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样拍电影

我们这样拍电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影制作
  • 电影拍摄
  • 电影技巧
  • 电影行业
  • 影视制作
  • 导演
  • 摄影
  • 剧本
  • 电影知识
  • 幕后花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走进台湾电影的创作世界,不只看到电影故事,
更看到了电影背后的台湾精神!
横跨35年、老中青四代电影人的深情告白。
感动人的,还是回归创作的那一念单纯热情。
 
  2002年适逢台湾新电影二十年,萧菊贞拍摄了《白鸽计划~台湾新电影20 年》纪录片,採访了当时参与新电影的影人,至今这部纪录片已成为国内外硏究台湾电影的重要作品。2015年釜山影展二十周年,策划了「亚洲电影的力量」单元,邀请亚洲十个国家的导演拍摄自己国家当代电影的发展。于是萧菊贞又应邀拍摄了《FaceTaiwan-我们这样拍电影》这部纪录片,纪录台湾电影从2001年最谷底的垂死边缘如何在2008年创造戏剧性的反弹,而现在又遇到了什么样的抉择?大师们如何再创高峰?年轻导演如何给自己争到机会?电影如何面对台湾认同问题?如何吸引观众?
 
  萧菊贞纪录的不只是台湾电影的现状,也是电影中的台湾。但影片受限于时间长度,无法将这些电影人分享的故事丰富完整的呈现出来,希望将《白鸽计划》和《我们这样拍电影》两部纪录片的第一手访谈汇整,让这群台湾电影人的不悔热情和电影之外的真实人生留下纪录。更希望这些内容对于想了解台湾电影发展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回看的路径与轨迹――

  横跨老中青四代、51位电影人,分享他们不同阶段的创作故事,走过了电影的繁华、凋萎,与迷茫。感动人的,还是回归创作的那一念单纯热情。

热力推荐

  台湾艺术大学传播学院院长 朱全斌
  台北艺术大学电影创作研究所所长 李道明
  前国家电影中心执行长/中央大学英文系教授 林文淇
  政治大学广电系主任 陈儒修
  文化评论人 张铁志
  台南艺术大学教授  黄玉珊
  影评人 何瑞珠

好评推荐――

  林文淇~前国家电影中心执行长/中央大学英文系教授
  再没有一本书可以如此全面呈现台湾电影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轨迹,也再没有一本书能让读者如此亲近这段台湾电影历史的温度。那是台湾电影人的友情、敬意、挫折、胆量与志气混和的一种热,也是台湾电影最迷人的风景。

  李道明~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系教授/系主任
  我真心感佩菊贞认真为过去三十年的台湾(人文)电影留下了深刻动人的肖像纪录。此丰硕成果足以成为后人欲理解这段台湾电影历史发展时绝不可或缺的文献,更是任何讲授这段台湾电影史绝佳的参考书。

  陈儒修~政大广电系教授/系主任
  很高兴看到菊贞再接再厉的把所有访谈纪录结集出版,以文字立传。纪录影像与文字并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两者对照观看与阅读,更能看出台湾电影辉煌与幽微之处,相信这是另一个台湾奇蹟!

  张铁志~文化评论人
  台湾电影是这样一代代交棒与传承下来,成为岛屿的精神宝藏。
  谢谢这本书记录了这些电影人的思索与挣扎、困顿与梦想——也许这些文字的光和热会如同一部好电影,启发某个读者去拿起摄影机,拍出属于下一个世代的好电影。

  何瑞珠〜影评人
  这是一本关于历史、记忆和梦想的台湾电影人实录!吴乙峰导演说,『我不相信有一个社会的人民会不想看自己的故事。』这真的是一本关于台湾的书。
《光影的炼金术:从脚本到银幕的实践指南》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类型的电影制作,而是深入剖析了电影创作过程中,从概念萌芽到最终剪辑完成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所蕴含的深层原理与实用技巧。它旨在为所有对电影制作抱有热忱的实践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与工具箱,帮助创作者跨越从“想法”到“作品”之间的鸿沟。 第一部分:源起与构建——故事的骨架与血肉 电影的基石永远是故事。本部分将内容聚焦于叙事结构学的精妙运用,而非仅仅停留在“三幕剧”的表面。我们探讨的是如何解构经典叙事模式,并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进行重构与创新。 章节一:核心概念的提纯——从灵感到蓝图 本章详述了如何将一个模糊的创意转化为可以执行的叙事核心(Logline与Synopsis)。重点分析了“冲突的本质”与“角色驱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不提供公式化的模板,而是通过大量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对比分析,教导读者如何辨识并强化故事中的内在张力。如何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确保前十分钟内即完成对观众的“情感锁定”,是本章的实践核心。 章节二:剧本的精雕细琢——场景、对白与潜台词 剧本是电影的建筑图纸。本章深入探讨了场景构建的“空间感”与“时间感”。场景描述不再是简单的事件记录,而是视觉语言的预演。我们详细剖析了高质量对白的要素:节奏感、潜台词的运用,以及如何让对话服务于情节推进和角色塑造,避免冗长或流于表面的口水话。此外,专门辟出章节讨论“动作场面”的编排逻辑,强调动作必须具备叙事意义,而非纯粹的视觉堆砌。 章节三:结构之外的张力——节奏、悬念与情感曲线 优秀的剧本需要精确的节奏控制。本章引入了“情感密度图”的概念,指导作者如何将高潮、低谷与过渡段落进行科学的排布,确保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体验到起伏跌宕的心理感受。我们详细分析了悬念的类型(如希区柯克的“信息不对称”悬念)及其在不同类型片中的应用,并教授如何通过叙事错位来制造意想不到的震撼。 第二部分:视觉化的语言——摄影、灯光与场景设计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技术层面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倾向。本部分力求打通导演意图与技术执行之间的壁垒。 章节四:镜头的诗学——角度、运动与画幅的选择 本章超越了对焦段和景别的简单介绍。我们着重讨论了特定镜头语言所蕴含的心理学含义。例如,在何种情绪下应选用固定长镜头来增强压迫感,或何时使用快速的推拉镜头来表达角色内心的焦虑。重点分析了摄影机运动(如摇摄、跟拍、斯坦尼康)如何成为叙事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记录工具。对不同画幅比例(如1.85:1, 2.39:1)在视觉叙事中的功能差异也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 章节五:光影的雕刻术——自然光与人工光的哲学运用 光线是电影的灵魂。本书将灯光理论分为“功能性照明”与“情绪性照明”两大领域。我们详细介绍了三点布光法、伦勃朗光等经典布光技巧,并重点指导读者如何根据环境光线条件,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大的艺术效果。针对不同材质(皮肤、金属、织物)的光线反射特性,提供了实战性的调整建议。此外,本书尤其强调“色彩温度”在设定影片基调中的关键作用。 章节六:空间叙事的构建——美术、置景与服装的非语言表达 场景设计不仅仅是背景,它是角色的延伸和故事环境的烘托。本章引导读者思考:一个房间的陈设如何揭示主人的性格与命运?如何通过道具的微小细节来暗示未来的情节转折?我们详细讨论了美术部门如何与摄影部门紧密协作,确保场景的质感和光影的融合。服装设计部分则着重于“角色弧光”在服饰变化上的体现。 第三部分:运动中的感知——场面调度与声音设计 导演的艺术最终体现在对时间和空间的掌控上,即场面调度。同时,声音作为与视觉并驾齐驱的要素,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章节七:动作的编排——场面调度的核心逻辑 场面调度是“在镜头内组织一切”的艺术。本章教授如何有效地调度群演、设计复杂的走位,以及如何利用景深和焦点转移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通过对经典追逐戏和对话场景的分解,展示了如何利用空间层次来建立视觉的动态平衡或失衡,从而强化叙事意图。 章节八:听觉的维度——声音的层次构建与氛围营造 声音设计常常是幕后英雄。本书系统介绍了同期声、拟音(Foley)和音效库的有效组合方式。重点讲解了“声音的层次感”:如何区分前、中、后景声音,以及如何通过对白、音乐和环境声的精确混音来构建一个沉浸式的听觉世界。特别强调了“寂静”的运用,即如何在关键时刻利用声音的缺失来制造巨大的心理冲击。 第四部分:后期与升华——剪辑、调色与最终呈现 后期制作是将所有零散素材塑造成连贯艺术品的关键阶段。 章节九:剪辑的节奏学与逻辑连接 剪辑师是故事的最后一位编剧。本章深入探讨了不同剪辑风格(如连续性剪辑、跳跃剪辑)背后的哲学动机。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剪辑点的选择来控制观众的情绪反应。我们讲解了“蒙太奇”在现代电影中的变体运用,以及如何通过非线性剪辑手法来处理复杂的时空关系,确保叙事逻辑的清晰与情感的流畅。 章节十:色彩的定调——调色在电影美学中的收官作用 调色不仅仅是修正曝光,更是对电影情感的二次创作。本章详细介绍了数字调色流程,分析了不同色彩风格(如冷色调的疏离感、暖色调的怀旧感)如何与影片主题相呼应。提供了大量从低成本到高预算制作中,如何通过调色手段来统一视觉风格的实战案例。 结语:创作的持续迭代 全书最后强调,电影制作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试错的迭代过程。真正的掌握不在于理论的堆砌,而在于将这些工具内化为直觉,并最终服务于你想要讲述的那个独一无二的故事。本书提供的,是一套经过时间检验、强调实践导向的思考路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萧菊贞


  资深纪录片导演。曾任记者、专栏作家、大爱电视戏剧三部经理。现为清华大学通识中心副教授。

  喜欢说故事,在大学四年级时发现影像的迷人力量,于是开始拍摄纪录片,曾获得三座金穗奖肯定。1999年的《红叶传奇》和2000年的《银簪子》连续两年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台北电影奖、纪录片双年展台湾奖,并入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影展国际竞赛,以及山形影展等重要国际影展,对于台湾的纪录片风潮起了带动作用。监制电视戏剧作品亦多次获得金钟奖及亚洲电视奖肯定。

  着有《银簪子-终究,我得回头看见自己》、《大毛&Coffee:一个纪录片导演与流浪狗的故事》、《蔬果密码:中医师与营养师的健康对谈》、《导演的人生笔记》。
 

图书目录

【自序】 看我们乘着电影飞翔
第一章  1982的改变,不是巧合
七○年代后期,许多战后婴儿潮第一批年轻人留学回台,带着满满的想法与抱负,而当时压抑的社会气氛、噤声的政治势力,都是大家想冲撞开的高墙。
 
第二章  台湾新电影乘着青春与友情起飞
许多导演怀抱着伟大的电影梦,当时那一群哥儿们相知相惜一起拍片、情义相挺的气魄。这样的情谊在电影之外,也超越了作品。
 
第三章  我们一起成长的年代
一部电影的完成,不能只靠导演,技术人员的支持也是一个很大的力量,回顾新电影这段时间,有一群优秀的电影技术人员跟着这群导演一起成长。
 
第四章  新电影之生与死?
创作型的导演用尽心力希望完成的电影作品能跃上国际。但另一边得不到满足的观众和市场,仍等待着谁来满足我,而这中间的落差也越来越大。
 
第五章  在沙漠中奋力开出一朵花
迈入21世纪,台湾电影风景几乎可以说是惨淡的,几位电影大师勉强为台湾撑住了国际颜面,而不怕死的年轻导演,跃跃欲试的希望完成第一部电影。
 
第六章  拿命来拚搏也要拍电影
2008年是台湾电影史上一个很奇妙的年份,沉寂许久的电影能量突然有了一个大爆发,不只票房创佳绩,甚至连电影人之间都有一种说不上的兴奋和热血。
 
第七章  台湾电影梦再起
《海角七号》的卖座,除了让魏德圣导演有机会完成他的理想之外,另一方面也激励了许多电影人。大家发现,原来「观众还在!市场还在!」
 
第八章  纪录片是台湾电影的票房黑马?
台湾纪录片有更多机会可以跟观众交流,加上纪录片双年展,让国外更多元的纪录片作品得以在台湾被看到,都让台湾的纪录片创作变得更丰富。
 
第九章  大师依然在我们身边
回首台湾电影的来时路,有时彷若镜像般,映照出每个时代中的真实。显示出电影不只是电影,也是另一种凝视台湾的路径。
 
第十章  我们想要拥抱观众......
2015年是满精彩的一年,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热闹,电影人尝试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努力,企图要走出一条自己的活路。
 
致谢
附录  台湾社会/电影发展大事记

图书序言

自序

看我们乘着电影飞翔


  用影像、声音说故事,就是有一种魔力,让拍电影的人热血沸腾,看电影的人好生痴迷。

  影中世界与现实世界总是有那么几分的相似,又不相干,多少时候导演与编剧在电影中创造了如镜像般的世界,一方面投射出对真实社会的反省与观察,另一方面又带着我们飞往现实中无法触及的想望,与不能揭露的慾念共舞。这样的多功能艺术载体,是电影独有的魅力,无可取代。

  回望台湾电影史上几个不同阶段的风格类型,彷彿也可循此找到一种阅读台湾的方式,无论是主旋律或是禁忌题材,政策指导或是商业导向,创作者都必须在电影中造个世界,说个故事,设定角色,暗藏信念,也因此当观众说「我们去看电影」时,事实上对许多电影人来说,却是「我们拍电影,但电影可不只是说说故事而已呀」!

  2002年,正当台湾电影的创作氛围与票房都很低迷之际,记忆并没有忘记提醒大家一个电影史上的时间刻记,就是新电影20年了!1982年中央电影公司制作的电影《光阴的故事》,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四位年轻导演拍摄的四段故事,揭开了台湾新电影的红幕,紧接着隔年又由侯孝贤、万仁、曾壮祥三位导演改编作家黄春明的短篇小说,以三段式故事经营的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票房超越了当年由三位资深导演李行、白景瑞、胡金铨拍摄的《大轮回》,彷彿正式宣告了一个电影新时代的到来。我们用电影说自己的故事!何其重要啊!这一波写实浪潮,不只将台湾电影带上了电影艺术的世界舞台,甚至也影响了台湾接下来近乎三代电影人的创作精神。因此,在这一年我拍了《白鸽计画—台湾新电影20年》的纪录片。

  白鸽计画,是访问作家小野(当年任职中央电影公司企划)时,在他保留的老笔记本上看到的一页,在那泛黄的格纹页面上,他画了一只大鸟,写下了「白鸽计画」四个字,希望提醒自己要反封建,不要在这单位一事无成,最后只大了中年肚围,他在笔记上还註记着:我能为它做什么?单纯、勇敢、智慧、改革、起飞……。当下我也被当年这群新导演和电影人的理想、热情打动,于是便决定用了「白鸽计画」当成回顾台湾新电影二十年的纪录片片名。

  影片中,我访问了许多电影人,包括当年的中影总经理明骥先生、作家小野,导演李行、侯孝贤、柯一正、张艾嘉、万仁、陈坤厚、张毅、曾壮祥、王童、朱延平、蔡明亮、张作骥、陈怀恩,林正盛、柯淑卿,演员杨惠姗、钮承泽,摄影师李屏宾,剪接师廖庆松、陈博文,录音师杜笃之,制片徐立功,影评人焦雄屏、梁良、黄建业、蓝祖蔚等人。透过他们的回忆与心情,编织完成了《白鸽计画—台湾新电影20年》的内容。也因为这个拍摄工作,让我有机会深入这些电影圈前辈们的创作历程,虽然关于台湾新电影的论述、影评、研究等出版着作已经非常多了,但多是评论分析的角度,或许因为我自己也是拍片的人,更多时候我对于一个作者的创作动机,与拍摄过程中的心境,是有着更多的在意与感动,因此这些第一线参与者的故事,更为吸引我的镜头与目光。

  就如同提问新电影是什么?这是世界电影史上被标註的重要电影运动之一,也是许多国际影人景仰的大师与电影浪潮,但对这些电影前辈来说,我没想到新电影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回忆竟是「友情」,这是在访问中让我惊讶又感动的部分(待后面篇章再分享)。就连当年唯一拒绝我的吴念真导演,他当时在电话中说的理由我还记得很清楚,他说我们可以喝咖啡聊天,但我就是不要谈新电影,新电影对我来说就是朋友!当友情变了,新电影对我来说就不重要了。当时这番话,我听得哑口无言,似懂非懂却又无法反驳,最后只能当成是此片的遗憾了。

  那一年《白鸽计画》在金马影展首映,并在韩国釜山影展举行国际首映,且成为那次釜山影展台湾新电影之夜中,送给国际贵宾的礼物。

  无论如何,留住故事是重要的!我始终这么认为。后来陆续听到不少老师及学生说,这影片是他们上台湾新电影课时必看的片子。我一则以喜,终究是发挥了良能,一则以叹息,其实我根本没发行呢!(网路上谁放的呀?)

  一晃眼到了2015年,刚好是韩国釜山影展20週年,他们想为此制作一个特别单元「亚洲电影的力量」,介绍亚洲十个国家的当代电影故事,台湾部分希望邀请我拍摄,当时一想到可以让台湾电影被看见,我就这么冲动的答应了。

  答应之后,一连串的难题才接踵而来,我要说什么故事?台湾电影的当代主题是什么?时间这么赶怎么办?钱不够去哪儿找?

  想着想着,我想起了《白鸽计画》的片尾,就在迈入21世纪的当口,台湾电影掉入了谷底,中央电影公司也准备要卖了,那时候我看到的电影未来,就像在台湾克难的片库里发酸、融化的电影底片般,胶着成块,毫无办法。后来再回头查阅历年的电影资料,才发现2001年前后竟然真的是台湾电影至今,创作量与票房最惨澹的时期,当时一年内就开了好多次拯救国片的会议,「台湾电影已死」的字眼,不断在报章上曝光。但谁也没料到,在2007年《练习曲》会刮起了台湾的单车旋风,而2008年魏德圣导演的《海角七号》竟然创下了台湾电影史上最高票房5.3亿的纪录,此后每年都有破亿的电影票房出现……。

  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这些电影人行过荒漠呀?
  怎么台湾电影垂死之际,还能有人前仆后继用着热情、抵押房子继续拍片?
  用电影拍出台湾土地上的故事真的那么重要吗?
  为什么我认识的电影人,包括魏德圣导演,大家都还是如履薄冰般的走在电影创作的钢索上,破亿的票房炫光下,前途真的是一片光明吗?

  于是《FaceTaiwan—我们这样拍电影》就这么开拍了,再一次访问了导演侯孝贤、张艾嘉、朱延平、林正盛、作家小野,而钮承泽也从演员成了豆导,还有制片李烈、叶如芬,导演王小棣、易智言、陈玉勋、戴立忍、魏德圣、蔡岳勋、林靖杰、郑文堂、周美玲、林书宇、郑有杰、赵德胤、吴乙峰、杨力州、陈芯宜、齐柏林、程伟豪、李中、勒嘎‧舒米,摄影师秦鼎昌,音乐人林强,影评人闻天祥、蓝祖蔚、李光爵等人。从2001年到2015年,台湾电影走过谷底与票房高峰的转机是什么?新电影是光芒还是包袱?台湾电影面对自我认同与外在环境挑战的拉扯,孰轻孰重?类型片再起是台湾电影的救命丸还是安慰剂?为什么要拍电影啊?!

  片子终于完成了,并且在釜山影展(短版)和金马影展(长版)首映,然后它也开始展开自己的旅程了。

  关于台湾电影的故事仍然继续发生着……,虽然很多老问题还没有等到答案就已经被放下了,很多新问题又不断涌出,不过在拍了《白鸽计画》、《FaceTaiwan—我们这样拍电影》后,我唯一确定的答案是—台湾电影不会死!因为这些电影人的热情和热血不会熄灭,台湾电影仍会没完没了的跟着我们一起活着,活得热烈,活得长久,为我们纪录下台湾的故事,并且和我们一起面对台湾的处境与难题。

  既然如此,我继续抱着上百支带子、两大叠的採访稿自己留着也不是办法,又笨重又可惜,我想应该让更多人看见这些影人们的故事!影片的长度有限,能选取的内容有限,发行的传佈也有限,因此我想了又想,就让这些资料成册,透过文字的力量,让它保存下来或许更精彩吧!

  电影这事儿,看着大银幕上的作品是一个故事、一种论断,但我们其实可以再退远一点,再站高一点,看看这一群人如何拍电影?为何而拍电影?或许又是另一番全然不一样的故事了,而这些对我而言,皆是台湾电影的风景一隅。

推荐序

在影像与文字之间,看见台湾电影


  想先引用菊贞在本书〈自序〉写下的几句话:「关于台湾电影的故事仍然继续发生着……,虽然很多老问题还没有等到答案就已经被放下了,很多新问题又不断涌出……」──―这几句话可以说直指台湾电影的历史宿命。

  很难在世界上找到第二个像台湾电影这样的国家电影,在过去三十年间被贴上「大学生不看国片」、「台湾新电影把国片玩完」、「台湾电影已死」等负面标签,票房收入更是惨烈到有如坠入无底洞的深坑。然而台湾电影还是一次又一次的挺过难关。在三十年前,当台湾电影跌到谷底时,却出现台湾新电影作品,建立台湾电影在国际影展的形象与口碑。接着在二十年前,又是一个台湾电影低潮期,出现一批都是在1990年代初期创作剧情长片的导演,其中有李安,在1991-1994年间完成「父亲三部曲」之后,进入好莱坞,在1995年推出《理性与感性》;另外有蔡明亮,从1992年的《青少年哪咤》建立独特的影像风格与叙事手法后,到了2009年的《脸》,成为法国罗浮宫第一部典藏的影片。

  接下来就是过去十年间发生的事情了。台湾电影还是大起大落,2006年,台湾只生产18部影片,票房收入比例仅有不值一提的1.82%。却在两年后,出现了《海角七号》,票房收入冲上5.3亿。目前在台湾电影票房纪录,仅次于《铁达尼号》。这是一个台湾奇蹟。

  上述轻描淡写的文字,当然无法呈现这些年来,参与台湾电影幕前幕后工作者的辛酸血泪。幸好有菊贞拍摄的《白鸽计画──台湾新电影20年》与《Face Taiwan──我们这样拍电影》两部纪录片,透过访谈这些台湾电影先驱与后进工作者,由他们的话语,留下这三十年来珍贵的影像纪录。

  虽然说,一个画面就可以道出千言万语。影片的长度与规格还是有限,访谈纪录内容也就无法全部搬上银幕。因此,很高兴看到菊贞再接再厉的把所有访谈纪录结集出版,以文字立传。纪录影像与文字并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两者对照观看与阅读,更能看出台湾电影辉煌与幽微之处,相信这是另一个台湾奇蹟!

陈儒修(政大广电系教授)

图书试读

第七章  台湾电影梦再起

《海角七号》的卖座,除了让魏德圣导演有机会完成他的梦想外,另一方面也激励了许多台湾电影人。大家发现,原来「观众还在!市场还在!」一时之间,创作的热血又沸腾了起来。与过去不同的是,这时嗅觉灵敏的投资者,已经愿意拿钱进到这个市场了,大家都想要拍「会赚钱的电影」。许多年轻导演也不再视商业片为畏途,于是魏德圣当年用5000万资金拍片所造成的业界惊吓,一时之间都变得小意思了,制作预算四、五千万已经成为常态,上亿的拍片计画开始陆续出笼。甚至在上片前大家嘘寒问暖的话语中,也开始加入了「这部片票房会破亿吗?」于是2008年是台湾电影复兴年之说,一时成为集体印象。

但深入了解在此同时的电影创作者,还是有两种现象浮现,一是许多导演深受台湾新电影写实叙事风格和人文精神的影响,虽然这时想要走出自己的风格,拍出被这个时代的观众喜欢的电影,但深植心中的信念和经验,如何转换为现代观众喜欢的电影故事,引发共鸣,就成了大家的考验。如同制片黄茂昌说的,「新电影之后的电影工作者,其实都很想把自己内心的情怀表达出来。表达方式不同,有些可能是用疏离的方法,有些可能是用相对热闹的手法。但是那种想要表达出那股内心情怀,而不只是说要娱乐大家,我觉得是台湾创作者的一个特质,这个特质从来没变过,2001年是这样,我觉得现在基本上也是这样子。」

另一个考验则是如何操作商业电影?台湾的商业电影市场已经疲弱许久,甚至连朱延平导演这位老将的片子,在当时都卖得很辛苦,光靠一部《海角七号》成功,单一经验并无法复制,大家只好再一次各凭本事,各自摸索了。这样的闯荡阶段,不少电影还是不够成熟到足以满足观众与评论,票房与艺术评价皆具足的电影比例低,多数是在尝试的过程中两败俱伤,深切体认到想拍商业电影也是一门学问。但电影热火已起,大家还是前仆后继的纵身而入。

但除了以票房定成败、以得奖道功名之外,我还是从不少电影工作者的创作态度上,看见了一种让人感动的单纯与热情,包括他们对台湾用情至深,这些心境与努力虽然上不了娱乐版面,也无法直接转换成票房,可是却是另外一章的台湾电影纪事,这部分我是感动并且珍惜的。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電影製作的幕後故事總是充滿好奇。覺得那是將創意變為現實的奇妙旅程。《我們這樣拍電影》這個書名,聽起來有種「我們就是這樣堅持下來的」意念,很能引起台灣觀眾的共鳴。我很好奇,書裡是否會探討台灣電影產業在面對市場壓力時,是如何尋求創新與突破的。會不會有製片人分享,他們如何在商業考量與藝術追求之間找到平衡點?又或者,是如何克服資金短缺、拍攝延遲等種種困難。我期待書中能有關於「團隊合作」的描寫,畢竟一部電影的完成,是無數個部門、無數個人的共同努力。例如,美術指導是如何打造出電影的視覺風格?燈光師又是如何透過光線的運用,塑造出影片的氛圍?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提及台灣電影人在「國際交流」中的經驗,例如,如何將台灣的電影推向國際影展,如何與其他國家的電影人合作。我很想知道,在不斷變遷的電影產業環境中,台灣電影人是如何保有初心,堅持創作的熱情,並持續為觀眾帶來感動人心的作品。

评分

作為一個從小看台灣電影長大的人,對於「電影」這件事,我總有一種特別的情感連結。那些經典的畫面,那些熟悉的場景,都承載著我成長的記憶。《我們這樣拍電影》這個名字,聽起來非常貼近,很像是「這就是我們的拍片方式」的宣言,充滿了台灣電影人的自豪感。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分享一些台灣電影製作的「獨門絕技」?例如,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透過巧妙的光影運用、鏡頭角度的選擇,來營造出想要的情緒和氛圍。或許會有關於「收音」的趣事,畢竟在複雜的戶外場景,要錄製清晰的對白,總是充滿挑戰。我又想到,台灣的紀錄片一直以來都很有力量,不知道書裡會不會觸及到一些紀錄片拍攝的經驗,例如如何與拍攝對象建立信任,如何在真實事件中找到戲劇張力。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有關於「後製」的篇章?例如,剪輯師如何透過畫面的堆疊與調度,來掌握電影的節奏感?又或者,配樂是如何為畫面增添情感的厚度?我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在地美學」的討論,台灣的電影,是如何融合了東方的情感細膩與西方的敘事技巧,創造出獨特的風格。

评分

對於「拍電影」這件事,我總有種莫名的敬畏感。覺得那是需要極高天賦、精準技術,以及無數資源才能完成的藝術。然而,每次看到那些充滿生命力的台灣電影,例如《大佛普拉斯》那種黑色幽默的犀利,或是《賽德克·巴萊》那種史詩般的格局,都會讓我思考,台灣電影人的韌性到底來自何處?《我們這樣拍電影》這個書名,聽起來有一種「手把手教學」的意圖,又或者像是「分享自家私房菜」的感覺,很能引起我的好奇。我猜測,書裡或許會深入探討台灣電影產業的發展脈絡,從早期的台語片,到新電影的革新,再到如今類型多元化的局面。會不會有導演分享他們如何從編劇手中拿到劇本,然後如何一步步將文字轉化為影像的過程?像是《陽光普照》中,那些充滿張力的家庭關係,是如何在鏡頭下被細膩地捕捉?或者是在《藍色大門》裡,那種青春期的迷惘與悸動,又是如何透過場景設計和演員的肢體語言來呈現?我期待書中能有些關於「如何說一個好故事」的探討,以及台灣電影人在面對題材選擇、風格確立時的思考。是不是也會提及,台灣特有的社會議題,例如環保、勞工權益、性別平等等,是如何被巧妙地融入電影敘事中,引起觀眾的共鳴與反思?

评分

對於「拍電影」這件事,我總覺得它充滿了魔力。從一個個零散的想法,到最後呈現在大銀幕上的完整作品,這中間的轉變過程,總是讓我著迷。《我們這樣拍電影》這個書名,聽起來就有一種「我們就是這麼做的」實在感,彷彿能聽到製作現場的聲音。我猜測,書裡可能會分享一些台灣電影人在「創意發想」階段的思考模式。會不會有導演分享,當他們面對一個看似平凡的題材時,是如何挖掘出其中的戲劇性?又或者,是如何從生活經驗中汲取靈感,轉化成電影的養分。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有關於「現場拍攝」的細節描述。例如,演員在演戲時,如何與導演溝通,如何進入角色?又或者,攝影師如何與導演配合,捕捉到最動人的畫面。我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的探討,例如,特效是如何在不破壞電影真實感的前提下,為故事服務?又或者,場景設計如何精準地傳達角色的心境與時代背景?我很想知道,台灣的電影工作者,是如何在面對國際化的挑戰時,依然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根基,創作出既有在地特色,又能與世界對話的作品。

评分

一直以來,對於「拍電影」這件事,我心中總有個模糊的憧憬,像是遙不可及的星辰。每次在電影院裡,看到銀幕上那些光影交織、情感洶湧的故事,總會忍不住思考,這些令人驚嘆的作品,究竟是如何從無到有的?台灣的電影產業,這些年來經歷了起伏,但也誕生了許多讓我們驕傲的作品。這本書的名字《我們這樣拍電影》,光是聽起來就充滿了一種接地氣的親切感,彷彿不是高高在上的電影學術理論,而是一群和你我一樣,對電影懷抱熱情的人,分享他們親身經歷的故事。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描寫一些在地拍攝的甘苦談?例如,在北海岸的濱海公路拍攝追逐戲時,那海風凜冽,臨時演員的衣服濕透,卻還要演得激情四射的場景;又或者是在老街巷弄裡,為了捕捉一個懷舊的氛圍,與當地居民溝通協調的點點滴滴。我期待書中能觸及那些在光鮮亮麗的片花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那些關於堅持、關於妥協、關於創意的真實紀錄。是不是會有關於預算拮据,卻能用創意化危機為轉機的篇章?或是關於選角時,如何找到那個能讓角色活起來的演員的故事?我特別想知道,在台灣特有的文化脈絡下,電影工作者如何揉合在地情感與普世價值,創作出既能感動台灣觀眾,也能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