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麥

侯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Antoine Baecque, Noël Herpe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14法國「影評人聯盟奬」 最佳「法國電影」專書
美學形式‧社會議題‧哲學反思
他的電影遠比我們想像的復雜

  艾力剋.侯麥,一名神秘男子
  一位擁有復雜人格的全方位藝術傢
  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
  首部傳記繁體中文版  全球首譯


  在《解放報》的專訪中,當被問道「您為什麼拍電影?」,
  侯麥說:「我確信自己在拍電影的時候,能夠捕捉到從事其他藝術創作所無法呈現齣來的幸福。」

  兩位傑齣電影學者描述瞭他精采的一生,
  關於電影,關於法式品味,關於人生,
  沒有什麼比這本書更能讓我們恍然大悟,
  原來,那個世界的能量是如此巨大。

  透過許多首度公諸於世的文獻,本書刻畫齣一位偉大電影人的肖像:
  侯麥是導演,也是作傢、畫傢、作麯傢、製作人,偶爾還客串演員,
  他探索美學形式,介入社會議題,勇於自我反思,
  是名副其實的一人樂隊。
  想瞭解法國文化,想深入電影的靈魂,這本傑齣的傳記無法略過。

  侯麥說:「人生就是電影」

  這個小圈子在巴黎過著追逐電影的人生,不過卻有許多人現身說法指齣那段口袋空空的日子其實非常黯淡、辛苦。影癡們把時間用在戲院裏看電影、在酒館裏討論電影、在編輯颱上寫稿、在小房間裏剪片,工作讓他們毫不得閑,被迫禁絕一切社交活動及咖啡館讀書會,外齣隻是為瞭維係工作上的關係。後來艾力剋.侯麥也錶示:「對我們來說,沒有所謂的『美好歲月』、『美好時代』,如果有什麼值得說嘴的東西,應該就是尼贊所說的那句:『我絕對不許任何人說我們人生最美好的時候是二十歲。』那些年並沒有什麼不愉快,但的確挺黯淡的:我們隻仰賴希望而活,那甚至不能算是活著。隻要有人問我們:『那你們靠什麼過活?』我們總愛迴答:『我們不過活。』人生就是大銀幕,就是電影。」

  除瞭他十足法式、精緻的電影拍攝手法之外。

  我們對艾力剋.侯麥瞭解多少?

  《圓月映花都》、《綠光》、《我女朋友的男朋友》……他拍齣瞭幾部大傢耳熟能詳的作品。我們也知道這位電影人十分熱衷拍攝年輕、美麗的女子,也就是所謂的「侯麥女子」(rohmériennes);當然也不會忘記幾位他提攜過的幾位演員,例如法畢斯.盧奇尼、帕斯卡.葛雷果利……如今他們都在影壇上獨當一麵。

  但你可曾知道他生前拍攝的二十五部長片,在法國共吸引超過八百萬人次觀影,在世界各地有數百萬人捧場?你是否知道在艾力剋.侯麥這個化名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名叫莫利斯.謝赫的男子?他熱衷自創分身,而且總是藏匿在電影作品背後。據說他母親到死前都還以為兒子是個中學老師。

  這是一本首次問世的侯麥傳記,描述一位生活嚴謹的唯美主義者、虔誠的天主教徒並愛好各種美的形式、《電影筆記》總編輯與電視人、不參與的公民、法國大革命前舊製度的緬懷者,但最終卻把選票投給瞭綠黨。侯麥是個充滿矛盾的男子,對藝術的好奇成就他無以倫比的多樣性。

  他是艾力剋.侯麥 (Eric Rohmer, 1920-2010)

  小說傢、影評人、國際電影大師、法國新浪潮電影代錶人物。在校主修古典文學,一九四二年起擔任文學教授,一九五○年在曇花一現的電影雜誌《Gazette du Cinema》擔任編輯,一九五七─六三年(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堀起的年代)在影響力深遠的《電影筆記》雜誌擔任主編。

  侯麥拍攝的電影由於製作經費都不高,且從第一部作品開始即是自己作品的編劇、導演和剪接,可說是新浪潮導演中最貫徹「作者論」的導演,法國電影界稱為「最自由的導演」。作品總是充滿濃厚的文學和哲學氣味,主要有《道德故事》係列、《喜劇與箴言》係列、《四季故事》係列等等。

  侯麥曾形容自己的電影在於「思想而非動作」,處理的「不是人們做些什麼,而是他們在做這些事時心中的想法」,一九八三年他以《沙灘上的寶琳》拿下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奬」,一九八六年以《綠光》一片獲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最佳影片金獅奬」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大奬。二○○一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頒予侯麥「終身成就金獅奬」。

名人推薦

  高翊峰(作傢)∣聞天祥(影評人)∣彭怡平(藝術傢/攝影傢/作傢)————專序推薦

  小野(作傢)∣鬍晴舫(作傢)∣陳玉慧 (作傢/編導)∣陳雨航(小說傢)
  郭強生(作傢/東華大學英美係教授)∣張毅(金馬奬最佳導演、琉璃工房創辦人)
  張鐵誌 (文化評論傢)∣黃玉珊(電影導演)∣楊力州(導演)∣蔡明亮(電影導演)
  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蔡詩萍(作傢/廣播電視主持人)∣羅智成(詩人/作傢)——————真心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東.德貝格Antoine Baecque


  法國楠泰爾大學電影史教授,曾齣版楚浮(1996年,與Serge Toubiana閤著)與高達(2010年)傳記,以及法國影迷圈及新浪潮等相關著作。也曾擔任《電影筆記》的總編輯,後來進入《解放報》負責文化副刊。著有:

  《大革命時期的諷刺畫》,Presse du CNRS,1988年。
  《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Cahiers du cinéma齣版,1989年。
  《電影筆記:一本週刊的曆史,第二冊》,Éditions de l’Étoile齣版,1991年。
  《曆史的文本:隱喻與政治(1770-1800年)》,Calmann-Lévy齣版,1993年。
  《弗朗索瓦.楚浮》(與S. Toubiana閤著),Gallimard齣版,1996年。
  《與曼諾.迪奧利維拉對話》,Cahiers du cinéma齣版,1996年。
  《光榮與恐懼:恐怖統治下的七位犧牲者》,Grasset齣版,1997年。
  《法國文化史》(「啓濛與自由」),Le Seuil齣版,1998年。
  《新浪潮:一個年輕世代的身影》,Flammarion齣版,1998年)(2008年增補再版)。
  《歡顔笑語:十八世紀的笑者文化》,Calmann-Lévy齣版,2000年。
  《權力的儀式:法國大革命至今的政治對壘》,Grasset齣版,2002年。
  《影迷圈:觀點與曆史(1944-1968年)》,Fayard齣版,2003年。
  《提姆.波頓》,Cahiers du cinéma齣版,2005年。
  《亞維儂藝術節的曆史》(與E. Loyer閤著),Gallimard齣版,2007年。
  《電影與曆史》,Cahiers du cinéma齣版,2008年。
  《法國文化危機:文化政策考古與挫敗剖析》,Bayard齣版,2008年。
  《炮打司令部!專文、訪談、報導》,Cahiers du cinéma齣版,2008年。
  《攝影機曆史》,Gallimard齣版,2008年。
  《高達傳》,Grasset齣版,2010年。
  《法國大革命》,Tallandier齣版,2011年。
  《電影思想字典》(與P. Chevallier閤著),PUF齣版,2012年。
  《健行作傢》,Omnibus齣版,2013年。
  《電影鏡頭》,Gallimard齣版,2013年。

諾爾・艾柏Noël Herpe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講師,曾齣版多本書籍(關於René Clair及Sacha Guitry),並主編《侯麥與其他人》文選,以及針對《賽璐璐與大理石》專訪侯麥的對話錄(2010年)。另外還曾創作《荒蕪日記》(2011年)及《早年的我》(2013年)兩本受到矚目的自傳故事。另著有:

  《弗朗索瓦.莫裏亞剋與同期的偉大思想傢》,Bibliothèque historique de la ville de Paris 齣版,1990年。
  弗朗索瓦.莫裏亞剋的《黑色筆記》(評註版),Desclée de Brouwer齣版,1994年。
  《展讀硃利安.格林》(與M.-F. Canérot及M. Raclot閤著),Université du Maine齣版,1994年。
  《羅馬的故事》,Les Belles Lettre齣版,1997年。
  《何內.剋萊爾與》(與E. Toulet閤著),AFRHC齣版,2000年。
  《文本裏的電影:何內.剋萊爾的書寫》,Jean-Michel Place齣版,2001年。
  《侯麥與其他人》,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齣版,2007年。
  《沙夏.吉特裏:藝術傢的一生》(與N. Giret閤著),Gallimard齣版,2007年。
  《影迷日記》,Aléas齣版,2009年。
  艾力剋.侯麥的《賽璐璐與大理石》(收錄對談的新版本),Léo Scheer,2010年。
  《單腳鏇轉與白色褲襪:追憶儒勒.萊歐塔》(評註版),Mercure de France齣版,2010年。
  《就是他:禁片日記》,Le Bord de l’eau齣版,2013年。

譯者簡介

範兆延


  中央大學法文係畢業,巴黎第三大學高等翻譯學院筆譯碩士,現居颱北,為專職法文口筆譯。近兩年譯作包括《一個人的不朽遠行》、《如果,讓幸福停留在此刻》、《法國廚神西濛上菜》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我所知道與不知道的侯麥   (文/聞天祥)
推薦序  艾力剋‧侯麥無法模仿     (文/彭怡平)
推薦序  逝世之後,纔開始悄悄拍攝 (文/高翊峰)

謎樣的「大莫莫」
青年時期的莫利斯.謝赫,1920-1945年
從謝赫到侯麥,1945-1957年
在《獅子星座》下,1959-1962年
在《筆記》的擔子下,1957-1963年
實驗室時期,1963-1970年
四則道德故事,1966-1972年
關於德國與教書的二三事,1969-1994年
踏上普希瓦的足跡,1978-1979年
六部喜劇與諺語,1980-1986年
城市的侯麥與鄉村的侯麥,1973-1995年
跟隨四季的腳步,1989-1998年
拍攝曆史,1998-2004年
鼕天的故事,2006-2007年
病痛摺磨,2001-2010年

侯麥作品列錶
中法文對照錶(人名、地名、影劇及其他作品與齣版品)
鳴謝

圖書序言

2 從謝赫到侯麥
 
一九四五~一九五七年
 
一九四六年四月,迦利瑪齣版社推齣《伊莉莎白》,市場反應很差。銷售數字不理想,沒有相關評論,根本就沒有人注意到這本小說。莫利斯.謝赫使用的筆名吉貝爾.柯提耶,或許是想對收留他的呂特斯大廈女房東緻意,因為後者擁有相同的姓氏,否則就可能隻是巧閤而已。
 
再次受挫令莫利斯非常痛苦,又是一重不被認可的打擊,但年輕的他藉由憎恨這本處女作來讓自己好過一些。「寫完《伊莉莎白》之後,我開始厭惡這本小說,想要離它遠遠的,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彆的齣路……於是我有瞭不同的想法,感覺自己比較像是十九世紀的作傢,像是我當時閱讀的赫曼.梅爾維爾。」這個時期留下的筆記,或記載在小學作業本中的字句,足以說明莫利斯在尋找自我時所麵臨的遲疑,而且似乎總與同輩人格格不入。
 
戰後的生涯之路
 
麵對剛剛重獲自由並試圖從戰爭不幸中復興的法蘭西,法國年輕人的確有許多投入瞭政治及文化相關工作,但是莫利斯.謝赫卻不然。從他開始規律收集的剪報文章中,我們看不到跟當時新聞有關的篇章,他從《戰鬥報》、《週六晚報》及《法蘭西星期天週報》剪下的,都是一些社會新聞、關於上流社會的報導、藝術及音樂的評論文章、幾篇由馬勒侯、卡繆、沙特執筆的專欄或社論,還有《隊報》對跑步競賽及馬塞爾.昂塞納的全版報導。後者在一九四八年的戰後倫敦奧運上為法國贏得瞭第一麵的金牌,同時被譽為「八百公尺的偉大跑者之一」。莫利斯的心態是「袖手旁觀的」,但從當時拍攝的兩張影像──其一是張大頭照,麵對鏡頭的莫利斯.謝赫身著天鵝絨西裝外套,領帶打得十分端正,給人一種十分嚴謹的印象;其二是一張他的肖像素描,麵部輪廓的筆觸細膩,但他幾乎就要消失在某種深沉的憂鬱情緒中──可以看齣年輕的莫利斯非常注重自己的外錶。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