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

侯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toine Baecque, Noël Herpe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4法国「影评人联盟奖」 最佳「法国电影」专书
美学形式‧社会议题‧哲学反思
他的电影远比我们想像的复杂

  艾力克.侯麦,一名神秘男子
  一位拥有复杂人格的全方位艺术家
  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
  首部传记繁体中文版  全球首译


  在《解放报》的专访中,当被问道「您为什么拍电影?」,
  侯麦说:「我确信自己在拍电影的时候,能够捕捉到从事其他艺术创作所无法呈现出来的幸福。」

  两位杰出电影学者描述了他精采的一生,
  关于电影,关于法式品味,关于人生,
  没有什么比这本书更能让我们恍然大悟,
  原来,那个世界的能量是如此巨大。

  透过许多首度公诸于世的文献,本书刻画出一位伟大电影人的肖像:
  侯麦是导演,也是作家、画家、作曲家、制作人,偶尔还客串演员,
  他探索美学形式,介入社会议题,勇于自我反思,
  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乐队。
  想了解法国文化,想深入电影的灵魂,这本杰出的传记无法略过。

  侯麦说:「人生就是电影」

  这个小圈子在巴黎过着追逐电影的人生,不过却有许多人现身说法指出那段口袋空空的日子其实非常黯淡、辛苦。影痴们把时间用在戏院里看电影、在酒馆里讨论电影、在编辑台上写稿、在小房间里剪片,工作让他们毫不得闲,被迫禁绝一切社交活动及咖啡馆读书会,外出只是为了维系工作上的关系。后来艾力克.侯麦也表示:「对我们来说,没有所谓的『美好岁月』、『美好时代』,如果有什么值得说嘴的东西,应该就是尼赞所说的那句:『我绝对不许任何人说我们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是二十岁。』那些年并没有什么不愉快,但的确挺黯淡的:我们只仰赖希望而活,那甚至不能算是活着。只要有人问我们:『那你们靠什么过活?』我们总爱回答:『我们不过活。』人生就是大银幕,就是电影。」

  除了他十足法式、精致的电影拍摄手法之外。

  我们对艾力克.侯麦了解多少?

  《圆月映花都》、《绿光》、《我女朋友的男朋友》……他拍出了几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我们也知道这位电影人十分热衷拍摄年轻、美丽的女子,也就是所谓的「侯麦女子」(rohmériennes);当然也不会忘记几位他提携过的几位演员,例如法毕斯.卢奇尼、帕斯卡.葛雷果利……如今他们都在影坛上独当一面。

  但你可曾知道他生前拍摄的二十五部长片,在法国共吸引超过八百万人次观影,在世界各地有数百万人捧场?你是否知道在艾力克.侯麦这个化名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名叫莫利斯.谢赫的男子?他热衷自创分身,而且总是藏匿在电影作品背后。据说他母亲到死前都还以为儿子是个中学老师。

  这是一本首次问世的侯麦传记,描述一位生活严谨的唯美主义者、虔诚的天主教徒并爱好各种美的形式、《电影笔记》总编辑与电视人、不参与的公民、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的缅怀者,但最终却把选票投给了绿党。侯麦是个充满矛盾的男子,对艺术的好奇成就他无以伦比的多样性。

  他是艾力克.侯麦 (Eric Rohmer, 1920-2010)

  小说家、影评人、国际电影大师、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在校主修古典文学,一九四二年起担任文学教授,一九五○年在昙花一现的电影杂志《Gazette du Cinema》担任编辑,一九五七─六三年(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堀起的年代)在影响力深远的《电影笔记》杂志担任主编。

  侯麦拍摄的电影由于制作经费都不高,且从第一部作品开始即是自己作品的编剧、导演和剪接,可说是新浪潮导演中最贯彻「作者论」的导演,法国电影界称为「最自由的导演」。作品总是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气味,主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剧与箴言》系列、《四季故事》系列等等。

  侯麦曾形容自己的电影在于「思想而非动作」,处理的「不是人们做些什么,而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时心中的想法」,一九八三年他以《沙滩上的宝琳》拿下柏林影展「最佳导演银熊奖」,一九八六年以《绿光》一片获威尼斯影展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狮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大奖。二○○一年,威尼斯影展评审团颁予侯麦「终身成就金狮奖」。

名人推荐

  高翊峰(作家)∣闻天祥(影评人)∣彭怡平(艺术家/摄影家/作家)————专序推荐

  小野(作家)∣胡晴舫(作家)∣陈玉慧 (作家/编导)∣陈雨航(小说家)
  郭强生(作家/东华大学英美系教授)∣张毅(金马奖最佳导演、琉璃工房创办人)
  张铁志 (文化评论家)∣黄玉珊(电影导演)∣杨力州(导演)∣蔡明亮(电影导演)
  詹伟雄(《数位时代》创办人)∣蔡诗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罗智成(诗人/作家)——————真心推荐(按姓氏笔划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东.德贝格Antoine Baecque


  法国楠泰尔大学电影史教授,曾出版楚浮(1996年,与Serge Toubiana合着)与高达(2010年)传记,以及法国影迷圈及新浪潮等相关着作。也曾担任《电影笔记》的总编辑,后来进入《解放报》负责文化副刊。着有:

  《大革命时期的讽刺画》,Presse du CNRS,1988年。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Cahiers du cinéma出版,1989年。
  《电影笔记:一本週刊的历史,第二册》,Éditions de l’Étoile出版,1991年。
  《历史的文本:隐喻与政治(1770-1800年)》,Calmann-Lévy出版,1993年。
  《弗朗索瓦.楚浮》(与S. Toubiana合着),Gallimard出版,1996年。
  《与曼诺.迪奥利维拉对话》,Cahiers du cinéma出版,1996年。
  《光荣与恐惧:恐怖统治下的七位牺牲者》,Grasset出版,1997年。
  《法国文化史》(「启蒙与自由」),Le Seuil出版,1998年。
  《新浪潮:一个年轻世代的身影》,Flammarion出版,1998年)(2008年增补再版)。
  《欢颜笑语:十八世纪的笑者文化》,Calmann-Lévy出版,2000年。
  《权力的仪式:法国大革命至今的政治对垒》,Grasset出版,2002年。
  《影迷圈:观点与历史(1944-1968年)》,Fayard出版,2003年。
  《提姆.波顿》,Cahiers du cinéma出版,2005年。
  《亚维侬艺术节的历史》(与E. Loyer合着),Gallimard出版,2007年。
  《电影与历史》,Cahiers du cinéma出版,2008年。
  《法国文化危机:文化政策考古与挫败剖析》,Bayard出版,2008年。
  《炮打司令部!专文、访谈、报导》,Cahiers du cinéma出版,2008年。
  《摄影机历史》,Gallimard出版,2008年。
  《高达传》,Grasset出版,2010年。
  《法国大革命》,Tallandier出版,2011年。
  《电影思想字典》(与P. Chevallier合着),PUF出版,2012年。
  《健行作家》,Omnibus出版,2013年。
  《电影镜头》,Gallimard出版,2013年。

诺尔・艾柏Noël Herpe

  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讲师,曾出版多本书籍(关于René Clair及Sacha Guitry),并主编《侯麦与其他人》文选,以及针对《赛璐璐与大理石》专访侯麦的对话录(2010年)。另外还曾创作《荒芜日记》(2011年)及《早年的我》(2013年)两本受到瞩目的自传故事。另着有: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与同期的伟大思想家》,Bibliothèque historique de la ville de Paris 出版,1990年。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黑色笔记》(评註版),Desclée de Brouwer出版,1994年。
  《展读朱利安.格林》(与M.-F. Canérot及M. Raclot合着),Université du Maine出版,1994年。
  《罗马的故事》,Les Belles Lettre出版,1997年。
  《何内.克莱尔与》(与E. Toulet合着),AFRHC出版,2000年。
  《文本里的电影:何内.克莱尔的书写》,Jean-Michel Place出版,2001年。
  《侯麦与其他人》,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出版,2007年。
  《沙夏.吉特里:艺术家的一生》(与N. Giret合着),Gallimard出版,2007年。
  《影迷日记》,Aléas出版,2009年。
  艾力克.侯麦的《赛璐璐与大理石》(收录对谈的新版本),Léo Scheer,2010年。
  《单脚旋转与白色裤袜:追忆儒勒.莱欧塔》(评註版),Mercure de France出版,2010年。
  《就是他:禁片日记》,Le Bord de l’eau出版,2013年。

译者简介

范兆延


  中央大学法文系毕业,巴黎第三大学高等翻译学院笔译硕士,现居台北,为专职法文口笔译。近两年译作包括《一个人的不朽远行》、《如果,让幸福停留在此刻》、《法国厨神西蒙上菜》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我所知道与不知道的侯麦   (文/闻天祥)
推荐序  艾力克‧侯麦无法模仿     (文/彭怡平)
推荐序  逝世之后,才开始悄悄拍摄 (文/高翊峰)

谜样的「大莫莫」
青年时期的莫利斯.谢赫,1920-1945年
从谢赫到侯麦,1945-1957年
在《狮子星座》下,1959-1962年
在《笔记》的担子下,1957-1963年
实验室时期,1963-1970年
四则道德故事,1966-1972年
关于德国与教书的二三事,1969-1994年
踏上普希瓦的足迹,1978-1979年
六部喜剧与谚语,1980-1986年
城市的侯麦与乡村的侯麦,1973-1995年
跟随四季的脚步,1989-1998年
拍摄历史,1998-2004年
冬天的故事,2006-2007年
病痛折磨,2001-2010年

侯麦作品列表
中法文对照表(人名、地名、影剧及其他作品与出版品)
鸣谢

图书序言

2 从谢赫到侯麦
 
一九四五~一九五七年
 
一九四六年四月,迦利玛出版社推出《伊莉莎白》,市场反应很差。销售数字不理想,没有相关评论,根本就没有人注意到这本小说。莫利斯.谢赫使用的笔名吉贝尔.柯提耶,或许是想对收留他的吕特斯大厦女房东致意,因为后者拥有相同的姓氏,否则就可能只是巧合而已。
 
再次受挫令莫利斯非常痛苦,又是一重不被认可的打击,但年轻的他借由憎恨这本处女作来让自己好过一些。「写完《伊莉莎白》之后,我开始厌恶这本小说,想要离它远远的,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别的出路……于是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感觉自己比较像是十九世纪的作家,像是我当时阅读的赫曼.梅尔维尔。」这个时期留下的笔记,或记载在小学作业本中的字句,足以说明莫利斯在寻找自我时所面临的迟疑,而且似乎总与同辈人格格不入。
 
战后的生涯之路
 
面对刚刚重获自由并试图从战争不幸中复兴的法兰西,法国年轻人的确有许多投入了政治及文化相关工作,但是莫利斯.谢赫却不然。从他开始规律收集的剪报文章中,我们看不到跟当时新闻有关的篇章,他从《战斗报》、《週六晚报》及《法兰西星期天週报》剪下的,都是一些社会新闻、关于上流社会的报导、艺术及音乐的评论文章、几篇由马勒侯、卡缪、沙特执笔的专栏或社论,还有《队报》对跑步竞赛及马塞尔.昂塞纳的全版报导。后者在一九四八年的战后伦敦奥运上为法国赢得了第一面的金牌,同时被誉为「八百公尺的伟大跑者之一」。莫利斯的心态是「袖手旁观的」,但从当时拍摄的两张影像──其一是张大头照,面对镜头的莫利斯.谢赫身着天鹅绒西装外套,领带打得十分端正,给人一种十分严谨的印象;其二是一张他的肖像素描,面部轮廓的笔触细腻,但他几乎就要消失在某种深沉的忧郁情绪中──可以看出年轻的莫利斯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表。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