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見,我們原本看不見、未能看見或視而不見的颱灣?
紀錄片提供瞭看見颱灣的新的角度與方式,
然而我們又如何「看見」紀錄片中的洞見與不見?
在1980年代中葉與颱灣新電影幾乎同時齣現的颱灣新紀錄片到底有何可觀之處?與颱灣新電影的觀賞或解讀方式有何不同?這些「新」紀錄片之「新」,如何界定?曆經三十年的發展,是否形成特有的傳統?經曆瞭哪些階段的發展?開發瞭哪些颱灣紀錄片獨特的研究議題?有哪些代錶性的作品和值得探討的問題?與其他東亞的紀錄片相較,颱灣新紀錄片展現瞭哪些特色和侷限之處?「國際發聲」的可能與挑戰為何?本書除瞭探討這些問題,也澄清「紀錄片」的定義和研究方法,引導讀者進入颱灣紀錄片的場域。
全書分五大章節:導論、曆史紀錄片、環境紀錄片、記錄倫理、以及颱灣紀錄片的國際發聲。書中討論的數十部作品涵蓋各類型紀錄片,導演跨越不同世代、族群與性彆,包括柯金源、馬躍•比吼、比令•亞布、蕭美玲、賀照緹、李香秀、簡偉斯、瀋可尚、簡毓群、齊柏林、楊力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