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消失了吗?
这或许是我们共同的疑惑,与恐惧。
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带着离乡的记忆;
每个人,都是异乡人。
本片获第九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处女作奖、第三十二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评审团特别提名奖和第二届Hamilton/ELLE MEN幕后英雄盛典最具突破精神贡献奖,入围第四十八届台北金马影展、第四十一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第五十六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和第八届巴黎「中国独立影像展」
故事,从女大学生回乡说起。在棺材里躲了七年的父亲、患了梦游症的骆驼、消失在荒野里的通灵人、被火吞噬的皮影戏……故乡发生了什么?现代化、都市化的过程,让记忆中的故乡一点一滴消失。所谓归乡,归到何处?传统的人心世道也随着故乡消失了吗?什么是信仰、什么是迷信?当乡村跟都市渐趋一致,过往由故乡衍生出的,对土地跟传统的情感,该寄託何处?
当熟悉的故乡不复存在,我们可以说,故乡死了吗?
故事的另一头,是回乡拍片的导演──柴春芽。曾经担任《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摄影及文字记者,柴春芽回乡见到家乡十年间变化剧烈,试图透过电影,呈现自己对故乡的描述、回忆,以及哀悼。在拍摄的同时,他重新思考了故乡与自己、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探讨死亡的形象和本质;也开始思索电影与文本(一般的说法是电影小说)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已经习惯被流畅的故事餵养,是不是也因此丧失对电影/文本形式,以及故事主题更多的思考?
《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是一部电影,也是一本书。电影的部分,「导演」柴春芽以魔幻写实手法,将印度教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带进电影,并融入自己对故乡的描述与回忆,探讨死亡的形象与本质。书的部分则可以说是一个导演的随笔,也可以说是一本结合虚构与非虚构的电影文本。「作家」柴春芽纪录了一个独立导演回乡拍片的经历与困境,一个离乡者对故乡变化的思考,以及一个小说家对「电影」跟「文本」关系的想像。
一如书中所言,柴春芽企图尝试一种新的文体写作,揉合虚构、纪实、传说、寓言、梦境和自传性的回忆,让电影与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互映照、渗透,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小说。
名人推荐 摄影师 林盟山
作家,香港「号外」杂志总编辑 张铁志
作者是个记者、摄影家、自愿者、作家、导演、教师
这是个影像与思想先行的书,故事中的影像一如他自己说的,是对土地、对故乡的哀歌,透过影像渗透出来的忧伤。如果说是导演说了一个故事,还不如说导演展示了一幅风景,一种用地、水、火、风为元素描绘的乡愁,既是电影也是小说;既是导演的拍片历程,也是导演的文学修炼历程。
影像与内容,因作者的企图变得异常宏大,在此前提下,顺利借用宗教元素,让土地上的人长出魔幻写实的色彩,作者用影像对观者提出挑战,但同时却用小说与阅读经验来提醒我们的贫乏与不足。──摄影师 林盟山
柴春芽带我们走入一个色彩诡异的陌生边境,他以小说的语言、电影的构图,编织着历史、历史、哲思、想像,和个人的生命记忆,是一场场魔幻的虚构,也是最真实的中国纪实。──作家,香港「号外」杂志总编辑 张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