇滚乐,大学毕业之后进入「民心工作室」,从事电视剧的实务工作,曾担任《佳家福》、《母鸡带小鸭》等电视单元连续剧编导。近年主要从事广告拍摄,曾获得多次电视广告金钟奖、时报广告金像奖等。1995年执导电影处女作《热带鱼》,获瑞士卢卡诺影展蓝豹奖、法国蒙贝利耶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猫奖,以及金马奖最佳原着剧本奖。
 
1997年完成第二部电影《爱情来了》,获选日本东京影展青年导演竞赛单元及金马奖最佳男、女配角奖。 2010年执导《茱丽叶》三段爱情故事中的〈还有一个茱丽叶〉,2011年再度执导《10+10》其中的〈海马洗头〉,2013年终于交出睽违十六年的电影大作《总舖师》,承袭「勋式幽默」,将台湾古早味办桌文化搬上大银幕。
 
文/游千慧
 
在《总舖师》这部充满欢乐的电影中,有个很孩子气的女主角詹小婉,她就如同时下年轻人,不满现况,也不喜欢做自己。导演陈玉勋笑着表示:「她的个性跟我有点像,我年轻时比较封闭,常会躲进衣柜里幻想自己跟世界隔离,或者熘到公园把自己藏在水管中(就像漫画《哆啦A梦》的大雄一样的行径),我总想要暂时离开世界。而这部片中的小婉,同样不喜欢自己的生长环境,不喜欢她爸爸的事业,因此戴在头上的纸箱就像是她的任意门。」
 
言谈中三不五时提及动漫人物的陈玉勋,认为爱好漫画电玩的自己很幼稚(或者说纯真浪漫),他很向往有「任意门」的世界,因此创造了有如自己分身的人物,片中的小婉只要心情低落,戴上纸箱即可逃脱现实。原本是想远离身边的人,然而小婉却在与世隔离中找到了最亲近的伙伴,她与饰演憨人师的吴念真及演出「料理医生」的杨祐宁,最后都有了深刻的情感连结。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名《纸上放映:探看台湾导演本事》,光听着就有一种在翻阅老照片,回忆往昔电影黄金年代的感觉,又像是手里捧着一本陈年的剧本,准备进入一个导演的创作世界。我一向对台湾电影情有独钟,它们总是有种独特的温度和质感,不落俗套,却能触动人心。所以,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我想象中,这本书里的“本事”不只是指导演们那些高超的摄影技巧、精巧的剪辑手法,更是指他们对生活的洞察力,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有限的预算里,发挥无限的创意。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深入剖析某些经典台湾电影的创作幕后,比如某场戏为何要这样拍?某个角色的设定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又或者是,导演在面对创作瓶颈时,是如何突破的?这些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一个导演的“真功夫”。 我一直觉得,台湾电影能够打动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总能扎根于土地,反映台湾社会的真实样貌。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台湾导演们的“本事”,是如何与台湾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相结合的?比如,他们是如何将那些殖民时期的伤痕,或是民主化进程中的阵痛,巧妙地融入到电影叙事中?又或者是,他们是如何捕捉当下台湾年轻人面临的困境与迷茫?我渴望看到,那些闪耀着本土光辉的“本事”。 而且,我很好奇,书中的“探看”会是哪种方式?是导演自述的回忆录式写作?还是影评人旁征博引的深入分析?抑或是结合了两种方式,既有导演的真情流露,又有专业人士的独到见解?我希望能够看到,不同风格的导演,展现他们各自独特的“本事”,也许有的人沉稳内敛,有的则热情奔放,但他们对电影的热爱和执着,一定是共通的。 总而言之,《纸上放映:探看台湾导演本事》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是一部关于电影制作的“武林秘籍”的预告。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学习到台湾电影导演们是如何练就一身“好本事”,如何在光影的世界里,留下属于自己独特的印记,也为观众带来一次又一次心灵的“纸上放映”。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纸上放映》,就好像把电影院搬进了书本里,让我可以在安静的阅读中,重新回味那些熟悉的画面。而“探看台湾导演本事”,更是直接击中了我对台湾电影的喜爱。我总觉得,台湾电影有一种很特别的质感,它不一定追求商业上的轰轰烈烈,却常常能在平凡的生活叙事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动人的情感。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些角度去“探看”导演们的“本事”。是会深入分析他们作品中的镜头语言、画面构图,来展现他们对视觉艺术的掌控能力吗?还是会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探讨他们如何构思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展现他们叙事的巧思?又或者是,会聚焦在导演与演员的合作关系上,揭示他们如何挖掘演员的潜力,让角色鲜活起来?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而微的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导演们的创作功力。 对于我来说,一个导演的“本事”,不仅仅在于技术层面的精湛,更在于他们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创作视野。我希望《纸上放映》能够让我窥见台湾电影导演们,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创作母题,并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例如,他们是否特别关注某种社会议题?或者对某种特定的人物关系情有独钟?这些个人化的印记,往往才是构成一个导演“本事”最核心的部分。 我也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台湾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导演之间可能存在的传承与影响。毕竟,许多优秀的导演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他们往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了解这些,有助于我更全面地理解台湾电影的丰富性,以及导演们“本事”是如何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成熟的。 总的来说,《纸上放映:探看台湾导演本事》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循循善诱的感觉,仿佛它要带我一步步走近那些我所敬佩的台湾电影导演。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获得一种知性的满足,更希望能因此对台湾电影的创作生态,以及那些幕后英雄的“本事”,有更深入、更细致的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初次映入眼帘,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纸上放映》,让我觉得可以把书本当作一个无形的银幕,在字里行间,就能看到电影的画面在脑海中流动。而“探看台湾导演本事”,则直接说明了这本书想要揭示的核心,我本身就是台湾电影的忠实拥趸,对于那些能拍出令人印象深刻作品的导演们,总是充满好奇。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探看”这些导演们的“本事”。是会从他们早期的作品开始,一路追溯到现在的成就,分析他们创作历程中的转变与坚持吗?还是会选取一些导演的代表作,逐一进行深度的文本分析,探讨他们如何运用镜头语言、叙事结构来传达主题?亦或是,会以访谈的形式,直接呈现导演们对自己作品的解读,以及他们对于电影创作的独特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元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本事”的含义。 对于台湾电影,我一直觉得它有一种特殊的“台湾味”,这种味道可能体现在它对本土文化、社会议题的关注,也可能体现在它对小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我期待《纸上放映》能够深入挖掘,台湾导演们的“本事”,究竟是如何与这片土地的人文风情紧密结合的。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出令人惊艳的艺术成就?又是如何用电影语言,来回应时代的需求,并触动观众的心灵? 此外,“本事”二字,在我看来,也包含了导演的格局与视野。我好奇书中是否会讨论,台湾导演们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他们的才华,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时,找到共通的情感连接点。这种跨文化的沟通能力,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本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台湾导演们的实力与潜力。 总而言之,《纸上放映:探看台湾导演本事》这个书名,对我而言,就像一把钥匙,预示着它将带领我进入台湾电影的创作殿堂。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寻找到那些让我着迷的台湾电影背后,导演们所拥有的独特智慧、艺术追求,以及那份深植于台湾这片土地的创作“本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初初看到时,就觉得很有意思。「纸上放映」,这四个字彷彿就带我进入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书页翻动间,影像便开始在脑海中流淌。而「探看台湾导演本事」,更是精准地抓住了这本书的核心。我一直很关注台湾电影,尤其喜欢那些在国际影展上屡屡获奖,却又带着浓厚在地情感的导演作品。这本《纸上放映》似乎就是一次深入了解这些导演创作心路历程的机会。 从书名来看,我猜想书中大概会探讨台湾电影导演们是如何将脑海中的影像,透过剧本、镜头语言、演员表演等种种元素,最终呈现在大银幕上的。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发挥出无限的创意?又如何在叙事中注入属于台湾这片土地的独特韵味?是那些对镜头构图的精巧设计?还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捕捉?抑或是对社会议题的深刻反思?我都很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带我一一解析。 我个人一直认为,伟大的导演不仅是技艺的匠人,更是生活的观察家、时代的记录者,甚至是心灵的探索者。《纸上放映》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导演们在创作过程中,是否也经历了无数次的自我质疑与突破?他们是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又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片段,编织成一部部触动人心的电影?我期待这本书能揭示那些隐藏在光影背后的故事,让我看到导演们在创作道路上的艰辛与坚持,甚至是一点点属于他们个人的小癖好或创作习惯,这些细节往往更能展现一个导演的“本事”。 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触及到台湾电影产业的特色,例如在小规模制作下,如何仍能产出高质量的作品?抑或是台湾导演们在题材选择上,是否有某种共同的倾向,比如对历史的回顾、对社会变迁的关注,又或者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细腻描绘?“本事”二字,我想不仅仅是指导演的技巧,更包含了他们的人格特质、对电影的热爱,以及面对挑战时的韧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这些我所喜爱的台湾电影背后的灵魂人物,有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已经成功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它让我联想到,在静谧的夜晚,手捧一本书,如同坐在一间属于自己的私人影院,细细品味每一帧画面背后的匠心独运。我期待《纸上放映:探看台湾导演本事》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台湾电影幕后世界的窗户,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些为我们带来无数感动与启发的导演们,究竟是如何“炼成”他们的“本事”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光是念起来就很有画面感。《纸上放映》,仿佛真的能让我在翻阅书页的同时,脑海中就上演一幕幕精彩的台湾电影。而“探看台湾导演本事”,则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内容核心,绝对是我这个热爱台湾电影的观众迫切想了解的。我一直觉得,台湾电影在华人世界中,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一定追求大场面,却总能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中,触及最深刻的人生况味。 我很想知道,这本书会怎么去“探看”导演们的“本事”。是真的会逐一剖析他们的代表作,从剧本结构、叙事手法、摄影风格到剪辑节奏,都做一番细致的讲解吗?还是会更侧重于导演个人的创作理念、美学追求,甚至是他们如何与演员沟通,如何在一场戏中调动情绪?我希望它不只是枯燥的影评堆砌,而是能够带我走进导演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是如何在创作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股“本事”。 对我来说,一部好电影的诞生,除了导演的才华,也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协作。《纸上放映》如果能稍微提及导演与其他主要创作者(比如摄影师、编剧)的互动,或者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下,巧妙地克服困难,那就更好了。台湾电影常常以其“小而美”著称,这种“小”或许是预算上的“小”,但也可能是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很好奇,他们的“本事”是否就体现在这种对微观世界的关注上。 我也很期待,这本书是否会讨论一些台湾电影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些背景如何影响了导演们的创作。毕竟,电影是时代的镜子,而台湾这几十年的变迁,无疑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深刻的议题。是那些历史的创伤?还是社会的转型?抑或是人与土地的情感连结?都可能成为导演们“本事”的展现源泉。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台湾导演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镜头捕捉时代的面貌,并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总而言之,《纸上放映:探看台湾导演本事》这个名字,就像一张邀请函,邀请我进入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空间。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让我为之动容的台湾电影背后,导演们那份独一无二的“本事”。不只是技术上的精湛,更包含他们的人文关怀、对电影的热情,以及如何用影像说出属于台湾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