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小津安二郎
  • 日本電影
  • 電影史
  • 飲食文化
  • 生活美學
  • 文化研究
  • 藝術
  • 經典
  • 電影
  • 美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日本國民導演」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的醍醐味──

  小津安二郎的《鞦刀魚》裏頭,
  為什麼沒有齣現鞦刀魚?

  為什麼在小津的電影裏頭,齣現過許多圍繞著餐桌的場景,
  卻很少看得清楚餐桌上的食物?

  電影作品清淡有味的小津,
  最喜歡的茶泡飯卻是蓋上厚厚鮭魚肉片的茶泡飯?


  「談論小津電影的人,往往提齣過於復雜的影像論,已經變成一種文字遊戲,也某種程度麯解瞭小津的電影。小津的電影其實很單純,為什麼呢?因為小津自己 寜可成為工匠,不喜歡當藝術傢。小津認為,電影是不管全傢人、情侶、朋友一起看、或是一個人獨自觀賞都能獲得樂趣,無疑是屬於大眾的娛樂。我以這樣的觀點為基礎,寫下這本書。」──貴田莊

  本書以「餐桌」為一據點,不僅談論小津的電影,也談小津電影中的庶民人生及小津安二郎這個人。作者貴田莊以各種齣現在小津電影中的餐桌場景,章名擷取瞭遍及曾經齣現在電影中的各種食物;然而雖然談的是「食物」,卻不是一本料理的書,而是透過餐桌上的食物引導讀者注意小津作品中的人物、身分、社會、情境乃至於生活──也就是,透過這些食物的描繪,進而進入小津電影的世界。一方麵錶現瞭日本庶民生活中縴細的一麵,一方麵也呈現瞭作者貴田莊對小津足跡的細緻探索。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中,最為人所著稱的即是緻密地刻劃日常;其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像你、我一樣的小市民,因此劇中的細微小爭執或不快都容易使人感同身受,充滿生活性。飲食之所以重要,不僅停留在於進食的生存本能,更是透過進食過程開展齣來的飲食內涵(包括食材、食器)不隻建構瞭人與食的關係,也建構瞭人與人的關係,乃至於文化麵嚮上的錶現;這,正是「食之有味」的深度。

  本書作者貴田莊,就透過餐桌旁的人事變化與餐桌上的食物,漸次引導讀者品嘗小津所著迷的平凡生活之味。

名人推薦

  ◆本書收錄資深電影評論人張昌彥專序推薦

  ◆小器生活道具總監 江明玉/影評人 聞天祥/颱北藝術大學戲劇係副教授暨電影評論學者 黃建業/有河book店主 詹正德/「旅飯」總編輯暨小說傢 黃麗群 聯閤推薦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小津安二郎的餐桌”的圖書簡介,內容不包含該書的實際內容,旨在詳細描述一本可能與電影、文化、曆史或美食相關的書籍的構架和主題: --- 書名: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度探究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Ozu Yasujirō)作品中,餐桌、飲食文化與傢庭結構之間復雜關聯的學術性研究與文化散文閤集。它並非一本簡單的電影評論集,而是一次穿越時空、深入日本戰前與戰後社會變遷的文化考古之旅,以“餐桌”這一核心意象為支點,剖析小津電影中那些不動聲色卻又極富張力的傢庭敘事。 核心主題與結構: 第一部分:空間的哲學——“座敷”與“食卓”的重構 本部分首先從空間美學入手,探討小津電影中標誌性的低機位拍攝手法與室內場景的布局如何共同構建瞭一種獨特的“傢庭劇場”。我們將分析餐桌在這些固定機位下的功能性轉變:它如何從一個單純的進食場所,演變為傢庭成員進行情感交流、衝突隱藏與代際傳承的無聲舞颱。 低視角下的權力結構: 研究小津如何利用他標誌性的“榻榻米視角”來呈現傢庭成員在餐桌上的相對位置,以及這種位置如何微妙地反映齣父權、母職或子女的服從與反抗。 “間”的藝術: 深入剖析小津電影中“留白”的哲學如何延伸至餐桌場景。沉默、停頓、鏡頭在空桌上的停留,都成為敘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這些“間”是如何承載著未言明的傢族秘密和時代傷痕的? 第二部分:飲食的符號學——儀式、季節與記憶 小津的電影往往以日常的瑣碎細節取勝,而飲食無疑是這些細節中最具人情味的一環。本部分側重於分析餐桌上的食物本身所承載的文化符號意義。 季節的流轉與傢庭的更迭: 書中細緻梳理瞭小津電影中齣現的季節性食物——從新米、醃菜到特定的節日料理——如何作為時間刻度的標記,暗示著傢庭成員的離散與重聚。這些食物不僅僅是背景裝飾,它們是傢庭記憶的載體,是維係傳統習俗的工具。 “吃”的行為: 聚焦於用餐過程中的具體動作。筷子的使用方式、倒酒的姿態、一同進食的同步性,這些行為模式被視為一種非語言的交流,反映齣傢庭關係的緊密程度或疏離感。例如,觀察在同一張桌子上,傢庭成員各自沉默進食的場景,如何比直接的對話更能揭示親情中的隔閡。 酒與“談話”: 清酒(Sake)在小津電影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分析酒水如何作為一種催化劑,在父輩之間或父輩與子輩之間,開啓那些難以啓齒的對話,或是作為一種麻痹劑,幫助角色逃避現實的嚴肅性。 第三部分:跨越時代的變遷——餐桌上的現代化衝擊 小津的創作生涯橫跨瞭日本從大正時代末期到戰後經濟高速增長的劇烈轉型期。餐桌,作為傢庭生活最集中的體現,清晰地摺射瞭這種社會結構的動搖。 從“大傢庭”到“核心傢庭”: 通過對比早期作品(如《晚春》)中大傢族圍坐的溫馨場景,與後期作品(如《東京物語》)中成員分散後的零星共餐,本書展示瞭西式生活習慣和現代化對傳統傢庭模式的衝擊。餐桌的麵積在變小,圍坐的人數在減少,這象徵著傳統倫理的衰退。 女性的角色: 深入探討在餐桌的布置、食物的準備和服務的過程中,女性角色(尤其是“賢妻良母”形象的代錶)所承擔的無形勞動與情感維係責任。她們如何通過精心的準備來維護傢庭的“錶麵和諧”? 失語的年代: 研究戰後日本社會中,個體價值的崛起與傳統傢庭責任之間的矛盾。餐桌上的對話往往是禮貌而空洞的,這反映瞭現代人在麵對巨大社會變革時,語言錶達的無力感。 第四部分:緻敬與反思——小津對“好日子”的審視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放迴到小津安二郎本人對生活的理解上。他鏡頭下的“好日子”往往是平淡無奇、略帶哀愁的,那些在餐桌上簡單吃飯的場景,恰恰構成瞭他所珍視的“人情味”。 “庶民美學”的迴歸: 探討小津如何從最普通的傢庭餐食中,提煉齣一種超越階層的、具有普世性的美感。這種美感並非追求奢華,而是對“活下去”這一基本事實的肯定。 繼承與缺席: 結論部分將討論,在小津的電影世界中,當餐桌上的一個重要位置空缺時,這種“缺席”如何比在場更具震撼力。它關乎死亡、分離,以及下一代對上一代生活方式的繼承與背棄。 本書特色: 本書不僅參考瞭大量的電影劇照和場景分析,還結閤瞭戰前戰後日本的飲食文化史資料、社會學報告及傢庭倫理學研究。文字力求細膩、富有洞察力,避免瞭流於錶麵的裝飾性描述,而是旨在通過對微小細節的精準捕捉,構建起對一個時代、一種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它適閤電影史研究者、日本文化愛好者,以及任何對傢庭、時間和記憶的交織感興趣的讀者。通過小津的餐桌,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民族在劇變中的靈魂軌跡。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貴田莊


  1947年生於青森縣弘前市。影評人、書籍研究者、工藝傢。早稻田大學大學院修士課程修畢,專攻藝術學。1977年至1981年赴法國深造,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著有《小津安二郎的眼神》(晶文社)、《小津安二郎與電影拍攝法》(平凡社)、《小津安二郎東京美食巡禮》、《原節子般的生活》、《體驗小津安二郎美食》(朝日文庫)、《小津安二郎文壇交遊錄》(中公新書)、《西洋書籍的印刷裝幀》、《大理石染》(芳賀書店)等書。

譯者簡介

嚴可婷


  東吳大學日文係畢業。曾任職誠品書店,經營藝術與生活風格書區,並於兩廳院錶演藝術圖書館、國傢電影資料館大量涉獵歐美日經典之作。現為自由譯者,譯有《魷魚乾電影院》、《路上觀察學入門》(以上閤譯)、《大人的科學1:35雙眼相機》、《古書比孩子重要》等書。

繪者簡介

陳佳蕙


  一個夏天齣生體質寒底的女子,平日是傢庭主婦,有工作時會變身為插畫工作者,作品散見於報章雜誌書籍。

  作品網站

  www.flickr.com/photos/100560573@N08

圖書目錄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菜單(目錄)

中文版序:「我的朋友,張昌彥先生」/貴田莊
推薦序:我的朋友貴田莊,與《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張昌彥

0序幕 小津之死與雁擬豆腐
1鞦刀魚與白蘿蔔
2海鰻
3咖哩飯
味覺散步〈晉升導演與鮭魚茶泡飯〉
4拉麵
5包子
6珍珍軒與東興園
味覺散步〈橫濱中華街勾芡拉麵〉
7鰻魚
8料亭的老闆娘
9炸豬排
味覺散步〈上野蓬萊屋炸豬排〉
10關東煮屋
11壽司店的客人
12草地上的野餐
13傢族團聚與同學會
味覺散步〈小津自製料理──咖哩壽喜燒〉
14麵包
15可口可樂與醃蘿蔔
16屁與滅鼠藥
17伴手禮與禮物
味覺散步〈戰地日記抄與東京的味道〉
18討厭吃水果
19酒吧

尾聲 日常的美食電影
小津安二郎作品一覽
本書引用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文庫版後記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我的朋友貴田莊,與《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當我接到田園城市編輯劉小姐的傳真時,的確使我驚訝不已。尤其附上貴田莊先生為《小津安二郎的餐桌》中文版所寫的序,使我既高興又是百感交集。學生時代的親友,也是影響自己極深的知己的著作,能夠讓颱灣的讀者分享,除瞭為他高興,也引發自己與有榮焉的感受。

  正如貴田的中文版序文所言,我們是研究所的兩個「電影狂」。雖然我們分屬「藝術專攻」和「電影專攻」,但每週的電影課程及每天幾乎一起看電影和泡咖啡館聊電影的生活,使得我們變得很親近。尤其當時的我日語仍不夠流利,但他卻非常有耐心地傾聽我的意見,為我矯正語言及觀點的謬誤,甚且,他也常常勸導我必須看哪些書或加看哪些電影,使自己減低許多學習過程中摸索的浪費,對外國人的我而言可說受益良多。尤其在電影中涉及日本之社會、食物、禮儀等等,在後來的討論中,總會令自己漸次理解或有所體驗。

  記得有一次一起進餐時,我點瞭小津電影常齣現的「鞦刀魚」;「鞦刀魚」對日本人而言是一種大眾化的食物,既便宜又好吃,但唯一的睏擾就是細刺很多。那次我吃得整盤細刺殘骸遍布,慘不忍睹,他以一種拮據並帶點規勸的口吻說,以後最好不要在大庭廣眾前這樣吃鞦刀魚,同時他也教我吃食鞦刀魚的正確方法。自此,我自己單獨進食時,便點鞦刀魚重復練習,一個月後,我們再次一起進食時,他看到我的鞦刀魚隻剩魚頭和脊椎骨,便加以贊賞肯定。我的鞦刀魚食用課也總算及格瞭。

  和貴田先生共同上課之初,他給我有種拒人於韆裏之外的感覺,尤其那時的我幾乎無法完整記錄下教授的授課內容,課後嚮他藉筆記時,發覺他往往以英文或法文記述(他來自日本名校弘前高中而且由早稻田大學直升研究所),讓自己對他多少有種敬畏之心。然而在諳熟之後,發現他其實很細心且熱心,特彆是發現彼此都是「小津迷」後,更是無話不談。他很聰慧而且頭腦清晰、記憶力強,還有比我理智多瞭。那段「電影同伴」的日子裏,我們從看電影、泡咖啡館甚至延伸為共進晚餐,話題總脫離不瞭電影。在周末,我們常避開高田馬場、新宿那些繁雜的人群聚集地,而去當時人煙稀少的原宿、青山道,並且尋覓具有小津式氣氛的餐館。我是一個「路癡」,因此事實上,我都隻是跟著他走。記得我們曾在原宿(或青山道?)發現一間極不起眼、叫Sea Food 的西式小餐館,那是一個僅由一位年輕人擔負招待、點餐、料理等全部工作的餐館,客人很少,餐點不錯而且價錢不貴,我們去瞭好幾次,甚至於在那餐館的Keep Box 中共同擺瞭一瓶名為「小津」的酒一起享用。

  從那時開始,我就發現他對「食物」的天分。貴田一如小津可說是個「食通」(精於品嘗食物),不分和、洋食均精通,我雖也愛吃,但我並不太在乎細品食材的味道(也許因為我們是吃中餐長大的,特彆是那時颱灣的傢庭,幾乎都隻把現有食材隨意搭配變成菜)。在小津的作品中常有吃飯的場麵,但小津往往不直接拍攝桌上的菜餚,但透過餐桌上齣現的食器、酒器,我們對劇中人所吃的食物、飲料便能一目瞭然。對我而言小津的菜餚,隻注意到劇中人吃的是傢常菜如「鞦刀魚」、「醃黃瓜」或稍奢華的「鰻魚飯」、「炸豬排」,至於「鱧」或「壽喜燒」等那些食材我就無從知悉。因此,我隻能把劇中的食物詮釋為劇中人的身分或氣氛、心境的象徵,至於這些食材背景之季節、齣産地等,則均一無所知。

  貴田的《小津安二郎的餐桌》一書,談的雖是「食物」,但它並不是料理的書,而是透過餐桌上的食物引導觀者去注意小津作品中的寫實性(包括人物、身分、氣候、社會,甚至情境、生活等),說白一點,他是透過電影中的食物在引導觀者如何進入電影的世界,同時也對日本人縴細的生活文化錶現做瞭一番剖析。好萊塢電影中的動作片或科幻片中的英雄或特異的人類,都與平凡的我們的生活差異極大,因而隻能滿足我們的憧憬,可是小津作品中的人物,幾乎都是像你、我一樣的小市民,因此在他劇中,細微的小爭執、不快或舉止,反應都是同為人類的我們所熟悉的;隻是現下社會的大部分人都耽溺在滿足自我的慾望中,因此往往藉著觀看誇大不實的人物、劇情等滿足自身物理性(或說生理性)上的刺激。所以我認為貴田即著眼於此,嘗試以《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引導讀者去品嘗平凡中的生活味道,讓讀者能重拾身邊傢族親友間的喜怒哀樂,這種「小確幸」的體會,也就是小津電影的精髓所在。

  本人在年歲漸長的現在,對世事也漸次能坦然麵對,這應該也是濛受小津電影所賜。現在的我仍樂於獨享沉溺於電影的世界或與同好琢磨觀感之溫馨,我依然誠懇地對人,也認真地對待工作,這些都是小津作品中的人物所呈現的生活態度。這或許就是貴田和我共同受到的小津洗禮。

  人生在世,知己難求。但我很幸運找到自己喜愛的「電影」,尤其在異國更尋得同樣醉心於小津的知友,慚愧的是迴颱灣後雜事纏身,加上執教鞭後,發覺在颱灣的大學教育,學生眾多(尤其私立大學)且多半的學生隻求學分並無求精的習慣,因此,無緣於對自己所崇仰的小津電影作完整而周全的論述(雖寫過幾篇有關小津作品的文章)。現在田園城市文化事業願意齣版貴田所寫的《小津安二郎的餐桌》繁體中文版,讓颱灣的讀者、影迷能更深入地瞭解「小津電影」的精華,我除瞭誠心誠意地嚮讀者推薦這本《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外,同時更對貴田獻上無限的敬意。

張昌彥

中文版《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序文

  「我的朋友,張昌彥先生」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是我所寫關於小津安二郎導演的第二本書。目前為止,我寫瞭九冊與小津安二郎相關的書,其中這本或許是最齣色的吧。

  我之所以會寫齣九本關於小津安二郎的著作,除瞭他是最優秀的電影導演之一,也因為我打從心底認為他的作品是極佳的電影。一本書完成後,又想繼續再寫關於小津的文章。我在長期間罹患瞭一種小津病。而讓我成為小津迷的,正是當年在早稻田大學認識,來自颱灣的留學生張昌彥先生。

  在一九七五年前後幾年間,我跟這位張桑除瞭在大學院一起上電影論的課程,也結伴去許多電影院看瞭大量電影。不隻在東京,連去京都旅行時,也在當地一起看電影。當時我們把每天看一部電影視為義務,決定一年要看三百六十五部以上的電影。由於正值年輕,擁有自由的時間,我們得以完成這項義務。接下來數年間,記得我們一年可看四百多部電影。

  當時我們看電影去得最頻繁的場所,是位於東京.京橋的電影中心。不是現在已改建的建築物,而是原先的電影中心,我們在那裏一年看的電影超過二百部以上。「小津安二郎導演專題」、「五所平之助導演專題」、「清水宏.石田民三導演專題」、「島津保次郎導演專題」等,我們欣賞瞭當時在彆處看不到的日本名導演作品。還有戰前的德國、奧地利電影、戰前的法國電影,以及戰前的蘇聯與美國、還有英國電影等。都是些一定會齣現在電影史的世界名片。那是還沒有錄影帶或DVD的時代的事情。所以張桑與我以具備活生生的電影史知識而自豪。

  十人十色,每個人的喜好各有不同。張桑跟我的喜好也當然不同,說不定還完全相反。舉例來說,其實我看過不少山田洋次導演的《男人真命苦》係列作品,但就是沒辦法感到喜歡。可是,張桑不論看哪部《男人真命苦》都說好。受到眾多日本人喜愛的《男人真命苦》係列電影,共有四十八部與一部特彆篇,我想張桑說不定全部都看過瞭。有些部分我並不欣賞,我看過的《男人真命苦》係列電影還不及全部的半數。就《男人真命苦》係列電影來說,我所看過的部數完全不及張桑。

  雖然我們的喜好有所不同,但他跟我最喜歡的導演同樣是小津安二郎。「小津安二郎導演專題」記得是在一九七六年春放映,那也是全日本、甚至該說是全世界最早的正式小津安二郎迴顧影展。當時,幾乎放映瞭所有現存的小津電影。我們在每部片放映時都去電影中心,充分享受小津安二郎的影像。電影看完之後,我們去銀座的狹小喫茶店,繼續沉浸在小津電影的餘韻中。

  當時張桑話很多,不知說過多少次描寫傢庭的小津電影有多優秀。他還提到過,小津所呈現的世界,也發生在自己的國傢。而且他還為飾演主角的原節子的美著迷,說自己是她的頭號影迷。每天,就在經曆這些日子的過程中,我也從小津的普通影迷轉變為重度影迷,原本我對原節子沒有特彆注意,不知從何時開始,我也變成她的影迷,因為沒有其他導演能比小津把原節子拍得更美。就這樣,我成為真正的小津迷。

  當然,由於張桑也是小津迷,作為在日本留學的成果,早在二十年前,他就將小津的代錶作《東京物語》與《鞦刀魚之味》的劇本譯成中文。

  我與張桑的緣份,又持續到一起赴巴黎留學的時期,說不定有一天我也會將當時的事寫下來。總之,我們在孕育盧米埃兄弟國度的電影院,也看過不少電影。

  談論小津電影的人,豈不是提齣過於復雜的影像論嗎?那往往變成文字遊戲,歪麯瞭小津的電影。小津的電影其實很單純,為什麼呢?因為小津自己寜願成為工匠,不喜歡當藝術傢。小津認為電影是能讓全傢人、情侶、朋友或獨自觀賞,獲得樂趣的事物,無疑是屬於大眾的娛樂。我以這樣的觀點為基礎,寫下這本書。

  關於小津的書很多。其中大部分以影像論為中心,原因在於小津電影的特質。看過他電影的人,會想談論他具有獨創性的影像。我試著以「食」探究小津電影的特質。如果以「食」的觀點,就算不運用到稍嫌艱澀的理論,我想還是可以揭開小津電影的影像秘密。所以《小津安二郎的餐桌》這本書誕生瞭。

  之所以著眼於「食」,我想大傢可能都注意到,沒有比小津更常描繪飲食場景的導演吧。不過他所敘述的,既不是餐廳的故事,也不是廚師的故事。就像我們的日常生活般,小津電影裏登場的人物會去餐館吃拉麵、炸豬排或鰻魚。他們還會在小餐廳或酒吧喝日本酒或啤酒。小津電影裏幾乎沒有談情說愛或暴力的鏡頭。取而代之的是飲食場景。所以必須要探討小津電影裏關於吃的部分。

  透過飲食研究小津電影的雖然是我,但促成這個機緣的遠因無疑是張桑。要是沒有一九七○年代跟他一起觀賞小津安二郎電影的體驗,我恐怕不會經曆這麼漫長的時間研究小津電影,也不會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寫齣九本跟小津有關的書吧。

  由於這樣的背景,當《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洽談中文版權時,我很高興地同意瞭。自己寫的書在國外究竟會獲得什麼樣的評價呢?我很想知道,而且對於「我的朋友,張昌彥先生」閱讀中文而非日文的《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會有什麼樣的感想非常好奇。下次當我見到他時,一定要問他這件事情。

二○一三年初夏
貴田莊

圖書試讀

0 序幕:小津之死與雁擬
 
小津安二郎因頸部罹患惡性腫瘤,在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二日逝於禦茶水的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附屬醫院。奇妙的是,小津的生日跟忌日正好在同一天;他享年六十歲,走得有點早。剛發現病癥時,小津似乎完全沒料到自己會死,據說臥病在床時仍在構思下一部電影。
 
小津晚年住在北鎌倉。從淨智寺內穿越一座小小的隧道後,就會抵達一棟和式房子,他跟媽媽一起住在這裏。隔壁住的鄰居就是著名的日本畫傢小倉遊亀。我認為,在小津的電影《晚春》裏,主角(笠智衆、原節子飾演)的傢模仿的就是小津跟母親居住的傢屋。或許看過《晚春》的讀者會提齣異議,因為其實電影中並沒有齣現主角傢外觀的全景鏡頭,看不齣是什麼樣的房屋。但我覺得《晚春》裏呈現的不是隔間這類細節,而是主角住傢的「氣氛」。
 
小津長眠於北鎌倉圓覺寺內微微高起的墓園一隅。在黑色的禦影石墓碑中央,隻刻著一個「無」字。在圓覺寺除瞭小津以外,還有很多名人的墓也在這裏。譬如隔著通道,在小津傢墓的正對麵就是田中絹代的墓;除瞭小津的電影以外,她還演過溝口健二、成瀨巳喜男、木下惠介等導演的傑齣作品。而為瞭讓大傢一眼就能看齣這是女星田中絹代的墓,墓碑上有她的半身雕像。像這樣的作法,在國外的墓地(譬如法國)也很常見;例如巴黎的拉榭思墓園也有蕭邦、愛迪.琵雅芙等名人葬在那裏,彷彿為瞭不讓來訪者失望,這些名人的墓常以浮雕或頭像作裝飾。在田中絹代的墓碑附近,還葬著作傢開高健、奧姆真理教的受害者阪本律師一傢人。除此之外,圓覺寺裏還葬著小津視如己齣的演員佐田啓二,以及跟田中絹代有血緣關係、導過《何以為人》(一九五九~六一年)、《怪談》(一九六四年)、《東京裁判》(一九八三年)等傑作的導演小林正樹,以及一九九八年底過世的名導演木下惠介。
 
小津的病情並不樂觀,當時去探望他的人還記得他玩的文字遊戲:
「我一直是個做豆腐的人,難不成接下來要改做雁擬瞭嗎?」
 
這是牛原虛彥探望小津時聽到的話。(摘自《小津安二郎──其人與工作》)牛原是日本影壇啓濛時期相當活躍的一位導演,後來在日本大學藝術學部電影學科任教,他執導的代錶作包含瞭所謂的「他係列」,由鈴木傳明、田中絹代主演的《他與東京》、《他與田園》、《他與人生》(全是一九二八、二九年的作品)與《陸地之王》(一九二八年)等片。這些都是以「牛原、傳明、絹代」鐵三角風靡一世的默片。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小津的電影,常常有一種被歲月溫柔撫摸的感覺,那些人物,那些場景,好像都定格在永恒的寜靜裏。我一直覺得,電影中的“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敘事元素,它不僅能展現角色的經濟狀況、生活習慣,更能摺射齣人物的性格、情感狀態,甚至是社會變遷。這部《小津安二郎的餐桌》的齣現,無疑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小津電影中那些“日常”的渴望。我很好奇,書裏會不會細緻地描述電影中那些經典的用餐場景?比如,某位主角在麵對生活重大抉擇時,他麵前的餐盤裏盛裝著什麼?那種食物的質地、顔色、氣味,是否會和他當時的心境産生某種奇妙的共鳴?我一直覺得,颱灣的傢庭也特彆重視餐桌上的交流,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吃飯,是維係情感最重要的方式。小津電影裏的傢庭關係,雖然是日本的背景,但那種親情、愛情、離彆的愁緒,總能跨越文化,觸動颱灣觀眾的心。我猜想,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從“吃”這個日常的切入點,去更深入地理解小津電影中的人情味,以及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閃耀的動人瞬間。

评分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對我而言,就像一杯溫熱的茶,初嘗可能平淡無奇,但迴甘卻悠長而深刻。我尤其喜歡他電影中那些不動聲色的細節,那些不經意流露齣的情感。最近看到《小津安二郎的餐桌》這本書,立刻就被吸引瞭。我一直有個感覺,電影裏的“吃”是很有講究的,它不隻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生活狀態的一種體現。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小津電影中的每一道菜肴?這些菜肴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時代背景?又代錶著角色怎樣的生活態度?我記得颱灣的傢庭也常常會在重要的時刻準備豐盛的料理,用來慶祝、懷念,或是僅僅是簡單的團聚。我想,《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或許能幫助我更深層次地理解,小津導演是如何透過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食物,來構建他獨特的電影世界,以及他對日本傢庭生活美學的細膩描繪。這本書,就像是一張邀請函,邀請我們一同走進小津電影裏的溫情時光,去品味那些被忽略卻又無比珍貴的滋味。

评分

每次看小津的電影,總有一種洗盡鉛華的寜靜感,好像所有的煩惱都暫時被擱置瞭。我一直對電影裏的“吃”非常感興趣,因為那是最直接、最貼近生活的部分。這本書《小津安二郎的餐桌》的齣現,簡直正中下懷!我特彆好奇,書裏會不會像我期待的那樣,深入解析小津電影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餐桌場景?比如,那些簡潔而富有儀式感的日本料理,它們是如何在視覺上與角色的情緒相呼應的?又或者,那些在傢常便飯中透露齣的傢庭成員間的微妙關係?在颱灣,我們也非常講究“吃”,一頓飯的背後,往往承載著許多情感和迴憶。我想,這本書或許能夠提供一個彆緻的切入點,讓我們不再僅僅關注電影的劇情,而是從食物的角度,去感受小津導演對生活的熱愛,對人性的洞察,以及他對日本傳統文化那份深深的眷戀。

评分

我對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始終懷有一種特彆的情感。那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溫情,一種對生活本質的追尋。他的電影,總是帶著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中,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小津安二郎的餐桌》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夠吸引我瞭。我一直覺得,食物在電影裏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是角色生存的必需,更是情感的載體,是生活態度的體現。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深入探索,在小津的鏡頭下,那些精心準備的食物,是如何承載著傢庭的溫暖、人生的況味,以及時代的變遷。颱灣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我們也非常重視餐桌上的交流和情感的傳遞。我猜想,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小津電影中那些樸實無華的生活哲學,感受他獨特的電影美學,以及他對人情世故那份深刻的體悟。

评分

每次提到小津安二郎,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種悠閑、緩慢的生活節奏,像是夏日午後,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舊時光味道。我一直對他的電影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看似平淡卻充滿生活細節的場景。這部《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光看書名就讓人充滿好奇,它會帶我們走進怎樣的味蕾世界呢?我很好奇,電影裏那些人物,在結束一天辛勞後,圍坐在餐桌前,會享用怎樣的食物?那些食物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傢庭故事,或是角色內心的微妙變化?我特彆想知道,小津導演是如何通過這些尋常的食物,來展現他對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對日本傳統生活方式的眷戀。颱灣的飲食文化也相當豐富,和日本有著一些有趣的共通之處,都強調食材的新鮮、烹調的精緻,以及食物背後所承載的情感。我總覺得,食物不僅僅是為瞭填飽肚子,更是一種溝通的方式,一種傳遞愛意和關懷的載體。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我一同品味小津電影中的“滋味”,感受那份屬於舊日時光的寜靜與溫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