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全票,靠走道:青春欧吉桑的电影本事

一张全票,靠走道:青春欧吉桑的电影本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影
  • 青春
  • 欧吉桑
  • 旅行
  • 散文
  • 文化
  • 随笔
  • 个人成长
  • 生活
  • 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算过自己看过几部电影吗?施昇辉有。
  昨天他跟我说,他看了4353部!

  本书就是一辈子被电影欺压而快乐无比的影痴,最虐、最High的自白!

  人人都爱「看」电影,人人都爱「讲」电影,
  可是,怎么没有人好好讲「看电影」这件事?

  这是一本献给「电影」的书!

  虽然谈的是电影,但里头既没有严肃的影评,没有专业的影史,也没有导演的风格分析,有的,只是一个一辈子极热爱电影的男子,娓娓道来「看电影」这件事情,所带给他最纯粹的快乐!

  白天认分地工作,在投资战场上谋略攻城,但「股海无涯,唯影是岸」,午夜时他潜入戏院,找个位子,幻化为银幕主角,过另外一种平凡人生。从忧郁少年到青春欧吉桑,时光迁移,人生起落,他却始终一个人坐 在靠走道的位子,看一部又一部的电影,银幕里与电影外的世界,便丝丝缕缕交织出他的人生。

  ★不纯粹の文青口味:谁说正港影迷只看高深艺术电影?本书89.99%你都听过!

  ★不专业の个人意见:跟拍翻拍重拍?续集前传番外篇?多少电影有姊妹关系?

  ★不得不の炫耀收藏:泛黄的本事?消失的戏院?青春欧吉桑才暸改的小知识!

  ★不用钱の今日献映:纵横古今中外,处处旁征博「影」,带你看稀奇的电影!

  ★不负责の私房片单:101部经典电影,喜欢电影,求「气壮」,不须「理直」!

  ★不理性の电影推荐:男人真命苦、男人真命苦,除此之外还是男人真命苦!

名人推荐

  徐立功、林正盛、韩良忆 领衔推荐

  王昀燕、黄以曦、郑秉泓、膝关节 友情喊声

  ★ 其他影痴的告白──

  「这本新书的内容,完全跳脱了我印象中的电影书籍。他说,他没有那么深厚的人文素养,无法从美学、社会学、人类学,或是意识型态,来剖析电影的艺术性。他还说,他也不想去探讨这些电影对他人生的启发,而只是想和读者分享,看电影『这件事』带给他人生的喜悦和满足感。......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可以轻易在字里行间,看到他多年岁月累积后的成熟和豁达。我认为,这是一本有关『人生』的书,而不只是一本有关『电影』的书。」──徐立功(纵横国际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者施昇辉,爱看电影成迷成痴,将他年少以来看过的好看电影,时而感怀叙之,时而调皮幽默,甚至些许搞笑趣味。就这样共冶一炉叙述出作者做为一个影迷影痴,他走在电影光影里的美好时光。」──林正盛(导演)

  「一口气读完,觉得施昇辉这本着作更像是写给电影的情书,厚厚的,深情款款。这样无悔的深情,想来有三种人会懂:现任电影青年,仍相信电影的中年影痴,还有即使拄着枴杖,也要走到售票口,颤巍巍地开口说『一张全票,靠走道』的老人。」──韩良忆(作家)

  ★「关于电影的一切,总让我又虐又High」──
  ★ ibon(令人崩溃)网路购票冲影展不稀奇,人肉ibon排队八小时才真给力?

  开卖的第一天,早上八点开始售票,我查了公车首班发车的时间,准时上了车,还不到早上六点,我就到了电影图书馆。我的妈呀,不只一楼大厅挤满了人,队伍从青岛东路已经转弯到了林森南路,尾巴则到了现在喜来登饭店停车场的入口……那一天,我一直到下午两点才买到票。怎么买呢?工作人员在你排队的时候,会先发给你一张片单。……排队不是让你发呆,或上脸书(开玩笑的,当时哪有智慧型手机?)你要好好利用这个时间做沙盘推演。

  ★ 少年影迷的时尚圣地远在「东南亚」?少男欲转大人得先「爱国」?

  当时,花莲有一家戏院专门演色情片,这家戏院的名字早就不记得了。每到休假日,部队都会发电影劳军票,这家戏院最抢手,一来就被军官抢光了。我虽然也是军官,但官阶最小,哪轮得到我?不过有一次,某位长官大发慈悲,帮我拿了一张,我才有了初体验。……放映师应该是确定没有警察入场,便从善如流,改播精采的养眼镜头。放映师或许也懂蒙太奇(Montage)的意义,因为男女交欢的画面,就接在动物交配的画面之后,毕竟人也是动物嘛!

  ★ 奥斯卡最佳影片=当年世界第一ㄅㄧㄥˋㄅㄧㄤˋ叫好棒棒的巨作?

  奥斯卡举办八十五届以来,真正能够列名影史经典的最佳影片,可说是凤毛麟角,只有《阿拉伯的劳伦斯》和《教父》(The Godfather)两片而已。反倒是当年落榜,甚至连提名都没有的电影,经过时间的淬鍊,才显出它们的伟大价值。

  这不是我个人的看法。我要拿最权威的英国《视与听》杂志(Sight and Sound)由上千位影评人所选出的TOP10来作为我以上评论的依据。……最有趣的是,《日出》是一个德国导演拍的美国片,在第一届奥斯卡影展中,硬是败给了美国人拍的《铁翼雄风》(Wings)。第一届嘛,怎么可以让外国人拿走最大奖呢?

  ★ 没有YouTube的年代,想看自己拍的电影,得先到澳洲当「澳客」?

  花钱最多的地方在8釐米底片。当年哪有数位摄影机?一旦NG,钱就等于烧掉了。我买了五卷,印象中一卷只能拍五分钟,最后剪出大约十五分钟,也算没有浪费太多。不知是我控制得宜?还是我要求不高,得过且过?

  除了买底片,还要买沖映盒。现在年轻人一定不知道这又是虾米碗糕?当时沖映要送到澳洲,买一个盒子就代表一卷底片的沖洗费。拍了五卷,当然就要买五盒。再花国际邮资寄到国外去,会不会寄丢?只好听天由命。

  ★ 《东京家族》和《东京物语》的关连我暸,但《七武士》和《少林足球》?

  「跟拍」就是某部电影叫好又叫座之后,很多人就依循该片的剧情模式,变换一下时空背景,又成了一道新菜。

  久远一点的是黑泽明的《七武士》,一个贫苦农村为了对抗土匪,找来七个武士助阵,终于击退悍匪。好莱坞的《豪勇七蛟龙》(Magnificent Seven)把时空改成美国西部;香港片《七福将》改成中国军阀时期,甚至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去找各怀绝技的师兄弟,加上教练吴孟达,正好七人,组成足球队,恐怕也是受《七武士》的启发。
《光影的低语:一个影评人的私藏片单与观影手札》 书籍简介: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电影、渴望在光影世界中寻找共鸣的灵魂的深度导览。不同于传统影评的学院派论述,本书更像是一次私密的、充满个人情感的电影朝圣之旅。作者以其数十载浸淫于胶片与数字世界的深刻洞察力,精心梳理了一份横跨世纪的“私藏片单”,并为每一部影片撰写了充满温度和洞察力的观影手札。 本书的结构并非遵循年代或地域的刻板分类,而是以“情感的纹理”为索引,带领读者深入探索电影艺术如何捕捉并映照人类最复杂、最微妙的内心世界。从对“孤独与连接”主题的探讨,到对“记忆的不可靠性”的影像表达,再到对“道德灰色地带”的深刻反思,每一章都是一扇通往不同电影哲学的门。 第一部分:失落的叙事与重建的自我 此部分聚焦于那些叙事结构上采取非线性或碎片化处理的杰作。作者认为,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往往是破碎的,而优秀的电影艺术正是捕捉了这种破碎感,并在碎片中暗示了重构的可能。 我们将探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大师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后期作品中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解析其如何通过魔幻写实的手法,揭示个体在社会巨变中的迷失与挣扎。书中不乏对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去年在马里恩巴》中时间错位叙事的细腻分析,指出影像如何成为重塑过去经验的媒介。此外,作者花费大量篇幅剖析了当代独立电影中“慢镜头”的运用,这种看似停滞的运动,实则是对内在心理活动的极致放大,迫使观众直面角色内心翻涌的情绪,而非仅仅关注情节的推进。阅读此部分,你将学会如何“阅读”一部电影的节奏,理解导演如何通过剪辑的呼吸感来影响观众的情绪波动。 第二部分:光影的炼金术:技术与美学的极致碰撞 电影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更在于其独特的视觉语言。本部分将深入剖析电影技术如何服务于叙事,以及那些突破性的美学选择是如何定义一个时代或一个流派的。 作者将带领读者进入摄影指导的殿堂,分析罗杰·狄金斯(Roger Deakins)如何运用光线构建空间感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对自然光与人工光的精确拿捏。书中详尽对比了不同胶片格式在色彩饱和度、颗粒感上的差异,以及这些技术选择如何无形中塑造了特定影片的“质感”——是冰冷的、温暖的,还是疏离的。 一个重要的章节留给了“声音设计”。很多观众容易忽略背景音和音乐如何构建起潜意识的体验。本书将解析那些标志性的音效设计,比如如何通过极简的环境音来制造压迫感,或者如何利用不和谐的配乐来预示叙事的高潮。作者强调,一部伟大的电影,其声音设计是与画面同等重要的叙事者。 第三部分:边缘的凝视:社会议题与道德的困境 电影作为时代的镜子,不可避免地承载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此部分着重探讨那些敢于触碰禁区、挑战传统道德观的影片。 我们不会避开那些令人不安的主题。书中深度讨论了关于权力结构、性别政治以及身份认同危机等议题。例如,对于探讨父权社会下女性困境的影片,作者并未提供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尝试还原角色在特定社会语境下的选择逻辑,展现人物行为的复杂性和悲剧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反英雄”人物的解读。作者认为,真正深刻的艺术作品,往往不是塑造完美楷模,而是深入挖掘人性的阴暗面和矛盾性。通过解析那些在道德边缘游走的角色的动机,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局限,以及在极端环境下,“正确”与“错误”的界限是如何模糊的。 第四部分:致敬与传承:跨越媒介的对话 电影艺术并非孤立存在,它深深根植于文学、戏剧、绘画乃至音乐的历史长河之中。本部分探讨了电影如何吸收和转化其他艺术形式的精髓,以及那些经典文学作品在被影像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 作者将对比同一部经典小说被不同导演改编的成果,分析导演的个人风格是如何“重写”原作的叙事重点,从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观影体验。这部分鼓励读者,在看完一部电影后,不妨回头去阅读原著,或去探寻其背后的艺术源头,形成一个多维度的艺术理解网络。 结语:电影的永恒温度 在数字洪流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我们很容易忘记电影最初的魔力。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醒读者,电影不仅仅是娱乐产品,它是一种凝固的时间,一种集体记忆的载体。 作者以一种近乎恳切的语气呼吁:真正的观影,需要时间和专注。它要求我们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者构建的光影迷宫中。这本书所提供的,不是标准的“必看清单”,而是激发你自我探索的钥匙。它希望你在合上书本后,能够以一种更加敏锐和富有同理心的目光,重新审视你所观看的每一部影像作品,从中汲取那些能够温暖你前行道路的永恒力量。 这是一本适合在深夜里,伴随着一杯热茶,在安静的房间中,逐页品读的“电影知己”。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只提供更精彩的问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施昇辉


  一九六〇年出生于台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是《公寓春光》。

  一九八三年毕业于台大商学系工商管理组,那一年《广岛之恋》令他印象最深。

  一九八五年,靠《柏格曼的四个剧本》进入《天下》杂志,担任行销企划。

  一九八八年,正逢股票投资狂潮,转进证券业,成了《华尔街之狼》,直到二〇〇三年,完全离开职场,成为专职投资人与畅销书作家,着有《只买一支股,胜过18%》《理财不必学,就能轻松赚》(时报出版)。

  现在,他决定用一生最爱的电影,来书写他五十四岁以前的人生,并献给世世代代的影迷。

图书目录

【领衔推荐】聚焦人生的电影情歌    ◎徐立功
【友情喊声】走在电影光影里的美好时光 ◎林正盛
               深情款款写给电影的情书  ◎韩良忆
【自  序】序幕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
【观影须知】青春欧吉桑的影痴宣言

第一篇  因为电影,让我不虚此生
【今日献映】《魂断威尼斯》
──琼瑶vs二秦二林;王家卫vs另类金庸:电影和文学,今晚你选哪一个?

第二篇  众乐乐?还是独乐乐?
【今日献映】《海神号》
──跟拍、翻拍、重拍?续集、前传、番外篇?多少电影有姊妹关系?

第三篇  戏院!就是我家
【今日献映】《爸妈不在家》
──金马五十大回顾!两岸三地电影万花筒,金马奖说话最有份量!

第四篇    电影能有什么天大「本事」?
【今日献映】《刺激》与《阿拉伯的劳伦斯》
──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伟大电影?列名影史的经典,简直凤毛麟角!

第五篇    那个盗录猖狂的年代
【今日献映】《男人真命苦》
──詹姆士庞德拍了23集,他说累了想洗洗睡;黄飞鸿眼里那只是小咖:他打了77集!

第六篇    百花齐放的国内影展
【今日献映】《小金同志想要飞》
──北韩和科威特这辈子大概很难去,但在百花齐放的影展电影里,可以窥见当地的风景!

第七篇    电影场景,近在眼前
【今日献映】《海角七号》
──中港台电影大不同!香港拍警匪片很强,中国有大时代的观察,台湾最爱本土小确幸!

第八篇    B咖影评人的笔记本
【今日献映】《2001太空漫游》
──世界TOP 10的影评权威又怎样?人人心中都有一份我的最爱电影清单!

第九篇    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金奖导演
【今日献映】《印度之歌》
──实验性极强的电影总让人走出戏院时,心中偷骂:「妈的,在演什么东西啊?」

第十篇    那些年我们一起看电影
【今日献映】《开罗紫玫瑰》
──便利商店集点太老套,把喜欢导演的作品整套看完才真王道!

第十一篇  小收藏大展览,我的电影博物馆
【今日献映】电影脱口秀
──电影片名面面观:好的片名让你上天堂,坏的片名让你住套房!

【后  记】他说:「爸看的不是电影,爸看的是人生。」
【同场加映】青春欧吉桑之绝对(不负责任)私房片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聚焦人生的电影情歌
◎徐立功(纵横国际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三十年前,我就认识昇辉了。当年,他还是台大的学生,我则是电影图书馆(现在电影资料馆的前身)的馆长。他在徐州路的台大法学院上课,离我任职的地方只要大约五分钟的脚程,我几乎天天都会看到他出现在我们电影图书馆里。他当时到底有没有去学校上课啊?这是我的疑惑之一。他因为常来,连我前后四任秘书都跟他很熟,他究竟是来看电影的?还是来把妹的?这是我的疑惑之二。

  他毕业之后,我差不多同时也离开了电影图书馆,自此就失去了连络,只是偶而还会在影展的场合或是电影院巧遇。辗转听说,他后来一直在从事证券相关的工作,因为工作性质与我差异太大,心想大概很难再有任何交集了。

  没想到三十年后的某一天午后,他居然出现在我办公室的玻璃门外。一样的灿烂笑容,一样的和蔼亲切,唯一不同的是,头发还是难逃中年灰白的宿命。他带了他的第一本书,也是理财畅销书《只买一支股,胜过18%:理财专家不敢教你的事》来送我,也带了一大叠其他的文稿来。股票,我是完全外行,只能谢谢他,但另外的文稿居然是他即将出版,有关电影的新书。没想到,「电影」还是他的最爱。

  这本新书的内容,完全跳脱了我印象中的电影书籍。他说,他没有那么深厚的人文素养,无法从美学、社会学、人类学,或是意识型态,来剖析电影的艺术性。他还说,他也不想去探讨这些电影对他人生的启发,而只是想和读者分享,看电影「这件事」带给他人生的喜悦和满足感。

  他太谦虚了。早在他还在念大学的时候,就常常帮电影图书馆的期刊〈电影欣赏双月刊〉写稿或译稿,国际影展特刊也常见他的精辟观点,至今都还令我印象深刻。不过,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可以轻易在字里行间,看到他多年岁月累积后的成熟和豁达。我认为,这是一本有关「人生」的书,而不只是一本有关「电影」的书。

  这个时代,恐怕很少有人说不爱看电影,但是大家都太聚焦在电影本身,忘了这件事同样承载了许多的回忆。昇辉找到了电影书籍新的切入点,唤醒了大家许多类似的往事。小时候跟父母看电影,爸爸喝咖啡,他吃冰棒。高中第一次和女生单独看电影,内容忘了,只记得路上正好撞见女生的家人。他也提到,当年在电影图书馆漏夜排队买国际影展电影票的盛况,这或许是早已习惯网路购票的新世代难以想像的事情。

  电影本事和录放影机,都是如今四十岁以上人的共同记忆,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酷卡和DVD了。他说,从小蒐集的电影本事,一直被家人视为垃圾,没想到在五十岁之后,可以成为书中的亮点。

  他在学生时代没做过家教,就靠写影评赚零用钱,在民国七十年代,也算是小有知名度的影评人,以现在流行的说法,他虽然不是A咖,但至少是一个B咖。然而,他不想把这本书写成影评的文集,因为都写《变形金刚》,大概难登艺术殿堂;都写费里尼,又怕曲高和寡,难引共鸣,干脆另辟蹊径,也正好符合他学企管的背景,这叫「市场区隔」。影评见仁见智,但回忆却能心灵相通。

  当天,我们聊了很久,但他起身离开时,最后讲的这一段话,让我感触最深。

  「我年轻时真的很想去学电影,拍电影,但被老爸阻止,又不敢革命,只好念商。但是,若去拍电影,恐怕早已饿死街头,结果进了证券业,才能累积一些乐活人生的资本。很多人抱怨现实毁了年少的梦想,但我喜欢我后来的人生。」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李安,但每个人都能和昇辉一样,开朗、知足。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因为电影,让我不虚此生 (节选)
 
真正从「爱看电影」进化到「影迷」,是要到进了大学之后。一则上课自由,时间多了,二则不再有一试定终生的考试关卡,三则拜科技之赐,看电影的方式变多了。
 
民国六十八年,我刚刚进入台大就读,校园里充满琳瑯满目的社团招生广告中,我一眼就相中了「视听社」,为我开启了好莱坞以外的电影世(视)界。
 
当年,我们常常去西门町的台映试片间,看到很多只在书上「读」过的电影,举凡《单车失窃记》(Bicycle Thieves)、《强尼上战场》(Johnny Got His Gun,又译《无语问苍天》)、《魂断威尼斯》(Death in Venice)、《城市之光》(City Lights)、《摩登时代》(Modern Times)等等,简直是大开眼界。
 
那是美丽岛事件刚发生不久的年代,施明德是最后才落网的异议人士,政府为了抓他,悬赏一百万。他最后藏身之处,就是台映试片间的对面。文艺青年和革命斗士,曾隔着一条街,短暂交会过。
 
当年我在台大念的是商学系工商管理组(现在台大工商管理系的前身),到了大二,就得离开公馆的总区校园,到徐州路的法学院念书。从学校走到青岛东路的电影图书馆(现在电影资料馆的前身),不要五分钟的时间,对我而言,真是太幸福了。
 
从大二到大四,只要没课,或是不想上课,我就跑去电影图书馆,有时是看它规划的主题电影,有时是去那里借自己想看的录影带。当时图书馆所有的员工,我都认识。他们常怀疑我是不是整天只打网球和看电影,因为我真的经常打完球,连衣服也没换,就去电影图书馆报到。
 
那真是大量看电影的时期,美国的电影、欧洲的、日本的,我全部都看,简直荤素不忌,电影图书馆里有些欧洲电影还有英文字幕,有些日本电影连英文字幕都没有。有一次,为了看黑泽明的《七武士》,因为既没英文字幕,又听不懂日语发音,只好把美国人跟拍的《豪勇七蛟龙》(Magnificent Seven)先看一遍,这样至少可以看懂剧情的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真的是被《一张全票,靠走道:青春欧吉桑的电影本事》这本书给狠狠地戳中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书里的每一个字,但我光是看书名就感觉一股浓浓的、属于我们这个年代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 “欧吉桑”,这个词在台湾是一种非常亲切的称呼,带点沧桑感,也透着一股看透世事的豁达。再加上“青春”两个字,立刻就勾勒出了一个在时光里留下了痕迹,却依然对生活、对回忆有着热忱的老男孩形象。而“电影本事”,这四个字更是让我心头一震,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最熟悉的、看电影前在戏院门口或影碟店里会看到的那种介绍吗?满满的都是儿时的记忆,是那些曾经让我们热血沸腾、或唏嘘不已的电影故事。我总觉得,这本书不会只是单纯地罗列电影情节,而是会借由这些电影,串联起作者的人生经历,那些在电影院黑暗中,或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青春岁月。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会用怎样的笔触,描绘出那些泛黄的胶片,那些经典的角色,以及这些电影如何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光是想象,就觉得这本书的文字一定充满了温度和力量,就像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来,那些属于我们共同的青春期,那些关于电影的、关于成长的、关于人生的种种。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共鸣”的期待。《一张全票,靠走道:青春欧吉桑的电影本事》,这个书名本身就有一种画面感。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买了一张电影票,却总是习惯性地选择靠走道的座位,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也可能是在拥挤的人群中寻求一点点属于自己的空间。而“青春欧吉桑”这个词,简直就是对我(或者说很多和我同年代的人)的一种精准刻画。我们或许不算是真正的“大叔”,但青春的尾巴又早已擦肩而过。我们经历过那个电视节目充斥着电影介绍、电影频道每周都在播放经典老片的年代,我们用一种最纯粹的心情去感受电影带来的喜怒哀乐。所以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电影,那些承载了我们青春期情感寄托的老电影。作者或许会从一个“欧吉桑”的角度,用一种不再是少年人那种激动万分,而是带着一种沉淀后的理解去解读这些电影。可能不是对剧情的深度解析,而是一种个人化的情感体验,是对某个场景、某个角色的唏嘘,是对电影中人物命运的感慨,是对自己青春时光的对照。我非常好奇,他会如何把这些零散的电影片段,串联成一条属于他个人的“电影本事”,一条充满着时代烙印和个人情感的叙事线。

评分

我对于《一张全票,靠走道:青春欧吉桑的电影本事》这本书,抱持着一种“过来人”的探寻姿态。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在某个时刻,回望自己的青春。而电影,往往是我们青春记忆里最鲜活、最深刻的组成部分。我记得以前,为了看一部期待已久的电影,会提前好几天去排队买票,或者是在电视机前守候,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镜头。那时候的电影,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特效和浮华,但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这位“青春欧吉桑”,一定和我一样,曾经沉浸在那样的电影氛围里。他选择“靠走道”的位置,也许暗示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观察视角,或者是一种不那么引人注目却依旧能全情投入的态度。这让我联想到,他笔下的“电影本事”,可能不是那种宏大叙事,而是从微小的细节切入,从一个人物的眼神、一句台词,或者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画面,勾勒出他对电影的理解,以及这些电影如何在他的人生中留下的轨迹。我期待在书中看到那种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的文字,就像我们年少时一样,纯粹而真诚。

评分

读到《一张全票,靠走道:青春欧吉桑的电影本事》这个书名,我立刻想到的就是那个曾经在我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电影本事”。我太怀念那个年代了,电影院里的灯光暗下,大屏幕上开始滚动那些用朴素文字写就的介绍,虽然简短,却足以点燃我们的期待。而“青春欧吉桑”,这个称呼,多么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曾经热血少年,如今已步入不惑之年,却依然保有那份初心的形象。坐在“靠走道”的位置,这让我联想到一种介于旁观者和参与者之间的状态,既能静静地观察,又能随时准备融入。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是那种高深的影评,而是更像一个老友在跟你分享他看过的电影,以及这些电影带给他的思考和感悟。可能里面会有许多我们那个年代的经典电影,作者会用一种属于“欧吉桑”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早已熟悉的桥段,或许是其中一个角色的命运,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某根弦,又或许是某个场景,让他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某个时刻。我非常好奇,这位“欧吉桑”的“电影本事”,会是如何的独特,如何地触动人心。

评分

《一张全票,靠走道:青春欧吉桑的电影本事》这个书名,有一种奇妙的魔力,瞬间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充满电影情怀的年代。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当年在电影院里,捧着那张薄薄的电影票,找到属于自己座位的情景。“靠走道”的座位,对我来说,总有一种特别的意义,仿佛是连接着现实与梦幻世界的通道。而“青春欧吉桑”,这个词,更是贴切得不能再贴切了。我们这些曾经的青春少年,如今都在人生的道路上摸索前行,身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内心深处,依旧藏着对过往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我深深地相信,这本书里一定藏着作者那些关于电影的、关于青春的、关于成长的珍贵回忆。他不会只是简单地复述电影情节,而是会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曾经触动过他的电影,去分享那些电影如何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又或者,这些电影如何成为他人生“本事”的组成部分。我期待着,在书里找到那种属于我们共同的青春印记,找到那种被电影点燃过的、最纯粹的情感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