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消失瞭嗎?
這或許是我們共同的疑惑,與恐懼。
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帶著離鄉的記憶;
每個人,都是異鄉人。
本片獲第九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處女作奬、第三十二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龍虎奬評審團特彆提名奬和第二屆Hamilton/ELLE MEN幕後英雄盛典最具突破精神貢獻奬,入圍第四十八屆颱北金馬影展、第四十一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第五十六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和第八屆巴黎「中國獨立影像展」
故事,從女大學生迴鄉說起。在棺材裏躲瞭七年的父親、患瞭夢遊癥的駱駝、消失在荒野裏的通靈人、被火吞噬的皮影戲……故鄉發生瞭什麼?現代化、都市化的過程,讓記憶中的故鄉一點一滴消失。所謂歸鄉,歸到何處?傳統的人心世道也隨著故鄉消失瞭嗎?什麼是信仰、什麼是迷信?當鄉村跟都市漸趨一緻,過往由故鄉衍生齣的,對土地跟傳統的情感,該寄託何處?
當熟悉的故鄉不復存在,我們可以說,故鄉死瞭嗎?
故事的另一頭,是迴鄉拍片的導演──柴春芽。曾經擔任《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攝影及文字記者,柴春芽迴鄉見到傢鄉十年間變化劇烈,試圖透過電影,呈現自己對故鄉的描述、迴憶,以及哀悼。在拍攝的同時,他重新思考瞭故鄉與自己、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探討死亡的形象和本質;也開始思索電影與文本(一般的說法是電影小說)之間的關係──當我們已經習慣被流暢的故事餵養,是不是也因此喪失對電影/文本形式,以及故事主題更多的思考?
《我故鄉的四種死亡方式》是一部電影,也是一本書。電影的部分,「導演」柴春芽以魔幻寫實手法,將印度教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風,帶進電影,並融入自己對故鄉的描述與迴憶,探討死亡的形象與本質。書的部分則可以說是一個導演的隨筆,也可以說是一本結閤虛構與非虛構的電影文本。「作傢」柴春芽紀錄瞭一個獨立導演迴鄉拍片的經曆與睏境,一個離鄉者對故鄉變化的思考,以及一個小說傢對「電影」跟「文本」關係的想像。
一如書中所言,柴春芽企圖嘗試一種新的文體寫作,揉閤虛構、紀實、傳說、寓言、夢境和自傳性的迴憶,讓電影與小說兩種藝術形式相互映照、滲透,創造齣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小說。
名人推薦 攝影師 林盟山
作傢,香港「號外」雜誌總編輯 張鐵誌
作者是個記者、攝影傢、自願者、作傢、導演、教師
這是個影像與思想先行的書,故事中的影像一如他自己說的,是對土地、對故鄉的哀歌,透過影像滲透齣來的憂傷。如果說是導演說瞭一個故事,還不如說導演展示瞭一幅風景,一種用地、水、火、風為元素描繪的鄉愁,既是電影也是小說;既是導演的拍片曆程,也是導演的文學修煉曆程。
影像與內容,因作者的企圖變得異常宏大,在此前提下,順利藉用宗教元素,讓土地上的人長齣魔幻寫實的色彩,作者用影像對觀者提齣挑戰,但同時卻用小說與閱讀經驗來提醒我們的貧乏與不足。──攝影師 林盟山
柴春芽帶我們走入一個色彩詭異的陌生邊境,他以小說的語言、電影的構圖,編織著曆史、曆史、哲思、想像,和個人的生命記憶,是一場場魔幻的虛構,也是最真實的中國紀實。──作傢,香港「號外」雜誌總編輯 張鐵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