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法国「影评人联盟奖」 最佳「法国电影」专书
美学形式‧社会议题‧哲学反思
他的电影远比我们想像的复杂
艾力克.侯麦,一名神秘男子
一位拥有复杂人格的全方位艺术家
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
首部传记繁体中文版 全球首译 在《解放报》的专访中,当被问道「您为什么拍电影?」,
侯麦说:「我确信自己在拍电影的时候,能够捕捉到从事其他艺术创作所无法呈现出来的幸福。」
两位杰出电影学者描述了他精采的一生,
关于电影,关于法式品味,关于人生,
没有什么比这本书更能让我们恍然大悟,
原来,那个世界的能量是如此巨大。
透过许多首度公诸于世的文献,本书刻画出一位伟大电影人的肖像:
侯麦是导演,也是作家、画家、作曲家、制作人,偶尔还客串演员,
他探索美学形式,介入社会议题,勇于自我反思,
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乐队。
想了解法国文化,想深入电影的灵魂,这本杰出的传记无法略过。
侯麦说:「人生就是电影」 这个小圈子在巴黎过着追逐电影的人生,不过却有许多人现身说法指出那段口袋空空的日子其实非常黯淡、辛苦。影痴们把时间用在戏院里看电影、在酒馆里讨论电影、在编辑台上写稿、在小房间里剪片,工作让他们毫不得闲,被迫禁绝一切社交活动及咖啡馆读书会,外出只是为了维系工作上的关系。后来艾力克.侯麦也表示:「对我们来说,没有所谓的『美好岁月』、『美好时代』,如果有什么值得说嘴的东西,应该就是尼赞所说的那句:『我绝对不许任何人说我们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是二十岁。』那些年并没有什么不愉快,但的确挺黯淡的:我们只仰赖希望而活,那甚至不能算是活着。只要有人问我们:『那你们靠什么过活?』我们总爱回答:『我们不过活。』人生就是大银幕,就是电影。」
除了他十足法式、精致的电影拍摄手法之外。
我们对艾力克.侯麦了解多少?
《圆月映花都》、《绿光》、《我女朋友的男朋友》……他拍出了几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我们也知道这位电影人十分热衷拍摄年轻、美丽的女子,也就是所谓的「侯麦女子」(rohmériennes);当然也不会忘记几位他提携过的几位演员,例如法毕斯.卢奇尼、帕斯卡.葛雷果利……如今他们都在影坛上独当一面。
但你可曾知道他生前拍摄的二十五部长片,在法国共吸引超过八百万人次观影,在世界各地有数百万人捧场?你是否知道在艾力克.侯麦这个化名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名叫莫利斯.谢赫的男子?他热衷自创分身,而且总是藏匿在电影作品背后。据说他母亲到死前都还以为儿子是个中学老师。
这是一本首次问世的侯麦传记,描述一位生活严谨的唯美主义者、虔诚的天主教徒并爱好各种美的形式、《电影笔记》总编辑与电视人、不参与的公民、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的缅怀者,但最终却把选票投给了绿党。侯麦是个充满矛盾的男子,对艺术的好奇成就他无以伦比的多样性。
他是艾力克.侯麦 (Eric Rohmer, 1920-2010) 小说家、影评人、国际电影大师、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在校主修古典文学,一九四二年起担任文学教授,一九五○年在昙花一现的电影杂志《Gazette du Cinema》担任编辑,一九五七─六三年(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堀起的年代)在影响力深远的《电影笔记》杂志担任主编。
侯麦拍摄的电影由于制作经费都不高,且从第一部作品开始即是自己作品的编剧、导演和剪接,可说是新浪潮导演中最贯彻「作者论」的导演,法国电影界称为「最自由的导演」。作品总是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气味,主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剧与箴言》系列、《四季故事》系列等等。
侯麦曾形容自己的电影在于「思想而非动作」,处理的「不是人们做些什么,而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时心中的想法」,一九八三年他以《沙滩上的宝琳》拿下柏林影展「最佳导演银熊奖」,一九八六年以《绿光》一片获威尼斯影展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狮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大奖。二○○一年,威尼斯影展评审团颁予侯麦「终身成就金狮奖」。
名人推荐 高翊峰(作家)∣闻天祥(影评人)∣彭怡平(艺术家/摄影家/作家)————专序推荐
小野(作家)∣胡晴舫(作家)∣陈玉慧 (作家/编导)∣陈雨航(小说家)
郭强生(作家/东华大学英美系教授)∣张毅(金马奖最佳导演、琉璃工房创办人)
张铁志 (文化评论家)∣黄玉珊(电影导演)∣杨力州(导演)∣蔡明亮(电影导演)
詹伟雄(《数位时代》创办人)∣蔡诗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罗智成(诗人/作家)——————真心推荐(按姓氏笔划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