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台湾电影的创作世界,不只看到电影故事,
更看到了电影背后的台湾精神!
横跨35年、老中青四代电影人的深情告白。
感动人的,还是回归创作的那一念单纯热情。
2002年适逢台湾新电影二十年,萧菊贞拍摄了《白鸽计划~台湾新电影20 年》纪录片,採访了当时参与新电影的影人,至今这部纪录片已成为国内外硏究台湾电影的重要作品。2015年釜山影展二十周年,策划了「亚洲电影的力量」单元,邀请亚洲十个国家的导演拍摄自己国家当代电影的发展。于是萧菊贞又应邀拍摄了《FaceTaiwan-我们这样拍电影》这部纪录片,纪录台湾电影从2001年最谷底的垂死边缘如何在2008年创造戏剧性的反弹,而现在又遇到了什么样的抉择?大师们如何再创高峰?年轻导演如何给自己争到机会?电影如何面对台湾认同问题?如何吸引观众?
萧菊贞纪录的不只是台湾电影的现状,也是电影中的台湾。但影片受限于时间长度,无法将这些电影人分享的故事丰富完整的呈现出来,希望将《白鸽计划》和《我们这样拍电影》两部纪录片的第一手访谈汇整,让这群台湾电影人的不悔热情和电影之外的真实人生留下纪录。更希望这些内容对于想了解台湾电影发展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回看的路径与轨迹――
横跨老中青四代、51位电影人,分享他们不同阶段的创作故事,走过了电影的繁华、凋萎,与迷茫。感动人的,还是回归创作的那一念单纯热情。
热力推荐 台湾艺术大学传播学院院长 朱全斌
台北艺术大学电影创作研究所所长 李道明
前国家电影中心执行长/中央大学英文系教授 林文淇
政治大学广电系主任 陈儒修
文化评论人 张铁志
台南艺术大学教授 黄玉珊
影评人 何瑞珠
好评推荐―― 林文淇~前国家电影中心执行长/中央大学英文系教授
再没有一本书可以如此全面呈现台湾电影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轨迹,也再没有一本书能让读者如此亲近这段台湾电影历史的温度。那是台湾电影人的友情、敬意、挫折、胆量与志气混和的一种热,也是台湾电影最迷人的风景。
李道明~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系教授/系主任
我真心感佩菊贞认真为过去三十年的台湾(人文)电影留下了深刻动人的肖像纪录。此丰硕成果足以成为后人欲理解这段台湾电影历史发展时绝不可或缺的文献,更是任何讲授这段台湾电影史绝佳的参考书。
陈儒修~政大广电系教授/系主任
很高兴看到菊贞再接再厉的把所有访谈纪录结集出版,以文字立传。纪录影像与文字并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两者对照观看与阅读,更能看出台湾电影辉煌与幽微之处,相信这是另一个台湾奇蹟!
张铁志~文化评论人
台湾电影是这样一代代交棒与传承下来,成为岛屿的精神宝藏。
谢谢这本书记录了这些电影人的思索与挣扎、困顿与梦想——也许这些文字的光和热会如同一部好电影,启发某个读者去拿起摄影机,拍出属于下一个世代的好电影。
何瑞珠〜影评人
这是一本关于历史、记忆和梦想的台湾电影人实录!吴乙峰导演说,『我不相信有一个社会的人民会不想看自己的故事。』这真的是一本关于台湾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