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托邦指南/电影卷:影的告白

异托邦指南/电影卷:影的告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幻
  • 异世界
  • 电影
  • 奇幻
  • 冒险
  • 悬疑
  • 心理
  • 反乌托邦
  • 影评
  • 独立电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方异境
让生活撑开以恶与暴烈
让生命胀大以时空的薄膜
有时,毁灭反而
成为诗意与哲学再生的契机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鲁迅《影的告别》如是说。
  
  继《异托邦指南/阅读卷:魅与祛魅》后,廖伟棠新作《异托邦指南/电影卷:影的告白》,入影入戏!

  如果影会告白,它将向你描述何谓「无地」。廖伟棠以诗人特有的视角,挖掘潜藏在影像声光背后那些难以描述、让观者耿耿于怀的神祕领域,在最丰厚的温柔上,细致、锐利地述说电影的暗面,刻画你我都熟悉的影与人。

  《异托邦指南/电影卷:影的告白》分为三辑,第一辑放眼西方与东洋,以幽暗暧昧的科幻宇宙为起点,逐渐聚焦在人间的生与死、故乡与远行的永恆主题,探求灵魂深处最原初的意义,让我们在《地心引力》的幽冥太空遥望过去与未来,跟着少年Pi一同漂流。

  第二辑将眼光拉近,凝视中国风起云涌的人世,娓娓道来激盪其中的爱与憎,看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等人影像中的河山。

  到了第三辑,我们得以一窥最廖伟棠最近身的场域,描绘香港、台湾的观影风貌,谈《艋舺》的在地经验、谈张国荣与梅艳芳、谈周星驰,也谈诗人周梦蝶,借由声光色彩的迷离,书写明明踏实生活其中却始终如异邦的疏离。

  无论是借古讽今、借影说光、借刀杀人,这一张观影地图都试图在银幕世界之上创造一个平行宇宙,让你在演员谢幕之后开始一场新的文字冒险之旅。
  
  本书精华

  ◎观影之艺
  ‧《刺客聂隐娘》:电影深诣诗意,道尽中晚唐的声色绝境。声:聂字正体有三耳,再加隐字一耳,女侠遂比我们有了双倍的听觉。听者是停驻、引弓不发的,一发则取人性命于五步之内。

  ‧《萨尔加多的凝视》:面对苦难,你採取艺术行动就难免被视为伪善,这道德门槛如此之高,又是如此容易变成道德大棒。

  ‧《路边野餐》:诗意存在于小诊所的枯寂日常中,存在于挖掘机的上落规矩中,存在于小男孩与小裁缝舍不得放下的一碗饭,存在于陈升回忆那间被瀑布声吵得无法对话的房子。

  ‧《风起》:美,有时只是遁词,只是一个艺术家对真的软弱。

  ◎观影人
  ‧《化城再来人》:《化城再来人》里讲述的这个诗人周梦蝶,孤独得自己既是笔墨、也是细长的一条着墨之纸,别人挥洒大时代之泼墨淋漓之时,他独潜心向内,在他唯一拥有的一具肉身上抄经,其诗之琼绝却正因此而来。

  ‧《一代宗师》:拍电影也好似禅宗比机锋,能让人顿悟的都是平常语,王家卫往往也是俗语比造语好,《春光乍洩》一句「不如从头来过」、《花样年华》一句「如果有多一张船票」这样的平常语比《东邪西毒》许多现代诗式金句要内涵得多。

  ‧《生生长流》:阿巴斯并非杀死电影的人,而恰是催生一种新电影的智者。

  ‧《深海光年》:一个影像工作者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考古者,他的考古是去拓宽民众对历史的想像、去面对自身在历史共业当中的抉择。

  ‧《比海还深》:我们都沈浸在是枝裕和那种日常的绝望中无法出来──因为日常,这绝望变得更不能反驳。

  ‧《天注定》:贾樟柯的绝望在于,这是一个无侠的时代,他却想拍一部武侠片。

  ‧《胭脂扣》:梅艳芳是南音的五更夜叹,不需要掌声,只需要泪水。而张国荣是有京剧名角范儿的,亮相时必须喝得满堂彩。

  ‧《如歌的行板:痖弦》:痖弦呈现出一个天才的绝望─他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人曾经的流离赋予他一抹杜甫的底色,尽管他不时挣扎着李商隐、杜牧式的超逸。

  ◎观影世
  ‧《小东西》:在《小东西》,中国不只是一个中国,而是由无数个中国相交织重叠而成,但它们彼此难以沟通。

  ‧《切.格瓦拉》:这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正是在缺乏人的现世,这些真正的人才被异化为「神」。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年代重要吗?对于今天现实的大多数青年并不重要,不是每个女孩都是余虹,走不出自己的年代。

  ‧《艋舺》:他们说:艋舺不需要《艋舺》代言,亦不需要台北文化局利用电影来进行旅游业输血,艋舺自己,在挣扎活着。

  ‧《捉妖记》:归根到底,我们就是电影中妖所说的贪得无餍的人类,即使是为妖的悲惨境遇说话的一部电影,我们也会娱乐至死。

  ‧《西游降魔篇》:没有纯粹的善,只有被制衡的恶。这样我们甚至只能相信了恶的无所不能,就像开头死去的小女孩一家,他们必须毫无被救的可能,此所谓「刍狗」。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这部电影的主角,就是香港。每个角色拨通电话,另一方不予应答的,就是香港。

  ‧《麦兜故事》:麦兜在香港取得共鸣──二○○一年的第一套《麦兜故事》票房甚至超越了宫崎骏,是因为香港人在麦兜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阴影,看到了自己的负资产可能。

  ‧《我是布莱克》:在法的门前,只有两种选择:要嘛遵从游戏规则而苟延残喘,要嘛挺身一击换取尊严。

  ◎观影生死
  ‧《地心引力》:在理论天体物理学的想像当中,黑洞是现实主义的存在,而虫洞就是黑洞的理想主义状态:毁灭反而成为沟通再生的契机。

  ‧《雪国列车》:在这样一个生存的固定框架里,到底要像一个人那样死去,还是像蟑螂一样活着?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当炼狱濒临天堂或地狱之境(岛的白昼与黑夜),坚守炼狱才是唯一的救赎,即使你要面对的是绝望。

  ‧《神鬼猎人》:这既是荒野把灵魂还给人类,也是人类把灵魂交付给荒野。

  ‧《索尔之子》:索尔在他身上看到了在死亡之外仍然可以延续的生命,在虚无之中仍然可以信赖的信仰,我也相信,这是每一个父亲都愿意相信的。

本书特色

  ‧最富诗意的诠释,冷而凝鍊,以文字架构而成的,萦绕心上久久不散的影视飨宴。
  
异托邦指南/电影卷:影的告白 异托邦指南/电影卷:影的告白 是一部深入探讨电影艺术与人类精神世界之间复杂交织的深度文化随笔集。本书并非对特定影片的逐一评述,而是以一种更为宏大和哲学的视角,剖析“光影的构建”如何成为理解当代社会、个体记忆乃至形而上学命题的独特媒介。 本书的基石建立在一个核心洞察之上:电影,作为一种高度程式化和感官驱动的艺术形式,不仅记录现实,更是在主动重塑我们对现实的感知结构。它不是一面单纯的镜子,而更像是一架精密的棱镜,将我们习以为常的光谱分解、折射,并以全新的色彩组合投射回我们的意识之中。 全书的叙述风格摒弃了传统的影评格式,转而采用散文诗般的、富有哲理思辨的笔触,将电影的分析提升至美学、伦理学和存在主义的层面。 --- 第一部分:光影的奠基:感知与拟像的边界 本部分着重探讨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的本体论地位。作者并未花费笔墨去描述某个导演的生涯或某部电影的剧情梗概,而是着眼于“运动的影像”如何操纵时间与空间的概念。 一、时间的压缩与膨胀: 电影的本质在于时间性的扭曲。一个小时的放映,可以承载一个世纪的兴衰,也可以将一秒钟的凝视无限延长为永恒的痛苦或狂喜。本书探讨了蒙太奇理论在心理层面的应用——并非仅是镜头的剪辑,而是意识流在屏幕上的具象化。我们如何通过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体验到记忆的非逻辑性?电影是如何教会我们用“非连续的经验”来构建一个连贯的自我叙事? 二、拟像的胜利:论“观看”的伦理学: 借鉴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本部分深入分析了屏幕影像对“真实”的替代作用。电影构建的异托邦(Heterotopia)——那些非此非彼的、边缘的空间——如何成为我们逃避现实的避难所,同时又反过来定义了现实的匮乏?本书关注的是,当影像的逼真度达到极致时,观众与被观看对象之间的界限如何模糊?这种模糊性对社会信任结构构成了何种挑战?它不是在批评哪些电影不够真实,而是在审视“真实”本身在光影洪流中的消解过程。 三、声音的景观与情感的共振: 声音设计(Soundscape)在本书中被视为一种超越画面的独立维度。音效、配乐、对白——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比视觉信息更直接触达潜意识的通道。本书探讨了声音如何成为“情感的建筑师”,引导观众进入特定的情绪迷宫。我们探讨的是声音与沉默的辩证关系,而非某个配乐的优劣,而是沉默在银幕上被如何“设计”以放大叙事的张力。 --- 第二部分:构建的记忆:身体、空间与叙事的碎片化 本部分将视线转向电影如何处理人类经验中的核心要素:身体的在场、环境的塑形以及故事的结构。 一、身体的缺席与再现: 电影镜头是对身体的一种异化处理。它聚焦于细节(如一只手、一次呼吸),却永远无法捕捉到身体的完整在场感。本书考察了身体在影像中的“符号化”倾向,以及这种符号化如何影响我们对性别、权力与脆弱性的理解。它探讨了某些电影语言如何有意地“剔除”或“重塑”传统的人体美学,以此来挑战观众固有的身体认知框架。 二、空间的游戏:从布景到场域的转化: 电影的“布景”超越了单纯的背景意义,它成为了一个具有能动性的“场域”(Setting)。本书分析了特定的建筑风格、光线运用如何将一个物理空间转化为心理投射的容器。这不是对某个著名场景的复盘,而是对空间叙事功能的一般性探讨——一个封闭的房间、一条无尽的公路,它们在没有明确剧情铺陈的情况下,如何自主地传达出宿命感或疏离感。 三、非线性叙事与意识的迷宫: 现代电影叙事倾向于解构传统的因果链条。本部分探讨了碎片化叙事作为一种美学选择的内在动因。这种叙事结构模仿了人类记忆的随机性、情绪的跳跃性,以及主体经验的不可靠性。电影通过打乱事件的先后顺序,迫使观众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意义重构者”,从而在智性层面实现与作品的深度交互。 --- 第三部分:影的告白:镜厅中的自我与他者 本书的收官部分将焦点从艺术形式本身转向观看行为与自我身份的关联,这也是“影的告白”这一副标题的核心意涵。 一、观众的在场:成为一个被操纵的“看者”: 电影观影行为是一种高度仪式化的集体孤独。本书研究了观众在黑暗中如何卸下日常的自我防御机制,进入一种高度易感的心理状态。这种“被沉浸”的状态,使得电影传递的情感与观念得以绕过批判性思维的防线,直接嵌入潜意识。这种“告白”并非来自屏幕,而是来自观众自身在黑暗中对被投射景象的承认与共鸣。 二、异托邦的自我构建:对“家园”的重构: “异托邦”概念在电影中体现为对理想化或反乌托邦世界的构造。这种构建是对现实中“家园”概念的消解与重塑。影片中的“他者”——无论是异形的、超凡的还是极端普通的人群——都充当了观众审视自身位置的参照物。本书探讨了通过这些“异托邦”叙事,个体如何处理自身的身份焦虑与归属感缺失。 三、超越理解:纯粹体验的诉求: 最终,本书认为,最高级的电影体验并非基于情节的解密或主题的阐释,而是基于一种“纯粹的、不可言喻的感官冲击”。当影像与声音以一种全新的、无法被现有语言框架完全捕捉的方式组合时,发生的是一种超越符号系统的交流。这即是“影的告白”——光影向我们揭示的,是我们自身感知系统的潜能与局限。 总结: 《异托邦指南/电影卷:影的告白》是一部献给所有严肃思考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和哲学力量的人士的作品。它不提供电影的地图,而是提供了一套探索电影心灵迷宫的哲学工具。它要求读者放下对剧情的执念,转而沉浸于光线、运动、声音和结构所共同编织的复杂意识场域中,去倾听那无声的、却又震耳欲聋的“影的告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廖伟棠


  1975年出生于广东,后迁徙香港,并曾在北京生活五年,现暂居香港大屿山岛,四处游历。全职作家,兼职摄影师、摄影杂志《CAN》主编、文学杂志《今天》诗歌编辑。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台湾的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小说奖及创世纪诗奖。曾出版诗集《樱桃与金刚》、《永夜》、《随着鱼们下沉》、《花园的角落,或角落的花园》、《手风琴里的浪游》、《波希米亚行路谣》、《苦天使》、《少年游》、《黑雨将至》、《和幽灵一起的香港漫游》、《八尺雪意》、《半簿鬼语》等,摄影及杂文集《波希米亚中国》(合着)、《我们从此撤离,只留下光》、《衣锦夜行》,摄影集《寻找仓央嘉措》、《孤独的中国》、《巴黎无题剧照》,小说集《十八条小巷的战争游戏》等,评论集《异托邦指南/阅读卷:魅与祛魅》。
 

图书目录

自序 关于电影随笔的随笔

第一辑
地心引力:从技术的边缘回家
Interstellar:星际元年的史诗
什么神祇能带西方科幻回家?
薛西弗斯绘制的云图
不作死就不会死吗?──《雪国列车》的革命问题
《原力觉醒》:如何寻找科幻电影的原力
行侠如何仗义?《侠盗一号》里的大义与牺牲
《切.格瓦拉》:一部关于「人」的史诗
尼采的最后一个预言──贝拉.塔尔《都灵之马》
绝望的隐晦目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增删里的深义
三岛由纪夫的阿修罗道
错为恶招魂的美──宫崎骏《风起》
近未来时代的思凡绝唱──高.勋《辉夜姬物语》
高达:再见语言,走向语言
可以这样活着,可以这样死──《海街日记》
荒野里,还魂的不只是李奥纳多
成为父亲,不是容易的事──《索尔之子》
那些不开花也不结果的人
通往父之山的列车
海边的曼彻斯特:来自死者的拯救
遥送阿巴斯远行而去
《我是布莱克》:一部真正的左翼电影
猜火车二十年:假如生活选择了你
降临:宇宙是一首回文诗
过客、监狱和树
攻壳机动队:香港是真正的主角
从圣约到进化论,《异形》颠覆着人类的什么?
《猩球崛起3:终极决战》:复仇神话,还是猿人之仁
它们就是诗
一个诗人在流亡,而不是一种主义

第二辑
苦调传唱
如果水有记忆,水将述说多少冤魂?
大山之下:中国的异域
无数中国,无数孤独
一管荷尔蒙与一碗凉粉的一步之遥
悲剧天下,注定无侠
山河故人:留下的、远去的、被遮蔽的中国故事
在假山上下不来的一代──评《道士下山》
致你们终将识趣的青春
何必和解:崔健的《蓝色骨头》
从未反刍,谈何归来
不存在的故乡
老炮儿下落不明
一部诗意电影不需要写诗
向一头老牛学习死亡──评《清水里的刀子》
摆渡不能的《摆渡人》
冈仁波齐:一个汉人导演能否讲好一个朝圣故事
那个被虚构的西藏的安魂曲──评《皮绳上的魂》

第三辑
活着的艋舺,死去的永利
十年胭脂无颜色──念张国荣与梅艳芳
向绝处斟酌自己──《化城再来人》观后
一场武林风流梦
老派新侠和新派老侠
春田花花下流社会
细思极恐的《捉妖记》
西游纵魔,谁争朝夕
大闹天宫何至于大卫天宫?──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
超越时代的白骨精与囿于时代的泼猴
那夜凌晨,香港失联?──《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
彭浩翔的香港家书
跋涉于自由中──评《黄金时代》
尽日灵风不满旗──《刺客聂隐娘》的诗意
最好的汉语诗人,在天涯
叮当情结与麦兜纠结
你为什么看不懂现在的麦兜?
雏妓社会的养成
美人鱼和我们的尴尬
踏血寻梅,寻是一种香港精神
从《三人行》与《树大招风》,愚人船开向何方?
不存在的瓦城,隐没的青春
一念,有明
山雨欲来,明月何在?──《明月几时有》的脱俗革命
 

图书序言

自序

关于电影随笔的随笔


  十年前,我否决了自己拍电影的梦想的时候,没想到十年后写影评成为我最主要的文字工作。而我的大多数影评,都是把自己当作导演的朋友那样推心置腹地写的──其实,是把自己当作导演来写,所以写了很多弦外之音,为电影横生不少枝节。别怪我,这都是因为我自己拍不了电影,假装技痒。

  可是我还是喜欢叫这些影评做「电影随笔」,我写作它们的出发点多数不是为了评,而是为了「和」(ㄏㄜˋ),尤其看到那些出神入化的杰作,我惋惜世人未能看出或者未能说明白它们的好,于是用我的文字去应和赞叹,像集中写《聂隐娘》和《黄金时代》的文章便是这样。既然是「和」,我力求这是一篇可以独立出来也不亏欠于电影的文章,它有自己的光彩与脉络,而若是你看出它与电影相交的某些端倪,会心一笑,则它和电影都获得了更多的意义。

  诗人写影评,最大的好处是善于发现隐喻,善于执其一端,散入汪洋。我习惯于在现实的细节中发现诗,也惯于在文字的细节中发现现实的渊深委曲。在看电影的时候也是如此,明察秋毫,做一个超乎理想的理想观众──时时我要按捺着索隐癖,不要成为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春光乍现》(BLOW-UP)里的那个摄影师,把细节放大过度。

  但是作为一个卡夫卡和波赫士的学生,深知这种过度的乐趣,深知用文本世界去对现实世界加以衍生,使之成为迷宫的乐趣。你如果是一个正常读者,应该会满足于在我的影评中寻找到独到解读的恍然大悟;但你如果是我的理想读者,应该享受的,是我也所享受的,在一个环环相套的迷宫中迷失的快感。

  我想起少年时代最爱的一部电影《去年在马伦巴》(Last year at Marienbad),也许是它奠定了我对叙事与虚构的混杂的沉迷。当我书写评论,会一边试图釐清导演的花纹,一边为这花纹增加更多变幻。去年,你在不在马伦巴,这不重要。电影都是谎言,关键是谎言如何戳破现实那个貌似坚牢的大肥皂泡。

  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里,能看出有两种类型电影是我特别关爱的。一是关于反抗的电影,一是科幻片。两者时时合而为一,前者带领后者去往一个冷峻的异托邦,后者是前者的实验室,一遍遍地调配我们理应享受的失败,我们正是在失败中获得意义,而不是相反。

  评论电影,是我评论现实的特殊手段,是对后者的逆袭,也是与后者的调情,这比兵戈相见有意思得多。我们在一部电影中共享一个人、一个族群、甚至一个时代的命运,落幕亮灯之后却不能因此相爱或相杀,那就写一篇文章,作为对彼此赤裸剖白的情书吧。

  可是,我又把这封情书,伪装成战书的模样,把我的悲哀,伪装成剑拔弩张──一百年前,鲁迅《野草》里那个倔强的影子,也是这样告白的。

图书试读

向绝处斟酌自己──《化城再来人》观后
 
周梦蝶的《还魂草》中有一句:「你向绝处斟酌自己/斟酌和你一般浩瀚的翠色。」这「绝处」是第一要义,他的诗常至绝境、人格绝奇,今天再加上一部关于他的电影:陈传兴导演的《化城再来人》──于诗人是绝顶的理解、甚至比诗人更理解自己──这缘分是斟酌而来,人生之修行亦始于细小斟酌,从细小乃至浩瀚。
 
「斟酌」和「浩瀚」都与水相关,而电影里有四组关于水的镜头:周梦蝶运腕研墨、墨水缓缓生出漩涡;周公裸身入浴、水色苍茫;金色笼罩大河、人来去如恆河沙闪烁融于大化之中;最后是淡水河面,孤舟远遁却如上天空──此前这水曾倒映观音山。笔写墨的同时墨也反覆洗笔,执笔的人清洁自己然后以肉身在世上书写着道,沐浴的水遥接了恆河水,但又终归淡水河的水──这是周梦蝶的不舍。
 
《化城再来人》之深邃,上述几个镜头可见一斑。我是忍着泪水和激动看完这一长片的,感动处处,要说最触动我的一个镜头却是很平淡的一个:周梦蝶要给人写一联好友的诗,他拿出一张大宣纸,反覆铺展比试(此亦为斟酌),然后裁得一条着墨..我的泪点很低,一下子想起往事:我在十二年前第一次在台北见到周公,一个文学颁奖礼上,周公与我细语,问我要了个地址。后来回到香港就收到他寄来的一本诗集,信封上,正是煳了那么细长的一条宣纸,写着细长的毛笔字。
 
知墨者不知道纸的难得,不斟酌此纸,何处是着墨处?而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只落于那个不悟的滞花人身上。这是孤独,也是幸福。《化城再来人》里讲述的这个诗人周梦蝶,孤独得自己既是笔墨、也是细长的一条着墨之纸,别人挥洒大时代之泼墨淋漓之时,他独潜心向内,在他唯一拥有的一具肉身上抄经,其诗之琼绝却正因此而来。
 
肉身也是《化城再来人》极力着墨之意象,周公的身体袒裎、落落大方,展现那些皱纹与斑点、瘦弱与嶙峋,肉身证道,信矣。臭皮囊的不超脱,是为了记录超脱的遗迹。维摩经观众生品记:天女以天花散诸菩萨,悉皆坠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坠。天女曰:「结习未尽,故花着身。」──我看,这其实是大弟子的承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旅程,一种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异托邦指南/电影卷:影的告白》这个书名,光是听起来就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首先,“异托邦”这个概念就非常有吸引力,它暗示着一个不同于我们熟悉现实的维度,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而“电影卷”则将这份想象力聚焦在了电影艺术上,这正是我一直以来非常着迷的领域。更关键的是“影的告白”这个副标题,它给这本书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叙事张力。它不像那种纯粹的理论分析,更像是一种带着个人情感的倾诉,仿佛电影本身,或者某个与电影紧密相关的主体,正在袒露心声。我很好奇,作者会以什么样的角度来解读电影?是探讨电影背后的创作理念,还是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亦或是通过电影来解析人性的复杂与情感的微妙?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带我走进一个又一个光影交错的世界,在那些熟悉的或陌生的电影片段中,找到共鸣,引发思考,甚至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电影的关系,以及电影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睛一亮,那种复古又带点神秘的色调,再加上“异托邦指南”这个充满想象的名字,简直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我一直对那些架空的世界和故事特别着迷,总觉得现实生活虽然精彩,但有时候也需要一点点跳脱框架的幻想来滋养心灵。《电影卷:影的告白》这个副标题更是吊足了胃口,让我好奇“影”到底是谁,又在对谁、对什么“告白”?是电影本身?还是某个虚构的角色?又或者是某种关于电影的深刻情感?从标题来看,它似乎不是那种硬核的电影理论书,而是更偏向于一种带着文学气息的探索,也许是关于电影中的情感、叙事,或者是一些我们常常忽略的电影细节。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像一部电影一样,有着令人难忘的开场,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及一个让你回味无穷的结局。它或许会带领我们走进那些被遗忘的胶片世界,重温那些触动人心的经典片段,又或许会挖掘出我们从未留意过的电影幕后故事,揭示那些隐藏在光影背后的秘密。总之,这本书的光是名字和封面就给我一种“值得一读”的预感,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它会带来怎样的惊喜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异托邦指南”这个部分,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总觉得,现实生活有时候过于单调,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来拓展我们的视野,进入一个更加广阔、更加自由的精神空间。“指南”这个词,又暗示着这本书会提供一些方向和线索,带领读者去探索这个“异托邦”。而“电影卷”更是明确了它的主题,我一直对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艺术,一种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载体。“影的告白”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心头一动,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对电影本身的介绍,而是带有某种深刻的、个人化的情感投注。它可能是在探讨电影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或者电影中那些令人难忘的“告白”场景,又或者是作者通过电影来表达自己某种难以言喻的心境。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本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书,它可能会带领我们潜入电影的深层含义,去感受那些光影背后隐藏的故事和情感。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也能让我对生活和情感有更深的体悟。

评分

光是“异托邦指南”这几个字,就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带领我们跳脱现实、进入一个全新想象空间的作品充满兴趣。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会是一本刻板的读物,而更像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电影卷”则将这份探索的目标锁定在了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喜爱的领域——电影。电影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启迪。“影的告白”这个副标题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色彩,它暗示着一种深刻的情感交流,仿佛电影本身拥有了生命,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的故事、它的情感,甚至它存在的意义。我猜测这本书不会只是单纯的影评或者电影史的介绍,而是会以一种更具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方式,去解读电影,去挖掘电影中那些触及人心的瞬间,去探讨电影如何反映我们的内心世界,如何触动我们的灵魂。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让我在字里行间,重新感受电影的魅力,并且对“告白”这个概念,对光影与情感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我平常就挺喜欢阅读一些能引发思考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那种能够触碰到内心深处、探讨人性与情感的书籍。当我在书店看到《异托邦指南/电影卷:影的告白》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看起来很有意思!”“异托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逃离现实、进入另一种可能性的意味,而“电影卷”则清楚地表明了它的主题方向——电影。但吸引我的不仅仅是电影这个题材,更是“影的告白”这四个字。它不是简单地说“关于电影”,而是带有了一种主动的、情感的意味,仿佛电影本身有了生命,在向我们倾诉着什么。这让我联想到很多电影作品中那些饱满而复杂的情感,那些隐藏在角色背后,或在镜头语言中流露出的深层含义。这本书会不会是一系列关于电影的散文,又或者是对某些特定电影的深度解读?我倾向于它不会是枯燥的影评集,而是一种更具艺术性和文学性的表达。也许作者会通过电影的视角,去探讨爱、失去、梦想、遗憾这些普世的情感,用电影的画面和故事来映照我们真实的生活。这种将电影的虚构世界与现实的内心世界巧妙结合的方式,正是让我感到好奇和期待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