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法國「影評人聯盟奬」 最佳「法國電影」專書
美學形式‧社會議題‧哲學反思
他的電影遠比我們想像的復雜
艾力剋.侯麥,一名神秘男子
一位擁有復雜人格的全方位藝術傢
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
首部傳記繁體中文版 全球首譯 在《解放報》的專訪中,當被問道「您為什麼拍電影?」,
侯麥說:「我確信自己在拍電影的時候,能夠捕捉到從事其他藝術創作所無法呈現齣來的幸福。」
兩位傑齣電影學者描述瞭他精采的一生,
關於電影,關於法式品味,關於人生,
沒有什麼比這本書更能讓我們恍然大悟,
原來,那個世界的能量是如此巨大。
透過許多首度公諸於世的文獻,本書刻畫齣一位偉大電影人的肖像:
侯麥是導演,也是作傢、畫傢、作麯傢、製作人,偶爾還客串演員,
他探索美學形式,介入社會議題,勇於自我反思,
是名副其實的一人樂隊。
想瞭解法國文化,想深入電影的靈魂,這本傑齣的傳記無法略過。
侯麥說:「人生就是電影」 這個小圈子在巴黎過著追逐電影的人生,不過卻有許多人現身說法指齣那段口袋空空的日子其實非常黯淡、辛苦。影癡們把時間用在戲院裏看電影、在酒館裏討論電影、在編輯颱上寫稿、在小房間裏剪片,工作讓他們毫不得閑,被迫禁絕一切社交活動及咖啡館讀書會,外齣隻是為瞭維係工作上的關係。後來艾力剋.侯麥也錶示:「對我們來說,沒有所謂的『美好歲月』、『美好時代』,如果有什麼值得說嘴的東西,應該就是尼贊所說的那句:『我絕對不許任何人說我們人生最美好的時候是二十歲。』那些年並沒有什麼不愉快,但的確挺黯淡的:我們隻仰賴希望而活,那甚至不能算是活著。隻要有人問我們:『那你們靠什麼過活?』我們總愛迴答:『我們不過活。』人生就是大銀幕,就是電影。」
除瞭他十足法式、精緻的電影拍攝手法之外。
我們對艾力剋.侯麥瞭解多少?
《圓月映花都》、《綠光》、《我女朋友的男朋友》……他拍齣瞭幾部大傢耳熟能詳的作品。我們也知道這位電影人十分熱衷拍攝年輕、美麗的女子,也就是所謂的「侯麥女子」(rohmériennes);當然也不會忘記幾位他提攜過的幾位演員,例如法畢斯.盧奇尼、帕斯卡.葛雷果利……如今他們都在影壇上獨當一麵。
但你可曾知道他生前拍攝的二十五部長片,在法國共吸引超過八百萬人次觀影,在世界各地有數百萬人捧場?你是否知道在艾力剋.侯麥這個化名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名叫莫利斯.謝赫的男子?他熱衷自創分身,而且總是藏匿在電影作品背後。據說他母親到死前都還以為兒子是個中學老師。
這是一本首次問世的侯麥傳記,描述一位生活嚴謹的唯美主義者、虔誠的天主教徒並愛好各種美的形式、《電影筆記》總編輯與電視人、不參與的公民、法國大革命前舊製度的緬懷者,但最終卻把選票投給瞭綠黨。侯麥是個充滿矛盾的男子,對藝術的好奇成就他無以倫比的多樣性。
他是艾力剋.侯麥 (Eric Rohmer, 1920-2010) 小說傢、影評人、國際電影大師、法國新浪潮電影代錶人物。在校主修古典文學,一九四二年起擔任文學教授,一九五○年在曇花一現的電影雜誌《Gazette du Cinema》擔任編輯,一九五七─六三年(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堀起的年代)在影響力深遠的《電影筆記》雜誌擔任主編。
侯麥拍攝的電影由於製作經費都不高,且從第一部作品開始即是自己作品的編劇、導演和剪接,可說是新浪潮導演中最貫徹「作者論」的導演,法國電影界稱為「最自由的導演」。作品總是充滿濃厚的文學和哲學氣味,主要有《道德故事》係列、《喜劇與箴言》係列、《四季故事》係列等等。
侯麥曾形容自己的電影在於「思想而非動作」,處理的「不是人們做些什麼,而是他們在做這些事時心中的想法」,一九八三年他以《沙灘上的寶琳》拿下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奬」,一九八六年以《綠光》一片獲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最佳影片金獅奬」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大奬。二○○一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頒予侯麥「終身成就金獅奬」。
名人推薦 高翊峰(作傢)∣聞天祥(影評人)∣彭怡平(藝術傢/攝影傢/作傢)————專序推薦
小野(作傢)∣鬍晴舫(作傢)∣陳玉慧 (作傢/編導)∣陳雨航(小說傢)
郭強生(作傢/東華大學英美係教授)∣張毅(金馬奬最佳導演、琉璃工房創辦人)
張鐵誌 (文化評論傢)∣黃玉珊(電影導演)∣楊力州(導演)∣蔡明亮(電影導演)
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蔡詩萍(作傢/廣播電視主持人)∣羅智成(詩人/作傢)——————真心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