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台湾」:台湾新纪录片研究

「看见台湾」:台湾新纪录片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何看见,我们原本看不见、未能看见或视而不见的台湾?
纪录片提供了看见台湾的新的角度与方式,
然而我们又如何「看见」纪录片中的洞见与不见?
 
  在1980年代中叶与台湾新电影几乎同时出现的台湾新纪录片到底有何可观之处?与台湾新电影的观赏或解读方式有何不同?这些「新」纪录片之「新」,如何界定?历经三十年的发展,是否形成特有的传统?经历了哪些阶段的发展?开发了哪些台湾纪录片独特的研究议题?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品和值得探讨的问题?与其他东亚的纪录片相较,台湾新纪录片展现了哪些特色和侷限之处?「国际发声」的可能与挑战为何?本书除了探讨这些问题,也澄清「纪录片」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引导读者进入台湾纪录片的场域。
 
  全书分五大章节:导论、历史纪录片、环境纪录片、记录伦理、以及台湾纪录片的国际发声。书中讨论的数十部作品涵盖各类型纪录片,导演跨越不同世代、族群与性别,包括柯金源、马跃•比吼、比令•亚布、萧美玲、贺照缇、李香秀、简伟斯、沈可尚、简毓群、齐柏林、杨力州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贵芬

 
  本书作者为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自1999年以来投入台湾纪录片研究,相关论文发表于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Continuum: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以及多本国际出版社Routledge、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英文论文集或专书中。曾获两次国科会杰出研究奖,应邀担任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Taiwan Studies会议基调演讲。

图书目录


 
本书内容结构和论文改写说明
 
第一章:导论
台湾新纪录片的兴起:一个比较观点
台湾新纪录片的发展进程
新纪录片之前的台湾纪录片
1984~1990年:初试啼声的台湾新纪录片
1990~2000年:全景学派的贡献
2000年之后:个人化、艺术化与商业化的纪录片
纪录片研究理论与方法
纪录片的定义与特质
纪录片研究的主要议题
本书章节结构安排
 
第二章:台湾历史纪录片的叙述和记忆
历史纪录片研究方法
台湾历史纪录片生产概况
1990年代台湾历史记忆的重建
《跳舞时代》:历史叙述的角力
《消失的王国:拱乐社》:底层人民的记忆与声音
《雾社•川中岛》:原住民观点的历史叙述
《青春祭》与《白色见证》:人权历史纪录片的见证与超越
小结
 
第三章:台湾环境纪录片的空间与论述
环境纪录片的定义和诠释方法
台湾环境纪录片研究概况
台湾环境纪录片的光谱
环境运动纪录片:从《贡寮,你好吗?》到《决战时刻百万青年站出来!1/26守夜行动!》
「环境纪录片」的边界:《带水云》与《噤声三角》
院线片环境纪录片的能与不能:《看见台湾》
跨国环境生态电影:《摆盪》
小结
 
第四章:台湾纪录片的伦理课题
「纪录伦理」:纪录片的重点课题
真实与伦理
《云的那端》:摄影机的伦理规范
《在高速公路上游泳》:纪录伦理的多重提问
《兰屿观点》:面对「他者」
《面对恶灵》:(跨)文化中的伦理挑战
小结
 
第五章:台湾纪录片的国际发声
东亚纪录片脉络下的台湾
国际影展中的台湾纪录片
台湾获奖纪录片的特色
影展的美学政治
影片「在地性」的国际挑战
结论
 
引用书目
片单
名词索引

图书序言

作者序(摘录)

  《「看见台湾」:台湾新纪录片研究》试图梳理台湾新纪录片在1980年代中叶发展以来逐渐形成的传统、特色、开创和侷限之处。这部学术着作撰述完成,距离我步入学术生涯之初所发表的〈「发现台湾」:建构台湾后殖民论述〉,竟忽焉已过了二十余年。出道之时的那篇论文借用当时《天下杂志》在1991年出版的颇受瞩目的一本书名:《发现台湾》。1991年时「台湾」当然存在已久,何以需要被发现?又如何被发现?发现之后又如何?我犹记得1992年初出茅庐的我在中央大学举办的比较文学会议发表那篇论文时的心情。〈「发现台湾」:建构台湾后殖民论述〉开启了我往后十年间穿梭于外文学界和台湾文学研究的学术生涯。二十年后,我挪用了2013年齐柏林席卷台湾,囊括上亿票房的院线片《看见台湾》来作为我的另一本书名,这次的主题是台湾新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带我们观看台湾,而我们在这些纪录片里看到了哪些观看台湾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又该如何看见影片未看见的台湾?
 
  「看见台湾」意味之前「未看见」、「看不见」。那么,该如何看?看到什么以往「看不到」、「未看到」、「不能看到」,或者「视而不见」的台湾?这正是1980年代中叶以来许许多多台湾纪录片导演从不同纪录观点,透过不同手法和主题所反覆探讨的。这本书是对于这些台湾纪录片导演的礼敬。
 
  但是,值得深思的是,何以在「发现台湾」之后的二十年,「看见台湾」依然是个「问题」?2008年我回到中兴大学任教,这里聚集了一群对于纪录片拍摄和研究感兴趣的年轻朋友,我之前的旧识纪文章导演给我看了他正在进行中的纪录片《遮蔽的天空》。他透过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企图阻挡已在台中耸然矗立的火力发电厂烟囱一路延伸到他的家乡彰化鹿港。观看这部影片让我蓦然张开眼睛,发现我儿时记忆里台中的蓝天白云已然不见,无论从我研究室的窗户眺望南边的八卦山脉或东边九九峰的方向,或是出差时在高铁站所看到收藏我美好三年「怀恩中学」记忆所在的大度山,都是灰蒙蒙一片。而这样严重且持续遭受污染的台湾,我却视而不见。随后,在中兴大学结识的一群环境工程系、应用经济系、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朋友,和长期透过纪录片来探讨环境生态问题的柯金源师傅和简毓群导演,带领我到彰化造访在国光石化建厂计画中即将消失的那一片广大的大城湿地。「看见台湾」之后又如何?该如何?可以如何?这些问题逐一浮现。这本书驻留了这些观看旅程的痕迹。
 
  如果纪录片可以让人「看见台湾」来参与这「该如何?可以如何?」的辩论和行动,那么,企图吸引大众来观看的院线纪录片可以扮演的角色是什么?除了提出「收编」和朝「主流势力」靠拢这些批判之外,我们又可以开发什么样理解台湾纪录片传统和传播的观看方法?齐柏林的《看见台湾》是个很好的例子。这部片带出的课题、争议和效应,依然持续发烧当中。我们静观其变,尚无须骤下定论。另一方面,由于影展对于许多年轻导演而言,堪称「跃龙门」,可以一举成名,成为纪录片圈的目光焦聚。纪录片拍摄与影展美学、政治的「共谋」关系,又该如何看待?同时,相较于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展中的大放光芒,台湾电影产业(包括纪录片)在国际影展中的弱势,也让「台湾」的「不见」有另一层的意涵。这些问题都让「看见台湾」有不同层次的面向,值得深思和探讨。
 
  「发现台湾」不意味就可以「看见台湾」。这个问题牵扯的是长年以来「台湾与国际接轨」和「产业升级」这些课题隐含的复杂层面,不是「主流的偏见」或是「政治打压」这么简单的回应就可以打发。那样的回应是怠惰也怠慢了「看见台湾」带来的挑战。而「看见台湾」,不意味就有「论述台湾」。如果「看见台湾」,但台湾自己人的观点却「缺席」──也就是说,「看见台湾」的论述没有台湾观点的参与,那又如何?我认为这个严峻的挑战不仅必须从台湾内部的历史社会脉络来理解,也必须放宽视野,从国际场域里的「发现台湾」、「看见台湾」、「论述台湾」之所以是个问题,其中盘根错节的原因来加以梳理。这本书的五个章节勾勒了十年来我从纪录片研究的角度来探讨这个「台湾」问题的轨迹和心得。

邱贵芬

图书试读

第一章:导论(摘录)
 
纪录片的定义与特质
 
纪录片的研究方法和剧情片的研究有所不同。进入影片细节讨论之前,有必要在此釐清一些定义和基本概念。
 
与剧情片不同的是,纪录片研究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永远是:「纪录片是什么?」纪录片的定义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因为纪录片一般被视为「现实的忠实记录」,纪录片和「现实」的关系衍生了一些理解纪录片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需要一层层来剖析、回应,从中釐清对于纪录片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纪录片呈现的不是虚构的世界和人物,纪录片与真实世界有一定的连结。透过纪录片与剧情片的比较来理解纪录片的范畴,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如同Bill Nichols所言:「纪录片的定义总是透过『相对的』、『比较』而得来。」(2001: 20)最简单地说,剧情片是纯然虚构的,观众不会把剧情片里所搬演的人、事、物当真,但是,当观众看纪录片时,期待纪录片所呈现的不是虚构的人物和事件,而是现实世界所发生(过)的事,曾经存在过的人、事、物。这个与现实世界的连结,是纪录片最大的魅力所在(B. Nichols 2001: 27)。John Corner也提到,鲜少有纪录片导演愿意放弃「纪录片指涉现实世界」这个纪录片之所以为纪录片的基本(1996: 22)。可想而知,如果《明天过后》(The Day After Tomorrow)不是剧情片而是纪录片的话,观众观看时的解析方式和回应会有多大的不同。反过来,如果电视所呈现的911恐怖攻击或是日本福岛海啸及之后的核能灾难是剧情片,我们的解读也将有所改变。
 
二、纪录片与现实世界有所连结,这并不意味纪录片必然以「呈现现实世界」为目标。创作型的纪录片往往以现实世界的人、事、物为基本素材,却以特殊的美学形式,强调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这也无可厚非。张照堂1970年代的《王船祭典》是很好的例子,孙松荣视之为台湾此类纪录片的「先驱」,也曾撰文进行精辟的分析(2014:95-7)。而周美玲策划的《流离岛影》系列是台湾新纪录片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不过,李道明的一段话提醒影像工作者,不可因耽溺于形式美学的追求而忽略了这个重要的纪录伦理问题: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