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寂寞考

当代寂寞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孤独
  • 寂寞
  • 当代社会
  • 心理学
  • 情感
  • 人际关系
  • 社会学
  • 文化
  • 哲学
  • 自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只要不寂寞,你什么都愿意做。

  马欣的电影文字,拥有一种让暗黑折射出光的能力。——闻天祥

  她总爱把电影拆开来看,倒过来看,甚至用书信体的方式替角色代言时,你难免就会想起〈像这我这样一个读者〉的西西。——蓝祖蔚

  马欣的电影文字擅长探索电影背后的社会文化与集体意识,融合电影专业与文学笔触,观点独特,自成一格。继畅销作《反派的力量》之后,新作以「寂寞」为题,透过37部影片剖析现代人的「寂寞」文明病,银幕上痴情男女、绝世天才、超级英雄与鲁蛇的寂寞,都在马欣笔下鲜明起来。本书让人了解当代不同面向的寂寞,也是写给寂寞世代的备忘录。

  现代人以各种方法抛弃了孤独的权利,抛弃了人生必然的孤独,于是落得非常寂寞。人们需要的不是「被讨厌的勇气」,而是孤独的勇气。马欣说:「这个寂寞时代,四处有随光乱舞的蛾啊,但愿意或享受适当孤独的人,迟早会从那里面淬炼出作为人的价值。」

  ◎当代寂寞群像
  
  《小王子》小王子/《黄金时代》萧红/《脑筋急转弯》忧忧/《艾蜜莉的异想世界》艾蜜莉/《踏血寻梅》丁子聪/《恶人》清水祐一/《黑天鹅》妮娜/《史努比》查理‧布朗/《寂寞拍卖师》佛吉尔/《鸟人》雷根•汤姆森/《新世纪福尔摩斯》福尔摩斯/《云端情人》西奥多/《蝙蝠侠:开战时刻》布鲁斯•韦恩/《纸牌屋》法兰克……

  ◎精选摘句

  【《小王子》的小王子】
  世人总把自己高抬为小王子,其实我们是那朵玫瑰。

  【《黄金时代》的萧红】
  文字是会复活的灰烬,只是要用生命来烧。

  【《踏血寻梅》的丁子聪】
  这世界这么开放,但有时是没有门可以进去的。

  【《脑筋急转弯》的忧忧】
  快乐大抵上是相同的,因为我们刻意地集体追求,但悲伤,每个人的都不同,也使每个人不同。

  【《魔戒》的咕噜】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咕噜,追寻着各种抽象的魔戒。

  【《东尼泷谷》的东尼泷谷】
  我的影子总是看着我,后来我才知道那叫「寂寞」。

  【《新世纪福尔摩斯》的福尔摩斯】
  没有哪一天像今日,人类想要孤独,竟是这么需要勇气。

  【《黑天鹅》的妮娜.赛耶斯】
  亲爱的少女啊,没有人认识妳,妳们是同一个人。

  【《纸之月》的梅泽梨花】
  好女人上天堂,坏女人走四方。为什么她两者都当了还这么寂寞呢?

  【《寂寞拍卖师》的佛吉尔】
  每个人可能都是自己眼中的赝品,等到有一日寂寞来到,来鑑定自己的真伪。

名人推荐

  小树(StreetVoice音乐频道总监)、但唐谟(影评人)、阿凯(1976乐团主唱)、纪大伟(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黄丽群(作家)、闻天祥(影评人)、蓝祖蔚(电影书写人)、詹伟雄(社会观察家)  一起寂寞推荐

  所有陷落,动弹不得的,都被这书疼爱死了。——小树(StreetVoice音乐频道总监)  

  马欣的新作《当代寂寞考》,从如此一个不可言说的共同经验作为观点,分享银幕上那些痴情男女,孤独怪客,无用鲁蛇,超级英雄……假面之下的寂寞。让我们透过她的电影文字了解寂寞,也了解自己。——但唐谟(影评人)

  流行文化中的路人、小丑甚至英雄,以各种寂寞的面貌生活。也只有在马欣笔下,寂寞的群像才这么清晰,不多疑不悲观;抬头挺胸地寂寞。——阿凯(1976乐团主唱)

  寂寞是一种美德,就像饥饿感一样对身体健康。人在陷入饥饿的时候,脑子会更加锐利,全身会散发更多杀气,而且会更加珍惜跟食物的缘份。——纪大伟(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她拥有一种让暗黑折射出光的能力。下笔险峻,却凿出峭壁奇峰。放眼尽是被忽略的心理风景,也让那些被传统书写刻意埋藏的,开花生果。——闻天祥(影评人)  

  一齐寂寞,就是现代。——詹伟雄(社会观察家)  
《城市边缘的低语:都市生活中的疏离与连接》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一个普遍却又鲜为人知的现象:在高度的物理连接背后,个体之间精神层面的隔阂与疏离感如何日益加深。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带领读者穿梭于钢铁森林的缝隙、霓虹闪烁的街角以及被数字屏幕遮蔽的内心世界,探讨了在“连接泛滥”的时代,我们如何重新定义“孤独”与“陪伴”。这不是一本枯燥的社会学报告,而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观察手记,融合了哲学思辨、社会观察以及对人际关系细微之处的捕捉。 第一章:摩天楼下的迷失者 开篇聚焦于现代都市的物理空间构造对人类情感的影响。高耸入云的建筑,规划精密的交通网络,看似提升了效率,却也无形中构筑了人与人之间难以逾越的心理屏障。 我们探讨了“邻里关系”的消亡。在过去的社区中,基于共同空间产生的自然互动是情感支持的基础,而如今,人们蜗居于密封的单元房中,对门邻居的面孔可能比遥远的朋友更加陌生。作者通过对几个典型都市群体的微观侧写——例如,每日通勤时间超过三小时的白领、为了追求“小确幸”而搬入市中心的年轻艺术家——揭示了这种物理上的近距离与心理上的远距离之间的悖论。 本章着重分析了“高效生活”对慢节奏、深度交流需求的挤压。时间被分割成精确的单位,用于工作、通勤和有限的娱乐,留给坦诚交流的空间被压缩到了极限。在信息洪流中,我们习惯于接收碎片化的信息,却失去了耐心去倾听一个完整的、未经修饰的故事。这种快节奏下的“情感速食”,成为了疏离感的温床。 第二章:屏幕的透明墙壁 第二章将焦点转向数字媒介对人际互动模式的重塑。社交媒体的崛起,本应是弥合距离的工具,却意外地成为了制造“表演性连接”的舞台。 我们详细考察了“点赞文化”的心理机制。人们在网络上精心策划的自我形象,与现实中的自我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持续性的自我审查和形象维护,消耗了大量的心理能量,使得在真实互动中卸下防备变得异常困难。书中通过对几代人使用社交媒体习惯的对比分析,指出数字“在场感”取代了真实的“在场感”,使我们习惯于在安全的距离外观察生活,而非真正投入其中。 书中也深入讨论了算法推荐机制对“同温层”的固化。当我们的信息接收被定制化时,接触到不同观点、经历不同生活背景人群的机会被大大削弱,这加剧了群体内部的自我认同感,同时也增强了对“异类”的理解难度,从而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造成了理解的鸿沟。 第三章:情感的“共享经济”与私密性的稀释 本章探讨了当代人际关系中对“共享”的过度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私密性危机。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办公空间,这种模式渗透到了情感领域——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痛苦和喜悦即时“发布”并期待即时的“反馈”。 作者质疑了这种“即时性需求”的本质。在缺乏足够时间去消化和内化个人体验时,过早地将脆弱暴露给大众,往往只会换来一时的安慰,而非深层次的共情。这种“情感的共享经济”使得真诚的、一对一的深度陪伴变得稀缺且昂贵。人们害怕“掉线”,所以选择不断地发送信号,却忘了信号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 我们还考察了“友谊的通货膨胀”现象。拥有数百位“好友”并不意味着拥有可以依靠的支柱。真正的友谊需要投入时间、信任和共同的脆弱时刻来建立,这些都是快节奏都市生活中最稀缺的资源。当友谊被视为一种可替代的、可随时添加或删除的关系时,其内在的粘合剂——承诺与责任感——便开始松动。 第四章:在无声的噪音中寻找共振 面对普遍的疏离感,人类本能地渴望连接。本章转向积极的探索,研究在现代困境中,个体如何努力重建有意义的连接。 作者考察了那些尚未被完全商业化或数字化的“避风港”:小众的兴趣小组、坚持手写书信的群体、以及在城市边缘地带自发形成的互助网络。这些微小的“反抗”行为,显示了人类对深度连接的原始需求并未消失,只是被压抑或隐藏了起来。 书中重点分析了“专注的倾听”作为一种对抗疏离感的强大工具。在充斥着噪音和干扰的环境中,愿意给予他人完整且不带评判的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种极高价值的给予。这种回归到基础人际交往模式的努力,是重建信任、瓦解隔阂的第一步。 尾声:有距离的亲密 结语部分,作者提出一个辩证性的观点:完全消除孤独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适度的孤独是自我反思和创造力的源泉。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享受必要独处的空间时,避免陷入自我封闭的泥潭。 《城市边缘的低语》旨在鼓励读者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从对数量的盲目追求转向对质量的刻意培养。它不是要我们放弃现代生活,而是要我们学会更有意识地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播撒下理解和共情的种子,最终,在看似坚硬的都市外壳下,听见彼此微弱却坚定的心跳声。 本书适合所有在都市中感到似是而非的“不合群”,渴望在人潮中找到真正归属感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被遗忘的渴望,也是一份指南,指向重新连接的可能路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欣


  同时是音乐迷与电影痴,其实背后动机为嗜读人性。在娱乐线担任採访与编辑工作二十多年,持续观察电影与音乐,近年转为自由文字工作者,从事专栏文字的笔耕。曾任金曲奖流行类评审、金音奖评审、中国时报娱乐周报十大国语流行专辑评审、海洋音乐祭评审、AMP音乐推动者大奖评审,乐评与电影专栏文字散见于各网路、报章刊物,如:《中国时报》娱乐周报、《联合报》、《GQ》、《VOGUE》、诚品《提案》、《KKBOX》、博客来OKAPI、MTV中文音乐网站、娱乐重击网站与《HINOTER》、《音痴路》等,着有《反派的力量》。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新焙的寂寞

辑一 生而为人的寂寞
我们因孤独而自由──《小王子》的小王子
如此人间,宁愿失格──《黄金时代》的萧红
你想要快乐吗?──《艾蜜莉的异想世界》的艾蜜莉
写给大雄的一封信──《Stand By Me哆啦A梦》的哆啦A梦
一如当今文学的处境──《冰与火之歌:权力游戏》的提利昂•蓝尼斯特

辑二 阶级与贫富造成的寂寞
谁来原谅贫穷的原罪?──《踏血寻梅》的丁子聪
如果他是恶人,那我们呢?──《恶人》的清水祐一
你要的是出名还是成功?──《听说桐岛退社了》的桐岛
其实,每个国王都穿新衣──《暗黑冠军路》的约翰•杜邦

辑三 自我探寻的寂寞
被阳光拘禁的黑夜──《哈利波特》的赛佛勒斯•石内卜
所谓的大人到底是什么?──《猜火车》的马克•雷顿
忧忧早就失踪了──《脑筋急转弯》忧忧的寻人启事
是谁一个人,没有同类?──《刺客聂隐娘》的聂隐娘
无止尽的童年羁押──《柯波帝:冷血告白》的楚门•柯波帝
寂寞的长相──《寂寞拍卖师》的佛吉尔
他人即地狱──《汤姆在农庄》的汤姆
性别,这俄罗斯娃娃的谜中谜——《丹麦女孩》的莉莉•艾勒柏
我们这样像怪物的孩子们──《怪物的孩子》的九太

辑四 女性的寂寞
只要幸福就好了吗?──《纸之月》的梅泽梨花
当我们信奉了「少女」这个宗教──《黑天鹅》的妮娜‧赛耶斯
是谁更需要爱?──《令人讨厌的松子的一生》的川尻松子
客制化人生的分裂反扑──《富江》的川上富江
梦中的鬼屋里住的是谁?──《腥红山庄》的伊迪丝‧库欣

辑五 天才的寂寞
我,是你们这时代的安魂曲──《新世纪福尔摩斯》的福尔摩斯
黑夜,我的挚友啊──《福尔摩斯先生》的莫里亚蒂教授
你我是机器?还是人?──《模仿游戏》的艾伦•图灵
我们所深爱的无用之用──《史奴比》的查理•布朗

辑六 男性的寂寞
欢迎光临无人之境──《鸟人》雷根•.汤姆森
原力是天使与恶魔的辩证──《星际大战七部曲:原力觉醒》的凯罗•忍
现代的钟楼怪人──《蝙蝠侠:开战时刻》的布鲁斯•韦恩
为正义抹上浓妆──《纸牌屋》的法兰克•安德沃

辑七 当代的寂寞
只要不寂寞,你们什么都愿意做──《黑暗骑士》的小丑
一生一瞬──《东尼泷谷》的东尼泷谷
那路口有希望之光──《寂寞公路》的大卫•佛斯特•华莱士
魔戒不死,索伦回归──《魔戒》的咕噜
我这倒楣的服务业──《魔鬼代言人》的撒旦
爱情,你怎么变了?──《云端情人》西奥多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新焙的寂寞


  寂寞的滋味,我想人人懂得。寂寞有新,有旧,却是马欣教我的。

  接到《当代寂寞考》的初稿时,我急着把PDF档印成了纸本,飞快浏览起全部章节,每个章节至少都是一部电影吧?可有我偏爱的?

  坦白说,我有些失落。

  没有《毕业生(The Graduate)》,没有点名那位拿牙刷上宾馆偷情的班杰明。

  没有《奇异果梦游仙境(Wonder Land)》,也没书写Nadia、Debbie和Molly这三姐妹,看她们如何叹息身旁的男人如此不成材。

  没有《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没有躲在鸦片馆里,不敢面对兄弟,让电话铃声连响九分钟的「面条」。

  当然,也没有《爸爸出差时(Otac na sluzbenom putu)》,没有那位撞见老爸偷情,就开始梦游的Malik。

  更没有我钟爱的寂寞极品:《甜蜜蜜》中曾志伟悄悄纹在背上的那只米老鼠。

  就在颓然阖上书页的刹那,我更失落了。

  是的,看到「当代寂寞考」的书名时,我明白了。我沉迷的是旧酿,她卖的是新焙。

  我的爱,都是二十世纪的老骨董了,那些泛黄胶卷,如今还有多少人会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马欣的笔,直接从二十一世纪切入,从艾蜜莉、萧红到《黑天鹅》的妮娜;从《纸之月》的梨花到《东尼泷谷》的惠子;从小王子、查理布朗再到《怪物的孩子》……,从欲望到女人,从纯真到无邪,从撒旦到小丑,那些在暗夜中找不到同类的各式青鸾,都已悄悄栖停在书页上,用嘴爪舔拭着自己的伤口。

  写了卅多年的电影文字,看到毫无观点,只有剧情重述的文字,我总是很快就沉沉睡去,看着马欣的文字,我却似乎看见了《瓦力(Wall-E)》中那位方方扁扁的大眼瓦力。

  对不起,我想起的不是形体,而是心态。

  地球都成了废墟,胖主人全都飞天去了,唯独瓦力还能乐此不疲地整理垃圾。他和一般拾荒者有共同癖好:好的,就留下来再利用吧。马欣煮字,一如瓦力,用心精炼着,滚沸着。

  马欣和瓦力各自拥有自己的《我爱红娘(Hello Dolly)》,每一段歌舞,都是心情呢喃,让人莞尔,也让人低回,虽然,马欣在黑暗中更加自在,她比谁都享受与反派的对话。看着她总爱把电影拆开来看,倒过来看,甚至用书信体的方式替角色代言时,你难免就会想起〈像这我这样一个读者〉的西西。

  诗人杨牧在他的〈孤独〉一诗中这样写着:

  孤独是一匹衰老的兽
  潜伏在我乱石磊磊的心里
  背上有一种善变的花纹……

  马欣还年轻,磊磊的文字有如电影积木堆叠出来的迷宫;她笔下的电影脉络,同样有着善变的花纹,总是让你迷惑,让你意外。看完她的书,你会叹口气,大口把寂寞饮进肚中,酩酊地朝梦乡行去。

文╱蓝祖蔚(电影书写人)

后记

为什么在这变动的时代,要书写「寂寞」?


  在跟编辑讨论书名时,我们聊到为何要写寂寞。我那时有点答非所问地说:「我觉得每个人的寂寞都是岁月产出的年轮,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用同一种角度,或同一种处理方式看待寂寞是不对的。」是的,可以听得出来,我也是个寂寞的人,小时候第一次听到赛门与葛芬柯唱出:「黑夜啊,我的老朋友时…」,我不知为什么忍不住哭了。好几年看到奈良美智的纪录片,里面有个小朋友感到悲伤时,就会想喊着奈良美智,这让他热泪盈眶。我似乎知道那样的感觉。

  每个寂寞的人都感受过那远途旅人般的夜露深重,一种非常喧嚣的安静。我们的安静甚至吵到了自己,于是我们变得如此喧哗。

  我们曾经走过金钱发烧的年代,满街热腾腾的,但那时某种价值就好像开始偏移了,我那时年纪还小,说不出甚么,但听懂赛门与葛芬柯的〈寂寞之声〉后,慢慢明了,当今的时代跟那时候的寂寞是相连的,人们选择了人声鼎沸的寂寞,那时经历过传说有很多致富之道的时代,于是也有人发达了,每日听到热钱摇下来的声音,许多人都在探头,自问:「下一个会不会是我?」

  这时代过去了,你看着这原本发烧的世界降温,甚至没力伤春悲秋,你必须自己面对一个新世代。这是我写《当代寂寞考》的原因,独行的时代来临了,你必须挡得住,也驾驭得了你的孤独。这寂寞时代,四处有随光乱舞的蛾啊,但愿意或享受适当孤独的人,迟早从那里面会淬炼出作为人的价值。

  很多年前,我刚毕业出来跑线,跟同业友人在咖啡厅里赶稿,暂歇时,她突然问我一句:「马欣,你想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我没有丝毫犹豫地回答她:「我想要的,就是妳眼前看到的景象,一叠稿纸、一枝笔,这是我的幸福。」

  这在功利社会,听起来像个大傻子的回答,但一直到现在,几十年后,我没有一刻想更改过。

  为什么宁可当个傻子?因为文字的清火可以让我暖洋洋的,尤其是前人写的书,像没有完全受潮的炭火,你没想到它还可以引燃,在你以为的寒凉夜里中,给了你无法形容的确信感。

  就这么单纯的幸福,我甚至找不到别的事可以取代这样美好的感觉。

  写书是一个可以大量时间与文字相处的工作,我必须坦承,写作在体力上十分耗损,但就像森林中独行的人,我就这样走下去,看能走到哪里都好,想写文章,跟唿吸一样,没有犹豫的余地。我甚至傻气的认为,文字是这时代的北极星,在看不到路的黑暗中,我用我的笔思考,继续满载夜露地走下去。这工作虽不可能锦衣夜行,但就是我唯一认识的生存方式。

  认定一种生存方式,人是可以坚持下去的。

  或许你会觉得我是个浪漫的人,或许是,在实际生活中,我几乎没有任何浪漫倾向,但我有一个很笨的信念,就是我写文章,只有一个心愿,希望跟我一样曾感到孤独的小孩,也能像我一样被文字所拯救。

  孤独,一直是寂寞最怕的东西。

  我在上一本《反派的力量》后记提到我小时候是个孤独的孩子,而且是我长大以后才发现,童年时我习惯的那个氛围,原来是「孤独」,它像保母,诱导你去翻书、听音乐,它像朋友,让你跟自己开开心心的玩,无论是隔壁王妈妈煮菜的声音、窗外老树四季的变化,还是黄昏时人们结束劳动的背影,还有下雨时,那些滴答声响让时间都变立体了起来。

  于是,你发现生活有它强大诗情的部分,当然,这是长大以后才知道,但那些诗情都还在,跟着你以后看人、看事、看景,无处不有着大量的文字,活跳跳的、像个引路人。

  然后多年后的今日,文字比以前更不流行,音乐成陪衬,人开始不想拆解图像的密码,世界开始以各种目的与物质来催促我们,我们精神上开始少了余裕,我们的身体如同被钟摆敲击,莫名地每天碎掉一点,一点点消失、消失在时代的布幕中、从缺于自己的舞台上,我们把自己的时间交託给了什么?是否未来将其推向机械化的时代,或任其荒芜在群体制约的行为里。

  现代人以各种方法抛弃了孤独的权利,抛弃了人生必然的孤独,于是落得非常寂寞。

  从上个世纪焦虑丛书大红,到后来教导平静的涂色书以及到《被讨厌的勇气》的畅销,帘幕揭开了这并不是个多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网路社群发达,而鼓励人们从众,甚至有从众压力的时代,没有人可以真正低调,低调差一线彷彿就是「消失」,也如作家法兰岑在《如何独处》中所说的:「我们的欲望数量永远超越达成方式的痛苦。」这一切让我们很忙于无聊中,我们的舞步如穿了红舞鞋,加入了庞大的舞群,你想喊脱掉,但已经无从反悔其精密的设定。

  可否来打一剂孤独的预防针?以免在持续加速的群舞中看不到自己,明知人生一瞬,却寂寞到让你不敢脱队,也被他人的寂寞所挟持。面对残局,让你才有一刻,情愿孤独,情愿那是人生从骨子里开花生果的机会。这本书中的萧红、东尼泷谷、福尔摩斯,那细细碎碎的情感都在我观影时,为我打了一剂强心针,甚至小丑,我都想把他在这时代的寂寞再写出来。

  电影《春风化雨》有一幕是经典,基廷老师上课中教导他的学生,你在校园里随便走,可以离群走,或成队走,甚至用不同的姿态走,我们固然无从避世,但把孤独的种籽撒在心头,虽庸碌在人群里,但内心,你总有路走、总有你的丰盛。

  这是个变动又面临巨大未知的时代,没有人有地图,前人例子很难仿效,你有一天要靠你铁铮铮的孤独,前往你才知道的处女地。寂寞吗?没有人不寂寞的,除非你能勇敢跟它独处。

图书试读

我们因孤独而自由——《小王子》的小王子

能留住「小王子」的注定是孤独的人,因为他颠覆了这世界的价目准则。我们这商业幻术时代森森罗网,唯一捕捉不了只有人思考的自由。但爱思考的在这世界上却会是孤独的人,而孤独正是小王子的本质,「小王子」哪是大人与小孩的对照,「他」是扎扎实实大人铁血的抉择。
 
小王子那天出现在我附近。一如往常,他看了一下星空,没说什么就走了。

这样的日子稀松平常。正如你也看过的他,他不会太听闻你说话,但还是会问你问题。

「你们为何总是要排队,要一起前往哪里?」

我不知道,于是试着远离排队的方向,往别的地方走看看,嗯,其实也可以走。等我回头时,他们还在排队,发现有人花了一辈子在排队,有些人再看到他时已经老了。

「你们在排什么呢?」那人遂问前方的人,每个人答案都不太一样,但却都在排同一条队,「听说前面有好东西。」他们说。

「你们为何很少一起看天空与星星?」小王子问我。

于是我看天空的时间,比看人时还专心。

「你们有试过哪一堂课,可以集体好好思考,不说话吗?」

于是曾用心选了几堂课,老师在讲教条时,我偷时间自学别的。

然后长大了,小王子还是会不时出现,他始终是我隐形的好朋友。因为思考了,所以会孤独,孤独了才有可能自由,我看着他,受了他的影响。

他当然不管我的独白,他还在观察。他发现我们这里有更多收集星星的商人,「跟我星球上的面包树一样快蔓延开来了。」

需要掌声的的礼帽男士则大批移居到网路上,那里的人们掌声如雷,四处响起,「有些人忙到帽子几乎没时间再戴上了。」小王子说。

「你们每个人都低着头,是自己活在萤幕里面吗?」他探头问。没有,这次我真的低下了头。

自从认识小王子这隐形的朋友,便知道自己是孤独的,但这没甚么不好。

「试着闭上眼睛,再张开来,还是哪里都不在吗?」小时候曾认真这样想过,老师与父母规定我的去处,是否是「真的我」在的地方?还是另一个我正在神游?是否有办法逃脱?

《小王子》电影里的小女孩有意识以来,就在扮演妈妈跟老师要的角色。那「自己」躲在哪里去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当代寂寞考》这个书名,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当下社会,感觉大家好像都在忙着,朋友圈里晒的都是些光鲜亮丽的生活,但私底下呢?总觉得好像藏着什么。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触及人心底,却又不会让人觉得过于沉重的书。如果这本书能够谈谈现代人怎么会在如此发达的社会里,反而觉得更孤单,我一定会很有兴趣。比如说,我们是不是因为太习惯依赖网络,反而失去了和真人面对面好好聊天的能力?还是说,大家的生活步调太快,没有时间去关心身边的人,也来不及让别人关心自己?我个人觉得,很多时候,所谓的“寂寞”,不只是一个人独处,而是在人群中感受到的那种不被理解,或者不被需要的感觉。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很生活化的方式来呈现,可能是一些小故事,或者是一些我们都经历过的场景,让我们读的时候,能够产生共鸣,甚至会心一笑,然后回过头来,觉得“嗯,原来我也是这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当代寂寞考》,光听起来就很有意思。我平时就喜欢看一些关于社会现象、心理学或是人生哲思的书,总觉得在忙碌的生活里,能有一些宁静的时间,好好审视自己、审视周遭,是很重要的。最近看了几本探讨现代人情感困境的书,有些写得过于理论化,读起来有点枯燥,但《当代寂寞考》这个书名,似乎暗示着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温度的探讨。不知道作者会从哪个角度切入呢?是大数据时代的社交疏离?还是快节奏生活下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浅层化?或者,它会去挖掘我们内心深处,那种不被看见的孤独感?我特别好奇作者的笔触,是尖锐犀利地剖析,还是温暖细腻地描摹?毕竟,“寂寞”这个词,在我们这个时代,好像变得越来越普遍,又越来越难以言说。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们能更坦然地面对,甚至去理解这种“当代寂寞”,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是感到压抑。也许,它能给我们带来一些走出困境的启示,或者至少,让我们知道,我们并不孤单。

评分

《当代寂寞考》,单看书名就觉得很有共鸣。我们这个时代,好像人人都在追求“连接”,但有时候,这种连接反而让我们感觉更疏离。我常常在想,是不是因为我们太多时间花在虚拟世界,反而忽略了身边真实的情感需求?我期待这本书能探讨一些更细微的方面,比如,一个人明明有很多“朋友”,但为什么在遇到困难时,却觉得无处可说?或者,我们是不是已经习惯了用表面的热闹来掩盖内心的空虚?这本书名中的“考”,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描述一种现象,更像是一种深入的探究和反思,作者可能试图去分析这种“当代寂寞”的根源,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我希望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分析,而是能用一种比较贴近我们生活经验的语言,去触碰那些我们心中难以言说的部分。如果能从中找到一些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方式,那将是很有意义的。

评分

《当代寂寞考》这个名字,直击人心。总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似乎变得越来越稀薄,虽然我们能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彼此,但内心的那份孤单感,却从未真正消失。我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来剖析“当代寂寞”?是社会结构的变化,还是个体心理的演变?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与陷阱,还是消费主义浪潮下的情感异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用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案例,描绘出现代人在情感上的挣扎与困惑。它或许会让我们重新审视人际关系,重新思考“陪伴”的意义,甚至,重新发现自己内心深处被遗忘的需求。在这个被“连接”包围的时代,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慰藉,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而这本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学习的必要性。

评分

读到《当代寂寞考》这个书名,立刻就联想到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密,手机屏幕上跳跃的信息,社交媒体上源源不断的朋友动态,然而,我常常在想,这些“连接”到底有多深?我们是真的“看见”彼此,还是仅仅在进行一场表演?书名中的“考”字,尤其吸引我,它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一种深入的探究,一种带着批判性的审视。我脑海里浮现出各种画面:一个人在深夜的台北街头,看着车水马龙,却感到格格不入;或者,一群人热闹地聚会,酒酣耳热之际,某个角落却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解构这种“当代寂寞”。它是否涉及消费主义对个体情感的异化?或是都市生活的高压与疏离感?甚至,是否存在某种更深层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追寻,而这种追寻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反而变得更加困难?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集体的情感症候,并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