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影像:电影、当代艺术与策展

漫游影像:电影、当代艺术与策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影
  • 当代艺术
  • 策展
  • 影像文化
  • 艺术理论
  • 文化研究
  • 视觉文化
  • 艺术史
  • 媒体艺术
  • 展览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林心如长期耕耘当代艺术和电影领域的书写,尤其在旅法期间透过评介和专访,将国际艺坛和影坛的脉动传递给台湾读者。《漫游影像:电影、当代艺术与策展》主要收录作者在2004至2014年所写的艺术和电影类文章,书中约50篇专文、约21万字,书写对象皆为国际一线的艺术大展、机构、艺术家、策展人、艺术博览会、电影机构、电影导演和影评人等,并广泛而深入地触及国内甚少被讨论的实验电影及其和当代艺术的相互激盪。

  书中涵盖了Philippe Parreno, Douglas Gordon, Anri Sala, David Claerbout, Anthony McCall, yann beauvais, Jeremy Deller, Jacob Fenger(Superflex), Robert Frank, Diane Arbus,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和高重黎、陈界仁等艺术家,Hans-Ulrich Obrist, Nicolas Bourriaud, Jérôme Sans, Marc-Olivier Wahler, Philippe-Alain Michaud, Dominique Païni, Anselm Franke, Robert Kluijver等策展人,里昂双年展、台北双年展、敏斯特雕塑大展等展览,巴黎东京宫、庞毕度中心、雪梨当代艺术馆等机构,FIAC艺术博览会,雷诺汽车的艺术收藏,以及Béla Tarr, Philippe Garrel, Jean-Luc Godard和杨德昌、蔡明亮等导演。

  作者以单一专论(monographic)的方式展开书写主题,着眼作品/对象的客观描述及脉络陈述,辅以广泛的参考资料或简要的理论提引。此外,书中大量的第一手採访(约佔全书的一半)更构成本书的高度参考价值。书中并收录笔者受电影《厨房》及其原着小说启发所撰的散文诗,揭露作者的书写实践早期而根本的诗性面向。

  书中收录文章的初次刊登处包括:《典藏•今艺术》、《典藏•读天下》、《电影欣赏》、《放映週报》、《现代美术》、《摄影之声》、《乐多线上志》(《MOT TIMES明日志》前身)、《台北艺术论坛电子报》,以及郑慧华出版的《疆界Altered States》展览专书及《艺术与社会――当代艺术家专文和访谈》。
 
影像的疆域:流动的媒介与视觉叙事的新边界 本书简介 在当今高度视觉化的时代,影像早已超越了传统电影制作的范畴,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新兴的数字媒体到沉浸式的虚拟现实,从公共空间中的大型装置到私人屏幕上的短视频,影像的形态与功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塑。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当代视觉文化的核心议题,聚焦于影像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社会性、政治性和本体论意义的媒介,如何在新的技术语境下拓展其叙事边界,并与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发生深刻的碰撞。 第一部分:技术赋能与媒介的再编码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技术革新如何根本性地改变了影像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模式。数字技术不仅仅是工具的升级,它代表着一种媒介本体论的转变。高分辨率的普及、实时渲染能力的提升以及人工智能(AI)在图像生成和分析中的介入,都在挑战我们对“真实性”和“作者性”的传统认知。 本书将详细分析计算摄影如何模糊了纪实与虚构的界限。例如,在当代艺术实践中,艺术家如何利用算法生成具有内在逻辑但又完全陌生的视觉结构,这些结构挑战了我们习惯的线性叙事框架。我们将考察“屏幕文化”对观看习惯的影响,探讨信息过载状态下,影像如何为了争夺注意力而变得更加碎片化、符号化,以及这种碎片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我们构建意义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会深入探讨沉浸式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在叙事上的潜力与陷阱。当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在场者”时,影像的体验性、伦理责任以及空间感知如何被重新定义?我们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关注艺术家和创作者如何利用这些媒介的物理特性,构建出具有情感冲击力和知觉强度的全新“在场感”。 第二部分:后电影时代的叙事转向 “电影”作为一个特定的艺术形式正在经历解构。本书不将电影视为一个封闭的体裁,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影像矩阵”中进行考察。我们关注那些“后电影”的实践,即那些继承了电影语言(如蒙太奇、景深、场域感)但脱离了传统叙事结构(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作品。 重点分析对象包括“慢速电影” (Slow Cinema) 和“纪录性模拟” (Faux-Documentary)。慢速电影如何通过拉伸时间、强调环境细节和重复的日常行为,迫使观众进入一种冥想式的、去功利化的观看状态?这种对时间的“抵抗性”书写,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中具有怎样的批判价值? 同时,本书将探讨图像作为档案和记忆载体的角色转变。在“永恒记录”的数字时代,历史影像的意义不再是固定的。我们审视艺术家如何介入已有的影像档案(包括新闻、家庭录像、政府资料),进行重组、遮蔽与再语境化,从而揭示隐藏在主流叙事之下的权力结构和被遗忘的个体经验。这涉及到对“视觉历史学”的探讨:影像如何成为一种可被操作、可被攻击的论据。 第三部分:空间、景观与身体的介入 影像的实践已不再局限于黑暗的影院。当代艺术和文化生产将影像带入公共空间、博物馆和特定的社会场域中。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影像与空间、景观以及身体的互动关系。 我们分析了“装置性影像” (Installation Film/Video) 的发展。当屏幕不再是唯一的载体,而成为构成一个三维环境的元素时,影像如何与建筑空间、光线和观众的移动轨迹发生共谋?特别关注那些利用多通道投影或环绕声场构建“人工景观”的作品,它们如何模拟、复制或颠覆我们对真实地理空间的感知? 此外,身体在影像中的呈现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审视身体政治在数字影像中的体现。当代艺术中对身体的解构、重构和异化描绘,如何回应全球化和监控资本主义带来的身体自主性危机?本书关注那些利用身体表演作为影像核心驱动力的实践,探讨表演者在镜头前的脆弱性、力量展示,以及这种展示如何反向塑造了观众的自我认知。 第四部分:策展的论述与视觉的伦理 最后,本书将目光转向影像的“组织者”——策展实践。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策展行为本身成为一种重要的论述形式。本书探讨策展人如何通过对特定影像作品的选择、编排和环境设置,构建出具有说服力的主题叙事或批判性对话。 我们将分析“影像回顾展”、“主题性影像展”与“跨媒介对话展”在构建意义上的不同策略。策展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一个充斥着商业和娱乐影像的环境中,凸显艺术影像的批判潜能和智性深度。 最后,我们必须面对视觉伦理的新挑战。在AI生成图像日益逼真的今天,在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威胁信息可信度的背景下,创作者和展示者应承担何种责任?本书呼吁建立一套适应数字和跨媒介环境的“影像伦理守则”,以维护视觉表达的严肃性、尊重他者的经验,并在无限的可能性中,锚定批判性的立场。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影像生态的分析框架,鼓励对流动的、不断变化中的视觉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去技术决定论的思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心如


  台湾大学文学院学士,巴黎第八大学当代艺术及新媒体研究所硕士,国际艺评人协会(AICA)法国分部会员。从事当代艺术和电影领域的书写,合作对象包括《典藏•今艺术》、《电影欣赏》、《现代美术》、《摄影之声》、Yishu华人当代艺术期刊、燃点网站、法国庞毕度中心(Centre Pompidou)等。并从事相关领域的翻译,作品包括诸多展览专辑内文、《当代艺术收藏指南》(部份章节)、《塞杜文选》、《电影城市》(部份章节)、《仿培根的三习作》、《给眼球世代的观看指南》(採用笔名林薇),并审校《解构库斯杜力卡》、《温德斯的电影旅程》、《杨德昌的电影世界》等译书。
 

图书目录

主编序    用最恰当的步伐行走巴黎与书写:女漫游者的差异路径          刘永晧
推荐序    繁星点点:进入影像时代和全球化下的艺术场景  郑慧华
作者序    陌生之眼  林心如

PART I  电影  CINEMA

在世界的喧哗中:《席丹,21世纪的肖像》
电影史,进行式:尚-庐•高达的「乌托邦之旅」展览
碎化.层叠.映射……:颜•博飞的影像装置
安东尼•马柯尔:无尽扩延的电影式经验
拆解影像,凝视历史:高重黎影展暨艺术展,「电影他者的电影」
消失中的真实:贝拉•塔尔,《伦敦客》
「明日此时,我们将在何处?」:菲利普•卡瑞,《规律恋人》
完美的以及疯狂的:专访约根•莱斯
多重美学的交会:专访尚-米榭尔•弗东谈杨德昌
去戏剧化的戏剧化电影:专访尚-冯索瓦•侯哲谈杨德昌
从《四百击》到《脸》:专访蔡明亮
与梦想最近的距离:侧写蔡明亮在巴黎

PART II  当代艺术  CONTEMPORARY ART

耗尽影像:论安利•沙拉的创作
抗拒意义:安利•沙拉专访
杂化的影像:论大卫•克拉耶柏的作品
影像的制造:专访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
毁灭的游戏: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的「原始」个展
艺术界的反英雄:杰瑞米•戴勒
就是这样:专访杰瑞米•戴勒
採取行动、直接去做:专访Superflex成员约寇•芬格
视觉的倾覆:亚历山大•罗谦柯摄影展,「眼的革命」
亲密的混乱:罗柏•弗兰克摄影展,「异者的凝视」
摄影美学的激进转折:黛安•阿巴斯的摄影
都会的平面,历史的焦距:艾德•若夏和柯瑞吉•霍斯菲尔的摄影
摄影师的缪思:「未来的影像」展览
被摄影者的历史:陈界仁的冲撞年代

PART III  策展  CURATING

专访洛杉矶的首届法国FIAC艺术博览会总监,吉儿•西薇曼•凡•蔻恩葛拉琪
企业赞助艺术的先锋:专访雷诺艺术收藏品策展人,安•涵卓瑞
耕耘澳洲当代艺术:专访里昂•巴洛希恩与柏妮丝•莫菲
极端的当代艺术:专访东京宫新任总监,马克-奥立维耶•瓦勒
破碎的帷幕,影像的长廊(一):「影像动态」展览
破碎的帷幕,影像的长廊(二):专访「影像动态」展览策展人,菲利浦-亚蓝•米修
影片的消失:专访菲利浦-亚蓝•米修
瞬时迸发的超新星:大卫•柯能堡眼中,安迪•沃荷作品的毁灭性
影像,形象,梦:专访多明尼克•巴依尼
「关系美学」及其延伸:专访尼可拉•布希欧
反消费式的艺术经验:专访2005里昂双年展策展人,杰宏•尚斯
光的触觉、声音的颜色:经验2005里昂双年展的时延
跨越无形的铁幕:专访首届布鲁塞尔双年展策展人,芭芭拉•范黛琳
再探现代性:首届布鲁塞尔双年展
历史如何归零?第九届里昂双年展
多重世界的世代:专访2007里昂双年展策展人,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2007敏斯特雕塑大展:场域性的多角实验
场域公共性的当代变貌:专访2007敏斯特雕塑大展策展人,卡琳娜•普拉斯
怪兽的历史想像辩证:专访2012台北双年展策展人,安森•法兰克
再探艺术与政治:专访罗柏•克鲁哲维尔

暗呓1:与《厨房》的女主角叠合衍生的独角剧
 

图书序言

序文

陌生之眼


  漫游者没有固定的身分。我的护照充满他者的印记。

  在人生的各阶段,我经常是个漫游者,在途中探寻感知与思维的触发。在影像和当代艺术领域,我热中透过各种形式和管道接触作品和创作者,并对一切具有经典地位和国际性的题材抱持高度好奇。在毅然于2005年展开巴黎生涯并走访欧洲城市之后,我对电影和艺术原有的了解化为真实。置身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发源城市,犹如走入一个真实世界规模的偌大场景,我并看到曾在台北双年展令我印象深刻的安利•沙拉(Anri Sala)、大卫•克拉耶柏(David Claerbout)的新作,原本只透过文字知道的策展人和大展成为我亲炙的对象和场域,此外,还有我未曾知道、或当下正在浮现的名字和视野等待发掘。

  旅法的六年半之中,我于是以实验与作者电影、当代艺术和策展为范畴,以国际一线的机构、艺术家、策展人、导演和影评人为标竿,构成一场深度漫游的路径和图谱。这段密集、丰富而刺激的历程累积的文字构成我的第一本着作《漫游影像:电影、当代艺术与策展》的主干,书中主要收录我在2004至2014年为电影、艺术、文化刊物/网路媒体所写的文章,其篇幅与笔风因各刊登框架而异,一贯的是对主题的精选,并以我认为的单一专论(monographic)的方式予以展开,着眼作品/对象的客观描述及脉络陈述,辅以广泛的参考资料或简要的理论提引。

  在影像的领域,回顾我初抵巴黎的前两年,正兴起电影与当代艺术汇合的趋势。艺术家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和菲利浦.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联手拍摄了电影长片《席丹,21世纪的肖像》(Zidane, un portrait du XXIème siècle),庞毕度中心(Centre Pompidou)的「影像动态:电影,艺术」(Movement of Images: Cinema, Art)展览策展人菲利浦-亚蓝•米修(Philippe-Alain Michaud)突破性地在艺术展间呈现实验电影,并与各类当代艺术作品并置。之后,从艺坛退隐20年的实验电影传奇人物安东尼•马柯尔(Anthony McCall)以数位投影装置复出……。我以书写和访谈介述这些令人兴奋的时刻,而在这段远离母国的漫游中,我也遇到蔡明亮、欣赏杨德昌作品的影评人尚-米榭尔•弗东(Jean-Michel Frodon)。正是国际艺坛和影坛这般无界限、对任何创意的积极挖掘、讨论和展演使我如此乐于作为一匿名的陌生者,在和这些对话者的交谈中,趋近创意和思辨的原点。而访谈作为我书写实践的重要面向,体现在占本书一半内容的专访,亦在本书受访者之列的策展人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的两册《访谈录》(Interviews)作为我遥遥致意的典范。

  在广泛的当代艺术与策展方面,我受郑慧华之邀访问了行动主义走向的艺术家,包括曾在台北双年展展出的杰瑞米•戴勒(Jeremy Deller),这促使我主动接触提供伊拉克炸毁车骸给戴勒的罗柏•克鲁哲维尔(Robert Kluijver),他是我所知的唯一从政界(联合国)转入策展的人物,我希望透过和这位亲身处于动乱之地的行动者和学者的专访,探触政治与艺术论题的极限。而受余思颖之邀、与负责策划2014台北双年展的法国策展人尼可拉•布希欧(Nicolas Bourriaud)的专访中,我试图完整涵盖他从建立关系美学理论至今的延伸策展理念。本书介绍的所有其他主题和受访者也都以各种方式在我的艺术漫游留下印记,盼以此书将其转译和封存,并传达给更广大的读者。

  本书的最后一篇:〈暗呓1:与《厨房》的女主角叠合衍生的独角剧〉是全书中撰写年代最早的文章(1998),它体现我大学时代对现代诗的热爱。书写――以其种种形式,而现代诗即是将文字予以陌生化。追溯这整个文学和艺术感知的宇宙何以如此迷人,答案似乎就在于「陌生」。从带有些许自我放逐色彩的漫游者推向极致,我最终想作为一陌生者,优游在异语言、异文化、异感知的世界。一如我至爱的雷奈(Resnais)执导的《去年在马伦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每次重看时,其断裂和形式的溢美仍令人赞叹,亦如我喜爱的罗柏•弗兰克(Robert Frank)赴美拍下的表现主义色彩浓厚的画面,也如马柯尔在1970年代以凝炼的投影形式让观众回头正视投影机的光束……。异域漫游、陌生的冲击、揭显(revelation)……我于是不经意地援引弗兰克在巴黎的摄影展标题作为本书的外文书名:“un regard étranger”(在本文译为「陌生之眼」)。

  仅以此书致巴黎,志我生命中那场充满灵思的壮游。
 
林心如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漫游影像:电影、当代艺术与策展》这个书名,我脑子里闪过的画面是电影里那些在空间中游走的人物,以及艺术展览里那些错落有致的作品。这本书的标题有一种流动性,一种不拘泥于既定框架的姿态,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作为一名对电影和当代艺术都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对话,但常常缺乏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来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漫游影像》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电影作为一种“策展”的实践?电影的叙事结构、剪辑方式、甚至是放映空间本身,是否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展陈”?而当代艺术中,又有哪些作品,它们在视觉语言、空间运用或者观念表达上,与电影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在台湾,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电影导演,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对社会议题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有不少当代艺术家,他们的创作触及到科技、媒体、身份认同等多元议题。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跨学科的分析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看似不同的创作实践背后,有哪些共通的逻辑和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行一次思维上的“漫游”,发现那些隐藏在影像背后的关联,理解影像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观看,来重新构建对世界的理解。

评分

《漫游影像:电影、当代艺术与策展》这本书的书名,有一种充满诗意的画面感,仿佛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由影像构成的迷宫,在电影的叙事、当代艺术的表达以及策展的逻辑中自由穿梭。我本身就是一个喜欢在艺术展览中“漫游”的人,也对电影的视听语言充满好奇,而“策展”这个概念,更是让我看到了将这些散落的影像元素组织起来,并赋予其整体意义的可能性。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探讨电影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对话,是关于美学上的互鉴,还是观念上的碰撞?例如,某些电影的镜头语言是否启发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或者当代艺术的某种思潮是否也反映在电影的叙事之中?此外,策展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是连接电影与当代艺术的桥梁,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让观众在新的语境下重新审视这些影像作品?在台湾,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电影人和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常常触及社会议题,充满创新精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理论性的框架,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影像创作的背后逻辑,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的展演空间中,引发观者的思考和共鸣。这本书名预示着一场跨越界限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进入其中,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影像背后的深刻联系。

评分

《漫游影像:电影、当代艺术与策展》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让人眼睛一亮,充满了一种探险与发现的意味。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巧在思考现代社会中视觉文化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而电影和当代艺术,无疑是其中最活跃、也最引人遐思的两个维度。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的大门。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三个看似独立却又息息相关的领域——电影、当代艺术、以及策展——串联起来的。在台湾,我们对于影像的亲近感是毋庸置疑的,从早期的台湾新电影,到如今百花齐放的独立电影,再到活跃在国际艺坛的当代艺术家们,影像艺术早已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肌理。这本书会如何审视这些“漫游”的影像,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下,如何被观看、被解读,又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我很期待书中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台湾本土影像创作的案例分析,或者至少,能够启发我们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身边的影像现象。毕竟,在充斥着各种屏幕和资讯的时代,如何培养一种批判性的观看能力,如何从海量的影像中提炼出深刻的意义,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也是我个人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议题。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诗意,预示着一场智识的旅程,而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漫游影像:电影、当代艺术与策展》这个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它描绘了一个充满动态和无限可能的空间,让我想象着在其中探索的乐趣。我一直觉得,电影和当代艺术虽然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在视觉语言、叙事方式以及与观众的互动上,有着许多共通之处。而“策展”,更是将这些散落在各处的影像元素,通过一种有目的、有结构的方式呈现出来,赋予其新的意义。这本书名让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析电影与当代艺术之间的“漫游”关系?是关于它们之间的互相借鉴,还是在观念上的彼此启发?比如,电影中的某种拍摄手法,是否对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或者,某个当代艺术家的某个观念,是否在电影的叙事中得到了体现?而策展,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是构建电影与当代艺术之间联系的纽带,通过展览的形式,让观众得以在一个新的语境下,重新理解和体验这些影像作品?在台湾,我们拥有一个非常活跃的艺术生态,从电影节到美术馆,再到各种独立空间,影像艺术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影像是如何在不同的媒介和语境中“漫游”,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评分

《漫游影像:电影、当代艺术与策展》这个书名,给了我一种置身于一个流动、开放的视觉空间的想象。我尤其被“漫游”这个词所吸引,它暗示着一种自由的探索,一种不受限制的观看方式。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被海量的影像信息所包围,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种导航,一种让我们在这些影像的“漫游”中,找到方向和意义的方法。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电影、当代艺术和策展这三个概念联系起来的。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它的画面、声音、节奏,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展陈”;而当代艺术,尤其是一些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它们与电影在视觉语言和观看体验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策展,它更是将艺术品进行组织、呈现,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电影导演的创作手法如何影响了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某个艺术展览是如何借鉴了电影的叙事策略。在台湾,我们对于电影和艺术的讨论一直都很活跃,但很多时候,这些讨论是分散的,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整合。这本书的出现,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影像形式是如何相互启发、相互渗透的,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视觉文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