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戏剧、电影与戏院

台湾的戏剧、电影与戏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无论戏剧是在舞台或戏院呈现,在本书里详尽的介绍了台湾戏剧的发展,从早期的歌仔戏到现今的戏院,在在呈现了台湾的戏剧艺术流变。

  特选传统戏剧里最具影响台湾社会的歌仔戏与布袋戏两种戏剧和电影与戏院结合成一个主题来撰写。歌仔戏从小戏发展为大戏,皆在台湾本岛发生,为台湾唯一土生土长的剧种;布袋戏的剧本,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历史典故与文献传说,当布袋戏走向台湾化以后,作品持续推陈佈新,它曾创造台湾70年代电视高收视率的佳绩。目前,歌仔戏与布袋戏通过以现代剧场、视觉科技的结合,极力抢救传统戏剧的生存,台上的演员,台下的观众或许因物换星移会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员、观众都在扮演互相扶持的人生大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劲草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台湾孩子。
  专攻台湾史,代表作品有台湾的宗教、台湾的民俗、台湾的俗谚。

图书目录



卷1:台湾的戏剧
1、台湾歌仔戏的发源
(1)歌仔、锦歌到歌仔戏
(2)在宜兰诞生
2、歌仔戏走入大都市
(1)野台歌仔戏
(2)内台歌仔戏
3、日本当局打压歌仔戏
(1)从台湾回归故土、外流东南亚
(2)遭受取缔到改演皇民剧
4、战后歌仔戏与媒体化
(1)广播歌仔戏的出现
(2)电视歌仔戏的竞争
(3)电影歌仔戏的轰动
5、歌仔戏vs现代剧场
(1)明华园剧团
(2)杨丽花歌仔戏团
(3)河洛歌子戏团
(4)薪传歌仔戏团
(5)黄香莲歌仔戏团
(6)兰阳戏剧团
(7)新和与歌仔戏
6、布袋戏到台湾开花结果
(1)布袋戏的由来
(2)台北盆地:以新庄为中心
(3)台南府城:南管布袋戏
(4)鹿港:白字仔布袋戏
7、日治台湾的布袋戏
(1)结合北管子弟戏
(2)成为武戏霸王
(3)后场音乐的改革
8、战后布袋戏媒体化
(1)转入内台戏演出
(2)金光闪闪的「金光戏」
(3)广播布袋戏
(4)电视布袋戏
(5)电影布袋戏
(6)视觉布袋戏
(7)代表性的戏班子

卷2:台湾的电影与戏院
1、电影与戏院何时出现在台湾?
(1)电影的发明与入台
(2)从戏台到戏院的转变
2、日治台湾电影与戏院的发展
(1)各地的豪华戏院
(2)电影放映情事
3、台湾战后初期电影事业的发展
(1)西洋片为何成为主流
(2)电影产业接收与反共政宣片
(3)票价课税的问题
4、电影事业的起承转合
(1)50、60年代的台湾戏院特色
(2)台语片的起落
(3)地方戏曲与电影的结合
(4)国语片的旋风
5、   七○年代以后的发展
(1)老戏院的风华
(2)小戏院异军突起
(3)录影带狂风席卷
(4)新电影的发展
6、台湾电影辅导金制度的影响
(1)辅导金制度的源起
(2)辅导金制度的效益探讨
7、观众的期许
8、附录
(1)参考资料
(2)1895年至1997年台湾戏院大事年表

图书序言

自序

在视觉上飞舞人生


  台湾的戏剧是一门包含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与工艺等类别的综合艺术。它所陈述的是一个族群各式各样的生活文化,呈现一个族群的庶民生活图像,通过戏剧传输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观念,以达到教化人心的目的,所以在传统戏剧中不会呈现血腥暴力,也不会呈现煽动色情,具有正面的娱兴、联谊、教育的社会功能,因此在婚丧喜庆、酬神赛会等场合常见以传统戏剧的表演来表达世间俗民的善良心意。

  台湾传统戏剧的艺人,几乎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心酸的身世,所谓「父母无声势,送子去学戏」,是早期台湾社会里当父母没有经济能力抚养子女时,不得已将子女送到戏班託付班主任管教,一则可以学戏煳口,一则可以解决无力抚养的问题。做父母的与班主任借款签约,约定年限,一旦年限期满,才能领薪或自由搭班,俗称「绑戏」。这些国家贫而学戏的孩子,无意间却成了台湾传统戏剧的播种者与传承者。

  在本文里,特选传统戏剧中最影响台湾社会的歌仔戏与布袋戏两种戏和电影与戏院结合成一个主题来撰写。歌仔戏从小戏发展为大戏,都在台湾本岛发生,可以说是台湾唯一土生土长的剧种;布袋戏的剧本,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历史典故与文献传说,当布袋戏走向台湾化以后,作品不断推陈布新,它曾创造台湾七○年代电视传播时段高收视率的佳绩,在万人空巷的奇蹟下,不得不惊讶它所形成的魅力与影响力。

  目前,歌仔戏与布袋戏通过以现代剧场、视觉科技的合作,极力抢救传统戏剧的生存,台上的演员,台下的观众也许因物换星移会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员、观众都在扮演互相扶持的人生大戏。而传统戏剧经历时代的变迁需要通过现代的媒体效果呈现它内敛的底蕴,得以传承,所以笔者将传统戏剧、电影与戏院这三者结合成一本书的主题,以此书的完成向所有从事与戏剧相关的从业人员致上最深的敬意。

  「台北座」为日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在台北城营业的戏院,以表演「落语」与戏剧为主。在日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首次正式放映电影,从元月1日起一週内每天两场,白天12时30分,下午6时30分,为台湾最早有日场电影的戏院。

  台湾电影的输入与戏院的建造,都是日本人在西元1895年殖民台湾以后的事。台湾从清领时期以来,人们常在庙前广场搭建简便式的戏台,提供地方戏剧团体表演,至日治时期,台北城陆续出现一些娱乐项目,例如北门街二丁目友军夫之大寄席开演,所谓「寄席」是一种说唱艺术,亦称「迕讲义」,是日本人在路边举行的「军书讲义」,由于初期在路边发展容易影响交通秩序,所以改到空旷的地方或租赁民房开设讲习,因此凡是以「落语」、「讲谈」、「义太夫」等 所 设 席的,一概都称为「寄席」。

  起初,台北城的戏院提供表演艺术团体演出,至日明治三十三年(西元1900年),6月16日起,「淡水馆」首映法国卢米埃电影,6月21日起「十字馆」放映《火车进站》等法国卢米埃电影,于是掀起一股法国电影热。至1920年代,电影进入默片(无声电影)的黄金时代,戏院聘请唱作俱佳的辩士(剧情解说员)在银幕旁为观众解说生动的剧情,成为中产阶级的主流休闲之一。到战后初期,有了台语片的发展。1950、1960年代,地方戏曲与电影结合、小戏院异军突起、录影带狂风席卷,一直到1990年代电影的没落,宣告国片的式微。至今,一部《海角七号》震响了国片影坛,这一个涟漪,或许会再提振国片,突破向来以西片为主流的电影市场,但后劲如何,值得观察与期待。

  台湾的电影发展至今,在票房上长期受到西片的挑战,主要因为资金与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导致台湾电影工业一直衰退,而且根据行政院新闻局所作的研究,西元2006年台湾电影票房于台湾市占率仅仅1.62%。近代具代表性的电影多是成本较低、强调导演个人风格、纪录台湾历史或当代文化现象等娱乐性较低的小众电影,这种特色让一些台湾导演在国际影坛备受好评。不过,因为此类型艺术电影在台湾票房并不叫座,因此创作成本依旧仰赖外片票房。

  西元2008年8月22日上映的《海角七号》,虽然票房破了许多票房纪录,但是因为成本过高,且主题偏向台湾,在国际市场上仍未占有一席之地。魏德圣执导的电影《海角七号》在内容上加入许多本土元素,如:垦丁美景及许多在地文化,在台湾票房上成功得到数亿的纪录、同时也获选为2008台北电影节开幕片、剧情长片百万首奖等等,这个结果让台湾观众开始重新关注台湾自制电影,也愿意走入戏院欣赏国片。台湾知名编剧小野做出这样的影评:《海角七号》所引爆的国片复兴浪潮,有人用「后新电影浪潮准国片复兴」来形容《海角七号》。且近代也有许多知名的台湾电影,例如:西元2005年《翻滚吧!男孩》、西元2006年《一年之初》、《练习曲》、西元2007年《沉睡的青春》、西元2008年《流浪神狗人》、《花吃了那女孩》。且盼能借由此机会让许多人认识台湾电影有各式各样的文化,且有长期的传承,台湾并不是个没有电影文化的地方,而是过去我们未重视。

  无论戏剧是在舞台或戏院表演呈现,在观众的眼中看到了演员的肢体语言,看到了导演的想法,看到了工作人员的努力,在每位观众的视觉上也看到了不同的人生在飞舞着,我想,这就是戏剧和电影的魅力吧!

图书试读

卷1:台湾的戏剧

1、台湾歌仔戏的诞生
(1)歌仔、锦歌到歌仔戏
歌仔戏是台湾唯一土生土长的剧种,主要系「歌仔」这种曲调发展出来的形式。其来源是流行闽南一带的民歌小调,由于演唱者是一些跑江湖的眼盲艺人,所以也称为「乞食歌仔」。

歌仔在闽南有一个别名,叫「锦歌」。原来在闽南如厦门、同安、龙溪多数地区都叫做「歌仔」,只有在龙海县石码地域,因为九龙江在此一地段称为「锦江」,该地又盛行演唱歌仔,所以当地人自称歌仔为「锦歌」,而后普遍在闽南流行这种称唿,则是在西元1953年以后,因当时福建省文化厅将流行于漳州九龙江(亦称芗江)地域的台湾歌仔戏改称「芗剧」,而闽南歌仔通称为「锦歌」,「锦」字也可作「什锦」之意,因为艺人在不断吸纳演唱内容里也吸收了闽南其他剧种的曲调,形成了一种「什锦歌」的特色。

歌仔刚开始是以说唱方式陈述故事的内容,也称「念歌仔」。后来,以车鼓的场面和表演在广场空地即兴演出,或者在迎神行列里沿街表演,故有「落地扫」歌仔阵的称唿。

有人说,歌仔戏原本是从车鼓演变而来,因为车鼓安排丑、旦以歌舞调笑的方式演唱〈蕃婆弄〉、〈桃花过渡〉等民歌、小调,而且往往搭配戏剧身段表演〈吕蒙正〉、〈山伯英台〉等故事,呈现的形式和今天宜兰的老艺人所演出的「老歌仔」或「丑扮歌仔」并没两样。

至于闽南文化何时传入台湾?从荷西时期陆续引进闽南汉人开始,在康熙年间陈文达编修的《台湾县志》曾记载在荷兰治台期间(西元1624年至1661年)台湾修有大道公庙,此大道公即闽南人创造的神明「保生大帝」吴本,依据闽南传统的习俗,凡是神明生诞、岁首、七月普渡等节庆,都要牲礼供奉、演戏酬神,或是与人产生纠纷,道歉的一方习惯以剧团演戏赔礼的方式表达。也因为这样的习俗文化,促使地方戏剧有了发展的机会和舞台,歌仔戏、布袋戏等都算在内。

歌仔戏的发展,一则承袭了中国戏曲的特质与传统,一则又能以生动的形式表现台湾本地文化与生活语言,与庶民生活的点点滴滴环环相扣,配上演员的华丽服饰、多元的题材或随时以当时的社会事件编入戏中,时时给予观众视觉不同的感受。在发展的进程中,歌仔戏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如乱弹、四平、南管等,于是吸纳了它们的曲调、戏出、关目、排场外,也受到来自上海戏班、福州班的影响,尤其是机关布景、场景变化与连本套戏方面,形成了以后歌仔戏在内台仿效的根据。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