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戏剧、电影与戏院

台湾的戏剧、电影与戏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无论戏剧是在舞台或戏院呈现,在本书里详尽的介绍了台湾戏剧的发展,从早期的歌仔戏到现今的戏院,在在呈现了台湾的戏剧艺术流变。

  特选传统戏剧里最具影响台湾社会的歌仔戏与布袋戏两种戏剧和电影与戏院结合成一个主题来撰写。歌仔戏从小戏发展为大戏,皆在台湾本岛发生,为台湾唯一土生土长的剧种;布袋戏的剧本,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历史典故与文献传说,当布袋戏走向台湾化以后,作品持续推陈佈新,它曾创造台湾70年代电视高收视率的佳绩。目前,歌仔戏与布袋戏通过以现代剧场、视觉科技的结合,极力抢救传统戏剧的生存,台上的演员,台下的观众或许因物换星移会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员、观众都在扮演互相扶持的人生大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劲草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台湾孩子。
  专攻台湾史,代表作品有台湾的宗教、台湾的民俗、台湾的俗谚。

图书目录



卷1:台湾的戏剧
1、台湾歌仔戏的发源
(1)歌仔、锦歌到歌仔戏
(2)在宜兰诞生
2、歌仔戏走入大都市
(1)野台歌仔戏
(2)内台歌仔戏
3、日本当局打压歌仔戏
(1)从台湾回归故土、外流东南亚
(2)遭受取缔到改演皇民剧
4、战后歌仔戏与媒体化
(1)广播歌仔戏的出现
(2)电视歌仔戏的竞争
(3)电影歌仔戏的轰动
5、歌仔戏vs现代剧场
(1)明华园剧团
(2)杨丽花歌仔戏团
(3)河洛歌子戏团
(4)薪传歌仔戏团
(5)黄香莲歌仔戏团
(6)兰阳戏剧团
(7)新和与歌仔戏
6、布袋戏到台湾开花结果
(1)布袋戏的由来
(2)台北盆地:以新庄为中心
(3)台南府城:南管布袋戏
(4)鹿港:白字仔布袋戏
7、日治台湾的布袋戏
(1)结合北管子弟戏
(2)成为武戏霸王
(3)后场音乐的改革
8、战后布袋戏媒体化
(1)转入内台戏演出
(2)金光闪闪的「金光戏」
(3)广播布袋戏
(4)电视布袋戏
(5)电影布袋戏
(6)视觉布袋戏
(7)代表性的戏班子

卷2:台湾的电影与戏院
1、电影与戏院何时出现在台湾?
(1)电影的发明与入台
(2)从戏台到戏院的转变
2、日治台湾电影与戏院的发展
(1)各地的豪华戏院
(2)电影放映情事
3、台湾战后初期电影事业的发展
(1)西洋片为何成为主流
(2)电影产业接收与反共政宣片
(3)票价课税的问题
4、电影事业的起承转合
(1)50、60年代的台湾戏院特色
(2)台语片的起落
(3)地方戏曲与电影的结合
(4)国语片的旋风
5、   七○年代以后的发展
(1)老戏院的风华
(2)小戏院异军突起
(3)录影带狂风席卷
(4)新电影的发展
6、台湾电影辅导金制度的影响
(1)辅导金制度的源起
(2)辅导金制度的效益探讨
7、观众的期许
8、附录
(1)参考资料
(2)1895年至1997年台湾戏院大事年表

图书序言

卷1:台湾的戏剧

1、台湾歌仔戏的诞生
(1)歌仔、锦歌到歌仔戏
歌仔戏是台湾唯一土生土长的剧种,主要系「歌仔」这种曲调发展出来的形式。其来源是流行闽南一带的民歌小调,由于演唱者是一些跑江湖的眼盲艺人,所以也称为「乞食歌仔」。

歌仔在闽南有一个别名,叫「锦歌」。原来在闽南如厦门、同安、龙溪多数地区都叫做「歌仔」,只有在龙海县石码地域,因为九龙江在此一地段称为「锦江」,该地又盛行演唱歌仔,所以当地人自称歌仔为「锦歌」,而后普遍在闽南流行这种称唿,则是在西元1953年以后,因当时福建省文化厅将流行于漳州九龙江(亦称芗江)地域的台湾歌仔戏改称「芗剧」,而闽南歌仔通称为「锦歌」,「锦」字也可作「什锦」之意,因为艺人在不断吸纳演唱内容里也吸收了闽南其他剧种的曲调,形成了一种「什锦歌」的特色。

歌仔刚开始是以说唱方式陈述故事的内容,也称「念歌仔」。后来,以车鼓的场面和表演在广场空地即兴演出,或者在迎神行列里沿街表演,故有「落地扫」歌仔阵的称唿。

有人说,歌仔戏原本是从车鼓演变而来,因为车鼓安排丑、旦以歌舞调笑的方式演唱〈蕃婆弄〉、〈桃花过渡〉等民歌、小调,而且往往搭配戏剧身段表演〈吕蒙正〉、〈山伯英台〉等故事,呈现的形式和今天宜兰的老艺人所演出的「老歌仔」或「丑扮歌仔」并没两样。

至于闽南文化何时传入台湾?从荷西时期陆续引进闽南汉人开始,在康熙年间陈文达编修的《台湾县志》曾记载在荷兰治台期间(西元1624年至1661年)台湾修有大道公庙,此大道公即闽南人创造的神明「保生大帝」吴本,依据闽南传统的习俗,凡是神明生诞、岁首、七月普渡等节庆,都要牲礼供奉、演戏酬神,或是与人产生纠纷,道歉的一方习惯以剧团演戏赔礼的方式表达。也因为这样的习俗文化,促使地方戏剧有了发展的机会和舞台,歌仔戏、布袋戏等都算在内。

歌仔戏的发展,一则承袭了中国戏曲的特质与传统,一则又能以生动的形式表现台湾本地文化与生活语言,与庶民生活的点点滴滴环环相扣,配上演员的华丽服饰、多元的题材或随时以当时的社会事件编入戏中,时时给予观众视觉不同的感受。在发展的进程中,歌仔戏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如乱弹、四平、南管等,于是吸纳了它们的曲调、戏出、关目、排场外,也受到来自上海戏班、福州班的影响,尤其是机关布景、场景变化与连本套戏方面,形成了以后歌仔戏在内台仿效的根据。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