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之后After the Flood(高行健限量亲签精装书盒典藏版,附DVD)

洪荒之后After the Flood(高行健限量亲签精装书盒典藏版,附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高行健
  • 诺贝尔文学奖
  • 洪荒之后
  • 文学
  • 小说
  • 先锋文学
  • 艺术
  • 典藏版
  • 签名本
  • DVD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方位艺术家、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最新作品
集绘画、表演、摄影和电影于一册
限量亲笔签名精装书盒典藏版
随书附赠《洪荒之后After the Flood》DVD

  高行健是国际着名全方位艺术家,他以作家的身分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0年代带领中国现代剧场发展,而所绘的画作,曾于法国阿维侬主教宫博物馆等世界着名美术馆展出。自2006年起迄今,高行健一共制作了三部艺术电影,不停的尝试及突破创作的极限。《洪荒之后After the Flood》是高行健的第一本集绘画、表演、摄影和电影于一册的作品,同时收入绘画及其他与「洪荒之后」系列相关的元素。

  高行健在这本最新作品里,表示人并非仅仅用语言思维,文学之外其他的艺术表现手段同样也可以展示人的生存状况,并赋予审美的判断,艺术家的思考便寄托在艺术作品之中。这种审美判断同诉诸语言的文学一样,如此精微、深湛而强有力,人类生存的困境造成的悲剧与诗意同样也可以得以体现。

  自然和人为的灾难唤起的恐惧与悲悯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给人以解脱,从而达到精神的昇华,诗意便在其中。人面对死亡和不可知的命运,或依返宗教,或诉诸艺术,都是精神的需求。当代人的生活越益物质化,现实的功利无孔不入,精神的贫困成了普遍的时代病。诗意与美在当代艺术中缺席,人们已司空见惯。这本《洪荒之后》则是对精神、诗意和美的一个唿唤。

  在历经自然和人为的浩劫之后,人们重新唤起生命的意识,精神、诗意与美正象征希望。
《迷雾中的低语: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失落文明的探寻》 引言:尘封的卷轴与未解的谜团 这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它不是对已知历史的复述,而是对那些被时间洪流吞噬、被遗忘在记忆深处的文明的深情回望。本书汇集了多位享誉国际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包括以“失落的星图”理论闻名于世的阿纳托利·沃尔科夫教授,以及专注于古代神话与人类潜意识关联的伊莎贝尔·德拉克鲁瓦博士——对一系列地球上曾存在过的、却缺乏确凿文字记录的古代文化遗迹所进行的跨学科研究成果。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像是一块等待被拼凑的碎片,共同构建出一个关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更为复杂和耐人寻味的图景。 第一部分:失落的基石——比苏美尔更早的痕迹 本部分聚焦于全球范围内那些挑战传统“文明起源”叙事的考古发现。研究的核心在于对一系列结构极其复杂、年代却远超公认的史前建筑群的重新解读。沃尔科夫教授团队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深处发现的巨石阵,其精度和材料处理工艺,至今仍让现代工程学专家感到困惑。这些石块的切割面光滑到可以反射光线,且块与块之间的接缝严密到连刀片都无法插入。 书中详细分析了从这些遗址中出土的非自然材料样本,它们似乎指向一种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就已具备高超冶金技术的社会。德拉克鲁瓦博士则从这些遗址的几何布局中,解读出与已知星座图谱不完全吻合的天体参照系,推测这些文明可能拥有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宇宙观。 我们不会在这里谈论神话中的创世,而是深入探讨那些“技术奇迹”背后的社会结构:一个没有文字、却能完成如此宏伟工程的社会,其知识是如何代代相传的?是纯粹的经验积累,还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认知传递方式? 第二部分:语言的幽灵——符号与非线性叙事 如果说第一部分展示了“物证”,那么第二部分则深入探究了“信息残留”。本部分着重于那些无法被现有语言学框架完全破译的符号系统。 作者们并未试图将这些符号强行对应到任何已知的字母表或象形文字中。相反,他们采纳了符号学派的全新视角,将这些符号视为一种“信息压缩包”。例如,对巴尔干半岛发现的“维察符号”的深入研究。这些刻在陶器和石板上的符号,反复出现,却不构成任何可识别的句子结构。 德拉克鲁瓦博士提出了“情绪共振理论”,认为这些符号并非用来描述事件,而是用来唤起特定认知状态或群体记忆的“钥匙”。书中细致地对比了来自不同大陆、相隔数千年之久的不同符号群落之间的“结构同源性”,暗示着人类在经历某些重大的认知冲击或环境剧变时,会产生类似的、非语言的表达冲动。 我们探讨了口述传统的脆弱性,以及当文明的“硬盘”被格式化时,遗留下的这些“元数据”所能提供的微弱线索。 第三部分:环境的审判——气候剧变与文明的断裂带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地质学和气候学对人类历史的决定性影响。研究人员将焦点放在了大约一万到一万两千年前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剧烈气候波动期。 通过对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芯数据的交叉分析,书中清晰地勾勒出当时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冰川的崩解以及全球性大规模迁徙的轨迹。关键在于,这些物理事件似乎与某些文明的“突然消失”精确重合。 研究团队对黑海地区、波斯湾边缘地带(被推测为早期农业的发源地之一)的水下遗址进行了详尽的水下考古报告。这些报告揭示的不是缓慢的衰落,而是一种近乎瞬时的淹没。这种环境压力,被认为是迫使幸存者放弃原有的知识体系、转而采取更保守、更具适应性的生存模式的根本原因。他们不是被更先进的文明所取代,而是被地球自身的剧烈呼吸所吞噬。 第四部分:记忆的迷宫——神话的碎片与考古的重构 在全书的收尾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最持久的遗产——神话和民间传说。作者们借鉴了荣格心理学派的集体无意识概念,将世界各地的洪水、巨变、英雄流亡的传说,视为对遥远历史灾难的集体创伤记忆的“情感回声”。 书中详尽地对比了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玛雅文明和中国早期典籍中关于“大洪水”或“世界重塑”的描述,并尝试剥离其宗教和道德说教的外衣,寻找其背后可能指向的真实地理事件。例如,某些中美洲传说中对“天空陨落”的描述,在书中被置于最近一次大规模流星雨撞击事件的背景下进行考量。 最终,本书并非试图提供一个完整的“失落的XX文明”的教科书式重建,那是不可能的。它旨在揭示一个更为深刻的真相:人类文明的进步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无数次高潮与低谷的交织。每一次我们认为达到了顶峰时,可能都只是在重复或遗忘了前人早已走过的路。 《迷雾中的低语》是一次对人类历史叙事局限性的挑战,它邀请读者与我们一起,潜入那些未被挖掘的深度,倾听时间沙漏中,那些不被主流历史记录的、微弱却至关重要的低语。这是一部关于求知欲、关于谦卑,以及关于人类精神在巨大不确定性面前顽强韧性的深度思考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高行健


  国际着名的全方位艺术家、集小说家、戏剧家、诗人、戏剧和电影导演、画家和理论家于一身。1940年生于中国江西赣州,1997年取得法国籍,定居巴黎。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和戏剧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瑞典学院在诺贝尔奖授奖词中以「普世的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加以表彰。

  他的小说已译成四十种文字,全世界广为发行。其剧作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频频演出。他的画作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呈现一派内在的心象,在欧洲、亚洲和美国的许多美术馆、艺术博览会和画廊已有七十多次个展。近年来,他又拍摄了三部没有故事和情节的电影诗。

  他的长篇小说《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法译本曾轰动法国文坛,法新社评为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的里程碑,现已译成37种文字,全世界广为发行。他的剧作包括《车站》、《野人》、《彼岸》、《逃亡》、《生死界》、《夜游神》、《山海经传》、《八月雪》、《叩问死亡》和《高行健戏剧集》等十八种,已在欧、亚、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频频上演,也是进入当代世界剧坛的第一位华人剧作家。他的文学艺术思想论着《没有主义》、《另一种美学》、《论创作》、《自由与文学》,见解犀利,独立不移。他的绘画作品也独具一格,将沉思、想像和诗意溶汇在水墨之中,呈现出超然幽深的内心世界,在欧亚和北美的许多美术馆、艺术博览会和画廊举办了八十多次展览,出版了三十本画册。

  他还荣获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法国文艺复兴金质奖章、义大利费罗尼亚文学奖、义大利米兰艺术节特别致敬奖、美国终身成就学院金盘奖、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雄狮奖、卢森堡欧洲贡献金奖;香港中文大学、法国马赛―普罗旺斯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台湾大学、台湾的中央大学和中山大学皆授予他荣誉博士。此外,2003年法国马赛市举办了他的大型艺术创作活动「高行健年」,2008年法国驻香港及澳门总领事馆和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了「高行健艺术节」,2011年德国纽伦堡—埃尔朗根大学举办了《高行健:自由、命运与预测》大型国际研讨会。

图书目录

序/高行健
Foreword/Gao Xingjian (Translation by Dr. Mabel Lee)
论高行健的电影、绘画与摄影/郭继生(钱彦译)
On Gao Xingjian’s Films, Paintings and Photographs/Jason C. Kuo
洪荒之后╱After the Flood

简历╱Biography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论高行健的电影、绘画与摄影 / 郭继生


  高行健1940年生于中国江西赣州,1987年末离开北京迁居巴黎,2000年,因其用中文创作的一组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特别提到:「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新闻发表会中还指出:「在高行健的作品中文学得到了新生,因为个人在群众的历史中经过搏斗得以倖存。他是个睿智的怀疑论者,并不认为自己能够解释世界。他坚称自己只在写作中才找到了自由。」因为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创作得到了学者的广泛注意,但他在电影、摄影和绘画方面的创新尚未有系统研究。

  本文着重讨论高行健的电影创作,也涉及他的摄影和绘画。我在别处已专门讨论过他的水墨画,但此处必须略微提及,为他的电影和摄影提供一个背景。他的水墨画属于中国文人的写意传统。这种独特风格使他可以创造微妙直观的场景和人物,介于具象与抽象艺术之间,承继了中国艺术史上诸多大师的手法。他的画探讨水墨的各种表达性,画中细微的浓淡层次变化、精妙的笔法和质感既充满戏剧性又清新感人。

  在电影制作方面,高行健受到英格玛‧伯格曼、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费德里科‧费里尼、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和安德列‧塔可夫斯基等早期电影大师的启发,以及法国新浪潮电影(Nouvelle vague)的影响。然而,他并非是简单效仿,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融合了文学、绘画和音乐,创造出他称为的「三元电影」。高行健在《侧影或影子》发表以后写的一篇文章里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说:所谓三元电影,便指的是画面、声音和语言三者的独立自主,又互为补充、组合或对比,从而产生新的含义。基于这种认识,声音和语言便不只是电影的附属手段,从属于画面,三者分别都可以作为主导,形成相对独立的主题;其他二者,或互相补充,或互为对比。电影也就成为这三种手段复合的艺术,而不只是一味以画面为主导,由画面决定一切……画面、声音和语言三者倘若独立展示各自可能达到的含义,而又不服从于叙事,每一个元素都构成自己的语汇和言语,电影便可以摆脱现今流行的模式。单就画面来说,当画面不再讲述故事的时候,每一个镜头如果像绘画和摄影作品那样充分展示造型的趣味和影像的含义,一个个镜头都会变得经久耐看,也就不必匆匆忙忙切换镜头,去交代环境,解说事件。每一个镜头也就相对独立,构成含义,甚至不必依靠声音或语言,无声的画面这时候倒更有意味。

  高行健的《侧影或影子》和《洪荒之后》两部电影都很难归类,但总的来说,更接近可以称作「散文电影」和「电影诗」的作品,可以与他的水墨画甚至可以与他的小说、短篇小说和戏剧结合起来研究。高行健的电影实践了法国电影家亚历山大‧阿斯楚克在其重要的论文〈新前卫的诞生――摄影机钢笔论〉(1948)中所提倡的做法。对阿斯楚克来说,将摄影机变成笔,「艺术家可以摆脱视觉形象的专制,摆脱为形象而形象,摆脱叙事的迫切具体要求,使其成为一种书写工具,就像书面语言一样灵活精妙……电影如今正朝着一种形式发展,这种形式使电影成为非常精确的言语,很快便可能直接在银幕上书写各种思想。」正如电影学者诺娜‧ 奥特尔指出:「散文[电影]努力超越形式、观念和社会的束缚……散文电影无视传统的界限,在结构和观念上都打破藩篱,既内省又自反。

  另外,它不仅质疑电影制作人和观众的主观立场,也质疑音视媒介的主观立场――无论是电影、录像还是数位电子。」

  高行健的电影属于散文电影的传统。他的电影显然是典型的沃纳‧赫尔佐格1999年在明尼苏达州明尼亚波利斯的沃克艺术中心的讲座中所描述的那种形式:「电影中存在更深层的真理,存在一种诗意的、狂喜的真理。它神秘而难以捉摸,只能通过虚构、想像和风格化才能达到。」在2006年10 月和2007年12 月之间菲欧娜‧施‧拉尔润(施湘芸)(Fiona Sze Lorrain)对高行健的一系列访谈「电影,也是文学」中有一段很有启发的对话:

  施:《侧影或影子》具有很强烈很明显的诗歌倾向。剧本的三分之一是根据你的诗歌《逍遥如鸟》:「你若是鸟,仅仅是只鸟,迎风即起,率性而飞…… 」天空中翱翔的海鸥是电影中不断出现的形象,也是整个电影的全局主题。

  高: 确实,电影的摄制是在诗歌完成以后开始的。这是我用法文写的第一首诗歌……自由对我来说价值很高……当然对其他任何人也是。我早年经历过很多磨难,觉得自己一生都在追求和争取个人自由的表述。电影中的另一个主要主题是死亡:害怕死亡、面对死亡、脱离死亡……是的,《侧影或影子》本身就是一首诗!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称这个电影为「一首电影诗」。对我来说,电影像绘画或摄影一样,是诗歌……电影,也是文学。

  确实,正如颜百君(Barbara Yien)在她的〈生活是电影诗歌艺术:高行健的《侧影或影子》〉一文中很精辟地指出:「没有线性故事,只有通过多种媒介拼贴的语汇,高行健对情感、思想和创作过程的惊人报导:电影在他的『真实』生活场景、想像的场景、诗歌的片断、戏剧表演的片断、他油画的形象、音乐…… 和声响中交织。」高行健的主要小说的英文译者、高行健艺术最重要的一位研究学者李顺妍(Mabel Lee)非常清楚地分析了高行健的文学、电影和绘画创作之间的紧密关系。她引短篇小说《瞬间》为例:「高行健文学创作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们具有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特质。这一特质在《瞬间》中尤有体现。高行健同时既是作家,又是艺术家、戏剧家、摄影师和电影师。正因如此,他的创作常常很难归类。无论如何,《瞬间》的分类归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文学文本,却唤起一长系列强烈的视觉形象,成功地引发出一系列的情感知觉,而这正是他在这一〈电影诗歌〉中想要达到的。」

  也许最好还是让高行健自己来告诉我们他想要在这个电影中达到什么:死亡在这部影片中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呈现:第一次是视觉的,死的逼近如同黑影,它来去都由不得人意,这也是一种内心的视象。第二次是戏剧的方式,剧中人对死亡的一番思考,诉诸滔滔不绝的言辞,调侃与否,哪怕那黑色的幽默也逃不脱这番归属。第三次,歌剧中的禅宗六祖慧能的圆寂,借助于诗的唱诵得以昇华,「这一番人生,好一场游戏!」

  童年、回忆、战争和灾难、爱情与性与死亡、人生与艺术、存在与虚无,镜头与镜头之间已留下足够的空间,由观众去诠释。每一个场景和镜头都可能有多重的含义;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剪接,又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如同读诗。而画外音的诗句,也令观众遐想或思考……

  高行健的第二部电影《洪荒以后》只有28 分钟长,2008 年完成。虽然题目表明题材是一场大灾难,但这个电影并不属于典型的灾难电影,它超越了对灾难的简单描述。正如高行健本人指出:这影片不同于常见的灾难片的是画面和表演毫不写实,也完全摆脱电影通常的叙事结构,一个个镜头都可以作为绘画或摄影作品来看,其连贯性只在于动作和音响。舞台音响师迪耶利.贝托莫(Thierry Bertomeu)的音响设计不去模拟自然界的声响,而是像写音乐那样用各种声音的素材加以合成和处理,又不去构成明显的乐句,只能说是接近音乐的音响,不仅营造气氛,同画面相对独立,形成某种对位。画面、舞蹈和音响三者无主次之分,相对自主,也即我所谓的三元电影,一种非常自由的电影诗,不像一般电影以画面为主导,其他元素则用来解说画面。

  高行健对融合绘画和其他媒体的兴趣由来已久。例如,他的剧作《八月雪》最初1997 年是用中文写的(2000年在台北出版),后来他为这部剧画了一组画,2002 年这部剧在台北上演的时候,这些画便用作舞台背景。

作者序

  《洪荒之后》是我的一部电影短片,只有二十八分钟,同我的另一部影片《侧影或影子》一样,也是一部电影诗,不同的是全然排除语言,影片中六位舞蹈和戏剧演员不说一句话。镜头以我的黑白水墨画为背景,演员在画面投影的银幕前表演,基本上是黑白片,只在生命的意识再度觉醒时才给以一点淡淡的色彩。

  在放映厅看过这部影片的不少朋友都对我说,感到震撼。在巴黎庞毕度中心图书馆的一次公演,观众的反应也非常强烈。可这部短片却无法进入商业发行,只能在一些艺术节或我画展的开幕式上偶尔放映。现今作为画册出版,把影片的DVD 一併附上,终于有个途径同想看这影片的观众见面。

  二○○八年拍摄的这部短片,没想到最近在日本东北宫城海域发生的九级大地震恰恰得以印证,电视新闻中海啸墨黑的巨潮铺天卷地,可不正是《圣经》旧约中世界末日的景象。画于二○○六年的我这大幅的水墨画《世界末日》中的人们,面对从天边涌现的黑潮如此冷静,岂不也是现今的日本灾民的某种写照。更不可思议的是,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个镜头,领舞的正是一位日本舞蹈演员,他也曾在我编导的戏中多次演出。

  这影片不同于常见的灾难片的是画面和表演毫不写实,也完全摆脱电影通常的叙事结构,一个个镜头都可以作为绘画或摄影作品来看,其连贯性只在于动作和音响。舞台音响师迪耶利.贝托莫(Thierry Bertomeu)的音响设计不去模拟自然界的声响,而是像写音乐那样用各种声音的素材加以合成和处理,又不去构成明显的乐句,只能说是接近音乐的音响,不仅营造气氛,同画面相对独立,形成某种对位。画面、舞蹈和音响三者无主次之分,相对自主,也即我所谓的三元电影,一种非常自由的电影诗,不像一般电影以画面为主导,其他元素则用来解说画面。

  影片中选用的绘画作品只有六幅是直接呈现灾难,其他的画各有主题,或是茫茫宇宙,不确定的空间,或是独处的男女,呈现某种心象,人在沉思冥想时往往会唤起这种内心的视相。也有更趋写意的,如《诞生》与《静》,近乎抽象,却还保留形象。这些画无论接近写实或趋于抽象,都保持在两者之间,也是我作画的一贯方向,不管对画家而言还是观众,都可以留下足以想像的空间。之所以给个题目,也仅仅作为一点提示。

  在这样的画面前,演员的表演只要别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举止,可以很自由。这样一首非语言的电影诗,诗意由画面也还通过表演来体现,而演员又无须扮演一定的角色,只直接诉诸形体动作和表情。三位舞者和三位戏剧演员以姿态、手势、步伐、动作、面部表情,乃至目光眼神构成语言,鲜明有力。

  人类在不可阻挡的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之无能为力,《圣经》早已作过充分的阐释。而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更多的是人为的灾难,不断的战争和动乱,生态环境日益破坏,又加上核放射潜在的威胁,人类并无有效的机制能得以避免。在宗教日益式微的现时代,人们只能在艺术中去寻求慰借。

  《洪荒之后》也是一个寓意,在自然和人为的巨大灾难面前,孤单的个人,一个个男女都如此渺小,而人之为人,所以不同于草芥,只在于人有意识。如果认识到人之为人,虽然脆弱,却也可以活得不失尊严,而对于人自身的确认正是艺术与文学的缘起。

  人类的文明史上,艺术的诞生应该说早于文学,先有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岩洞的壁画,而后才有歌谣和史诗。绘画与舞蹈正是人类最早的艺术表现。形象的思维也先于语言,艺术家把这种形象思维发展到极致,绘画不必去解说历史或故事,就这门造型艺术而言更为纯粹。舞蹈首先是情绪的表达,原本超越语言。把绘画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个的镜头,就已经有其独立的含义。

  画册中收入的照片,是在拍摄影片时作者用高数位的相机同时拍下的,而非取之于影片的镜头,也可作为摄影作品。照相乃是用眼睛看,以景框为限来取景,而且是瞬间的选择与取舍,往往来不及思考,摄影家主要诉诸视像的直觉。如果摄影家兼备戏剧导演和画家造型的经验,拍下的摄影作品自然会带来又一番情趣。

图书试读

第一部
 
天体中的天体
一八六六年一月二十七日
南纬 42° 43’ 0”/东经 170° 58’ 0”
水星在射手座
 
陌生人抵达霍基蒂卡,打扰了祕密集会;
华特‧穆迪隐瞒不久前发生的事;汤玛斯‧鲍福说起故事
 
十二名男子聚在皇冠旅馆的吸菸室,看似萍水相逢。从这群人各异其趣的气质和穿着看来(长大衣、燕尾服、带牛角釦的诺福克短外套;黄色粗纹布、细纺布、斜纹布),他们大可是火车上各自归向城市不同角落的十二个陌生人;这城市有足够的浓雾和潮水,可将他们重重阻隔开来。的确,这群人中,有人聚精会神读着报纸,有人倾身把菸灰弹进壁炉,也有人手掌张开撑在撞球桌的呢布台面上准备敲桿。他们全都刻意装出毫无瓜葛的样子,串谋制造夜行列车特有的死寂气氛。只不过这儿的沉沉死气不是车厢的轰隆哐啷声,而是滂沱大雨的噼哩啪啦声所致。

这就是华特‧穆迪先生站在门口,把手放上门框时的第一印象。他没打断什么私人会议,因为走廊上一传来穆迪的脚步声,说话的人便立刻噤声。等他打开门,这十二名男子已各自回到原位(打撞球的倒是太过马虎,忘了自己原先的位置)。他们费心装出专注的样子,当穆迪先生踏入房间,甚至没人抬头瞥向他。
 
要是穆迪先生的身心处于正常状态,想必会对这些男人如此一丝不苟并如出一辙对他的视若无睹起疑。不过事实上,穆迪先生正觉得反胃而心神不宁。他早知前往西坎特伯雷的旅途有丧命之虞  ,一路必须穿越无止无尽、翻滚奔腾的激流与波涛,而这些浪花的终点将是霍基蒂卡滩上颓圮的墓园。不过,他没想到真实情况如此骇人,因此至今仍无法对人(甚至对自己)言说。穆迪无法容忍任何个人缺陷──而此刻的恐惧与不适让他变得内向闭塞,正因如此,才反常地让他误判刚踏入这房间的平静。
 
穆迪生就一副从容而殷勤的神态。他的灰眼大而坚定,柔软又孩子气的嘴经常露出客气的关切表情。他的头发又卷又密,年轻时卷发垂肩,不过现在头发紧贴头皮,用香甜的发油旁分梳平,金黄发色因发油而加深变成油亮的棕色。他的额头和脸颊端正,鼻樑挺直,皮肤光滑。他未满二十八岁,动作仍旧敏捷精确,并带着无邪而淘气的活力,让人觉得他既不会骗人,也不易上当。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洪荒之後After the Flood》的限量親簽精裝書盒典藏版,簡直是讓我驚艷到了!從外盒的質感,到拆開後的精裝書,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無懈可擊。高行健老師的親筆簽名,更是讓這本書瞬間變得無價。我一直都很喜歡高行健老師的作品,他的文字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能夠引發人們對生命、對人性的深層次思考。這次收到這本典藏版,感覺像是獲得了一份珍貴的禮物。書的印刷質量非常高,紙張的選用也恰到好處,閱讀起來非常舒適。DVD的附贈,更是讓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又提升了一個層次。我認為,對於真正熱愛文學,並對高行健老師作品有著極高欣賞度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次不容錯過的收藏機會。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個象徵,一種精神的傳承。

评分

天啊,我终于拿到這本高行健的《洪荒之後After the Flood》限量親簽精裝書盒典藏版了!從下訂單到收到貨,那種等待的煎熬簡直是甜蜜的折磨。打開盒子的一瞬間,那質感,那油墨的香氣,就足以讓所有等待都變得值得。精裝書的觸感溫潤,燙金的字體在燈光下閃爍著低調的光澤,每一頁的裁切都精準無比,裝訂更是牢固得讓人安心。我特地選了這個限量親簽的版本,就是希望能收藏到高行健老師親手留下的痕跡。那簽名,不僅僅是一個符號,更像是一份跨越時空的對話,一份對藝術的承諾。DVD的加入更是錦上添花,我迫不及待想看看老師是如何將他筆下的世界呈現在影像中的。對於許多像我一樣,深深被高行健文字魅力所吸引的讀者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藝術品,一份珍貴的情感寄託。我已經把它鄭重地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每天看著都覺得心裡踏實,充滿了期待。

评分

我必須承認,我對高行健老師的作品一直有著莫名的崇拜。他的文字,總能輕易地觸碰到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或者激發我對世界最深沉的思考。這次的《洪荒之後After the Flood》限量親簽精裝書盒典藏版,我幾乎是第一時間就入手了。這套書的包裝真的非常精緻,打開後,你會感覺到一股濃厚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精裝的質感,完美地襯托了書的價值,而老師的親筆簽名,更是讓這本書變得獨一無二。我花了很多時間仔細欣賞這本書的每一個細節,從封面的設計,到內頁的排版,再到DVD的收錄,都做得非常用心。我還特別注意了簽名的位置和筆跡,感覺像是能讀到老師當時的心情。這不僅僅是一次購書,更像是一次朝聖,一次與偉大心靈的近距離接觸。我非常期待接下來的閱讀時光,相信這本書一定會帶給我意想不到的啟發。

评分

收到這本《洪荒之後After the Flood》的限量親簽精裝書盒典藏版,我的心情非常激動。一直以來,我都很欣賞高行健老師獨特的文學風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而這次能夠擁有一本親簽的典藏版,更是讓我倍感榮幸。書盒的設計非常考究,打開後,精裝書的質感立刻就吸引了我。它不像一般的書籍,更像是一件藝術品,充滿了收藏的價值。高行健老師的親筆簽名,更是為這本書增添了無可估量的意義。我仔細端詳著簽名,感受著那份獨特的溫度。DVD的加入,也讓我覺得這次的購買物超所值。我迫不及待地想透過DVD,更深入地了解高行健老師的創作理念和作品背後的故事。這不僅僅是一次購買,更像是一次與藝術的深度對話,一次對文學的虔誠致敬。

评分

說實話,最初是被「洪荒之後」這個標題吸引了。一種末世的蒼涼感,又帶著一絲重建的希望,總是讓人充滿想像。拿到這本典藏版後,我才真正體會到「典藏」二字的份量。它不只是書,更像是一個時光的容器,盛載著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無數讀者對其作品的熱愛。精裝本的設計,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匠心,從封面材質的選擇,到內頁紙張的觸感,再到裝幀的考究,都讓人感受到一種對書籍本身極致的尊重。高行健老師的簽名,更是為這本書注入了靈魂。我一向是個細節控,對於這種限量、親簽的,更是無法抗拒。它代表著稀缺性,代表著獨特性,代表著一份與作者直接的連結。這次購買體驗,從選購到收到貨,都非常順暢,我對這次的收藏感到非常滿意,也對書中的內容充滿了好奇與期待,相信它一定會帶給我一次深刻的心靈洗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