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与抒情:从粤语片到新浪潮(1949-1979)

写实与抒情:从粤语片到新浪潮(1949-197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电影
  • 粤语片
  • 新浪潮
  • 电影史
  • 电影研究
  • 文化研究
  • 社会历史
  • 电影艺术
  • 中国电影
  • 电影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时代久远,而电影始终发亮。

  香港电影素来充满生机。它既海纳外来元素,又将之融入本地民间,形成在国际影坛自成一格的独特文化。

  此书从二十三篇专论着手,聚焦五十到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细察其从伦理言情到心理探索、从传统写实到现代抒情的发展脉络;并借着回顾吴回、程刚、李铁、李晨风、左几、楚原、唐书璇、陈韵文等多位杰出影人的文艺作品,探讨他们为这三十年来香港电影所缔造的文艺空间、人文风景。

  本书作者并不欲以怀旧的态度,去将所有旧事情理想化,而是希望从资料入手,以更实在的方法,釐清一些过去因约定俗成的偏见或论述之欠缺而积存下来的误解,将半世纪前香港电影的独特性勾勒出来;从而突显几代电影人为建立本地文化孜孜不倦的努力,也向他们多年来源源不绝的创作,致以衷心敬意。

  全书分五部份。第一部份是综论,尝试以「重新认识粤语片」为主题,简略介绍吴回、李铁、程刚等几位在粤语片发展史中举足轻重,却一直鲜被论述的编导的重要作品,为五十年代粤语片的黄金时代,建构初步的蓝图。第二和第三部份则分别以「写实」与「改编」为主题,探讨五十年代粤语片在文化身份上的独特性。前者由一九四九年摄制、一九五○年上映的《珠江泪》开始,回顾战后香港的粤语片影人如何受到南来电影工作者影响而改变拍片方针,同时又灵活地脱离左翼电影运动的政治掣肘,并将「以情写实」的原则,从戏里一直贯彻到戏外,为当时物质困乏的社会,倾注深厚的人文价值。后者则通过《寒夜》(1955)、《小妇人》(1957)、《梁祝恨史》(1958)、《金山大少》(1959)等几个例子,考察五十年代中、后期的粤语片编导,如何在大量向中外文学与电影取经的同时,又积极照顾眼前的观众,将舶来的故事全面本地化,说出真正代表自己的新故事。

  踏入六十年代,随着香港经济逐步工业化,社会里的问题亦渐趋复杂。过去中联等公司出品的优秀粤语片一直强调的理想伦理与价值观,在现实里开始备受考验。在第四部份,我们将看到这些中联影人在新时代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他们年岁渐长,在节奏日益急促的社会中,显得举步为艰。新一代的接棒,便显得尤其迫切。

  后来粤语片式微以至没落。取而代之的,是「邵氏」、「国泰」等大机构以雄厚资本制作、内容高度商业化的国语片。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独立的声音,尝试在大片厂制度的夹缝中破茧而出,为影坛响起新的乐韵。在第五部份,我们将焦点集中在两位对七十年代香港电影发展影响深远的先锋──唐书璇与陈韵文的作品上。前者自编自导的首作《董夫人》(1968)虽只能以独立资金完成,却在海外影展一鸣惊人,为香港电影的现代抒情风格踏出重要一步。陈韵文则由七十年代中在电视台编写剧本开始,一直凭其细腻敏感的笔触、对人性深刻透彻的观察,突破了商业机构流水作业的生产局限,为谭家明、许鞍华、严浩等一众新锐导演写下一个接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剧本,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形成奠下基础。

  这本书并不打算以一种怀旧的态度,去将所有老去的东西理想化,而是希望从资料入手,以实在一点的方法,釐清一些过去因约定俗成的偏见或论述之欠缺而积存下来的误解,将半世纪前香港电影的独特性勾勒出来;从而突显几代电影人为建立本地文化孜孜不倦的努力,也向他们多年来源源不绝的创作,致以衷心敬意。
《光影流转: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与时代变迁(1949-1979)》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1949年至1979年间香港电影发展历程的深度研究专著。这段时期,香港社会经历了从战后重建、经济起飞到文化身份认同剧烈变动的复杂过程,而电影作为最直接的时代镜子,深刻映照了这些变迁。全书不侧重于对单一艺术流派的梳理,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观的叙事框架,探讨技术革新、市场需求、社会思潮以及跨文化影响是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的独特面貌。 第一部分:战后初期与本土意识的萌芽(1949-1960年代初) 1949年后的香港,大量内地影人南下,带来了成熟的制片经验和剧作传统,形成了以“左派”与“右派”话语权争夺为核心的产业格局。本书的开篇部分,详细考察了“国语片”在香港的建立与发展,分析了长城、邵氏等大型制片公司如何通过引进上海的电影人才和制作模式,迅速占据市场。 然而,被主流叙事忽略的是,在国语片强势的同时,“粤语片”作为更贴近底层市民生活和语言习惯的电影形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将重点剖析粤语片在题材选择上的世俗性、对民间智慧的歌颂,以及它如何成为早期香港市民文化身份的温床。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黄飞鸿系列、岭南武侠片等经典类型片如何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被反复重塑,展现出“本土”与“主流”之间微妙的张力。同时,对早期彩色技术引进、明星制度的初步形成及其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也有详尽的梳理。 第二部分:邵氏与嘉禾的崛起:工业化与类型片的成熟(1960年代) 1960年代是香港电影工业走向成熟和高度专业化的关键十年。邵氏兄弟的“片场制”工业体系对香港电影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本书系统分析了邵氏在片场管理、人才培养(如李翰祥、张彻等导演的崛起)以及如何通过宏大叙事和精良制作来巩固其市场霸主地位的过程。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这种高度集中的工业模式如何影响了电影的艺术表达自由,以及它如何成功地将古典中国叙事(如宫闱秘史、历史正剧)转化为符合现代观众口味的产品。 与此同时,嘉禾电影公司的创立及其对竞争格局的打破,是本部分探讨的另一核心议题。嘉禾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制片策略,尤其是在引进和培养如王羽、后来的成龙等新一代动作明星方面,体现了对市场变化更敏锐的嗅觉。通过对比邵氏的“帝国模式”与嘉禾的“灵活机制”,本书揭示了香港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内在矛盾与竞争动力。这一时期,武侠片从早期的侠义精神向更具暴力美学和个人英雄主义的转变,是理解社会情绪流动的关键线索。 第三部分:社会焦虑与文化表达的转折(1970年代) 进入1970年代,香港社会经历了经济腾飞带来的阶级分化、廉政公署的成立带来的社会秩序重塑,以及身份认同的复杂化。电影作为大众媒介,开始承载更深层次的社会批判与焦虑情绪。 本部分将重点分析“功夫片”的爆炸性发展如何超越了传统的武侠框架,成为一种全新的、具有强烈时代烙印的类型。李小龙现象不仅仅是动作设计上的突破,更是对“个体力量能否对抗体制”这一时代命题的视觉化回应。我们将解析李小龙电影中蕴含的文化符号和跨文化接受机制。 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电视化”对电影的冲击以及电影人如何通过题材的贴近生活来寻求出路。以许冠文兄弟为代表的喜剧电影,以前所未有的犀利和幽默,直接触及了市民的经济压力、职场困境和两性关系,其语言风格和叙事节奏,为后来的新浪潮电影提供了重要的本土化范本。我们将考察这些喜剧如何从“接地气”的语言运用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洞察力。 第四部分:从类型定势到新探索的序曲(1970年代末) 1970年代末期,随着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和观众审美疲劳的出现,传统类型片逐渐显现出创新乏力的迹象。与此同时,一股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电影工作者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对好莱坞、欧洲艺术电影以及日本电影的接触,带来了新的电影语言和叙事构想。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细致描绘这种“新浪潮”的萌芽迹象。这批新兴力量不再满足于重制或模仿既有的成功公式,他们开始关注更个人化、更实验性的表达,题材上转向对城市空间、现代情感和身份迷失的探讨。虽然1979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它更预示着一个更注重作者论和艺术探索的电影新局面的即将来临。我们将梳理那些在商业体系边缘进行探索的作品,分析它们如何挑战了既有的制片规范,为下一阶段的香港电影变革奠定了基础。 总结与展望 本书通过对市场结构、技术引进、类型演变和社会思潮的交叉分析,力图展现1949至1979年间香港电影并非一个单向度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内在张力和持续自我革新的复杂生态系统。它不仅是娱乐产业的历史,更是香港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寻找自我声音、构建集体记忆的重要文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易以闻


  电影研究者,「香港粤语片研究会」成员。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聽聞這本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許多經典的畫面。我記得小時候,父親偶爾會帶我去電影院看老電影,那些早期的粵語片,雖然畫質不佳,但演員的表演生動傳神,劇情也常常充滿了人生哲理。那種「笑中有淚,淚中有笑」的感覺,就是我對「抒情」最直接的理解。而「寫實」,在我看來,就是電影能否貼近觀眾的生活,能否讓觀眾在銀幕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特別好奇,從1949年到1979年,這三十年間,香港電影在「寫實」與「抒情」的運用上,有哪些顯著的演變。是從早期比較純粹的、帶有濃厚劇場色彩的抒情,慢慢過渡到後來對社會現實更為深刻、更為敏銳的描寫嗎?「從粵語片到新浪潮」,這兩個詞的連接,本身就充滿了戲劇性。粵語片代表著一種草根性的、充滿生活氣息的電影文化,而新浪潮則預示著一種更為現代、更為國際化的電影美學。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在這場電影語言的變革中,「寫實」和「抒情」這兩個核心元素是如何被重新詮釋、如何被融合,進而塑造出香港電影獨特的魅力。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探討,那些新浪潮的電影,是如何在保持其批判性和實驗性的同時,依然能夠觸動觀眾的情感,贏得他們的喜愛。

评分

天啊,光看書名我就被勾住了!「寫實與抒情:從粵語片到新浪潮(1949-1979)」這題目太有學問了,感覺像是在跟我一樣熱愛老電影的台灣觀眾說話。我一直覺得,早期香港電影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那種庶民生活、人情世故的描繪,跟我們早期台灣電影很多地方是共通的。從1949年到1979年,這三十年橫跨了我父母輩的青春,也是台灣電影經歷轉型、香港電影蓬勃發展的關鍵時期。我特別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將「寫實」和「抒情」這兩個看似有點距離的概念,巧妙地連結在粵語片與新浪潮之間。是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還是時代背景的變遷來分析?像早期粵語片那種帶著濃厚人情味的劇情,或是新浪潮電影裡對社會現實的尖銳反思,它們在「抒情」和「寫實」的比例上又是如何拿捏的?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書中會有哪些經典電影的深入剖析,像是《胭脂扣》裡那種纏綿悱惻的愛情,或是《瘋劫》裡那種對人性的挖掘,它們在「寫實」與「抒情」的交織下,又呈現出什麼樣獨特的香港電影魅力。而且,這本書從粵語片一路講到新浪潮,這中間的斷代與演變,肯定藏著許多精彩的故事。我真心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一趟回溯時光的電影之旅。

评分

這本《寫實與抒情:從粵語片到新浪潮(1949-1979)》聽起來就像是為我這樣的「老電影迷」量身打造的。我記得小時候,家裡電視裡偶爾會播一些黑白的粵語老電影,那時候不太懂劇情,但那種演員誇張的表情、咿咿呀呀的粵語,加上偶爾穿插的懷舊金曲,總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那時候的電影,情感表達或許有些直白,但那種純粹的「人情味」,是現在很多商業片難以企及的。而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新浪潮」的風開始吹起,電影的語言就完全不一樣了。那些鏡頭運用、敘事手法,都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國際化。我尤其對「寫實」這個詞很有感觸,因為我總覺得,一部好的電影,最終還是要紮根於現實。無論是描繪社會的陰暗面,還是記錄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寫實總是能夠引發觀眾最深層的共鳴。而「抒情」,則是讓這種共鳴昇華的催化劑。我期待這本書能幫我釐清,在從粵語片那種相對傳統的敘事方式,轉變到新浪潮那種更具實驗性和現代感的風格過程中,「寫實」與「抒情」這兩個概念是如何被重新定義、如何被融合的。我很好奇,那些開創性的導演,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將他們對現實的觀察,轉化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電影作品的。

评分

老實說,我對書名中「寫實與抒情」這組對比詞的解讀,更偏向於兩者在敘事張力上的妙處。台灣早期的電影,無論是國語片還是台語片,都常在寫實的背景下,注入一股深沉的個人情感,那種壓抑的、委婉的抒情,特別能觸動人心。而香港電影,特別是您提到的這段時期,我總覺得它有種更為外放、但也同樣細膩的抒情方式。像是李翰祥的歷史片,雖然講述的是過去,但其中人物的愛恨情仇,卻能讓當下的觀眾產生共鳴,這就是一種寫實的歷史框架下的抒情。再看看後來的許鞍華、徐克,他們對社會底層的關注,對女性命運的書寫,那種強烈的現實主義關懷,同時又包裹著一股細膩到令人心碎的悲憫,這又是一種更為現代的「寫實抒情」。我很好奇,這本書會怎麼梳理從早期單純的「情」到後來更為複雜的「現實」與「情感」交織的演變過程。而且,「粵語片」到「新浪潮」這個跨度,絕對是香港電影史上最精彩的過渡與變革。從昔日的歌舞昇平,到後來的打破格局、銳意創新,這中間肯定牽涉到社會、文化、乃至技術的諸多層面。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我一個更為系統、更具洞察力的視角,來理解這三十年間香港電影的獨特發展軌跡。

评分

書名中的「1949-1979」這個時間跨度,對我來說,正好連接了兩個時代的記憶。1949年,新中國成立,隨後許多來自大陸的電影人陸續來到香港,為香港電影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為粵語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1979年,則是香港新浪潮電影正式登上歷史舞台的前夕,那是一個充滿變革與創新的年代。我一直覺得,這三十年,是香港電影從萌芽、成長到成熟的一個關鍵時期。特別是「粵語片」的發展,它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的轉換,更是一種文化符號的建立。那些充滿地方色彩、反映市井生活的粵語片,承載了幾代香港人的共同回憶。而「新浪潮」,則像是一場電影界的革命,它打破了傳統的框架,將電影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在這樣一個充滿動盪與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寫實」的元素是如何被捕捉和呈現的?又是如何通過「抒情」的表達,觸動觀眾的心靈?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剖析一些具體的電影案例,例如,早期粵語片是如何將當時香港社會的真實面貌,融入到通俗的劇情中,並以一種溫婉的方式表達出來?又或是,新浪潮電影的導演們,是如何在追求藝術性的同時,依然能夠緊扣時代脈搏,反映社會現實,並在其中注入他們獨特的個人情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