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见,我们原本看不见、未能看见或视而不见的台湾?
纪录片提供了看见台湾的新的角度与方式,
然而我们又如何「看见」纪录片中的洞见与不见?
在1980年代中叶与台湾新电影几乎同时出现的台湾新纪录片到底有何可观之处?与台湾新电影的观赏或解读方式有何不同?这些「新」纪录片之「新」,如何界定?历经三十年的发展,是否形成特有的传统?经历了哪些阶段的发展?开发了哪些台湾纪录片独特的研究议题?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品和值得探讨的问题?与其他东亚的纪录片相较,台湾新纪录片展现了哪些特色和侷限之处?「国际发声」的可能与挑战为何?本书除了探讨这些问题,也澄清「纪录片」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引导读者进入台湾纪录片的场域。
全书分五大章节:导论、历史纪录片、环境纪录片、记录伦理、以及台湾纪录片的国际发声。书中讨论的数十部作品涵盖各类型纪录片,导演跨越不同世代、族群与性别,包括柯金源、马跃•比吼、比令•亚布、萧美玲、贺照缇、李香秀、简伟斯、沈可尚、简毓群、齐柏林、杨力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