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

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chael Berry
图书标签:
  • 现代华语文学
  • 现代华语电影
  • 历史创伤
  • 集体记忆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电影研究
  • 20世纪中国
  • 记忆政治
  • 身份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从西方观点精辟探讨华人世界「历史创伤」的重要专着。

  他人所经历的暴行如何能成为自己的经验?
  殖民史上的残暴时刻如何被转换为国族创伤?

  这本书主要论述小说、电影、摄影作品、大众媒体等如何再现历史暴行。

  创作者受到痛苦和苦难的启发,从废墟和灰烬中将暴力事件建构起来并以艺术形式呈现,集体撰写他们所知的故事,从而产生一种新形式的「历史」叙事。这种鲜活的叙事以一种传统史料无可言喻的方式清晰表达人类的经验。

  本书是美国加州大学汉学家白睿文(Michael Berry)教授历经多年思索,针对华人世界从1930到1997将近七十年期间,发生在中国、台湾、香港的重要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历史创伤」研究。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依照时间先后顺序为:雾社事件(1930)、南京大屠杀(1937-1938)、二二八事件(1947)、文化大革命(1966-1976)、天安门事件(1989)、香港回归(1997)。
  
  这些事件各自代表了华人暴力与暴行的重大意涵,作者从相关的文学、电影、摄影作品、流行文化入手,分析探讨在这些作品中,暴力如何被想像、转变和进化。从这些挑选出来的暴力事件中进一步研究、反思人类的野蛮和残暴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

  历史的创伤研究,以及探讨人们对于创伤的各种反应,已是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的中心主题。本书特别关注──这些大规模暴力的文化描绘对于人们理解国家现代化有何贡献?这些经常和暴力交织在一起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如何影响人们的记忆,让人们重新揣摩暴力行为?国家规模的历史暴行与个别受害者所经历的痛苦之间的关系为何?做为历史见证的电影和文学产生何种影响?诸多媒体如何以传统历史学者无法办到的方式,让人们接近这些实为「历史」的幻象?

  本书透过当代作家、电影导演和其他艺术家的双眼,观看在一个世纪的进展中,人们所承受的创伤、痛苦和暴力的旅程。虽然大部分受害者(有时候是加害者)都被认为是华人,但他们的经验、遭受的苦难和想像放诸世人皆同,值得关注与深思。
 
好的,以下是一份围绕《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这本书的主题风格,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具体论述的图书简介: 《光影边缘:都市现代性中的记忆重构与身份浮现》 一部对20世纪中后期至当代华语文化景观中,个体经验、集体创伤与空间叙事进行深度剖析的文化史与美学研究。 引言:迷失的罗盘与浮动的疆界 自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华语世界的社会结构经历了剧烈的、近乎断裂式的转型。经济的腾飞、政治的重塑以及全球化的浪潮,在为物质文明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系列难以名状的心理褶皱与文化断层。本书将焦点投向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边缘地带”——那些文学文本和影像作品试图捕捉和安放的,关于“变迁”本身的身体感知与精神回响。 我们关注的不是历史事件本身,而是历史如何被经验、被感知、被反复重述,并最终内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底色。《光影边缘》尝试在文学的细腻笔触与电影的直观冲击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探讨在都市化进程中,现代性的压迫性力量如何塑造、扭曲乃至重塑了当代华语人群的身份认同。这是一种对“时间错位”的探寻,是对那些在高速发展中被遗忘或压抑的记忆碎片进行细致入微的打捞。 第一部分:都市的幽灵:空间异化与身体景观 现代都市,作为资本与权力最集中的投射面,在华语语境下,往往呈现出一种高度矛盾的景观:既是机遇的磁场,也是异化的温床。本部分深入剖析文学作品中对“新空间”的描绘,以及电影镜头如何捕捉这些空间带来的心理冲击。 1.1 垂直的焦虑与水平的漂泊: 探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如何成为一种新的“权力之塔”,象征着阶层固化与希望的不可及性。同时,关注在快速拆建的城市边缘,那些被遗弃的旧街区、工厂废墟以及城中村所承载的“被遗忘者”的叙事。这些空间不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承载了身份焦虑与失落感的载体。文学家笔下对狭窄巷弄的迷恋,与电影中对空旷、疏离的玻璃幕墙的偏爱,构成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两极张力。 1.2 身体的景观化与透明的囚笼: 在媒体与消费文化的渗透下,身体被不断地观看、定义和规训。本章研究文学中对“身体变形记”的描绘——从生理上的不适到心理上的异化感。电影则通过特写镜头和蒙太奇手法,揭示了这种“被观看的身体”如何试图逃离既定的凝视,寻求一种内在的真实性。我们探讨“审美疲劳”如何成为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如何通过“非主流”的身体表达来抵抗主流文化的同化。 第二部分:记忆的碎片化:时间的断裂与重构 记忆是抵抗遗忘的武器,也是构建身份的基石。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传统的时间连续性被打破,记忆开始以碎片化、非线性的方式涌现。 2.1 “回溯”的困境: 本章关注作家和导演如何处理“过去”的重量。这不是简单地怀旧,而是一种对特定历史阶段的错位感(Anachronism)的探讨。某些叙事选择性地“复活”了某些记忆的元素,并将其嫁接到当下的语境中,从而产生一种审视历史的穿透力。我们分析那些以“档案”、“旧信件”或“家庭录像”为线索的作品,它们如何揭示了官方历史叙事与私人记忆之间的鸿沟。 2.2 梦境、潜意识与非理性叙事: 当现实的逻辑无法解释当下的困境时,叙事往往转向潜意识的领域。本部分着重分析文学和电影中对梦境、幻觉以及非理性叙事的运用。这些超现实的手法不仅是美学形式的实验,更是对僵硬的理性秩序的抵抗。通过对这些“非逻辑”片段的剖析,我们得以窥见人物内心深处未被清晰表达的恐惧与渴望。 第三部分:身份的流变:个体与群体的交织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图景中,传统的身份标签(如地域、职业、家庭角色)正在瓦解。身份不再是固定的目的地,而是一个持续的、充满张力的“生成”过程。 3.1 “他者”的镜像: 探讨在文化交流与冲突中,“他者”如何反过来定义了“自我”。无论是面对跨文化交流中的陌生感,还是面对快速崛起的消费精英,个体都在通过投射与规避“他者”来构建自己的边界。文学中的“流亡者”形象和电影中对“边缘社群”的聚焦,提供了理解身份流动性的关键视角。 3.2 语言与沉默的政治: 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在剧烈的变迁中也经历了被稀释和重塑的过程。本章分析了华语叙事中“沉默的权力”——那些被拒绝言说、被压抑的表达。同时,我们也关注新词汇、俚语以及特定地域方言在文本中的出现,它们如何作为一种文化抵抗的密码,标记出身份的微妙区别。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立足点 《光影边缘》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安顿自我”的美学姿态。它并非提供关于历史创伤的简单答案或终极救赎,而是致力于描绘现代华语文化如何在巨大的结构性压力下,依然坚持进行着对意义、真实与自我存在的复杂探索。通过对文学与电影中空间、时间、记忆与身份的细致梳理,本书期望能为理解当代华语精神世界提供一套更为精微的解读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白睿文Michael Berry


  1974年于美国芝加哥出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文学与电影博士。现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亚洲语言文化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华语文学、电影、流行文化和翻译学。

  着作包括Speaking in Images: Interviews with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makers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5),《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麦田,200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A History of Pain: Trauma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and Film(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8),《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麦田,2016),Jia Zhangke’s Hometown Trilogy(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9),《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等书。编着包括《重返现代》(麦田,2016;学林,2017)、Divided Lenses (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16)。

  中英译作包括王安忆《长恨歌》、叶兆言《一九三七年的爱情》(2003)、余华《活着》(2004)、张大春《我妹妹》与《野孩子》(2000),以及舞鹤《余生》(2017)。2009年获得现代语言协会(MLA)最佳翻译奖的荣誉提名,曾担任2010年金马电影节、2012年红楼梦奖评审和2013年香港「鲜浪潮」国际短片展评审。也为《新京报》和「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撰写专栏。

  个人网站:www.alc.ucla.edu/person/michael-berry/
  豆瓣小站:site.douban.com/108600/
  新浪微博:www.weibo.com/bairuiwen

译者简介

李美燕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育硕士,成大外文系学士。曾任教于成功大学外文系,教授翻译理论与实践、青少年与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之余从事笔译工作,译介文学作品,期能为中西文化交流尽微薄之力。译作:《原住民祖母给世界的忠告》、《人行道的尽头》、《雪儿‧西乐斯丁诗画选》、《谁要买一头便宜的犀牛》、《下雨了,蝴蝶那儿去?》、《小公主的风筝》。

陈湘阳

  台大外文系毕业,现就读师大翻译研究所博士班,并于世新大学、实践大学教授口笔译及英文课程。

  自诩/自许为实际的浪漫主义者。以翻译、教学为志业,从事自由口笔译工作多年,勇于挑战各式各样的翻译任务。酷爱文学、音乐和运动,偶尔沉溺阅读写作,对中西历史亦极感兴趣。译有《前线岛屿:冷战下的金门》(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道德》(Moral, Immoral, Amoral)(麦田)、《接吻的历史》(The History of the Kiss)(麦田)等书。

潘华琴

  1991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语言学、西方文论专题研究。于《人文杂志》、《文艺争鸣》、《文艺理论研究》等权威、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出版专着一部,合编着作两部。合作翻译《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西方当代生态批评论着部分,以及中、英文论文互译若干篇。

孔令谦

  2009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2011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学位,现为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东亚系在读博士生,从事明清至民国时期文学历史研究,重点研究方向为明清艳情小说中知识女性形象及女性情慾写作(包括诗、词、弹词及小说等文类)的关系。研究兴趣亦涵盖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史。

图书目录

感谢辞
麦田新版序

导言:历史灾难的想像与虚构
文学史与历史小说
空间中的时间
探讨暴行

序曲:痛史
吴趼人的《痛史》
鲁迅的〈《吶喊》自序〉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暴力系谱
陈界仁的《凌迟考》和历史剖析

第一部:向心创伤

一,雾社 1930
探讨出草行动
以敍述占用雾社:中国和台湾的介入
《遍地红》:张深切失落的电影影像
雾社事件和民族主义书写
伤痛的痕迹:舞鹤与陈界仁
简化历史?流行文化中的雾社事件
重金属摇滚的出草行动?闪灵与殖民统治之历史记忆

二,南京 1937
南京概貌
南京1937的光影三部曲:罗冠群、牟敦芾、吴子牛
《黑太阳:南京大屠杀》:暴力纪实片的两面性
《南京1937》:走向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文艺片
文学创作视域下的南京大屠杀:阿壠和叶兆言
新文化和新生活间的暴行书写:阿壠的《南京》
罗曼史下的暴行:叶兆言的《一九三七年的爱情》
真实和虚构:从《栖霞寺1937》到《五月八月》
摄击敌人:《血色玫瑰》从见证到报仇的离奇转型
《黄石的孩子》:照片的眷恋
《血色玫瑰》中的历史再造

三 ,台北 1947
遗忘的记忆
书写二二八:二月起义的虚构遗产
「预写」二二八:吕赫若、丘平田和伯子的早期文学敍述
沉默的哭声:吴浊流、陈映真与历史的重担
十字架上的无辜者:李乔、林双不与政治小说的重生
重新建构历史:综观后戒严时期的二二八小说
拍摄二二八:从《悲情城市》到《天马茶房》
在一个「无法言喻」的悲情城市诉说痛苦
在二月悲伤阴影下的幸福进行曲
重写二二八:旧时鬼魅和现世调查
再探暴行:旧迷惑新转向
拆写二二八:舞鹤的调查、敍述和反驳

第二部:离心创伤

四 , 云南 1968
暴力中的教育
王小波的文革黄金时代
文化折射:从小说到电影的阿城
《棋王》和两个中国的故事
连续剧的回归:回到上海,走向「海外」
双重旅程:《孽债》
黄金时段的肥皂剧:后创伤敍事:阅读《午夜阳光》

五 , 北京 1989
想像中的历史灾难
性欲天安门:虹影和北京同志
在身体政治与身体诗学之间:虹影《裸舞代》
视觉性爱与隐形政治:北京同志的《蓝宇》
飞逝的影像:镜头上(下)的天安门
记录六四:从《没有太阳的日子》到《天安门上太阳升》
消失的六四:记得忘却
《蓝宇》:承认暴力
《动词变位》:暴行的语法
从北京到柏林:《颐和园》中影像地图及政治消音
《生死抉择》:天安门,黄金时间,取代移位
迟来的悲剧和跨国际的想像:陈泰伦与顾兆森
重新想像一位无名英雄:陈泰伦《天之子》
英雄陨灭、心魄涣散:顾肇森〈素月〉

尾曲:香港 1997
预想的创伤
结论

参考书目及影片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历史灾难的想像与虚构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无情变迁以及被反覆暴力创伤所污损的时空与地点。中国在经历十九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以及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间「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在日本人手下之后,努力奋斗想在世界上重新寻找定位,但是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中国要面对的是一九一一年清朝的瓦解。从强烈地否定传统的「五四运动」(1919)到「抗日战争」(1937-1945);从「国共内战」(1945-1949)到「大跃进」导致的大饥荒(1958-1960);从精心策画的「文化大革命」暴行(1966-1976)到电视播出的血洗「天安门事件」(1989),现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充满断续的、错置的,社会动盪及暴力显现。除了在与日本、美国、苏联、越南诸国之间激烈的国际争端与武装冲突以外,也有不少国共两政府自产的阶级斗争、政治运动和暴力的例子。回顾中国的第一个现代世纪,不得不为其残暴的程度和手法感到惊吓,尤其是那些加诸于自身的野蛮行为。痛苦已成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的一个关键要素,因此现在看来,一九一九年鲁迅所写的人吃人自相残杀的观点,不但是批判传统,也是有关未来的预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题论文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国的暴力时局。经由再次检验南京大屠杀(张纯如,1997;Yamamoto,2000;Yoshida,2006)和二二八事件(赖泽涵、马若孟和魏萼,1991;Phillips,2003)的研究以及书写文化大革命和六四事件的作品,相关论述和其他历史暴力事件遽增,俨然成为我们了解现代中国的重要元素。逐渐地,历史学家、军事学家,以及社会科学家正努力重建消逝的暴力场面,从被压制的、淡化的、官方历史一笔删除的,或以大众的记忆和集体无知的事实来填满事件的盲点。可是,以文学、电影或大众文化形式来批评这些事件所引发的暴行的作品迟迟并未出现。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当笔者正从事此研究时,才有一系列专题论文探讨各类创伤和暴力如何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文本中再现,也因此开启了一连串新思维,以批判为架构来探讨王德威所言之「历史的怪兽」的论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画面和思绪。作为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总觉得,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历史的痕迹从未真正消失,它们以各种方式,或明或暗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表达。《痛史》这个词,尤其 resonates with me,因为它触及了那种不愿提起,却又无处不在的集体伤痕。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那些曾经发生的、被掩埋的、或者被选择性遗忘的历史事件,是如何在现代华语文学和电影中被“唤醒”的。它会不会去分析,作家和导演们,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些历史创伤融入他们的叙事之中?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台湾,我们有那么多的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试图去处理那些复杂而沉重的过往。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解读这些作品,帮助我们理解,它们为何会诞生,又为何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是关于悲剧的传承,还是关于对过去的追问?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更具体地感受到,文学的笔触和电影的镜头,是如何去触碰那些敏感的、甚至是危险的历史地带,并且在艺术的呈现中,开辟出一条通往理解和和解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一出现,就深深吸引了我,尤其是“历史创伤”这个词。我们这一代台湾人,生长在解严后的社会,对于过去那段戒严时期,以及更早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等,都有着一种复杂而难以言喻的情感。长辈们往往三缄其口,但那些沉重的历史阴影,却无形地渗透在我们的成长记忆中。我一直很好奇,在文学和电影这两个如此贴近我们情感的载体里,是如何去承载、去书写这些“痛史”的。这本书是否深入探讨了,当一代人的创伤成为集体记忆时,它们又是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被世代传递,又或者试图被疗愈的?我尤其关注作者会不会去分析,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的创作者,他们面对历史创伤时的视角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又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作品风格和表达方式。台湾电影在过去几十年里,从写实到文艺,再到近年来的类型片探索,背后似乎都隐约可见时代的脉络。文学方面,从乡土文学到新世代的抒情,也仿佛在回应着历史的召唤。这本书或许能为我解读这些艺术作品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看似平静的画面和文字背后,究竟蕴藏着多少被压抑的、或被刻意遗忘的集体哀伤。我期待它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社会集体情感的深层伤痕,同时也可能为我们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伤痕,提供一些启示。

评分

作为一名长年关注台湾电影发展的人,我一直觉得,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总是带着一股独特的忧伤和韧性。《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这个书名,立刻让我联想到那些深刻触动我心弦的电影,比如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还有蔡明亮的某些作品,它们不仅仅是好看的电影,更像是某种集体情绪的宣泄,一种对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哀叹。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分析这些经典作品,将它们置于“历史创伤”的框架下来解读。是会关注具体的历史事件如何被具象化为电影情节,还是会探讨电影语言本身如何去传达那种难以言说的集体痛苦?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它在制造、传播、甚至是消解历史创伤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没有可能,某些电影因为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反而加深了观众对历史创伤的体验,而另一些作品,则试图通过艺术的虚构来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或者甚至是一种反思的可能?我猜想,这本书可能还会触及到,随着时代变迁,我们对于历史创伤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例如新一代的创作者,他们面对历史创伤的态度,和上一辈人是否有所不同。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这些电影的背后,藏着我们与历史之间,是如何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评分

我对现代华语文学的兴趣,一直伴随着我对台湾社会变迁的观察。《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曾经让我为之动容的书籍,它们往往不直接讲述历史事件,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时代悲情。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定义和分析“历史创伤”在文学中的体现。是会从国民党政府迁台后的政治压抑,到解严后的社会转型,还是会延伸到更早期的殖民历史和族群问题?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否会探讨,那些曾经被噤声的、被压抑的创伤,是如何通过文学作品,以一种隐喻、象征,或者甚至是以一种“借古讽今”的方式,重新浮现出来的。比如,那些描写乡愁、描写家庭断裂、描写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助的作品,它们背后是不是都潜藏着某种集体创伤的回响?我也会关注,文学作品在记录和反思历史创伤时,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例如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等,是如何服务于这种“痛史”的书写的。有没有可能,有些作品的意义,只有当我们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创伤背景下,才能被完全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把钥匙,让我能更深入地解读那些我读过的、或者即将去读的文学作品,从中找到它们与我们共同的、那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之间的深刻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觉得很重要,但又常常被忽略的议题——“历史创伤”在当代华语文学和电影中的呈现。《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这个题目本身就很有力量,它暗示了一种深入挖掘和审视的决心。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深切感受到,我们这片土地的过往,充满了各种值得被记住、也被理解的伤痛。从战后的白色恐怖,到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再到每一次社会运动留下的痕迹,这些“创伤”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集体意识和个体经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详细阐述,文学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是如何成为承载这些创伤的载体的。它会不会分析,作家和导演们是如何运用他们的才华,去捕捉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将它们转化成动人的故事和画面?我会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媒介的特质(文学的细腻与电影的直观),在处理历史创伤时,会产生怎样的异同效果。比如,文学是否更容易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而电影则能通过视觉冲击来唤醒观众的情感?我更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理解的框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我们反思历史、疗愈伤痛、以及理解我们自身文化根源的重要途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