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星光:香港电影明星影像 1960-1980

不灭星光:香港电影明星影像 1960-19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电影
  • 电影明星
  • 影像研究
  • 文化研究
  • 影史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港片
  • 不灭星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重温国粤语片黄金岁月
回味银幕巨星醉人丰姿
以摄影师的视角,记录多位上世纪60~80年代电影、电视明星的片场风采

  香港电影在五十年代起步入重要的发展时期,当时港产国粤语片开始受到市民欢迎。不少电影公司相继建立香港的“电影王国”。在电影王国之下,造就一代又一代的影视明星,他们的肖像、剧照成为观众的收藏爱好,在街头就有摆卖明星照的摊档,供“追星一族”选购。
   
  钟文略四十年代末初来港时在戏院美术部负责绘画电影广告画,不久对摄影产生兴趣、拍花拍景也拍人,更因而获得不少摄影比赛奖项。这门技术让他后来能先后加入国联及电懋等电影公司,担任拍摄明星剧照及肖像的工作,用镜头及底片留下一代影星点点动人的不灭星光。
   
  本摄影集从钟文略拍摄的大量人像作品中,精选近百幅珍贵明星照片,从富艺术的构图里,以及两位影星(萧芳芳及郑佩佩)的恳切现身说法,让人重温昔日香港电影发展的其中一段光辉岁月,缅怀每一位电影艺人的醉人丰姿。
 
本书特色

  1. 本书收集了超过100幅60至80年代的电影明星旧照片,全部均由着名摄影师钟文略先生拍摄,富有艺术感,每一幅都是一件大作。

  2. 编者周蜜蜜研究60至80年代的电影娱乐圈,为每张照片的主角补写简介,更撰写前言及后者,为这段香港电影的光辉时刻下定义。

  3. 邀请曾作为钟文略模特的萧芳芳撰写一文,又邀请郑佩佩访问,从二人的访问了解香港电影发展的一些珍贵片段。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不灭星光:香港电影明星影像 1960-1980》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 --- 书名:《光影流转:二十世纪香港都市变迁录》 作者: [此处可设一个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可设一个虚构出版社名] 出版年份: [此处可设一个虚构年份] 内容简介 《光影流转:二十世纪香港都市变迁录》是一部深入剖析香港社会、文化和经济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约1950年代至1990年代)经历剧烈转型的历史叙事作品。本书并非聚焦于电影明星的个人魅力或银幕形象,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支撑起香港社会肌理的普通民众、新兴产业以及城市空间本身的演变。它试图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日常生活、社会结构和集体记忆的细致梳理,构建一幅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香港城市画像。 本书的叙事主线围绕“流变”展开。香港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其特质始终是“流动”的。从战后初期的艰难重建,到工业化的腾飞,再到金融中心的崛起,每一次身份的重塑和空间布局的调整,都深刻地影响了居住于斯的人们的命运。作者避免了高高在上的宏观政治论述,而是采用了侧重社会史和城市空间分析的方法,力图捕捉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视的声音与景象。 第一部分:战后重建与工业萌芽(约1950s-1960s初) 这一部分将详细探讨香港在二战后初期,如何从一个饱受创伤的殖民地港口,逐步重建起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重点关注“大逃港”带来的庞大人口涌入及其对社会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书的开篇描绘了早期徙置区(如石硖尾大火前后的生活图景)的生存状态,那是集体主义精神与个体求生本能激烈碰撞的时代。 工业化的种子在这一时期被播下。纺织业、塑料花、电子装配等轻工业的兴起,不仅为香港带来了经济上的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代“工厂人”。作者细致考察了工厂的生活节奏、工会运动的初期形态,以及家庭作坊如何逐步被现代化的生产线所取代。同时,书中也描绘了早期公共房屋的建设,这不仅是解决居住问题的政策,更是对香港社会结构进行标准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第二部分:经济腾飞与都市异化(约1960s中-1970s) 随着经济基础的夯实,香港开始展现出其“亚洲四小龙”的活力。这一部分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中产阶级的初步形成。新界的开发、大型屋邨的兴建(如最早期的牛头角下邨),标志着香港城市形态开始向现代化的规划靠拢,但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阶层固化与空间隔离。 社会生活的变革同样显著。廉政公署的成立及其对社会风气的重塑,被视为一次深刻的社会契约的更新。作者将分析这一重大机构改革背后的社会动因,以及它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市民对公共权力的认知。此外,这一时期的消费文化开始萌芽,从旺角、尖沙咀的百货公司到新兴起的茶餐厅文化,都反映了市民阶层对生活品质提升的渴望。书中特别探讨了“搵食”哲学如何成为香港精神的核心驱动力,以及这种追求效率和功利的文化如何渗透到家庭、教育乃至人际交往之中。 第三部分:身份认同的重塑与回归前的张力(约1980s-1990s) 进入八十年代,香港迎来了其历史上最复杂的身份认同重塑期。随着经济结构向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彻底转型,原有的制造业工人阶层面临转型或衰退,新兴的白领阶层开始主导城市话语权。书中将深入分析这种经济转型对社会阶层的影响,以及城市景观如何随之改变——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取代了低矮的唐楼。 这一时期的身份焦虑成为核心议题。作者将探讨“香港人”这一集体身份是如何在“英人治港”的尾声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共同预期下,被艰难地塑造出来的。从文化领域对本土性的追寻(如本土艺术运动的兴起),到民间社会组织力量的壮大,都显示出市民阶层在政治过渡期前夕对“家园”的重新定义。书中还将分析移民潮对社会肌理的冲击与重塑,探讨“回归”这一历史节点对不同代际香港人的心理影响。 结语:未完的篇章 本书的结语部分将总结二十世纪香港都市变迁的核心特征:适应性、实用主义以及内在的张力。它并非对所有问题的圆满解答,而是一份详尽的历史记录,旨在让读者理解,今日香港的城市面貌、社会心态,无一不是从那段光影流转的岁月中凝结而成。它呼吁读者去关注那些构成城市脉搏的微观叙事,去理解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选择,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都市。 《光影流转》运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城市规划文件、早期报刊广告以及社会调查报告,力求在学术的严谨与叙事的生动之间找到平衡,为研究二十世纪中后期的香港城市发展提供一份扎实的参考。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关心香港社会肌理与时代精神的读者的诚挚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钟文略


  1925年生于广东省新会县。1947年来港后,从事戏院电影广告画绘画工作,工余时自学摄影。

  1958年在《新晚报》举办的“普鲁士菲林摄影比赛”中获得摄影奖,自此屡获殊荣,包括香港国际沙龙银像奖、香港摄影学会甲组月赛等摄影奖项。后获香港摄影学会授予初级会士及高级会士名衔。

  1963年起成为电影公司全职摄影师,并任《摄影新潮》杂志主编。1968年起自立门户,从事摄影及沖印业务。1991年起退休。

  退休后多次举办摄影展。曾出版摄影作品集包括:《从业余到职业》、《战后香港轨迹——社会掠影》、《战后香港轨迹——民生苦乐》、《香港不了情》、《岁月留痕》、《往事只能回味》等。

  1999年获摄影学会授予荣誉高级会士名衔。钟氏摄影风格带有艺术感,并喜爱以平民百姓为拍摄对象,满载感情。

周蜜蜜

  又名周密密,曾任电台、电视编剧、专题电影节目编导,影评人协会理事,报刊、杂志执行总编辑,出版社副总编辑。1980年开始业余写作,作品在海内外发表,并获得多个奖项。

  至今已出版百多本着作及编导多部儿童电视剧、电视节目,其中部分作品被选入中、小学教科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香港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儿童文学艺术联会会长、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委员会评审员、护苗基金教育委员、世界华文文学联会理事、香港电台节目顾问。

图书目录

编者前言:摄影机中的星光大道

I. 不灭的星光
电影拍摄花絮

II. 星语
1. 百感交集的银幕人生──从钟文略的摄影作品谈起/萧芳芳
2. 在香港影坛中成长──访问电影演员郑佩佩/周蜜蜜

III. 星影
光影下的社会与文化历史/吴国坤

IV. 星辉
五十至八十年代的影视明星

V. 编者后记
星光璀璨

摄影师简介
编者简介

图书序言

编者前言

摄影机中的星光大道


  香港电影的发展历史,是中国电影历史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变化和推进,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曲折但光明的道路,开创了星光熠熠、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在海内外无数的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不灭的光辉。多少年来,无数银幕上下的香港电影艺术工作者,为此齐心合力,勇于创新,前赴后继地付出自己的心血与汗水。

  早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正处于海崃两岸政权之间,很自然地成为了各方意识形态抢佔的阵地,这也恰恰是香港电影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那时候,经历过战争后回复平和的香港,备受东西方文化的冲击,各种各样的“摩登”电影院纷纷出现,到电影院看电影,成为民众隆重其事的重要活动。香港的电影业也因之而逐渐起飞。“长城”、“凤凰”、“新联”、“邵氏”等电影公司,相继建立起以香港为基地的“电影王国”。从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如《父与子》、《人海孤鸿》、《可怜天下父母心》、《七十二家房客》等,反映战后香港家庭艰苦的生活,香港经济从萧条到繁荣的时代转变,到后来拍摄制作的《三看御妹刘金定》、《红楼梦》、《学生王子》、《难兄难弟》,以及进入七十年代后上映的《唐山大兄》、《精武门》,都是风靡一时的卖座电影。在电影王国出现的同时,从事演艺行业的人,所谓电影明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的肖像、剧照,成为人们争相购买欣赏珍藏的商品。由五十年代起,香港的街头就时常设有摆卖明星照片的摊档。

电影是时代的见证,因为电影可以将社会景观和人情世态记录下来,从各个不同年代出产的香港电影片,更可以看到香港社会的一些变迁痕迹。例如有些影片取材自抗日战争、北人南下、广东乡人入城、英女皇加冕、居住问题、水荒问题等;也有不少以小市民喜剧方式,拍摄出对香港社会不平现象作出强烈讽刺的影片。那个时代的香港电影风格,也有的偏重于大都市、小人物特有的“鬼马抵死”、风趣幽默、粗俗泼野、好勇斗狠、爱追“靓女”,贪慕虚荣、求财逐梦、反斗作怪的本土流行文化特色。

  着名摄影师钟文略,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在戏院的美术部当学徒,负责绘画美术广告。在八年间,他不断地绘画广告牌以及戏院电影上映的广告画。从1955年开始,三十出头的他转职到湾仔国民戏院工作,负责设计电影广告画。香港的湾仔区,旧称“下环”,所谓“四环九约”中的“下环”,就是指湾仔。自1843年以来,湾仔一直是华人聚居的地方,英国人及其他外国人则住在中环。同时,湾仔这名字是“小海湾”的意思。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持续的移山填海,昔日“小海湾”早已不复见。今日皇后大道东、大王东街和大王西街“洪圣庙”附近一带,就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填海之前,湾仔的海岸线亦在洪圣庙附近。湾仔当时是居民捕鱼的主要地方。惟经过多年的填海,海岸线早已北移数百米,现时皇后大道东一带已被商业大厦及住宅大厦包围。

  湾仔曾经一度拥有为数众多的电影院,包括香港大舞台(现合和中心附近)、东方戏院(现大有商场)、国泰戏院(现湾仔道附近)、京都戏院(现湾仔道近活道)、南洋戏院(介于摩利臣山道与天乐里的南洋酒店)、东城戏院(现东城大厦),钟先生工作的国民戏院,位于骆克道与马师道交界,也是属于一个平民集中居住的地带,商业活动相当活跃频繁。

  由于那个年代,正值粤语电影流行的时期,一套电影放映时间很长,在长期接触电影剧照及明星照片的情况下,钟文略先生对摄影的兴趣油然而生。但那时候,他的工作月薪只有数十元,必须节衣缩食,才能买到一部比较好的摄影机。然而,有志者事竟成,他对摄影艺术的热情,与日俱增。并且採取“以战养战”的方法,先是用借来的相机,无师自通,自行学习、摸索摄影技术,日夜不停地在大街小巷上四处拍摄,再将照片寄到报社刊登,赚取稿费,又以自己的作品参加报刊举办的摄影比赛,获得不少奖项。及后,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美术老师,获得专业指导,学会了沖晒技术,不久之后,他加入了香港摄影学会,更获得荣誉级会员FPSHK名衔。

  1963年,钟文略由当时国联电影公司的着名导演李翰祥介绍,转职到电懋影业公司负责拍摄电影剧照。电懋影业公司的董事长陆运涛,是星马首富陆佑之子。那时电懋影业公司的出品与公司形象,都走在时代尖端。旗下拥有陶秦、岳枫、唐煌、易文、王天林、左几、张爱玲等编导人才,演员更阵容鼎盛,女明星如葛兰、尤敏、叶枫、林黛、林翠等,仪态万千;男明星如张扬、陈厚、雷震、乔宏,各具型格。片厂则流水作业生产,节省成本,作品质素稳定。多个部门各司其职,宣传、发行、制片皆人才济济。宣传部出版杂志及电影特刊,报导影片制作及明星动态,为新出品的影片造势。

  从1956年至1965年,电懋影业公司一共出产了102部国语片,其中有获得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的《四千金》(1957),又有得到金勋奖的《情场如战场》(1957),金鼎奖的《龙翔凤舞》(1959)、《空中小姐》(1959)等,而电懋的女演员尤敏因演出《玉女私情》(1959)和《家有喜事》(1959),两度在亚洲影展中封后,导演王天林亦凭《家有喜事》获得最佳导演奖,由此可见电懋出产的影片,在亚洲影展中获奖之多。

  1960年电懋影业公司出品的《星星、月亮、太阳》(1961)在第一届台湾金马奖中得到最佳剧情片,女主角尤敏同时得到第一届金马影后,电懋影业公司拍摄的影片,在金马奖中得到优秀剧情片的还有《小儿女》(1963)、《深宫怨》(1964)、《苏小妹》(1967),其余出色的影片还有《曼波女郎》(1957)、《啼笑姻缘》(1964)等,其中《爱的教育》(1961)更在威尼斯影展中获得好评。

  1960年,电懋影业公司方面支持朱旭华组成国风影片公司,所出品的《苦儿流浪记》(1959)在旧金山电影节中得到好评,并一度成为台湾的卖座冠军。电懋影业公司是一间很有成就的国语电影制片公司,在香港的电影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电懋影业公司于1965年改组成为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原因是该公司的董事长陆运涛因为遇上空难而去世,所以国泰董事长一职,就由他的妹夫朱国良继任。

  根据钟文略先生的回忆,到电懋影业公司工作,是他人生中最艰苦的工作时期。那时候他初入行,对行内的情况完全不了解,而在片场工作有许多严苛的规定,每逢拍电影时,务必准时在片场守候,而且寸步也不能离开。如果遇上导演要赶拍进度,更要长时间常驻片场,有家归不得。曾经有一次,导演在片场拍摄完毕,才忽然想到要补拍用来印刷海报及宣传广告的彩色硬照,岂料拍了一张以后,演员们已经不耐烦,吵吵嚷嚷地要求离开。好不容易才劝说他们多留一会儿,再补拍一张。直至完成时各人都急着要离开片场,事关走迟一步,片场的交通车就会开走,不再等人。这令担当摄影师的他十分紧张和狼狈。那时专职拍摄剧照的摄影师,还需要伺候明星拍摄造型照及生活照,以供画报作宣传之用。即使是等候明星化妆、换衣服也不能擅自走开半步。摄影师往往要空着肚子工作,被迫练就可以挨饿的所谓“神仙肚”。

  1968年,钟文略先生离开了电懋影业公司,踏入了另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正式建立自己的摄影事业。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摄影室,专门拍摄人像、明星照片、广告照片以及沖晒放大等业务。当时因为懂得专业摄影的人不多,影室的业务迅速发展,不久后又开了以他太太的名字“爱玲”命名的第二家影室。随着业务蒸蒸日上,他其后再于北角新都城大厦开设大型的“钟文略摄影室”,达到他摄影生涯的另一个高峰。

  多年来,钟文略先生以自己的摄影机,如实地记录下香港电影和香港明星的辉煌、美好的时光,以一个又一个的镜头,一幅又一幅的照片,精心地绘画出香港电影发展最真实、最清晰、最立体生动的星光大道,风格优美而深具特色,更具有非常难得的历史意义。如今在摄影师现已年逾九旬之际,我们再来看看他优秀杰出而丰富多彩的作品,依然形象鲜明突出,闪耀着永恆不灭的星光。

周蜜蜜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不滅星光:香港電影明星影像 1960-1980》這本書的出現,對我這個從小在台灣長大、又對香港電影情有獨鍾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個意外的驚喜!1960到1980,這二十年,也是我成長的關鍵歲月,港片伴隨我度過了無數的歡樂時光。那時候的電影明星,真的有種獨特的魅力,他們的演技、他們的氣質,都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腦海裡。我尤其懷念那些由明星們演繹出的經典角色,他們的笑容、他們的眼淚,都曾讓我們跟著一起喜怒哀樂。書名裡的「不滅星光」,讓人聯想到這些明星們即便多年過去,他們的光芒依然璀璨,依然能夠喚醒我們心中最柔軟的回憶。我非常希望能透過這本書,看到那些我曾經非常喜愛的明星們,他們在鎂光燈下的真實模樣,那些未曾公開過的影像,一定充滿了故事。這本書,不只是一本介紹電影明星的書,更是一把開啟台灣觀眾對港片黃金年代美好回憶的鑰匙。

评分

我對《不滅星光:香港電影明星影像 1960-1980》這本書充滿了期待。這段時間的香港電影,在我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記得小時候,電視裡常常播放著國語配音的港片,那些明星的臉孔,即便過了這麼多年,依然能清晰地浮現在腦海裡。我尤其喜歡看那些動作片,像是李小龍的電影,那種拳拳到肉的真實感,還有他那種獨特的個人魅力,至今仍然讓我津津樂道。書名中的「影像」,讓我對書中豐富的圖片充滿了想像,我猜測裡面一定會有許多珍貴的老照片,記錄著那些明星們在電影拍攝現場的樣子,或者是他們出席各種活動時的風采。那是一個資訊相對不那麼發達的年代,明星們的形象,很多都是透過電影和報章雜誌來認識的。所以,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電影的書,更是一份關於青春回憶的寶藏。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重新感受到當年看電影時的那種感動,以及對那些偉大電影人和明星們的敬意。

评分

一看到《不滅星光:香港電影明星影像 1960-1980》這本書,我就覺得好像觸碰到了一個充滿懷舊情懷的寶盒。1960到1980這二十年,正是香港電影在世界影壇上發光發熱的年代,而書名中的「不滅星光」,更是恰如其分地描繪了那些巨星們留給我們的深刻印象。在那段時間,台灣的電影市場可以說是港片的天堂,我們有太多機會認識和喜愛那些來自香港的電影明星。我還記得,當時很多年輕人都模仿電影明星的髮型和穿著,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無數粉絲的心。這本書以「影像」為載體,我期待它能為我們呈現出更多過去不曾見過的明星照片,那些記錄著他們真實狀態的瞬間,遠比現在這些經過修飾的網紅照片來得更有溫度、更有故事。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有那些現在依然活躍的資深演員,他們年輕時期的青澀模樣?或是那些已經淡出螢幕,但曾經紅極一時的明星,他們曾經的風采又是如何?這本書,絕對是一部能夠勾起台灣觀眾無限回憶的珍貴讀物。

评分

這本《不滅星光:香港電影明星影像 1960-1980》的書名,實在是太有詩意了!「不滅星光」,聽起來就充滿了生命力,彷彿那些曾經照耀過我們青春的巨星們,雖然時光流逝,但他們的光芒從未曾真正黯淡。我對那段時期的香港電影,有著很深的情感連結。那時候,港片的影響力不僅僅在香港,在台灣,我們更是引頸期盼每一部新片的上映。那些明星,他們不只是螢幕上的形象,更像是我們生活中的偶像,他們的穿著、他們的言談、甚至他們代言的產品,都會在我們年輕的心中激起陣陣漣漪。書中涵蓋的1960到1980這二十年,正是香港電影從萌芽到蓬勃發展,再到走向國際的重要階段。我特別期待書裡會不會有關於邵氏兄弟、嘉禾這些電影公司的介紹,以及在那段時期,有哪些電影是真正奠定了香港電影在亞洲影壇地位的里程碑。當然,最吸引我的還是那些明星們,我想看看他們年輕時的模樣,那時候的他們,是不是就已經展現出日後成為巨星的潛質?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表情,都是一段歷史的縮影,都承載著無數觀眾的回憶。

评分

哇,看到這本《不滅星光:香港電影明星影像 1960-1980》,我真的超興奮的!想當年,台灣的戲院裡播的港片簡直是我們那個年代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那時候的明星,每一個都是閃閃發光的存在。我記得小時候,最喜歡跟著爸媽去電影院看那些武俠片,還有一些愛情片,裡面的演員,無論是帥氣的男主角,還是美麗的女主角,都好像帶著一種魔力,讓我們目不轉睛。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覺得非常有份量,1960到1980年,這可是香港電影最黃金的年代之一吧?多少經典作品、多少令人難忘的面孔,都在那段時光裡誕生。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收錄像李小龍那樣的功夫巨星,或是像林青霞、張曼玉那樣的玉女掌門人?還有那些黃霑、許冠文這樣的喜劇泰斗。光是想像一下,就覺得書裡一定充滿了許多我們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名字。希望這本書不只是一堆照片,更能帶我們回味當年那份純粹的電影熱情,以及那些明星身上獨特的個人魅力。我真的迫不及待想翻開它,跟著書中的影像,重溫那些曾經的輝煌歲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