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样拍电影

我们这样拍电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走进台湾电影的创作世界,不只看到电影故事,
更看到了电影背后的台湾精神!
横跨35年、老中青四代电影人的深情告白。
感动人的,还是回归创作的那一念单纯热情。
 
  2002年适逢台湾新电影二十年,萧菊贞拍摄了《白鸽计划~台湾新电影20 年》纪录片,採访了当时参与新电影的影人,至今这部纪录片已成为国内外硏究台湾电影的重要作品。2015年釜山影展二十周年,策划了「亚洲电影的力量」单元,邀请亚洲十个国家的导演拍摄自己国家当代电影的发展。于是萧菊贞又应邀拍摄了《FaceTaiwan-我们这样拍电影》这部纪录片,纪录台湾电影从2001年最谷底的垂死边缘如何在2008年创造戏剧性的反弹,而现在又遇到了什么样的抉择?大师们如何再创高峰?年轻导演如何给自己争到机会?电影如何面对台湾认同问题?如何吸引观众?
 
  萧菊贞纪录的不只是台湾电影的现状,也是电影中的台湾。但影片受限于时间长度,无法将这些电影人分享的故事丰富完整的呈现出来,希望将《白鸽计划》和《我们这样拍电影》两部纪录片的第一手访谈汇整,让这群台湾电影人的不悔热情和电影之外的真实人生留下纪录。更希望这些内容对于想了解台湾电影发展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回看的路径与轨迹――

  横跨老中青四代、51位电影人,分享他们不同阶段的创作故事,走过了电影的繁华、凋萎,与迷茫。感动人的,还是回归创作的那一念单纯热情。

热力推荐

  台湾艺术大学传播学院院长 朱全斌
  台北艺术大学电影创作研究所所长 李道明
  前国家电影中心执行长/中央大学英文系教授 林文淇
  政治大学广电系主任 陈儒修
  文化评论人 张铁志
  台南艺术大学教授  黄玉珊
  影评人 何瑞珠

好评推荐――

  林文淇~前国家电影中心执行长/中央大学英文系教授
  再没有一本书可以如此全面呈现台湾电影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轨迹,也再没有一本书能让读者如此亲近这段台湾电影历史的温度。那是台湾电影人的友情、敬意、挫折、胆量与志气混和的一种热,也是台湾电影最迷人的风景。

  李道明~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系教授/系主任
  我真心感佩菊贞认真为过去三十年的台湾(人文)电影留下了深刻动人的肖像纪录。此丰硕成果足以成为后人欲理解这段台湾电影历史发展时绝不可或缺的文献,更是任何讲授这段台湾电影史绝佳的参考书。

  陈儒修~政大广电系教授/系主任
  很高兴看到菊贞再接再厉的把所有访谈纪录结集出版,以文字立传。纪录影像与文字并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两者对照观看与阅读,更能看出台湾电影辉煌与幽微之处,相信这是另一个台湾奇蹟!

  张铁志~文化评论人
  台湾电影是这样一代代交棒与传承下来,成为岛屿的精神宝藏。
  谢谢这本书记录了这些电影人的思索与挣扎、困顿与梦想——也许这些文字的光和热会如同一部好电影,启发某个读者去拿起摄影机,拍出属于下一个世代的好电影。

  何瑞珠〜影评人
  这是一本关于历史、记忆和梦想的台湾电影人实录!吴乙峰导演说,『我不相信有一个社会的人民会不想看自己的故事。』这真的是一本关于台湾的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萧菊贞


  资深纪录片导演。曾任记者、专栏作家、大爱电视戏剧三部经理。现为清华大学通识中心副教授。

  喜欢说故事,在大学四年级时发现影像的迷人力量,于是开始拍摄纪录片,曾获得三座金穗奖肯定。1999年的《红叶传奇》和2000年的《银簪子》连续两年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台北电影奖、纪录片双年展台湾奖,并入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影展国际竞赛,以及山形影展等重要国际影展,对于台湾的纪录片风潮起了带动作用。监制电视戏剧作品亦多次获得金钟奖及亚洲电视奖肯定。

  着有《银簪子-终究,我得回头看见自己》、《大毛&Coffee:一个纪录片导演与流浪狗的故事》、《蔬果密码:中医师与营养师的健康对谈》、《导演的人生笔记》。
 

图书目录

【自序】 看我们乘着电影飞翔
第一章  1982的改变,不是巧合
七○年代后期,许多战后婴儿潮第一批年轻人留学回台,带着满满的想法与抱负,而当时压抑的社会气氛、噤声的政治势力,都是大家想冲撞开的高墙。
 
第二章  台湾新电影乘着青春与友情起飞
许多导演怀抱着伟大的电影梦,当时那一群哥儿们相知相惜一起拍片、情义相挺的气魄。这样的情谊在电影之外,也超越了作品。
 
第三章  我们一起成长的年代
一部电影的完成,不能只靠导演,技术人员的支持也是一个很大的力量,回顾新电影这段时间,有一群优秀的电影技术人员跟着这群导演一起成长。
 
第四章  新电影之生与死?
创作型的导演用尽心力希望完成的电影作品能跃上国际。但另一边得不到满足的观众和市场,仍等待着谁来满足我,而这中间的落差也越来越大。
 
第五章  在沙漠中奋力开出一朵花
迈入21世纪,台湾电影风景几乎可以说是惨淡的,几位电影大师勉强为台湾撑住了国际颜面,而不怕死的年轻导演,跃跃欲试的希望完成第一部电影。
 
第六章  拿命来拚搏也要拍电影
2008年是台湾电影史上一个很奇妙的年份,沉寂许久的电影能量突然有了一个大爆发,不只票房创佳绩,甚至连电影人之间都有一种说不上的兴奋和热血。
 
第七章  台湾电影梦再起
《海角七号》的卖座,除了让魏德圣导演有机会完成他的理想之外,另一方面也激励了许多电影人。大家发现,原来「观众还在!市场还在!」
 
第八章  纪录片是台湾电影的票房黑马?
台湾纪录片有更多机会可以跟观众交流,加上纪录片双年展,让国外更多元的纪录片作品得以在台湾被看到,都让台湾的纪录片创作变得更丰富。
 
第九章  大师依然在我们身边
回首台湾电影的来时路,有时彷若镜像般,映照出每个时代中的真实。显示出电影不只是电影,也是另一种凝视台湾的路径。
 
第十章  我们想要拥抱观众......
2015年是满精彩的一年,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热闹,电影人尝试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努力,企图要走出一条自己的活路。
 
致谢
附录  台湾社会/电影发展大事记

图书序言

第七章  台湾电影梦再起

《海角七号》的卖座,除了让魏德圣导演有机会完成他的梦想外,另一方面也激励了许多台湾电影人。大家发现,原来「观众还在!市场还在!」一时之间,创作的热血又沸腾了起来。与过去不同的是,这时嗅觉灵敏的投资者,已经愿意拿钱进到这个市场了,大家都想要拍「会赚钱的电影」。许多年轻导演也不再视商业片为畏途,于是魏德圣当年用5000万资金拍片所造成的业界惊吓,一时之间都变得小意思了,制作预算四、五千万已经成为常态,上亿的拍片计画开始陆续出笼。甚至在上片前大家嘘寒问暖的话语中,也开始加入了「这部片票房会破亿吗?」于是2008年是台湾电影复兴年之说,一时成为集体印象。

但深入了解在此同时的电影创作者,还是有两种现象浮现,一是许多导演深受台湾新电影写实叙事风格和人文精神的影响,虽然这时想要走出自己的风格,拍出被这个时代的观众喜欢的电影,但深植心中的信念和经验,如何转换为现代观众喜欢的电影故事,引发共鸣,就成了大家的考验。如同制片黄茂昌说的,「新电影之后的电影工作者,其实都很想把自己内心的情怀表达出来。表达方式不同,有些可能是用疏离的方法,有些可能是用相对热闹的手法。但是那种想要表达出那股内心情怀,而不只是说要娱乐大家,我觉得是台湾创作者的一个特质,这个特质从来没变过,2001年是这样,我觉得现在基本上也是这样子。」

另一个考验则是如何操作商业电影?台湾的商业电影市场已经疲弱许久,甚至连朱延平导演这位老将的片子,在当时都卖得很辛苦,光靠一部《海角七号》成功,单一经验并无法复制,大家只好再一次各凭本事,各自摸索了。这样的闯荡阶段,不少电影还是不够成熟到足以满足观众与评论,票房与艺术评价皆具足的电影比例低,多数是在尝试的过程中两败俱伤,深切体认到想拍商业电影也是一门学问。但电影热火已起,大家还是前仆后继的纵身而入。

但除了以票房定成败、以得奖道功名之外,我还是从不少电影工作者的创作态度上,看见了一种让人感动的单纯与热情,包括他们对台湾用情至深,这些心境与努力虽然上不了娱乐版面,也无法直接转换成票房,可是却是另外一章的台湾电影纪事,这部分我是感动并且珍惜的。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