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跨国与自我的主体:日记电影研究

台湾、跨国与自我的主体:日记电影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研究
  • 日记电影
  • 跨国主义
  • 自我认同
  • 文化研究
  • 电影研究
  • 纪录片
  • 亚洲研究
  • 媒介研究
  • 身份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透过第一手与国际上知名日记电影创作者及电影学者的访谈,企图更为接近「什么是日记电影」这个核心问题,同时,透过与台湾日记电影创作者的对谈与论述,与欧美日记电影的研究及创作产生共鸣、连结与对照,借此回顾台湾电影研究,进而反思自身。

  《台湾、跨国与自我的主体──日记电影研究》一书分为「访谈 录:制造台湾性」、「访谈录:欧美的跨国性」与「专文:日记的主体性」 三个部分。「访谈录:制造台湾性」中,收录了7篇台湾跨世代的日记电影创作者的访谈录:庄灵先生、陈宏一导演,以及2007年之后 由学院体系毕业的日记电影创作者林倩、李明宇、练建宏、苏明彦与 陈颖宽。试图借由跨世代电影创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去拼凑出属于台 湾自己的日记电影创作脉络。

  第二部分「访谈录:欧美的跨国性」以米开斯为一开启迷宫的线索。巴黎庞毕度中心于2012年12月举办米开斯的回顾特展「Jonas Mekas / José Luis Guerin: exposition Cinéastes en correspondance」,放映了米开斯的旧作与其他非常少见的作品,其中亦包含了《365 Day Project》的12台电视现场装置。由于这个难得的机会,我 得以亲自与米开斯访谈,透过与米开斯的访谈,更多日记电影的线索 渐渐地浮现。罗杰.欧丹做为长期研究家庭电影、个人电影的专家学 者,本书亦收录我与欧丹所做之深度访谈,从电影学术研究的角度切 入日记电影创作,提供与创作者不一样的观点。同样身为长期投身于日记电影创作的艺术家,乔瑟夫.莫 德(Joseph Morder)再提供了不同于米开斯的观点,亦可从中观察出欧美之间对于日记 电影创作之异同。〈通信:萝拉.拉斯卡萝莉/李明宇〉,在萝拉.拉斯卡萝莉与李明宇多次书信往返之下,完成了这篇文章,内容包含日记电影的作者、旁白与新科技的影响等等。

  本书第三部分「专文:自我的主体性」收录三篇日记电影研究者与创作者的文章。世新大学刘永晧副教授长期研究家庭电影与日记电影,〈从家庭电影到日记电影的研究与创作教学〉一文中,从研究与教学的观点,回顾并整理了他过去对于日记电影的研究,同时也分析 讨论了台湾新生代日记电影创作者们的作品,呈现出当今台湾日记电影在创作面的现况,亦是他在此领域研究与教学的开花结果。颜.博飞的〈从自我的再现到几部日记电影:几个标准或是主体的间断〉一文,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讨论「我」的再现问题,并以颜.博飞自己的多部日记电影作品为例,以及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李明宇〈日记电影中水平蒙太奇、括号结构与声音间隙的美学可能:分析琼纳斯.米开斯的《阿维拉之歌》(Th e Song of Avila)一文,从旁白的问题切入,分析琼纳斯.米开斯的日记短片作品《阿维拉之歌》。文中讨论了旁白声音在日记电影中是如何以一种不同于传统剧情片的方式在运作。

  封面设计王志弘与内页设计黄暐鹏。
 
岛屿的镜像与时间的刻度:日记电影的文本学考察 引言:日常的升华与时间的碎片化 日记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影像实践,长期以来游走在纪实与私人叙事的交界地带。它以最为直接、未经雕琢的个人经验为基础材料,将个体生命流动的瞬间凝固于胶片之上。这种“在场感”的营造,使得日记电影超越了传统纪录片对宏大历史的梳理,转而聚焦于微观的生命体验、日常的重复,以及时间流逝所留下的细微痕迹。本书旨在超越对日记电影的简单分类或风格归纳,深入探究其作为一种特定文本形态所蕴含的深层结构、伦理困境与媒介本体论意涵。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日记电影如何处理“真实”的构建、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在私人领域与公共展示之间张力产生的动态过程。 第一部:文本的生成与媒介的在场 本部分着重于分析日记电影的物质基础及其文本构成。日记,本质上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私人书写,其时间性是预设的、指向性的。然而,一旦这些私人记录被转化为影像,并以“电影”的形式呈现给不特定的观众时,其文本的性质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章:时间性与碎片化的叙事结构 日记电影的叙事往往是断裂的、非线性的。它缺乏传统电影叙事中清晰的因果链条,而是通过对日常片段的偶然并置来模拟记忆的运作方式。我们考察了多部经典日记电影中“留白”的策略,探讨了片段化如何不仅是技术上的选择,更是对现代性主体经验——即时间被高度加速和碎片化——的一种忠实反映。电影中的“停顿”与“重复”不再是叙事的停滞,而是构建意义的关键节点。 第二章:身体作为记录仪:主体性的在场与缺席 日记电影中,拍摄主体(即日记记录者)的身体往往以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存在。镜头时而指向主体,时而又由主体携带,构成了“我即是镜头,镜头即是我”的复杂循环。这种身体性的在场,带来了极强的临场感,但同时也暴露了“记录者”身份的内在矛盾:记录行为本身即是对经验的干扰与重塑。我们分析了镜头语言如何微妙地揭示这种主体性的“失语”状态,即在记录的狂热中,真正的情感表达反而被抑制。 第二章:伦理的边界与观看的责任 日记电影的生命力源于其对隐私的侵入性。当私人生活被公开展演,伦理困境便随之浮现。本书深入探讨了“被拍摄者”与“拍摄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尤其是在涉及家庭成员、亲密关系或创伤性事件的记录中。我们提出了“观看的责任”概念,即观众在消费这些私密影像时,所承担的道德义务——这种观看是否构成对个体记忆的二次剥削?我们对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私密”定义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日记电影的接受度与诠释空间。 第三部:日记电影的类型学重构与历史定位 日记电影并非一个封闭的类型,而是与其他电影形式不断发生混杂与渗透。本部分试图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电影史语境中进行定位,并提出新的分类框架。 第三章:从自传到自恋:个体表达的谱系 我们区分了以“自传”(Autobiography)为核心的日记电影,其目标在于构建一个相对连贯的自我历史;与以“自恋”(Narcissism)为驱动的表达,后者更专注于瞬间的自我确认与媒介的试验性。这种区分并非价值判断,而是分析其叙事重心与对时间处理方式的差异。我们将探讨那些故意模糊“事实”与“虚构”界限的作品,它们如何挑战了传统纪录片对客观性的承诺。 第四章:日记电影作为抵抗的工具:对官方历史的回应 在一些政治高压或文化边缘化的语境中,日记电影成为了抵抗主流叙事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日常细节的执着记录,这些影像揭示了宏大叙事背后被忽略的、个体的生存挣扎。它将“历史”从精英阶层的书写中解放出来,还原给日常生活的行动者本身。我们考察了日记电影如何在不诉诸激进姿态的情况下,通过其存在的纯粹性,对既有权力结构构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挑战。 结论:未完成的文本与持续的观看 日记电影的魅力在于其“未完成性”。它始终保持着一种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即使当它被展示出来时,其意义仍在不断被新的观看行为所激发。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套工具,使读者能够更审慎地进入这些充满时间颗粒感的影像世界,理解它们如何既是个人灵魂的投射,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媒介生态的精确切片。日记电影要求我们不仅观看“内容”,更要观看“记录的行为”本身。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李明宇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电影博士,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研究所M.F.A电影创作硕士。

  电影作品曾于法国巴黎网球美术馆Jeu de Paume、巴西圣保罗MIS-Museum of Image & Sound、国立台湾美术馆,及各国影展展出放映。短片《仍未到家》(Home Not Yet Arrived)于2012 年10 月入选2012年国际家庭电影日Home Movie Day Bari 于义大利Bari 展出、2010 年9 月入选巴黎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Jeu de Paume) – Faux Amis单元;短片《回家》(Going Home)于2008 年11 月入选参加国立台湾美术馆「家 –2008 台湾美术双年展」、2009 年3月入围法国克莱蒙・费朗VIDEOFORMES 国际新媒体艺术展、2008 年11 月入围法国第26 届Festival Tous Courts 国际短片竞赛「日记」(Journal Intime)单元、2008 年入围瑞士洛桑地下电影音乐展(LUFF) – 国际实验短片竞赛。2007年短片《时间变奏曲》(Time Variations)入围义大利Imaginaria FilmFestival并获得Videoart Experimental竞赛类「评审特别奖」。目前任教于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
 

图书目录

编者序 5
《剧场》、前卫与日记电影《赤子》
──专访庄灵先生 13
在In与Out之间:音乐与影像的对话
──专访陈宏一导演 37
《蓝调日和》(Blues Biyori)的女游影像书写
──专访林倩 57
稍纵即逝的瞬间:《回家》(Going Home)
──专访李明宇 77
平衡与倾倒:《家屋日记》(_e Household Diary)
──专访练建宏 87
家的记忆与想像:《日光显影》(Daylight Developing)
──专访苏明彦 93
影像的拾荒者:《偷渡日常-变形记》
(Smuggling Ordinaries — _e Metamorphosis Recorded)
──专访陈颖宽 101
我亲爱的朋友:
专访美国前卫电影教父与日记电影创作者
琼纳斯.米开斯(Jonas Mekas) 111
从家庭电影、日记电影到口袋电影(P-Cinema):
专访法国电影学者罗杰.欧丹(Roger Odin) 123
说故事的人:专访法国日记电影创作者
乔瑟夫.莫德(Joseph Morder) 135
通信:李明宇/
萝拉.拉斯卡萝莉(Laura Rascaroli) 145
从家庭电影到日记电影的研究与创作教学 167
刘永晧
从自我的再现到几部日记电影:
几个标准或是主体的间断 177
颜.博飞(Yann Beauvais)
日记电影中水平蒙太奇、括号结构
与声音间隙的美学可能:分析琼纳斯.米开斯
的《阿维拉之歌》(_e Song of Avila) 201
李明宇
作者介绍 215
译者介绍 219
 

图书序言

编者序

李明宇


  「日记电影」作为一种个人且私密的电影创作方式,在电影的发 展史里,虽为少众,但却也从未间断地现身于各个不同的时代之中: 1895 年卢米埃兄弟的《婴儿午餐》、曼.雷的《家庭电影》(1923- 37,1938)系列等等,一直到了1950年代美国的玛丽.门肯(Marie Menken)开始,1960年代美国前卫电影运动的琼纳斯.米开斯(Jonas Mekas)接棒,到了1970年代在美国与欧陆各地发扬光大,进而 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电影类型。 在台湾的部分,「日记电影」这块领域似乎早已被人遗忘。然而, 随着文献的逐渐出土显示出,台湾的日记电影,似乎也有一条自己的 路径与脉络可循。几个重要的人物事件提供了我们下手的座标:1930 年代刘吶鸥所拍摄的影片《持摄影机的男人》、1960年代《剧场》杂 志时期两次的放映会、1970年代金穗奖初期的得奖作品,以及2007 年左右从大学院校影视科系毕业的学生作品。 尽管「日记」此一概念终究是属于私领域的,然而,从台湾刘吶 鸥以及《剧场》时期的庄灵的人等作品中,我们更多时候是得以窥见 了一种属于一个时代的常民生活的集体记忆。1930年代人物的穿着、 庄灵妻子上班的公车路线、沿路的台北街景、市场等等。日记电影做为私人保存记忆的一种积极手段,却也同时,浓缩了整个大时代的记 忆,成为珍贵的台湾文化记忆与资产。这种记忆因是由私人开始,也 因此得以打破疆界、跨越主流意识形态与政治宣传,甚至穿越国界。 现今,人手一机的自拍网路上传等video短片,亦可视为日记电影的 某种变奏形式:日记电影的概念与实践,已然渗透在日常生活各个角 落。几乎人人都无意识地在拍摄日记电影,因此日记电影更值得去深 入研究。 尽管如此,「日记电影」虽经常被用来指称某一种贴近生活、随 性的个人电影,但其定义却也经常是模煳不清,甚至是与其他类型的 作者电影和个人电影相互重叠。因此,一个对于「日记电影」更为清 晰的理解是必要的。什么是日记电影?日记电影的特色是什么?什么是日记电影特有的美学?它和其他相近的电影类型(如散文电影、家 庭电影、自传电影)又有何相异/相同之处?这些问题应当是在研究 日记电影时首先应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必须了解,必定 不会有一个通则或是如数学公式般的代换,可以用来简单的理解日记 电影。它必定是一条迂回的路径:其中涉及文学、日记手帐、涂鸦、 绘画、自画像、随笔等等,才慢慢地转进了电影之中。因此,如何从 迷宫般的路径之中理出头绪,是一大挑战。

  《台湾、跨国与自我的主体─日记电影研究》一书的出版构想从2012年开始蕴酿,由本人在博士论文研究的书写期间,所进行的 访谈与田野调查开始。鉴于台湾电影研究对于日记电影的匮乏,唯 一可参照的文献来自于1996年刘永晧(任教于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 影学系)于《电影欣赏》第81、82期所策划之日记电影专题「日记电影(一)与(二)」。相对于台湾在文献探讨的部分所面临的困境,欧 美方面对于日记电影的研究仍然是屈指可数:「日记电影」一词曾零 星地出现在各种电影研究的讨论分析中,如亚当.席尼(P. Adams Sitney)在对于自传与电影的研究中将结尾献给了日记电影,可视 为其对于菲利浦.勒热纳(Philippe Lejeune)的文学「日记」研究 之延续,然对于日记电影本身的讨论着墨不多;萝拉.拉斯卡罗莉 (Laura Rascaroli)对于散文电影(the Essay Film)与个人电影的研 究,在其着作《个人摄影机:主观电影与散文电影》1 (The Personal Camera: Subjective Cinema and the Essay Film)亦花了一个章节的 篇幅来讨论日记电影中的特殊时间结构与作者问题。除此之外,对于 日记电影研究的专书,似乎只剩下大卫.詹姆斯(David E. James) 所编着的《To Free the Cinema: Jonas Mekas & the New York Underground》。琼纳斯.米开斯被詹姆斯视为将日记电影形式发展至完 全成熟的关键性人物,詹姆斯所篇之专书亦可视为对日记电影首次有 系统的回顾与整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台湾、跨国与自我的主体:日记电影研究》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联想到我个人对台湾社会与文化变迁的感受。尤其“日记电影”这个说法,总让人觉得有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真实而私密的质感。我好奇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将这三个看似独立却又息息相关的概念——“台湾”、“跨国”以及“自我”——串联起来的。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在探讨台湾的电影,更可能是在借由日记电影这种独特的影像形式,来审视台湾在全球化浪潮下的身份认同问题。也许作者会分析一些台湾导演的创作,比如他们如何用影像日记的方式,去记录个体在跨国文化交流中的迷茫、挣扎与认同的建立过程。我对“跨国”的解读尤其感兴趣,它是否包含了对台湾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格局中定位的探讨?又或者,它指的是台湾人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文化自觉与反思?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台湾这个地方,以及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定义和重塑“自我”的。

评分

《台湾、跨国与自我的主体:日记电影研究》这个书名,就仿佛一个邀请,邀请我这个来自台湾的读者,一起踏上一场关于影像、身份与世界的探索之旅。一开始,“日记电影”这个概念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总觉得它是一种充满温度和真诚的影像形式,往往能直击人心。而当它和“台湾”、“跨国”这样的宏大命题结合在一起时,我便开始思考:这本书究竟要讲述怎样的故事?我猜想,作者可能在探索台湾的日记电影,是如何在后现代社会中,在东西方文化交织的背景下,去寻找并构建属于“台湾人”的独特主体性。或许,书中会深入分析一些具体的影片,例如某位导演如何在自己的影像日记中,记录下身处台湾的个体经验,同时又如何回应来自外部世界的文化冲击和影响。我尤其好奇,“跨国”在书中是如何被定义的,是仅仅指地域上的跨越,还是包含更深层次的文化、经济、思想上的互动?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当个人的日记被置于宏大的跨国背景下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人片段,如何能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脉络和台湾社会发展的轨迹?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给我带来一些惊喜的解读。

评分

读到《台湾、跨国与自我的主体:日记电影研究》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被它所蕴含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作为一名在台湾土生土长的读者,我对“台湾”这个词所承载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体会,而“跨国”的视角更是点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现实。更让我觉得有趣的是“日记电影”这个切入点。日记,向来是极其私密的个人记录,而当它被转化为电影,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将这看似微小、个人的“日记”放大,去折射出“台湾”的集体意识,甚至是与“跨国”议题发生碰撞的呢?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可能性:或许作者会选取一些台湾导演拍摄的、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纪录片,分析其中如何体现台湾人民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的内心挣扎与身份定位;又或者,书中所探讨的“跨国”并非仅仅指地域上的流动,更可能是思想、文化、艺术观念上的交流与融合,而日记电影恰恰成为了这种交流的载体。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思辨的影像世界,去发掘那些隐藏在日常记录背后的深刻意义。

评分

《台湾、跨国与自我的主体:日记电影研究》这本图书的标题,就足够引发我这个台湾读者的浓厚兴趣。“日记电影”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亲切感和叙事性,仿佛是电影镜头下的私人生活碎片,而将其与“台湾”、“跨国”和“自我”这样的概念联系起来,更是激起了我无限的遐想。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解读和分析那些具有日记性质的电影,以及这些电影又是如何在台湾的语境下,回应“跨国”带来的影响,并最终触及到“自我”的建构与表达。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台湾的电影创作者们,如何通过日记式的影像记录,来呈现个体身份的流动性与复杂性?又或者,它会关注那些在台湾的日记电影中,如何体现出台湾人民在面对西方文化、中国大陆文化以及其他亚洲文化时,所经历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看到一些对具体影片的深度剖析,理解创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日记电影的语言,去探索“我”是谁,以及“我们”(台湾人)是谁,并且如何在跨越地域与文化界限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台湾、跨国与自我的主体:日记电影研究》光是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勾起了我不少好奇心。我本身是台湾人,对“台湾”、“跨国”、“自我”这几个关键词都很有感觉。尤其“日记电影”这个概念,感觉非常个人化,又好像带着某种纪录的性质,不知道在这本书里,作者是如何将这三者串联起来的?是透过分析特定导演的作品?还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探讨日记电影作为一种影像形式,如何在台湾的语境下,或者在面对跨国文化的影响时,去呈现或建构“自我”的?我很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一些我熟悉的日记电影,甚至发现一些我之前从未留意过的作品。毕竟,透过个人的日记来理解一个更大的叙事,本身就是一种很有魅力的解读方式,尤其是在探讨“台湾”这个身份认同的议题上。作者会不会从历史脉络出发,看看日记电影如何承载了不同时期的台湾社会变迁?或者,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到具体的电影分析,比如某位导演在日记电影中如何处理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的关系?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