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意为谋求观众的幸福而拍」是他对电影的信仰,
从影逾一甲子,永远只拍平凡人、说日常事,
日本国民导演山田洋次 第一本中文版电影随笔
电影天皇黑泽明视他为至亲知己,完成《一代鲜师》剧本时第一个拿给他看。
他也是鬼才编剧桥本忍值得骄傲的首席弟子,合力改编《零的焦点》、《砂之器》等多部经典。
台湾导演吴念真说:「我喜欢的导演很多,但最喜欢他。我觉得他是庶民电影之王。」
香港导演陈可辛说:「他是我的偶像。『举重若轻』这四个字,总让我想到他的电影。」
他是山田洋次,一个一心一意只想拍电影的人。 国宝级导演山田洋次擅长以时代小人物为题材,运用朴实、深刻且诙谐的手法,反应大众的生活点滴,被誉为日本的心灵代言人。横跨昭和与平成两世代、年近85岁的他,从影资历超过一甲子,却热情依旧、活力不减,快步迈向生涯第85部电影作品。而这条始终如一的电影路,往后也将继续下去。
从搬演超过20年票房却始终不坠的长寿电影《男人真命苦》,到70年代爱情电影经典代表《幸福的黄手帕》,再到颠覆传统武士形象的国际佳作《黄昏清兵卫》,他的导演生涯不追求传奇色彩、他的作品不见浮夸矫饰,当所有都导演梦想拍摄文艺鉅片、倾心钻研新颖技法,他却着眼平凡不起眼的人生日常,坚持「艺术是为使人欢愉而存在」,贴近观众的心灵深处,为同一信念倾注毕生心血,不断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来证明娱乐电影的价值。
「我们必须一心一意为谋求观众的幸福而做。」──作者此一精神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一脉相承,使观者为之动容。在本书中,山田洋次自叙半生的电影创作经验,回溯儿时记忆、电影初衷,娓娓道来自身的心路历程与生活感悟,除了以代表作为例,畅谈电影观以及拍摄现场的种种体会,也对当代电影艺术提出独到的看法与敏锐的针砭,透过幽默的口吻铺陈出山田洋次的电影世界,笔调一如他的电影,朴质而恳切,充满人情温度。
谈电影── 「许多人都认为拍娱乐电影是二流导演的事,期许自己哪天能成为一流导演,将川端康成的原作改编成电影,拍成文艺鉅片。我反而想拍人们疲累时想看的欢乐电影,那种电影工会成员和大学电影社学生们在座谈会上大发议论的电影,我才没兴趣拍呢!」
谈文化── 「如今有『影像文化』这种颇自以为是的说法,还说我们就是这种文化的旗手;也有『文化人』这种的奇妙说法,彷彿文化人就是文化的创造者。但事实上,文化早就存在于民众的生活中。我认为一部好的电影问世后,大家看了能互相欣喜地说:『真好!啊,真是太好了。』这就是文化。」
谈写剧本── 「写剧本最重要的是有无主题思想,技术问题只排在第二、第三,甚至是第四顺位。如果一心想用花俏的技巧撰写剧本,往往会落入危险的陷阱里。剧本靠得不是技巧,而是创者借着题材展现魅力的方式,一味仰赖技巧写出毫无内涵的剧本,只会让创作者的功力急遽衰退。」
谈演技── 「非日常性的表现,例如以特殊语调说出特别的台词,或是瞪大眼睛展现气势、让人为之一惊等并不困难,要说每个人都做得到也不夸张。可是能让观众突然回顾起自己的人生、回想起自己曾经历过的某种感情,那种真实而自然的演技却不简单。」
谈创作── 「身为一介小市民,我要将日常生活中触动人心的事,透过某种契机使之成形,在构思中建立骨骼、填上血肉,完成具体的作品。做得好的话,就能得到观众的同感鼓掌叫好,如果当场创作者也在现场,观众应该会想跟创作者握手吧!我想看的是那种有肌肤温度的作品,我也想拍那样的作品。」
名人推荐 作家朱天文.导演吴念真、陈玉勋、傅天余──推荐
资深电影人褚明仁──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