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介绍
☆☆☆☆☆
简体网页||
繁体网页
著者 原文作者: Michael Berry
出版者 出版社:麦田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翻译者 译者: 李美燕, 陈湘阳, 潘华琴, 孔令谦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6/11/05
语言 语言:繁体中文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第一本从西方观点精辟探讨华人世界「历史创伤」的重要专着。
他人所经历的暴行如何能成为自己的经验?
殖民史上的残暴时刻如何被转换为国族创伤?
这本书主要论述小说、电影、摄影作品、大众媒体等如何再现历史暴行。
创作者受到痛苦和苦难的启发,从废墟和灰烬中将暴力事件建构起来并以艺术形式呈现,集体撰写他们所知的故事,从而产生一种新形式的「历史」叙事。这种鲜活的叙事以一种传统史料无可言喻的方式清晰表达人类的经验。
本书是美国加州大学汉学家白睿文(Michael Berry)教授历经多年思索,针对华人世界从1930到1997将近七十年期间,发生在中国、台湾、香港的重要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历史创伤」研究。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依照时间先后顺序为:雾社事件(1930)、南京大屠杀(1937-1938)、二二八事件(1947)、文化大革命(1966-1976)、天安门事件(1989)、香港回归(1997)。
这些事件各自代表了华人暴力与暴行的重大意涵,作者从相关的文学、电影、摄影作品、流行文化入手,分析探讨在这些作品中,暴力如何被想像、转变和进化。从这些挑选出来的暴力事件中进一步研究、反思人类的野蛮和残暴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
历史的创伤研究,以及探讨人们对于创伤的各种反应,已是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的中心主题。本书特别关注──这些大规模暴力的文化描绘对于人们理解国家现代化有何贡献?这些经常和暴力交织在一起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如何影响人们的记忆,让人们重新揣摩暴力行为?国家规模的历史暴行与个别受害者所经历的痛苦之间的关系为何?做为历史见证的电影和文学产生何种影响?诸多媒体如何以传统历史学者无法办到的方式,让人们接近这些实为「历史」的幻象?
本书透过当代作家、电影导演和其他艺术家的双眼,观看在一个世纪的进展中,人们所承受的创伤、痛苦和暴力的旅程。虽然大部分受害者(有时候是加害者)都被认为是华人,但他们的经验、遭受的苦难和想像放诸世人皆同,值得关注与深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白睿文Michael Berry
1974年于美国芝加哥出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文学与电影博士。现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亚洲语言文化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华语文学、电影、流行文化和翻译学。
着作包括Speaking in Images: Interviews with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makers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5),《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麦田,200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A History of Pain: Trauma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and Film(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8),《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麦田,2016),Jia Zhangke’s Hometown Trilogy(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9),《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等书。编着包括《重返现代》(麦田,2016;学林,2017)、Divided Lenses (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16)。
中英译作包括王安忆《长恨歌》、叶兆言《一九三七年的爱情》(2003)、余华《活着》(2004)、张大春《我妹妹》与《野孩子》(2000),以及舞鹤《余生》(2017)。2009年获得现代语言协会(MLA)最佳翻译奖的荣誉提名,曾担任2010年金马电影节、2012年红楼梦奖评审和2013年香港「鲜浪潮」国际短片展评审。也为《新京报》和「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撰写专栏。
个人网站:www.alc.ucla.edu/person/michael-berry/
豆瓣小站:site.douban.com/108600/
新浪微博:www.weibo.com/bairuiwen
译者简介
李美燕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育硕士,成大外文系学士。曾任教于成功大学外文系,教授翻译理论与实践、青少年与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之余从事笔译工作,译介文学作品,期能为中西文化交流尽微薄之力。译作:《原住民祖母给世界的忠告》、《人行道的尽头》、《雪儿‧西乐斯丁诗画选》、《谁要买一头便宜的犀牛》、《下雨了,蝴蝶那儿去?》、《小公主的风筝》。
陈湘阳
台大外文系毕业,现就读师大翻译研究所博士班,并于世新大学、实践大学教授口笔译及英文课程。
自诩/自许为实际的浪漫主义者。以翻译、教学为志业,从事自由口笔译工作多年,勇于挑战各式各样的翻译任务。酷爱文学、音乐和运动,偶尔沉溺阅读写作,对中西历史亦极感兴趣。译有《前线岛屿:冷战下的金门》(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道德》(Moral, Immoral, Amoral)(麦田)、《接吻的历史》(The History of the Kiss)(麦田)等书。
潘华琴
1991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语言学、西方文论专题研究。于《人文杂志》、《文艺争鸣》、《文艺理论研究》等权威、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出版专着一部,合编着作两部。合作翻译《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西方当代生态批评论着部分,以及中、英文论文互译若干篇。
孔令谦
2009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2011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学位,现为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东亚系在读博士生,从事明清至民国时期文学历史研究,重点研究方向为明清艳情小说中知识女性形象及女性情慾写作(包括诗、词、弹词及小说等文类)的关系。研究兴趣亦涵盖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史。
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感谢辞
麦田新版序
导言:历史灾难的想像与虚构
文学史与历史小说
空间中的时间
探讨暴行
序曲:痛史
吴趼人的《痛史》
鲁迅的〈《吶喊》自序〉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暴力系谱
陈界仁的《凌迟考》和历史剖析
第一部:向心创伤
一,雾社 1930
探讨出草行动
以敍述占用雾社:中国和台湾的介入
《遍地红》:张深切失落的电影影像
雾社事件和民族主义书写
伤痛的痕迹:舞鹤与陈界仁
简化历史?流行文化中的雾社事件
重金属摇滚的出草行动?闪灵与殖民统治之历史记忆
二,南京 1937
南京概貌
南京1937的光影三部曲:罗冠群、牟敦芾、吴子牛
《黑太阳:南京大屠杀》:暴力纪实片的两面性
《南京1937》:走向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文艺片
文学创作视域下的南京大屠杀:阿壠和叶兆言
新文化和新生活间的暴行书写:阿壠的《南京》
罗曼史下的暴行:叶兆言的《一九三七年的爱情》
真实和虚构:从《栖霞寺1937》到《五月八月》
摄击敌人:《血色玫瑰》从见证到报仇的离奇转型
《黄石的孩子》:照片的眷恋
《血色玫瑰》中的历史再造
三 ,台北 1947
遗忘的记忆
书写二二八:二月起义的虚构遗产
「预写」二二八:吕赫若、丘平田和伯子的早期文学敍述
沉默的哭声:吴浊流、陈映真与历史的重担
十字架上的无辜者:李乔、林双不与政治小说的重生
重新建构历史:综观后戒严时期的二二八小说
拍摄二二八:从《悲情城市》到《天马茶房》
在一个「无法言喻」的悲情城市诉说痛苦
在二月悲伤阴影下的幸福进行曲
重写二二八:旧时鬼魅和现世调查
再探暴行:旧迷惑新转向
拆写二二八:舞鹤的调查、敍述和反驳
第二部:离心创伤
四 , 云南 1968
暴力中的教育
王小波的文革黄金时代
文化折射:从小说到电影的阿城
《棋王》和两个中国的故事
连续剧的回归:回到上海,走向「海外」
双重旅程:《孽债》
黄金时段的肥皂剧:后创伤敍事:阅读《午夜阳光》
五 , 北京 1989
想像中的历史灾难
性欲天安门:虹影和北京同志
在身体政治与身体诗学之间:虹影《裸舞代》
视觉性爱与隐形政治:北京同志的《蓝宇》
飞逝的影像:镜头上(下)的天安门
记录六四:从《没有太阳的日子》到《天安门上太阳升》
消失的六四:记得忘却
《蓝宇》:承认暴力
《动词变位》:暴行的语法
从北京到柏林:《颐和园》中影像地图及政治消音
《生死抉择》:天安门,黄金时间,取代移位
迟来的悲剧和跨国际的想像:陈泰伦与顾兆森
重新想像一位无名英雄:陈泰伦《天之子》
英雄陨灭、心魄涣散:顾肇森〈素月〉
尾曲:香港 1997
预想的创伤
结论
参考书目及影片目录
图书序言
历史灾难的想像与虚构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无情变迁以及被反覆暴力创伤所污损的时空与地点。中国在经历十九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以及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间「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在日本人手下之后,努力奋斗想在世界上重新寻找定位,但是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中国要面对的是一九一一年清朝的瓦解。从强烈地否定传统的「五四运动」(1919)到「抗日战争」(1937-1945);从「国共内战」(1945-1949)到「大跃进」导致的大饥荒(1958-1960);从精心策画的「文化大革命」暴行(1966-1976)到电视播出的血洗「天安门事件」(1989),现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充满断续的、错置的,社会动盪及暴力显现。除了在与日本、美国、苏联、越南诸国之间激烈的国际争端与武装冲突以外,也有不少国共两政府自产的阶级斗争、政治运动和暴力的例子。回顾中国的第一个现代世纪,不得不为其残暴的程度和手法感到惊吓,尤其是那些加诸于自身的野蛮行为。痛苦已成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的一个关键要素,因此现在看来,一九一九年鲁迅所写的人吃人自相残杀的观点,不但是批判传统,也是有关未来的预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题论文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国的暴力时局。经由再次检验南京大屠杀(张纯如,1997;Yamamoto,2000;Yoshida,2006)和二二八事件(赖泽涵、马若孟和魏萼,1991;Phillips,2003)的研究以及书写文化大革命和六四事件的作品,相关论述和其他历史暴力事件遽增,俨然成为我们了解现代中国的重要元素。逐渐地,历史学家、军事学家,以及社会科学家正努力重建消逝的暴力场面,从被压制的、淡化的、官方历史一笔删除的,或以大众的记忆和集体无知的事实来填满事件的盲点。可是,以文学、电影或大众文化形式来批评这些事件所引发的暴行的作品迟迟并未出现。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当笔者正从事此研究时,才有一系列专题论文探讨各类创伤和暴力如何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文本中再现,也因此开启了一连串新思维,以批判为架构来探讨王德威所言之「历史的怪兽」的论述。
图书试读
None
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