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以鬯与香港摩登:文学‧电影‧纪录片

刘以鬯与香港摩登:文学‧电影‧纪录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刘以鬯
  • 香港文学
  • 香港电影
  • 摩登主义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电影研究
  • 纪录片
  • 香港文化
  • 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用颜色笔在思想上画两个翼,走进逝去了的年代。

  这是一个苦闷的时代,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会产生窒息的感觉。──刘以鬯

  创作了真正的中国第一本意识流小说《酒徒》……
  小说《对倒》启发了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成蜚声国际的电影《花样年华》……
  本书作者黄劲辉用了六年时间拍摄「文学家纪录片」《1918》,向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刘以鬯致敬。

联合推荐

  黄万华(山东大学教授)、刘燕萍(岭南大学教授)、须文蔚(国立东华大学教授)、林少阳(东京大学副教授)
 
香港光影与城市脉络的深度交织:一部关于都市变迁、文化认同与媒介叙事的探索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特定历史时期香港社会内部的文化张力、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以及这些复杂议题如何在文学、电影等核心叙事媒介中被捕捉、重塑与传播。我们的探讨聚焦于城市作为一种动态的、多层次的生命体,其物理景观、社会结构与个体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都市景观的异化与重塑——现代性冲击下的城市空间叙事 本部分着重考察香港在战后快速工业化与殖民管治末期所经历的剧烈城市化进程,如何转化为一种独特的都市美学与心理空间。我们关注的并非简单的建筑发展史,而是这些物质环境如何影响居住者的存在感与集体记忆的形成。 1. 摩天楼的阴影与垂直生活: 探讨高密度居住形态对香港人日常生活节奏、邻里关系乃至个体心理的微妙影响。城市垂直化的趋势,如何催生出一种既拥挤又疏离的独特城市体验?我们将引入有关“空间焦虑”和“微型社会”的概念,分析文学作品中对狭小空间内人际互动与权力关系的细致描摹。这包括对早期公共屋邨生活环境的细致考察,这些空间不仅是居住场所,更是社会政策、阶级固化与个体梦想破灭的载体。 2. 霓虹灯下的迷失与欲望: 霓虹招牌作为香港城市景观最鲜明的符号之一,其兴衰史本身就是一部关于经济繁荣、文化符号更迭与城市衰落的隐喻。本章分析文学叙事如何利用这种强烈的视觉符号——炫目与虚假并存的光影——来表达都市的诱惑力、消费主义的渗透以及身份的流动性。我们特别关注那些在光怪陆离的夜晚场景中寻找真实自我的角色,他们的游荡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哲学层面的追寻。 3. “后花园”的消失与自然的疏离: 探讨香港独特的地理环境——被山峦和海洋环绕——如何在城市扩张的压力下逐渐退缩和边缘化。当城市景观占据主导地位时,自然空间在文学和早期影像中的象征意义发生了何种转变?是从避难所变成了被遗忘的背景,还是成为一种反思过度现代化的批判性参照点? 第二部分:身份的流变与文化认同的模糊地带 香港的身份认同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在“东方”与“西方”、“本土”与“他者”、“过去”与“未来”之间不断拉扯、协商的过程。本部分旨在剖析这种多重性在文化产品中的体现。 1. 语言的张力:粤语的坚守与书写困境: 深入探讨在官方语言政策和英文主导的精英文化之间,粤语作为日常生活和情感表达核心载体的复杂地位。我们分析文学创作者如何通过粤语特有的韵律、俚语和表达方式,构建一个既具地方色彩又具有普世情感的叙事场域。这不仅关乎语言的选择,更关乎文化主权的微观实践。 2. 殖民遗产的反思与“局外人”视角: 审视香港在英治时期所形成的独特“混血儿”文化状态。这种状态如何使香港人同时拥有“在场”的参与感和“缺席”的疏离感?文学和影像作品中那些反复出现的“局外人”原型——移民、归乡者、等待者——如何折射出群体对自身定位的不确定性? 3. 集体记忆的断裂与重构: 关注历史事件(如特定政治变动、社会运动)对城市集体记忆的影响。当官方历史叙事与民间记忆产生分歧时,文化生产者如何介入,试图修补或记录这些断裂?本章讨论口述历史和非主流文献在保存“非官方”历史叙事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媒介的回响与叙事策略的演变 本部分将聚焦于文学创作、电影制作以及新兴的纪录片形式如何作为捕获和解读上述城市变迁的工具,并分析这些媒介自身的叙事结构如何呼应或挑战了文本所呈现的主题。 1. 文学叙事的内省性与对细节的捕捉: 探讨文学(特别是短篇小说和散文)如何通过高度个人化的视角,捕捉城市生活中的瞬间感受、细腻情绪和内在矛盾。这种内省的叙事方式,往往比宏大叙事更能揭示个体在巨变面前的无力感或坚韧性。 2. 电影中的视觉符号学与都市神话的建构: 分析香港电影(尤其关注特定时期的新浪潮或艺术电影)如何运用其独特的影像语言来表达都市的疏离、速度感和潜在的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场景选择、摄影机运动和剪辑节奏,如何共同建构出一种超越现实的“香港神话”? 3. 纪录片对现实的叩问:真实性的边界与伦理挑战: 考察纪录片这一媒介在记录社会变迁时的独特优势与局限。纪录片如何介入正在发生的历史进程?它们在呈现社会问题时,如何在客观记录与主观诠释之间取得平衡?重点分析那些试图捕捉边缘群体生活或未被主流关注的城市角落的非虚构作品,及其对观众理解社会现实的冲击。 结论:持续进行中的城市对话 本书最终试图表明,香港的文化景观并非静止的纪念碑,而是一个持续生成、充满张力的对话场域。文学、电影和纪录片等媒介,正是这一对话得以延续和深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复杂而立体的肖像,记录了一个在东西方交汇点上,不断定义自我、同时也不断被时代重新定义着的都市生命体。读者将通过这些跨媒介的考察,获得对香港城市经验更深层次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劲辉


  电影编剧、导演、作家、学者。曾经凭电影《夺命金》(2011)剧本,荣获台北金马奖「最佳原着剧本」、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编剧」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编剧」等殊荣。该电影同时荣获亚太影展「最佳影片」。较早期参与的剧本,包括梅艳芳、郑秀文主演的高票房电影《钟无艳》(2001)及柏林影展观摩电影《辣手回春》(2000)等。着有短篇小说集《变形的俄罗斯娃娃》(2012)、《香港:重复的城市》(2009)等,编着《电影小说》(2014)。其短篇小说曾入选不同文学选集,包括《香港百年短篇小说精华》、《香港当代作家作品合集选》、《香港短篇小说选》等。

  黄氏是山东大学哲学博士,香港大学哲学硕士,「文学与电影」丛书(香港大学出版社等)主编及策划,该丛书出版包括《刘以鬯与香港现代主义》(2000)、《女性与命运:粤剧.粤语戏曲电影论集》(2000)、《香港文学与电影》(2012)、《香港影像书写:作家、电影与改编》(2013), 思考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黄氏对刘以鬯素有研究,曾与梁秉钧合编《刘以鬯作品评论集》(2012)。

  黄氏花了六年时间,坚持同期编导了两部香港文学家纪录片《刘以鬯:1918》及《也斯:东西》(台资「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2)。两片风格迥异,寻求打破纪录片与剧情片的限制。两片在2015年台湾公映,2016年在香港公映。报告文学作家、记者。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曾任解放军报记者、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总策划、南方週末常务副主编。作品有《大清留美幼童记》、《海葬——大清海军与李鸿章》、《旧闻记者》等。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文学与影像的跨越:《1918》刘以鬯纪录片制作实验
一、追求一部「与众不同」的纪录片
二、香港作家刘以鬯的身份与情怀
三、「纪录-剧情」:形式主义的影像实验
四、纪录片的放映及展望
 
第二章   刘以鬯与现代主义心理叙事
一、1960年代初《酒徒》与意识流小说
二、1960年代以后的实验小说与现代心理叙事
 
第三章   城市图像:电影与文学的互动
一、电影与现代华文文学的渊源
二、刘以鬯的城市图像实验
三、城市图像的时空构成法:法国新小说与《对倒》
四、刘以鬯《对倒》与王家卫《花样年华》电影的关系
 
第四章   刘以鬯与现代复修:一种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的追寻
一、香港地缘文化的现代复修:现代复修观念的形成与香港1960-1970年代文化环境
二、《寺内》的现代复修:新旧符号融合与施蛰存文本比读
三、上海、香港的双城魅力:记忆、当下、历史

 

图书序言

自序
 
  出版这本书,算是一种缘份。
 
  认识刘以鬯老师,是一种缘份,不经不觉已经超过二十年了。
 
  自大学时期开始,我接触到刘以鬯的作品,可以用「惊心动魄」形容。阅读刘以鬯作品,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爆炸力。往后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一直不断反覆阅读、思考刘以鬯作品,探寻这种魅力何在。其后,刘以鬯成为了我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然后,我又有机会成为刘以鬯纪录片的导演,跟着他的生活足迹,不觉又拍摄了六年。这本书,可说是我多年来对于刘以鬯作品的一点思考与研究,同时是我六年纪录片拍摄的一点经验分享。
 
  犹记得当年,我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大学生,斗胆投稿《香港文学》。在那个阴晴不定的日子里,电话那头传来刘老师亲切的语气,他的声音很有力,说话很简洁。「你的故事构思很独特,很有创意。我们会刊用,日后你有好的文章,可以投给我们。」说完就挂上电话。刊登出来,就是我第一篇踏入文学之门的小说〈重复的城市〉了。那时候,几乎不敢置信,因为我当时不过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学生,《香港文学》一向刊登成名作家的作品,例如梁秉钧、余光中等。文章不单能见用,更想不到的是,刘以鬯这位文坛一代宗师亲自打电话来,果然是江湖传闻中「认稿不认人」的大编辑。此后我都一直投稿给《香港文学》,刘老师几乎每次都会打电话来,给予意见。他会告诉你哪部分写得好,有时他会给予一些建议,让我思考修订的可能性。大抵,我们都是从文字开始认识的。
 
  记得有一次,我拜访刘老师在湾仔《香港文学》办公室。那里有一座一座小山,尽是杂志或稿纸,充满繁忙工作的气氛,却没有凌乱感,独有一种简朴雅致的宁静清幽。与其说是一个办公室,倒似是一室宗教修行的处所。刘老师介绍助手谭帝笙让我认识,他是一个诗人,露出一个纯朴的笑容,感觉到他为《香港文学》杂志工作充满自豪,直觉这是个充满人情味的工作空间。想不到一本以严谨知名、读者遍佈东南亚的华人月刊,就只有这么两个人工作,可以想像他们平日工作也颇繁忙。我们喝着茶,谈天说地。那天,阳光很灿烂,从窗外射进来,但见刘老师的银发光亮,腰特挺直,一点肚腩也没有,清癯健康。深棕色的眼镜框中,是一对炯炯有神的双目,充满智慧和自信。身穿素色的衬衫,西裤黑鞋,文质儒雅。皮肤很白,谈吐西化,举手投足之间,依稀找到摩登时期的海派风范。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刘以鬯老师,当时我们谈了一个下午,谈什 么已想不起来了。印象中刘老师谈吐很客气,常常鼓励年青人,亦包容我的胡言乱语,让我直抒幼嫩的想法。那是一个很美好的九〇年代……
 
  纪录片缘起
 
  执笔之时,正是2016年冬天。刘以鬯是12月生日,今年刚好九十八岁了,确是「香港之宝」。刘以鬯喜欢冒险,直率爽快,富创造力,追求理想,是典型的人马座。我还记得刘老师在生日会上,自编生日歌词唱颂:「Happy Birthday to me,Happy Birthday to Horse...」十分幽默。原来他与马特别有缘,星座是马,生肖都是马。马,奔放热情,爱好自由,大抵可以作为阅读刘以鬯的参照。
 
  拍摄纪录片,缘起于2009年「刘以鬯与香港现代主义」学术会议的一场公开讲座。这段时期我在一间大学教书,与梁秉钧教授聊起,要为当时九十高龄的刘老师做点事情。大家才惊觉学术界从来没有为这位香港文坛的一代宗师,办过一次以刘以鬯作品为主的学术研讨会。在梁教授与我的主催之下,遂促成了这次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期间有一场公开讲座,刘老师与在场观众的精彩对答,令我印象深刻。「刘老师,你喝酒吗?」「不,我不喝酒的!」「你不喝酒,怎么可能写《酒徒》?」「哼!难道作家要杀过人,才懂写杀人的情节吗?作家有想像力的!」当时刘老师已经九十高龄,反应之快,脑筋之灵活,大大超出预期,全场热烈鼓掌。我见他谈笑风生的表情,猜想如果用摄录机记录下来,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然,始料不及的是,会议中段休息时,也斯告诉我,他患了肺癌的消息。我当时觉得事不宜迟了!一位已经年近百岁,一位罹患绝症,我立即自费买了一台摄影机,就马上开始同时拍摄两部文学家纪录片了。这就是后来的《刘以鬯:1918》及《也斯:东西》。
 
  这两部纪录片制作异常艰辛,不堪回首,一直苦苦困于资金匮乏,在香港总无法筹到足够资金,以完成满意的作品。说来惭愧,也斯离世后,我仍未找到资金。刘以鬯影片在香港一些文化机构微薄资助下,勉强完成。但是我觉得未做到心里所想的,除非找到资金大量重拍,否则不放映了。看着也斯生前片段,又未有资金为这位老朋友(忘年之交的前辈)完成,压力日大。最感徬徨之时,在台湾遇到陈传兴老师。原来大家分隔两岸,却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各自想到以电影记录作家与文学。但是他们已经制作完成「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一,准备做第二系列了;我仍找不到资金。多得目宿媒体的廖美丽一口应允,把两部片子都拼入第二系列之中。香港的两出文学家纪录片,就在台湾伸出友谊之手,才得以完成了。2015年12月台湾公映,2016年3月在香港放映,成为了台港一次历史性的合作。
 
  刘以鬯与香港摩登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源于1920年代末的上海,1940年代末以后兴盛于香港地区与台湾地区,1980年代随着先锋派作家出现,汇流大陆。套用黄万华的说法,这种现象可称为战后同源分流。华文现代主义川流不息,从未间断。刘以鬯(1918-)是传承上海现代主义与五四精神到香港最重要的人物。
 
  刘以鬯在1930-1940年代摩登上海的氛围之下成长,受到穆时英、施蛰存等新感觉派影响甚深。其后他两度来到香港:1948年初来香港,未能适应香港的资本主义都市;1957年自新马回来,并与罗佩云结婚。面对当时中国内地政治动盪的环境,自感重返上海无望,遂以香港为家,希望在香港发展他的文学事业。刘以鬯文学带着浓厚的上海新感觉派色彩,更可以说,他将上海现代主义带到香港继续发展。有趣的地方是,上海曾经是1930-1940年代中国最摩登的城市,更是远东最繁荣的都会。面对1960年代以后,香港都市的崛兴,慢慢取代了上海的位置,后来更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刘以鬯见证了两座城市最摩登的时期,现代主义亦在他身上看到从上海到香港的传承,这是本书探讨的主题。
 
  另一方面,现代主义传入中国之时,实际上跟当时电影这种新兴媒体有密切关系。鲁迅(1881-1936)、张爱玲(1920-1995)、刘吶鸥(1905-1940)、穆时英(1912-1940)、茅盾(1896-1981)等的现代文学,明显受到电影启发。刘以鬯的现代文学,自然少不了电影的痕迹,后期又受到法国新小说派主将罗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1922-2008)(法国新浪潮着名电影编剧)所启发。虽然刘以鬯没有正式参与过电影工作,但是他的文学启发了香港重要的电影导演王家卫,制作了蜚声国际的电影《花样年华》,实是文学与电影的一大盛事。其后我又花了六年时间思考如何用影像表现文学家与文学作品,完成了刘以鬯纪录片《1918》。本书另一特色是,思考文学、电影与纪录片等几种媒体的关系。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分享我编导刘以鬯文学家纪录片《1918》的经验,纪录了我处理从文字到影像所思考的几个问题:其一,文学家纪录片的概念与其他电影类型有何不同?其二,纪录片实地勘察刘以鬯过去在上海、新马、香港的不同足迹,如何重建历史文化与当下实景的关系?其三,《1918》採用纪录──剧情的方法,探寻如何融合剧情片与纪录片的好处于一身?怎样才能用影像真实而准确地表现文学家与其作品?
 
  第二章探讨刘以鬯的心理小说,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尝试寻求一种科学而客观的方法,剖析《酒徒》(1962)与上海新感觉派及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关系。通过文本内语言模式的归纳与比较,发现《酒徒》运用了六种语言叙事模式,其中有来自乔伊斯《尤利西斯》(Ulysses,1922)及穆时英的启发。刘以鬯《酒徒》的贡献是有意建立一套崭新的华文语言系统,描写意识流不同程度的心理层次,同时《酒徒》内省精神可以追溯到鲁迅《狂人日记》(1918),可见《酒徒》在文化上和美学上有纵向与横向的传承与转化关系。通过同时代港台意识流小说的比较分析,揭示《酒徒》在华文意识流小说中的重要价值。后部分讨论《酒徒》以后,刘以鬯发展了两种心理描写手法,一种是混合深层与表层心理的书写手法,另一种是纯粹表层心理的书写手法。
 
  电影视觉文化与城市生活文化的出现,构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特色,刘以鬯作品同样兼具这两种特色。第三章尝试以「城市图像」的概念阐释刘以鬯文本内各种城市时空演绎法与跨媒体经验(来自电影视觉、听觉经验与蒙太奇节奏)。刘以鬯对城市图像的探索,是在上海新感觉派等视觉描写基础上发展。后来受法国新小说派的启发,从电影吸取崭新手法捕捉香港的城市经验,当中以《对倒》(1972)成就最高。另一方面,本章运用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与李维斯陀(Lévi-Strauss,Claude,1908-2009)所启悟的「音乐结构」(composition)概念,分析《对倒》与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2000)的跨媒体影响。本章透过「音乐结构」剖析意义的方法,整理出刘以鬯如何从电影媒体吸取描写城市的手法,文学手法又如何启发电影,表现二十世纪华文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多元与跨媒体互涉复杂现象。
 
  刘以鬯有一系列故事重编小说向来备受评论关注,以往研究方法多遵循「故事新编」概念,着重文本内版本比较,很容易忽略文本外因素,尤其是香港这种多元文化的商业城市因素。第四章会以「现代复修」代替「故事新编」的说法。「现代复修」概念,来自历史古蹟遗址复修的现代建筑方法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育观念。「现代复修」有利于将文本内的关系(新旧符号的和谐与张力)与文本外的关系(经济、文化、社区环境)作整体分析,对刘以鬯在财经或商业报刊连载的故事重编小说,尤其是中篇小说《寺内》(1964)那种雅俗共赏、新旧文字符号并存的作品,得到更精准有效的分析。「现代复修」作为一种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的观念,亦有助评估刘以鬯个人的上海记忆在香港城市现代化的特色。
 
  本书主要以我的博士论文《刘以鬯与现代主义:从上海到香港》为基础,收入本书的第二章至第四章;第一章则是《1918》纪录片公映后,其间接受过不同访问及为报章撰写短文,最后将经验整理而成的文章。博士论文全长达二十万字,未能在本书尽录。篇幅所限,只能选取跟香港有关的内容。可惜的是有关刘以鬯与上海以及新马的研究,未能尽录。本人过去编写有关刘以鬯研究的资料,包括《刘以鬯与香港现代主义》(合编)及《刘以鬯作品评论集》(合编),可以辅助本书并读,对于深入了解刘以鬯文学当有裨益。
 
  本书出版,全赖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黎耀强先生的支持与包容。感谢赖菊英小姐的协助。写作论文期间,感谢山东大学副教授马兵博士,以及学友戴廷杰、鲁毅、钱果长等的协助与照料,克服不少文化差异的问题。感谢《1918》制作团队的黄淑娴博士(联合监制、文学顾问)、赖恩慈小姐(执行导演)、萧欣浩博士(副导演)、关本良先生(摄影)和阮智谦先生(摄影)的多年合作与支持,艰苦完成了这部纪录片。感谢目宿媒体资助《1918》电影,并授权本书剧照之使用版权。铭感梁秉钧教授(也斯)生前给予我很多宝贵的写作意见与鼓舞。特别感谢山东大学黄万华教授的论文指导,以及刘以鬯老师与刘太(罗佩云女士)提供珍贵的资料与支持。

图书试读

刘以鬯的作品特色就是「与众不同」;

电影如何能够做到,确实不容易。

我面对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制作一部「与众不同」的纪录片呢?
 
第一章   文学与影像的跨越:《1918》刘以鬯纪录片制作实验
 
第一个镜头,我构思《1918》纪录片的第一个镜头,坚持要用电子音乐撞击,树立刘以鬯(1918-)的形象。(打破一般观众的惯性想像。他们很容易以为刘以鬯是一位年纪大的作家,而相信一种缓慢怀旧的感觉;然而事实上刘以鬯的文学是前卫的。)
 
如果用电影形式表现一个作家,我必须为他度身订造一种属于这位作家的电影语言。电影导演最大的责任是如何准确而具创意地,通过具体的电影影像表达抽象的意念。正如坊间所说,电影被称为第八艺术,本身已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七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因此一个影像,遂呈现了光影、构图、颜色、节奏、音乐、文字、美术、表意等多重层次与功能。
 
电影镜头的魅力,有别于文字,是它的现场震撼力。一个镜头如果具足够力量,可以带来多重的信息。刘以鬯的本人及其作品,带给我的感觉,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而是由众多概念组合而成的。我推想,这个镜头应该可以涵盖以下一连串抽象的概念:
 
形式主义/现代主义/抗命精神/批判社会/与众不同/前卫/风格冷峻/言简意赅/雅俗共赏/愤世嫉俗/作者亲身经历/香港情怀/城市感/戏剧性
 
「文学家纪录片」,在香港是一个非常新颖的电影类型。我花了六年时间探索、思考和拍摄,其间不断尝试和研究。严格来说,《1918》前后拍摄了两遍。第一次拍摄完毕,限于资金的种种条件限制,我觉得未能满足原来构想的效果,剪接后搁在一隅,没有放映。直至后来找到另一笔资金,我们可以从头拍摄。而刘以鬯先生亦一口答应,坚持几乎每一个访问重做。经过团队的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完成这部文学家纪录长片。
 
这是一个不短的制作过程,我尝试整理点滴的经验,一切由这些关键词展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身就是一位對影像敘事充滿熱情的研究者,尤其關注當代藝術如何回應社會變遷。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劉以鬯與香港摩登』,我就立刻被吸引了。摩登,這個詞語本身就充滿了時代感,暗示著一種對新事物、新文化的追求,以及隨之而來的衝擊與融合。而劉以鬯,這位在華語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的作品,尤其是對現代都市生活、人性異化的深刻描寫,一直是我關注的焦點。我一直認為,文學的生命力,很大一部分體現在它如何被其他藝術形式所轉化和詮釋。書中提到的『電影』和『紀錄片』,這兩者都與視覺傳達息息相關,我非常期待看到本書是如何剖析劉以鬯的文學元素,如何在電影的影像語言中得到具象化,甚至是如何通過紀錄片這種更為直接、也更具批判性的視角,來解構、重塑或補充劉以鬯的文學世界。我猜想,這本書的論述可能會涉及對劉以鬯作品中象徵意象的解讀,對電影鏡頭語言與文學敘事結構的對比,以及對紀錄片導演如何捕捉時代精神、呈現個人經驗的探討。這是一個跨學科的、極具前瞻性的研究方向,我對其潛在的學術價值充滿了期待。」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是一本關於劉以鬯及其作品在香港「摩登」文化中的定位的研究。我對劉以鬯的文學成就一直非常欽佩,他對現代主義文學的貢獻,以及他對人性細膩的洞察,都是我學習的榜樣。而「摩登」這個概念,更是讓我聯想到上世紀中後期,香港在東西方文化交匯中所形成的獨特審美趣味和生活方式。這本書將文學、電影、紀錄片這三個看似獨立又相互關聯的藝術形式放在一起探討,讓我看到了作者試圖從更廣闊的文化視角,來理解劉以鬯的文學影響力。我猜想,書中會深入分析劉以鬯作品的影像化潛力,探討其文學敘事結構如何被電影語言所吸收和轉化,以及紀錄片作為一種紀錄現實、再現歷史的媒介,又如何能夠捕捉到劉以鬯文學中的時代精神和社會變遷。我尤其感興趣的是,作者會如何運用具體的電影和紀錄片案例,來佐證其論點,並且會如何揭示劉以鬯的文學,是如何影響和塑造了香港電影的風格,以及紀錄片創作者又是如何透過鏡頭,來回應和詮釋劉以鬯的文學世界。這是一本充滿學術深度和文化洞察力的著作,我非常期待透過閱讀,能夠對劉以鬯及其在香港「摩登」文化中的地位,有更為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评分

「坦白說,我對劉以鬯這個名字,最早的印象是從一位長輩口中聽來的。當時他正在跟我們談論一些舊時的文壇軼事,提到了這位作家如何在夾縫中尋求創作的空間。我對他的作品雖然不算非常熟悉,但一直抱持著一份敬意。這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最先聯想到的,反而是那種帶著點懷舊,又充滿前衛色彩的香港文化圖景。我總覺得,劉以鬯的作品,尤其是在描寫城市生活、現代人內心疏離感方面,與台灣本土的現代主義文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也同時展現出另一種獨特的城市氛圍。書中提到的「文學‧電影‧紀錄片」這三個面向,讓我聯想到台灣的電影史,很多優秀的電影,其改編的劇本都源自紮實的文學作品,而紀錄片則扮演了記錄、反思、甚至是解構的角色。我特別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將劉以鬯這位文學巨擘的作品,與香港電影那濃厚的時代烙印,以及紀錄片獨有的敘事方式結合起來。我猜想,這其中一定牽涉到大量的文本分析,以及對電影影像的細膩解讀。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研究主題,但也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組合,彷彿能串聯起整個華語電影與文學的發展脈絡。」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去在香港遊歷的種種片段。那種獨特的城市氛圍,既有老街的懷舊,又有新興商業區的活力,彷彿一個巨大的萬花筒,不斷變幻出新的風景。而劉以鬯,這位在香港文學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記的作家,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載著那個時代的氣息。我一直對香港的電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那種充滿張力、節奏明快的敘事風格,以及對城市空間的巧妙運用,總是讓人回味無窮。我猜想,這本書會將劉以鬯的文學世界,與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以及紀錄片這種紀實性的藝術形式,進行一次深刻的連結。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從劉以鬯的作品中提煉出適合電影化的元素,這些元素又如何在銀幕上被重新詮釋?同時,紀錄片作為一種記錄現實、反思歷史的媒介,又會如何為我們呈現一個更為立體、更為多元的劉以鬯形象,以及他所處的那個「摩登」的香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重新走進那個充滿魅力的時代,感受文學、電影與紀錄片之間那種巧妙的對話與碰撞,讓我對香港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一拿到這本書,我的腦袋裡立刻浮現出在台北街頭巷尾尋找二手書店的畫面。那些泛黃的書頁,承載的往往不只是一個故事,更是時代的脈絡。劉以鬯這個名字,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我對戰後香港文學的一扇窗。我一直對那段歷史時期的藝術發展充滿好奇,尤其是文學與電影之間那種若有似無、卻又彼此浸潤的關係。書名中的「摩登」二字,更是精準地勾勒出我對那個時代的想像——一種既有西學東漸的時髦,又蘊含著在地文化掙扎的獨特氣息。我曾花了很多時間閱讀關於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著作,總覺得那背後一定有更深層次的文學根源,而劉以鬯,這位被譽為「香港馬奎斯」的作家,其作品的影像化可能性,一直是我探討的重點。我特別期待這本書能深入解析他作品中那些充滿實驗性、後現代的結構,如何被轉化成視覺語言,又如何反哺了香港電影的美學風格。當然,紀錄片這個載體,也讓我眼前一亮。用紀錄片的形式來梳理文學與電影的關聯,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創意的嘗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運用這個媒介來呈現這些複雜的藝術對話的。總之,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緊緊抓住了我的目光,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要一探究竟,挖掘那段被遺忘或被低估的香港文化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