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前言 港产片的「中年危机」?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一直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香港曾被誉为「东方荷里活」,根据香港电影资料馆的资料,高峰期的1993年共有119间戏院,188片银幕,121,885个座位,港产片的年产量高达234部,产量直逼荷里活。香港电影票房的高峰期在1992年,曾录得1,240,173,432港元的年度总票房,1993年已下滑至1,146,149,208港元。
其后,港产片不论产量及票房收益都每况愈下,虽然曾于1999年短暂谷底回升,2000年后却打回原形!对于香港电影工业,合拍片彷彿是「催命符」,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对港产片也没有太大帮助,近年港产片的年产量平均在50部左右,难怪不断有人唏嘘/吶喊/感慨/悲鸣「香港电影已死」,更有香港电影导演指「香港电影已完成其历史任务」。
翻阅文化人周华山于1990年出版的《电视已死》、《解构香港电影》等书,他在「穷途末路港产片」一章中提出:「或许,香港这个暴发户太自信,反观大陆、台湾这些『落后』、『封建』社会,反而在过去十年孕育出侯孝贤、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杨德昌等叫我们汗颜惭愧的名字。」
美国学者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曾批评香港电影「尽皆过火,尽是癫狂」,诚然,当年笔者也曾迷惘于港产片的声色犬马,多年以来,偶尔会在纳闷中反思:港产片当真已到达「穷途末路」的地步?
然而,笔者并不认同!正如笔者一直坚信「香港电影不死」!
「自由创作,没有任何禁忌,构思天马行空,是香港电影的灵魂。」这是香港电影导演会永远荣誉会长、暨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吴思远在《香港电影导演大全》中的分享,反观近年的香港电影,无疑有种「魂不附体」的感觉。
然而,近年不少学者或影评人,已先后提出了「新香港电影」、「新新浪潮」以及「SAR New Wave Cinema」去形容香港电影的「小阳春」,某些有心人更会用「电影金句」来衡量港产片的影响力。在《无间道》的「三年、三年又三年」后,不用十年,又出现了《叶问》的「我要打十个!」、《狂舞派》的「为咗XX,你可以去到几尽?」、《打擂台》的「唔打就唔会输,要打就一定要赢!」、《激战》的「怯,你就输一世!」等令观众共鸣的名句,香港电影依然充满了活泼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