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

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電影史
  • 女性電影人
  • 跨國電影
  • 文化研究
  • 霞哥
  • 電影理論
  • 女性主義
  • 華語電影
  • 電影與性彆
  • 先鋒電影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華南第一女導演」伍錦霞的傳奇一生

  人稱霞哥的伍錦霞是一位從不掩飾自己同性戀取嚮的奇女子。她在女性幕後影人尚是鳳毛麟角的年代,遠遠走在時代前麵,穿梭香港、舊金山和紐約,留下來多部電影和一則文化傳奇。

  三藩市的「霞哥」伍錦霞(1914-1970),早在1935年就參與拍製華人主導、荷李活技師協助拍製的彩色華語片,其後在香港成為「華南第一女導演」,三四十年代她穿梭於太平洋兩岸,身兼編、導、監製、發行,拍齣瞭十多部華語片,身後卻被埋沒於曆史的麈土中。本書兩位作者發掘整理瞭珍藏多年的資料和圖片,重塑「霞哥」傳奇:把她置迴抗戰前後的中美關係、華人地位和女權變化的環境,和香港、三藩市、荷李活、紐約的影人影事中,重寫伍錦霞的生平事功。以她為焦點又和中外影史上幾位女性先鋒作齣比較,給予她新的國際定位和曆史觀照。圖文並茂的本書讓讀者既認識到這敢於「越界」的女中丈夫,也概覽那風雲多變的影壇、國難深重的時代。
《遠古迴響:失落文明的語言與圖騰》 引言:當文字尚未成形,聲音與符號如何承載記憶的重量?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我們習慣於依賴文字記載曆史、傳承知識。然而,在那些文字尚未被雕刻或書寫之前,存在著一個廣袤而深邃的“無字時代”。《遠古迴響:失落文明的語言與圖騰》深入探索瞭這一階段,聚焦於那些依靠聲音的韻律、身體的律動以及抽象的視覺符號(圖騰)來構建復雜社會結構與宇宙觀的史前族群。本書旨在揭示,即便是最原始的錶達方式,也蘊含著高度組織化的信息係統和我們今天難以完全破譯的智慧結晶。 第一部:失語的邊界——聲音的建築學 人類最早的“語言”並非詞匯的堆砌,而是環境的模仿、情感的爆發以及社群內部的共振。本部分將語言學、人類學與聲學考古學相結閤,探討史前社會如何利用聲音的復雜性來區分意義、維係秩序。 第一章:環境的譜係:模仿與創造的張力 我們將追溯原始人類對自然界聲音的捕捉與重構。從模仿風的呼嘯、野獸的低吼,到水流的節奏,這些基礎的聲學元素如何被係統化地納入到日常交流中?我們分析瞭不同地理環境下社群在聲音環境塑造上的差異,例如,山榖中的迴音如何影響瞭早期敘事結構,而密林中的靜默又催生瞭何種更微妙的交流方式。重點討論“聲音的景觀”(Acoustic Scenery)理論,即環境本身成為一種語言的延伸。 第二章:韻律的密碼:口頭傳統中的信息密度 在沒有文字的時代,記憶是唯一的載體。本章深入研究史前口頭傳統中隱藏的復雜記憶技術。我們不會止步於簡單的“敘事”,而是探究重復、對仗、比喻(如雙關語的原始形態)是如何幫助族群在代際傳遞中保持信息(如遷徙路綫、草藥知識、祭祀儀式的精確性)的完整性。通過對現存的孤立部落(如亞馬遜雨林深處的某些群體)的口頭史詩進行細緻的結構分析,我們試圖還原早期“語法”的雛形——一種基於節奏和音高而非詞序的結構。 第三章:無聲的宣告:儀式中的身體語匯 聲音的錶達往往與身體的動作密不可分。本部分著重研究儀式舞蹈、手勢語(Sign Language)的起源與功能。這些身體語言不僅是情緒的宣泄,更是傳遞政治權力、確認社會地位、進行跨族群溝通的嚴肅媒介。例如,特定的跳躍高度或手臂的揮舞角度可能代錶著對部落長老的絕對服從,或是對某片狩獵區域的宣示主權。我們構建瞭一個“身體語法”模型,用以解讀那些在岩畫中被定格的復雜肢體語言。 第二部:符號的宇宙——圖騰的深度解讀 圖騰,作為視覺符號的最高錶現形式,是失落文明與我們對話的最直接證據。本書摒棄瞭將圖騰簡單視為“部落標誌”的淺薄理解,將其視為一種三維的、活態的宇宙模型。 第四章:岩壁上的星圖:空間認知與時間標記 我們聚焦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壁畫,如拉斯科(Lascaux)和阿爾塔米拉(Altamira)。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這些看似是狩獵場景的描繪,實則是精確的天文學記錄與曆法係統。通過對動物形態的比例、綫條的走嚮以及特定符號(如圓點、叉形標記)的幾何排列進行空間分析,我們重建瞭早期人類對日月星辰運行的觀測係統。這些“圖騰”不僅標記瞭季節,更可能是族群在時間維度上進行自我定位的坐標係。 第五章:祖靈的肖像:從具象到抽象的演化路徑 圖騰符號的演化是一個從摹寫現實到內化概念的過程。本章係統梳理瞭“人-獸-神”之間符號的轉化軌跡。例如,一個帶有巨大鹿角的形象,最初可能僅僅是特定季節的鹿王象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如何逐漸演變成庇佑整個部落的“力量之源”?我們通過比較不同地理區域的象徵物,揭示瞭人類集體潛意識中對“秩序”與“混沌”的視覺錶述模式。重點分析瞭“曼荼羅”形態的原始形態在不同文化中的共性。 第六章:多重編碼:圖騰敘事中的信息疊加 一個單一的圖騰形象往往承載著多重信息:傢族血統、曆史事件、道德規範以及神聖禁忌。本章探討瞭圖騰的“編碼層級”。通過分析考古發現的陶器、骨器以及石刻上的符號組閤,我們提齣瞭一種“符號句法學”的初步框架,試圖理解這些符號是如何以並列、嵌套或序列的方式,共同構建一個關於族群起源、英雄事跡或創世神話的宏大敘事。這些信息並非綫性展開,而是要求觀者根據其在社群中的身份(例如,是否是祭司或成年獵手)來解碼不同深度的含義。 結語:迴響的價值 《遠古迴響》的終極目的,並非試圖“破譯”所有失落的語言和圖騰——那或許是永恒的徒勞——而是要重新確立對史前人類智識能力的尊重。他們生活在信息稀缺的時代,卻發展齣瞭高密度、高冗餘、且極富彈性的信息傳遞係統。他們的聲音與符號,至今仍以微弱但清晰的迴響,挑戰著我們對“文明”定義的狹隘理解。這本書邀請讀者進入一個聲音即是法律、符號即是宇宙的古老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魏時煜


  2002年獲得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業餘拍攝紀錄片。長片作品《紅日風暴》和《金門銀光夢》(2013)都受到中外媒體的好評。近十年來專注於女導演電影和獨立紀錄片研究,在《明報》世紀版和《映畫手民》開設專欄。

羅卡

  1974-84年在香港無綫電視颱任創作和行政工作,1900-2000年任職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編輯,開始專心研究香港電影。2001-2005年轉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現已退休,仍繼續香港和中國電影史的研究。有關論文發錶於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資料館曆年齣版的專書,和海內外齣版的期刊、專書中。參與監製/編寫瞭長紀錄片《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2001)、《四人行》(2014),共同監製《Crossings: John Woo》(2004),《金門銀光夢》(2013)。

圖書目錄

前言  金門銀光夢未瞭
伍錦霞年錶
 
第一章   金山女兒電影夢
一、        首位華裔女導演黃女娣
二、        早期好萊塢的三位華裔
三、        桃樂西·阿茲納的故事
四、        金山「少年」伍錦霞
 
第二章   跨洋華語電影人
一、        獨闖上海楊愛立
二、        漫長的戰爭開始瞭
三、        舊金山拍齣華語電影
四、        首部彩色華語聲片
五、        命途多舛的《大地》
 
第三章   多事之鞦到香江
一、        好萊塢來的天纔
二、        南華首位女導演
三、        作爲「唯一女導演」
四、        戰火中依依惜彆
五、        香江又齣女導演
 
第四章   金山與香江之間
一、        《金門女》和「一碗飯」
二、        太平洋戰爭爆發
三、        戰爭後銀光夢斷?
四、        藍湖遲來沐春風
五、        大觀香江續前緣
 
第五章   海島海岸間穿行
一、        檀島留情南洋聞
二、        風生水起紐約城
三、        告彆影壇「碎屍案」
四、        迴望霞哥銀光夢
五、        重寫曆史的意義
 
伍錦霞電影錶

圖書序言

前言

金門銀光夢未瞭


  華人在美國的曆史,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紀中葉。當時照相技術已經發明,所以華人最早的照片,很多是在海外拍攝的。海外最大的「唐人街」,坐落在老一代華僑稱為「金山」的三藩市。我在幾次赴美研究的過程中,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找到瞭從1897至1915年間,記錄舊金山的一組短片,全長大約70分鍾。這些短片,不但從移動的車輛上拍攝到舊金山主乾道市場大街(Market Street)的全貌,還有固定機位拍攝的唐人街的影像:除瞭一段拖著辯子的華人身影,與十九世紀末的美國人交錯行走;還有一段警察到唐人街逮捕華人之後,在離去的警車上嚮攝影機揮手緻意的情景。電影之外,我還看到無數顯示早期華人在美國生活的照片。早在1906年,就甚至已經有彩色照片,記錄瞭地震後的舊金山廢墟遍地的景象。從稍遲的電影中可以看到,1915年世界博覽會(Panama—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在舊金山舉行時,那裏已經成為美國最為繁華的城市之一。在隻有兩百多年曆史的美國,舊金山可謂是華人曆史最為久遠和豐富的城市。即便是今天去造訪這個城市,仍舊可以感受到它比美國其他城市更為厚重和多彩的過去。

  本書的緣起,有些偶然的因素。2006年,美國店主傑剋‧杜裏在三藩市機場附近的一個大垃圾箱中發現瞭一個裝有四本相簿、上百張劇照的盒子,這些照片拍攝於1928至1949年間。翻開第一本相簿,扉頁上用美術字體寫著EstherEng,赫然告訴我們相簿主人的姓名。這位在舊金山齣生、成長的第三代華裔女性,中文名叫伍錦霞,1914年生於舊金山,1970年在紐約逝世。在記錄錦霞早年生活的第一本相簿中,不僅可以從她的傢人、同學的照片看到當時的時尚標準,還看得到這個熱愛粵劇的傢庭,從三十年代起,就和多位旅美的粵劇伶人們建立的友誼。像上海妹、蘇州麗這樣的伶星都在她少女時代就贈送照片,而她後來的相冊中更是常見鄧碧雲、黃鶴聲等人的身影。

  2004年羅卡先生已經和澳洲電影史學傢法蘭賓(Frank Bren)著書撰寫瞭伍錦霞的生平故事,而2006年我第一次和羅卡先生在南京說起如果有這些照片,就可以考慮拍攝一部關於伍錦霞的紀錄片。經過漫長的談判,2009年初,住在三藩市近郊的藥劑師黃文約買下瞭全部照片,並親自帶到香港。經過羅卡先生介紹,黃文約同意我先掃描全部照片,之後纔捐獻給香港電影資料館作永久收藏。我記得那個春節後的周末,我同時開動學校的五部掃描儀,把一幀幀年代久遠、卻仍舊清晰的影像,用現代的技術復製下來。當她的第一幅影像齣現在電腦屏幕上時,我已經被她迷住瞭。盡管在劇組中她總是身形最小巧的一個,但她總是精力充沛,態度沉靜,氣質獨特。不僅如此,在男性和女性很少在公共場閤有肢體接觸的年代,而她卻可以像和好兄弟一樣,摟著兩位香港男演員的肩膀!我有幸率先近距離地看到這樣一個個精彩生命的瞬間之後,急於瞭解有關這個人物的一切!

  我在2009年夏天首次訪問錦霞的妹妹錦屏時,得以看到並掃描瞭錦霞的最後兩本相簿。其中記錄瞭錦霞1949年遷居紐約後,在紐約開餐廳招待伶人、明星,並且往返中南美洲的情形。她先後開設瞭寶寶、漢宮等餐廳,招待過無數荷李活的明星,以及從香港來探訪的伶星。相冊中既有荷李活攝影大師黃宗需,也不乏香港電影明星小燕飛、林黛、李湄、夏娃(馬金鈴),粵劇名伶黃鶴聲、麥炳榮、小蘭卿、小非非等人的身影。1960年,她和電影明星小燕飛閤作完成瞭兩人同時告彆影壇的《紐約碎屍案》,是當時非常罕見的內、外景分彆在香港和美國拍攝的電影。此片香港內景導演是香港著名導演鬍鵬,在香港放映時相當轟動。1970年伍錦霞去世時,訃告齣現在美國最有影響力的《紐約時報》,以及電影界最重要的業內雜誌《綜藝》之中,在華人曆史上實不多見。《紐約時報》稱伍錦霞是「唐人街中餐館的産權擁有人,曾經在香港監製和導演電影,並把中國戲麯劇團帶到美國」。

  她是華語影壇的女性先鋒,也曾揚名紐約餐飲界,一生數次跨越太平洋,也跨越瞭種族、文化、語言與性彆的界限,是一位一生男裝、特立獨行、成就昭彰的奇女子。作為電影人,伍錦霞從未受過專業訓練,她的電影學校,是學生時代在大舞颱票房兼職期間,看過的上韆部電影。1935年,她在荷李活的日落大道租藉片場,作為監製,與唐棣忠等人製作瞭首部包含有兩捲彩色膠片的粵語聲片《心恨》。1936年夏天,她偕同《心恨》女主角韋劍芳迴港後,在香港執導瞭五部電影,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一年返美。在港期間,她的電影創作與私人生活都受到媒體追蹤,從抗戰全麵爆發之前上映的《心恨》、《民族女英雄》起,她的愛國形象就深入人心。首部執導影片完成後,即被《藝林》雜誌稱為「中國第一位女導演」,並立刻接到四傢公司的邀請,繼續執導瞭四部影片。在五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她與當時南華最紅的明星,如廣評山笑、黃曼梨、林妹妹、吳楚帆、張瑛、盧敦、伊鞦水、鬍蝶麗、梁雪靠、劉桂康、楊君俠等人閤作,並與他們成為好友。這些人的照片均在她的第二本相簿中完好保留,是香港電影雜誌、史料中都難得一見的影像。

  四十年代,伍錦霞在美國又拍製瞭四部彩色粵語聲片,能製、能編、能導。1941年她與首位在荷李活留名的銀壇老將關文清聯閤導演瞭《金門女》一片,給瞭齣世不久的李小龍首次登上銀幕的機會。此片以華人社區為抗戰募捐發起的「一碗飯運動」為故事背景,描述一對移民父女兩代人的矛盾,在抗戰的氛圍中化解;影片把一些大觀公司拍攝的紀錄片片段,也插入電影當中。1947年,伍錦霞首次和粵劇明星小非非、美籍華裔演員廖奇偉閤作,為大觀公司拍攝瞭《藍湖碧玉》。此後,她乾脆自己監製,繼續與小非非、廖奇偉閤作,拍攝瞭《虛度春宵》和《怒火情焰》兩部七彩聲片,兩片都在邵氏的《電影圈》雜誌上登齣廣告和報導。《怒火情焰》是首部在夏威夷拍攝的華語片,讓伍錦霞在她的「第一」的清單中,再加上一個「第一」。這些在北美拍攝粵語片的經曆,都從錦霞第三、第四本相簿中反映齣來。還有三十張專業印製、彩色手繪的劇照,展現齣錦霞對於彩色影片技術上的嘗試。

  由於錦霞拍的都是粵語片,在美國因不入主流而全無史籍記載,在香港和中國內地也因其大部分影片在戰爭中遺失,使其生平和作品皆陷落於曆史的縫隙之中。也正因如此,當她的故事被從塵埃中挖掘齣時,每個人都為她驚奇、為她贊嘆。由羅卡先生和我共同監製、我本人編導的紀錄長片《金門銀光夢》2013年在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映之後,已經參加過三十多個國際影展和國際會議,並巡遊瞭美國及中港颱的多所大學,讓伍錦霞的故事漸為人知。影片能夠完成,主要有賴於伍錦霞遺留的六本私人相冊和數十張電影劇照。六本相冊由伍錦霞按照時間編排,包含瞭1928年至1965年期間,她在三藩市、香港、夏威夷、紐約等地拍片和旅行時,用隨身相機拍攝的城市街景,以及友人贈送她的數百張珍貴照片,其中不乏旅美的粵劇伶星和南華電影明星們親筆簽名、奉送「霞哥」的肖像。根據這些照片給我們的綫索,我又進一步搜尋夏威夷、香港等地的中英文報刊。在本書之中,我們會把這些報刊中的精彩記錄部分或全文引用,以給廣大讀者、後續研究者提供方便。

  通過以上珍貴照片細述太平洋兩岸華人的曆史的同時,我們會以介紹性的文字串聯小燕飛、馬金鈴、李奇峰、吳韆裏、伍錦屏、黃文約等人的口述,圍繞著伍錦霞的生命足跡,解說伍錦霞相冊中的三百幅圖片和我們找到的相關圖片、剪報、電影海報。雖然我們的講述,聚焦於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相互交錯的中美關係、中日戰爭、美籍華人、香港電影、粵劇巡美,以及女性導演的曆史,但是我們同時意欲以一位敢於「越界」的人物的故事,鼓勵今天的人們,不要怕將自己的理想付諸實踐。

  迴想六年前的夏天,我帶著這些照片的掃描件,以及法蘭賓和羅卡給我的全部綫索,首次飛往加州,準備拍攝和搜集與伍錦霞相關的影像。黃文約親自驅車,帶我到三藩市近郊的墓地城柯瑪,伍錦霞已經在這裏安息瞭40年。在一塊簡樸的墓石上,隻刻著她的名字和生卒年,就算有人經過,也不會想到這曾經是一位十分特殊的人物。我在她的墓前靜坐良久,感覺有些焦慮。我能夠找到認識和瞭解她的人嗎?我甚至想像,如果冥冥之中伍錦霞有知,她或許能夠保佑我完成一部我的電影。五年之後,當我和羅卡先生完成瞭《金門銀光夢》的最終版本,並且帶著它在美國、英國、法國及中港颱各地放映,這期間,我始終心存感激。因為一部電影的容量有限,而我們手中圖片和文字材料很多,在編輯這些文字時,我們感覺似乎終於有機會,一併迴答數次放映中、數韆觀眾提齣的所有問題瞭!下麵就請讀者跟著我們,在曆史的時空中尋訪伍錦霞的足跡。

魏時煜
2015年12月18日

圖書試讀

第一章  金山女兒電影夢

十九世紀中期的淘金熱潮中,華人開始移民到美國。因從太平洋進入加州三藩市的港口被稱為「金門」,當年華僑們稱三藩市為「金山」或「舊金山」、稱美國為「黃金之國」。1882年美國實施排華法(The Chinese Exclusior Act),限製商人以外的任何華人帶親屬移民美國;同時嚴禁種族混婚,華人不能和白人及其他有色人種通婚。華人多聚居唐人街,逐漸開辦餐廳、雜貨舖、洗衣店、錢莊、妓院,到1920年代中,還擁有瞭報館、照相館、戲院,三十年代還有瞭「紫禁城」夜總會,並且修繕唐人街牌樓、建築,發展旅遊業,讓遊客可以看到「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講述三藩市曆史的書籍,不少都詳述瞭華人從移民檢查、到日常生活的苦況。筆者在研究早期電影時發現,有三位齣生在金山的女導演的故事(兩位華裔、一位白人),如比對閱讀,會給我們一個重讀曆史的全新角度,而這個「曆史」包括美籍華人史、女導演史、華語電影史,甚至中美關係史。

三位女導演中最早拍片者是華裔女性黃女娣(Marion E. Wong,1895-1969)。1916年5月11日,《奧剋蘭論壇報》(Oakland Tribune)登齣〈女性編寫的首部中國電影劇〉一文,介紹21歲的黃女娣自編、自導、自演劇情長片《關武帝》(The Curse of Quon Gwon,1916)的過程。她希望能夠讓美國人瞭解華人的生活習俗,但是反華情緒濃烈的美國公衆根本沒有興趣。在一次公開、一次私人放映後,《關武帝》被放進閣樓,直到八十年後纔被其嫂子、影片女主演紫羅蘭‧黃(Violet Wong)交給孫兒,經過一係列的波摺與協商,最後在2006年經由電影人曾奕田(Arthur Dong)協調,由美國學院電影資料館完成修復。第二位導演桃樂西‧阿茲納(Dorothy Arzner,1897-1979),於1919年從南加州大學輟學後,進入派拉濛前身拉斯基片廠,從劇本打字員、場記、剪接、編劇、助理導演等職位一路攀升,終於在1926年榮升導演,處女作為默片《艷女新裝》(Fashions for Women)。此後十七年間,她作為荷李活「唯一女導演」,經常受到報刊訪問。1936年,21歲的美國公民伍錦霞(Esther Eng,1914-1970)攜其在荷李活監製的首部影片《心恨》(Heartaches,1935)來到香港,並在次年導演瞭處女作《民族女英雄》(1937)。她在導演事業中共拍攝瞭十一部粵語片,被各地華文報刊稱作「中國第一位女導演」、「華南第一女導演」,甚至「中國唯一的女導演」。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名《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一聽就很有份量,而且充滿瞭電影的浪漫與時代的滄桑感。「霞哥」這個名字,本身就有一種江湖味,讓人聯想到傳奇人物,而「跨洋電影」則直接點齣電影產業的國際化和時代變遷,這讓我好奇「霞哥」是否是一位連結瞭不同國傢、不同文化電影的關鍵人物。更吸引我的是「女性先鋒」這個詞,它暗示瞭書中的主角是一位在男性主導的電影界中,不畏艱難、勇於開創的女性。我一直認為,電影不僅是娛樂,更是反映社會價值觀和時代精神的載體。如果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霞哥」如何透過她的電影,展現當時社會對女性的期許與挑戰,甚至是引領潮流,打破僵化的性別觀念,那將會是一部極具啟發性的作品。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對於「霞哥」個人經歷、她的電影創作理念、以及她如何影響瞭後世電影人的詳細闡述。

评分

一看到《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電影史上的傳奇人物和場景。尤其是「霞哥」這個暱稱,總讓我想起一些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都赫赫有名、卻又帶著幾分神祕色彩的女性。書名中「跨洋電影」的連結,也讓我聯想到早期電影的國際化浪潮,當時的電影工作者如何將不同文化的元素融入作品,如何在不同的市場中取得成功。而「女性先鋒」則觸動瞭我對於性別平權和女性力量的關注。我相信,在電影產業的發展歷程中,一定有許多被低估或被遺忘的女性身影,她們用自己的智慧和纔華,為電影藝術注入瞭獨特的視角。這本書的齣現,彷彿是一個挖掘這些被塵封故事的鑰匙,讓我期待能透過「霞哥」的傳奇,窺見那個時代女性在電影界的奮鬥與貢獻。

评分

身為一個在颱灣成長的觀眾,對於「跨洋電影」這個詞其實很有感觸。想想過去,我們多少電影受到香港、日本,甚至美國文化的影響?而颱灣的電影,又如何與這些「跨洋」的元素碰撞,產生獨特的火花?《霞哥傳奇》的書名,讓我開始思考,這位「霞哥」所代錶的,是不是那個跨越文化界線、將電影的影響力推嚮更廣闊領域的關鍵人物?我特別好奇的是「女性先鋒」的麵嚮。在颱灣,我們也有一群在各行各業努力突破性別框架的女性,如果這本書能透過「霞哥」的故事,描繪齣一位女性如何在電影這個當時由男性主導的領域中,展現齣她的纔華、她的勇氣、她的獨特見解,那將會是非常勵誌的。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她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如何用她的作品,打破刻闆印象,為後來的女性影人開闢道路。這不僅是一個關於電影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女性成長與自我實現的偉大篇章。

评分

哇!光看書名《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就讓我這個影迷兼文史愛好者好奇到不行!「霞哥」這個稱呼,瞬間勾起我對那個年代香港的無限想像,那是一個充滿風華與傳奇的時代,而「跨洋電影」更是點齣瞭國際化的視野,讓人聯想到當時颱灣、香港與好萊塢之間錯綜複雜的文化交流與電影製作。「女性先鋒」這個詞,更是讓我眼睛一亮,究竟是哪些不讓鬚眉的女性,在那個相對保守的時代,勇敢地在電影界闖齣自己的一片天?她們的奮鬥歷程、她們的作品,想必充滿瞭故事與啟發。我一直對早期華語電影的發展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默默耕耘、卻影響深遠的人物,這本書似乎能填補我知識的空白,讓我更深入地瞭解那個時代的電影產業,以及那些在時代洪流中閃耀的女性身影。我迫不及待想知道「霞哥」是何方神聖,她又是如何透過電影,連結瞭跨越太平洋的文化,又如何成為女性爭取自我價值的先驅。這本書的題材非常吸引我,充滿瞭時代的厚重感與人物的傳奇色彩。

评分

《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光聽書名就覺得非常有重量,而且充滿瞭歷史的韻味。「霞哥」這個稱呼,聽起來就不是一個普通人,彷彿是一位在電影界有著舉足輕重地位,又帶著點神秘色彩的傳奇女性。而「跨洋電影」,更是讓我腦海中浮現齣早期電影交流的景象,當時的電影是如何打破國界的限製,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又如何影響著不同國傢的觀眾。我一直對電影史的發展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在時代變革中,扮演瞭重要角色的幕後人物。而「女性先鋒」這個詞,更是讓我眼睛一亮,在那個年代,女性要在電影圈闖齣名堂,必然需要非凡的勇氣和纔華。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挖掘「霞哥」的故事,描寫她在電影製作中的獨特貢獻,以及她如何成為一位打破性別藩籬的先驅者。這不僅是一部關於電影的書,更是一部關於女性奮鬥、關於時代變遷的史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