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伍迪艾伦

对话伍迪艾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ric Lax
图书标签:
  • 伍迪·艾伦
  • 电影
  • 访谈
  • 文化
  • 艺术
  • 幽默
  • 哲学
  • 美国电影
  • 导演
  • 名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的电影永远都会用来表达个人感受,
无论是索然无味的人生或是恐怖的存在。
 
  ★奥斯卡与金球奖等多项电影奖得主——伍迪艾伦,最真实的自我解构!
  ★绝无仅有的对谈实录!一九七一年至二○○九年的各项讨论,长达三十余年的半生访谈!
  ★作家、社会学者 李明聪、创作人 彭浩翔、香港作家 马家辉——诚挚推荐
 
  「在电影这一行,恐怕我连带位的资格都还不够。」—伍迪艾伦
 
  横跨伍迪‧艾伦半生的对话纪录!

  来自片场、制片剪辑室、拖车、麦迪逊花园广场及曼哈顿的人行道、巴黎、纽澳良、伦敦或是他搬来搬去的新家中……有关喜剧、无神世界、现实生活、情爱关系以及家庭、幻想与身为艺术工作者的一些事。

  「假如我不喜欢某件事情,不管那件事情可以赢得多少奖项都无所谓。坚持自己的标准很重要,不要因为市场趋势而随波逐流。」
 
  「我希望迟早有一天大家会体认到我不是那种欲求不满的人,或是我的抱负与自我要求──这是我自以为的──不是为了获得权势。我只是想要完成一些可以娱乐大家的作品,而我正在努力。」他一点也不在意观众喜欢与否,「说实话,我已经习惯了。」
 
  本书横跨伍迪‧艾伦半生的纪录──起始于一九七一年,如缩时摄影一般,清楚呈现他从电影新手转变成享誉国际的电影人之过程,以及一路走来的内心历程。

  历时三十八年的访谈录,透过最广博、坦白又谐趣的对话,呈现伍迪‧艾伦这位当代的伟大喜剧演员与导演、制片的人生面貌。书中记录了涵盖一九七一年至二○○九年的各项讨论,伍迪‧艾伦畅谈电影制片的各个面貌──从灵感的启发、剧本的创作到试镜与选角、拍摄与导演、剪辑与配乐;他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影片与在美国选角的困难,也谈到幼时在布鲁克林区的回忆以及自己是如何专注在修改剧本这件事上。透过这本书,可以看到心思细腻、诚实、自省、诙谐又时而爆笑的伍迪‧艾伦。任何对于电影制片艺术有兴趣的读者与喜爱伍迪‧艾伦电影的朋友都不容错过。

  「我的作品,没有一部会被世人记得。」─ 伍迪艾伦

  1995年获颁威尼斯终生成就金狮奖、2002年获颁坎城终生成就金棕榈奖,从影50年执导40多部电影,年近八旬的伍迪艾伦在全球影展镀金逾百,却自认没拍过伟大电影。本片由奥斯卡名导掌镜,他用20年说服伍迪艾伦接受拍摄。历时一年半的贴身记录,回溯大师从喜剧演员变成金奖导演的心路历程,珍贵捕捉他创作上的独特习性,深度剖析这位争议不断的电影鬼才!

  www.jointmovies.com/movie/19

各界好评

  「赖克斯见多识广的提问……让艾伦可以充分表达他的智慧与成熟。」──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太精采了……读者可以借此发现伍迪剖析自己的珍贵纪录,每一页都有其精采之处。」──巴尔的摩太阳报(Baltimore Sun)

  「你会觉得自己也在同一间房里,听着某人提出见多识广的问题并聆听主角充满智慧又诙谐的答案……非常有趣的一本书。」──华盛顿时报(The Washington Times)

  「卓越非凡……即时的新鲜感受往往迷失在作品的回顾之中。」──罗利新闻与观察(Raleigh News & Observer)

  「精采绝伦。」──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对话伍迪艾伦》的图书所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图书简介:《文明的幽灵:二十世纪末的社会、艺术与技术重塑》 深入剖析后现代的迷思与我们时代的无形之手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电影或特定艺术家的传记,而是一次对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全球文化、社会结构和技术范式发生剧烈转折的关键时期的深度考察。我们正站在一个由信息爆炸、全球化浪潮以及对“真实”的深刻怀疑所定义的十字路口。《文明的幽灵》旨在描摹出笼罩在这一复杂时代上空的迷雾,探究那些塑造了我们日常经验,却又往往难以捉摸的宏大力量。 第一部:碎片化的叙事与身份的消解 在这一部分,我们聚焦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如何从学术殿堂渗透到大众文化领域,并如何重新定义了“个体”与“集体”的概念。 1. 媒体景观与真实性的黄昏: 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和早期互联网的兴起,信息传播的中心权力结构开始瓦解。本书详细分析了“超级媒介事件”(Super-Event)的诞生,以及符号学大师让·鲍德里亚关于“拟像”(Simulacra)的理论如何不再是晦涩的学术概念,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日常现实。我们探讨了新闻的娱乐化、历史的自我引用,以及当影像本身成为最终的权威时,历史经验如何被一层层后设的滤镜所覆盖。从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到海湾战争的电视直播,我们审视了“现场感”的建构,以及这种建构对集体记忆产生的深远影响。 2. 城市肌理与异化空间: 我们转向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语境,探讨在后工业时代,城市空间如何从功能性的集合地,转变为由消费主义和景观美学主导的“拟像空间”。雷姆·库哈斯等城市理论家的观察被引入,分析现代摩天大楼、主题公园和郊区蔓延现象如何制造出一种“既在场又缺席”的疏离感。身份不再固化于地域或传统,而是如同游牧般漂浮在消费符号的洪流中,这导致了新型的社会焦虑和归属感的危机。 3. “后真相”的萌芽:精英与大众的断裂: 在政治层面,本书追溯了对传统权威(政府、科学、宗教)信任度下降的根源。我们分析了从民粹主义的早期迹象到技术官僚统治的兴起,探讨了知识体系内部的分裂。知识的专业化导致了沟通的隔阂,精英阶层与大众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误解的“平行现实”。这种断裂为后来的信息茧房和极化现象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数字洪流的预兆与技术的隐形掌控 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即将到来的数字革命的前夜,剖析了那些正在悄然重塑人类交互方式的技术哲学与社会伦理困境。 1. 超级计算的哲学困境: 在万维网尚未完全普及的阶段,关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和人机交互的早期讨论已预示了未来的图景。我们深入研究了早期赛博朋克文学和电影(如威廉·吉布森和早期的科幻文本)如何预言了“赛博空间”的诞生。重点讨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瓦解:当计算能力开始模仿、甚至超越人类的认知功能时,我们如何重新定义智能、创造力和意识的边界? 2. 全球化与网络的悖论: 全球化被描绘为一种双刃剑。一方面,它带来了物质生产的集成与经济的相互依赖;另一方面,它通过加速信息流动,暴露了地方文化和民族认同的脆弱性。本书详细分析了跨国资本流动与文化挪用的复杂关系。早期的互联网被乐观地视为“去中心化”的工具,但本书论证,其底层架构(如光缆的物理铺设和早期的服务器集中化)已内在蕴含了新的权力结构,为后来的平台垄断埋下了技术基因。 3. 监控资本主义的幽灵: 在这个阶段,数据尚未成为主要的经济燃料,但关于“隐私”和“信息控制”的争论已初见端倪。我们考察了早期电子通信加密技术的政治斗争,以及政府和新兴企业对通信流的潜在监测能力。本书认为,对“效率”和“便捷”的无限制追求,正在悄悄地将个人的行为轨迹转化为可预测、可操控的数据点,为未来无所不在的数字监视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艺术的抵抗与意义的重构 第三部分探索了在上述社会技术变迁的背景下,艺术和哲学如何试图回应或抵抗这种结构性的重塑。 1. 挪用、拼贴与元叙事的消亡: 在后现代艺术中,原创性的概念受到猛烈冲击。我们分析了采样文化(Sampling Culture)如何成为一种主要的创作范式,从音乐混音到视觉艺术的拼贴。这不仅仅是一种风格选择,而是一种对“意义永恒性”的挑战——如果一切都是前文的引用,那么新的、独立的意义是否还能诞生?艺术家们试图通过解构既有的文化代码,来揭示其背后的权力运作。 2. 伦理学的困境与主体性的挣扎: 当结构(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技术结构)变得如此庞大和复杂,以至于个体感到无力改变时,伦理责任该如何分配?本书探讨了在原子化的社会中,个体的能动性(Agency)是如何被削弱的。从消费者的被动接受到政治行动的边缘化,我们考察了哲学家们在努力重建一种新的、非形而上学的伦理框架时所经历的挣扎。 3. 对未来的集体想象力的匮乏: 尽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对“未来”的想象力似乎陷入了循环和悲观。本书指出,二十世纪末的文化产品很少提供乌托邦式的愿景,更多地展现出对技术异化的恐惧和对失落的黄金时代的怀旧。这种集体想象力的贫瘠,反映了社会在面对指数级变化时,对稳定性和确定性的深切渴望。 结语:在重塑的废墟上 《文明的幽灵》总结道,二十世纪末并非一个明确的终点,而是一个“过渡期”的顶点。社会结构、技术基础和文化认同在这个时期被彻底松动,为我们今天所处的更加极端分化的世界铺平了道路。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非线性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过去几十年间宏大而无形的社会、技术和哲学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张绘制了我们如何抵达此处的复杂地图。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艾瑞克‧雷克斯 Eric Lax

  《戏假情真——伍迪‧艾伦的电影人生》(Woody Allen: A Biography)的作者,并与史贝柏(A. M. Sperber)共同撰写《亨弗莱鲍嘉》(Bogart)一书。他的文章常见于《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浮华世界》(Vanity Fair)与《洛杉矶时报》(the  Los Angeles Times)。他同时是《国际笔会》(International PEN)的主管之一,现居加州洛杉矶。
 
译者简介

李昕彦


  荷兰鹿特丹大学文化经济硕士。曾经走闯竹科,亦在伦敦当过西点师傅。生性理性又感性,喜尝鲜也爱自由。漫步字里行间,是生活,也是情调。现旅居德国,从事中英德口笔译。

  译作:《寂地》、《14号门》、《恋夏进行式》、《172小时》、《史朵莉的心灵旅程》、《定稿:开膛手杰克的独白》、《继承人生》、《风靡全球!原始饮食法》等书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构思 THE IDEA
第二章    书写 WRITING IT
第三章    选角、演员与演绎 CASTING, ACTORS, AND ACTING
第四章    拍摄、佈景与场景 SHOOTING, SET, LOCATIONS
第五章    导演 DIRECTING
第六章    剪辑 EDITING
第七章    生涯 THE CAREER

图书序言

前言Introduction

  一本对话录的集结通常是汇整了数週或数月的访谈内容,其所涵盖的时间往往并不是重点,而成果主要呈现受访主角在某特定时期内个人态度与感受的概要。然而,这本书却横跨伍迪艾伦半生的纪录──起始于一九七一年,就像缩时摄影一般,清楚地呈现他从电影新手转变成享誉国际电影制片人的过程,以及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三十八年以来,我很荣幸自己得以近距离观察一位艺术家的转变,虽然在我们第一次见面后,我压根不觉得自己会有这种机会。一九七一年春天,《纽约时报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的某位编辑丢了三个主题让我研究,希望从中撰写一篇专题报导,其中就包含伍迪艾伦这位三十五岁的喜剧编剧,他在当时已经写出两出百老汇作品《别喝生水》(Don't Drink the Water)与《再弹一遍,山姆》(Play It Again, Sam),《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也时常刊登他的散文,而他也正开始着手执导自己的电影剧本《傻瓜入狱记》(Take the Money and Run,一九六九年电影),内容讲述一个无能又笨到不行强盗,字都写不清楚也赶跑去抢银行;还有甫发行的《香蕉共和国》(Bananas),这是一部关于拉丁美洲革命与美国外交政策的戏谑喜剧。随着适当的场景安排与串连,这些电影就像是俱乐部中上演的独角戏,在角色发展或电影类型上着墨不多,经常是一段接一段的荒谬怪诞,而且让人捧腹大笑。

  这些电影都呈现出他与众不同又深具原创的天份,因此让《纽约时报》的编辑们更加想要了解他,而我也是。我认为他足以与我心目中那些优秀的喜剧演员并驾齐驱;诸如SJ佩雷尔曼(S.J. Perelman)、鲍勃霍普(Bob Hope)与马克思兄弟(Marx Brothers),他甚至可以用更多元的方式制造笑料。我播了通电话给他的经纪人,杰克罗林(Jack Rollins)与查尔斯乔菲(Charles Joffe)并提出专访要求,接着我们就在电话中约定了时间。当我抵达他们位于曼哈顿西区第五十七街的那栋双层办公室时,手里拿着几页专访提问与一台全新的录音机跟着上楼,伍迪正在小房间里等着,这房里有张书桌与台灯,还有几张塞得很饱的沙发椅。他看起来不太自在又有些害羞,而我则是新闻界的菜鸟,每每见到自己崇拜的人都会紧张不已。我们握手寒暄,各自坐下,我开始像宣读清单一样地唸着手上那些问题,而他也简单俐落地回答着。他最短的答案是「不,」其实这样并不算太糟,偏偏他最长的答案也没有比「是的。」好到哪里去。

  结果我只好从另外两个题目中选了一篇来写专题报导,心中觉得自己跟伍迪艾伦就此告一段落。

  六个月后,当我在加州索萨利托(Sausalito)骑单车时,我差点被一辆福特休旅车撞倒,这辆车的挡风玻璃上贴着「罗林与乔菲制片公司。」而在那天的《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上我有读到一小篇文章写着伍迪正在本地拍摄《再弹一遍,山姆》,凭借着自己当时年轻又唯我的心态,我觉得排除一切巧合,那是一个暗示──代表他已经可以敞开心胸对话了。我播了通电话给乔菲,看看有没有机会再安排一次访谈,结果他们找我去索萨利托港的一艘船屋上与伍迪见面,他们正在为电影勘景。我们聊着那几场棒球季后赛的话题,接着他就与场管先告辞去看一些问题。过了几分钟,查理走过来跟我说,「要不要跟着一起来现场看看?不过请你保持安静,不要挡到路,不然就只好请你离开了。」

  我一切遵旨照办,过了几天后,伍迪在更换场景的空档过来跟我聊了一下。他之后又再来找我,我们又聊了更久,很快地就开始变成正式的访谈。《纽约时报》委託我写一篇人物侧写,因此拍摄期间我几乎都在现场。伍迪没有亲自执导《再弹一遍,山姆》,而我的编辑建议我一样可以在他演出期间继续进行访谈,后来他又紧接着执导电影《性爱宝典》(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后来我去洛杉矶的高尔德温片厂(Glodwyn Studios)找他,我们又在拍摄现场断断续续谈了好几个小时。最终,在过了原定截稿日的几个月后,我在《纽约时报》刊登以他为封面故事的那天交出稿子。

  新闻业就跟喜剧一样,时机决定一切。《纽约时报》终究没有採用我那篇稿子,而我认为伍迪至少应该要看一下他与我相处数週后的成果,所以我将稿子寄给他,附上一张字条,感谢他拨冗受访。我并没有期望他会回覆,但几天后他亲自打电话给我,说他觉得那篇稿子没有被刊登真的很可惜。

  「你很精确地引述我说过的话,而且你懂得欣赏我的笑话,」他说,指的是我在引述时都有将对话中的伏笔与笑梗写出来,「你只要有空就来我的剪接室坐坐吧。」

  我去了,好几次。后来我们有天在第五大道上迎面相遇,他说他正要去拉斯维加斯的凯萨宫酒店表演,要是我刚好会去那的话就可以进去看看,不过情况看起来似乎不太可能。几天后当雅典出版社(Atheneum)的前主编──理查克鲁格(Richard Kluger)建议我将那篇在《纽约时报》陷入窘境的报导,发展成为一本以伍迪为主角的喜剧专书,因此我终究还是去了一趟拉斯维加斯。我与伍迪在咖啡厅谈了十分钟,他答应与我合作。我因为他那句承诺就留了下来,接着便跟着他最后一次以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演员身分巡回演出,同时也开始着手撰写我尔后于一九七五年出版的《论滑稽》(On Being Funny)。后来部分是为了研究的缘故,我也在《傻瓜大闹科学城》(Sleeper)与《爱与死》(Love and Death)的拍摄现场继续待了几个星期。有件事情在我们最初的谈话之中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就是即使在那些极为喜剧型态的电影制作过程中,他的抱负及喜好都有更严肃的一面。尤其当你知道影响他最深的人是喜剧泰斗鲍勃霍普(Bob Hope)与大导演英格玛柏格曼(Ingmar Bergman)时,你就不会觉得惊讶了。然而这却相当困难,因为伍迪艾伦是世上最滑稽的人之一。为什么,很多观众去看了一九七八年的《我心深处》(Interior)与一九八○年的《星尘往事》(Memories)时都会这么想,难道继续拍喜剧片不能让他满足吗?简单地说,身为一个年轻作家,他知道喜剧是踏进戏剧界的敲门砖,而他却想要坚持自己的抱负撰写一些更严肃的命题。许多影评都抨击一个低俗的喜剧演员竟想要扮演哈姆雷特,但他们却放错重点了。伍迪的喜剧并不庸俗,这是他一生成就的基础,他只是单纯偏好戏剧。此外,他完全清楚自己受限于什么样的角色,因此他根本不想要扮演哈姆雷特,他只是像要写出哈姆雷特。

  本名艾伦史都华康尼斯堡(Allan Stewart Konigsberg),出生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号并于纽约布鲁克林区成长。他在一九五二年成为伍迪艾伦,因为几家纽约报纸的八卦专栏开始採用他投稿的笑话。那个害羞的十六岁男孩不想要同学在看报纸时读到他的名字──老少咸宜的八卦专栏是数百万读者每天茶余饭后的必需品──除此之外,他也以为影剧圈每个人都会使用艺名,所以他也想要取一个轻松又适合搞笑的笔名。他的作品很快就被广为引用,后来他受雇于一家公关公司并负责撰写幽默逗趣的俏皮话以供客户使用。艾伦每天下课后都会搭四十分钟地铁去曼哈顿中城,然后在公关公司的办公室里坐上三个小时,绞尽脑汁地写笑话。他当时以为自己身处「演艺圈的核心」。他每天都会交出三到四页缮打好的笑话(约五十则笑话,他估计自己在那两年多来写了将近两万则笑话)并换取二十美金的报酬,后来很快就调成四十美金,在当时是非常不错的酬劳。

  成功一步接一步而来,他在十九岁那年受僱于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成为储备编剧并被送去好莱坞与音乐喜剧节目「高露洁欢乐时光」(Colgate Comedy Hour)一起工作;二十二岁那年他开始帮喜剧演员席德凯萨(Sid Caesar)写剧本;一九六○年时,他二十四岁,赚取的酬劳是他第一份工作酬劳的八倍。他后来看到莫特萨尔(Mort Sahl)穿着毛衣并夹着报纸走上台谈论政治与美国人的生活时,他发现单口喜剧也许是自己可以发展的方向,而他也做到了。根据他的演出,他后来受邀撰写电影剧本《风流绅士》(What's New Pussycat?)并在其中轧了一角。该电影成为当代最卖座的喜剧电影,但是剧情却几乎没有按照原着剧本进行,然而伍迪说当时他们要是真的按照剧本拍摄的话,「我可以让这部电影加倍有趣,却没有办法如此成功。」这个经验教会他一件事──就是一旦他要创作电影剧本的话,他就需要完全掌控他的作品。

  而在他撰写的所有电影剧本与执导过程中,他至今依然坚持这个原则,绝不放弃任何创作戏剧影片的希望,也同时满足自己的意图与观众的脾胃,而他后来凭借二○○五年电影《爱情决胜点》(Match Point)办到了。其他影片像是一九八三年的《变色龙》(Zelig),甚至是走进了文化的范畴。此外,他还有些浪漫喜剧,有些谈论无神世界的思维,有些类纪录片、一部音乐剧与一些谈论忠诚的影片;还有关于奇幻生活与现实生活的抉择,堕落的情爱关系与爱情中的出乎意料;更有关于家庭的故事,关于记忆、幻想与身为艺术工作者的故事;诙谐笑闹与鬼魂,再加上奇幻元素。其中大部分的背景都是在纽约,特别是曼哈顿在他的电影中一直是那么迷人的地方,然而他自己指出那些场景都不是基于真实的故事背景──不论是那些双层公寓、俱乐部或是他在无数电影中看过的那些世故角色,因为他是在布鲁克林区那完全不同的世界长大的,即使这两区在地理位置上不过是一条东河之差。

  我们时常不经意地聊起他的电影,不论是拍摄中的影片或是过去那些影片。三十八年过去了,这或许是全纽约最历久弥新的访谈记录。不论在片场、他的制片剪接室、造型拖车或汽车、麦迪逊花园广场及曼哈顿的人行道、巴黎、纽澳良、伦敦或是他后来搬来搬去的新家中,我们持续进行着这段访谈。他给我的答案总是缜密的段落──心思细腻、坦率、自省,时而慧黠,时而爆笑,纵使我从不曾听过他想要试着搞笑。

  伍迪艾伦与自己在大萤幕上时常忙乱并陷入危机的形象截然不同,他是个掌控工作与时间的人。他对自己的评价相当中肯,「我是个严肃的人,工作有原则,喜欢写作,喜欢文学,喜欢戏剧与电影。若以喜剧的角度来剖析自己,我其实资质驽钝。我很清楚自己的人生中并不曾面对一连串滑稽的灾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荒诞。相较之下我的人生无趣得多。」

  数十年来的功成名就让他不再害羞封闭,而我们每次见面都是轻松自在的,他同时也会积极的参与。当我正在为那本一九九一年出版的传记《伍迪艾伦》蒐集资料时,我告诉自己当他开始老调重弹时,就是我停止访问的时候了。这个状况则是在三年之后才开始──那时距离我原先设定的截稿日期已经晚了一年。然而,当那本书已经进入最后编辑阶段时,某天他播了通电话给我。

  「我刚在思考我们最近谈论过的一些事情,我现在有更多想法,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他说。

  「抱歉,」我告诉他,「你错过时机了。」

  或者还没。

  他对这本书的贡献一如往常。打从二○○五年四月到二○○七年初,他不时会坐下来跟我聊上好几个小时,接着是二○○八年底到二○○九年初,我们又开始频繁的对话。他阅读完手稿后会开始釐清一些事情,口气听起来就像是凯西史坦格(Casey Stengel),这位一九五○年代纽约洋基队的球队经理,带着洛可可式的华丽语调,却逗趣地搭配着晦涩的内容。他同时也会加进自己临时出现的想法。

  我试着透过他的协助来呈现他一生至今广幅的自我评量。书中所记载的并不只是他如何成为作家与导演的过程,更传达了他对自身电影与一般戏剧的看法。我将这些对话内容分成电影制作下的七大类型,从获得灵感到制作电影配乐,最后在末章记叙他于二○○九年初对于自己演艺生涯的回顾。关于电影制作各个部分的记载都起始于一九七○年代并一直延续到二○○六年或二○○七年,因此依据谈话内容,譬如说,想要先阅读关于选角或剪接的部分,那就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进行,没有任何顺序上的限制。然而也请诸位仔细聆听,因为那字里行间都是伍迪艾伦的声音。

图书试读

二○○五年春天

地点在曼哈顿电影中心,我们正坐在试片室里,数十年如一日。四周墙壁依旧,高级椅子上一样包覆着墨绿色丝绒,投影机下那张伍迪专用的情人沙发包着一样的米色沙发布,虽然已经送去翻新过了,上面仍旧有些污渍。一整面墙上摆满了一九二○年代、一九三○年代与一九四○年代的精选专辑收藏,伍迪新电影的资料碎屑塞满角落的那个箱子。我们坐着,一如往常,靠在那堆专辑收藏旁边面对面地坐着。他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一样的服装──灯心绒裤,厚重显眼的皮鞋,穿到松垮的喀什米尔羊毛衣,他今年七十岁了。

他正准备要出发去伦敦拍摄《遇上塔罗牌情人》(Scoop)。《爱情决胜点》(Match Point)是在二○○四年夏天于伦敦拍摄,过几星期后准备要在坎城首映。伍迪,不同以往地相当喜欢那部电影,将要排出时间接受一连串的访问。他不断地重复说一句话来形容这部片,「我们运气很好。」


艾瑞克‧雷克斯:那真的只是因为运气好吗?

伍迪‧艾伦:对,真的是运气好。所有演员都到位,这些我之前听都没听过的演员居然演得这么好;要是我们需要晴天,当天一定放晴;要是我们需要阴天,当天就乌云密布。不管我们拍摄时有什么需求都有求必应。要是我们需要一个景点,我们就马上可以找到那样的景点。这部电影就这样不疾不徐地完成了。

艾瑞克‧雷克斯:拍摄一部电影所需要的每个抉择──景点、选角、剪接……诸如此类──完全有求必应。

伍迪‧艾伦:没错,应该是这样没错,但是也没有这么困难。你写了剧本后就知道你想要说什么样的故事,因为剧本是自己写的。你只需要去找到最适合用来讲故事的景点,让演员尽到本分就可以了。那就像是基本常识一样,你很清楚这个景点不对,是那个才对,或是某位女演员对这个角色来说太过娇媚之类的。

艾瑞克‧雷克斯: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很出名的一件事就是他会画分镜表,导演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也会这样,我从来没有看你用过,你也会这样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对话伍迪艾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伍迪·艾伦的电影,那种独特的幽默感,以及对生活、对爱情、对存在意义的探讨,总能引起我深深的共鸣。我总觉得,他的电影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对话”伍迪·艾伦?是访谈吗?还是通过分析他的作品来解读他?我希望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加亲切、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伍迪·艾伦的内心世界。我想要了解,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那些标志性的台词,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思考?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次与智者的深度交流,让我有机会更接近这位电影大师的灵魂。

评分

我一直觉得,伍迪·艾伦的电影,就像他本人一样,是一种“难以捉摸”的艺术。你可能上一秒还在被他的幽默逗得前仰后合,下一秒就被他抛出的哲学问题给绕晕。他对于人性的洞察,那种尖锐又带着自嘲的幽默感,是其他导演很难模仿的。这次这本《对话伍迪艾伦》,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他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不是那种刻意营造的“大师风范”,而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生活、爱情、事业的真实想法。他电影里的角色,那些有着各种小毛病、小烦恼的知识分子,是不是也映照了他自己的某些侧面?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精心剪辑的蒙太奇,把伍迪·艾伦生命中那些闪光的、也可能是不那么光鲜的片段,串联起来,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他,理解他。

评分

伍迪·艾伦这名字,就像一个自带BGM的标签,一出现就让人想起那些带着点神经质、又透着聪明劲儿的黑色幽默,还有那些关于纽约、爱情、死亡和存在主义的絮絮叨叨。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这个在台湾每天被生活琐碎磨蹭的“平凡人”,突然有了一个可以暂时逃离的出口。我猜,这本书肯定不是那种堆砌术语、故弄玄虚的学术分析,它更像是邀请读者一起走进伍迪·艾伦那个有点混乱,又充满洞见的世界。我很好奇,作者是怎么把他那些天马行空的念头,那些看似随意的台词,那些充满矛盾的人物,用文字一点点剥开的。我是不是会在阅读中,看到那个戴着厚眼镜、说话有点结巴、但脑子里却装着宇宙奥秘的导演,他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创作,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挣扎和灵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通往另一个灵魂的钥匙孔,让我得以窥视那些隐藏在光影背后的,更真实、更赤裸的伍迪·艾伦。

评分

每次提到伍迪·艾伦,我脑子里就会浮现出那些在纽约街头漫步的画面,伴随着他电影里经典的爵士乐。他电影里的那些角色,永远带着点焦虑,带着点自嘲,但又有着对生活近乎偏执的热情。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带我深入到伍迪·艾伦的创作核心。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介绍,而是能够触及他创作的灵魂,了解他灵感的来源,他对于艺术的坚持,以及他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他的电影能跨越时间和地域,触动这么多人的内心。它应该是一次充满智慧的对话,让我有机会在文字的世界里,与这位电影大师进行一场心灵的碰撞。

评分

伍迪·艾伦,这个名字自带一种知识分子的忧郁和一种黑色幽默的色彩。他的电影,总是在探讨爱情的荒谬、存在的虚无,还有人与人之间那些微妙而又难以言说的关系。我常常在想,他是怎么能把这些沉重的话题,用如此轻松、如此富有智慧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这本《对话伍迪艾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可以深入了解他内心世界的窗口。我猜,这本书一定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也一定有着他独特的视角。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他创作的源头,去感受他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是如何诞生的,去理解他那些看似矛盾的人物是如何被塑造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电影的书,更是一次关于人生、关于艺术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