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海岸管理

海洋与海岸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海洋管理
  • 海岸管理
  • 海洋政策
  • 海岸线保护
  • 海洋生态系统
  • 可持续发展
  • 海洋资源
  • 沿海地区
  • 环境科学
  • 海洋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海洋提供人类粮食、保育、航运、观光、能源、医药、研究和教育等多样性的功能,对于国家安全及气候调节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虽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订定海洋使用与管理的基本规范,许多国家也陆续建立海洋保护区,但海洋保护或主权争端的问题依然层出不穷,例如钓鱼台列屿争议、日本沖之鸟礁争议、中菲南海仲裁案,以及保育类动物被盗捕事件等,均引发各方高度关注。

  本书结合「海洋」与「海岸」,由全球视野关注海洋事务,并以亚太、两岸和台湾的议题进行论述,解析海洋生态系统、要述保护公约,并例举美国、中国、日本、韩国等海洋国家之法政制度,申论台湾「海洋四法」及组织改造。

  书中针对海洋与海岸管理事务分章讨论,内容涵盖诸多领域,环保层面的生态保育、永续渔业、污染防治、海域巡护,到文化层面的资产保存、海洋教育,以及产业层面的观光游憩、环境评估、海洋能源、蓝色经济、国际趋势和未来挑战等。各章均附有延伸讨论及参考文献,可供读者进行深入研究及参考阅读。

  全书基于海洋国土、海洋治理、整合规划与永续管理的理念,介绍并探讨各种海洋相关知识及议题,揭橥海洋国家愿景,是海洋管理领域不可多得之全面性着作。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地球深处的声音:地质探秘与地球演化史》的图书简介,全文约1500字。 --- 图书名称:《地球深处的声音:地质探秘与地球演化史》 图书简介 引言:倾听星球的脉搏 我们的脚下,是一颗跳动了近46亿年的星球。它不仅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一部宏大而古老的史诗,记录着从炽热的熔融到生命的萌芽,从超级大陆的聚合到板块的漂移。然而,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深埋在数千米岩石之下的秘密、那驱动山脉隆起与火山喷发的无形力量——常常被我们所忽视。 《地球深处的声音:地质探秘与地球演化史》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次沉浸式的地下之旅。它邀请读者放下对地表的日常认知,潜入地壳、地幔乃至地核的幽深领域,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宏伟地质过程。本书以严谨的科学视角,结合最新的地球物理学、岩石学和构造学研究成果,为普通读者和入门级地质爱好者,构建起一幅清晰、生动且充满活力的地球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时间的刻度——地质学的基石 本部分深入探讨地质学的基本原理,这是理解地球演化的钥匙。我们将从“时间”的概念入手,探讨放射性定年法如何为地球年龄划定精确的刻度。 宇宙尘埃到行星胚胎: 追溯太阳系的形成,以及地球如何在吸积盘中诞生。从陨石的成分分析,我们如何推断出早期地球的物质构成。 均变论与突变论的辩证: 剖析詹姆斯·赫顿“没有遗迹的开始,没有预期的结束”的洞察力,探讨地质作用的速率与规模,理解缓慢、持续的侵蚀与突发、剧烈的灾变事件(如大规模撞击或超火山喷发)在地质历史中的相对作用。 岩石的循环: 详细解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生命周期”。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如何冷却凝固,沉积物如何通过压实胶结形成记录历史的岩层,以及板块运动带来的巨大压力与热量如何将它们重塑为全新的岩石类型。本书将特别聚焦于形成独特矿物(如钻石与蓝宝石)所需极端环境的探究。 第二部分:动态的表面——板块构造学的革命 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质学的核心支柱。本部分将深入剖析驱动地球表层运动的巨大能量来源,并详细描绘这一理论如何统一了解释了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 地球的热引擎: 探讨地幔对流的机制,从地核释放的热量如何通过岩石圈的撕裂、俯冲与造山作用,驱动数亿年的大陆漂移。我们将探究“热柱”与地幔“羽流”假说,揭示夏威夷群岛和冰岛这类地幔热点形成的奥秘。 聚合与离散的史诗: 追溯盘古大陆的形成与解体过程。详细分析各大洋中脊(如大西洋中脊)的扩张速度,以及俯冲带(如马里亚纳海沟)如何吞噬古老洋壳的细节。通过对古地磁数据的解读,读者将能“看见”大陆曾经的位置。 构造灾害的根源: 分析不同类型的断层(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的应力积累与释放过程,解释全球主要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关于火山活动,我们将区分岩浆房的形成、喷发物质的化学性质(基性与酸性岩浆),以及预测未来爆发的科学基础。 第三部分:深层结构——地壳之下的未解之谜 本地质学的“深潜”部分,将带我们进入地壳以下数千公里的神秘领域,探索那些只有通过地震波才能被“听见”的结构。 地震波的语言: 阐述P波和S波如何穿透地球内部,以及它们在遇到不同密度和相态的物质时发生的反射、折射与波速变化。这是我们绘制地球内部“CT扫描图”的唯一方法。 地幔的相变与流动: 区分上地幔、过渡带和下地幔的物理性质。探讨橄榄石在高压下发生的晶体结构相变,以及这些相变如何影响地幔的黏滞性和对流速率。 地核的铁血熔炉: 深入探究外核的液态铁镍合金如何通过对流产生地球强大的磁场(地磁发电机效应)。我们还将讨论内核的生长过程,以及内核“搅动”如何影响地壳上的生命环境,如抵御宇宙射线。 第四部分:生命的编年史——地质时代与古环境 地球的演化史与生命的演化史密不可分。本书将以地质年代为框架,展现环境变化如何驱动或阻碍生命的发展。 寒武纪的“大爆炸”: 探究早古生代海洋环境的化学变化如何促使复杂多细胞生物的突然涌现。 超级温室与雪球地球: 详细分析地球历史上极端气候事件,如冈瓦纳大陆的冰川期和“雪球地球”事件的证据(如冰碛岩的发现),以及这些气候剧变对早期真核生物生存的挑战。 大氧化事件的后果: 地质学家如何通过寻找“条带状铁建造”来确定地球大气成分的剧烈转变,以及氧气对早期厌氧生物的“毒害”作用,最终为更高效的生命形式铺平道路。 超级大陆的兴衰: 追溯罗迪尼亚、盘古大陆的形成与解体,分析每次超级大陆聚合对全球气候、生物地理分布和物种灭绝事件的影响。 结论:面向未来的地质视野 本书的结尾将展望地质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从寻找关键矿产资源、评估地热能源潜力,到理解气候变化对地表系统的长期影响。地球深处的声音从未停止,理解过去,就是理解我们今天的世界,并为未来做好准备。 《地球深处的声音》是一部结合了历史叙事、前沿科学和震撼视觉体验的综合性著作,旨在揭示我们所站立的这片坚实大地,实际上是宇宙中最活跃、最引人入胜的剧场之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文彦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曾任环保署副署长、第八届全国不分区立法委员、中山大学副教授、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海洋事务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现任该所专任教授。邱教授热爱海洋、关心环保,积极参与APEC、国际NGO事务与国内海洋与保育团体,并任湿地保护联盟、海洋污染防治协会理事长,专长为海洋政策、海岸管理、湿地保育、海洋文化资产、海洋观光游憩、环境法及环境影响评估与等领域。

  邱教授深具人文素养,着述甚丰,曾获青溪文艺奖国画类金环奖、加拿大研究奖、成大杰出校友奖、景观学会卓越贡献奖、海洋及水下协会技术奖章等奖项。环署及立委任内,起草并通过《环境教育法》、《国土计画法》、《海岸管理法》、《湿地保育法》、《水下文化资产保存法》、《博物馆法》、《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海洋委员会」组织四法及《森林法》树木保护专章修正案等12项重大法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国土
1.2 海洋环境与永续发展
1.3 海洋与海岸
1.4 规划与管理
1.5 「整合性」海洋与海岸管理
1.6 海洋国家的愿景
1.7 本书的大纲
1.8 延伸讨论
1.9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海洋生态与环境系统
2.1 资源与永续
2.2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2.3 海洋生态系统
2.4 里山与里海
2.5 生态系统为基础的规划管理
2.6 台湾海洋生态环境特性
2.7 海洋保育的方向
2.8 延伸讨论
2.9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海洋公约与国际组织
3.1 《海洋自由论》及其对海洋法的影响
3.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3.3 国际间海疆的争端
3.4 国际仲裁案例
3.5 二十一世纪议程
3.6 国际海洋保护相关组织
3.7 重要海洋论坛与倡议
3.8 延伸讨论
3.9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海洋与海岸管理政策
4.1 美国
4.2 加拿大
4.3 澳洲
4.4 纽西兰
4.5 欧盟
4.6 英国
4.7 亚洲国家
4.8 延伸讨论
4.9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海洋与海岸管理法律
5.1 加拿大《海洋法》
5.2 日本《海洋基本法》
5.3 美国《海岸地区管理法》
5.4 其他国家海洋与海岸法律
5.5 我国的两部海域立法
5.6 国土三法
5.7 「海洋委员会」组织四法
5.8 延伸讨论
5.9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海洋专责主管机关
6.1 台湾应迈向海洋
6.2 加拿大「渔业及海洋部」
6.3 韩国、印尼的海洋主管机关
6.4 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总署」
6.5 中国「国家海洋局」
6.6 其他国家海洋主管机关
6.7 台湾海洋主管机关何去何从
6.8 延伸讨论
6.9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海域安全与执法作为
7.1 安全:Safety vs. Security
7.2 海域安全与管辖海域
7.3 执法机关与执法体制
7.4 我国海巡署之政策与施政方针
7.5 海域安全之执法
7.6 渔业巡护与海洋保育
7.7 编装强化与教育训练
7.8 延伸讨论
7.9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海洋保育与海洋保护区
8.1 海洋保育与重点工作
8.2 海洋保护区的定义与功能
8.3 海洋保护区的类型
8.4 海洋保护区的评选准则
8.5 澳洲大堡礁的管理系统
8.6 海洋保护区的实践
8.7 台湾海洋保育的体系与展望
8.8 延伸讨论
8.9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湿地保育与管理
9.1 湿地的定义与类型
9.2 湿地的功能与利益
9.3 湿地保育政策
9.4 湿地管理计画
9.5 湿地复育
9.6 湿地公园案例
9.7 湿地保育的挑战与立法
9.8 延伸讨论
9.9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永续渔业与海洋养殖
10.1 国际渔业的发展概况
10.2 国际永续渔业管理
10.3 台湾渔业的发展与策略
10.4 台湾渔业新近面临的问题
10.5 养殖渔业发展与管理
10.6 海洋牧场
10.7 海洋及渔业共存共荣
10.8 延伸讨论
10.9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填海造陆与环境影响评估
11.1 填海造地的沿革与争议
11.2 海岸开发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11.3 填海造地之课题与规划
11.4 填海造陆之工程设计
11.5 海岸环境管理的相关法律
11.6 环境影响评估
11.7 海岸规划与发展的新思维
11.8 延伸讨论
11.9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海洋能源与离岸风场
12.1 海洋能源的定义与类型
12.2 台湾海洋能潜力与研发概况
12.3 台湾千架风机计画
12.4 离岸风场的指引、政策与推动
12.5 渔业与风场共存共荣政策
12.6 离岸风场环境影响评估
12.7 风场水下文化资产调查与评估
12.8 延伸讨论
12.9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气候变迁与海岸灾害防护
13.1 气候变迁与国际因应作为
13.2 台湾气候变迁的相关法律
13.3 台湾因应气候变迁的作为
13.4 海岸环境的动态因子
13.5 台湾常见的海岸灾害
13.6 美国海岸防护的对策
13.7 台湾海岸防灾的建议策略
13.8 延伸讨论
13.9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海洋污染应变及防治
14.1 海洋污染的类别与影响
14.2 海漂垃圾与塑胶废弃物
14.3 防止海洋污染的国际公约
14.4 台湾海洋污染防治与应变机制
14.5 国内外重大油污染案例及其启示
14.6 海域油污染之应变与求偿
14.7 海洋污染应变之决策与规划
14.8 延伸讨论
14.9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海洋观光游憩与管理
15.1 海洋观光游憩的类型与发展
15.2 海洋观光游憩发展的影响与管理课题
15.3 生态旅游的定义与原则
15.4 海洋生态旅游的规划与管理
15.5 休闲渔业及游艇港建设
15.6 海域游憩活动的管理规范
15.7 海洋观光游憩的永续策略
15.8 延伸讨论
15.9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航运与绿色港埠
16.1 航运与航运管理
16.2 国际海运发展与趋势
16.3 台湾航运发展的挑战
16.4 生态港与绿色港
16.5 绿色港埠的案例
16.6 绿色港埠发展的策略
16.7 台湾绿色港埠发展的愿景
16.8 延伸讨论
16.9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海洋文化与水下文化资产保存
17.1 文化与文明
17.2 海洋文化的特色
17.3 逐渐消逝的海洋文化
17.4 海洋文化振兴的策略
17.5 水下文化资产的定义与保护理念
17.6 《水下文化资产保存法》要旨
17.7 水下文化资产的研究调查与展望
17.8 延伸讨论
17.9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海洋教育与宣导
18.1 环境教育的意义与实施方式
18.2 世界海洋日的意义
18.3 海洋事务的范畴与课程
18.4 台湾海洋教育的概况与课题
18.5 台湾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
18.6 加强民众之教育宣导
18.7 海洋教育的教材范例
18.8 延伸讨论
18.9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蓝色经济与海洋产业
19.1 蓝色经济
19.2 海洋资源及产业开发潜力
19.3 海洋产业的定义与重要性
19.4 海洋产业的分类
19.5 台湾海洋产业分类的初步研究
19.6 台湾海洋产业发展概况与课题
19.7 促进蓝色经济与海洋产业发展之策略
19.8 延伸讨论
19.9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国际趋势与未来挑战
20.1 强化应变与保育
20.2 研修政策法令
20.3 建立主管机关
20.4 规划蓝色国土
20.5 加强能力建构
20.6 拓展蓝色经济
20.7 振兴海洋文化
20.8 海洋的唿唤
20.9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用了一种非常简洁却又寓意深刻的设计。深邃的蓝色,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神秘,而几笔勾勒出的海岸线,又将我们拉回了现实。我一直以来都对我们台湾的海洋环境以及海岸线如何发展,有着自己的一些想法,所以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就觉得非读不可。 作者在开篇就营造了一种非常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他没有直接跳到学术性的讨论,而是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台湾不同地区海岸的独特风貌。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北部海岸在地形地貌上的详细描述,那些被海浪雕刻出的奇岩怪石,在我脑海里栩栩如生。他还提到了一些我曾经去过但从未深入思考过的地方,从他的笔下,我才了解到那里隐藏着更丰富的地质故事和生态价值。 在对海洋生态的介绍方面,作者展现了他扎实的知识功底。他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生物,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它们的生存环境、繁殖习性以及它们在整个海洋食物链中的地位。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台湾海域特有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特别是关于珊瑚白化现象的成因和影响,让我对保护这些脆弱的海洋“热带雨林”有了更迫切的认识。 接着,作者的核心部分——海岸管理,更是让我看到了作者的专业性和前瞻性。他从环境、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台湾海岸面临的各种挑战,从渔业资源过度捕捞到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他特别强调了“区域共管”的理念,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沟通,来解决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理性、更加全面的海岸管理模式。 整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叙述中融合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关怀。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他提出的许多关于海岸保育和永续发展的建议,都非常贴合台湾的实际情况,也让我对接下来的海岸管理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海岸管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应该承担起的责任。

评分

从这本书的标题《海洋与海岸管理》来看,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比较偏向学术性、甚至有些枯燥的读物。然而,当我翻开它,却被作者的叙述方式深深吸引住了。 开篇,作者以一种如同旅行家般的口吻,带领我们领略了台湾令人惊叹的海岸风光。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描绘景致,更是将地理、地质、以及历史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特别喜欢他描述东海岸断崖的段落,那种壮丽而又充满原始野性的美,仿佛让我置身其中,感受到海风的呼啸和海浪的拍打。他提到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景点,也勾起了我想要去探访的冲动。 随后,作者将重点转移到了海洋生态系统。他并没有罗列一堆专业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子,阐述了海洋生物之间的复杂联系。例如,他以台湾特有的某种鱼类为例,详细介绍了它的生长周期、食性以及它在海洋食物网中的关键作用。这让我觉得,原来我们平时在海边看到的生物,背后都隐藏着如此精妙的生命密码。 在讨论海岸管理时,作者展现了他对问题的深刻洞察。他并没有简单地批评现有的管理模式,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海岸管理上的成功与失败案例,来分析台湾可能面临的困境和机遇。我特别欣赏他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强调,以及他提出的那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比如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鼓励当地社区参与海岸保育等等。 整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体会是,海岸管理并非仅仅是技术操作,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作者通过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他鼓励我们去了解海洋,去热爱海岸,去承担起保护这份珍贵遗产的责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的海洋环境有了更深的敬畏,也更加理解了“管理”的真正含义,不再是简单的指令,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守护。

评分

这本《海洋与海岸管理》的封面设计,首先就吸引了我。那种深邃的蓝色,配上远方模糊的海岸线,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我一直对台湾的海洋文化和地理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这片土地的周围,隐藏着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故事。 翻开书,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了整个台湾海域的轮廓。他没有拘泥于某个具体的海域,而是从台湾的地理位置出发,详细分析了这片海域在地理、气候、以及地质构造上的独特性。我尤其喜欢他关于洋流对台湾影响的论述,这让我对台湾海峡的复杂水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渔业资源如此丰富,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书的中间部分,作者将目光聚焦在了台湾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上。他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台湾周边海域特有的鱼类、珊瑚、鲸豚等等,甚至还包括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无脊椎动物。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不仅列举了这些生物的名称和特征,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所面临的生存挑战。例如,他对台湾东海岸海龟繁殖地的保护工作,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这让我对海龟的生命周期有了全新的认识。 接着,作者开始探讨“海岸管理”这一核心议题。他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台湾海岸线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海岸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其中,他对于沿海开发、填海造陆等议题的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行为定性为“破坏”,而是试图去理解其背后的经济和社会驱动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海岸管理并非易事,需要多方面的考量和平衡。 整本书读下来,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对于“人与海洋的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思考。他强调,海岸管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关于我们如何认识和尊重自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他提出的许多建议,都体现了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信心,也让我对台湾的海洋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海洋和海岸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哲学。

评分

这本《海洋与海岸管理》的书名,一听就让人联想到澎湃的海浪、辽阔的蓝天,还有台湾特有的美丽海岸线。我一直以来都对海洋生态和我们宝岛的海岸地貌很感兴趣,所以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是带着一种期待,想看看它到底能描绘出怎样的海洋世界,以及我们该如何去守护这片珍贵的资源。 这本书的开篇,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没有直接切入枯燥的理论,而是用非常生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台湾海岸的壮丽景象。从北海岸的崎岖礁石,到东海岸的断崖绝壁,再到南台湾的珊瑚礁和西海岸的泥滩地,每一处都仿佛跃然纸上。他特别提到了一些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隐秘海湾和充满故事的老渔港,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仿佛也跟随他的脚步,亲自走过这些地方,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接着,作者深入探讨了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是台湾周边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他列举了很多我们常在海边看到的生物,比如各种贝类、螃蟹,还有潜水时能遇到的鱼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不同栖息地的生物特性有着非常细致的描述,甚至能讲出它们的繁殖习性、食物链关系。虽然我对海洋生物学并非专业,但他的讲解深入浅出,而且充满了热情,让我能很轻松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生态概念,并且更加敬畏海洋的生命力。 在谈到海岸管理的部分,我看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他并没有回避当前海洋环境面临的挑战,比如渔业资源枯竭、海洋污染、海岸侵蚀等等。他用一些具体的案例,说明了这些问题对我们台湾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从经济、文化到生态安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强调了“永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并不是在宣扬一种宏大的政治理念,而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思考我们该如何与海洋和谐共处。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管理”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单纯的规定和限制,而是一种更积极、更有前瞻性的作为。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一些国际上和台湾本土在海岸管理方面的成功案例,包括生态修复、社区参与、可持续渔业等。他特别强调了地方社区在海岸保育中的关键作用,这让我觉得非常有共鸣,因为台湾许多珍贵的海岸景观,都是由当地居民守护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海洋和海岸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愿意去思考自己能为守护这片蓝色星球做些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海洋与海岸管理》,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宏大的视野和专业的气息。我一直以来都对台湾的海岸线有着特别的情感,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时,就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 作者在序言部分就点明了本书的核心主题,并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释了海洋和海岸管理对于台湾这样一个岛屿国家的重要性。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长篇大论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些我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现象,比如海滩垃圾、渔业资源变化等,来引发读者的思考。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书中关于海洋环境现状的分析,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作者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展示了当前台湾海域面临的各种挑战,比如海洋污染、生态破坏、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他特别提到了一些我们可能不太关注的海洋问题,比如塑料微粒对海洋生物的危害,以及过度捕捞对渔业可持续性的威胁。这些信息让我感到警醒,也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与海洋的关系。 在探讨海岸管理策略时,作者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他不仅仅是介绍了一些传统的管理方法,更是引入了许多前沿的理念,比如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等。他强调了“综合管理”的重要性,认为海岸管理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尤其喜欢他关于“社区参与”的论述,认为只有让当地居民成为海岸保育的主体,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管理。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海洋和海岸管理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本充满启示性的指南。作者用他的专业知识和人文情怀,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珍贵的海洋和海岸资源,让它们能够永续地为我们服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感更重了,也更有信心去参与到海岸的保护行动中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