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生命:奇士劳斯基《十诫》的神学美学

凝视生命:奇士劳斯基《十诫》的神学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神学
  • 美学
  • 奇士劳斯基
  • 十诫
  • 生命
  • 宗教哲学
  • 伦理学
  • 存在主义
  • 文化研究
  • 基督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生是一则则的故事,
要学习听故事,也要学习讲故事,
这样的人生才有诗意,也才有思想。

  知名波兰导演奇士劳斯基逝世转眼已二十週年。其最着名的「三色」电影《蓝》、《白》、《红》,奠定了他在影坛的不朽地位,更是他留给世人的天鹅之歌,道尽了向现代西方普世价值「自由」、「平等」、「博爱」所发出的根本提问。其实,早在「三色」电影之前的《十诫》影集系列,已经蕴含了其丰富深邃的核心思想。若不理解《十诫》,就无法明白奇士劳斯基透过电影艺术,展露出他对生命的凝视入微,以及对「十诫」精神的深切关注。

  《十诫》虽以圣经「十诫」作为蓝本,奇士劳斯基却不把它视之为教条来理解,反倒设定贴近日常的叙事情境来重述古老诫命,精准地呈现出诫命的本质──「爱」。本书作者即是带着这样的理解,对《十诫》进行神学诠释,向心中唯一钟爱的神学美学家致敬与致谢,不仅带我们聆听故事中真实生活的人们及其面临的挣扎与眼泪,更凝视他们如何在偶遇与命运的辩证之下,进行艰难的伦理抉择,从而理解往往我们视而不见的圣经「十诫」,如何与自身的生命故事紧密交织,甚至生死攸关。
 
凝视生命:奇士劳斯基《十诫》的神学美学 一卷深入探寻信仰核心、揭示道德律令深层意蕴的恢弘之作 本书以一种既富于学术深度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对犹太-基督教传统中最具奠基性意义的文本——《十诫》(The Decalogue)——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哲学与神学阐释。我们并非简单地复述诫命条文,而是试图穿透历史的尘埃,直抵这些永恒律令在人类精神图景中的核心地位。 《凝视生命》的核心论点在于,《十诫》绝非一套僵硬的、外在的道德规范集,而是一扇通往“生命之美”与“存在之真”的窗口。 作者将目光聚焦于诫命背后的“神学美学”维度,即上帝的圣洁属性如何在人类的伦理结构中得到体现,以及这种体现如何构成了一种至高的审美秩序。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引领读者完成一次由文本到存在,由律法到恩典的深刻旅程。 --- 第一部分:文本的重构与历史的回响 本部分首先对《出埃及记》与《申命记》中记载的《十诫》文本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考证。我们深入探讨了“颁布”这一核心事件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历史的转折点,更是“盟约”在时间中得以锚定的人类学事件。 关键议题包括: “耶和华”之名的揭示与律法的关联: 探讨“我是自有永有者”(I Am Who I Am)如何为道德律令提供了本体论基础。诫命的权威性并非源于人类的共识,而是源于那位自有永有的“存在本身”。 诫命的“双重结构”分析: 剖析前四诫(对上帝的责任)与后六诫(对邻舍的责任)之间的内在张力与统一性。强调了对上帝的垂直关系是构建健康水平关系的前提,这颠覆了传统上将前四诫视为“宗教事务”,后六诫视为“世俗道德”的二元对立看法。 律法与自由的辩证统一: 深入解析“你们是出埃及的子民”这一身份语境如何预设了“自由”的获得。因此,《十诫》的本质不是限制自由,而是界定真正自由的边界,防止自由堕入放纵的虚无。 --- 第二部分:美学之维的唤醒——“无形”的肖像 本部分是全书最具原创性的论述之一,集中探讨了《十诫》中关于偶像崇拜的禁令(第一、二诫)如何与美学原则紧密相连。 偶像的本质并非仅仅是木头或石头,而是“将无限限定于有限的形象”的认知陷阱。 可见性与不可见性的张力: 作者认为,禁止制造“可形象化的偶像”是在维护一种至高的美学原则——即神圣的本质是不可被完全捕捉或固定的。任何试图将神性完全物化的尝试,都是对真实存在的削弱。 洁净与秩序的美学: 探讨“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如何涉及语言的“纯洁性”。不当使用神圣的名称,是对语言媒介本身价值的破坏,是对神圣秩序的粗暴干预。 “秩序的凝视”: 诫命构成了宇宙的内在秩序感。遵守诫命,便是与这种宏大的、内在的、非功利性的美学秩序保持一致。 --- 第三部分:关系的重塑——人伦的伦理张力 后六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本书将这些诫命置于社会政治哲学的高处进行审视,强调它们是建立正义共同体的基石。 第四诫(安息日): 不仅仅是休息,而是一种“时间的解构”。它挑战了以生产力为绝对价值的现代性倾向,宣告存在有其超越劳动的神圣节奏。安息日是“神圣时间”对“世俗时间”的介入,保障了人类精神不被完全异化于劳动。 第五诫(孝敬父母): 被视为“纵向的盟约锚点”。对父母的尊敬,是学习如何尊重权威、承担责任、并在代际传承中找到自身位置的起点。它关乎“身份的连续性”这一社会美学。 生命与财产的界限(第六、七、八诫): 谋杀、奸淫、偷盗,都被视为对“他者存在的不可侵犯性”的粗暴侵犯。作者强调,这些禁令确立了“他者”的绝对价值,使个体在关系中得以完整。特别是对“奸淫”的谴责,被视为对盟约关系中“信实”这一核心美德的捍卫。 言语的责任(第九、十诫): 伪证与贪婪,揭示了内在动机对外部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虚假见证是对社会信任结构的蓄意破坏,而贪婪(对邻舍之物的渴望)则是对内在秩序的腐蚀。 --- 第四部分:神学深度——诫命与恩典的张力 本部分超越了伦理学层面,进入了神学本体的探讨。既然律法如此完美和严格,人类如何能实现它?此处引入了保罗神学中的“律法的功用”的概念。 律法作为“导向”而非“成就”: 律法如同镜子,映照出人类的不足,从而引导人认识到自身对救赎的根本需求。它不是通往上帝的阶梯,而是指向那位能完成律法的“中保”。 美学上的“不完美”与“恩典的补足”: 强调了人类在遵循律法时的失败,恰恰构成了神圣恩典得以彰显的最强烈的对比。失败与破碎,本身也具有一种悲剧性的美学力量,预示着“更新”的可能。 --- 第五部分:当代的回响——在破碎世界中凝视诫命 在结语部分,作者将《十诫》的永恒智慧带入二十一世纪的语境。 技术时代的偶像崇拜: 探讨数据、效率和即时满足感如何成为新的“偶像”,侵蚀了安息日的精神,并扭曲了对“真名实姓”的尊重。 身份政治与“第九诫”的挑战: 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区分事实与虚构?诫命对“真理”的坚守,成为对抗认知偏见的最后防线。 面向未来的伦理学: 总结《十诫》作为一种“生存的智慧”,其价值不在于僵化的教条,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结构,使个体能够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持续地、有意义地“凝视生命”的本源与美。 --- 本书适合对象: 神学、宗教学、伦理学、古典文学及哲学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所有对西方文明的道德根基、经典文本解读和信仰与生活关系感兴趣的深度阅读者。本书语言精炼,论证严密,旨在提供一种超越宗派壁垒的、普世性的智慧洞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曾庆豹


  蕉风椰雨的马来西亚是其故土,一九八五年离乡赴台。接受过历史与哲学的训练,喜好神学专着之阅读,于国立台湾大学获哲学博士,学术专长为宗教哲学、基督宗教神学、政治哲学、诠释学、中国基督宗教史。曾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香港汉语基督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等。目前任教于辅仁大学哲学系。

  着作丰富,曾以《上帝、关系与言说──批判神学与神学的批判》与《上帝的愚拙与聪明的人》,两度获得汤清基督教文艺奖。推动划时代「汉语基督教经典文库集成」的出版计画,并担任主编。

  爱好思想,但热情不只展现在学界和文字工作上,另有其返璞归真的一面,曾担任教会儿童主日学老师,为孩子们说故事。善于捕捉孩子的视角,期待成人们在现世的社会也能看见天国的样貌。
 

图书目录

【辑一】偶遇   001
《十诫》随笔
1.与K偶遇   002
2.临界点   007
3.悼念一位古典大师「范•登•布登麦亚」   009
4.偶遇   016
5.在波兰,追忆K镜头下的……   020
                                               
《十诫》札记
1.缺席的临在   040
2.倾听的叙事   044
3.事件的交会   049
4.生活的难题   053
5.凝视的力量   059
6.孩子的视角   064
7.奴役与自由   074
8.生命的邀请   082
9.无尽的颂赞   091                                        

【辑二】目光   098
《十诫》之一:眼泪   101                                     
《十诫》之二:决定   117                                            
《十诫》之三:我家在哪里?   133                                       
《十诫》之四:祕密   145                                 
《十诫》之五:杀人真的不被许可?   159                             
《十诫》之六:易碎的绝对   173                         
《十诫》之七:什么是属于我的?   189                                 
《十诫》之八:诚实可能是一种借口   203                           
《十诫》之九:失去的与拥有的   217                           
《十诫》之十:专注于己的欲望   231              

关于《蓝》、《白》、《红》:价值的另一面   245                             
奇士劳斯基逝世十周年纪念文:你还好吗?奇士劳斯基先生  265                                         

附註   281
附录一:奇士劳斯基作品集年表   284
附录二:参考着作及引述文献来源   287

 

图书序言

《十诫》随笔
  
1 序幕

  
  我是于一九九○年底,台北金马奖外语片展期间,走到西门町的电影院看了《爱情影片》。当时不知道导演是谁、会有什么内容,只因为这个标题,和一位女孩一同欣赏。当然,正如预想的那样,没有对此部影片留下任何的印象和感受。但是多年以后,经友人刘小枫的提醒,购得了五片年代发行的VHS录影带版的《十诫》,对K就像着了迷似的,从此认定,这是一系列可以供我在神学和信仰的问题进行反思的故事,一则则的故事,全是对「十诫」古老教条的翻新和诠释。我前后一共买了六套,介绍给家乡的朋友,并建议他们在教会团契小组中欣赏和讨论。
  
  一九九六年,台北金马奖外语片展为悼念K逝世,特别放映了他在《十诫》之前的多部影片,尽管我知道他后期的「三色」电影,比较受到国际注目,却没有因此催逼我去观赏,我钟爱的还是他的《十诫》。一九九七年,年代公司特别出版了影音光碟版的《十诫》,那个外壳是极为精美的木盒,述说着这十部影集的价值和经典地位,算是对大师逝世的悼念。
  
  为了记念K,我于一九九七年中原大学的通识课程「人生哲学」设计内容时,就全以《十诫》为观赏和讨论的内容。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大学课堂上介绍并播放他的作品。尔后逐年,我再精进课程的内容,加了他于一九九五年接受丹麦电视台专访的纪录片《I’mSo-So》,以及《影迷》和《机遇之歌》,再加上《蓝》、《白》、《红》「三色」电影,构成了一堂完整的课程。这是我对所热爱的思想家作出的一点回馈。
  
  每次播放《十诫》,片头开始那几段钢琴键发出的声音,就触动了灵魂深处的不安,目光准备转向于接下来K所要讲述的故事,也准备迎接在华沙市那一栋再普通不过的大楼中,哪一户人家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对同学说:「人生就是一则则的故事,要学习听故事,也要学习讲故事,这样的人生才有诗意,也才有思想。」人生一切的内容全取决于如何讲述生活的遭遇,并从中看到自己的位置和处境。
  
  「人生哲学」这门课开了很多年,我陪同学一起看,并一同讨论问题,也请他们以「三色」电影中的一个主题,作为期末报告。二○○六年,为赶上K逝世十週年纪念,我在《当代》杂志写了一篇介绍他的文章,之后向课堂的同学宣布,从此不再开授这门课,因为打算写关于K一系列作品的文章,直到完成出版的计画,才会再重启此课程。多年以后,我曾收到上过课的同学的电邮,向我提及他上过此课,并留下了难以抹灭的感动和印象。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是我对K能做的最卑微的事,也是K认为他拍摄这些影片最值得之处。
  
  二○一一年,我所构思讨论K的系列文章,终于开始在《校园》双月刊的专栏刊出,专栏名称作「目光」。此专栏是应朱姐(惠慈)的催逼而不得不提笔的(也特此感念她),前后历经四年,共写了十一篇。前十篇针对《十诫》中的每一集各写一篇,最后一篇是综合性地讨论「三色」电影,或说是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文章收录在本书后半部。另外,我又多写了一些和《十诫》有关的随笔和札记,一併收录于本书前半部。二○一六年,我终于赶上记念K逝世廿週年,于今年在校园书房出版社出版这一本书,向这一位我唯一钟爱的「神学美学家」致意并表示悼念,算是完成了一桩承诺已久的心愿,借此也感念已离世的朱姐,这里的文字有着她的身影。
  
《十诫》札记
  
1 缺席的临在

  
  奇士劳斯基说到:「人们总是问:我们是如何下决定的。很明显,这是一个可怕的问题!但是,真实的情况是我几乎不知道,同样他也不知道。可能空气中有种可见物吧。我们生活在困难的时代,在波兰任何事情都是异常混乱。再也没有人真正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还在继续生活。我们认为也许我们值得回到那种指导人们生活的最简单、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中去。」
  
  奇士劳斯基自称是一个不可知论者,然而,当他触及伦理的问题的时候,又是如此地敏感,以至于他不得不承认这世界存在着神祕的事物,这些事物都深深地触动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不得不对这神祕事物表达一些反应,或採取某些态度。
  
  在《十诫》之一的开场画面里,有一位神祕人士在这时就出现,也就是在科学家的儿子淹死的小湖边,他在火堆旁烘手。实际上,他对着镜头只有几秒钟,但表情却神祕得可怕,掺杂着不祥和失望(长长的笛声吹起,颤抖、不安,加深了神祕性,听起来亦宛如哭诉)。事实上,他是最后阶段才被写入剧本的。除了两部影片外,这位「沉默的见证人」也在《十诫》影集的其他片中出现,这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他可能代表谁:是命运的天使、上帝,还是奇士劳斯基自己?这位人士在《十诫》影集中经常出现,只有两集缺席,但由于他曾在别集中出现,他的缺席并非真正的缺席,人们反而会问,他怎么没有在这一集出现呢?
  
  《十诫》影集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时刻:预兆、明镜似的情景,重复的姿势,情节的转折,它们不断地转换着人们的期望和同情,要求承认命运在生活中玩弄的把戏,但奇士劳斯基避免为人物的困境和平庸说教。作为一个不带偏见的观察者,人们指责他过去的影片比较平淡,他曾经承认他的所有电影就像是在室内制作的。在《十诫》里,他对所有的人保持同情,他认为自己的立场是站在人道主义者这一边的。
  
  《十诫》之一的小男孩问他的姑姑:「上帝是谁?」姑姑抱着男孩问他感觉到什么,他说:「爱」。她回答道:「对极了,这就是上帝所在之处。」另一个例子是在《十诫》之八里,那位伦理学教授被问到:「是谁,到底是谁判定人类的行动?」她回答:「他,是他,他就在我们当中,我不去教堂,从不使用『上帝』这个词。但你们可以不使用这个词而有信仰地生活。」
  
  「十诫」源于圣经,奇士劳斯基以叙事而非教条的方式来谈论它,透过了现代人的伦理困境重新思考上帝的问题。尽管上帝经由教会从社会生活中退去,但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再关心上帝的问题,《十诫》之一就直指问题的核心,质疑现代社会对上帝的拒绝是否真的成功;或者,正因为我们永不可能不面对死亡和爱,上帝就隐身于死亡和爱之中。宗教难免落入教条之中,我们生活的科技已取代了宗教过往那般的影响力,但是,由于死亡和爱的问题依然牢不可破的神祕或无法解释,也就始终为上帝预留着一席位子,逼使人不得不面向上帝,虽然更多是带着控诉和怀疑的。
  
  经由控诉和怀疑,《十诫》不断地将我们引向伦理上的进退维谷之中,揭示了我们不愿面对或不想知道的事实,因为这些事实总是困扰着我们。它们除了令我们感到无能为力,更进一步地,要我们向所有的弱者予以更多同情的了解。
  
  上帝的缺席是一种临在的方式,上帝以弱者的姿态与人相遇,正如《十诫》之一最为经典的一个昼面(日本发行的《十诫》DVD,就採用了此一画面作为影集的封面):圣像画中的圣母也留下了眼泪,她并非同情故事中这一位丧子的父亲,她反倒想要表达的是:「我和你一样,我的儿子在我眼前失去,我眼睁睁地看着,一点办法都没有,他就在我眼前死去,这是我要告诉你的故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台湾读者,我一直对“神学”这个词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和道德、伦理、人生意义这些议题息息相关,但陌生的是,我接触的更多是本土的宗教哲学。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凝视生命:奇士劳斯基《十诫》的神学美学》这本书时,我的好奇心立刻被点燃了。《十诫》本身就充满了对人生选择、善恶报应的探讨,而“神学美学”这个角度,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会带来非常独特的见解。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用一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文学性的方式,来解读奇士劳斯基的电影?他会如何处理电影中的宗教符号和象征,以及它们与普世价值之间的关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拓展我的思维边界,让我从一个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来审视那些我熟悉的电影,获得更丰富的感悟。

评分

第一次接触奇士劳斯基,是在大学的电影课上,《十诫》是必看的片单之一。当时只觉得他的镜头语言很特别,故事讲得很慢,但又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让人忍不住一直看下去。现在看到这本《凝视生命:奇士劳斯基《十诫》的神学美学》,就勾起了我当年的回忆。我想,这本书大概会带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让我困惑或感动的片段,用一种更系统、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我一直觉得,艺术作品,特别是电影,往往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理念,甚至是一种世界观。而神学美学,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很有深度,好像能解释很多我们平时难以言喻的情感和哲理。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剖析电影中的“罪”与“罚”、“爱”与“救赎”这些宏大的主题,特别是透过神学的角度来看,电影中的道德困境和人物的挣扎,会有怎样新的解读?会不会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开《十诫》背后更丰富的意义?

评分

在台湾,我们对一些经典电影的讨论,常常停留在叙事手法、镜头运用这些比较技术性的层面。但《凝视生命:奇士劳斯基《十诫》的神学美学》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把我的兴趣点拉到了更抽象、更精神的领域。奇士劳斯基的《十诫》在我心中一直是一部充满宿命感和宗教意味的作品,每个故事都让人反思人性的善恶,以及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用“神学美学”这个概念去理解电影。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电影中的意象、情节与神学教义结合起来的?比如,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命令”和“违背命令”的张力,在神学中是如何被解读的?还有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画面,它们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刻的宗教隐喻?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这些,那对我来说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精神探索。

评分

最近在诚品书店翻到一本《凝视生命:奇士劳斯基《十诫》的神学美学》,书名就很有意思,感觉像是带我们进入一个更深沉的层次去理解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十诫》这部电影在影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当初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被那种极度压抑又充满人性光辉的叙事深深吸引,每一个故事都像一把小锤子,敲在心上,留下深深的印记。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十诫》与神学美学这样看似严肃的领域联系起来的。我一向对那些能触及灵魂深处、引发思考的作品情有独钟,而奇士劳斯基的电影正是这样的代表。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沉静,文字排版也看得出用心,这让我对内容更加期待。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电影中那些隐藏的象征意义,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毕竟,一部好的电影,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精神的洗礼,而神学美学,听起来就像是解读这种精神洗礼的钥匙。

评分

我一直认为,艺术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最抽象的哲学思考。《凝视生命:奇士劳斯基《十诫》的神学美学》这本书名,就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特质。奇士劳斯基的《十诫》系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十二个独立的故事,更是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个体道德困境的深刻洞察。而“神学美学”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仿佛能为那些隐藏在影像背后的深邃意义提供一种解释框架。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电影中的每一个“诫命”与神学理论进行对照和解读的?电影中的人物命运,是否就映射了某种神学上的必然性?还有,书名中的“凝视生命”,让我联想到电影中那种冷静而充满力量的镜头语言,这本书是否会引导读者一起“凝视”生命中的种种谜团,并通过神学的视角,找到一些答案或者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