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小津安二郎
  • 日本电影
  • 电影史
  • 饮食文化
  • 生活美学
  • 文化研究
  • 艺术
  • 经典
  • 电影
  • 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国民导演」小津安二郎电影中的醍醐味──

  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鱼》里头,
  为什么没有出现秋刀鱼?

  为什么在小津的电影里头,出现过许多围绕着餐桌的场景,
  却很少看得清楚餐桌上的食物?

  电影作品清淡有味的小津,
  最喜欢的茶泡饭却是盖上厚厚鲑鱼肉片的茶泡饭?


  「谈论小津电影的人,往往提出过于复杂的影像论,已经变成一种文字游戏,也某种程度曲解了小津的电影。小津的电影其实很单纯,为什么呢?因为小津自己 宁可成为工匠,不喜欢当艺术家。小津认为,电影是不管全家人、情侣、朋友一起看、或是一个人独自观赏都能获得乐趣,无疑是属于大众的娱乐。我以这样的观点为基础,写下这本书。」──贵田庄

  本书以「餐桌」为一据点,不仅谈论小津的电影,也谈小津电影中的庶民人生及小津安二郎这个人。作者贵田庄以各种出现在小津电影中的餐桌场景,章名撷取了遍及曾经出现在电影中的各种食物;然而虽然谈的是「食物」,却不是一本料理的书,而是透过餐桌上的食物引导读者注意小津作品中的人物、身分、社会、情境乃至于生活──也就是,透过这些食物的描绘,进而进入小津电影的世界。一方面表现了日本庶民生活中纤细的一面,一方面也呈现了作者贵田庄对小津足迹的细致探索。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中,最为人所着称的即是致密地刻划日常;其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像你、我一样的小市民,因此剧中的细微小争执或不快都容易使人感同身受,充满生活性。饮食之所以重要,不仅停留在于进食的生存本能,更是透过进食过程开展出来的饮食内涵(包括食材、食器)不只建构了人与食的关系,也建构了人与人的关系,乃至于文化面向上的表现;这,正是「食之有味」的深度。

  本书作者贵田庄,就透过餐桌旁的人事变化与餐桌上的食物,渐次引导读者品尝小津所着迷的平凡生活之味。

名人推荐

  ◆本书收录资深电影评论人张昌彦专序推荐

  ◆小器生活道具总监 江明玉/影评人 闻天祥/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副教授暨电影评论学者 黄建业/有河book店主 詹正德/「旅饭」总编辑暨小说家 黄丽群 联合推荐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小津安二郎的餐桌”的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的实际内容,旨在详细描述一本可能与电影、文化、历史或美食相关的书籍的构架和主题: --- 书名: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探究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Ozu Yasujirō)作品中,餐桌、饮食文化与家庭结构之间复杂关联的学术性研究与文化散文合集。它并非一本简单的电影评论集,而是一次穿越时空、深入日本战前与战后社会变迁的文化考古之旅,以“餐桌”这一核心意象为支点,剖析小津电影中那些不动声色却又极富张力的家庭叙事。 核心主题与结构: 第一部分:空间的哲学——“座敷”与“食卓”的重构 本部分首先从空间美学入手,探讨小津电影中标志性的低机位拍摄手法与室内场景的布局如何共同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家庭剧场”。我们将分析餐桌在这些固定机位下的功能性转变:它如何从一个单纯的进食场所,演变为家庭成员进行情感交流、冲突隐藏与代际传承的无声舞台。 低视角下的权力结构: 研究小津如何利用他标志性的“榻榻米视角”来呈现家庭成员在餐桌上的相对位置,以及这种位置如何微妙地反映出父权、母职或子女的服从与反抗。 “间”的艺术: 深入剖析小津电影中“留白”的哲学如何延伸至餐桌场景。沉默、停顿、镜头在空桌上的停留,都成为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些“间”是如何承载着未言明的家族秘密和时代伤痕的? 第二部分:饮食的符号学——仪式、季节与记忆 小津的电影往往以日常的琐碎细节取胜,而饮食无疑是这些细节中最具人情味的一环。本部分侧重于分析餐桌上的食物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意义。 季节的流转与家庭的更迭: 书中细致梳理了小津电影中出现的季节性食物——从新米、腌菜到特定的节日料理——如何作为时间刻度的标记,暗示着家庭成员的离散与重聚。这些食物不仅仅是背景装饰,它们是家庭记忆的载体,是维系传统习俗的工具。 “吃”的行为: 聚焦于用餐过程中的具体动作。筷子的使用方式、倒酒的姿态、一同进食的同步性,这些行为模式被视为一种非语言的交流,反映出家庭关系的紧密程度或疏离感。例如,观察在同一张桌子上,家庭成员各自沉默进食的场景,如何比直接的对话更能揭示亲情中的隔阂。 酒与“谈话”: 清酒(Sake)在小津电影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分析酒水如何作为一种催化剂,在父辈之间或父辈与子辈之间,开启那些难以启齿的对话,或是作为一种麻痹剂,帮助角色逃避现实的严肃性。 第三部分:跨越时代的变迁——餐桌上的现代化冲击 小津的创作生涯横跨了日本从大正时代末期到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剧烈转型期。餐桌,作为家庭生活最集中的体现,清晰地折射了这种社会结构的动摇。 从“大家庭”到“核心家庭”: 通过对比早期作品(如《晚春》)中大家族围坐的温馨场景,与后期作品(如《东京物语》)中成员分散后的零星共餐,本书展示了西式生活习惯和现代化对传统家庭模式的冲击。餐桌的面积在变小,围坐的人数在减少,这象征着传统伦理的衰退。 女性的角色: 深入探讨在餐桌的布置、食物的准备和服务的过程中,女性角色(尤其是“贤妻良母”形象的代表)所承担的无形劳动与情感维系责任。她们如何通过精心的准备来维护家庭的“表面和谐”? 失语的年代: 研究战后日本社会中,个体价值的崛起与传统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餐桌上的对话往往是礼貌而空洞的,这反映了现代人在面对巨大社会变革时,语言表达的无力感。 第四部分:致敬与反思——小津对“好日子”的审视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放回到小津安二郎本人对生活的理解上。他镜头下的“好日子”往往是平淡无奇、略带哀愁的,那些在餐桌上简单吃饭的场景,恰恰构成了他所珍视的“人情味”。 “庶民美学”的回归: 探讨小津如何从最普通的家庭餐食中,提炼出一种超越阶层的、具有普世性的美感。这种美感并非追求奢华,而是对“活下去”这一基本事实的肯定。 继承与缺席: 结论部分将讨论,在小津的电影世界中,当餐桌上的一个重要位置空缺时,这种“缺席”如何比在场更具震撼力。它关乎死亡、分离,以及下一代对上一代生活方式的继承与背弃。 本书特色: 本书不仅参考了大量的电影剧照和场景分析,还结合了战前战后日本的饮食文化史资料、社会学报告及家庭伦理学研究。文字力求细腻、富有洞察力,避免了流于表面的装饰性描述,而是旨在通过对微小细节的精准捕捉,构建起对一个时代、一种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它适合电影史研究者、日本文化爱好者,以及任何对家庭、时间和记忆的交织感兴趣的读者。通过小津的餐桌,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民族在剧变中的灵魂轨迹。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贵田庄


  1947年生于青森县弘前市。影评人、书籍研究者、工艺家。早稻田大学大学院修士课程修毕,专攻艺术学。1977年至1981年赴法国深造,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着有《小津安二郎的眼神》(晶文社)、《小津安二郎与电影拍摄法》(平凡社)、《小津安二郎东京美食巡礼》、《原节子般的生活》、《体验小津安二郎美食》(朝日文库)、《小津安二郎文坛交游录》(中公新书)、《西洋书籍的印刷装帧》、《大理石染》(芳贺书店)等书。

译者简介

严可婷


  东吴大学日文系毕业。曾任职诚品书店,经营艺术与生活风格书区,并于两厅院表演艺术图书馆、国家电影资料馆大量涉猎欧美日经典之作。现为自由译者,译有《鱿鱼干电影院》、《路上观察学入门》(以上合译)、《大人的科学1:35双眼相机》、《古书比孩子重要》等书。

绘者简介

陈佳蕙


  一个夏天出生体质寒底的女子,平日是家庭主妇,有工作时会变身为插画工作者,作品散见于报章杂志书籍。

  作品网站

  www.flickr.com/photos/100560573@N08

图书目录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菜单(目录)

中文版序:「我的朋友,张昌彦先生」/贵田庄
推荐序:我的朋友贵田庄,与《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张昌彦

0序幕 小津之死与雁拟豆腐
1秋刀鱼与白萝卜
2海鳗
3咖哩饭
味觉散步〈晋升导演与鲑鱼茶泡饭〉
4拉面
5包子
6珍珍轩与东兴园
味觉散步〈横滨中华街勾芡拉面〉
7鳗鱼
8料亭的老板娘
9炸猪排
味觉散步〈上野蓬莱屋炸猪排〉
10关东煮屋
11寿司店的客人
12草地上的野餐
13家族团聚与同学会
味觉散步〈小津自制料理──咖哩寿喜烧〉
14面包
15可口可乐与腌萝卜
16屁与灭鼠药
17伴手礼与礼物
味觉散步〈战地日记抄与东京的味道〉
18讨厌吃水果
19酒吧

尾声 日常的美食电影
小津安二郎作品一览
本书引用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库版后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我的朋友贵田庄,与《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当我接到田园城市编辑刘小姐的传真时,的确使我惊讶不已。尤其附上贵田庄先生为《小津安二郎的餐桌》中文版所写的序,使我既高兴又是百感交集。学生时代的亲友,也是影响自己极深的知己的着作,能够让台湾的读者分享,除了为他高兴,也引发自己与有荣焉的感受。

  正如贵田的中文版序文所言,我们是研究所的两个「电影狂」。虽然我们分属「艺术专攻」和「电影专攻」,但每週的电影课程及每天几乎一起看电影和泡咖啡馆聊电影的生活,使得我们变得很亲近。尤其当时的我日语仍不够流利,但他却非常有耐心地倾听我的意见,为我矫正语言及观点的谬误,甚且,他也常常劝导我必须看哪些书或加看哪些电影,使自己减低许多学习过程中摸索的浪费,对外国人的我而言可说受益良多。尤其在电影中涉及日本之社会、食物、礼仪等等,在后来的讨论中,总会令自己渐次理解或有所体验。

  记得有一次一起进餐时,我点了小津电影常出现的「秋刀鱼」;「秋刀鱼」对日本人而言是一种大众化的食物,既便宜又好吃,但唯一的困扰就是细刺很多。那次我吃得整盘细刺残骸遍布,惨不忍睹,他以一种拮据并带点规劝的口吻说,以后最好不要在大庭广众前这样吃秋刀鱼,同时他也教我吃食秋刀鱼的正确方法。自此,我自己单独进食时,便点秋刀鱼重复练习,一个月后,我们再次一起进食时,他看到我的秋刀鱼只剩鱼头和嵴椎骨,便加以赞赏肯定。我的秋刀鱼食用课也总算及格了。

  和贵田先生共同上课之初,他给我有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尤其那时的我几乎无法完整记录下教授的授课内容,课后向他借笔记时,发觉他往往以英文或法文记述(他来自日本名校弘前高中而且由早稻田大学直升研究所),让自己对他多少有种敬畏之心。然而在谙熟之后,发现他其实很细心且热心,特别是发现彼此都是「小津迷」后,更是无话不谈。他很聪慧而且头脑清晰、记忆力强,还有比我理智多了。那段「电影同伴」的日子里,我们从看电影、泡咖啡馆甚至延伸为共进晚餐,话题总脱离不了电影。在周末,我们常避开高田马场、新宿那些繁杂的人群聚集地,而去当时人烟稀少的原宿、青山道,并且寻觅具有小津式气氛的餐馆。我是一个「路痴」,因此事实上,我都只是跟着他走。记得我们曾在原宿(或青山道?)发现一间极不起眼、叫Sea Food 的西式小餐馆,那是一个仅由一位年轻人担负招待、点餐、料理等全部工作的餐馆,客人很少,餐点不错而且价钱不贵,我们去了好几次,甚至于在那餐馆的Keep Box 中共同摆了一瓶名为「小津」的酒一起享用。

  从那时开始,我就发现他对「食物」的天分。贵田一如小津可说是个「食通」(精于品尝食物),不分和、洋食均精通,我虽也爱吃,但我并不太在乎细品食材的味道(也许因为我们是吃中餐长大的,特别是那时台湾的家庭,几乎都只把现有食材随意搭配变成菜)。在小津的作品中常有吃饭的场面,但小津往往不直接拍摄桌上的菜餚,但透过餐桌上出现的食器、酒器,我们对剧中人所吃的食物、饮料便能一目了然。对我而言小津的菜餚,只注意到剧中人吃的是家常菜如「秋刀鱼」、「腌黄瓜」或稍奢华的「鳗鱼饭」、「炸猪排」,至于「鳢」或「寿喜烧」等那些食材我就无从知悉。因此,我只能把剧中的食物诠释为剧中人的身分或气氛、心境的象征,至于这些食材背景之季节、出产地等,则均一无所知。

  贵田的《小津安二郎的餐桌》一书,谈的虽是「食物」,但它并不是料理的书,而是透过餐桌上的食物引导观者去注意小津作品中的写实性(包括人物、身分、气候、社会,甚至情境、生活等),说白一点,他是透过电影中的食物在引导观者如何进入电影的世界,同时也对日本人纤细的生活文化表现做了一番剖析。好莱坞电影中的动作片或科幻片中的英雄或特异的人类,都与平凡的我们的生活差异极大,因而只能满足我们的憧憬,可是小津作品中的人物,几乎都是像你、我一样的小市民,因此在他剧中,细微的小争执、不快或举止,反应都是同为人类的我们所熟悉的;只是现下社会的大部分人都耽溺在满足自我的慾望中,因此往往借着观看夸大不实的人物、剧情等满足自身物理性(或说生理性)上的刺激。所以我认为贵田即着眼于此,尝试以《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引导读者去品尝平凡中的生活味道,让读者能重拾身边家族亲友间的喜怒哀乐,这种「小确幸」的体会,也就是小津电影的精髓所在。

  本人在年岁渐长的现在,对世事也渐次能坦然面对,这应该也是蒙受小津电影所赐。现在的我仍乐于独享沉溺于电影的世界或与同好琢磨观感之温馨,我依然诚恳地对人,也认真地对待工作,这些都是小津作品中的人物所呈现的生活态度。这或许就是贵田和我共同受到的小津洗礼。

  人生在世,知己难求。但我很幸运找到自己喜爱的「电影」,尤其在异国更寻得同样醉心于小津的知友,惭愧的是回台湾后杂事缠身,加上执教鞭后,发觉在台湾的大学教育,学生众多(尤其私立大学)且多半的学生只求学分并无求精的习惯,因此,无缘于对自己所崇仰的小津电影作完整而周全的论述(虽写过几篇有关小津作品的文章)。现在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愿意出版贵田所写的《小津安二郎的餐桌》繁体中文版,让台湾的读者、影迷能更深入地了解「小津电影」的精华,我除了诚心诚意地向读者推荐这本《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外,同时更对贵田献上无限的敬意。

张昌彦

中文版《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序文

  「我的朋友,张昌彦先生」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是我所写关于小津安二郎导演的第二本书。目前为止,我写了九册与小津安二郎相关的书,其中这本或许是最出色的吧。

  我之所以会写出九本关于小津安二郎的着作,除了他是最优秀的电影导演之一,也因为我打从心底认为他的作品是极佳的电影。一本书完成后,又想继续再写关于小津的文章。我在长期间罹患了一种小津病。而让我成为小津迷的,正是当年在早稻田大学认识,来自台湾的留学生张昌彦先生。

  在一九七五年前后几年间,我跟这位张桑除了在大学院一起上电影论的课程,也结伴去许多电影院看了大量电影。不只在东京,连去京都旅行时,也在当地一起看电影。当时我们把每天看一部电影视为义务,决定一年要看三百六十五部以上的电影。由于正值年轻,拥有自由的时间,我们得以完成这项义务。接下来数年间,记得我们一年可看四百多部电影。

  当时我们看电影去得最频繁的场所,是位于东京.京桥的电影中心。不是现在已改建的建筑物,而是原先的电影中心,我们在那里一年看的电影超过二百部以上。「小津安二郎导演专题」、「五所平之助导演专题」、「清水宏.石田民三导演专题」、「岛津保次郎导演专题」等,我们欣赏了当时在别处看不到的日本名导演作品。还有战前的德国、奥地利电影、战前的法国电影,以及战前的苏联与美国、还有英国电影等。都是些一定会出现在电影史的世界名片。那是还没有录影带或DVD的时代的事情。所以张桑与我以具备活生生的电影史知识而自豪。

  十人十色,每个人的喜好各有不同。张桑跟我的喜好也当然不同,说不定还完全相反。举例来说,其实我看过不少山田洋次导演的《男人真命苦》系列作品,但就是没办法感到喜欢。可是,张桑不论看哪部《男人真命苦》都说好。受到众多日本人喜爱的《男人真命苦》系列电影,共有四十八部与一部特别篇,我想张桑说不定全部都看过了。有些部分我并不欣赏,我看过的《男人真命苦》系列电影还不及全部的半数。就《男人真命苦》系列电影来说,我所看过的部数完全不及张桑。

  虽然我们的喜好有所不同,但他跟我最喜欢的导演同样是小津安二郎。「小津安二郎导演专题」记得是在一九七六年春放映,那也是全日本、甚至该说是全世界最早的正式小津安二郎回顾影展。当时,几乎放映了所有现存的小津电影。我们在每部片放映时都去电影中心,充分享受小津安二郎的影像。电影看完之后,我们去银座的狭小喫茶店,继续沉浸在小津电影的余韵中。

  当时张桑话很多,不知说过多少次描写家庭的小津电影有多优秀。他还提到过,小津所呈现的世界,也发生在自己的国家。而且他还为饰演主角的原节子的美着迷,说自己是她的头号影迷。每天,就在经历这些日子的过程中,我也从小津的普通影迷转变为重度影迷,原本我对原节子没有特别注意,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也变成她的影迷,因为没有其他导演能比小津把原节子拍得更美。就这样,我成为真正的小津迷。

  当然,由于张桑也是小津迷,作为在日本留学的成果,早在二十年前,他就将小津的代表作《东京物语》与《秋刀鱼之味》的剧本译成中文。

  我与张桑的缘份,又持续到一起赴巴黎留学的时期,说不定有一天我也会将当时的事写下来。总之,我们在孕育卢米埃兄弟国度的电影院,也看过不少电影。

  谈论小津电影的人,岂不是提出过于复杂的影像论吗?那往往变成文字游戏,歪曲了小津的电影。小津的电影其实很单纯,为什么呢?因为小津自己宁愿成为工匠,不喜欢当艺术家。小津认为电影是能让全家人、情侣、朋友或独自观赏,获得乐趣的事物,无疑是属于大众的娱乐。我以这样的观点为基础,写下这本书。

  关于小津的书很多。其中大部分以影像论为中心,原因在于小津电影的特质。看过他电影的人,会想谈论他具有独创性的影像。我试着以「食」探究小津电影的特质。如果以「食」的观点,就算不运用到稍嫌艰涩的理论,我想还是可以揭开小津电影的影像秘密。所以《小津安二郎的餐桌》这本书诞生了。

  之所以着眼于「食」,我想大家可能都注意到,没有比小津更常描绘饮食场景的导演吧。不过他所叙述的,既不是餐厅的故事,也不是厨师的故事。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般,小津电影里登场的人物会去餐馆吃拉面、炸猪排或鳗鱼。他们还会在小餐厅或酒吧喝日本酒或啤酒。小津电影里几乎没有谈情说爱或暴力的镜头。取而代之的是饮食场景。所以必须要探讨小津电影里关于吃的部分。

  透过饮食研究小津电影的虽然是我,但促成这个机缘的远因无疑是张桑。要是没有一九七○年代跟他一起观赏小津安二郎电影的体验,我恐怕不会经历这么漫长的时间研究小津电影,也不会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写出九本跟小津有关的书吧。

  由于这样的背景,当《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洽谈中文版权时,我很高兴地同意了。自己写的书在国外究竟会获得什么样的评价呢?我很想知道,而且对于「我的朋友,张昌彦先生」阅读中文而非日文的《小津安二郎的餐桌》,会有什么样的感想非常好奇。下次当我见到他时,一定要问他这件事情。

二○一三年初夏
贵田庄

图书试读

0 序幕:小津之死与雁拟
 
小津安二郎因颈部罹患恶性肿瘤,在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二日逝于御茶水的东京医科齿科大学附属医院。奇妙的是,小津的生日跟忌日正好在同一天;他享年六十岁,走得有点早。刚发现病症时,小津似乎完全没料到自己会死,据说卧病在床时仍在构思下一部电影。
 
小津晚年住在北鎌仓。从净智寺内穿越一座小小的隧道后,就会抵达一栋和式房子,他跟妈妈一起住在这里。隔壁住的邻居就是着名的日本画家小仓游亀。我认为,在小津的电影《晚春》里,主角(笠智衆、原节子饰演)的家模仿的就是小津跟母亲居住的家屋。或许看过《晚春》的读者会提出异议,因为其实电影中并没有出现主角家外观的全景镜头,看不出是什么样的房屋。但我觉得《晚春》里呈现的不是隔间这类细节,而是主角住家的「气氛」。
 
小津长眠于北鎌仓圆觉寺内微微高起的墓园一隅。在黑色的御影石墓碑中央,只刻着一个「无」字。在圆觉寺除了小津以外,还有很多名人的墓也在这里。譬如隔着通道,在小津家墓的正对面就是田中绢代的墓;除了小津的电影以外,她还演过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木下惠介等导演的杰出作品。而为了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女星田中绢代的墓,墓碑上有她的半身雕像。像这样的作法,在国外的墓地(譬如法国)也很常见;例如巴黎的拉榭思墓园也有萧邦、爱迪.琵雅芙等名人葬在那里,彷彿为了不让来访者失望,这些名人的墓常以浮雕或头像作装饰。在田中绢代的墓碑附近,还葬着作家开高健、奥姆真理教的受害者坂本律师一家人。除此之外,圆觉寺里还葬着小津视如己出的演员佐田启二,以及跟田中绢代有血缘关系、导过《何以为人》(一九五九~六一年)、《怪谈》(一九六四年)、《东京裁判》(一九八三年)等杰作的导演小林正树,以及一九九八年底过世的名导演木下惠介。
 
小津的病情并不乐观,当时去探望他的人还记得他玩的文字游戏:
「我一直是个做豆腐的人,难不成接下来要改做雁拟了吗?」
 
这是牛原虚彦探望小津时听到的话。(摘自《小津安二郎──其人与工作》)牛原是日本影坛启蒙时期相当活跃的一位导演,后来在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电影学科任教,他执导的代表作包含了所谓的「他系列」,由铃木传明、田中绢代主演的《他与东京》、《他与田园》、《他与人生》(全是一九二八、二九年的作品)与《陆地之王》(一九二八年)等片。这些都是以「牛原、传明、绢代」铁三角风靡一世的默片。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提到小津安二郎,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种悠闲、缓慢的生活节奏,像是夏日午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旧时光味道。我一直对他的电影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看似平淡却充满生活细节的场景。这部《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光看书名就让人充满好奇,它会带我们走进怎样的味蕾世界呢?我很好奇,电影里那些人物,在结束一天辛劳后,围坐在餐桌前,会享用怎样的食物?那些食物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家庭故事,或是角色内心的微妙变化?我特别想知道,小津导演是如何通过这些寻常的食物,来展现他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日本传统生活方式的眷恋。台湾的饮食文化也相当丰富,和日本有着一些有趣的共通之处,都强调食材的新鲜、烹调的精致,以及食物背后所承载的情感。我总觉得,食物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一种传递爱意和关怀的载体。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一同品味小津电影中的“滋味”,感受那份属于旧日时光的宁静与温暖。

评分

我对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始终怀有一种特别的情感。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温情,一种对生活本质的追寻。他的电影,总是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中,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小津安二郎的餐桌》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我一直觉得,食物在电影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角色生存的必需,更是情感的载体,是生活态度的体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探索,在小津的镜头下,那些精心准备的食物,是如何承载着家庭的温暖、人生的况味,以及时代的变迁。台湾的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我们也非常重视餐桌上的交流和情感的传递。我猜想,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小津电影中那些朴实无华的生活哲学,感受他独特的电影美学,以及他对人情世故那份深刻的体悟。

评分

每次看小津的电影,总有一种洗尽铅华的宁静感,好像所有的烦恼都暂时被搁置了。我一直对电影里的“吃”非常感兴趣,因为那是最直接、最贴近生活的部分。这本书《小津安二郎的餐桌》的出现,简直正中下怀!我特别好奇,书里会不会像我期待的那样,深入解析小津电影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餐桌场景?比如,那些简洁而富有仪式感的日本料理,它们是如何在视觉上与角色的情绪相呼应的?又或者,那些在家常便饭中透露出的家庭成员间的微妙关系?在台湾,我们也非常讲究“吃”,一顿饭的背后,往往承载着许多情感和回忆。我想,这本书或许能够提供一个别致的切入点,让我们不再仅仅关注电影的剧情,而是从食物的角度,去感受小津导演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洞察,以及他对日本传统文化那份深深的眷恋。

评分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对我而言,就像一杯温热的茶,初尝可能平淡无奇,但回甘却悠长而深刻。我尤其喜欢他电影中那些不动声色的细节,那些不经意流露出的情感。最近看到《小津安二郎的餐桌》这本书,立刻就被吸引了。我一直有个感觉,电影里的“吃”是很有讲究的,它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生活状态的一种体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小津电影中的每一道菜肴?这些菜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又代表着角色怎样的生活态度?我记得台湾的家庭也常常会在重要的时刻准备丰盛的料理,用来庆祝、怀念,或是仅仅是简单的团聚。我想,《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或许能帮助我更深层次地理解,小津导演是如何透过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食物,来构建他独特的电影世界,以及他对日本家庭生活美学的细腻描绘。这本书,就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们一同走进小津电影里的温情时光,去品味那些被忽略却又无比珍贵的滋味。

评分

读完小津的电影,常常有一种被岁月温柔抚摸的感觉,那些人物,那些场景,好像都定格在永恒的宁静里。我一直觉得,电影中的“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叙事元素,它不仅能展现角色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更能折射出人物的性格、情感状态,甚至是社会变迁。这部《小津安二郎的餐桌》的出现,无疑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小津电影中那些“日常”的渴望。我很好奇,书里会不会细致地描述电影中那些经典的用餐场景?比如,某位主角在面对生活重大抉择时,他面前的餐盘里盛装着什么?那种食物的质地、颜色、气味,是否会和他当时的心境产生某种奇妙的共鸣?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家庭也特别重视餐桌上的交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是维系情感最重要的方式。小津电影里的家庭关系,虽然是日本的背景,但那种亲情、爱情、离别的愁绪,总能跨越文化,触动台湾观众的心。我猜想,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从“吃”这个日常的切入点,去更深入地理解小津电影中的人情味,以及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的动人瞬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