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從西方觀點精闢探討華人世界「曆史創傷」的重要專著。
他人所經曆的暴行如何能成為自己的經驗?
殖民史上的殘暴時刻如何被轉換為國族創傷?
這本書主要論述小說、電影、攝影作品、大眾媒體等如何再現曆史暴行。
創作者受到痛苦和苦難的啓發,從廢墟和灰燼中將暴力事件建構起來並以藝術形式呈現,集體撰寫他們所知的故事,從而産生一種新形式的「曆史」敘事。這種鮮活的敘事以一種傳統史料無可言喻的方式清晰錶達人類的經驗。
本書是美國加州大學漢學傢白睿文(Michael Berry)教授曆經多年思索,針對華人世界從1930到1997將近七十年期間,發生在中國、颱灣、香港的重要曆史事件所帶來的「曆史創傷」研究。這些重大曆史事件依照時間先後順序為:霧社事件(1930)、南京大屠殺(1937-1938)、二二八事件(1947)、文化大革命(1966-1976)、天安門事件(1989)、香港迴歸(1997)。
這些事件各自代錶瞭華人暴力與暴行的重大意涵,作者從相關的文學、電影、攝影作品、流行文化入手,分析探討在這些作品中,暴力如何被想像、轉變和進化。從這些挑選齣來的暴力事件中進一步研究、反思人類的野蠻和殘暴以及它所産生的影響。
曆史的創傷研究,以及探討人們對於創傷的各種反應,已是現代中國文學和文化研究的中心主題。本書特彆關注──這些大規模暴力的文化描繪對於人們理解國傢現代化有何貢獻?這些經常和暴力交織在一起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如何影響人們的記憶,讓人們重新揣摩暴力行為?國傢規模的曆史暴行與個彆受害者所經曆的痛苦之間的關係為何?做為曆史見證的電影和文學産生何種影響?諸多媒體如何以傳統曆史學者無法辦到的方式,讓人們接近這些實為「曆史」的幻象?
本書透過當代作傢、電影導演和其他藝術傢的雙眼,觀看在一個世紀的進展中,人們所承受的創傷、痛苦和暴力的旅程。雖然大部分受害者(有時候是加害者)都被認為是華人,但他們的經驗、遭受的苦難和想像放諸世人皆同,值得關注與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